第二章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三、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理性把握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什么是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P59教育目的:教育的预期目标(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人才总体要求;(人才质量规格和标准)广义的教育目的:目的领域(目标领域);教育目的结构层次体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每节课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联系与区别1.教育方针:国家,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2.教育方针的基本结构:一是指明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二是规定教育目的(总目标或总要求);三是指出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原则或途径。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3.二者关系:教育方针包含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
(三)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P8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基本内容: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2.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教育目的的功能P59(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结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P61社会依据、人的依据(一)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三)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P83(一)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二)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P82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一)全面发展教育P86是指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多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教育目的
【参考观点】 (1)该案例中的悲剧源于对应试教育的无奈和无助的消极反抗。应试教育是一种 立足于“选拔尖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以升学率作为评 价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模式异化了教育的本义和根本目的。 (2)该案例中的悲剧也启示我们必须要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史面向全 体学生的教育,它不只是着眼有升学希望的学生,而是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目 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既是德、智、体、美、劳的全 面发展,也包括学生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发展。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 坏,只反映了学生在智力方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均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如果一味强调智力发展,而忽视其他素质发展,即使升学率得 到了提高,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仅仅是单向度的人才,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 教育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实际上,人是千差万别的,培养人不能用一 个模子,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也不排除其在其他方面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四)生活本位论 教育目的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五)社会与人的辩正统一论 教育目的考虑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哲学观念。 2.人性假设。 3.人格理想。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1.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章前导读 1.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 2.了解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以及不同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论。 3.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 4.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和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5.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6.探究推进素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二章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家长基本上持两
种不同观点:一是要给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
开销大点没关系,宁愿委屈自己,也不能委屈
孩子。“孩子的教育是一环套一环的,上不了
【案例呈现】 ——1
儿园,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就会影响到 今后的学习发展。所以,幼儿园一定要找最好 的。”“收费高低且不说,我很在意幼儿园有 没有办学经验,有没有很好的幼师队伍,有没 有成套的幼儿学习娱乐用具。”
的还具有“评价功能”和“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的特点:
教育目的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它受一 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的 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 特点。不同国家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教育目 的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包含在教 育方针、教育政策中。 2、我国教育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 同的表述,但整体上具有统一性。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 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
体要求。
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和“定向功 能”,指引着教育过程的方向,使教育行为 成为有意义、有秩序的的活动,避免或矫正
教育行为的盲目性和机械性。此外,教育目
丽进入一所双语幼儿园,因为她看中了这所幼
儿园的硬软件设施,而且考虑到学习外语的重
要性,想从小就给女儿接受系统的外语教学。
小丽的父亲主要考虑接送是否方便,因为平时
【案例呈现】 ——1
工作忙,如果幼儿园太远,接送女儿很不
方便。小丽的奶奶则觉得选择幼儿园关键看伙
食,“孙女还小,营养最重要。”不少家长和
王女士家一样,不知如何给孩子选择幼儿园。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本章复习考虑题
• 1、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 2、教育方针的构成。 • 3、影响教育目的的客观因素。 • 4、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 5、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 5、全面开展教育的施行途径。 • 6、为什么说高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
的出发点和归宿?举例说明之。
谢谢大家!
