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伤寒临床纲要

合集下载

伤寒例

伤寒例
此便秘是虚寒性便秘而非实热性便秘,不宜用大黄,应用生白术健胃生津而便自通,这三点是其治疗无效的原因,方与证恰好相应,才能效彰。
《伤寒论》对五苓散的记载
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阳痿、遗精
某男,29岁,2011年9月22日初诊。
刻证:阳痿,遗精,平均每三天遗精一次,偶尔腰痛,口略干,口渴、饮而不解,憋尿时和大便后会阴处疼痛,尿略频,尿不尽,舌淡,苔白腻,脉弦细。
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五苓散加生龙牡汤方证。
处方:桂枝10克,茯苓12克,猪苓10克,苍术10克,泽泻10克,生龙牡各15克(同煎),七剂水煎,日二服。
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3. 笔者医案
某女,美国人,35岁 ,2011年9月8日。此为在美国行医师弟之患者,请余电话会诊。
刻证:3年来尿频急,小腹胀闷痛,小便后小腹仍疼,大便干,3日一行 ,西医检查正常,口略干、不欲饮,夜尿二次,易怒,胸闷,眠纳如常,月经调,舌淡苔薄白,脉弦。
师弟自己考虑肝郁气滞,经气不畅,处方:柴胡10克,香附10克,台乌10克,茯苓15 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桂枝5克,苍术10克,炙甘草5克,三剂。
1 多尿症]o,
临床上常可见到小儿或老年之尿意频频、多尿之患者。小儿多先天不足,膀胱气化不利,水不化气而表现为多尿;老年人则往往气血阴阳俱虚,气虚则膀胱气化不利,出现尿意频频,甚至不能自控而遗尿。陈老认为此类病人若从肾虚论治,运用补肾涩尿之法,效果常不甚佳。因为老年人之尿多(尤其夜尿多)甚至遗尿不仅仅因为肾虚,而气虚所致膀胱气化功能失司则是其直接原因。因此,其治疗应温肾化气,稍佐固摄以纳肾,老师常用五苓散方加桑螵蛸、益智仁等获得满意疗效。]o,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吴英举【摘要】近代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冯世纶教授继承其学术思想,认为在临床中不管何病,只有先依据症状反应辨病位为半表半里即柴胡证,同时又有四肢厥冷,疲乏无力等,即可辨为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亦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临床和当归芍药散合方较多,随症增损药物,多可获得良效.【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11【总页数】3页(P1921-1923)【关键词】胡希恕;冯世纶;半表半里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作者】吴英举【作者单位】登封市中医院河南登封 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

在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冯世纶教授系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方研究,系统总结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研究成果,提出《伤寒论》属于中医学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冯老学验俱丰,擅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其及胡希恕先生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1.1 经文释义《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关于该条文的解释,胡希恕:“伤寒虽已发汗,若表不解,仍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

五六日为传少阳病的时期,而医复下之,使外邪内陷,故不但出现柴胡证的胸胁满,而且兼有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

津液大量亡失,故小便不利而渴。

胃中无饮,故不呕。

热伴气上冲,故头汗出。

下后有气上冲,其表未解可知。

凡此宜柴胡桂姜汤。

胸胁满,微结,即柴胡证胸胁苦满而有微结状。

微结是对照结胸的实结说的,在胁下而不在心下……胸胁苦满之症。

伤寒知几何 冯世伦

伤寒知几何  冯世伦

“伤寒”知几何(上)冯世纶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中医大道至深,余誓志不懈学习,所获良多,时感认识了中医;但又常遇困惑,时感对中医真知者甚少。

单“伤寒”二字的疑惑就久而未解。

笔者通过反复临床,反复研读胡希恕先生遗著,窥其指明《伤寒论》是独特的、不同于《内经》的医学体系,方渐有所悟,方知其困惑是因不明中医存两个医学体系所致。

今就伤寒二字进行肤浅探讨。

《伤寒论》非因伤寒流行而写流传的所谓《伤寒论》自序有:“余宗族素多,向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但越来越多的考证资料说明这并非仲景所写。

此序千余年来起了两大误导作用,一是误导《伤寒论》是据《内经》而写成;二是因东汉建安伤寒流行,激发张仲景起意才发奋写成《伤寒论》。

历代不少人质疑该序有问题,近代杨绍伊考证序中“撰用《素问》……”以下23字是王叔和加入。

胡希恕先生集前贤之考证并结合对《伤寒论》内容的研究明确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经方医学来自于历代的方证积累,在汉代前并已成书,《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张仲景只是加以论广(即整理和补充),并非是因伤寒流行才突然起意一个人写成了《伤寒论》。

