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感觉派

合集下载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摘要:
一、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
二、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
三、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
四、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正文:
新感觉派,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

这一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中国本土文学传统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的主要特点是强调主观感觉和心理体验,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

他们运用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将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客观世界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风格。

这种风格既超越了通俗文学,又与中国第一代海派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成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流派。

新感觉派在中国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的小说作品不仅丰富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的作品
如《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都以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的生活百态,描绘病态社会和畸形人际关系为主题,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呈现出丰富而复杂的人类情感。

其中,穆时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总的来说,新感觉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

他们以创新的文学理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章、新感觉派小说三家

第五章、新感觉派小说三家


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着自家儿的神经。 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气味,烟味……暗角上 站着白衣侍者。椅子是凌乱的,可是整齐的圆桌 子的队伍。翡翠坠子拖到肩上,伸着的胳膊。女 子的笑脸和男子的衬衫的白领。男子的脸和蓬松 的头发。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飘荡 的袍角,飘荡的裙子,当中是一片光滑的地板。 呜呜地冲着人家嚷,那只saxophone伸长了脖子, 张着大嘴。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热情之骨》:现代都市的忧郁诗意 玲玉:“你每开口就像诗人一样地做诗,但是你所 要求的那种诗,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地方都找不 到的。诗的内容已经变换了。即使有诗在你的 眼前,恐怕你也看不出吧。”


你说我太金钱的吗?但是在这一切抽象的东西, 如正义、道德的价值都可以用金钱买的经济时 代,你叫我不要拿贞操向自己所心许的人换点 紧急要用的钱来用吗? 古典爱情的诗意与现代都市的诗意
第五章、新感觉派小说三家
一、新感觉派及其代表作家


1、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本指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作 家群体,后来被中国批评家用来概括从20世纪 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刘呐鸥、穆时 英、施蛰存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这一流派 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从诗 歌领域向小说园地的延伸,也是中国现代小说 第一次对都市景观作集中的描绘。

2、施蛰存:深层性心理的解剖者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简介:本我-自我-超我; 性动力说;释梦;身体心理化。 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文学中的影响。郭沫若 《残春》(1921) 典型文本:《石秀》、《春阳》、《鸠摩罗 什》、《将军的头》




1)、《石秀》:历史的重新叙述 《水浒传》中的石秀:侠肝义胆、智勇双 全 《石秀》受性欲支配的行动者。 石秀:在道德与性欲的两难中挣扎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小说是二十世纪初期欧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一种代表形式,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以及其它西方国家。


文学流派通过描写人物的感官体验和内心情感来传递对现实世界的独特看法和批评。

新感觉派小说以其对感官和感受的准确描写而闻名,作者试图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人类五官的感觉体验,同时强调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感受和感情。

这种文学风格通过强调人物的感官体验,揭示内心情感和思维活动,以及对环境和现实世界的感知来定义人物形象。

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作家采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文学技巧和手法,如意识流、无意识写作、内心独白等等。

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的思维、情感和感知过程直接呈现出来的手法,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流动性和不连贯性来创造出一种更为真实的叙述形式。

无意识写作则是一种借鉴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的创作手法,试图通过笔墨和语言的流动性来呈现人类的无意识思维和情感。

新感觉派小说具有一种挑战传统叙事方式和描写手法的倾向,试图打破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和情节发展。

作者通过呈现人类内心的思维、感知、情感和未知的一面,使读者有机会体验到一种全新的文学感受。

这种体验强调了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同时也暗示了现实世界的多变和不可捉摸性。

尽管新感觉派小说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批评,但它对之后的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文学
风格和写作手法,为后来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它改变了人们对小说写作的认识和期待,对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

