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背哲学原理整理

合集下载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这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

2、意识能动作用(反作用)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正确的意识有正确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有错误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要按照客观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5,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但人可以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6,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即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指导作用,而错误理论则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于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追求真理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三唯物辩证法——联系观1、总观: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世界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联系是客观的,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办法论】要求我们看咨询题办情况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反对从主观动身,反对“上帝创世讲”。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以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办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动身。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别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能够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别开辟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办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妨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具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全然没有别依靠于身边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办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咨询题,对事物的联系举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咨询题。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总结唯物论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表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意义】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时还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表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表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4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原理【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表述】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原理表述】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原理表述】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高中政治 哲学原理归纳

高中政治 哲学原理归纳
哲学原理归纳
原理
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规律客观性的原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原理
方法论








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2、因果联系的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体处于统帅地位,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6、矛盾客观性原理: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7、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高考必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高考必备)

○1系统化理论化得世界观含义○2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哲学○3自然、社会、思维知识得概括与总结(1)具体科学就是哲学得基础(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得指导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1何者为第一性(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2有无同一性(1)可知论(2)不可知论1、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唯物论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得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得发展3、规律具有普遍性→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与把握规律,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认识论1、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1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2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3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4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与归宿2、追求真理就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无限性、反复性历史唯物论1、○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历史得创造者○1社会物质财富得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2社会精神财富得创造者○3社会变革得主要力量3、人生价值○1对社会得责任与贡献(主要)○2社会对个人得尊重与满足4、价值观○1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2对人生道路得选择有重要导向作用5、正确得价值观○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得立场上,把人民群众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6、如何实现○1在劳动与奉献中○2在个人与社会得统一中○3在砥砺中(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全面提高个人素质(3)坚定得理想需要正确价值观得指引○1普遍性→用联系得眼光瞧问题○2客观性→从事物固有得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用联系得观点瞧问题联系○3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4整体与部分(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树立全局观念(2)关键部分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重视局部○1普遍性→用发展得眼光瞧问题○2实质: 事物得上升与前进,新事物得产生与旧事物得灭亡基本观点○3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充满信心,做好克服困难得准备(总特征) 发展○4状态:(1)量变就是质变得必要准备→积极做好量得准备为质变创造条件(2)质变就是量变得必然结果→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辩证法(有计划,分步骤)含义:对立统一基本属性:斗争性统一性○1相互依赖○2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反义词)○1普遍性→(1)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得方法解决矛盾(2)坚持用一分为二得观点瞧问题(1)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其特殊性,并找出解决正确方法○2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地位:就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得基础,正确解决矛盾得关键根本观点矛盾(3)重要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得重要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3主要矛盾→(1)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得解决,统筹兼顾(2)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得观点想问题,办事情(中心、重心、重点、关键、突出位置、第一要务)两点论、重点论得统一○4矛盾主次方面(1)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得主要方面决定(2)相互排斥,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5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先试点、再推广,抓典型)辩证否定观○1就是发展得环节,联系得环节→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2实质就是扬弃哲学原理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得存在与发展就是客观得。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

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高考政治哲学主要知识点归纳: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因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承认自然界与社会的客观性。

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2、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的依据。

3、意识的能动性原理原理内容:①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表、现象、本质、规律;②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或否认意识的作用。

运用: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唯物论依据。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达到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重视精神的作用。

反对:反对从主观出发;夸大或否认精神的作用。

运用:论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正确性。

5、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原理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人们不能创造、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第二、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第三,还表现在它是不可创造和消灭的。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总结

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总结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一年,哲学作为一门文科课程也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

在高三阶段,掌握哲学的原理知识点对于顺利应对考试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一、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存在、实在以及事物的本质和原因。

其中,存在是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包括实在和非实在两种形态。

实在包括具体个体、物质和空间等,而非实在则包括概念、理想和价值等。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对立统一原理。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并且对立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最终实现新的发展。

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哲学领域。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哲学研究中的一门重要学说,它涉及到人类对于世界认识和思维的过程。

认识论中的重要问题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等。

通过对认识论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对于世界认识的机制和方法。

四、伦理学伦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的道德行为、道德价值和人类的道德原则。

伦理学包括道德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功利主义等多种道德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

五、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哲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派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

六、宇宙哲学宇宙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研究宇宙的起源和结构、宇宙中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等。

其中,宇宙大爆炸理论和黑洞理论等是宇宙哲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宇宙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奥秘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意义。

总结:高三哲学的原理知识点涵盖了形而上学、辩证法、认识论、伦理学、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以及宇宙哲学等多个领域。

背诵-哲学原理

背诵-哲学原理

普遍性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坚持联系的观点,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客观性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因果联系原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部分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二者区别:第一,二者的内涵不同;第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四,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五,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者联系:第一,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第二,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第三,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客观性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同时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高三哲学原理必背知识点

高三哲学原理必背知识点

高三哲学原理必背知识点哲学原理是高三学生必备的知识点,它是我们理解世界、思考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基础。

