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导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文化研究导论(深圳大学传播学考研媒介文化笔记)

文化研究导论(深圳大学传播学考研媒介文化笔记)

●文化定义文化既是静态的,又是动态的;既是结果,又是过程。

最广泛的意义:自然的反义词,一切不是自然生成的事物都叫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所创造财富总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爱德华·泰勒)雷蒙德威廉斯关于文化的三个定义真题连线:13年简答题作为文化研究的三大先驱之一威廉斯是如何界定文化的?(1)作为艺术与艺术活动的文化在这意义上的文化是一个描述“音乐、文学、绘画和雕塑、戏剧、电影”的词语,也被认为是“有教养的”人们所从事的“高雅的”文学艺术和审美追求。

这一定义受利维斯主义影响,认为文化是由少数精英的创造,而文明则是大众的,文化是精神性的,而文明则更多的是物质性的。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放弃了狭义的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精英主义立场,认为文化不应等同于以高雅文化为代表的高级文化,文化从根本上说是"整体的生活方式"(3)作为过程与发展的文化用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与个体能力的发展。

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举例:如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可以被看作是一篇独特的文化产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还可以看作是表现了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传媒与社会意向思想:威廉斯把大众传播当作重要文化现象来研究,认为媒介及其产品不但与先进的传播技术相关,更与社会制度、文化管理、政治经济结构以及人们使用技术的社会意向相联系。

威廉斯批评了拉斯维尔5W模式和麦克卢汉对社会意向的忽视,认为科技发展与社会意向密切相关,大众传播涉及意向与利益等问题。

多种决定因素对传媒实践产生限定作用,对现实的决定取决于政治、军事与商业等各种社会意向之间的博弈。

(电视)但这并非密不透风的控制,各种社会因素不断互动,社会抗争与冲破限定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评价:这是一种整体、历史、动态的考察视角。

威廉斯意识到科技、社会制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他既反对媒介决定论,又承认科技的作用;既重视传媒文化生产中政治、经济力量的牵制,又避免把控制、决定绝对化,而是力求坚持一种“过程的意识”,将控制、决定视为动态的社会过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推荐5篇)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推荐5篇)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推荐5篇)第一篇: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读《中国文化史导论》之《弁言》——结合现实谈当代中国文化大二时一次去图书馆,偶然看到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出于钱穆的大名我就借来看了,但是发现当中的《弁言》写得非常好,这次阅读让我对文化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理解。

基于这样的理解,下意识地想到一个问题:古代中国的文化能以文明的形式传播世界,而当代中国的文化为何失去了古代的生气?首先,引用论述《弁言》内容,阐述我的理解:1、“文明、文化……此二词应有别,而国人每多混用。

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而。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来,而文明却不一定能产生出文化来”钱穆先生阐述了文明与文化的含义,并且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彼此的关系。

由这段内容可以看出,文化是各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是文明的根本,而文明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所以一种文化只能传播到别的地方,以物质的形式成为那个地方的文明,但是它不是那个地方的文化。

简而言之,就是对于异地文化只能发展,不能创造。

2、“要明白文化之完整性,文化之发展性和文化必须刺激,非刺激无以使中国文化得到承古开后的发展。

”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在完整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源泉源于刺激。

这里的刺激我理解为外部攻击性刺激和内部融合性刺激,比如近代西方科技就是攻击性刺激中国文化,而中国内部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是内部融合性刺激。

文化就是在这种刺激中获得发展和壮大的。

其次,当代中国文化之弊漏及我的想法:1、当代中国错将文明当文化。

其实仔细分析,能够知道,当代中国人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所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甚至有些妄自尊大者认为世界文明源于中国。

其实,我觉得中国文明那是属于中国古代的了。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相当缓慢,相反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冲击不仅使中国文化相形见绌,反而连文明的遗留也在快速褪色。

《中国文化研究》读后感

《中国文化研究》读后感

《中国文化研究》读后感
《中国文化研究》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和
分析,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儒家
思想、道家哲学到佛教文化,无一不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我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底蕴,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除了对传统文化的探讨,书中还对当代中国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影响。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化产业、文化政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作者揭示了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潜力。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以及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阅读《中国文化研究》,我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意识
到了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塑造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种文化传承和创新,让中国在当今世界上拥有独特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参与者。

在读完《中国文化研究》之后,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更加增强,也更
加珍惜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研究概论