• 施蛰存(1905—2003)他的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 代堪称独步。出生于杭州,曾与刘呐鸥一起编办 《无轨列车》,1932年起主编《现代》。《上元 灯》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汲取了西方小说的 章法,又不失东方的神韵。 30年代,创作了《将 军底头》、《梅雨之夕》两部小说集,开始熟练的 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体察刻划人物的深层心理, 尤其是性心理。作品带有浓郁的现代派色彩。《将 军底头》是以心理分析的手法重新演绎古代故事与 人物的代表性作品集;《梅雨之夕》则表现现代都 市压抑、苦闷的两性心理,及大都会快节奏下人的 怪诞奇异的幻觉。
新感觉派小说
• 属于海派层面的作家,多带商埠文化意 识,他们的创作体现了新文学的世俗化 与商业化的特点。作家擅长表现“都市 男女”,书写两性题材和两性心理。初 期的海派作家有张资平、叶灵凤、曾虚 白等。 • 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 帝的儿女们》 等。 • 叶灵凤:小说集《菊子夫人》、《红的 天使》等 。曾虚白:长篇《三棱》
பைடு நூலகம்
• 刘呐鸥(1900-1939),1928出资主办杂志 《无轨列车》。主要作品集《都市风景线》, 作者在这部集子中,着力描绘了摩登变幻的现 代都市文化与景观 。 • 穆时英(1912-1940) ,在运用新的技巧来描 写都市生活上,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 圣手”。初期的作品收在《南北极》。从1932 前后,他的创作开始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运 用印象主义、感觉主义的手法描写上海大都市 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与纸醉金迷的生活。小说集 《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集中体现了他 的新感觉派的现代风格。
• 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 是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是活跃于20年代末 到30年代前半期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它 是在日本的新感觉派以及西方的一些现代主义 表现方法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 从最初的产生、发展到解体,前后经历了不过 短短5年多时间。新感觉派的主要文艺阵地有 《无轨列车》、《新文艺》和《现代》等刊物。 新感觉派不愿单纯描写外部现实,强调主观感 觉在创作中的作用,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 用一种新异的现代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 的城与人的神韵。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摘要】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在艺术表达上有着独特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征进行浅析,旨在揭示这一文学流派的独特之处。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是新感觉派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作家通过对感官的细致描写来唤起读者的感受。

与此新感觉派小说也强调主观意识的表达,试图呈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对现实的审美化和意象的重要性也是新感觉派小说的显著特点,作家通过独特的语言运用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新感觉派小说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拓了文学表达的新领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启示。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艺术特征、感官体验、主观意识、现实审美化、意象、语言运用、影响。

1. 引言1.1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它的发展背景主要受到欧洲艺术和思想的影响。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各国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反传统、反理性的文学潮流,这一潮流被称为“新感觉主义”。

新感觉主义强调感官体验、直觉和情感,试图摆脱现实主义文学的束缚,追求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意象。

这种潮流在文学领域表现为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还包括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

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体验,拒绝传统的叙事结构和价值观念。

新感觉派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表现出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挑战和突破,追求更加个性化、直观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小说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包括新感觉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感觉派小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追求,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

2. 正文2.1 感官体验的表达方式新感觉派小说在表达感官体验方面具有独特的方式。

它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锐利的感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小说中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这种表达方式常常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上。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我国第一个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主要作家有施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禾金等。

1928年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开始了对日本新感觉主义文学的介绍,1932年至1935年,施蛰存主编大型文学期刊《现代》,为新感觉派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发表阵地,新感觉派小说得以成长为中国最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边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金锁记》:清末民初,小镇上天真烂漫的少女曹七巧和京城大户姜家的三少爷季泽一见钟情,可七巧的哥哥曹大年贪图钱财要把妹妹嫁给患有软骨病的老二仲泽,七巧为了接近季泽,答应这门婚事。

失望至极的季泽在仲泽的婚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令七巧心痛欲裂。

此后,季泽越来越沉沦,常常夜宿妓院,七巧冒险到妓院劝阻,与酒醉的季泽同居了一晚,并因此怀孕,生下一子,由此招致众人的诸多非议。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

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征导言: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初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新感觉派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

