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梳女与她们的三个“家” - 北京师范大学
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5篇)

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5篇)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范文(通用25篇)杨绛我们仨的读后感篇1最引深思的——第二部。
详细地描写着一个长达万里的梦,一个历历如真的梦境。
古驿道上,“我”每天来来往往,去看锺书,梦到阿圆。
地势时起时伏的驿道、道两旁古老的老杨柳,见证着“我”连接起锺书、阿圆,联系一个家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虚幻中透着现实,再看又变为虚幻。
瞬间离别,日久渐离,哪个更难受?杨绛把三人分离幻化成一个虚构境,细细写着三人每天的变化,写着日渐分离的每天。
我在她的文字中感受到一家温情,却也透着悲凉;“我们仨失散了”,那一天天的变化,实在让人心疼与悲伤。
我深思。
我从没想过亲人分离,也没受过那种悲伤,以致于对亲情的漠视和与父母交流的排斥。
应该好好看重和珍惜了,几千年中华传承着的——亲情。
最感触的——第三部。
写了“我”与锺书相识、相知、一起留学、同甘共苦和最后的离散。
字字句句,每一个标点,都透露着一种家庭的温情。
当今社会,一家三口很多,但又有几家能过得像他们家一样和谐又有趣呢?他们俩去英国牛津求学,每天充实地读书、散步“探险”,同甜同苦,倒也充满生活情趣,过得有滋有味。
对女儿钱瑗的疼爱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父女情深,让人生羡。
“三反”“反右”“双反”“上山下乡”“文革”,解放后一件一件苦难接连起来,却使他们仨更加团结,更加相亲。
“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他们仨一生坎坷,却亲情如涓,长留永念。
反观现在的家庭、现在的亲情,大多数不是因为手机和网络淡漠了亲情,就是因一点艰苦、一些琐事便争吵起来。
我们应该好好反思,改观。
亲情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大部分人似乎都忘却了,把亲情贬至第二、甚至第三位。
在《我们仨》阅读旅途中,那深埋着的亲情竟被杨绛叙述的温情中唤起了。
早该被唤起的。
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巴黎姑娘》故事梗概

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巴黎姑娘》故事梗概云南省昭阳区陈华法国作家阿尔封丹.都德(1840——1897)在1874年创作的《弗罗蒙小弟与黎斯莱大哥》,是其成名作,该小说曾获得法兰西学士院国家奖,是十九世纪法国的经典名著之一。
中国的翻译家们为了通俗起见,遂将书名译为《巴黎姑娘》。
在该小说中,都德成功塑造了西陀涅、法朗士、乔治、黎斯莱、克莱尔等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阅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此,仅选取西陀涅和与她有关的三个男人的故事线索,作简要介绍。
一、西陀涅与法朗士西陀涅与法朗士很早就认识,他们曾是共住一个楼台的邻居。
法朗士比西陀涅年龄稍大,在他读中学时,小不点西陀涅总会找法朗士攀谈,而大孩子法朗士也会依着她的性子,顺着她,宠着她。
爱慕西陀涅的想法,很早就在法朗士心中埋下了种子。
随着西陀涅年龄的增长,更确切地说,随着西陀涅爱慕虚荣心理的膨胀,她早已把自己的婚姻建立在金钱和享乐的基础上。
当她发现法朗士的哥哥黎斯莱已成为弗罗蒙公司的合伙人时,她毅然选择黎斯莱做自己的丈夫。
从年龄上来看,黎斯莱足可以做西陀涅的父辈。
所以,对西陀涅而言,法朗士也仅只是她感情历程中的匆匆过客而已,甚至可以说,法朗士仅是她可以利用的一粒棋子罢了。
尽管西陀涅嫁给了黎斯莱,但法朗士仍对自己的嫂嫂藕断丝连,他仍然对西陀涅抱有一丝幻想。
针对法朗士的感情弱点,西陀涅也很好地加以利用。
就在法朗士查询西陀涅的挥霍行为时,西陀涅对这位往日的“情人”百般的献媚讨好,一句句柔情蜜语让法朗士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
就这样,法朗士被西陀涅的“糖衣炮弹”打中了,他由一个“法官”蜕变成一个“痴情汉”。
就是这样一个多情的人,带着使命而来,负着感情债而去。
更为荒唐的是,他写了一封情书给西陀涅,正是这封情书,夺走了自己大哥的性命。
二、西陀涅与乔治西陀涅毕竟是出身于法国巴黎下层社会的人。
她从小就仰慕富贵人的生活,追求吃穿享乐,她把自己的姿色和婚姻当作获取高贵生活的筹码。
《小妇人》读书笔记