文化研究概论
文化研究概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社会
审美
文化
壁垒
方法
文化
中国
概论
批判
研究 第章
意识
文化
研究
事业
文化产业
新闻
理论
阶级
内容摘要
“文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准学科”,它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传统。这个传统主张打破以往高雅文化 和大众文化的壁垒两分,将整个社会生活纳入研究视野。它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入大雅之堂, 担当起颠覆统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批判使命。事实上,在今日全球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一路走红的现象背后, 它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立场,始终是未有松懈的。特别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气候普遍右转,保守主义盛 行,左翼批判理论在公共领域颇有难以为继之势后,也使更多的学者转移到文化研究麾下,以迂回方式来继续他 们的社会批判。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文化研究进一步的跨学科发展趋势。
读书笔记
我个人觉得有些啰嗦,另外好的文化研究入门书太多了,这本就显得很一般。
对当代艺术、文化、社会的刨析独到,鞭辟近理,议论有理论和现实依据,不是坐枯谈禅,一本难得的好书, 四星左右,给五星想拉高一下本书的评分。
“文化研究”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传统,这个传统主张打破以往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壁垒两分,将整个社 会生活纳入研究视野。(真不知道我是怎么忍下来的)。
目录分析
1
第1章跨学科的 文化研究
2
第2章文化研究 的来龙去脉
3 第3章文化研究
的方法、现状 与中国意识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之前言部分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之前言部分

《文化研究读本》主编:罗钢刘象愚读书笔记总序1、《文化研究读本》汇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评家和理论家的文章,这些批评理论家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流派或不同方面,其理论思想和批评建构各有特色,具有借鉴意义。

2、什么是批评理论?批评注重的是文学文本的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批评理论关注的是文本与作者、与读者、与现实的关系,它关注的是批评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方式,也即是说,它关注的是批评本身的特征和价值。

3、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任何一种文化,若不与其他文化发生联系,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存在,也就谈不上该国本身的民族文化。

正如一个人,若不置于其他人的关系中,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自我。

文化的发展,只有不断吸收外来的新鲜东西,才能激发自己的生机。

近亲结婚一代不如一代,而优种杂交产生新的优良品种,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应该互相引进、互相借鉴。

我们无须担忧西方批评理论的种种缺陷及其负面影响,因为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已经变成了自身无意识的内在构成,这种构成足以形成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吸收借鉴中形成自己的立足点。

前言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当代文化;与……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注重大众文化;与……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注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与……将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注重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文化研究还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反学科的态度和研究方法。

一文化研究的起源二战后先在英国星期,而后扩展到美国和欧洲。

1、在政治上的起源是,英国新左派→在文化问题上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对经济化约论的批判;把文化看作社会过程本身,而把经济、政治看作这一过程的构成要素。

2、在思想上的起源是,英国文学批评家李维斯(他认为,一种有机与和谐的社会秩序仅存在于17世纪之前,它遭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现代社会危机主要存在于精神和文化方面,而非马克思所诊断的存在于经济方面)→霍加特(最好的时代是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其自传的著述方式开具了民族志传统;跨学科的多维视野,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雷蒙.威廉斯(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的、超越功利的、仅局囿于精英文化范围的文化定义告别;文化的概念必须不断扩展它,直至与我们的生活同义;文化的三种界定方式之第三种,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

文化研究读本读后感

文化研究读本读后感

文化研究读本读后感前言部分两位作者梳理了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介绍了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研究主体、重要的文化学者和其提出的里程碑式的文化观点和批判理论,并将这些理论按照类别加以区分,让人对本书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熟悉这些文化研究者的观点,帮助在后面的论文中更加深入的体会其观点的论述和表达。

第一部分“什么是文化研究”,描述了文化研究的诸多概念和定义。

在理查德·约翰生的“究竟什么是文化研究”中,他主要论述了文化研究一些基本的概念和问题,探讨文化研究符码化和一些定义的策略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要提出的论点是,文化研究有三种主要模式:基于生产的研究、基于文本的研究和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

”斯图亚特·霍尔则提出了文化研究的两种主要范式: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并论述了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文化研究中‘文化主义’的线索,随着‘结构主义’知识景观的出现被打断了。

尽管结构主义可能比‘文化主义’更为多变,然而它们还是共享了某些共通的立场和方向。

”而托尼贝内特的文章“置政策与文化研究之中”则阐述了政府和政策在文化研究中的必要性以及其中体现出的霸权与民主。

“然而,在此我认为,只有通过使用那些通过置“政策”于文化研究之中而产生的补救办法,文化研究才能确实摆脱那些庸俗形式……。

”第二部分探究“文化研究的起源”,三大文化研究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和E.P. 汤普森给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理查德·霍加特倾向于赞扬早期以工人阶级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派格报”连载小说为代表分析其中体现的工人阶级文化选择和审美。

“工人阶级特别喜爱那些读物、星期日漫谈类报纸、休闲类报纸,从整个不列颠群岛殚精竭虑的收集所有能找到的合适的材料,这对几乎全体成年的工人阶级都有吸引力。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分析”以文化的三种定义:“理想式”、“文献式”、“社会式”为中心,分析其中的依据和原理,找到研究和利用价值。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