本文将从新感觉派小说的起源、特征、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文学流派的创作特征。

一、起源:新感觉派小说起源于欧洲,主要在20世纪初兴起。

其诞生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文学界的影响及人类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新感觉派小说追求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追求从感官、情感和意识的角度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特征:1. 内心独白的运用:新感觉派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常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直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受和意识流动。

这种表现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情感的真实性。

2. 感官描述的追求:新感觉派小说通过细致入微的感官描述,展现人物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感受。

对于细节的关注使得作品更具真实感,读者可以通过感官上的体验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3. 梦境与幻觉的运用:新感觉派小说常常运用梦境和幻觉的手法,通过虚构的场景和事件来揭示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

梦境和幻觉的运用不仅使作品更具有诗意和哲理性,而且能够探讨人类心灵深处的秘密。

4. 人物心理的揭示:新感觉派小说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冲突,展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变化和思想动态。

作品 often 通过人物的言辞、行为和内心独白等多个层面来呈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真实性。

三、发展:新感觉派小说的兴起为其他文学流派的发展带来了启示。

一方面,它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另一方面,新感觉派小说与其他文学流派融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派别。

同时,它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影响:新感觉派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拓展了人物描写的方式与手法,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其次,新感觉派小说强调对主观内心的描写,使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

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试论“新感觉派”文学的新感觉以横光利一的代表作为中心新感觉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日本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该派文学追求的是情感的直觉和对具体事物的感官体验,比起传统文学更加追求感性的直觉,而非理性的思辨。

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就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充分表达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以其为中心,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新感觉派文学的背景二、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三、横光利一的文学观四、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五、《苦菜の花》的主题探究六、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七、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八、《苦菜の花》的评价与影响九、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其中,本文将重点探究《苦菜の花》中的主题以及横光利一对女性形象的刻画。

通过对主题的探究,可以发现新感觉派文学的情感直觉和感官体验是如何被表现出来的,而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不仅可以看到横光利一对女性的敏感度以及对女性的关注程度,还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思想与认知。

总之,“新感觉派”文学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而横光利一的代表作《苦菜の花》则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代表了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和文学风格,通过对于该作品的研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新感觉派文学的特点,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提纲: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3. 横光利一的文学观4. 新感觉派文学的核心特征5. 《苦菜の花》中的主题探究6. 横光利一的女性形象刻画7. 横光利一的叙事手法与语言风格9. 新感觉派文学对日本文学的意义和影响1. 初探“新感觉派”文学在这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新感觉派”文学的来源、发展以及其作为一个流派的一些共性特点。

可以对比传统文学和“新感觉派”文学的不同之处,为后续讨论提供铺垫。

2. 横光利一的生平简介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和其在文学界的地位都是值得介绍的内容。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艺术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特
别是法国和德国。

它在当时的艺术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等流派的基础。

新感觉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艺术表达人类的感官体验和情感状态。

艺术家试图通过他们的作品传达观察到的事物和感受到的情绪,以创造出一种新的、直接的感知体验。

他们更加关注感知而不是理性思考,并试图描绘人类的情感本能。

新感觉派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和电影等。

这些艺术作品采用了新颖的表现手法,如扭曲的形象、夸张的色彩、不规则的构图等,以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和感觉。

艺术家们常常引入非传统的材料和技术,以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新感觉派的艺术家们受到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启发,他们对光、色彩、运动、时间等视觉元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尝试捕捉和再现这些元素在人类感官中引发的感知效果。

他们对于材料和形式的挑战也为后来艺术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自由。

新感觉派的影响不仅限于艺术创作领域,它也对设计、建筑和电影等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方面,新感觉派的艺术家们提倡与环境和谐共存,以创造出舒适和宜人的空间。

在电影方面,他们尝试通过电影技术的创新和实验来表达人类的感官体验。

总而言之,新感觉派是一种注重感官和情感表达的现代艺术运动,它通过独特的形式和方法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以引发观众的直接感知体验。

