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doc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一、综述欢迎来到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学习之旅!这一单元我们将探索一个个神奇的自然科学现象,一起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会接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点,它们就像一把把宝藏的钥匙,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从生活中的小细节到宇宙的大奥秘,我们都能找到科学的足迹。

准备好了吗?让我们踏上这段充满惊喜和发现的科学之旅吧!1. 介绍科学第二单元的主题和重要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探索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奇妙现象。

这个主题看似平常,其实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非常重要哦!不论是身边的小事物,还是大自然的神奇现象,都离不开科学的解释。

这个单元会带我们一起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让我们明白一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的原理。

比如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浮在水上?这些奇妙的现象不仅让我们的童年充满好奇,也是我们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还能激发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奇妙时刻。

所以这个单元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成长。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吧!2. 阐述知识点总结梳理的目的和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我们要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梳理,说到学习我们都知道很重要。

但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知识点总结梳理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这门课程中的知识点。

这样做的话,我们不仅能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的,还能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样的总结梳理,就像是给我们的大脑建了一座知识的桥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

简单来说它就像是帮我们编织一个知识网,把分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一个整体的脉络。

通过这样的梳理,我们就可以更有条理地学习科学知识啦!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你们说对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之后,我们可以更有自信、更有把握地去应对科学课程的各种挑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资料第一课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状态和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3、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的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二课1、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如:白糖加热,白糖熔化成糖水是物理变化,糖水继续加热直至碳化是化学变化。

4、白糖加热前是白色的晶体,加热后产生的变化:白糖先是慢慢熔化成液体,然后液体的颜色逐渐加深,变成深褐色,并开始沸腾,冒出气泡,跟着冒出黑烟,并开始燃烧,最后变成黑色的不规则的碳状物。

第三课1、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为什咀嚼米饭或馒头会产生甜味?答:因为米饭和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长时间咀嚼,淀粉会与口腔里的唾液发生化学变化,形成麦芽糖,所以会产生甜味。

3、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等。

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洋葱、豆腐等。

第四课:1、小苏打特点:白色、粉末状固体颗粒,无气味。

白醋特点: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2、小苏打和白醋会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现象:产生大量气泡(二氧化碳气体)并有“嘶嘶”声,烧杯壁变凉了。

3、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比空气重,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有二氧化碳气体,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也含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

第五课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汇总.doc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汇总.doc

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汇总第一节抵抗弯曲一、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它们支撑着桥梁和房屋,梁比柱容易弯曲。

2、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作出假设:根据实际经验或者生活经验作出推测材料不同抵抗弯曲能力不同;长短不一样抗弯曲能力不一样设计实验:用厚纸搭一个桥梁,测试纸梁的宽窄、厚度怎样影响它的抗弯曲能力实验一: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二: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得出结论: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比较实验的小贴士:设计比较性质的实验时,要注意找到并控制其中的某些条件一定不能改变,以保证实验的公平和科学。

三、拓展延伸: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梁的横截面是长方形,立着放时厚度比宽度大,根据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厚度和宽度的关系,立着放好。

第二节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二、实验探究;提岀问题:材料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实验设计:用平展的纸梁和折成钢材形状的纸梁做比较得出结论:改变薄形材料的“一”字形结构都可以增大其抗弯曲能力。

三、拓展延伸:为什么改变材料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薄板形材料改变形状后,虽然减少了材料的宽度,但是却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而增加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

第三节拱形的力量一、科学概念:1、拱形结构又叫推力结构,它的特点是把受到的压力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外的推力,是所有结构中唯一产生外推力的结构。

2、因为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二、实验探究提岀问题;纸拱能承受多大的重量实验设计:1、纸拱的承重能力2、怎样使纸拱的形状保持不变3、怎样才能使纸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实验结论:抵住拱足,拱就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进一步探究:拱形受压,要向下和向两边挤,抵住拱足就抵消了它向两边挤的力。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汇总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梳理汇总