《小妇人》读书笔记《小妇人》读书笔记450字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小妇人》读书笔记45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妇人》读书笔记450字1书有几个句子很棒:第(268)页的(她望着这一群充满希望和福的家人,觉得未来的日子,将会是一片光明灿烂)。
第(268)页的(这件事完全是由他巧妙促成的)。
第(268)页的(罗来的话,另乔很感动)。
第(268)页的(他们很满意这样的画面)。
故事发生时间:(十九世纪)地点:在美国北方一个大镇郊外最主要的角色有:(美格、乔、贝丝、艾美、罗莱、马区夫人、罗伦斯先生)我最喜欢的角色是:(乔)因为(老二,一个爱好文学的女孩,长为人带来许多欢笑)我最不喜欢的角色是:(凯蒂)因为(他很高傲)。
我觉得我自己的个性和故事谁很像:(罗伦斯先生)。
这个故事的大意:书中四姐妹的个性,各有着极端的差异,因此,常会造成彼此之间的摩擦和埋怨。
但是这些女孩总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争吵,以维系家庭的和谐。
它将女孩们的种种情感或思想上的变化,都刻划得很清楚令人喜爱。
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四个天真的姐妹,面对接二连三的困境,如何去反击它,而慈祥的母亲,又如何来引导这些青涩的孩子,走向成长之路。
《小妇人》读书笔记450字2我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初中就开始读,相当的温暖正能量,对于一个女孩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的塑造非常有利。
四个女孩各有所长,但我只喜欢乔和贝丝。
初读《小妇人》就最喜欢二姐乔,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我能从她身上看到我的影子,但乔又比我勇敢,做着我不敢做的事,成为了我最想成为的那个人的样子。
独立,自强,洒脱,读很多书,梦想着成为作家。
我始终觉得乔和劳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前期的两人之间的互动就清楚的知道劳里喜欢乔,可惜乔有点抗拒“谈情说爱”,后来拒绝了劳里的表白,既然乔认为她和劳里只适合做朋友,不适合在一起,那就罢了,可是我不懂为什么说着“但我认为自己永远都不会结婚。
“出走的女人”三部曲

作者介绍
姚鄂梅,女,1968年12月出生,现供职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系南京市作协会员。1992年开始文学创作, 2002—2003年间为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曾获湖北省第五届“屈原”文艺创作奖。
目录分析
“出走的女人”总序 引文
1离婚 2初见安旭
3格纹裙老太 4红鲈鱼
5男孩飞比 6卖饭团的女人
“出走的女人”三部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痛力
职员
莫
生活
公务员
女人
休学
女人
现实
内卷 老师
父亲
三部曲
总序
姐姐
朋友
手册
黑色
日常生活
内容摘要
汪曾祺小说奖得主姚鄂梅,痛力书写被内卷生活拖垮的女人们。从小到大,她们被教育:要有礼貌,要乖, 嘴要甜,要会笑,要勤快,要温柔,不要高声,不要露肉,不要露腰,不要左顾右盼,不理搭讪,远离小流氓, 听老师的话,天黑前回家……然后了,她们就幸福了吗?成为妻子、母亲和职员之后,现实生活会给她们一顿反 面教育。纯女性作品,可以不断地迎合与女性相关的社会热点。
读书笔记
《真相》确实无厘头,西门坡也是构建一个女性乐园,新物语倒更贴合生活。 西门坡和真相在之前已经读过,这次只看了衣物语。 姚老师的书很冷门,很喜欢她书里的女人们,真实的人物,有些光怪的情节,生成了一种难以明状的感觉, 让人欲罢不能。 努力看完了三个故事,文笔很好。 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我喜欢的,写出了一个比较自我的、出走女人的茫然无措,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慌,以及 亲人及世人对离婚女人的非常世故的态度。 这是我读完姚鄂梅的第七本书,作者很擅长写有关女性的文字,细腻,淡然,但又现实而诡异。
《家》情节梳理及简答题

《家》情节梳理及简述题《家》小说主题:作品以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以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公馆为中心,以觉新和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等几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干,作品一方面描写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朽和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的本质,并且宣告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另一方面描写了以觉慧为代表的受“五四”新思潮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的思想内容: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控诉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1、觉慧请愿挨骂:当兵的打了学生,学生们到督军署请愿,张惠如和觉慧一同前去。
学生代表们与督军署的赵科长谈判,赵科长答应了他们的条件,承诺第二天派人慰问受伤的同学,学生们才离开,但赵科长的诺言没有实现。
觉慧回到家还挨了祖父的训斥,不许他再出门。
2、觉慧办报: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
觉慧、黄存仁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
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黎明周报》被封禁,对把其当作初生儿看待的黄存仁等人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黄存仁提议换个名字,内容一点也不改。
这个提议得到大家的支持并达成决定。
他们停办《黎明周报》,筹备创办《利群周报》,并把现在的周报社改成阅报处,陈列新书,免费供人阅读。
)3、觉慧花园定情: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禁闭在家的觉慧在花园散心,无意中遇到了前来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
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
鸣凤感激地笑了,她明白他们之间的隔膜,她不敢要求太多,只想一辈子当丫头,伺候觉慧,觉慧被打动了。
一本需要用心品味的必读书—《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一本需要用心品味的必读书—《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特别的女生萨哈拉》是铁皮鼓老师在《构筑合宜的大脑》一书中推荐给老师的一本必读书。
这本书被誉为美国版的《窗边的小豆豆》,提倡听孩子的话,懂孩子的心。
主人公萨哈拉是一个五年级女孩,自父亲离开她和妈妈后,尽管妈妈那么理解她,为她付出了一个母亲所应该付出的一切,但对爸爸的思念却无时无刻不在,于是她把自己的秘密埋在心底,她觉得老师根本不了解她,于是,她不写作业,不开口读书,不学习。
正因为这样,她在老师同学眼中,是个需要“特别帮助”的笨学生,她是“特别的萨哈拉”。
但实际上,萨哈拉热爱阅读,疯狂地喜欢写作,甚至还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偷偷地藏在图书馆里,期望有一天有人能看到自己的作品。
萨哈拉本以为“真正的自己”只有最好的朋友瑞秋才知道,直到一个“行为怪异”的波迪小姐成了她的新老师,崭新的生活才在萨哈拉面前展开,一场奇妙的旅程才真正开始。
波迪是一个怎样“行为怪异”的老师呢?第一次和孩子见面,自我介绍后,她也给孩子们定规矩。
首先她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规矩比较好呢?”孩子们乱叫起来:“不许说话,不许推搡,不许吃口香糖,不许拿别人的东西……”总之,全是“不许”什么。
波迪老师皱了皱眉,问道:“有没有不以‘不许’开头的规矩啊?你们就从来没听过以‘一定要’开头的规矩吗?”她在黑板上写到“一定要看”、“一定要听”、“一定要推己及人”。
“什么叫推己及人?就是考虑别人的事像考虑自己的事一样。
如果你不喜欢被别人推,不喜欢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拿走,不喜欢别人拽你的头发,你自己就别对身边的人这么做!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
”这样的规矩不是学生更容易接受吗?老师们,为什么我们在给学生制定班规时总是要“不许”这样,“不能”那样呢?这看似的“行为怪异”,实则是对孩子的了解呀!波迪老师也让学生承包班里的小岗位。
“我一天的快乐都靠你们给呢!你们是我的帮手,知道吗?现在我就有一件事需要你们中的一个人帮忙。
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38篇)