它的影响超越了艺术界,并对其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新感觉派小说》课件

《新感觉派小说》课件
新感觉派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电影、音乐等 其他艺术形式,促进了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交融与 合作。
文学史上的评价
01
02
03
争议与分歧
新感觉派小说在文学史上 存在争议和分歧,对其艺 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评价 不一。
肯定与否定
虽然新感觉派小说的影响 和地位在文学史上得到了 一定的肯定,但仍有一些 批评家对其持否定态度。
与海派文学的比较
都市背景
海派文学与新感觉派小说都以都市为背景,但两者对都市的理解和 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商业元素
海派文学较为商业化,注重娱乐性和市场效应,而新感觉派小说则 在商业化的背景下更注重艺术性和实验性。
文化交融
海派文学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表现出中西文化的交融特点,而新感 觉派小说则更注重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和创新。
新感觉派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创新 与探索的产物,它突破了传统小说的 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为中国现代文 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都市文化与现代性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都市文 化对新感觉派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品多以都市为背景,反映都市人的 生活状态和心理体验。
代表人物
刘呐鸥
作为新感觉派的先驱,他的作品 如《游戏》等,以其敏锐的感觉 和流畅的文笔,为新感觉派小说
对当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新感觉派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对于当代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影响。通过研究新感觉派小说 ,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综合评价
总体来说,新感觉派小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和贡 献不容忽视。
对后世作家的启示
重视创新与实验
新感觉派小说启示后世作 家要勇于创新和实验,不 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 术形式。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期艺术领域涌现出的一种艺术运动,主要出现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

它是对以传统形式为基础的艺术形态进行突破和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

一、绘画领域中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绘画起源于法国,在1900年前后迅速兴起。

它试图通过表现感知和情感的直观经验来打破传统的视觉形态。

新感觉派画家们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纯粹性,注重对事物本质的表达,并通过几何构图和艳丽的色彩来创造一种充满活力和挑战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绘画的特点是形象夸张、色彩鲜艳、线条生动,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感。

二、音乐领域中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Scriabin)。

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作品在20世纪初期对音乐表达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试图通过音乐来表达人类精神的超越和内心感受的丰富性。

斯克里亚宾的作品以独特的音调、和声和曲调结构追求一种超凡脱俗的音乐体验,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冲击。

三、文学领域中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文学领域的兴起源于法国,主要表现为一种对文学传统的突破和创新。

新感觉派的作家们摒弃了以往传统文学作品中过多使用的描写和叙述,而是追求对内心情感和感官体验的表达。

他们重视个人的感受和意象,注重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的鲜明性。

这些特点使新感觉派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

四、新感觉派的影响和意义新感觉派在艺术领域的兴起,对后来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旧有的艺术形式和传统,给人们的审美观念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冲击。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需求和追求的变化,引导着人们对于表现形式的多元思考和探索。

同时,它也为后来的现代派艺术运动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总结: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期涌现的一种艺术运动,它在绘画、音乐、文学等领域探索创新,挑战传统的表现形式。

新感觉派的绘画作品形象夸张、色彩鲜艳,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纯粹性。

音乐领域的新感觉派以斯克里亚宾为代表,追求超凡脱俗的音乐体验。

外国文学史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新感觉派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新感觉派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外国文学史里的新感觉派吗?这可真是个超有意思的文
学流派呢!
新感觉派啊,就好像是文学世界里的一群“冒险家”。

打个比方吧,
传统文学像是走在平坦大道上,规规矩矩的,而新感觉派呢,就像是
在丛林中穿梭,充满了新奇和刺激!它兴起于 20 世纪初,主要在欧洲
和日本等地活跃。

想想看,新感觉派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梦境,充满了各种奇奇
怪怪的意象和感觉。

他们特别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就像拿着
一把小铲子,一点点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心底的秘密和情感。

比如在他
们的笔下,一个普通的街道可能会变得无比奇幻,充满了各种色彩和
声音。

新感觉派的作家们可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哦!他们大胆创新,追求独
特的表达方式。