【新教科版知识梳理及精典考题】六年级科学下册生物的多样性2.1校园生物大搜索(教科版)基础知识梳理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不同的生物: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2.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

4.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

它们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物的贡献:蒸馒头需要用到酵母菌;森林能够调节空气、为人类提供木材、保护水资源等。

5.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6.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松树、苔藓、狗尾草、柳树、杜鹃花、杨树等。

7.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麻雀、燕子、蚜虫、鼠妇、瓢虫、蚯蚓、蚂蚁、蜈蚣、苍蝇等。

8.调查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了解、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

9.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10.调查的基本过程:明确调查任务、制订调查方案和进行实地调查。

11.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是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常考题型★判断题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地球。

( √ )2.生态环境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 √ )3.病毒对生物只有害处,没有益处。

( × )解析:利用灭活的病毒研制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4.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藏起来的动物。

( √ )5.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随意采摘植物和任意捕捉小动物。

( × )6.如果校园中的生物较少,可以到周围公园或田间开展调查活动。

( √ )7.现在环境好了,自然界里的小鸟太多了,我们捕捉几只没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1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6.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主要实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与主要实验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主要概念:1、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动、植物等。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是一个大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环境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共同组成。

3、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般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

通过实地考察、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4、二歧分类法: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一种常用方法。

确定一个标准,将事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5、草质茎:茎中木质部成分少,通常较柔软,易折断,外表常呈绿色。

具有这种茎的植物叫草本植物。

(狗尾草、三叶草、麦冬、紫竹梅)6、木质茎:茎秆坚硬,大部分由木质部组成。

具有这种茎的植物叫木本植物。

(竹柏、红叶石楠、榕树、三角梅)7、个体在生物学中泛指一个生命体。

一定数量的同种生物个体构成了生物种群。

8、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9、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后代与后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10、生物的形态特征指生物个体的样貌,一般从形状、大小、颜色、组成部分等方面描述。

11、行为方式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按行为的不同表现可分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等不同的类型。

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2、相貌特征主要指一个人面部呈现出的特征,包括脸型、发际、前额、眉、眼、鼻、口、耳等13、古生物指生存在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灭绝的生物。

14、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是由于某种原因被掩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15、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重要实验:校园生物大搜索调查的目的:了解校园生物的多样性调查用具:放大镜、照相机或手机、记录本、笔调查方法:1、找一张校园平面图,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将校园分成几个小区域。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第⼀单元1、放⼤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放⼤镜具有放⼤、聚光、成像的特点。

3、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放⼤镜观察照⽚,会发现照⽚是由许多的彩⾊⼩点组成。

5、⽤放⼤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点组成。

6、放⼤镜被⼴泛应⽤到⼈们⽣活⽣产的许多⽅⾯。

(能说出放⼤镜应⽤的三个⽅⾯。

)1、放⼤镜7、放⼤镜镜⽚中间的凸度越⼤,放⼤的倍数越⼤,视野会越⼩。

8、球形放⼤镜的放⼤倍数最⼤。

9、⼩⽔滴及盛了⽔的烧杯都具有放⼤的作⽤。

10、放⼤镜的放⼤倍数与镜⽚的⾯积⼤⼩没有关系,与镜⽚的凸度有关。

11、学会两种使⽤放⼤镜的⽅法。

12、⼈类最早使⽤的透镜是⽤透明的⽔晶琢磨⽽成的。

13、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的视⼒的眼镜。

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爬⾏,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形的⼩眼组成。

3、蟋蟀的⽿朵在它前⾜的内侧,还叫⿎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的⼩鳞⽚,这些鳞⽚在放⼤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

