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

马歇尔
19世纪末期,新古 典经济学代表: 形成了消费者 行为理论、生 产和成本理论、 要素价格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等一套较为完 整的理论体系, 但无法解释20 世纪30年代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
1)理性经济人假设
这是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关于人类经 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所谓经济人,是 指人们的一切行为都是理性的 (Rational),利己的,都是以个人效用 最大化为基本的动力的。
2、金融监管理论的初步发展阶段—金融安全目标与金融效率目标的交替 (30年代—80年代)
30年代大危机后,立足于市场不完全、主张国家干预政策和重视财政政 策的凯恩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在这一时期,金融监管 理论主要以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弥补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为研究的出 发点和主要内容。主张政府干预,弥补市场缺陷的宏观政策理论, 以及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强化金融监管 的理论主张。这段时期的金融监管理论研究成果认为,自由的银行 制度和全能的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认为银行过 度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并最终引发连锁倒闭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在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 职能已经转化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金融监管更加倾向于政府的直接管制,并放弃自由银行制度,从法 律法规和监管重点上,对金融机构的具体经营范围和方式进行规制 和干预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李嘉图(Ricardo)、马尔 萨斯(Malthus):古典经济学的 代表。
亚当斯密
3.新古典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建立时期
19世纪70年代 — 20世纪30年代
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边际革命。
边际(marginal)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金融监管金融监管的基本理论1、概念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2、理论基础(1)从一般“市场失灵”理论角度看。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应当发挥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金融领域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

在经济领域中,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①外部性问题。

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前者如私人阳台上种植的花草对行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等,后者如大气污染等。

对金融业而言,两种外部性可能都存在。

②垄断。

某些部门具有很强的由其技术决定的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其固定资本又具有很强的长期使用性和沉淀性,因而构成加入壁垒就自然垄断。

金融业在本质活动上是规模经济的,因此就会表现追求超大规模,摆脱管理的特征。

③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竞争的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交易的双方,对其交易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

金融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也存在着不对称现象,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在最大限度的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即道德风险问题。

(2)从金融业的特征看。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金融监管尤为必要。

①金融业是“公共性”产业。

金融机构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储蓄,而资金的运用又是面向社会公众,因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行为、业绩对社会公众产生直接的影响。

②金融业(尤其是银行)是高负债行业。

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其中任何一项风险都会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成败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金融机构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往往盲目扩张资产导致资产状况恶化。

③金融风险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一家银行或几家银行出现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银行形成整个金融业的危机,并危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1.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为: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部门构成金融体系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外部监管来保持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不仅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之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体系的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安全..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在不确定性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体系中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有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然而;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知识点:金融监管的理论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知识点:金融监管的理论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知识点:金融监管的理论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知识点:金融监管的理论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知识点:金融监管的理论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管制理论。

目前管制理论主要有“公共利益论”、“特殊利益论”、“社会选择论”、“经济监管论”等。

1.公共利益论该理论认为: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不公正、不公平、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被看成是政府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手段。

【关键词】公众要求;对不公正、不公平、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2.特殊利益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管制为被管制者留下了“猫鼠追逐”的余地,从而仅仅保护主宰了管制机关的一个或几个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对整个社会并无助益。

【关键词】仅保护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3.社会选择论该理论认为:政府管制属于公共选择的问题。

管制制度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由政府提供,各利益主体是其需求者。

管制者并不只是被动地反映任何利益集团对管制的需求,它应该坚持独立性,努力使自己的目标促进一般社会福利。

【关键词】公共选择问题;供给由政府提供:促进一般社会福利【例2·单选题】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不公正、不公平、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是政府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

该观点源自管制理论中的( )。

A.公共利益论B.特殊利益论C.社会选择论D.经济监管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公共利益论的观点。

公共利益论认为监管是政府对公众要求纠正某些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不公正、不公平、无效率或低效率的一种回应,被看成是政府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

下载全文。

中央银行学课件: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中央银行学课件: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领域中的风险积聚,包括银行信贷融资和金融市场融资