以下是高三哲学原理必背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理解,它包括对宇宙、人生、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认识。

常见的世界观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体,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根本实体,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和意识是统一的。

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于事物价值的评判和取舍,它包括伦理道德观、美学观和宗教观等方面。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差异。

在高三学习阶段,学生应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3.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理论基础,它探讨人类如何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认识世界。

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包括真理、知识、经验和思维等要素。

高三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果。

4.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人生目标、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认识和看法。

它是指导个体行为和决策的重要指导原则。

在高三阶段,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并积极面对挑战和困境。

5.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和变迁。

在高三学习阶段,学生应该了解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增强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6.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的学科,它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各个方面。

高三学生应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调节能力,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7.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正确思维和推理规律的学科,它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范畴逻辑等方面。

高三学生应该掌握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和解决难题。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1、意识的本质(唯物论)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3 不管正确依然错误的意识基本上客观存在的反映,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9 “观念的东西别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12 已”(列宁)2、永恒进展的含义(辩证法)⑴世界是永恒进展的,进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⑵进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全然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⑵一切事物基本上运动、变化和进展的;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进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如今和将来;⑸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别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⑴两点论算是要并且看到要紧矛盾和非要紧矛盾、矛盾的要紧方面和非要紧方面的辨证关系,别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算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并且,必须分清主次,抓住要紧矛盾和矛盾的要紧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必定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⑴必定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进展、XXX别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定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不的:1 必定性是指2 在事物进展中一定这样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进展中并非必然发生的、别3 确定的趋势;4 必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的全然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全然矛盾决定的;5 必定性对事物的进展起决定作用,6 它决定事物的进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进展起妨碍作用,7 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进展。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高考常考归纳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原理高考常考归纳总结

必修4 哲学原理高考必背——海口市灵山中学政治组组长周安平老师原创总纲(辩证的)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马克思(唯物的)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辩证的)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人类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前提。

2、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世界观] :事物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规律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创造或消灭的;③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 方法论] :承认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世界观]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4、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世界观]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既能正确反映事物现象,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 方法论] :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科学意识。

5、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性原理+ 意识能动性原理)[ 世界观]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 方法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

6、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观]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坚持实事求是;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高中政治高考复习哲学部分主要原理(共35个)

高中政治高考复习哲学部分主要原理(共35个)

高考政治哲学部分主要原理一、辩证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

②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因而,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能指导人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3)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正确意识,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又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高考必备)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高考必备)

高中哲学原理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方法论】:⑴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⑵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因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1)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2)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错误观点。

4、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原理【原理内容】:(l)区别:二者含义不同;二者性质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l)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5、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高考政治记忆重点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高考政治记忆重点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

高考政治记忆重点----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高考政治记忆重点----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汇总【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整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4)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高考政治哲学原理总结(精品)

高考政治哲学原理总结(精品)

高考政治哲学原理大总结一、辩证唯物论1、世界物质性原理【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确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与客观达到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阅历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实际,调查探讨;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相识客观事物,留意把握全面、变动、整体的客观实际;反对教条主义、阅历主义等各种主观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坚持主观和客观的详细的历史的统一。

2.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原理【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在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原理【原理】社会的产生,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方法论】我们在相识社会和进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时,确定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动身。

4.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原理【原理】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情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方法论】我们应当在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着重从主观方面努力,尽力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5.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原理【原理】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确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气。

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6.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⑴物质第一性,意识其次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确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哲学常识主要原理总结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持续地深化理解,扩展理解,把理解向前推移。
5.理解发展的过程
“第一次飞跃”: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
实现条件:(1)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使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实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第二次飞跃”:理性理解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注意:联系的观点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因果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
(二)发展的观点
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P62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P63
6.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注意:要产生新事物时就“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想保持事物原有性质不变时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9.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道路又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有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准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准确的意识促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防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高考政治哲学原理重点考点

高考政治哲学原理重点考点

高考政治哲学原理重点考点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坚持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对发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提高,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同时,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必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2.真理的属性【重点掌握】【原理内容】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1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要正确对待错误。

【应用范围】应用此原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和发展。

在建设中国特色设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1年8月,《江泽民文选》的出版。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人类在认识和研究自然和社会过程中要不断深化、发展。

【注意】①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有真理;②谬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人们犯错误,通过总结经验,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就会得到正确的认识。

③由于客观和主观条件的制约,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整个人类是在无限发展,因而其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4)哲学原理整理一、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3课)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把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5.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7.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8.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基本特征、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历史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三个统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辩证唯物论(第4、5课)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反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第6课)1.实践及其基本特点(实践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实践观):〖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非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②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原理内容〗:①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

认识运动不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一种波浪式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唯物辩证法(第7、8、9、10课,包括16个哲学原理)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①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基本内容),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方法论)②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基本内容)。

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方法论)③联系是多样的。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基本内容),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方法论)。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具有有序性;系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①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②同时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6.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①做事情要坚持适度的原则;②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③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7.矛盾的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①同一性以差别、对立(斗争性)为前提。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