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学生管理冷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类学生管理冷思考

有人说,教育方式就好像一个相框那样,如果不创新、不突破的话,就永远都困在里面,走不出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几千年来对教师及其职业特点的概括,然而,现代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师,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与现代教育逐渐不相适应。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胜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工作。随着“戴绿领巾”、“走廊考试”等学生管理乱象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育方式上逐渐在追求创新,但其管理学生的方式仍不合理,有些甚至是违背学生成长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当我们在批评讨论这些另类学生管理事件时,应该冷静思考发生这些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学生的地盘,由谁“做主”?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从学校教师到学生家长到社会,好学生的标准是:一言一行遵守规矩,回答问题整齐划一,在家从父母,在校从老师,考试照书本,答案合标准,考试获高分。否则就是“出格”“不听话”“不可教”“调皮捣蛋”。我们都知道,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充分认识并把握学生是主体的思想,相信学生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应改变专制的、居高临下的、训育式的作风,构建起师生平等的正常关系。但是,在不断出现的“不听话押金”“三色作业本”等另类教育中,我们不禁想问:既然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地盘,究竟由谁“做主”?

在“不听话押金”事件中,很多教师认为,这位班主任平日里在管理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管理方式确实欠妥当。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考试成绩差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惩罚,否则学生会不思进取。和此次“不听话押金”中的班主任一样,很多教师只想到惩罚能带给学生的是听话和成绩变好,“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可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惩罚和进步并没有成正比关系,而且有可能成为反比。

江西南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陈建华认为,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对于一百块钱的概念还不明晰,这种方式会让孩子觉得交了押金就可以犯错,钱可以摆平一切。同时,即使孩子进步了也有可能是迫于金钱的压力,孩子学习的动力和金钱挂钩也是不值得倡导的。此外,六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第二反抗期,叛逆性强,作为老师应该从发掘孩子内心动力入手,多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强化他们该做的事。

我们都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但是很少教师却没有认识到,学生有着自己独特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认为可以利用“三色作业本”、“戴绿领巾”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教育方式就可以带来自己想要的结果,可结果往往与之相反。有人说,不听话押金,押的是一颗缺乏耐性的责任心,有人说,现在“人心不古”,教师早已经不复当年的地位。从“戴绿领巾”到“走廊考试”再到“不听话押金”,非正常教育手段屡屡曝光,尴尬的又岂止是教师与校长呢?

有专家认为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安排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引导学生往成人设计好的圈子里思维,而要给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也许,教师自以为看似合理的教育方式,或许极大地扼杀了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方式要创新,就不能把唯书、唯师、唯上、唯分的唯唯诺诺的学生作为教师培养的目标。

创新方式,什么才是标准?

“颜色教育”的闹剧还没完全落幕,“押金教育”、“合同教育”又迅速来袭。有学者评价说,当全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个性教育之时,当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众多热爱、关心教育的众部门和人士为改善教育殚精竭虑、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之时,像这样的“押金教育”、“合同教育”不啻给这些努力一个响亮的耳光。事实上,无论是“押金教育”、“合同教育”,或是其他名目的类似教育教学手段,表面看是个别老师或学校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欠缺、不足或错误,而实质上却反应了目前一些老师或学校管理者教育无方、懒于教育和管理无方,折射的则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面临的普遍创新不足、改革不及时不到位的现实。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使他能发展自

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过程却与“教育”的本义有所违背,甚至有时相差甚远。教学中教师讲授,学生听,“填鸭式”、“满堂灌”比比皆是。即使是“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问,学生答,对学生作业和考试的答案都要求与书本和教师讲的一致,搞统一化、标准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训练,更谈不上新思维的培养。老师为了在考试中让学生取得高分不惜牺牲学生的大量而宝贵的时间,滥发资料,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反复训练,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苦不堪言。

教学方式要创新,教育方式要合理改变,就应该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同时应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应顺应这些规律和特点。

有学者提醒教师要转变思维方式、管理方式、工作方式,加强师德教育,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真正用科学的方法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少些“跑偏”,多些创新。

很多教师认为班级里学习差的学生是在“拖后腿”,不仅拖班级的后腿,更拖自己的后腿,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一些教师把成绩看得比学生重要,忽视了自己教育的重点和主体。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大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注重对这些潜能的开发;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帮助学生不断修正错误,促其发展。

功利、浮躁,谁能走出?

我们经常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近现代教育视野中,卢梭提倡“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们作出好坏的评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一再提醒,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颜色标签”、“不听话押金”等另类教育之所以为人诟病,不仅在于其简单粗暴的教育功利化倾向,更在于无视个体尊严和个性的等级制度,生生将本应在同一片蓝天下并肩成长的孩子分隔开来,给教育公平抹上了暗色。

有人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带不得虚假浮躁。基础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他们既天真烂漫,又个性鲜明;既天资聪慧,又童心不泯;既天性热忱,又善感多愁。多样性、多变性是其性格特质,复杂性、反复性是其成长底色。这就要求教育者有平和平静之心,宽容包容之情,公平公正之义。给成长一些时间,予教育一分等待。但是,观眼下之教育,浮躁之风日盛,功利之举蔓延。生源战、重点校、尖子班遍地开花,求全责备、以偏概全、揠苗助长,积重难返。有学者这样评价:我们正在以经济社会追求gdp增长的原始冲动追逐着升学率的简单提升,以工厂企业制造产品的流水线方式机械地复制着教育。这无疑是学生之痛,教育之痛。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环环相扣的功利化目标指引着学生的成长方向: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上好学校,上大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高收入……为了确保学生“不跑偏”,又设置种种压力与竞争机制,引导他们朝着所谓的成功境界冲刺。有人认为“颜色标签”、“不听话押金”等另类教育不过是这一漫长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