再者,如仔细读《伤寒论》,398条中有97条冠首伤寒,其概念、定义是第3条(赵开美本,以下同):“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其实质是太阳表实证,无一例说是死证。

而序却称“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居其七”,序与书中内容明显相抵牾,很显然写序与写书者不是一人!许多考证资料已说明,经方的起源和发展并非始于东汉,“汤液本方技之学,经络脏腑为针灸家言”已成共识。

因此,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

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

冯世纶:六经八纲守病机,方证对应最尖端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当代杰出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受胡希恕学术思想影响而专注于经方研究,出版《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冯世伦经方临床带教实录》、《解读伊尹汤液经》等专著。

我走向中医之路,特别是走向六经辨证的经方道路,有着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我学医并不是由于自己出生于中医世家,而是与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及一段让我伤心的往事有关。

我小时候生在农村,老百姓生活困苦,一般都看不起病,病得特别重了才去看。

我生下来不到半岁就因患中毒性消化不良而差点夭折。

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妹妹患麻疹合并肺炎,我母亲抱着她步行十几里地找医生看病,但进门后医生的家人却说大夫不在家,结果母亲白跑一趟,只能无奈地又把妹妹抱回家。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那个医生一来对这种病没有把握,二来也知道我们家穷,就索性不给看病。

我母亲把妹妹抱回家没几天,妹妹就死掉了,母亲悲痛不已,半夜的哭声,给当时年幼的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回忆。

我妹妹的病,如果放到现在,吃几剂药就好了。

但当时对于农村的村医,却是棘手的疑难重症。

当时让我深受刺激:哎呀,求医真难!太难了!那时就开始朦胧地想:如果自己懂医该多好呀!后来,等到我快考大学的时候,记得那是1957年,我得了一次流感,所有患流感的同学都被隔离在由校图书馆改建的病房里。

校医用西药治疗,老让我们出汗,汗出得连铺板都湿了。

经过一星期的隔离治疗,不烧了,算是好了吧,但身上却一点劲儿也没有,而且还严重失眠,过了好长时间,仍是汗出多又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我偶然从一本旧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中医治疗感冒比西医有优势,于是我就萌生了学中医的愿望。

中学毕业选择志愿的时候,我就选报了北京中医学院。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

冯世纶不走出这些误区,再学也学不懂《伤寒论》问止中医·名家系列精选中医名家、名著、名篇临证精粹,勤求师训、博采众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李心机教授6月2日在第七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上作了大会讲演,题目叫《从〈伤寒论〉误读传统中走出来》,讲了一些误读传统。

我们今天来分享其中三个误读。

误读传统之一:《伤寒》的六经即《内经》的六经这是错误的,但是我们的大学教材已用了60年,正确的应该怎么说?《伤寒论》六经与《内经》迥异,根本是两码事。

误读传统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在汉代医经和经方都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医经著作流传得比较广泛,著作多,而经方作为方技,流传非常匮乏。

所以杨绍伊据考证,1948年写了一本《伊尹汤液经》,他在书中说:“《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

唯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

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

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经方传播遇到了困难有多种原因。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王叔和,王叔和以医经解释《伤寒论》、解释仲景书,后来他自己改名为《伤寒论》,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对解读仲景医学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后世医家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5版教材上写《伤寒论》的六经就是经络脏腑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在经方会上我们才知道,李心机等人都参加了5版教材的编写,对这个情况有所了解。

现在我们有所体会,写文章纪念章太炎。

章太炎主要是批判王叔和强引《内经》,《伤寒论》的六经就是《内经》的六经是错误的。

李心机呼吁我们的教材进行改革,现在没改。

不过时至近代,经几代多方思维考证、临床研究渐渐拨开其迷雾、探明其实质,我们的前贤有许多的研究和论证。

第一个就是章太炎,他说“《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十二经脉之含义……王叔和对《伤寒论》传经,强引《内经》一日传一经,误也。

因仲景并无是言。

”山田正珍谓:盖《伤寒论》以六经言之,古来医家相传之说……仲景氏亦不得已而袭用其旧名,实则非经络之谓也。

冯世纶传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冷论》[整理版]

冯世纶传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冷论》[整理版]