文化研究导论读后感对于《文化研究导论》这本地位颇高的著作,我们能够从本书获得的东西很多,“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评述西方文化研究基本理论的著作”,这个称号的确能够在全书的篇章述说中丝丝入扣,陆扬作为国内文化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以其深厚的西学学养将“文化研究”这个在西方学界方兴未艾的学科放置在后现代哲学架构和大众传媒等视阈中加以考量,无疑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王毅由于其“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讲师”的身份,和其从师于当代文化研究名家——洪美恩,采用了大量传媒学和影视分析方面的方法,延伸文化研究的触角。

“如何清晰地显示文化在当下社会中的现状”应该说是全书论著的底意义,为了让这个目的彰显,著者并没有采用共时性的单向度分析方法,仅仅显示文化研究在当下的发展,或者用大而无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视角加以审视,这种习以为常的考量测度虽然在学界已成风气,幸而没有刮在本书的字里行间。

著者可能选用了一种“最苦”的法子,从历时性的不同视阈出发,较为全面的剖析文化研究在西方学界的开端与发展,用观点承续或者向左的论述方法进行介绍,并同时安插著者自己的观点。

无疑,这种论述方法其实又似于中国传统读书笔记,随读随抒,既有原作者的观点,也有反对者的意见,更有读书人自己的见解和倾向,既能普及知识,又不失思维发散,应该说,较好地把握了国人读书的习性。

从笛卡尔出发,顺着卢梭、康德、波德莱尔和柯布西耶等人,在第一章剖词释义之后,著者便用“现代性”作为线索,抓起了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的草蛇灰线。

之后的三个篇章算是作者对于“前伯明翰时期”的介绍。

比如第二章,便是通过对西美尔、韦伯、鲍曼、吉登斯以及文化发展论的视角,考察了处于现代性中的“文化”——这一流离失所的观念集合体——在20世纪这个大语境中的多重解释,著者通过每个思想家对“文化”在社会学中的观点,试图阐明在20世纪这个巨变时代的视点差异,尽管西美尔、韦伯并非完全隶属于20世纪,但他们的观点却启迪着20世纪多数文化研究者的现代性思考。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中国文化史导论》,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史,还包含了中国文化史的主要脉络、涉及的主要学科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史导论》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的的中国古代文化,梳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从以夏商舜禹时期的古代至汉唐宋元明清后的晚期文化,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中国文化史导论》也涵盖了包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历史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探究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

从这些学科领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遗存(如宫殿、园林等),而精神层面指的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

此外,《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化隐藏的深处,从一系列文化问题中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如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国的美学以及礼仪文化等等。

本书涵盖的文化问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伦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近现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性遗存,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教材,既全面记载了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又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当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读后感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读后感

《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读后

“在学界,文化研究的意涵因人而异,而且任何尝试解释何谓文化研究或划分文化研究的历史及其发展的研究企图,也都具有一定的主观选择性。

”鉴于这个原因,格雷写下了这本书,探讨文化研究中的路径。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文化研究者,或许是老师,或许是同学,更或许是一些远在天边的星星。

我相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比我懂得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的研究,而我,是真的不动。

一篇论文,不管是大规模的,还是平时一篇小小的结课论文,我的方法和条理都是很混乱的。

究竟我所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方向在哪?身子是如何产生一个研究主题。

我该如何定位一个研究者或一个研究创造者,所有的这些,我都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之后,思路真的被理清楚了很多。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的东西必须要有创新性。

而我必须要有清楚的意识,当我们为了充分展开我的研究主题并产生好作品而做出特定选择时,我应该多关注我选择所造成的后果。

可是我心里很怀疑的是,以我的水平所写出来的东西,能够造成什么后果,简直就是微尘着地。

这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而我如今的水平它的需求还没有达到该水平。

我唯“几”从中学到的便是:当我期待能够
产生创新性的时候,我必须对方法和路径的选择有清醒的意识。

虽然文本与生活经验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区分,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去捕捉生活和社会文化。

《文化研究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导论》读书笔记文化研究导论第一部分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研究文化the study of culture的方式)在欧美已经历约半个世纪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陆中国。

一.文化是什么?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的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艺术及艺术活动(人文学者的研究领域);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界);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方法的历史学家)。

二.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1.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习得的。

社会学,社会化。

2.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社会地建构的。

理解的方式是: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形成了我们看世界及赋予这世界以意义的方式,所以,通过考察我们的社会处境,可以明了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世界。

3.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从影响和传统的角度来考虑文化,询问历史。

传统并不是中立和客观的,而是文化地建构的,在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被包容而另外的被排斥,这就反映了社会中权利的分配方式。

4.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跨历史,跨地区和区域的问题。

5.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理解任何文化形式的意义,不能单纯地把它固定在一种文化内部,而应按照它如何适应不同文化网络之间的交叉点来看它。

6.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这样的价值判断,这样的规范或传统本身就是被建构的。

↓7.文化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无论采取何种观点,权利与文化不可避免的连结在一起,文化分析不可能从政治和权利的关系中被分离出去。

