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2、把握词中表达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景物描写手法的鉴赏和运用。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1、诵读法: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3、比较联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已知内容进行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四、课前准备1、布置预习,熟读课文;2、相关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南北朝时江淹写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思是能让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只有别离;南唐后主李煜写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南宋词人吴文英说这“愁”字是在离人的心上加个秋合成。

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无不为离别而悲伤。

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在一个萧索的秋天,有一位词人柳永要和他的红颜知己分别,在难分难舍之际,他写下了一首哀婉动人的离别曲——《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展示PPT)(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明确:“伤”(三)精读文本学生朗读课文,讨论交流,赏析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写景。

通过寒蝉凄切痛楚的叫声、令人伤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骤雨初歇后的萧条冷落的景物,映衬出离人此时内心深沉的痛楚。

景中有情,字字含情。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个“念”字,说明下面所写的景物是想象的,是虚写。

虽无语凝噎,但思绪万千: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

此处是借此景衬托离愁的无边无际、离人前途的渺茫及情人相见之无期;也反衬离人孤舟行驶的飘零渺小、孤苦伶仃。

由此可以想象出离人在离别时虽无无语凝噎,但望空凝思、情意绵绵之态,自然引出了下文对别后漂泊孤寂的联想,承上启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的名句,它好在哪里?古人:折柳相赠,暗“留”之意;晓风——”(特点),衬别后心情之凄凉。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入折柳意象,提出问题。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词作;过程与方法目标:解读意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读情感。

(三)走近作者(1)柳永生平;(2)婉约派词风介绍。

(四)诵读(1)试读:提问一学生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教师范读:教学配乐朗诵。

标出断句。

(3)听读和比读:分男女生朗读,上下阙。

教师点拨情感。

(4)分部齐读:男女生分上下阙齐读。

(5)齐读:问题导入,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带入感情齐读。

(五)鉴赏(1)整体鉴赏:归纳词中意象,理解情景交融。

(2)上阕:“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析,内容上:离别之情。

手法上:细节描写。

(3)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内容上:意象分析,解答导入时的折柳典故;手法上:意象组合。

(4)小结:清秋节里长亭别,泪眼无语千古绝。

注意结合作者生平分析。

(六)作业将词改写成诗。

《雨霖铃》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所在学期尾高一下学期,渐渐适应了高中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的积累。

在古诗文学习方面,进一步接触了由《诗经》到“楚辞”、由汉乐府到唐诗的品读过渡。

特别是唐诗的积累和学习,对学习宋词很有帮助。

学生虽然已学过了一定量的诗词,但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虽能体会本文的情感,却难把握作者的艺术手段,因此,我把应用恰当的方法品味本词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把艺术手法的赏析作为教学难点。

另外,学生对诗词朗诵重视不够,所以,指导诗词朗诵的方法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应让学生明确诵读是鉴赏诗词的基础,又是鉴赏品味的升华,鉴赏的过程,既是品味的过程,更是为理解背诵做准备。

《雨霖铃》效果分析柳永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新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

尤其是诗歌更要注重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视频)邓丽君演唱的歌曲《相看泪眼》(《雨霖铃》)导入。

(导入语)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这首词呢?(生:柳永。

)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他的歌,词句美丽,韵律优美,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去聆听柳永的歌曲。

【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反复朗读,赏析意象,体味情感;3、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1、赏析意象。

2、体味情感。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柳永(?~约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写歌伎愁苦和城市风光,犹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著有《乐章集》。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柳永离开汴京时与恋人的话别之作。

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苦地离别。

此作是当时心境的体现。

【自主学习】1、朗读指导:哀婉缠绵①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字要短促,读出凄凉落寞之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2、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初读:整体感知1、师生齐读:注意停顿、节奏、语气和感情基调。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配乐朗读)(预设:生读完师点评,“大家读得流畅,但缺少一丝情感,怎样体会本词的情感呢”,出示学案“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体味感情基调。

高中语文_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  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2、品析诗词,把握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师生共同欣赏音乐,李叔同的《离别》,情景导入新课《雨霖铃》二、检查预习1、学生介绍作者有关常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老师总结补充,要求学生掌握作者的重要信息北宋词人。

婉约词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第一位专业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又称柳七,字耆(qí)卿。

词千首,多描绘城市风光、歌妓生活、羁旅行踪、下层市民生活。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2、师生共同积累字词,要求学生多读多记,同时把这些字词记在课本上。

3、通读课文,读准字音和整首词的停顿三、美读入音初读感知诗词基本思路和作者情感1、提示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疏通词意2、生生合作,互相解答疑问3、通过师生、生生质疑,理清词的基本思路和感情基调4、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的诵读,体会词中恋恋不忘的情感,同时师生共同总结在朗诵诗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字音、声调、快慢、轻重音等等。