冯世纶传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冷论》[整理版] 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六经辨证成熟于《伤寒论》本文发表于2008-08-01 中国中医药报 ?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一些资料表明,经方理论起源于神农时代,《汤液经法》标志了经方发展,而《伤寒论》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确立。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六经辨证的思路。

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论》原文分为《汤液经法》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来洞观仲景对六经辨证理论的发展。

1(分析六经提纲杨绍伊在所著《伊尹汤液经》中,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后世简称为六经或三阴三阳)名称,在《汤液经法》已出现,且有不少有关每经病证的论述,列为《汤液经法》原文,但无“××之为病”主体词,即后世所称之提纲,只在太阳病开头有“太阳病其脉浮”。

做为六经提纲的条文,皆列为既不是《汤液经法》原文,也不是仲景论广,而是仲景遗论,由其弟子加入,特别在厥阴病提纲前有“师曰”两字。

其意是在说:六经名早已出现,但在《伤寒论》才出现提纲,其提纲在仲景生前还未出现,而是其弟子后来加入。

提纲的出现标明了六经含义,提纲是八纲概念,为病位、病性概念,标明了六经实质,是解读六经的关键。

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即太阳病实为表阳证;少阴病实为表阴证;阳病实为里阳证;太阴病实为里阴证;少阳病实为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实为半表半里阴证。

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

2(分析《伤寒论》笫148条(赵开美本原文序号) 按扬绍伊的分类,《汤液经法》无148条原文,被列为是仲景论广加入,附于笫230条(阳明病,胁下坚满,不大便而呕,舌上胎者,可以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

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正确认识《伤寒论》的理论□ 冯世纶中日友好医院刘渡舟老师谓:“我从‘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两个‘本’字悟出了中医是有学派之分的,张仲景乃是神农学派的传人”,明确指出了《伤寒论》的理论属神农、经方体系,惜由于诸多原因,许多人至今尚不明确《伤寒论》的理论,认识《伤寒论》,先要正本清源和正确读原文。

正本:《伤寒论》原序中“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古今对《伤寒论》认识分歧、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不能正本清源,如对《伤寒论》六经的看法有四十多个观点,其原因很多,但其共同点是: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是由《内经·素问·热论》发展而来,用脏腑经络牵强附会,当然不能明了六经实质。

其中,《伤寒论》原序起了重大误导作用,因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之句,误导“《伤寒论》的主要理论来自于《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这样曲解《伤寒论》,当然读不懂《伤寒论》,正如李心机教授所述:“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20世纪30年代杨绍伊的考证资料及近年来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的考证资料已有力说明,《伤寒论》原序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等内容不是张仲景所写,这启示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伤寒论》的理论渊源。

同时一些翔实的史料亦启示我们,《伤寒论》有着自己的理论体系,如生于张仲景同期的皇甫谧,在《甲乙经·序》谓:“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告诉了我们《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一脉相承,更重要的是,《伤寒论》不是根据《内经》撰写而成。

清源:张仲景所撰之书并不是从无到有,而是在《汤液经》基础上整理、补充而成,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值得注意的是,皇甫谧谓“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仲景书的写作方法是“论广”,对此杨绍伊有精辟说明:“据士安言,则仲景前尚有任圣(伊尹)创作之《汤液经》。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有关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渊源,拙作《伤寒杂病论溯源》中提出《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来自于《汤液经法》,张仲景是经方学派的杰出传人,方剂之祖是过誉之谈。

今就其主要理论来源进行不成熟的探讨。

一、张仲景并非据《内经》撰写《伤寒杂病论》自成无己以《内经》注《伤寒》,后世多认为张仲景依据《内经》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主要依据是《伤寒杂病论》原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因为有《伤寒论》序,人云亦云,多信其实。

但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如经方大师胡希恕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仲景书取法于《汤液经》”,认为此序有问题,并在多次讲座中指出原序从文字、语句、声律上看非仲景本人之作。

近在南阳听钱超尘教授讲授其考证论文,持此观点,并提供了有力证据。

钱老指出“撰用以下23字为后人所加。

”并据杨绍伊的《伊尹汤液经》研究认为是王叔和加入,其大意是: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叔和撰次。

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

非骈非散,的是建安。

“天布五行”,与“省疾向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论》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

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

而《序例》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

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

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律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