有关金融脆弱性的主要理论
明斯基(Minsky)的金融脆弱性理论;费雪(Fisher)的“债务——通
缩”理论;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强调了市场的集体非理性和过
度投机所引起的资产价格波动和金融危机;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
金融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其内在蕴含的危机因素远远高于一般的工商
谋求对特定内容的管制;反之,利益受损的集团也将采取类
似的行动寻求放松管制。上述两种行为都伴随着大量的成本,
却无助于增进社会福利
14
金融监管的利益分配理论


金融监管的寻租理论
以利率管制为例说明关于监管导致的租以及租的分配,利率管制将
利率锁定在r1水平
由于利率控制造成的产权稀释使
得部分潜在的收益落入“公共领
如果通过一定的移动(如流动性保险),
能使预算线L和无差异曲线在B点相切,
就能有效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11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理论

流动性保险与金融监管

D-D模型政策启示
由于集体恐慌和风险传染所导致的银行挤兑是缺乏效率的,因而非常
有必要通过纳入外部监管来避免无效(低效)均衡

防范无效率挤兑的方法
(1)暂停货币兑换,即银行应该在出现恐慌性挤兑时立即宣布停业整
域”( r2CAr1)。为了摄取落入
“公共领域”的潜在收入,供需
双方将花费资源以寻租的方式实
现新的均衡
只要借款人花费的资源成本小于
期望收益,并且贷款人能够获得
相应回报,那么这部分落入“公
共领域”的收入就会被借贷双方
分享
15

金融监管资料

金融监管资料

3.联邦住宅贷款银行理事会。负责 联邦储贷协会和联邦储蓄银行的执 照发放、制定该类机构运作规则、 监督与检查这些机构的运作,保证 它们的稳健经营与活力。
4.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负责 联邦信用社的注册、资格审查和 监督工作, 并建立国家信贷股份 保险基金,为所有的联邦和州注 册的信用社提供保险。
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
1、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的监管(机构 准入、业务准入、高级管理人员准入)
2、对金融机构业务运营的监管 3、对金融机构的市场推出的监管
金融监管的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二)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60年代末期以来开始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 中的金融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金融 业的面貌。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和金 融机构不断出现,一方面为金融全球化提 供了客观基础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一 方面又成为发达国家放松管制和发展中国 家金融深化或发展的主要诱因。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构成:最重要的 支柱(第一支柱)为资本充足率,即:计 算银行资本比率的规则,以及监管当局 评价银行是否遵守最低资本标准的规则。 虽然继承了旧资本协议中关于资本构成 和8%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但引入了灵活 的风险资产计算方式,将操作风险也纳 人了计量。
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它包含 的概念是,管理有序的银行不应该仅仅是 遵守最低资本要求,而是应全面评估银行 的资本是否足以抵御各类风险。尽管《新 协议》鼓励银行建立内部自我评估机制, 但必要的外部监督有利于防止银行内控流 于形式,实际上是一种以他律规范和监督 自律的手段。
采取机构监管的方式
这些监管机构在监管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重叠, 但金融监管的大多数措施都是非强制性的。例 如,州银行可以申请加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 联邦储备体系。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银行挤兑是理性的且存款者的预期具有自促成性质。即任何引起 存款者预期挤兑会发生的事情都会导致挤兑现实地发生,而与银 行本身的健全与否无关。如果所有人都不提取存款,那么,所有 存款者的福利都增加。尽管如此,在预期给定的情况下,单个存 款者提前提取存款能增加个体的福利。这意味着存款者试图离开 即将倒闭银行的行为将使得所有人的利益受到较大损害,而且每 一个存款者都有提前提取存款的激励。因此,当所有的存款者选 择逃离时,银行挤兑和金融危机很快就会发生。 因此,银行必须对存款人的信心特别关注。
而这一各自进行理性算计的结果显然从双方整体上看并不是最 佳的。因为,存款者纷纷去银行取回存款,在很短的时间内, 银行又无法筹措大量的现金,最终的结果就是银行倒闭,很多 人只能取回银行存款的一部分,甚至分文不收。这种情况往往 就是现实生活中许多银行因挤兑风潮倒闭的根源
8-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上例说明当事人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 • 每个人都按照自身 眼前利益最大化原则行事,只要
• 存款保险制度会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问 题是引起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贷危机的主要原因。
• 克鲁格曼(Krugman,1998)认为,政府对国内银行负 债的隐性或显性担保会导致国内银行借贷政策中的道德 风险问题。
由于有政府的隐性或显性担保,国内银行将投资于高风险 领域,导致资产泡沫化。当资产泡沫破灭时,陷入困境。 银行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存款者认为政府会对陷入 困境的国内银行进行援助。因此,从本质上看,国内银行 的不良贷款与政府支出是等价的。
2. 金融风险论 金融风险的特征,决定了必须实施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 的安全与稳定。 • 银行业是一个高负债行业 90%的资金来自居民储蓄和企业存款。 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国家 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 • 银行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链锁反应,决定了金融风险具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作者:李爱平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第08期提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搜集金融监管理论的相关资料。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会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混乱,危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金融监管理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不同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自由放任、政府直接管制和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监管。