所有社会都是政治地、经济地组织起来的。

权利和权威分布于社会之中,所有的社会都有分配稀有资源的方式,这些分配产生了特有的社会形构。

文化研究导论周宪重点

文化研究导论周宪重点

意义五:抵抗与个性
• • • • 洗旧、发白 毛边、磨破 商业的再收编, “破的恰到好处。”
意义六:区隔
• 名牌牛仔裤,代表一种文化身份和品位, 区别于普通消 何意味?
几点启示
• • • • • • 牛仔裤的意义是复杂的甚至是矛盾和含混的。 牛仔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贯穿了不同文化力 量的较量:权力、商业、个性、抵抗等等。 文化和消费密不可分。消费与认同密切相关。 性别、阶级、种族、阶层、身份等问题纠缠在 牛仔裤文化中。 差异区隔与时尚趋同错综纠结。 被赋予意义就是意识形态。
• 一直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后,这个概念才在西 方被重视,衍生出了它的现代意义。这一时期也出现 了文明(civilization)这一概念。 • 在18世纪末,德国诗人赫尔德强调这个概念的精神层 面的意义。用以对应于正在兴起的机械文明。1900 年以后这个概念才由洪堡转成意指物质层面。 • Cultural这个概念在1890年代普遍运用。 • 文化这个概念的现代用法只有在作为具有艺术的、资 讯的或人类学意义独立名词时,才得以形成。 • 阿诺德的文化观:强调知识优越、精致优雅、高雅艺 术等,与通俗艺术、娱乐性艺术截然对立。 • “文化这个概念记录了一个真正的社会历史,以及一 个非常困难的与困惑的社会文化发展阶段。”
四、与文学研究课程的比较
• 1.本课程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包含了社会学、人 类学、符号学、哲学和文学理论的相关内容。因此, 对学术视野有所拓展。 • 2.本课程的基本方法有赖于文学研究的分析能力, 所用的主要方法是文本分析的方法。因此,文学作 品解读、分析和研究能力是基础。同时,人文批判 精神也是文化研究中重要的立场。 • 3.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有许多的差异,因此需要跳 出文学研究的窠臼,换个思维方式来研究。因此, 希望大家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对不同学科知识 的了解,形成一个不同学科相互交错的新的知识结 构。

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缘起 《文化研究导论》

第一章  文化研究的缘起  《文化研究导论》
❖ 阿多诺 《论音乐的拜物性质和听觉的堕落》 ❖ 主旨:讨论听觉堕落
早在柏拉图时代,关于趣味堕落的抱怨已见 端倪。 ❖ 辨证的禁欲概念:曾经与审美为敌,如今却 是先进艺术的标识。

❖ 阿多诺《论流行音乐》(1941)
❖ 基本观点:
流行音乐被标准化了,流行音乐的特点是“伪个性 ”包裹起来的“标准化”。
3.与人类学和传播学的关系
(1)与人类学
爱德华·泰勒《文化的起源》 ❖ 文化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
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 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 ❖ 文化是一个由符号形式表达的代代传承的观念系统 ,通过这一系统,人们得以相互交流、绵延传续, 形成他们的生活知识和人生态度。
第一节 伯明翰中心
1.中心的成立
❖文化研究 指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启的传统。 此中心于1964年成立,是同文学研究分道扬镳的结果。
❖主要人物:理查·霍加特、斯图亚特·霍尔等,多 为成人教育研究生 ❖内部刊物:《屏幕》
❖ 特色:具有的鲜明的政治内涵和大学、马克思主义 背景
❖ 主旨:为亚文化族群,特别是工人阶级文化和青年 亚文化族群作出辩护
80年代,中心与社会学系合并,改称文化研究与社 会学系,重建了社会学也重建了文化研究的构架。 2002年6月27日,文化研究与社会学系被撤销。 ❖ 原因: 市场逻辑的冲击;机制内部的压力;同道的妒忌。 ❖ 意义:文化研究另起炉灶的一个新的开端。
3.中心的遗产
❖ 早期研究成果的四个主题(迈克尔·格林《当代文 化研究中心》): 强烈、复杂且持之以恒的文化差异; 倡导文化是“普通平常的”,强调文化是从日常 生活之中发现和汲取意义; 强调形形色色的教育和传播新形式,从根本上说 都是不民主的; 有关英国和“体面”的辩论。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报告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报告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报告作者:谭文花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7期摘要:《文化研究读本》在文化研究领域极富盛名。

本文首先概括了几位重要的批评家的观点,后从其中的一个方面即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出发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文化研究;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文化研究读本》由西蒙·迪林编辑,首次出版于1993年。

该书收录了文化研究领域的27篇代表性文章,包括九部分内容。

书的主题丰富,内容包罗万象,由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开篇,到时间空间、少数民族、性征问题,最后到娱乐业,传媒业的观点介绍。