散文的读书笔记(精选38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散文的读书笔记篇1杨绛在人生迟暮时写的书——《我们仨》,没有半点的文饰和卖弄,只是在听一位老人娓娓道来她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读来让人有温馨的感动。
她看着女儿钱瑗和钱钟书相续的离开人世,只能一个人思念他们仨。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一直是让我艳羡的,他们两可谓是典型的“书呆子”“书痴”,所以也许月老早就为他们牵了线才让他们在清华相遇,后来两人店铺,国内发生战乱后回国,抗战,解放战争,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他们就这样相孺以沫的,当然后来还有他们的女儿一道走完了一生。
他们从来都是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的,他们只求能有一份自在的闲适和从容,他们也许物质贫困,却是知识的富有者,精神上的贵族,在他们,知识全不是为了卖弄。
“我们要江青给的房子?”钱钟书这老头用如此轻蔑的语气如是说。
而在如今这样一个被金钱灼烧的社会,在车水马龙,夜夜笙歌下,这种爱情,这种做学问的态度,这种处事的姿态已经不复存在了。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可悲呢?我时常在想我们所心心念念追逐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还是我们只是爱上了理想的赝品而已?这个世界上独立的人多,自由的人少,而自由亦不靠索取得来,像他们那样活出真性情实属罕见了。
我们往往只是做着这肉身的奴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是失了自己。
梭罗在读完哈佛后放弃了平常人走的路,他独自去了瓦尔登湖畔生活,他感受到一个人若心境知足,他便宛若置身天堂。
确实,世俗人眼中的成功也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我们无需奉为定律,如若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去做一件事,像他们仨,即使世人笑我痴,而又何乐而不为呢?“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他们的女儿钱瑗与世长辞后,杨绛的这种担忧就愈加强烈了,然而老病相催,岁月总是不饶人的,钱钟书第二年也走了。
《简爱》名著导读(含知识点、习题及答案)

作者简介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4月21日—1855年3月31日):19世纪著名英国作家、诗人,世界文学名著《简·爱》的作者,她与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在英国文学史上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内容简介《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小说诠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当时已经驰名文坛的萨克雷评价说:”《简·爱》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
”理解要点构成简.爱的人生追求的两个基本“旋律”1.首先,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继承了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2.她同时又像是17世纪英国作家班杨笔下的“基督徒”一样,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1.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2.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语言特色1. 自传体的叙事语气2. 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3. 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4. 悬念的巧妙设计和气氛的渲染人物形象简·爱一个贫苦低微、其貌不扬、性格倔强、感情丰富、独立自尊、勇敢执着、聪慧过人的女孩,却拥有自尊、自重、自立、自强的人格。
正如书中所说:她有清澈的眼睛,伶俐的口齿,热情如火的灵魂,温柔又稳重,柔情有坚定的宁折不弯的性情。
女主人公,一个性格坚强,朴实,刚柔并济,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
她出身卑微,相貌平凡,但她并不以此自卑。
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笨,显示出自立自强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
她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向命运低头,最后有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南洋自梳女的历史考察

人 民数 千年 , 清末 民初 , 建家族 思想仍 牢牢 地 在 封
束缚 着妇 女 , 从 四德 让 广 东农 村 妇 女 习惯 性地 三 处 于被支 配地位 。婚姻 凭父母 之命 , 媒妁 之言 , 婚
姻 的好 坏被 视为 是 妇女 的宿 命 , 而代 代 相 传 的道 德标 准是妇 女们 必须遵 守 的。一首儿 歌形 象化地 倾诉着 当时 当地 妇 女 的辛 酸 血 泪 , 女 在 家 中地 妇 位 的卑 微可 见 一 斑 。“ 鸡公 仔 , 弯 弯 , 人新 抱 尾 做
属地位 后 , 些勇敢 的女 子要 在精神 上独立 , 这 要求
一
、
梳
起
彻底摆 脱封 建 婚 姻 的桎 梏 。 因此 , 导致 她 们终 生
不 嫁 的主要 原 因可概 括 为三点 : 一是反 抗命运 , 抗
广东 的习俗 , 未嫁 的妇 女 留着 一 条 长及 腰 膝 的大麻 花辫 。梳辫 的方法是 将乌 亮 的头 发分 成七
的告别 , 是一 生 的承诺 。 也
香港 是一 个 有 1 0万 人 口的 广 东 人 城 市 。 1 3 0 97 年爆发 “ 七七 ” 卢沟 桥事变 , 中国进 入全 面抗战 , 广 州、 门、 厦 上海 、 福州 等沿海 城市相 继沦 陷 , 这时 出
拒 不 自主 的痛苦 婚姻 ; 二是 生 活 上有 金 兰姐 妹 相 伴, 有精 神上 的支持 力量 ; 三是就业 机会 改变 了经
济 上 的依 附性 。
股或五 股 , 以灵 巧 的 双手 梳 成精 致 的七 手辫 或 五
手辫 , 单一点 的只分 成三股 , 简 梳成 三手辫 。女 子
为 了表示不 嫁 的 决心 , 些 青 年女 子 自创 了 这
我们仨读书笔记赏析及感悟_简爱读书笔记