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合的方针。〞
• 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 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 质等方面全面开展。〞这是中国当代历史 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 7、1985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立效劳,社会 主义建立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
确定培养目的规格应遵循的根本 原那么
➢ 要表达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 符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高等学校的任务
➢ 适应大学生身心开展的特征
➢ 妥善处理德与才、身与心、业务素质与文 化素质的关系 (P26)
第三节 人的全面开展与全面开 展的教育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 • 1、人的全面开展是与人的片面开展相
高等教育学课件第二章高 等教育目的
• 【教学目的】 • 1、理解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互相关系。 •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3、理解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的的关系。 • 4、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开展的内容。 • 5、可以运用高等教育目的理论分析高校在培养目
的中存在的问题。
• 1、人的劳动才能全面开展
•
2、人的才能全面开展
•
3、人自身全面开展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社会主义社会
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
六、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 社会依据
2、 依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社会形态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人才规格要求 只规定了政治思想品德上的要求 一定的阶级意识和思想品德 科学知识与生产技能 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注重个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六、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 人的依据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目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具有针 对性 各级各类教育目的要形成循序渐进、相互衔接 的有机序列 2、 人的需要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目的要考虑学 习者在不同环境、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六、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三、教育目的中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有区别与联系的。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 教育目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概括地说,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 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 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 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 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 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 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教师
具体化
实 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 能。 ——语文课程目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 积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 雪》的教学目标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层次
分类
高等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服务型、知识商业 化型和人才培养型。
层次
高等教育目的按照教育层次可以分为本科教育 目的和研究型教育目的。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1
纯粹科学与应用技术并重
培养人才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纯粹科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应用技 术能力。
2
理论研究与现实落地并行
高等教育学
在这个演讲中我们将探讨高等教育目的的定义、重要性、分类和层次,以及 实现方式和策略,挑战和发展趋势。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的定义和重要性
定义
高等教育目的是制定目标和计划以满足社会和个人 需求,帮助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重要性
高等教育目的对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至 关重要,它使您具备更多的知识、技能和增强的学 术信仰。
总结和结论
1 总结
2 结论
高等教育目的是制定目标和计划以满足社会 和个人需求,帮助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和发展。 高等教育目的的分类和层次以及培养人才是 高等教育的核心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要更加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 生的应用技术能力和纯粹科学研究能力,使 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契合。
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让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能将其应用于现实生 活中,推动国家的社会进展。
3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
要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契合,应该培养符合社会时代需要的新一代人才。
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和策略
实现方式: 策略:
在教学和管理中实践目的,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 的职业志向和能力,践行目的创造知识和提高管 理效率。
发挥自身的特长,坚持不懈地不断探索创新,提 高师资力量,丰富教育形式,注重实践环节,适 应社会需求。
第二章 教育的目的2018.10(1)
(一)个人本位论
核心观点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 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 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 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 为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 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 为人。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 各类学校和专业人才培 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教育目的功能
“如果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建筑物奠基的时候, 连他要建筑什么东西……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回答你,那么, 你将会对他说什么话呢?同样……我们完全有理由去问教 育者,他将在他的活动中追求什么目的,并且要求对这个 问题作出明确而断然的答复。”
培 养 目 标
义务教育 课程目标 语文 课程目标 1-2年级阅读课 程目标
学科专家
三级
教学目标 (本单元/章或节课 或本次活动)
教师
具体化
实
例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 接班人。 ——教育目标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 ——语文课程目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 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
(二)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 “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 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 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 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法)涂尔干
《高等教育学》第二章高等教育目的
• 16大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 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17大党的教育方针:“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 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 培养目标(狭义)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人 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 • 层次不同的高校其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如本科 大学与高职院校。本科大学是培养学术型、科 学型人才,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 (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用性人才)。 • 同时,即使在同一层次,不同类别学校其培养 目标也是不同的。 • 同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不同的。 • 相同专业在不同学位层次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二)基本内容
• 1957、1958年的教育方针可概括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化的劳动者。 •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
•
一、高等教育目的
指整个高校系统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可表述为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 案例一:目前,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 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教师教育为主,特 色鲜明,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目 标迈进。 案例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学将以建设国际 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秉承“自强不息、 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 重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努 力构建和谐校园,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 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 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二章第三节 教育目的及其实施113
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施青岛师范学校王克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演变,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2.掌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了解其基本任务。
3.理解并掌握实现我国教育目的基本要求。
(二)过程方法目标教师适当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在阅读、分析、思考探索中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增强热爱祖国和教育工作的情感,争当优秀的小学教师!二、教学方法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主,而以探究发现和“讲授法”为辅。
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以“接受式”学习为辅。
三、教学重点1.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2. 我国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
四、教学难点: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提问: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有什么联系?(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它规定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的内容包括教育工作指导思想、人才的规格质量、实现的基本途径等。
)引入:谈谈你所知道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新授课:一、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演变探究问题: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不变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949年建国之初提出:“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概念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3.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问题简答1.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二,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三,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2.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参考答案: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
民国初,教育部决定以“注重道 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 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 德”为宗旨。
(三)新中国的教育目的表述 第一阶段 解放初至1956年。在改造旧的教育 基础上,国家多次提出有关教育目 的,但还没有形成指导全国各级各 类学校教育的统一的教育目的。
第二阶段
1957-1966年,《关于正 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问题》:我们的教育方 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 德育、智育、体育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 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 的劳动者。
特
点
举
例
教育方针 国家
九年义务教 育的课程目 标
抽象,笼统, 在德育、智育、体育 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 比较关注 展 “应然”状 态
学科 专家
从“抽象 ”逐步过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和方法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 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 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
九年义务 教育语文 课程目标
理 解
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新的
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而不
是什么固定的模式。
素质教育是“造就
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 生的素质。它依据教育方针,着眼于受 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 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 基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 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 动、活泼、主动发展为基本特征。
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
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案例
(2)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确定教育目的必须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我国教育目的
(一)《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 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建设者和接班人”。
2、社会本位论(代表国家:德国) 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是教育加 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观点: 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只有社会目的;教育 的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他为社会贡献了 什么。 代表人物:
那笃普、凯兴斯泰纳 德国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 德国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法国 孔德 法国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学校中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工 作等共同努力,其中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教育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布卢姆--美国 )
3、教学目标: 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 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 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 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 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 变化.