他们会用一些非常特别的手法,比如快速的场景切换、奇特的比喻,让读者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
又到那儿了。

哎呀,这不就跟现在的那些科幻大片似的,各种眼花缭
乱的场景变换!
像日本的川端康成,他的作品里就有很多新感觉派的影子。

读他的
文字,你会觉得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虚幻又迷人的世界。

“难道不是吗?”这就是新感觉派的魅力所在啊!
新感觉派在外国文学史上可是有着独特的地位呢。

它就像是一颗闪亮的星星,虽然可能不是最耀眼的,但绝对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它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为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想象和思考。

总之,新感觉派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创造力的文学流派,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索。

“对吧!”。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

•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集中在1926-1936 年。《上元灯》是第一个短篇集,这集 作品以苏杭古城为背景,写出成年人对 少年往事的怀恋。 • 能够充分显示流派特征的是《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 三个集子中的作品,主要是心理分析小 说。
性爱
• 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里的蓉 子是“Jazz,机械,速度,都市文化, 美国味,时代美的产物的集合体”。她 向来把男子当作“消遣品”,无聊时当 作“辛辣的刺激物”,高兴时当作“朱 古力糖似的含着”,厌烦时就成了被她 “排泄出来的朱古力糖渣”。 • 刘呐鸥《风景》
女性的动物化
• “第一次瞧见她,我就觉得:‘可真是危险的动物哪!’ 她有着一个蛇的身子,猫的脑袋,温柔和危险的混合 物。穿着红绸的长旗袍儿,站在清风上似的,飘荡着 袍角。这脚一上眼就知道是一双跳舞的脚,践在海棠 那么可爱的红缎的高跟儿鞋上。把腰肢当作花瓶的瓶 颈,从这上面便开着一支灿烂的牡丹花……一张会说 谎的嘴,一双会骗人的眼——贵品哪!(穆时英《被 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 “女子是变形动物,是流质,是没有固定的胴体和固 定的灵魂的人类,每一件新的衣服,在他们身上是一 个新的人格,而不同的眉的描法可以改换她们的脸型 和内容。甚至她们的声音和眸子的颜色也会变化的!” (穆时英《G NO.Ⅷ》)妖艳而神秘、可爱而邪恶、 美丽而善变。
• 李欧梵在研究海派作家之时,指出:他 们“更热衷于都市的世俗生活,非但把 都市的物质生活女性化,而且更把女性 的身体物质化,与汽车、洋房、烟酒、 和舞厅连在一起,像是另一种商标和广 告。换言之,他们用女性的形象来歌颂 物质文明……。”
新感觉派代表作家
• 新感觉派主要代表作家由刘呐鸥、穆时 英、施蛰存等。
女性与香烟
• 小说《CRAVEN“A”》中,一个“Hot Baby”(热女郎)因为酷爱CRAVEN“A”牌 的香烟,而直接就被人称作CRAVEN“A”。 • “克来文”、吉士牌,这些高档的香烟成为交 际场所女性身份的一种标志,也是她们重要的 身体修饰方式:“光洁的指尖中间夹着有殷红 的烟蒂的朱唇牌,从嘴里慢慢地滤出莲紫色的 烟来,吹着一个个的圈,在自己眼前弥漫着, 一面微笑地望着那些烟的圈……”(《骆驼••尼 采主义者与女人》)