我们仨读书笔记赏析及感悟_简爱读书笔记《我们仨》是一部关于家庭、亲情、成长的小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姐妹——贾平凹、贾三毛、贾小橙。
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度过,但是他们拥有坚强的信念和深刻的理解,最终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本篇读书笔记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主题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赏析和感悟。
一、故事情节小说以三姐妹的童年为开端,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幽默有趣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穷困而潦倒的家庭中生活的点点滴滴。
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经常喝酒、斗殴的人,母亲则是一个勤俭持家、操劳过度的女人。
三姐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虽然有时会有矛盾和争吵,但他们之间的亲情却是坚不可摧的。
特别是在夜里一起睡在炕上的时候,姐妹之间的亲密程度更是令人感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姐妹逐渐长大。
贾平凹走向文学和教育的道路,贾三毛选择了音乐,贾小橙则更加注重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
尽管三姐妹的人生道路不同,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家庭的关爱和对亲情的珍视。
尤其是在父亲、母亲相继离去的时刻,姐妹三人更是聚在一起,扶持着互相支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二、主题《我们仨》的主题是家庭、亲情和成长。
小说通过描述三姐妹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家庭不仅是一个人的港湾,更是塑造人格和性格的最重要因素。
小说中,三姐妹尽管面对着家庭的种种困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家庭和亲情的信仰。
姐妹之间的互助互爱,成为了他们面对挑战和困境的重要支持。
三、人物形象贾三毛是小说中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
她是一个热爱音乐、充满激情的女孩子,也是一个对生活有着深刻理解的人。
小说中,贾三毛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
贾三毛的人格魅力和坚定信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亮点之一。
四、感悟通过阅读《我们仨》,我深深地感到家庭和亲情的力量。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压力的社会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家庭和亲情的珍贵。
自梳女与她们的三个“家” - 北京师范大学

自梳女与她们的三个“家”——以清代以来的广东顺德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0级何燕珊指导老师赵世瑜教授【内容摘要】明清到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以顺德为盛)存在着“自梳”这一特殊的习俗。
自梳,就是女子自行易辫而髻,以示自己独身终老的决心;自梳有其特殊的仪式,自梳女也有其特殊的生活,其中包括“不落家”、“金兰恋”等。
在一生中,她们与家庭仍然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又与一般女性存在差别,因此,在她们的生命历程中,与其出生、成年和终老相适应,就有生长之家、金兰之家和终老之家三个阶段,这成为她们解决自身生活困境的一种特殊的调适手段。
本文将尝试讨论分析自梳女的这三个特殊的“家”,以及她们与这三个“家”的关系,并从分析中引发一些思考,包括传统观念对自梳女的影响,以及女子自梳的原因,等等。
【关键词】自梳女,家,传统观念【Abstract】There was a special custom--“Z i Shu” in Canton Delta District (especially in Shunde)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Through a special ritual,women who Zi Shu (used as a verb) combed up their own hair and vowed never to marry throughout their lives. They live a self-reliant life, while they still kept close contact with their families, bu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women. We can find that women who Zi Shu had three special “homes”. The three special “homes”respectively existed in their childhood, adulthood and senility and served as special measures for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ir lives.In this paper, I will analyze the three special “homes”, and try to discuss how traditional ideas affected women who Zi Shu, and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women chose to Zi Shu.【Key Words】Zi Shu, Home, Traditional ideas一、关于自梳女及其研究自梳,是清代到近代珠江三角洲独有的一种民间习俗,它广泛流行于南(南海)、番(番禺)、顺(顺德)地区。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到《三个女人》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到《三个女人》作者:朱赛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功能文体学角度看《一间自己的房间》和《三个女人》,对比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格特鲁德·斯泰因代表作的写作特色,看这些作品是如何折射她们生命的光辉的。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写作特色;女性;隐喻;男权;重复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文体学不但强调语言功能与文学研究文体之间的相关性问题,而且也将语篇解读与社会意识形态结合起来。
本文将以功能文体学为蓝本,从三大元功能(概念、人际、篇章功能)入手解析语言学手段是如何巧妙嵌入文体与主题的。
一、《一间自己的房间》简介及写作特色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7)以《妇女与小说》为题,给剑桥大学两个学院的女大学生作了两次学术报告。
次年她以这为摹本发表了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
此文分六章,第一章写作者编造的“牛桥大学”一番经历;第二章描写一教授在其文章中坦言:女性的智商、体格、道德均低于男性;第三章写作者设想莎士比亚有一妹妹;伍尔夫在第四章中历数了妇女登上文坛的艰难历程;在第五章中,作者觉得妇女只有分清与男性之间的区别才能突破自我。
在末章她同意柯勒律治的看法:认为作家创造性的心灵理应兼具男女两性的特征,即作家在心理人格上不应是单性而是“雌雄共体”的。
此文的功能文体学写作特色是:首先,使用的人称突显了女性主体。
作品是根据作者两次演讲扩展而成,一人称用来作话语主体,但“我”绝非她本人,而是以历代妇女中的不同个体现身的。
如“玛丽”这女性名字说明此书发言人是女性,而不太确定的姓氏如玛丽?赛登、玛丽?贝德等又表明“我”是不同女性的集合。
文本中反复的“我”具有明显的女性主义色彩渴望用自由的声音去抒发愿望。
其次是隐喻的采用。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个开放性的隐喻文本,从书名、主旨到人物配角、地点、景物、事件等共同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隐喻网,而书中所含的虚构情节也是为响应隐喻的表达方式而设的。
三个女人的婚后私房故事