该报告主要包括三部分:文献综述,笔者评论和总结。

1、文献综述第一部分简介了文化研究内的几个理论和方法,包括对文化工业,话语霸权的批判,女权主义的探讨,最后是对信息循环模式的分析。

比如,Ranato Rosaldo指出文化研究具有全球化本质,其关键读者群遍布世界。

因此要求这一学科要运用更多的“社会描述性的修辞形式”。

而Theodor Adorno和Max Horkheimer提出文化工业的批判理论,表明现当代文化工业批量生产一种标准化产品,导致诸多不良后果(详见Section 2)。

Roland Barthes分析了一位80岁农民被判死刑的案例表明霸权是这样产生的:通过不同机构和话语——该文中指的是文学,法律和新闻学——的勾结以压制几乎不能还击的群体。

第二部分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介绍了学者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包括对现代性和后现代的看法。

其中Lyotard以自己的观点定义了后现代,指出后现代不是在时间上紧跟现代之后,而是现代性一直包含着后现代的因素。

后现代的“后”不是指回忆,反馈的过程,而是回溯分析,回想并反思的过程。

第三部分Forgacs对葛兰西的理论进行了阐释,认为新右派不等同于法西斯主义,只是新右派的替代品如法西斯主义一样四处分散,支离破碎。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500字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500字

《文化研究读本》读书笔记500字
我一直将美术与文化等同严格来说看待,同其他活动一样,是整
个社会活动中均的中其一部分,是从中分离出来而赋予特殊职能的不
同的表现方式。

艺术同文化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的表现形式,而其自
身发展出的一套体系决定了其复杂又相关联的。

摄影艺术亦不受其他
活动影响,却寄生在各个活动中成为一种意识上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其
他活动。

并且,进去艺术的本身价值是抽象出来的价值,没有一个的
参照物作为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又受到时代、地域、创造者与受众的
影响,价值评定相差巨大。

对于创造者与受众,又受到自身对整个社
会的理解及艺术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的影响,效用造成艺术价值评定
的不稳定性。

同文化一样,休息时间艺术亦要放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才
能本质的认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络合物一旦某个艺术塑造出一种
产物,这种乙醛便成为便一种旧的形态,一种残存在过去某个时间的
艺术(虽然可能将有相同的空间)。

我们只能像记录文化一样记录艺术,且如不能复原抽象的文化一样复原不能复原死去的艺术。

换句话说,
我们了解的观察仅仅是过去的艺术,是已近死去的表演艺术,其最初
的思想只有不朽知道,我们只是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杜撰出一部
分的记录在历史思想文则献中,供人们评论。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心得与感受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心得与感受

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心得与感受在深入研读《中国文化史导论》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置身于那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这本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引领我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从远古时代的文明初曙,到春秋战国的思想激荡,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辉煌篇章,这一系列的历史演变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地交流、碰撞、融合中逐渐壮大。

与此同时,书中也揭示了中国文化与周边文化的相互影响,使我对于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中国文化特点的概括所吸引。

作者指出,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伦理性、人文性和实践性。

这一观点在我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确实,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我们注重家庭、亲情、孝道等伦理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此外,中国文化也高度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倡导仁爱、诚信、正义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性格中。

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阐述,使我对古代先人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肃然起敬;而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化时,书中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与交融的剖析,让我意识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读完《中国文化史导论》,我深感自己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于中华文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我认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文化论读书笔记

文化论读书笔记
4
费孝通先生对《文化论》作了如此评 价:“马凌诺斯基所见到的文化,不是刊 印在书上的文化的记载,而是群众的活动, 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的一部分,充满着有 哭、有笑、有感情的举止言行,把文化回 到了人的生活本身。这种看法上的转变, 使社会人类学得到了新的生命。它成了一 门充满着生气的科学,成为真正的人的科 学——人类学。马老师在学术上的最重要 贡献,也许就在这点上。”
究人文世界势必从人的生活入手。马凌诺斯基认为文化是
人用来满足生活需要的,所以说文化是有功能的。功能就
是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满足生活需要是文化所起的作用。
人的生活需要首先是生物需要,所以说到底文化是从生物
需要上发生的。
11
总的看来,马凌诺斯基对文化的看法,同前
一代是有重要的区别:1.文化是人为的,所以说
《文化论》读书笔记
1
摘要:本文对费孝通翻译的马凌诺斯基的 《文化论》作了简要的介绍,认为:《文 化论》是前一代人类学研究成果的继承和 发展;《文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 一脉相承;人文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是《文化论》的基本论点;“需要”和 “功能”是《文化论》的两个核心概念。 在此基础上,概要地介绍了各派学者对马 凌诺斯基的功能论的反思和批判。
16
参考文献
[1]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 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费孝通.从马林诺斯基老师学习文化论的体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5(6) [3]黄剑波.马林诺斯基及其文化功能论, (2007-11-2 ) [4] 黄剑波. 文化人类学散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
3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读书笔记好句摘抄!1.文化研究中“文化”定义结合了“一个群体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包括节日庆典、青年亚文化等)”,和“指意实践(包括影视剧、音乐、漫画、小说诗歌等文本)”两个含义。