二、教育目的的确定(分析题)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三大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 1、个人本位论(代表国家:美国) 教育的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社会。 观点: 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制定的;个人价值高 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教育 的目的就是促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爱弥儿》法国
第二章 教育目的
最终形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
粉笔直播课
【考题精炼】 1.我国颁布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壬戌学制
)
2.我国中小学实行的六三三学制首次规定是在()颁布的( A.1902,壬寅学制 B.1903,癸卯学制 C.1911,辛亥学制 D.1922,壬戌学制
我国目前采用
粉笔直播课
第二节 我国教育制度
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首次颁布 首次执行 1951 《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1958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旧 壬寅学制
教 育 基 础
1902
新
1985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 改革的决定》 壬子癸丑学制 资本主义性质 1995
1912-1913
癸卯学制
1903
教 育 基 础
根本要求:育人为本 动力:改革创新 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 核心任务:提高质量
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重点: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推进思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粉笔直播课
第二节 我国教育制度
不收学杂费
四、义务教育制度
社会 人口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对人口发展的促进作用—人口功能
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 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流动合理化
政治 经济
生产力
社会 文化
粉笔直播课
粉笔直播课
【考题精炼】 1、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 )决定的。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人口 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政治经济制度 C、生产力发展水平 ) B、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河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高等教育学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
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强调: 高等教育的首要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
展,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和教育 过程。人是社会的产物,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 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过程就 是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二)个人本位论
卢梭:如果要在塑造人和塑造公民之
间做出选择的话,他将选择塑造人的 目标。
(二)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
发展水平的制约 (三)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四)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的规律
第二节 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一、我国高等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教育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方向性,使受
教育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素质。 调控作用(制约和影响):宏观和微观 激励作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和标准
(四)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三)如何看待‚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来看,社会进步与
个人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互为条件、互为因果 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
这种矛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很尖锐。在教 育实践中,教育价值观有所不同,往往存在一 种重此轻彼、畸重畸轻的现象,甚至的确存在 两者矛盾冲突的现象。
男童7岁时进文法学校的弦琴学校(或称音乐
学校)学习。12~13岁的少年入体操学校直到 15~16岁,到了15~16岁的青年时期,只的少数 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学习,继续接受体操 教育,同时学习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 和音乐。 18~20岁的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接 受军事训练。 不重视女子教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留在家 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 地位低下,为将来成为一名家庭主妇作准备。
特岗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第 二 章
4、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 殊要求叫做()。 A.教学目标 B.教育要求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学生的学习目标 C.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E.社会的价值取向 6、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 作用实现的。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强制功能 D.示范功能 E.评价功能
8、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 决定》,提出“四有、两热爱、两精神”。这是 新 的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概括。 并明确规定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 9、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
义务教育法》,是我国第一个单行教育法。
10、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 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 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 人。”
1、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两全+个性+创新)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 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 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 靠法制、制度来保障。
试题链接: 1.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重点培 养学生的( ). A.良好习惯和自主意识 B.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良好个性和品德 D.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
1、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制定教育目的 的() A.主观依据 B.主要依据 C.客观依据 D.唯一依据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评价目标】1.理解和掌握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基本概念的内涵,正确认识上述概念的相互关系。
2.理解高等教育目的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
3.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在高校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
第一节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有预期的目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指明了在一定社会中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一)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方针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其基本内容包括下述三点。
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方针必须反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国家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反映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并以此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2.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古今中外的教育方针虽内容有详有略,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以培养目标作为基本要素或主要内容,有的甚至就以培养目标作为教育方针。