酷听-全球最大的听书网站
三个女人的婚后私房故事
有声小说剧为大家倾情打造三个女人的婚后私房故事,讲述她们各自进入婚姻殿堂的点点滴滴,告诉我们如何打好婚姻保卫战。
《婚后私房故事》讲述了金灿灿、江一朵、杜娟儿毕业后不久各自进入了婚姻的殿堂,在婚后的三年内,她们从不谙世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演变成了妻子、儿媳妇以及妈妈。
在这些角色的变化中,她们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适应中,跟婆婆之间也是没完没了地抗争,然而她们始终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就一定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金灿灿是一个搞室内装修行业的白领,阳光、积极、乐观,然而由于在单亲家庭成长,所以内心缺乏安全感。
她不信任丈夫,常常跟丈夫闹矛盾,害的自己意外流产,并且差点毁掉自己的婚姻。
江一朵,二十多岁,性格活泼开朗,未婚先孕,后来嫁给了韩丁。
可是丈夫韩丁性格懦弱,一朵受尽了婆婆的气。
可是她一直坚信着爱的力量,她把委屈通通咽到肚子里,包容着这个家庭给她带来的痛苦。
然而丈夫的背叛,又给她增加了更多的伤害,面对丈夫的出轨,江一朵同样用包容原谅了丈夫。
第三个女人杜娟儿,性格比较成熟稳重,已经达到奔三的年龄。
她对马康一见钟情并倒追了马康,最终修成正果成为郑康的妻子。
然而,他们的婚姻却始终得不到婆婆的承认和支持,在婆婆面前受尽委屈与屈辱,最终导致了离婚。
三个女人不同的爱情故事和婚姻经历,为我们展示了都市婚姻面临的种种问题,是一部值得听的有声小说。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
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
”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 (十部) 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
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
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
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
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
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
”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
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
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
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
”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
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
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
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真诚最不褪色的。
陶正《女子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陶正《女子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陶正《女子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陶正,1948年出生于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推荐目录

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推荐目录
1、王蒙:《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2、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3、王朔:《动物凶猛》、《玩的就是心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
焰》
4、韩少功:《爸爸爸》、《马桥词典》、《暗示》
5、张炜:《古船》、《九月寓言》
6、贾平凹:《浮躁》、《废都》、《秦腔》、《古炉》
7、王安忆:《三恋》、《岗上的世纪》、《长恨歌》、《叔叔的故事》、
《启蒙时代》、《遍地枭雄》
8、铁凝:《玫瑰门》、《大浴女》
9、陈染:《私人生活》
10、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11、卫慧:《上海宝贝》
12、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13、陈忠实:《白鹿原》、《蓝袍先生》、《棒子老太》
14、严歌苓:《雌性的草地》《小姨多鹤》、《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
个寡妇》
15、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各种中短篇。
16、方方:《祖父在父亲心中》、《乌泥胡年普》《万箭穿心》、《风中
黄叶》《何处是我家园》
17、莫言:《丰乳肥臀》、《檀香刑》、《酒国》、《蛙》《生死疲劳》
18、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兄弟》《第七天》
19、格非:《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迷舟》《敌人》
20、苏童:《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米》《我的帝王生涯》
21、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一句顶一万句》
22、阿莱:《尘埃落定》
23、陆文夫:《美食家》《小贩世家》
24、郑义:《远村》、《老井》。
《悲剧与欲望的冲突:《三姐妹》中的家庭关系解读》