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

者在此阶段两条不同的文学创作轨迹,从而更好地把握和认识横光利
一。
“新感觉派”小说是海派小说的第二代,以现 代杂志为主要阵地.我国的代表作家有刘呐 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他们的作品多表现半殖 民地中国现代都是的畸形和病态,刻意描写
主观感受和印象,着重人物的心理分析和 潜意识的开掘,有时流露出颓废悲观的情绪, 因为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所以被称为 中国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的帽子,是当 时的左翼文人楼适夷给刘呐鸥等人戴上的.
新感觉派是崛起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文坛 的一种现代主义流派。当时,以横光利一、 川端康成为首的几个青年作家,接受欧洲 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张起了现代主义的旗 帜。他们声称不愿再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 而要力图把主观的感觉印象投注到客体中 去,以新奇的感觉来创造由智力构成的 “新现实”。鉴此,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 龟雄称他们为“新感觉派”。在我国又把 这种流派称作“心理分析小说派”,或现 代派。
施蛰存(1905——),生于杭 州,8岁时随家迁居松江。中学 毕业后,先入之江大学,1923 入上海大学,1926年秋转入震 旦大学法文特别班,同年加入共 青团。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 回松江任中学教员。1928年秋 后,与刘呐鸥、戴望舒、杜衡等 同学创办第一书店、水沫书店, 参编《无轨列车》《新文艺》杂 志。1932年应现代书局之聘, 主编《现代》杂志,1935年辞 职。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云南大 学、厦门大学等任教。1947年 回上海,在暨南大学、光华大学 任教。1952年后在华东师范大
起。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以后岸田国士、南幸
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著名评论家千
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

新感觉派文学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文学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文学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啥是新感觉派文学不?这可真是个超有意思的玩意儿!
新感觉派文学啊,就像是文学世界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比如说吧,传统文学可能就像一条笔直的大道,规规矩矩地向前延伸,而新感觉派文学呢,就像是大道旁边突然冒出来的一条曲径通幽
的小路,充满了新奇和惊喜!
它强调的是对人的主观感觉和印象的捕捉与表达。

就好像我们走在
路上,突然闻到一股特别的味道,或者看到一道奇异的光线,新感觉
派文学就是要把这些瞬间的、独特的感觉给描绘出来。

你想想看,生活中有那么多瞬间的感受,那些细微的情绪变化,那
些一闪而过的奇妙景象,新感觉派文学就是要把这些都抓住,呈现给
读者。

这多酷啊!
像施蛰存的作品,那真的是把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他能
让你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纠结、彷徨、兴奋,就好像你自己也身临其境
一样。

哎呀,这不是很神奇吗?
还有刘呐鸥的文字,那简直就是一场感觉的盛宴!他能把城市的喧嚣、繁华,还有人们在其中的迷茫和追寻都表现得那么生动。

新感觉派文学可不只是文字的堆砌,它是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表达。

它就像是一个万花筒,每转一下都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
新感觉派文学就是这样独特又迷人,它为文学的世界增添了别样的
色彩,难道不是吗?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更多可能性,让我们对世界、对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所以啊,可别小瞧了新感觉派文学,它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和探索!。

维基百科 新感觉派

维基百科  新感觉派
作品[编辑]
横光利一的〈蝇〉、〈头与腹〉(头ならびに腹)等作是具新感觉特征作品,而《上海》是新感觉派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横光文学的杰作。另外,片冈铁兵的《钢丝上的少女》、今东光的《瘦新娘》中河与一的《刺绣蔬菜》、十一谷义三郎的《青草》、佐佐木茂索的《旷日》、池谷信三郎《桥》、铃木彦次郎《七月的健康美》,也是具有新感觉特征的作品。
所谓新感觉派的表征就是要剥去自然的表像跃入事物本身主观而直感的触发物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的新感觉派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片冈铁兵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人转向左翼文学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则倾向新心理主义中河与一等则主张形式主义
新感觉派[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至:导航、搜索
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在日本文坛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日本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文学[1]。主张文学以主观感觉为中心,否定客观,以“新的感觉”表现自我。
4.^见《日本文学简史》,页215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简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夏祖焯《近代外国文学思潮》(台北:联合文学,2007)
横光利一著,王海译《春天乘着马车来》(台北:新雨出版社,2007)
在国外的影响[编辑]
新感觉派影响了日本海外作家,如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以及刘呐鸥、施蛰存,还有当时在日本殖民之下的台湾梅著《日本文学简史》,页209
2.^见《日本文学简史》,页210-211
3.^见王海〈译者序:“新感觉派”之魂〉引用横光利一1925年所写的〈新感觉运动〉,《春天乘着马车来》
1923年,新思潮派的菊池宽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春秋》,虽然未达成对抗小林多喜二等人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目标,但也孕育了不少年轻的文学旗手,如横光利一、川端康成。横光等人的艺术追求,是要描写内部世界而不是表面现实,因此主张一种“新的感觉”去感受生活及世界的一切事物。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