5、一生读,师生同评四、精读入境再读品味,通过意象的分析,掌握诗词的写作技巧。

<一>思考问题1:这首词最为人称道的是词人选用了非常恰当的景物来寄托自己对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感,我们来找一找都有哪些景物。

1、分成两组,第一组负责上片,第二组负责下片2、一二组分别呈现自己的答案:寒蝉骤雨歇长亭烟波暮霭清秋节杨柳晓风残月3、师:在这些景物中,你觉得那个景物最能体现作者的离愁?联系语境,分析它的好处。

(此处为重点,引导学生多说多体会)4、分成四组讨论5、点明意象、意境等专用词语的含义,同时,明确这首词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情景交融:作品中利用客观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手法。

6、通过师生的共同分析,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整首词。

五、乐读入情配音诵读体会感情1、词人把离情别绪通过具体的意象画面表现出来,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组合成一幅清冷的画面,配音,想象一下你自己就是柳永,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中,再吟诵这首词来仔细体会一下他此时的心情。

高中语文_整合思辨《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整合思辨《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整合思辨《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所咏叹的主题。

正所谓骊歌一曲伤离别。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关于送别的经典诗句(学生齐背)“劝君更进一杯酒,”“孤帆远影碧空尽,”“桃花潭水深千尺,”“风萧萧兮易水寒,”“莫愁前路无知己,”,(师)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聆听词坛妙手柳永在阵阵寒蝉里,悠悠斜阳下的千古绝唱《雨霖铃》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意象,感受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

2、通过整合学习,建构送别诗知识体系。

二、展我风采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师)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声音的诠释,让我们用声音与作者心心相惜,表达我们对作者情感的理解,下面把时间交给大家,精彩舞台展示你们的风采。

学生个人读小组读唱词(师)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下,我们感受到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

柳永是如何表现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选择喜欢的诗句抓住重点的意象品析鉴赏,小组内部交流,代表展示。

三、品析赏鉴思考让我们深刻合作让我们厚重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执手相看泪眼”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品味思考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找学生和老师上台一起表演)学生分析出“执手”体现了深情、不舍,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课堂辩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写哀情还是壮情?教师点拨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

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的相思苦和离别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通过刚才大家的赏析品读,你对作者或对本词有怎样的阅读感悟,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五、拓展迁移才得其用,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也因此历史记住了柳永。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体味本词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掌握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邓丽君的《相看泪眼》,邓丽君用她优美的声音与千年之前的词人柳永合作为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离歌。

那么今天我们也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柳永来一次灵魂的碰撞,体验一下他那浓浓的离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名词《雨霖铃》。

板书课题。

(二)、解题并简介背景。

(幻灯片展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

背景资料:作者在填这首词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得痛苦万状。

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三)、走近作者,知人论世(幻灯片展示)(学生荐读)柳永,北宋婉约派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曾任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经常跟歌伎、乐工一道生活,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

宋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酌低唱,岂可令仕宦!”还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遂落第。

柳永索性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转而成为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

作品以白描见长,吸收口语入词,通俗易懂。

当时传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与流行。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是其代表作。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四)、展示学习目标(教师强调,学生齐读)1、诵读品鉴,体悟作者情感2、学习抒情手法和鉴赏方法(五)、我的课堂,我做主:一读识内容1、自由诵读全词,找出主旨句。

2、概括上下片内容学生说出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概括内容: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写别后的情景(六)、再读品感情(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品悟)品读全词,体悟作者的情感。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雨霖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柳永《雨霖铃》【学习目标】一、熟读成诵,品味意象,体会情感二、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出示幻灯片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在《别赋》中一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永恒伤处,那么我们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歌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作者是柳永。

(板书:雨霖铃柳永)(导入1分钟)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熟读成诵,品味情感,体会情感;2,鉴赏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出示学习目标,幻灯2)(1分钟)二、诵读感知(8分钟)我们已经在导学案中介绍了柳永不被朝廷重用,一身才华只能用在勾栏瓦肆、烟花柳巷,倒是与一帮歌女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为生活所迫,离开都城开封,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时,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以下几个要求(出示诵读要求,幻灯3):读准字音,理清词意;读准句读;初步体会感情。

正字音:凝噎()暮霭()那()堪(出示幻灯4)纠正完字音,让我们齐读一下这首词。

读的时候注意两个问题,1、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能不能用一两个词概括一下。

(出示幻灯片5)明确:上片:离别时的场景离别后的想象悲伤凄凉的感情基调(板书)我们明确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那读的时候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好,大家自由诵读,注意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三、品读探究(20分钟)(一)上片大家读完了,我们找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首词的上片好不好?大家仔细听,边听边画找一找,1、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出示幻灯片6)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凄凉、沉寂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忧伤的背景音乐渲染离愁别绪,上课后以《雨霖铃》词牌的来源导入新课。

