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古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

古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

古诗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⑼明妃:指王昭君。

⑽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⑾省:曾经。

⑿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佩:通“佩”。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咏怀古迹_其一_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咏怀古迹_其一_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I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 6 6 ),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淇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 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

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是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原文唐代: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及注释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注释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 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第二首,它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并为宋玉死后被人曲解而鸣不平。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一首。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品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

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

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作品翻译: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

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

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

庾信一生最凄凉,晚年作的诗震动了江关。

作品韵译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及鉴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由杜甫所创作的,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夜月一作:月夜;佩一作: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译文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至今留存。

皇宫离开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翻译】战乱中在长安东北一带流离,天地间漂泊在西南地区。

长久地停留在三峡的房屋中,在五溪与溪人一同住在山里。

羯胡事主狡猾反复无常,诗人伤怀的时候还没有回还。

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前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⑼明妃:指王昭君。

⑽去:离开。

朔漠:北方大沙漠。

⑾省:曾经。

⑿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

佩:通“佩”。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赏析】第三首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原文赏析】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韵译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评析这是推崇宋玉的`诗。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1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2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3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翻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垂:流传。

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yū):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伊吕:指伊尹、吕尚。

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运数。

祚(zuò):帝位。

复:恢复,挽回。

志决:志向坚定,指诸葛亮《出师表》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歼:身死。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译文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其一杜甫_翻译注释赏析

【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其一杜甫_翻译注释赏析

【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其一?杜甫_翻译注释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一》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

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

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小学生学习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

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

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

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

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相关阅读:《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原文】《咏怀古迹·其一》作者: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解】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

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

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

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

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杜甫《咏怀古迹(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四)》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21] 。

翠华想象空山里 [22] ,玉殿虚无野寺中 [23] 。

古庙杉松巢水鹤 [24] ,岁时伏腊走村翁 [25] 。

武侯祠屋常邻近 [26] ,一体君臣祭祀同 [27] 。

【注释】[21]蜀主:指刘备。

窥吴:指刘备恨东吴孙权袭杀关羽,于章武元年(221)七月率军伐吴。

二年夏六月,败归白帝城,改鱼复县曰永安。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翻译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总是以边塞的悲壮和历史的沧桑为题材,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忧虑。

下面是他的五首《咏怀古迹》的全文及翻译:一、咏怀古迹三首·其一世泽之林亡,东溟挹翠空。

今之新德士,千载灭文风。

巍峨时一往,飘蓬忽何从?此处倚崇山,元化敢为兄。

Translation:In the forest of worldly blessings, the ancient virtue is lost, and the eastern sea is devoid of its greenness.The present new generation, after thousand years, has extinguished the literary trend.The towering grandeur has gone away in a flash, as if a floating rag, where can it be?Here, leaning against the towering mountain, I dare to strive for the renewal of virtuous influence.二、咏怀古迹三首·其二青海无边墨色天,飞鸿踏雪泥犹白。

毡房已拆旧窝在,林下应留旗画未。

至道虽亲尧舜盛,修文犹得谢安持。

五陵年少争周顒,一葦一天无际期。

Translation:The boundless Qinghai, with the darkened sky, while the flying wild geese stamp on the snowy ground, their footprints still appear as white.The felt tent has been disassembled, leaving the old nest, under the forest, there should still be the unpainted flag.Though the virtuous pat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lorious times of Yao and Shun,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e is still held by Xie An. The young men of the Five Tombs compete for Zhou Yong, with each reed representing an unbounded ambition.三、咏怀古迹三首·其三万古长如夜,不足明其愁。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原文唐代: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及注释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去:离开。

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赏析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

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

《咏怀古迹五首》全诗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全诗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全诗翻译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全诗翻译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咏怀古迹五首》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诗句赏析“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的诗意: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这两句是说,宋玉留下了故宅,点缀江山,其人却不可见了,只让后人去读他的文章。

而他的文章的价值,也不是真正被人所了解的;“云雨荒台”的故事是宋玉虚构的,是用来讽谏襄王,并非怀王真有此梦。

后人不了解宋玉作赋的意思,竟附会起古迹来,把有志之士曲解为无谓词人,这对宋玉来说是可悲的,也令杜甫伤心。

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艺术独到,耐人寻味。

出自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①故宅:宋玉留下的故宅。

②文藻:文采。

③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的巫山神女的故事。

摇落:凋残,零落。

风流儒雅:指宋玉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

“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

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

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重庆市巫山县。

“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楚宫:楚王宫。

参考译文草木凋零是因知宋玉的悲伤,文采洒脱学问渊博可当我师。

遥想千秋往事不禁泪洒衣襟,我们虽不同世却是同样失意。

故居里你枉然留下斐然文采,巫山去雨旧事难道只是说梦。

可叹的是楚宫已经完全消失,有船夫指点遗迹却令人怀疑。

赏析推崇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

咏怀古迹翻译

咏怀古迹翻译

咏怀古迹翻译
庙堂并肃穆,
壮丽耀华丽。

古迹凝现实,
英灵映今世。

斑斓山河间,
丹青勾花魂。

灵感飘虚境,
尽诉史诗痕。

石雕镌凝思,
砚台含书香。

墨染勾勒处,
如玉华般光。

千秋万古传,
铭记史诗篇。

长长了追随,
不朽化人间。

碑石铭铜人,
寒光生魏晋。

秦汉在胸襟,
曹李帝王神。

九天冠自何,
丹青保古魂。

英灵魁显赫,威风自生君。

双龙骄屿松,清风起山岗。

玉树临烟峻,鹤草飞天广。

峰峦度秋色,云雾挂寒霜。

流水随山走,夕阳洒谷凉。

古迹留痕迹,历史解谜意。

千百年宏图,铭刻华夏魂。

咏怀古迹情,永远不会改。

懂得历史嬉,创造辉煌代。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导语: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对照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
之情。

《咏怀古迹·其二》(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咏怀古迹·其二》(杜甫)全文翻译鉴赏

《咏怀古迹·其二》(杜甫)全文翻译鉴赏咏怀古迹·其二杜甫系列:唐诗三百首咏怀古迹·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解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

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译文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

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赏析这是推崇宋玉的诗。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

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

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

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

」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对照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