5、昆⾍头上的触⾓是它们的“⿐⼦”,能分辨各种⽓味。

2、放⼤镜下的昆⾍ 6、蝴蝶的触⾓是棒状的;蚕蛾的触⾓是⽻⽑状的;蝗⾍、蟋蟀的触⾓是丝状的;天⽜的触⾓是鞭状的;蚂蚁的触⾓是膝状的。

7、草蛉和它的幼⾍是蚜⾍的天敌。

8、每个蚜⾍只有针眼般⼤⼩,喜欢吸⾷植物嫩枝上的汁液,⽤10倍的放⼤镜才能看清它们的肢体。

(会画蚜⾍)9、蚜⾍进⾷时,全⾝蠕动,嘴顶着叶⼦。

(会画蚜⾍进⾷图)1、像⾷盐、⽩糖的颗粒那样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然界中的⼤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体,有的像⾦字塔,有的像⼀簇簇的针。

4、有的晶休较⼤,⾁眼可见,有的较⼩,要在放⼤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空气、火焰、声音、热、电和磁等都是物质。

时间、思想不是物质。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3.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4.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也很重要。

6.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先熔化成蜡油,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产生光、热、烟,是化学变化。

7.用蜡烛火焰加热调羹中的白糖,白糖先熔化成液体的糖,属于物理变化;后来白糖沸腾燃烧,产生火、光、热、烟、碳、气等新物质,属于发生化学变化。

8.品尝米饭时,刚开始没有甜味,咀嚼一会儿有甜味,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与唾液混合,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9.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蓝色(蓝黑色、蓝紫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

10.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来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11.食物发生颜色变化,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酱油拌饭。

生成气体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

12.淀粉含量较多的食物:谷类、面类、根茎类、豆类等粮食类食物。

如:米饭、面包、番薯、马铃薯、毛芋、玉米、大豆等。

13.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蔬菜中的叶菜类、水果等。

如:青菜、萝卜、洋葱、西红柿、桔子、西瓜等。

1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会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的现象。

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马上熄灭。

15.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无色透明,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复习资料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第1课校园生物大探索1.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

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建筑、家居材料及其他环境、生产原料。

2.科学家研究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通常要对这个区域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一是统计一个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目,二统计单位面积内生物的种类数目。

3.在调查校园生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铲子、放大镜等工具。

4.调查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物,我们也要用文字、绘图、拍照等方式记录下来。

5.在校园中调查动植物时,可以从脚印、粪便、毛发等踪迹推测躲藏起来的动物。

经常飞来的鸟也要记录下来。

第二单元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1.(二歧分类法)通过确定(一个标准),将我们发现的校园植物分成(两类),在每一类下,再确定(新的标准) 将其分为(两类),继续确定新的分类标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

2.我们利用二歧分类法(如把植物分为绿叶植物和非绿叶植物,把植物叶脉分成网状脉和非网状脉;把植物叶脉分成平行脉和非平行脉,)对校园里的植物进行分类,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来呈现调查结果。

3.根据茎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成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根据茎的特点,把茎分成草质茎和木质茎。

4.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由于生物种类较多,可以用编号方法来进行标注,也可以将我们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边,用箭头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5.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的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第二单元第3课形形色色的植物1.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2.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3.孟德尔花了八年的实践用豌豆进行实验,终于揭开了生物一代与一代之间像与不像奥秘,这就是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

4.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

龙生龙、凤生凤描述的就是遗传现象。

5.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一母九子,连母十个样描述的就是变异。

6.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出了许多植物新品种,比如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抗倒伏小麦, 不同品种的玉米、蔬菜、水果等,满足了人类的物质需要、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环境、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

小学六年级科学《遗传与变异》专题复习.doc

小学六年级科学《遗传与变异》专题复习.doc

龙台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复习知识要点*1、遗传的定义: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可以从这些方面研究:(根的形态)、(茎的高度)、(叶的形状)、(花的颜色)、(果实的颜色和形状)、(种子的颜色和形状)等。