因此教育方针必须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做出最基本的规定。
3.实施的途径实施途径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来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培养目标。
一般来说,高校总是通过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培养目标。
(二)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方针内涵的演变:195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教育要“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学基础》 第二章 教育目的
第二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念的涵义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目的反映的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反映了教育的一种理想状态,是战略性的、总体性的。
教育目的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基础。
教育目的有时是由某个个人或社会团体提出的,虽对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不一定具有强制性。
补充1(可能会作比较):什么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某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
培养目标是具体的,是各种具体的教育活动的努力方向,因学校、专业、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什么是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由国家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方针一般都是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或政党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教育实践具有约束力和强制作用。
补充2:教育目的的构成及其特性教育目的的构成:横向维度构成是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
人才价值,指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什么样的社会的需求,主要是指所培养的人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
人才素质,指人才身心发展的要求,这是指受教育者在品德、智能、审美、体质诸方面发展的规定,即人才的心理素质的规定。
纵向层次构成是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育目的。
这是国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要求是对所有教育的一般要求,具有一般性和抽象性,同时也具有强制性。
第二层次是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又称为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指某一特定的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教学目标,是指每门学科、每个单元或每一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
教育目的的特性:a.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教育目的是由人来制定的,都是用一定话语来表达的,都体现了特定人群的主观意志,反映了特定人群的价值追求,因此具有主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学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问题。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2.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目的
C.教育艺术
D. 教育制度
4.教育工作的核心是()
A.教育法规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5.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
A.教育方针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6.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的是()。
A.教育法规
B. 教育制度
C.教育艺术
D.教育目的
7.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是()。
A.教育政策
B. 教育制度
C.教育方针
D.教育目的
8.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
A.教育内容
B. 教育规律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制度
9.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是()
A.教学工作
B. 教育管理
C. 教育目的
D. 教育内容
10.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教育规划
B. 教学工作
C. 教育政策
D. 教育内容
11.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理论
B. 教育发展规律
C.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D. 个人本位轮
13.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作明确区分的是()。
A.杜威
B. 卢梭
C. 洛克
D. 裴斯泰洛齐
17.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旧分工
B. 自由时间
C. 生产劳动与教育
D. 社会化大生产
18.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是()。
A. 体能和智能
B.道德品质
C.活动能力
D.情感、意志、性格
19.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
A. 活动能力
B.道德品质
C. 体能和智能
D.情感、意志、性格
26.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是()。
A. 活动能力
B.道德品质
C. 体能和智能
D.情感、意志、性格
27.人的素质结构中,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的是()。
A. 体能和智能
B. 情感、意志、性格
C. 道德品质
D. 活动能力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年颁布的。
A.1986
B.1987
C.1993
D.1988
29.在“五育”中,体现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 智育
B. 德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0.在“五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1.“五育”中,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2.在“五育”中,为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3.在“五育”中,解决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问题的是()。
A. 智育
B. 德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34.在“五育”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的是()。
A. 德育
B. 智育
C. 体育
D.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三、改错题
1.探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关于教育艺术问题。
2.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规律。
3.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教育内容。
4. 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制度。
7.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是教育政策。
8.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教育内容。
19.人从事一切活动的素质基源是道德品质。
20.构成人的素质的生理基础的是智能。
22.在人的各种素质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智能。
23.在人的活动和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调节作用的是道德品质。
26.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是体能和智能。
29.在“五育”中,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的是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四、简答题
1.什么是教育目的,有哪些基本特征?
2.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3.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13.如何解决我国中小学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
22.我国中小学美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3.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美育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24.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评述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2.评述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论述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对立产生的根源,以及二者的统一。
4.我国中小学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有什么危害?其出现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