本文还搜集了金融监管机构理论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关系,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

关键词:负外部性效应;公共产品;柠檬问题;政府失灵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会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混乱,危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而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

金融机构在中介过程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外部性,存在监督、选择信贷的外部性,存在金融混乱的外部性,尤其是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破产的社会成本明显高于银行自身的成本。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

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

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

(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

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

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

(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

金融监管基础理论

金融监管基础理论

3)第三类是高风险的借款企业 3)第三类是高风险的借款企业(ponzi 第三类是高风险的借款企业( firm),庞氏借款者 庞氏借款者。 firm),庞氏借款者。它们借款用于投资 回收期很长的项目, 回收期很长的项目,它们在短期内没有足 够的收入来支付应付的利息, 够的收入来支付应付的利息,而必须通过 滚动融资的方式来支付, 滚动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且不断地增加 借款金额。 借款金额。而且它们的长期收入也是建 立在假想的基础上的, 立在假想的基础上的,它们预期在未来的 某一天, 某一天,会有好的回报来弥补过去积累的 负债, 负债,并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第二、金融机构较强的传染性所导致的负外 部性: 基于金融业之间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单 个金融机构的风险很容易在行业内蔓延、扩散, “祸及他人“。金融业经营中的信息不对称 祸及他人“ (银行业为例)。 一方面,银行的正常经营依赖于社会公众的 信任,另一方面,银行的高负债经部分准备金制度为基础,通 过把分散的存款人提供的流动性债务转化为 对借款人的非流动性债权,进行高负债经营, 这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潜在流动性风险。
3、具体分析: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以 银行为例) 相对于借款者,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 相对于借款者,商业银行处于信息劣势; 相对广大存户、债权人、 相对广大存户、债权人、投资人以及监 管者,商业银行则又处于信息优势。 管者,商业银行则又处于信息优势。 作为信息优势一方的银行面临的信息不 对称问题: 对称问题: 存款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 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
明斯克以对融资者的分类为基础,结合经 明斯克以对融资者的分类为基础, 济周期的演变规律, 济周期的演变规律,对不可避免的银行业危机 进行了解释。 进行了解释。 首先,为解释危机, 首先,为解释危机,明斯克提出了其独特 的融资者分类: 的融资者分类: 第一类是抵补性企业(hedge1)第一类是抵补性企业(hedgefirm),它只根据自己未来的现金 financed firm),它只根据自己未来的现金 流量做抵补性融资,它们是最安全的借款者; 流量做抵补性融资,它们是最安全的借款者; 第二类是投机性企业(speculative2)第二类是投机性企业(speculativefirm, financed firm,它们根据预测的未来资金丰 缺程度和时间来确定借款; 缺程度和时间来确定借款;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总结整理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总结整理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总结整理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与其所处经济金融形势密切相关,其脉络更是体现了各经济学派在不同时期的统治地位。

本文从各经济学派所论述的金融监管理论出发,结合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综合经典和前沿的学术思想,对金融监管理论进行归纳与评述。

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与金融监管理论(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金融监管理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是应运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而诞生的。

它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自由放任和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是最好的政策”(高鸿业,2002);坚信“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与市场机制的完美。

随着金本位制度逐渐崩溃所导致的货币流通混乱,当“建立中央银行以统一货币的发行和解决银行挤提的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时,要不要金融监管引发了各经济学派的争论。

对此,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提出“真实票据”理论,认为“只要银行主要投资于体现实际生产的短期商业票据,就不会引发通货问题”,也不会出现“银行挤提”等问题。