*4、猫妈妈是黄色的,它生了5只小猫,其中2只是黄色的,2只是黑色的,1只是橘红色的,推测小猫的爸爸(可能身上有黑色的和橘红色的花纹)。

推测的依据是:2只黄色的小猫和猫妈妈的颜色相似;另外3只小猫应该是遗传猫爸爸的特征。

5、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天下乌鸦一般黑)等。

*6、变异的定义: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7、(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8、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9、(因为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引起的变异现象),所以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10、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等。

11、(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有些生物变异的几率非常小,例如(三叶草)。

12、四叶草的象征意义:(爱)、(健康)、(名誉)、(财富)。

*13、变异有两种:(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14、(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15、(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16、对孟德尔实验的解释是(生物体内的遗传基因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

*17、(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完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

(完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

(完整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弱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是人们常用的观看工具之一。

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别清的细微之处。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水滴、加满水的烧杯与烧瓶等器具也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3.经过放大镜能观看到许多肉眼看别清的躯体构造,如:苍蝇的双眼是复眼,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蟀的“耳朵”长在脚的内侧。

4.放大镜正确使用办法有:挪移放大镜或挪移被观看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基本上晶体。

6.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基本上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非常有规则。

7.13世纪的培根设计并创造出了能增进眼力的眼镜。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觉了微生物。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觉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具微观世界。

光学显微镜上有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反光镜等。

9.假如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X,物镜上标有16X,这么观看到的物体图像将被放大160倍。

10.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命体基本上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学讲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觉之一。

1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办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看。

12.在水中日子着非常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鼓澡等。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生殖等。

13.我们能够利用干草培养弱小生物。

14.观看工具进展: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5.人类探究弱小世界的成果有:(1)利用显微镜发觉细菌、病毒,反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

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复习资料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第一步是物理变化,第二步是化学变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麦芽糖。

8、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紫色),产生了一种蓝紫色的新物质,这种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10、我们周围世界物质的变化一般分成两类,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1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产生沉淀物)等。

12、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利用(物质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了温度计,这种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又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13、通过观察比较铁片和铁锈,我发现铁锈是(红棕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等。

原题目: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

原题目: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

原题目: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
知识点1:天气的变化和测量
- 天气的变化:天气可以随时间变化,包括晴、阴、雨、雪等。

- 测量天气:可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用风向标和风速计测量
风向和风速,用雨量计测量降雨量。

知识点2:水的三态和状态变化
- 水的三态:水可以存在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 状态变化:水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相互转化,通过
加热和降温。

知识点3:观察和描述物体
- 观察物体:要观察物体的特征和属性,包括颜色、形状、大小、重量等。

- 描述物体:要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和属性,使用恰当的形
容词和词语。

知识点4: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 物体的用途: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物体,它们有各种不
同的用途,如生活用品、食品、交通工具等。

- 物体的材质:物体可以由不同的材质制成,如金属、木材、
塑料等。

知识点5:研究科学的方法
- 观察:观察物体的特征和属性,收集信息。

- 实验: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总结:总结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

以上是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每课重点知识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每课重点知识

第二单元生物和栖息地5 多样的栖息地知识清单必背1.一种生物之所以能够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场所被称为栖息地。

栖息地可以大到一个区域,也可以小到一个水坑。

2.生物的生长受到食物、温度、降水、日照和土壤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多样化的栖息地孕育出多样化的生物。

3.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和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4.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是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5.大熊猫生活及饮食习惯: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嗜爱饮水,几乎全靠吃竹子为生,每天的进食时间超过12小时。

活动手册参考一、下面是关于四姑娘山、卧龙自然保护区、夹金山的相关描述,二、分类整理资料中的相关信息,完成下表。

三、归纳概括三个地区的相同之处,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大熊猫保护区的原因。

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茂密且种类繁多、竹类资源丰富、水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封闭等,与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6 有趣的食物链知识清单必背1.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像链条一样,把一些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生物学家把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作食物链。

2.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了食物网。

3.在自然界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植物叫生产者;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消费者;还有一类生物专门以动植物残骸、垃圾甚至粪便为食,它们代谢的物质又可以被植物吸收,成为植物重要的营养来源,这类生物被称为分解者。