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

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

冯世纶教授谈伤寒论伤寒》以方名证,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也是经方发展的特点。

随着临床经方治病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就会越来越感悟到经方的无穷魅力。

第一次跟随胡希恕先生抄方,见其一上午诊治30人许,他诊完后常叮嘱:“此患者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这个病人用五苓散……”因熟悉了用经络脏腑辨证,感到胡老治病奇特,贸然问之:“老师,您怎么不辨证啊?”已显疲惫的胡老微微一笑:“慢慢给您讲吧!”听胡老星期天讲授经方知识,才启开认识方证之门,渐渐意识到中医还存在经方医学体系。

不过几经春秋,仍感对方证认识浮浅,还须进行深入探讨,今出示不成熟的看法,望与同道共切磋。

方证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构成历代皆重视《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的方证研究,是因书中出现了方证概念,其主要内容以方名证,如桂枝证(第34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柴胡证(第104条)等名称,是以方名证的范例。

《伤寒》主要构成内容是“证以方名,名由证立,有一证必有一方,有是证必有是方,方证一体”的诸多方证,是论述某方剂的适应证即某方证,如桂枝汤方证、麻黄汤方证、承气汤方证等。

凡读过《伤寒》的人都清楚,它的主要内容是260多个方剂和其适应证,故有人把仲景书以方类证述其概要,如柯韵伯的《伤寒论注》、吉益东洞的《类聚方》、胡希恕的《经方传真》等,把《伤寒》书中有关每一方证集中在一起,考证体悟每一方证,以便于进一步认识和临床运用其方证治病。

《伤寒》以方名证的形成,是古人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是经方发展的特点,也即构成《伤寒》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的特点。

方证概念不但见于《伤寒》,而且还见于《汤液经法》(简称《汤液》)、《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可见其起源在《伤寒》之前。

通过仔细读《伤寒》和考证可知,方证不但是《伤寒》成书的基础,而且是《伤寒》理论的形成基础,是经方医学理论的基础。

方证起源于神农时代胡希恕先生指出,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是辨证施治,而辨证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与温病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与温病

冯世纶:《伤寒杂病论》与温病由于种种原因,有人未能真正认识《伤寒杂病论》(以下简称《伤寒》),致使对伤寒和温病的概念模糊甚至误解。

SARS期间一国际友人曾来函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没解决(论述)温病问题”,笔者当即回告,这是对《伤寒》仲景医学了解不全所致。

一是对伤寒、温病概念不明;二是对《伤寒》书名的误解;三是对《伤寒》全书内容误解,即误认为《伤寒》书主要论述治疗伤寒。

一、仲景对伤寒、温病定义明确关于“伤寒是伤于寒邪”、“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

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由人体感受外邪(风寒暑湿火)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症侯来判定,而不依据感受的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应出寒证、可反应出热证;感受了热邪也可反应为寒证、热证。

关于温病的概念,张仲景说得很清楚,即《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是很简单、明确的判定方法,是以症状特点判定,而不是以感受何种六淫之邪来判定。

具体到西医诊断病名,如SARS、肺炎、乙脑等,更不能笼统地说是感受温热或寒凉之邪,而是要根据每个病人在不同的时期具体表现来判定,有的开始即现太阳病证,不久可能变为温病或风温或阳明病;有的一发病即现太阴病或厥阴病……,总之,西医诊断病名(如SARS)不能与中医辨证名划等号(或相当于),因西医诊断的每一种病,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伤寒、温病、风温、太阴病、少阳病……。

关于伤寒、温病的具体证治,张仲景在《伤寒》有明确论述,要继承和弘扬中医、温病,必须先读懂这一著作。

二、书名涵盖温病张仲景为何起名为《伤寒》,考证尚未详,但从中医文化、病证考证来看,有其深刻含义和科学性,那就是天下的疾病千变万化,概括起来,不外两类,一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称为伤寒;另一类是不具备发热特征疾病,称为杂病,后世医家把疾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大致雷同,这就是《伤寒杂病论》的真实涵义,即是说《伤寒》是治疗人体常见的急性病、慢性病,外感、内伤,发热和无发热,伤寒、杂病之书。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冯师治一例小儿伤食着凉的学习体会徐豪辰,男,2岁4个月2008年8月4日初诊:其母代诉,天热,吹空调,疏于防护,8月2日起感冒流清涕,次日转黄,夜间发烧37.7℃,手足心热,盗汗,白日活动后有汗出,恶寒轻,无咽痛,神减,8月3日予食牛奶、奶酪甚多。