“看不见的手”和“真实票据”理论虽然与现代意义的金融监管理论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当时背景下,其与“通货学派”在实施货币管理和防止银行挤提等问题上的争论是当时金融监管理论关注的重点。

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看不见的手”和“真实票据”理论构成了早期自律型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到来,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真实票据理论和货币中性理论在争论中衰落和终结。

但“看不见的手”的经典理论仍然影响着后来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而有效市场假设(emh)和自由银行制度就是其中的代表。

有效市场假设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命题和主流金融理论的奠基石,它体现了经济学家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完全竞争的均衡思想。

有效市场假设理论依赖于以下基本假设:一是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他们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即使出现了非理性的情况,但这种非理性也会由于市场的随机性而相互抵消;三是即使这种非理性不能抵消,但由于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是随机和独立的,因而必然是短暂和微小的(fama, eugenef.,1970;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2000)。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目标与体制

金融风险监管的理论、目标与体制
监管当局在批准商业银行设立时,对其业务范围也做了规定。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⑴ 谨慎监管规则
谨慎原则源于会计处理,即采用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 益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得企业的会计核算建立在稳妥可靠的 基础之上。谨慎监管的核心内容是督促银行谨慎经营,防范 和控制风险,确保银行稳健运行。 ①资本充足性监管
各国监管当局对银行呆账准备金的计提方法、计提比率、冲销方式一般也有 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按照贷款余额的1% 提取普通呆账准备金。
⑥内部控制监管
监管当局通常会发布指导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科学、严密、完备的内控制 度。
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 内部控制建设及有关业务内部控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3 银行风险监管的内容
2.3.2 银行日常管理
⑵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是指监管机构派员到商业银行进行实地检查,通过查阅报表、账 册、文件等资料和咨询等方式,分析、检查、评价银行的经营管理质量 及遵循法律和政策的合规性。
按检查内容,现场检查可以分为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 全面检查是对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全面和全过程的检查,专项检查是对银行某
⑴独立原则
金融监管机构或部门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在职责明确的前提下,拥有制定 监管条例和日常操作上的自主权,以避免受到某些利益集团或地方政府 的影响或干预。
⑵适度原则
金融监管应以保证金融市场内在调节机制正常发挥作用为前提。监管不应干 扰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监管机构不能压制富有活力的、正当 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不应承诺将采取措施拯救竞争中的失败者。
⑵金融市场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难以由市场机制消除

银行招考——金融监管理论

银行招考——金融监管理论

第二篇: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的定义:即金融监督管理,一般是指国家授权的监管当局,基于维护金融秩序、保护储户及投保者、投资者利益等原因,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进行监督、约束、管制,使之依法稳健运行的监督管理行为。

金融监管的要素:金融监管主体:政府,以及由政府授予权力的公共机构,有时还包括得到行业内普遍认可的非官方民间机构。

金融监管对象:银行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

金融监管目标:防范系统性风险,克服市场失灵,规范与促进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资料手段等。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核心:假定金融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定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导致资源的不适当配置,出现无效率的一种状况;也即自由的市场均衡背离帕累托最优的一种状况。

金融市场失灵的诱因:金融市场的垄断与过度竞争金融体系的高风险与强外部性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与投资者保护金融监管的成本:金融监管带来的直接物质损耗和间接效率损失。

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金融监管的收益:金融监管实施使金融体系稳定性增加,投资者与储蓄者利益得到保护所带来的利益(机会利益)。

金融监管的边界:金融监管的收益与成本的均衡点。

二、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的定义:一国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的一整套机构及组织结构的总和。

包括监管目标、监管范围、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主体的确立和监管权限的划分等。

分类:一元多头式金融监管体制二元多头式金融监管体制集中单一式金融监管体制我国实行的是“一行三会”分业金融监管体制三、金融监管内容商业银行监管:市场准入监管(审批制)资本充足率监管流动性监管信贷风险监管监管评级体系存款保险制度危机银行救助与关闭证券监管:证券发行与上市监管证券发行上市审核的两种方式:注册制和核准制注册制:证券监管部门不对发行人能否发行股票进行价值判断,其权利仅限于要求发行人提供的申请资料中不包含任何不真实的陈述,投资者自行对发行人及其所发证券做出判断。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方面的思考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方面的思考

