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为何不承认因果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为何不承认因果关系

——以帕斯格拉芙诉长岛铁路公司案为例

1924年8月的一个星期天,帕斯格拉芙太太和她的女儿正在纽约长岛火车站的站台上等待一辆从纽约去洛克威海滩的火车。当火车站的两个工作人员帮助一位旅客登上一辆已开动的火车时,不小心碰掉了这位旅客携带的一个包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旅客的包裹内竟然装的是烟花爆竹,包裹掉到铁轨上发生爆炸。爆炸的冲击力将许多英尺外的一杆秤击倒,砸在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头上。受到伤害和惊吓之后,帕斯格拉芙得了严重的口吃症,虽然经过多次治疗,仍然未得到完全恢复。帕斯格拉芙诉长岛火车站要求赔偿。(摘自北京法院网)下级法院作出有利于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判决,判定长岛铁路公司赔偿6000美元(相当于2003年的5万~6万美元);但是纽约巡回法院以四比三的票数推翻原判决,判定帕斯格拉芙太太败诉并承担诉讼费用。帕斯格拉芙夫人无辜被伤害,却得不到任何赔偿,看起来非常不近人情。因为以传统的法学思维中的“若非”原则上来看,这次的因果关系也非常清晰:根据“若非”原则,铁路公司的工作人员没有尽其责任,出面制止那两三位乘客勉强登车。如果及时制止了这两三位乘客,已经买到票的帕斯格拉芙太太就不至于受伤。而纽约巡回法院的卡多佐法官,遵循着“可预见性”原则,即对于不可预见的事情,并无所谓的责任可言;没有责任,就没有所谓的疏忽或过失。对于长岛铁路公司来说,他们很难预料到乘客携带者爆竹上车,也很难预料到他们对旅客的协助登车,会导致爆竹落地爆炸,因此长岛铁路公司对于帕斯格拉芙太太的受伤并不负责任。虽然另一种NESS原则中,铁路公司的员工行为,确实是“充分集合理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其过于严密和富有逻辑性,一般人在面对问题作出判断时并乐于利用这个原则。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成本效益与因果关系之间的博弈。因果关系,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的用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熊秉元教授将他称之为工具。人们利用工具去完成某项事情时,就会有利弊得失急成本效益。当利用“因果关系”这一工具对某件事进行处理时,成本远远高于收益,那么人会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选择成本更低,收益与之相似或者更高的途径解决问题,即不承认此因果关系,放弃使用因果关系这一工具来处理事情。在帕斯格拉芙太太诉长岛铁路

公司的案件中,卡多佐法官的“可预见性”原则也可以解释为,在处理这件案件中,承认“不可预见的因果关系”,对于当事人和司法体系而言,处理成本成本都远远高于不承认,所以卡多佐法官选择放弃使用因果关系这个工具,最好不处理。

即使在司法过程中承认了因果关系,在善后处理上,司法也更乐于处理常规的、显著的、直接的权益;对于不常规的、隐晦的权益常常吝于处理。究其原因,是因为法律在处理常规事情上比较娴熟习惯,且有较大的参考性,可以参照前人的判例进行处理;而在处理比较少见的事件时,在善后的拿捏取舍上,就不太容易了,因为稀有罕见,无法通过人们的一般习惯作为参考坐标,处理成本比较大。例如书中提及的此案例:

某位旅客因为火车严重误点,投宿旅馆过夜;不巧,旅馆发生大火,旅客的行李付之一炬,他向铁路公司求偿。谁该赔谁不该赔?

这件案例中不仅涉及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还有关于未来的前瞻。按照成本效益与因果关系的博弈,法律应当判定铁路公司无需赔偿,因为火车误点是有许多因素如天气状况、突发事件、交通状况等综合影响的。铁路公司无论要不要负责,这些因素都不会改变,就是即使负责,铁路公司也依照以往的方式运行,不会有任何改变。所以按照因果关系来说这几乎是无收益的。除此之外,想到关于未来的前瞻,若法庭要求铁路公司应当负责,然后对这位旅客进行赔偿,那么运用“往前看”的观点,以此案例为判例,将来法院将会面对各种各样奇怪的要求赔偿事件,平白增加了司法体系的负荷以及司法成本,导致有限的司法力量不能优先解决重大的事件,反而在这些繁琐而意义轻微的案件上花费大量时间。很显然这是不利于司法体系高效运转的。

帕斯格拉芙诉长岛铁路公司案,为美国过失侵权行为确立了一个新的标准。不是所有的意外过失伤害都能获得法律救济,也不是一个人所造成的所有伤害都应该得到惩罚。毕竟总有无论如何小心翼翼,都可能对他人造成不可预见的伤害。

所以综上所述,法律并不是不承认因果关系。因果关系作为一种判断事情的依据,或者说工具,其存在的目的本身是为了让司法节约成本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如果运用了因果关系反而增加了司法的成本而减少效益,甚至在将来给司法体系带来负担,那么人们就可以选择不承认因果关系,以达到某事件处理结果的效益最大化。这个效益不仅仅是被过失侵害的受害人的个人利益,而更加关系到整个

国家的司法体系以及社会舆论和风气,但是司法机关作为国家机关,应当把社会整体效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选择不承认因果关系更加有利于司法体系的整体运作。若非要要求法律按照因果关系来进行处理,忽视了事件的成本和效益,岂不是显得舍本逐末了吗?毕竟法律本身正是为了维护社会本身和谐高效运转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