舌红苔中后白腻,脉浮大。

处方: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6g 炙甘草6g 清半夏10g 桔梗10g 生薏仁18g 败酱草18g 生石膏30g 生姜三片大枣3枚,一剂,水煎服。

嘱:煎开后15分钟即可,小量频服,见汗为佳,有汗即可停药。

热未必能退净,次日再诊。

按:1.太阳阳明合病,表证已减,里热渐起。

恶寒、发热、流涕、盗汗,表证仍在,恶寒轻、涕转黄、盗汗出,提示已有化热之机。

发热、手足心热、汗出,里热已显。

脈浮为在表,浮大亦示邪盛有热。

2.盗汗为阴虚,习以为常,殊不知,太阳阳明合病所见盗汗亦为不少,尤多见于小儿。

小儿外感盗汗提示:有表证在,而又非单纯表证,往往合并阳明。

小儿体质稚嫩,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病后往往传变迅速,易虚易实。

既感,或经或未经治,汗大出而病未解,则津伤表气虚,无力再作汗御邪外出,至夜,则人体机能得以休整恢复,正气得振,故可奋力祛邪作汗而出,汗出津液不足,往往又邪气复聚,而热不退。

同时里热渐起,迫津外泄,亦致汗出。

故《伤寒论》(下简称《论》)20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脉但浮者,必盗汗出。

”由此亦知此例虽两阳合病,脉见浮大,但津液已作汗出,故脉象势必不紧。

(按:《伤寒论》论“盗汗”见134条、201条。

《金匮要略》亦有论及,但为虚劳不足之症。

虚劳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及水气病篇“……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

)3.方取大青龙加味,因表证已减,里热渐起,故佐以清热诸味,主要用量因小儿而酌减。

加半夏寓越婢加半夏之意,《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书名下简称《略》)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冯世纶教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

冯世纶教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

冯世纶教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1.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析:太阳病,即表阳证,不是指一个或一种个别的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该证的特征,也即判断太阳病的提纲。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病,包括外感急性病、内伤杂病慢性病等等常见病,只要见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系列脉证,便可以判断为太阳病,依治太阳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

按:脉浮是太阳病的主要特征,当知少阳病脉弦细、少阴病脉微细、阳明病脉数。

脉浮者,是体液充盈于浅在动脉的结果。

头项强痛者,由于身体上体部的体液充盈较甚,致使头项既僵且痛。

恶寒者,由于体温升高,增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因而有风寒来袭的可憎。

由此可见,所谓太阳病者,是机体郁集大量体液和热于上半身广大的体表面欲发汗以解除其病,而还得不到汗出的一种病理现象。

本条各家都认为是太阳病的提纲,但一些人在临床遇到太阳病,却不能确认。

西医的传人,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太阳病主要见于急性病或感冒初起,而误解了它的内涵,更影响了几代人不能正确应用六经辨正理论治疗临床常见病。

友人介绍瑞士患多年头痛者非常多,用各种治头痛方法收效甚微。

当笔者到瑞士后,看到多年头痛者多数是太阳病证者(也有属少阴、少阳、阳明等病证者),应用治太阳病的方药很快治愈。

再向友人讨论此问题时,方知原来其一直认为多年头痛是内伤头痛,治疗以补肾、养血、活血等方法,与治疗太阳病相差甚远。

因此不能收效。

可见,真正理解太阳病至关重要。

这里应再强调,无论是什么病,只要症状具有提纲特征,就可判断为太阳病,也就是说,太阳病不是个别的病,是临床常见的病,太阳病提纲,是临床各种常见病的辨证提纲。

同样,少阳病、阳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也是如此。

这里还要首先明确,经方的六经概念,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反应出的症状分类为六个证候、提纲,判断太阳病就是根据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解析:在第1条太阳病的基础上,如果同时更伴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按之缓弱就可命名为中风证。

冯世纶老师医案

冯世纶老师医案

冯世纶老师医案痹证案高某男 61岁已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

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知母10, 苍术15, 茯苓12, 防风己各10, 炙甘草,, 川附子,0, 大枣,枚秦艽10, 仙灵脾10, ,大功劳叶12, 生姜12, 七剂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

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

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答:不是阳明病。

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

(按: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 苍术15, 炙甘草,, 川附子,2, 大枣,枚生姜12, 白芍10, 茯苓12, 防风己各10, 秦艽10, 仙灵脾12, 七剂2007年3月13日三诊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5, 七剂继进问:一诊用药己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 兹恭录如下