2.大众文化(popularculture)定义暧昧不明,或为文化工业生产的自上而下灌输的“欺骗性”文化,或为群众自下而上创造的“对抗性”文化,或为二者交流、对抗、收编的力场。

但最基本的条件是(19世纪)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

3.在19世纪的马修阿诺德视大众文化为“无政府状态”,政治骚乱的代名词,希望以知识阶层政治权威的“文化”之“甜美光明”把握领导权,是一种保守精英主义的文化政治观。

到了20世纪,利维斯夫妇继承阿诺德意志,认为文化是少数人特权,形成激烈批判大众文化的利维斯主义。

4.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德威廉斯、EP汤普森等继承“文化与文明”的利维斯主义之余,开拓文化主义传统,奠定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路径诞生,伯明翰学派在70/80年代发展到巅峰;(开始肯定大众文化)雷蒙德威廉斯希望通过文化分析确定文化机制的特征,手段则是解读“情感结构”(一个群体、阶级或社会共享的价值观、文化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混合物);认为对文化传统的解读处于文化的历史机制和现行机制之间,应竭力避免被后者和当代价值观束缚思维,尽力还原当时历史语境,提供一种替代性解读;以民主对抗贵族(左VS右)的姿态反对利维斯主义,并区分资产阶级操纵的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自身的文化;霍尔和维诺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视作无优劣之分的不同体系,并在大众文化中划分出优劣(大众艺术/群氓文化),希望培养大众品位。

5.法兰克福学派:高雅文化(革命性、突破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欺骗性、操纵民众去政治化而满足于当下);劳动(疲惫)-群氓文化(麻醉满足)-劳动(循环)-本真文化(突破);阿多诺论流行音乐:标准化(欢迎则滥用,机械复制)、被动性(听众如疲惫的瘾君子一般)、适应性(忽略压迫而甘受痛苦);本雅明从消费角度认为文化复制技术使得文化脱离“灵韵”代表的权威、仪式等,开启了积极主动、多元性的自由阐释空间,转变向“民主式”文化,呼唤着资本主义变革的潜能;阿尔都塞症候式阅读发掘潜文本、揭示问题域(提出的与缺失的问题)-马舍雷否认文本存在中心意义,认为文本是离心的,内部存在冲突矛盾隐含缺席的多重意义,文本“想说的”和“实际说出的”之间存在裂缝-疏离,形成一种无意识;意识形态机器的质询(interpellation)在广告中体现为捏造出消费行为对象的“你”;葛兰西的文化霸权(hegemony)描述了统治阶级操纵精神道德领导权对社会引导而将自己的特定利益展示为社会整体利益,令被剥削阶级服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包含着抵抗、收编的上下协商);有机知识分子领导霸权,对道德精神生活加以塑造和操控(如马修阿诺德)-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建立在“集体有机知识分子”的组织上;霸权理论使得大众文化超越了以往“自上强加”、“衰落代表”、“表意机器”等描述,成为一种“均势平衡”的不稳定场域(如,有时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被公众的选择性消费与生产性解读重新定义而面目全非,生产者发现事与愿违)。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文化学功能学派的大师。

在他之前,人类学者受进化论影响,专门探索社会生活的原始状态,并将一切非白种人文化都斥之为野蛮或半开化。

后来出现的历史学派,重视考据、引证,但常常过分注意细枝末节。

在他看来,这两个学派的科学性都值得怀疑。

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经验的文化论。

这种文化论是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不问文化的起因,而只问文化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和怎样变迁?只有认清了文化现实和文化历程的定律,我们才能改造文化。

功能学派的研究重点在文化之于生活为何种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中,虽形式上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

《文化论》共分二十四个章节。

该书首先讲述了研究文化的原因:他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差异的学科。

在抱负上,贪婪上,虚荣上,和在欲望上,大家正相似;在习惯上,信仰上,气质上,及最后但并非最次要的,体形上,亦就是种族上,大家却有所差异。

人和人差异之处有两方面,就是普通常分别的“体质”和“心灵”。

人类集团的差异和人类本性的相似导致了种种纷争。

人类学的任务是说明人类的相似和差别。

“心灵”上的差异正是文化人类学以及其他人类学比较研究的各门科学的主要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类精神的差别。

接下来介绍了:文化的组成——工具与风俗;文化的实体——以个人心理为基础;功能派的立场;文化在作用中体现功能;社会制度与文化功能;形式的重要性;文化迫力及文化转变;风俗、仪式、家庭生活等(文化的手段迫力)的功能;巫术、宗教、娱乐、艺术等(思想及道德完整的综合迫力)的功能;功能的实现问题;制度的重要性;结论与概要。

这本书用最通俗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文化人类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阐明了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有很强的概括性。