4.大多数植物可以自己制造“食物”,它们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以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根吸收的水为原料,生产出糖类和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

5.分解者又称“还原者”,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质、核酸等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二氧化碳等,返还到无机环境,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排泄物等物质分解成生物能够利用的小分子。

6.如果自然界中没有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动植物的遗体、排泄物等物质将会堆积成灾,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将会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所有的生物都将灭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电灯、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了”只改变了物体形状,物质本身没有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4、“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混合沙和豆子”实验(物理变化):沙的特点:很细滑,颗粒小,土色,每个沙子大小不一豆子的特点:颗粒大,摇起来发出很大的声音,黄色,球状,表面光滑。

把沙和豆子混合在一起,再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与原来的沙和豆子比较,我们观察不到它们的明显变化。

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加热白糖”实验(化学变化):白糖加热前:白色颗粒状。

白糖加热过程中:熔化,颜色由透明变黄变红最终变成了黑色粘稠状,产生气泡。

蜡烛在燃烧中的化学变化:燃烧时缩短,产生火,发光发热,能冒出黑烟。

3、物质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形状、大小,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品尝一口米饭,米饭是无味的,再咀嚼一会儿,出现了甜味,米饭出现了甜味,说明米饭在口腔中和唾液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麦芽糖。

2、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

所以,原本并不甜的米饭,渐渐的出现了甜味。

3、米饭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变成蓝色,这种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4、书中31页:含淀粉的食物:土豆,白薯,玉米。

不含淀粉的食物:菜花,心里美,白萝卜,胡萝卜,菠菜,西红柿,橘子,白糖,洋葱,苹果。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混合前:小苏打特点:白色,粉面状。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第⼀单元《微⼩世界》⼀、填空。

1、放⼤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的(观察⼯具)之⼀;它具有(放⼤)、(汇聚光线)、(成像)的作⽤;放⼤镜是由(镜⽚)、(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倍数(越⼤),它的视野就(越⼩);透过放⼤镜我们可以看到叶⽚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进⼊凸透镜是会产⽣(折射)现象;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镜具有(放⼤)的作⽤,放⼤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厚度)有关,凸度越⼤,放⼤倍数(越⼤),凸度越⼩,放⼤倍数(越⼩);(球形)透镜的放⼤倍数最⼤。

4、⼈类最早使⽤的透镜是⽤(透明⽔晶)琢磨⽽成的;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鳞⽚),其实上这些⼩鳞⽚是许多(扁平的细⽑);在放⼤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形)的⼩眼睛组成的,每个⼩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部分);(昆⾍)在⾃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体构造)和(本领);昆⾍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是蚜⾍的天敌;昆⾍头上的(触⾓)就是它的⿐⼦。

5、⾷盐、⽩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体)、有的(像⾦字塔)、有的像(⼀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然界中,许多的岩⽯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将海⽔蒸发后我们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主要知识点我们生活在由物质构成的世界中,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并发生变化。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包括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等。

2.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大小,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包括空气、书、电、电灯、火、水、声音等;而想法、兴趣、理想则不是物质。

5.蜡烛熔化、易拉罐变形、纸被撕成碎片、热胀冷缩、铁丝弯曲、水蒸发、水的流淌等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和大小;而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等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与观察到“明显变化”同样重要。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

3.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则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发生了化学变化又发生了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和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时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XXX。

2.淀粉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某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含有淀粉的食物包括谷类、面类(如米饭、年糕、麦片、面包等)、根茎类(如马铃薯、芋头、地瓜、南瓜等)和豆类蔬菜(如碗豆、绿豆、红豆等)等。

不含淀粉的食物包括花菜、白萝卜、菠菜、番茄、桔子、白糖和洋葱等。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呈粉状。

白醋则是无色、透明的液体,有一股酸味。

2.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会产生气泡并发出“嗤嗤”声,同时杯子外壁会感到有点凉。