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 兹恭录如下

冯世纶先生治疗一例崩漏病例兹恭录如下*导读:近年来,笔者有幸跟随冯世纶先生侍诊抄方,获益匪浅。

冯先生常跟学生们强调,经方起源于神农时期,从单方方证到复方方证逐渐发展而来……近年来,笔者有幸跟随冯世纶先生侍诊抄方,获益匪浅。

冯先生常跟学生们强调,经方起源于神农时期,从单方方证到复方方证逐渐发展而来,与《黄帝内经》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要读懂《伤寒论》,首先要明了六经实质。

《伤寒论》所指六经与《黄帝内经》所指六经是不同概念,六经来自于八纲,而非脏腑经络学说,而辨方证是能否治愈疾病的关键,是辨证的尖端。

侍诊过程中,笔者目睹冯老治疗一例崩漏病例,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相应,疗效颇佳,兹恭录如下。

病案举例刘某,女,28岁,2014年4月4日初诊:月经后期1年余,近半个多月来经行淋漓不断,末经2014年3月18日至,至今未断,经色暗红或咖啡色,腹痛偶作,口中和,易汗出,无恶寒,唇下痤,纳可,小便可,经常大便干,日一行,苔白脉细。

辨六经属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胶艾汤证。

处方:艾叶10克,生地黄18克,生地炭15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生白术15克,生阿胶(烊化冲服)10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4月12日):出血量减少,色暗,腹痛已,唇下痤已,口中和,汗出少,手心热,苔白脉细。

辨六经属太阴病,辨方证为当归芍药散证。

处方:当归10克,白芍10克,苍术10克,川芎6克,泽泻12克,茯苓12克,桑寄生15克,川断15克,7剂水煎服。

三诊(2014年4月22日):血止,痤平,口中和,手心热,纳可,汗出少,苔白脉细。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合赤小豆当归散证。

处方:柴胡12克,茯苓12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当归10克,泽泻12克,苍术10克,川芎6克,赤小豆15克,生苡仁18克,炙甘草6克,7剂水煎服。

按:该患者月经淋漓不尽,属中医崩漏范畴。

以前未接触六经辨证时,笔者常用脏腑辨证,按血热、血瘀、肾虚、脾虚等论治,疗效不尽如人意。

冯世纶临证实录1--12

冯世纶临证实录1--12

冯世纶临证实录(一)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冯世纶临证实录□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余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

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

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

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

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例李某,男,4岁。

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

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

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

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

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

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桔梗汤证。

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

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

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

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

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

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

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

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痛偏一侧多属寒凝

【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痛偏一侧多属寒凝

【冯世纶教授经方百案心解】痛偏一侧多属寒凝【按语】本案选自《冯世纶经方临证实录》,由山西中医学院二附院高建忠医师在京随冯老抄方期间整理而成,前有临床效验,后有体会发挥,对学习和运用经方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曾分次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版》刊出,影响较大。

中国中医药报曾做编后按:“《冯世纶教授临证实录》系列文章到今天全部刊登完毕。

从4月29日第一篇刊出,到现在两个多月时间,读者反响较大,反映对经方临床应用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和具体的认识,进而引发了对中医辨证论治和辨方证论治的思考。

在此,感谢高建忠、余晖二位医师为普及经方知识所做的努力和对本报编辑部工作的支持。

”今予汇编转载,以飨读者【冯世纶临证实录13 痛偏一侧多属寒凝】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余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案例】张某,男,26岁。

2010年3月2日初诊?间歇性左侧胁腹部疼痛4年,发无定时,或为胀痛,或为刺痛,疼痛持续时间或长或短,影响工作、生活。

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能明确诊断。

诊见左侧胁腹部时痛,每日发作数次,疼痛部位固定,呈隐痛或刺痛。

纳食尚可,口干,不喜多饮,大便日1~2行。

舌苔白稍厚,脉细弦。

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大黄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证。

【处方】:生大黄5克,制附子10克,细辛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芍10克。

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腹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偶有胸痛,口干,口苦,大便欠畅。

舌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柴胡汤去大黄合桂枝茯苓丸证。

【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因两目憋胀查出“眼压偏高”,找冯世纶诊治。

诊前与笔者谈到:“冯世纶两次把我的腹痛完全治好了,经方实在太厉害了!”笔者问道:“你怎么知道是经方?”他说:“我4年来到处找医生看病,效果不好,只好自己看书,我都快成大夫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