使读者能对这门学科及学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作为一种理论和解释系统,我个人认为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讲到物质文明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偏见,认为它带着哲学的外表,想把人类进步的全部原动力,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都归之于物质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研究导论第一部分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研究文化the study of culture的方式)在欧美已经历约半个世纪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陆中国。

一.文化是什么?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的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艺术及艺术活动(人文学者的研究领域);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界);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方法的历史学家)。

二.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1.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习得的。

社会学,社会化。

2.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社会地建构的。

理解的方式是: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形成了我们看世界及赋予这世界以意义的方式,所以,通过考察我们的社会处境,可以明了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世界。

3.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从影响和传统的角度来考虑文化,询问历史。

传统并不是中立和客观的,而是文化地建构的,在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被包容而另外的被排斥,这就反映了社会中权利的分配方式。

4.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跨历史,跨地区和区域的问题。

5.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理解任何文化形式的意义,不能单纯地把它固定在一种文化内部,而应按照它如何适应不同文化网络之间的交叉点来看它。

6.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这样的价值判断,这样的规范或传统本身就是被建构的。

↓7.文化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无论采取何种观点,权利与文化不可避免的连结在一起,文化分析不可能从政治和权利的关系中被分离出去。

所有社会都是政治地、经济地组织起来的。

权利和权威分布于社会之中,所有的社会都有分配稀有资源的方式,这些分配产生了特有的社会形构。

文化受社会统治集团的利益和影响,而统治集团则试着去解释他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并使这一位置合法化。

统治集团这样做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对传统的建构以及这些传统在民众中的宣传来实现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大众或通俗文化形式实际上是那些掌权的人用来麻醉或灌输给从属集团的。

如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关于现代文化的评论认为,文化工业在它们的大量的观众之中造成了被动性和一致性。

8.“作为权利的文化”是如何被谈判和被抵制的?:四个主要领域是:性别、种族、阶级和年龄9.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文化身份。

(比如,19世纪许多评论家认为英语是为了塑造学校孩子们的一种民族文化意识而设计的,而文学文本被用来灌输这些意识——强化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成为一个英国人意味着什么。

所以,这种民族认同是建构的,这种建构关系到以特定的方式把其他种族的身份建构为非理性的和野蛮的“他者”。

)三.把文化理论化一般文化理论体现了下面的一个或多个问题:1.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哪一种研究观念和方法为解释文化提供了最有前景的的视野?3.意义是如何被组织和模式化的?1.文化与社会结构社会结构:一个社会中各因素之间的持续的、有秩序的和模式化的关系。

一种描述一个特定社会结构的普遍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主要分界线上。

在西方,普遍地把这些分界线分为阶级、年龄、性别和族性。

在把社会结构看做首要领域的地方,文化被作为一种结构的派生物来对待。

功能主义: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观点:社会、文化和个体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都解释者另一个,但文化占据着一个中心的位置,因为每一方面它由个体内化了,而另一方面它又在构成社会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中被体制化了。

阶级:哲学家和革命家卡尔·马克思,社会理论家马克思·韦伯都把信仰、价值和行为看做是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与权利关系的产物。

女性主义同样把文化看做是社会冲突的产物,不过把性别关系看得同样更重要。

两个关键术语“从属”subordination和“父权制”patriarchy,都描述男人如何比女人拥有更多的社会和经济的权力。

“种族”概念经常是被加上引号的,因为“种族”像性别一样,也是一个社会的而不是一个生物学的范畴。

①种族偏见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所持有的流行信念的表达,因此,种族偏见是文化的。

②种族歧视把结构的不平等与文化差异联系了起来,并用对这些差异的感知来使压迫合法化。

这里的关键是:文化控制是经济和政治控制的一个本质因素。

正如女性主义者所坚持的,分派给女性的文化角色(性别角色)有助于解释她们同男性不同的和不平等的关系。

种族主义家也认为,正是这种对殖民地人们带有偏见的价值观和态度,被发展成了屠杀他们、占领土地和摧毁他们的文化的欧洲帝国主义者的口实。

为文化的文化和作为一种变化力量的文化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表明,观念在社会的历史发展中是如何成为“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文化(在这里表现为宗教观念的形式)除了被社会结构塑造以外,也能塑造社会结构。

米歇尔·福柯的著作表明了一种关于文化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更为复杂的观点。

强调,我们对特定对象的理解,既关系到这些对象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也关系到我们思考这些对象的方式。

也就是说,文化可能影响结构,如同结构影响文化一样。

文化是一种变化的力量(不仅仅是变化的对象),这一认识导致了一种信念,即文化可作为一个自足的系统而被考察。

福柯认为,社会集团、身份和立场——比如阶级、性别、种族和性征——并不是先在的,也不能以某种方式决定自己和他者的文化意义。

它们在话语discourse内部被生产出来的,话语决定它们是什么和怎样运作。

根据福柯的关于事物的观点,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没有决定性的关系。

相反,在权力、话语和存在于这世界中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变化不定的关系。

2.意义的组织探究意义模式的途径:①言说、语言和文本(符号学)③诠释学和阐释不可能把一个文本的意义从阐释者的文化语境中分离出来。

为了解释任何一个文本,阐释者都有必要而且不可避免的先把产生于它自身文化的先理解prior understanding或前理解fore-understanding带进文本中。