悲剧与欲望的冲突:《三姐妹》中的家庭关系解读引言《三姐妹》是一部经典的俄国戏剧作品,由安东·契诃夫创作。
该剧以一个富有的军人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三位姐妹对现实生活和梦想之间追求的冲突,折射出家庭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欲望。
家庭关系与角色分析1.父亲-普罗索罗夫:•父亲是家庭中权力最大的存在,他的态度和行动对于其他家庭成员具有重要影响。
•他是一个在外工作忙碌但缺乏家庭温暖关怀的人物。
•他对于女儿们额外期望和压力,使得三姐妹面临内心挣扎和选择。
2.大姐-奥尔加:•奥尔加理性、沉稳,在生活中扮演着家中支柱角色。
•她对自己所在位置感到困惑,希望逃离平凡而沉闷的生活。
•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使得她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
3.二姐-玛莎:•玛莎是一个活泼开朗、性格张扬的女孩,但内心却充满不安和对爱情的无耐等待。
•她渴望浪漫和激情的爱情,然而却又陷入了自己刻意制造的困境中。
•悲剧与欲望在玛莎身上发生冲突,使其遭受痛苦和失落。
4.三妹-伊琳娜:•伊琳娜是一个年轻且有天赋的女子,梦想着摆脱家庭束缚,寻求真正的幸福。
•她试图通过追求自己对于艺术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现内心欲望。
•然而现实的压力让她感到无奈和困顿。
家庭关系背后映射的社会问题1.社会阶级与家庭期望:《三姐妹》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中阶级分化所带来的家庭压力和期望。
2.家庭的束缚与个人自由:父权制度和传统观念在家庭关系中对个体追求幸福造成限制。
3.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姐妹们对于爱情、事业和自我实现的欲望与现实世界的巨大落差。
悲剧主题与结局解读1.《三姐妹》是一部悲剧,通过展示家庭欲望和现实的冲突,将人类存在中普遍存在的苦难和痛苦展示出来。
2.剧中角色们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和家庭关系束缚,最终深陷悲伤和虚无之中。
3.结局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却让读者反思人类生命中永恒而真挚的问题。
结论《三姐妹》通过展示家庭关系中悲剧性质的冲突,揭示了社会环境、个人欲望以及对幸福追求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关系。
我家的三个阿Q

我家的三个阿Q
伊涵
【期刊名称】《当代护士(综合版)》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成家是在13年前,那时找对象挺看重文凭和家庭条件的,偏偏我脑子里就缺了这根弦,自己揣着中专毕业证,却嫁了个一无所有的工人。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伊涵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我家的三个“部长” [J], 张茜媛
2.我家的三个犹太小富豪 [J], 莎拉
3.1977年,我家考上三个大学生 [J], 李希跃
4.我家的三个犹太小富豪 [J], 莎拉
5.观察类真人秀的情感表达与创新思考--以湖南卫视《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闺女》为例 [J], 刘忻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白衣女人》和《家》中典型女性形象

解读《白衣女人》和《家》中典型女性形象张伟【摘要】在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许多遭遇经历相近的文学女性形象,反映长久以来文人学者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不同的民族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不同的社会演变过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小说《白衣女人》和《家》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可以总结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在对待爱情婚姻、独立人格和反抗精神等方面的差异,让读者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11【总页数】5页(P37-41)【关键词】《白衣女人》;《家》;女性形象【作者】张伟【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18世纪后期的英国,以女性意识为主题的文学诞生并逐渐发展起来,文学作品开始从女性的视角看待世界。
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妇女解放运动逐步兴起,以女性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作家和文学作品大量涌现。
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文学作品也开始关注长期受封建文化和礼教制度影响的中国妇女的生活状态以及她们的社会地位问题。
解读英国作家威尔基·柯林斯的作品《白衣女人》和中国作家巴金的作品《家》,可以一定程度上看到中西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的女性形象、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差异。
(一)《白衣女人》主要女性人物劳拉,金发碧眼,喜一身白裙,温婉恬静,清新可爱,外表是男人眼里最完美的女人。
然而,她的内敛善良,单纯无邪,更突出其软弱的一面,一副被人任意宰割的弱女子形象。
她对父亲绝对顺从,极不情愿地嫁给玻西瓦尔,后来受到人身和精神的折磨,即使巧遇并爱上沃尔特,也没能跳出旧式婚姻的束缚,掌握自己的命运。
劳拉是一个典型的父权、夫权、族权的受害者。
[1]玛丽安,是英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丑女,黝黑的皮肤,宽大的嘴巴,尤其长了似男人的胡须,完全颠覆了男人心中对女性美好形象的想往。
部分外国文学文学名著人物关系