设计的目的是渲染伤离别气氛,为学生学习《雨霖铃》奠定情感基调。

第二个环节是“诵读诗歌,体会感情”
指导诵读很重要,指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强弱的变化,吟诵出古诗词的韵味、节奏,吟诵出悲伤低沉的伤离别的情感。

为此设计了五次朗读,第一次朗读让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第二次集体朗读,目的是每个学生都能读准、读流畅。

第三次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体会这是一首离别词。

感情基调应该是低沉的、哀婉的、悲伤的、凄清的。

第四次朗读,让学生试着读出离别的伤感之情来。

第五次通过学生的示范朗读、吟唱,让诵读达到一个小高潮。

设计目的是为下一环节的鉴赏、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鉴赏,揣摩情感”
意象是解读诗词的一把钥匙,第一步让学生找出典型意象进行赏析,通过分析意象在诗词里的稳定含义,联系这个意象在其他诗词里的诗句,体会情感,再读,反复揣摩反复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第二步让学生找出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来进行赏析,找到词眼伤离别,鉴赏“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白描手法表情达意的巧妙,体会“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反问句的韵味。

读一读,品一品,再读一读。

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一同
品读作者遣词造句的精湛,一同体验中国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一同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激发出学生对国学的热爱,增加文学积淀,提升人文素养。

第四个环节是“知人论世,升华情感”
柳永,仕途坎坷, 38岁、43岁、46岁参加科举,都不中。

他终身潦倒……混迹于歌妓舞女之中。

了解了他潦倒的一生,引导学生感受《雨霖铃》传达的感情不单纯是离别,还有仕途不得志等无奈复杂感情。

设计目的是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了解《雨霖铃》的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感情。

第五个环节是师生深情诵读《雨霖铃》,目的是倡导学生继承、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七、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意象借景抒情
词眼直抒胸臆
手法虚实结合
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简洁明了,设计目的是有助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柳永的《雨霖铃》。

(面向全体学生)
2.请至少选取四个意象,写一首表达人间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的诗歌。

(选做)
设计目的是体现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刚刚升入高二的学生,他们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和高一时已有接触,但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还停留在雾里看花、囫囵吞枣的层面上,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有待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急需提升。

而国学经典名篇的学习,无疑是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最佳范本。

这节课从整体上来讲是一节成功的诗词鉴赏课。

创设情景,导入自然,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特别强调朗读,很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吟唱中品味意象,揣摩语言,鉴赏情感,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当堂背诵,这是最佳的效果。

目标明确,在朗读、鉴赏中突破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这个重、难点,使教学具有了深度和厚度。

把课堂交给学生,气氛活跃,小组合作交流高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恰当地点评、鼓励、升华,起到很好的主导、引领作用。

《雨霖铃》是鲁教版语文《唐诗宋词》选读第三单元《柳永词二首》中的一首。

这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虚实
结合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一、给划线字注音
竟无语凝噎暮霭良辰美景
二、解释句中的词语
1、都门帐饮无绪无绪:
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堪:
3、此去经年经年:
三、名句默写
1、《雨霖铃》中表现主题的诗句是。

2、《雨霖铃》中描写月色的著名诗句是。

四、判断题
1、词有词牌,如“念奴娇”、“雨霖铃”便是。

()
2、词根据风格可以划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划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
五、背诵这首词
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诵读为切入点;以品读为突破口;以美读、吟唱为衡量标准,以此完成反复诵读、揣摩感情的教学目标。

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全方位、多角度启发教学。

例如:意象的解读上,既有问题探讨也有诗句的迁移;方式上既有自己的反复诵读、揣摩也小组合作探讨。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遗憾,由于学生高二刚刚分班,对学生的情况没有具体的了解,对学生鉴赏诗词的水平也没有具体把握,从课堂的表现来看,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做到更合理、到位的分层教学。

对于“拓展诗歌,学以致用”的环节,没能展开赏析,只是点到为止,留下了遗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全面、细致地调查学情,尽可能把课堂的生成考虑得更全面更成熟一些。

根据语文新课标,结合本词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运用抓文眼、品意象、悟真情的手法赏析诗歌。

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继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通过品读意象,体味意境,赏析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朗读是诗歌学习的不二法则。

通过诵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在对作品的反复揣摩中,感悟蕴含其中的人间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吟唱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感表达出来。

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将以指导诵读、鉴赏揣摩情感为主,学法以反复诵读、吟唱、小组合作交流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