阐释者的前理解激活了阐释的过程,而它本身也在阐释过程中受到了影响(被阐释过程证实、修正、拒绝、改正等)。

“诠释的循环”。

一个文化行为或文本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客观的(行动本身)、表达的(对于一个行动者通过某种特定行为试图或希望表达什么)、文档的(把行为与广阔的语境联系起来)④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意义:资源分配及财富形成相关联的权力和不平等安东尼奥·葛兰西的三种意识形态:1.作为常识的意识形态,如“黑人天生就是运动员”;2.一种特定哲学,葛兰西称这些人为知识分子。

常识观念变成了连贯的系统的一部分即成了第二种意识形态类型。

如“种族”的划分;3.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或霸权的hegemonic的意识形态。

当种族主义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内部被用来把那个社会的社会划分和社会组织合法化时,就变成了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或霸权的意识形态。

四.文化研究三个主要的研究模式:基于生产的、文本的、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研究。

一.【艺术与表征(举例)1.约翰·伯格:油画、现实主义和资本主义传统油画的时期可大致确定在1500年到1900年之间,“被印象主义所削弱被立体主义所推翻”。

这种油画传统包括现实主义。

在一种重要意义上油画传统被绘画的人或者是绘画的授权人自己的占有物。

这种表征形式也牵涉到其他方式的战友。

首先,绘画自身就是现在可以在市场上交换的占有物;其次,被绘画自身所建构的看的方式暗示了物和人都可以被占有。

对油画的凝视传统是占有的一种。

在伯格的论证中,油画的这些方面被紧密地联系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而资本主义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它建立在可以被买卖的物品的生产的基础上——可以用交换这样一种方式被占有。

这样的生产方式的统治阶级是资本家或是资产阶级,他们拥有生产在市场上进行交换的货物的财务。

而油画占支配地位的时期与这个阶级占支配地位的主要时期是相对应的。

竞争性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现实主义表征。

2.印象主义和现实主义巴黎城的再发展中,林荫大道穿过了原来人口密集的工人阶级居住区,这是社会阶级斗争过程的一部分——促进军队在全城的部署以对付任何可能的工人阶级暴动(街垒),这些道路的发展也是资本主义产品销售合理化的一种方式,使这些产品能更容易买到。

在许多其它方面,巴黎处于现代社会关系发展的最前沿。

购物的新发展和其他方面的休闲在这里发生。

在19世纪大部分时间里巴黎是一个陷入混乱的城市。

克拉克认为印象主义艺术及紧随其后的艺术是这种语境的产物并用了微妙的方式处理这种语境所产生的众多问题。

这些绘画描绘了各种形式的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

而且,它们经常描绘巴黎的郊区和中产阶级的休闲区,涉及新休闲活动的发展、新的阶级关系和郊区生活。

这些绘画也开始了与现实主义形式的断裂,伯格这样描述。

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

这些发展代表了一系列的新的关系。

垄断资本主义——新管理阶层/中产阶级——现代主义表征。

因此,在艺术中形式相当不同的表征——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modernism是与社会变化和权利关系的模式相联系的,它们不但表征这种社会变化和权利关系,而且还卷入其中。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的权利关系只是有关阶级的,还有关于性别的。

3.艺术与性别绘画中的性别表征渗透着权利,并且再生产着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观念:女人是有待被观看的,她们是被动的而男人却是积极的,她们在邀请男人的观看时是无力的。

在高雅文化中发生的从现实主义占支配地位到现代主义占支配地位的转变与在19世纪晚期开始发展的不同类型的占有及对商品的表征有关。

而且,可以说那些被称为后现代的形式也是与不同的权利结构相关联的。

】二.电视与表征1.劳资纠纷的语言拉格斯哥大学传媒小组挑战了电视新闻宣称的客观没有偏见。

就新闻能生产一种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实这一点来说,新闻的机构使新闻能意识形态地发挥功能—通过一整套从特定角度系统地编造故事的表征。

2.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和意识形态3.电视:意识形态、话语和权力霍尔和莫利的观点,媒体被看做是在通过意识形态的方式起作用。

它们表征了一个有偏见的、其运作有利于统治群体的世界观。

如何对它们自身包含的意识形态进行理论阐释和论述。

福柯等认为,文本自身总是被话语建构的,因而不应在一个再现representation的框架内去理解它,而应在建构的框架内去理解。

这种方法重点放在了话语的类型上。

三.结论:反映和建构宽泛的勾勒出了语言概念的转移,从暗示在某种意义上语言表征世界或者为世界编码的语言概念,转到了表征已越来越成问题的语言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