飘一、关于这部小说的简介:小说《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反映南北战争题材的小说。
主人公斯佳丽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令读者为之倾心。
这部经久不息的小说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多次被翻拍成电影。
电影又名《乱世佳人》。
二、关于这部小说的人物表如下:1.思嘉:本书的女主人公,塔拉庄园杰拉尔德的女儿,是克莱顿最美丽、最有个性的姑娘,任性、自负而固执,也极端自私,讲求实际,对南方的道德传统常常不屑一顾。
她从少女时代起便一直盲目地爱慕着艾希礼,因艾希礼与媚兰订婚而赌气嫁给媚兰的哥哥查尔斯。
重建塔拉庄园时为了交税,她不惜破坏妹妹的爱情又嫁给弗兰克。
在困难面前,她表现出极其惊人的坚强和勇气。
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白瑞德,由于她始终没有看清楚白瑞德和艾希礼在自己心中的位置,最终又失去了白瑞德的爱。
但她坚强地告诉自己她一定有办法让他回到身边。
2.艾希礼:典型的南方世家子弟,长相英俊,性格懦弱无能,一身贵族社会的破落、腐朽气息。
爱思嘉却深知无法驾驭思嘉,因而娶了弱不禁风的媚兰。
然而在精神上却始终不能忠于妻子。
战后,南方的一切旧秩序打破了,他一无是处,经营思嘉的锯木厂也缺乏能力。
3.媚兰:艾希礼的妻子。
文静温柔、单纯善良、博爱宽容,几乎集中了南北战争前后南方女人所应当具备的所有优秀品质。
虽然身体柔弱,然而她的坚强和勇敢并不亚于思嘉。
因亚特兰大被围期间以及在塔拉重建时对思嘉产生了深厚的情谊,自始至终她都深爱思嘉,也宽容、信任思嘉。
最后冒生命危险第二次怀孕,也正应为此而死去。
4.白瑞德:全书中性格最复杂、眼光最锐利的一个人物。
他是南方贵族家庭的不肖子,倔强、精明、狡诈,发战争财,其行为深为南方上流社会所不齿。
然而他在许多方面也体现出灵魂的高尚之处,如爱孩子、不歧视下人等。
他深爱思嘉,早就看出思嘉和他十分相似,在弗兰克死后便娶了她,然而,因思嘉迟迟没能领悟他的爱情而伤透了心,女儿邦尼死后,他对思嘉的爱情也随之全部破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梳女与她们的三个“家”——以清代以来的广东顺德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2000级何燕珊指导老师赵世瑜教授【内容摘要】明清到近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以顺德为盛)存在着“自梳”这一特殊的习俗。
自梳,就是女子自行易辫而髻,以示自己独身终老的决心;自梳有其特殊的仪式,自梳女也有其特殊的生活,其中包括“不落家”、“金兰恋”等。
在一生中,她们与家庭仍然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又与一般女性存在差别,因此,在她们的生命历程中,与其出生、成年和终老相适应,就有生长之家、金兰之家和终老之家三个阶段,这成为她们解决自身生活困境的一种特殊的调适手段。
本文将尝试讨论分析自梳女的这三个特殊的“家”,以及她们与这三个“家”的关系,并从分析中引发一些思考,包括传统观念对自梳女的影响,以及女子自梳的原因,等等。
【关键词】自梳女,家,传统观念【Abstract】There was a special custom--“Z i Shu” in Canton Delta District (especially in Shunde) from Ming and Qing Dynasty to modern times. Through a special ritual,women who Zi Shu (used as a verb) combed up their own hair and vowed never to marry throughout their lives. They live a self-reliant life, while they still kept close contact with their families, bu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family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women. We can find that women who Zi Shu had three special “homes”. The three special “homes”respectively existed in their childhood, adulthood and senility and served as special measures for them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ir lives.In this paper, I will analyze the three special “homes”, and try to discuss how traditional ideas affected women who Zi Shu, and find out the reason why women chose to Zi Shu.【Key Words】Zi Shu, Home, Traditional ideas一、关于自梳女及其研究自梳,是清代到近代珠江三角洲独有的一种民间习俗,它广泛流行于南(南海)、番(番禺)、顺(顺德)地区。
自梳这个名字的来历大概是:过去的未婚女子,无论年龄大小,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并且只能梳辫不能梳髻。
结婚时,由母亲、女长辈或大妗姐(结婚时侍候新娘的女佣)首次代梳发髻,即把辫子拆了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勺后,称为髻,这是当地婚嫁习俗中的新娘“上头”仪式。
梳髻用以区别出嫁与否,这标志着少女时代的结束,而为人妻媳母时代的开始。
而决定终生不嫁的女子,则举行特定的仪式,自行把头发梳成发髻,这种仪式就被称为“自梳”或“梳起”,而独身终老的女子就被称为“自梳女”。
自梳有一套特定的仪式。
先要选择良辰吉日,然后准备一些必需物品,如新衣(包括内衣)、新鞋新袜、梳子、红头绳、镜妆(又称“柬妆”,为梳妆用的小箱子,上嵌玻璃镜,下有抽屉数个,内贮梳、篦骨簪、头绳等),并和结婚一样置新大床、台椅家具。
自梳前夕,要用“香汤”(黄皮叶煲水)沐浴,接着请已梳起的相好女友传授梳起后如何在家庭、社会中立身,如何坚持独身,如何独立谋生,以及自梳姐妹之间如何互相扶持等等。
第二天清早,便到附近寺庙,在观音菩萨面前摆开三牲祭品和新衣服,向菩萨起誓终身不嫁。
誓毕,自己拆开长辫梳为云髻(梳髻时有“八梳诀”:一梳福,二梳寿,三梳静心,四梳平安,五梳自在,六梳金兰姐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灾无难),换上祭过菩萨的新衣服,再向菩萨叩拜,然后与同往姐妹互拜,姐妹们为她道贺。