新感觉派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原创版)目录一、新感觉派概述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正文一、新感觉派概述新感觉派是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起源于 20 世纪初期的日本,并在 20 世纪 30 年代在中国上海文坛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

新感觉派小说主要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注重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刻画,采用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

二、新感觉派的起源与发展新感觉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的日本,由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 14 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文艺时代》,开始了新感觉派文学运动。

此后,该流派不断发展壮大,岸田国士、南幸夫等作家也相继加入。

20 世纪 30 年代,新感觉派传入中国上海文坛,成为第一支被引进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

在上海,新感觉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家包括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

他们借鉴了日本新感觉派的立体化、动态化、感觉外化的语言表达方法,以及西方的意识流的小说结构和人物塑造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

三、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叶灵凤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包括《都市男女》、《心理分析》等。

这些作品主要描绘了半殖民地大都市中个体的生活百态,突出了病态生活、畸形的两性关系和心理等主题。

四、新感觉派的特点与影响新感觉派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心理型小说风格,以及对个体心理和情感的细腻刻画。

该流派的作家通过纯客观地挖掘与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创造出独特的心理型的小说流行用语和特殊的修辞。

新感觉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流派,它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新颖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感官的刺激和直观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这一运动涵盖了绘画、音乐、文学和戏剧等不同艺术领域,以及一系列的实验性表现方式。

新感觉派的艺术家们试图摆脱传统艺术的约束和规范,追求个体内心深处的直接感受和表达。

他们在创作中注重感官体验和情感的真实性,强调艺术作品的直观性和情感上的共鸣。

在绘画方面,新感觉派的艺术家们尝试使用非传统的画笔和材料,运用鲜艳的色彩和不寻常的构图,以表达内心情感和感官体验。

他们倾向于突破形式,追求形式与表现的和谐,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冲击力的作品。

音乐方面,新感觉派的作曲家们也试图通过音乐来传达个人的感受和情感。

他们运用新颖的音调、和声和节奏结构,创造出独特的音乐语言。

这些作曲家强调音乐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共鸣,倡导音乐的自由探索和个人创造。

在文学和戏剧领域,新感觉派的作家们追求以直观的方式来传递情感和感受。

他们使用生动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通过意象和声音的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文学体验。

在戏剧方面,新感觉派探索了新的舞台表现形式,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感官体验。

总的来说,新感觉派运动是一种追求个人内心情感和感受的艺术表达方式,强调直观性和感官体验。

这一运动对传统艺术形式提出了挑战,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它影响了许多艺术家和艺术形式,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创新的表现方式。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新感觉派是指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电影领域涌现出的一批独立电影制作人和导演群体,他们对于传统电影语言进行了颠覆和重构,以革命性的方式表达个人的内心感觉和思想体验。

新感觉派的电影作品以其尖锐的观察力、奇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感觉派的名词解释首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是“新感觉”,即新的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方式。

新感觉派的电影作品通常以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为特点,通过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唤起观众的直观感官体验。

他们在影片中运用大量的特写镜头、节奏的加速和减慢、音乐的渲染等手段来突破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截然不同的情感和感受。

另一个方面是“派”,即一群有共同创作理念和风格的电影人聚合形成的群体。

新感觉派的导演们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但又互相影响和借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氛围和共同探索的方向。

他们通常对传统的电影语言和艺术形式持批判态度,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创作,同时也注重挖掘和探索中国的当代社会现实和人性。