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1. 太阳系
- 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它运行的八颗行星组成。

- 八颗行星按照远离太阳的距离分为两类:内行星(水金地火)和外行星(土木天海冥)。

- 每颗行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2. 星星
- 星星是遥远的太阳族。

- 星星发出的光是太阳光经过长途传播而来的。

- 星星喷发的物质构成了彗星和流星。

3. 地球
- 地球是居住在太阳系的动物和植物的家园。

- 地球有陆地和海洋,由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组成。

- 地球上的活动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变化和生物活动。

4. 大气层
- 大气层是地球的薄薄的外衣。

- 大气层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 大气层起到保护地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

5. 水圈
- 水圈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体系。

- 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形式的水。

- 水圈的循环过程有蒸发、凝结和降水等。

6. 地质变化
- 地质变化包括地壳运动和地貌变化。

- 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运动。

- 地貌变化是地球表面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的过程。

7. 生物活动
- 生物活动包括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繁殖和相互作用等。

-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 生物活动对地球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以上是六年级下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概述,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构成的。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
4、我们身边的书、本子、桌子、电灯、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

5、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混合沙子和豆子的实验,两种物质基本没变, 属物理变化。

2、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翠艮观察到“明显变化” 的现象同等重要。

3、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白糖先是由固体的糖变成液态的糖,这属于物理变化;接着液态的糖由
透明变成黄色、红色、褐色,最后变成… 种黑色物质——炭,并伴有焦味,这属于化学变化。

4、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既发生了物理变化, 也发生了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
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7、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8、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在咀嚼米饭时,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酶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麦芽糖。

2、米饭、淀粉遇到碘酒,颜色发生了变化,生成的蓝色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
淀粉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3、制作神秘信件时,调制淀粉液要用热水,因为
淀粉不溶于冷水。

4、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①用手指把滴管橡皮囊中的空气排干净;②放入液体中,松开橡皮囊;
③从容器中拿出滴管,把液体滴入要实验的材料中,注意滴管不能碰到实验材料。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反应后留下的液体
是醋酸纳。

2、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是1: 3o
3、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产生的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

4、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助燃、比空气重的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5、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实验后的玻璃杯比实验前要凉一些。

6、做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时,盖玻璃盖是为了防止产生的气泡溢出玻璃杯。

7、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岀的气泡
就是二氧化碳;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
水量有二氧化碳;蜡烛燃烧也有
二氧化碳气体产生。

8、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属于化学变化。

五、铁生锈了七、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平常生活动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5、铁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最快,这是因为盐水能帮助铁更快地完成电化学腐蚀,
导致生锈速度加快,因此在海边的铁皮屋比在其他地方的铁皮屋生锈更快。

6、控制、减缓铁生锈的方法:①涂油脂;②刷油漆;③电镀;④用完后擦干水分;⑤放在干燥处。

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化。

1、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化。

2、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会生成红褐色的物质——铜,
没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部分还是银灰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会慢慢变浅,
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会逐渐变成红褐色。

3、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伴随有颜色改变、产生沉淀物的现象,属于化学变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常会伴随产生一些现象——①改变颜色;②发光发热;③产生气体;
④产生沉淀物。

5、化学变化过程中,不一定伴随颜色的改变,不一定有气体产生,不一定发光发
热,不一定产生沉淀物。

6、打开电灯(发光)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发热)、打开汽水瓶(气体跑岀)、氧气变成蓝色的液氧(颜色改变)等变化,虽然也伴随了一些现象, 但
没有新物质
的生成,因此这些变化都还是物理变化。

八、物质变化与我们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玉石加工、泡茶、加工桌椅、水银温度计、泡糖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4、食物被人体吸收、放烟花、锻烧石灰石、点燃火柴等物质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

5、水泥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的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6、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 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
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7、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8、制作橙汁饮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制作柠檬汽水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9、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10、火药的发明和古代的炼丹术有很大的关系, 是古代炼丹士发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