仪式结束后,才回家告诉父母及家人(也有之前已经得到父母同意的,父母及亲友也参加其自梳仪式),并将祭过菩萨的祭品分给亲友,宣告自己自梳了。
富有之家,还会设若干筵席,宴请亲朋戚友。
进行自梳仪式以后的女子,终身不嫁,父母也不能强迫许婚1。
自梳这个习俗究竟始于何时至今无定论,可以说是起源不明,而且也很难考究,因为在当地县志和其他文字记录中并没有详细明确的记载。
不过,在明朝,就有不少关于女子终身不嫁的记载,明万历十三年《顺德县志》载:“邓六娘者,宋上舍邓梦槐女也。
梦槐生子伯瑜,早卒,有女六人。
1上述两段内容引自梁应沅、罗永安:《顺德女子“自梳”风气的兴替》,《顺德文史》第8期,1986年1月,政协广东顺德委员会文史研究组编;陈遹曾、黎思复、邬庆时:《“自梳女”与“不落家”》,《广东文史资料》第12期,1964年,政协广东委员会文史研究组编;罗素:《顺德缫丝女工生活回忆》,《顺德文史》第2期,1983年8月,政协广东顺德委员会文史研究组编;以及笔者生活所见和实地调查访谈所得。
六娘最小,叹曰‘父无宗属可后矣’。
矢不适人,乃取姊子李元为其父后,改名履元”……“能誓不适人节亦有可取焉”……“又闻伦教梁鉴殷女佑娘不字,托其侄彦”1。
她们虽然终身不嫁,但她们有没有经过自梳仪式、到底算不算自梳女仍有待考证。
可以肯定的是,与自梳相关的金兰结谊及相约不嫁的习俗在清初已成风气。
乾隆十五年《顺德县志》载:“……女多矫激之行,乡中处女与里女结为姊妹,相为依恋,不肯适人。
强之适人矣,归宁久羁不肯归夫家,甚或自缢自溺……”2。
咸丰三年《顺德县志》又载:“昔人所谓妇女恋金兰,归母家不时返者,穷村僻壤囿于故习者有之,今则厥风大革矣。
”3自梳风习一直沿袭到近代,并在近现代达至兴盛。
由于19世纪末当地机器缫丝业的迅猛发展,以至20世纪30年代丝业衰落后外出工作(主要是当家庭女佣)机会的出现,加强了自梳女的经济能力,她们不但可以生活自立,还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于是,选择自梳的妇女人数也因而激增。
以顺德为例,1931年8月18日《越华报》载:“查该县(顺德)地方丝偈一百二十余间,丝位约有5万余个,每位容女工一人;自时局多变,丝偈已缩至七十余间,丝位只得三万七千余个。
”420世纪20年代后顺德生丝在国际市场已被日本人造丝所排挤,不少丝偈已歇业,但硕果仅存的桂洲丝偈,缫丝女仍达数百人。
缫丝厂是近代自梳女的集中地,丝厂内许多缫丝女工都是单身寡居而一生没有后代的,因此也有人称丝厂为“尼姑厂”。
缫丝厂内有如此之多的女工,因此,当年顺德丝业全盛时,各丝偈所容纳的自梳及不落家妇女之多,便不难想象。
后来,顺德的丝业衰落,自梳和不落家的妇女,便不得不另谋生计。
其中很大部分,流向广州、香港等大城市,在富家作“妈姐”(家庭女佣)。
“顺德妈姐”曾饮誉一时,雇用“顺德妈姐”成为了显贵人家的风尚。
《顺德文史》曾载:“均安沙头黄族(该乡有很多自梳女出外谋生)……出外最多的时候,是在1928年,人数多达数千人。
现在外的尚有二、三千人,其中自梳女约有二百人。
”5确实,在当时,自梳成了一种时尚,很多女子相继自梳。
众多自梳女还形成了姐妹群体,当时的报纸所指的所谓“金兰会”“迷夫教”、“盘髻党”,大多数就是由自梳女组成的。
到解放后,该习俗基本消失,没有出现新的自梳女了。
目前,最后一代自梳女已为数不多,且均已届垂暮之年。
根据笔者所1明万历十三年《顺德县志》卷八,《人物志第七之三》,第20页上,叶春及纂修。
2清乾隆十五年《顺德县志》卷三,《舆地志·风俗》,第28页下,陈志仪修。
3清咸丰三年《顺德县志》卷三,《舆地略·风俗》,第35页下,郭汝诚修。
4《顺德缫丝女工多失业》,《越华报》,1931年8月18日,转引自顺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顺德县志历史资料汇编·自梳女》,1987年5月1日。
5黄学礼:《顺德均安冰玉堂》,《顺德文史》第2期,1983年8月,政协广东顺德委员会文史研究组编。
作的调查访问,现在,自梳女集中地顺德均安沙头村里只剩下20多个自梳女,加上留在新加坡的十几个,总共也只有30多个自梳女,而且她们都已进入七、八十岁的高龄了。
另外,最近也有一些关于“末代自梳女”的报道,如肇庆市端州区塔脚巷的11个自梳女,她们的年龄也介乎于60多岁到93岁。
还有深圳宝安区沙井镇的9个自梳女,她们也都是70到80多岁的老人了。
我们应该趁她们还健在的时候抓紧时间做调查访问、研究自梳问题。
当然,这一习俗已经吸引了国内外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的不少著名学者的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有不少关于华南自梳习俗的研究专著。
例如:早期的林惠祥教授,20世纪70年代的Majorie Topley,后来的Andrea Sankar、Janice Stockard,以及耶鲁大学人类学系的萧凤霞、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的叶汉明等等。
前人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自梳习俗的起源问题,大多学者认为由于珠江三角洲丝业发展,妇女经济独立而促成自梳风习,如Janice Stockard的关于与环绕丝业的经济策略相关的婚姻和抗婚形式的论述1;也有人认为自梳及其相关的不落家习俗是早期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是人类社会从母系过渡到父系遗留下来的,如某些学者根据林惠祥教授在20世纪50年代对福建惠安妇女长住娘家的调查所作出的推论2;最近的研究则认为这种习俗是岭南地区汉族文化与百越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的结果,如萧凤霞和叶汉明的有关论述3。
第二,自梳的性质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自梳习俗是一种反抗婚姻、反抗以父系宗族和子嗣为中心的主流文化的行为,如Marjorie Topley关于自梳女抗婚的论述4;也有学者研究自梳女群体与宗族社会的互动关系,如叶汉明对以顺德均安为中心的自梳女与宗族的关系所作的实地调查及有关研究5, 另外,她还研究了自梳女姐妹群的次文1Janice Stockard,Daughters of the Canton Delta: Marriage Patterns and Economic Strategies in South China, 1860-1930(《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女儿们——华南地区的婚姻形式以及经济策略,1860-1930》),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2林惠祥:《论长住娘家风俗之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载林惠祥:《林惠祥人类学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