新感觉派的作品主题和风格广泛多样,包括对社会底层人群和边缘群体的关注,对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反思,对性别、身份和文化传统的思考等。

他们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真实的环境和真实的人物形象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的敏感和关切,同时他们还注重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和新的表现方式的尝试。

新感觉派的代表导演有王小帅、贾樟柯、陆川、张国立、周铁农等。

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中屡获佳绩,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们的电影作品一方面承载了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和思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对电影艺术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总体来说,新感觉派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电影创作的多样性,也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创新的尝试。

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和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感觉派
导读:日本20世纪20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1920年爆发了经济危机,特别是在1923年发生了关东大地震,给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困难,社会上蔓延着虚无和绝望的思想以及西方贪图瞬间快乐的风气。

在文学上,达达派、未来派、表现派、构成派等先锋派文艺思潮相继泛滥起来,而盛行一时的自然主义文学出现了衰退的趋向,无产阶级文学开始兴起。

这些都成为新感觉派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924年,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和中河与一、今东光、片冈铁兵、十一谷义三郎、佐佐木茂索、佐佐木味津三、伊藤贵磨、石滨金作、菅忠雄、加宫贵一、诹访三郎、铃木彦次郎等14名新作家在菊池宽的支持下,以《文艺春秋》为后盾,创办了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开始新感觉文学运动,以对抗自然主义文学的衰落和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

一般认为新感觉派属于日本第一批现代派。

以后岸田国士、南幸夫、酒井真人、稻垣足穗、三宅几三郎等也相继加入。

著名评论家千叶龟雄在1924年11月号《世纪》杂志上,以《新感觉派的诞生》为题发表文章,指出“所谓‘文艺时代’派所具有的感觉,远比以往表现出来的任何感觉艺术都新颖,无论在语汇、诗或韵律节奏感方面都很生动”。

这一流派因此被称为新感觉派。

新感觉派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人们要以视觉、听觉来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即以感性认识论作为出发点,依靠直观来把握事物的表现。

因此,他们主张追求新的感觉和对事物的
新的感受方法,然后再给现实做精美的加工。

他们认为艺术家的任务是描写人的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现实;他们强调主观和直感的作用,认为文学的象征远比现实重要。

他们否定一切旧的传统形式,主张进行所谓文体改革和技巧革新。

新感觉派的代表是横光利一。

他的《太阳》(1923)描写许多王子把上古耶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看作是“太阳”,为她的美丽而倾倒;《蝇》(1923)描写一辆载满乘客的马车,坠入深渊,这时马背上一只大眼苍蝇,悠然飞向蓝色的天空。

这两部作品开创了这一流派的创作道路。

特别是他的《头与腹》中的“白天,特别快车满载着乘客全速奔驰,沿线的小站好象一块块石头被它抛在后头”一句,被称为名句,是新感觉派具有代表性的文体。

此外,还有川端康成的《浅草的少男少女》、《梅花的雄蕊》,今东光的《瘦削的新娘子》,中河与一的《冰冷的舞场》,片冈铁兵的《鬼魂船》,佐佐木茂索的《困惑的人们》等作品,它们的主要特色是:通过刹那间的感觉,用象
征和暗示的手法,来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存在意义;根据主观感觉把握外部世界,运用想象构成新的现实,然后通过新奇的文体和词藻加以表达;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描绘人物纤细的感情和心理活动。

一般认为,新感觉派作家们也各有特点,横光利一是从理智的感觉出发,川端康成是从感情的感觉出发,而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则强调神经感觉的意义和享受。

新感觉派于1925至1926年发展到高峰,后来由于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兴起,片冈铁兵、今东光、铃木彦次郎等青年作家纷纷转向
左翼文学,横光利一、川端康成倾向新心理主义,中河与一等则主张形式主义。

《文艺时代》也于1927年4月停刊。

新感觉派的活动遂告结束。

参考书目西乡信纲:《日本文学史》,东京,1954。

小田切秀雄:《日本近代文学史》,东京,1978。

(叶渭渠)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