On the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 basis
作者: 孙焕民[1];徐子尧[1];叶建华[2]
作者机构: [1]西南财经大学,成都,610074;[2]四川华一投资管理责任有限公司,成
都,610000;
出版物刊名: 金融教学与研究
页码: 7-9页
主题词: 金融监管;金融体系;监管理念;金融运行机制;英国
摘要:金融监管包括监督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相互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前者主要是规范没
有明确规定的边缘区域和新生事物领域;后者则更注重同一性规则的编制.金融监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完善、有序的金融体系.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要注重整体协调;应充分利用被监管对象的利益追求动机,使其自觉接受监管.。

阐述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阐述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阐述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摘要】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国际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都堪称史上之最,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原有金融监管理论和监管体制的深入思考。

金融监管理论对金融监管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需要积极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理论与经验。

本文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金融危机爆发的特点,借鉴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改进经验,提出金融业监管要探索中国模式,而这一模式的基础是稳健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业。

【关键词】金融监管理论;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改革一、引言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或其代理机构对金融机构所实施的各种监督和管理,包括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机构、风险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合规性、达标性的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及过程。

金融监管包括金融监督和金融管制两方面。

金融监督侧重于复杂的日常行为,而金融管制则侧重于具有同一性规范的编制。

二、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一)信息经济学框架下的金融监管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金融危机、特别是1997年的由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古典经济学所倡导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不断受到批评。

另外,监管代表说的主要观点是,把金融监管看做是广大投资者及储户对金融中介实施监督措施的代表。

(二)功能观的监管理论所谓功能观的监管,即指依据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金融监管体制,即一个给定的金融活动由同一个监管者进行监管。

功能观金融监管的概念主要是来自于有关金融体系的“功能观点”学说。

金融中介功能观大大地拓展了金融监管理论的视野,从而把金融监管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三)监管激励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监管经济学研究都是经验研究,而不是系统的、理论的,直到拉丰、梯若尔《政府采购与监管中的激励理论》在1993年的出版:将激励问题引入到监管问题的分析中来,将监管问题当作一个最优机制设计问题,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信息结构、约束条件和可行工具的前提下,运用相对比较成熟的完备合约方法,分析双方的行为和最优权衡,并对监管中的很多问题都尽可能地从本源上内生地加以分析。

第二十章 金融监管

第二十章  金融监管

第二十章金融监管第一节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金融监管的原则及理论金融监管的原则:1、依法管理原则;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监管重心应放在保护、维持、培育、创造一个公平、高效、适度、有序的竞争环境上。

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4、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此外,金融监管应该顺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对过时的监管内容、方式、手段等要及时进行调整。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有关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多种多样,但无非是论证监管的必要性和必然性.1、社会利益论金融监管的基本出发点是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社会公众利益的高度分散化,决定了只能由国家授权的机构来履行这一职责.历史经验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家银行可以通过其资产负债的扩大以及资产对资本比例的扩大来增加盈利能力,这必然伴随着风险的增大。

但由于全部的风险成本并不是完全由银行自身而是由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承担,这就会使该银行具有足够的动力通过增加风险来提高盈利水平。

如果不对其实施监管和必要的限制,社会公众的利益就有很大可能受到损害。

因此,可以这样概括:市场缺陷的存在,有必要让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经济生活,通过监管来纠正或消除市场缺陷,以达到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社会福利损失的目的。

2、金融风险论金融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必须实施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首先,银行业的资本只占很小的比例,大量的资产业务都是靠负债来支撑。

在其经营过程中,利率、汇率、负债结构、借款人偿债能力等因素的变化,使得银行业时刻面临着种种风险,成为风险集聚的重心。

此外,金融机构为获取更高收益而盲目扩张资产的冲动,家具了金融业的高风险和内在不稳定性。

当社会公众对其失去信任和挤提存款时,银行就会发生支付违纪,甚至破产。

其次,金融业具有发生支付危机的连锁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阶层以及国民经济的哥哥部门,都通过债权债务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导致政府有必要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市场失灵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金融监管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主要内容为:
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

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使这种办法显得苍白无力。

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

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

公众所共同享受,
场经济条件下,
的健康稳定。

金融体系中更加突出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现象,导致即使
然而,金融机构
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