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备课资料【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先作者: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功施到今。
昭王得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之声也;《》、《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可宝者多;士不产于,而愿忠者众。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注释及译文【题解】秦国以善于招揽人才著称,商鞅、张仪、范雎等名相都不是秦国人,但是三人都为秦的强盛做出了贡献。
战国末年,韩国水工郑国为虚耗秦国国力,避免秦国入侵韩国,所以建议秦王大修水利。
不料,郑国的意图被秦王发觉,秦人认为外来的人才并非真心效忠秦国,就建议秦王逐客。
秦王政觉得有理,就下了逐客令。
大臣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驱逐的行列里,于是他写下这篇《谏逐客书》,追述客对秦国的贡献,并指出客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必要条件。
李斯的文章观点鲜明,利害关系清晰,秦王最终接受了他的请求,逐客令遂宣布废止。
【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谏逐客书注音版及译文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赏析李斯,楚国上蔡人(今湖北与河南的交界之处),李斯少年天才,在加上好学刻苦,便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又因其办事干练。
为人机警,被他人推荐为吏。
一日,他从老鼠偷食中得出一条人生感悟:老鼠能够自由进出到人与狗所不能进入的地方,只因为老鼠较小,推到人生上,人不管是贤还是不肖都是相对的,只有找到对应的地方,即使不肖也能成贤。
不久,他嫌弃官小便辞官而去,便继续游荡江湖,在增加自己的阅历,于是他便拜荀子为师,学法是和帝王之学,几年以后,李斯学有所成,就跃跃欲试,想力师干事业去了。
最终,李斯选择了秦国作为自己才能的施展之地。
刚当客卿不久,秦国便发生了一件政治大事,李斯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勇气,才使自己的政治前途免毁于一旦。
因秦攻韩甚急,韩王无计可施。
这时韩国水利专家郑国向韩王献计:郑国假装投降秦国,鼓动秦王政派人修水利,用以消耗秦之国力,延缓秦向外进攻。
不久,郑国的阴谋被识破,秦国内大哗,宗室大臣都说从别的国家来的客卿都是间谍、特务,应全部驱逐出去。
秦王政因受郑国所骗,气恼不已,就下令把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全部赶出去。
而李斯是楚人,也属驱逐之列。
在他接到驱逐出境的命令后,就斗胆向秦王政上了一个奏章,毫不客气地指出秦王政这样做是愚蠢之举,是强大对手,削弱自己。
并建议秦王政收回成命,重用客卿,为秦统一六国服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
李斯说:“自从秦穆公起一直到秦昭王、庄襄王,都有客卿,如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等人,都是外国人,可他们并不是间谍,恰恰相反、这些人对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怎么能一概而论都说客卿不好,要驱逐出境呢?”李斯又说:“如果说外国的不好、那你秦王宫里用的包括宫里装饰的玉石奇珍,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球,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风之旗等,都是外国的,秦本国一样也没有,你为什么认为好呢?”最后,李斯提醒秦王:“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篇1出处或作者:李斯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
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丽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壁,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谏逐客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谏逐客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作者李斯,《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简介: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
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1)戎,东得百里奚(2)于宛,迎蹇叔(3)于宋,来邳豹(4)、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
孝公(7)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8)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9)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10)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12)、蜀,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15)九夷,制鄢(16)、郢,东据成皋(17)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18)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19)得范雎,废穰(20)侯,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22)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23)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24)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25),垂明月(26)之珠,服太阿(27)之剑,乘纤离(28)之马,建翠凤(29)之旗,树灵鼍(30)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31)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32),不为玩好;郑(33)、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34)不实外厩,江南(35)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36)不为采。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题解·注释·译文)〔战国〕李斯原文如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译文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译文注释谏逐客书原文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秦于耳,请一切逐客。
”李斯议亦在逐中。
斯乃上书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追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致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注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简述《谏逐客书》的背景和作者李斯2.《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3.注释分析4.结论:总结《谏逐客书》的主要观点和历史意义正文《谏逐客书》是秦代著名文学家李斯所写的一篇政论文,收录于《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是秦朝的重要人物,他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为秦朝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秦朝统一六国后,一些贵族和官员因不满秦朝的中央集权政策,纷纷上书要求驱逐客卿。
李斯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和中央集权,写下了这篇著名的《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原文如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者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于晋。
四子者,天下之贤才,皆为穆公用。
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令,修刑名,实仓廪,连横而斗诸侯。
惠王用张仪,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
此四子者,皆出于布衣,为秦之所任,以成其功。
今诸侯服秦,楚、魏、韩、赵、齐、燕,皆已称臣,筑长城,守藩篱,献子女,请婚媾。
虽则霸业,未尽善也,亦大秦之强敌也。
今逐客,是以惠王、昭王、孝公、穆公之术相反,倒行逆施,窃为陛下不取也。
且夫所贵于战胜攻取者,为人主之功也。
所贵于守成安民者,为人臣之功也。
今逐客,是功败于内,而兵疲于外,则危之道也。
且秦之与诸侯,譬如一人与十指,指痛而伤其心,痛之莫甚焉。
今逐客,是使秦为诸侯所指,而危其国也。
臣愿陛下熟虑之。
”《谏逐客书》翻译如下:我听说官员们正在讨论驱逐客卿的事情,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从前穆公寻求人才,从西戎得到由余,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从晋国招来邳豹。
这四位贤才都是天下的精英,穆公任用他们,最终统一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
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改革法制,充实粮仓,结交其他国家来对抗诸侯。
惠王任用张仪,夺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吞并巴蜀,向北占领上郡,向南攻取汉中。
07《谏逐客书》-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7 《谏逐客书》《谏逐客书》原文翻译注释赏析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缪(mù)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xī)于宛(yu ān),迎蹇(jiǎn)叔于宋,来丕(pī)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yāng)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yīn)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gāo)之险,割膏腴(yú)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昭王得范雎(jū),废穰(rǎng)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nà),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
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
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昭王得到范雎,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
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译文及赏析《谏逐客书》是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所作,是一篇关于愤慨官场腐败现象的长文。
本文通过对原文、译文及其赏析的分析,探讨这篇作品的内涵及其意义。
原文:昔者先王以明民讲信修睦,不以封建乎寡人之躬,而祗躬不恤以及育后嗣。
至于追述文、武之猷,靡有不在;成、康之绩,靡有不述。
其所以先后受之者,实由于此道也。
今天下太平,百废俱兴,而朝廷阉奸,奢侈炫丽,日益骄躁,国家安危,不可不察,由是犯上之罪,蜂起而成乱者,已非一朝,数百年来皆然。
自明堂乃至于狗官,无不满口君王,而实际唯恐朝廷不以他物役之矣。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而攻击之言甚于攻城。
宁肯以奸猾竞争之徒,作为国家重器,而忽视有德良臣以待罚戮之辈为荣,此乃闵命之绝响也。
管取作此等言论者,必为忠良之士,乃忠不避屠,智不假私者耳。
岂惟朝廷不能用,且一夫之勇,百姓所识,所贺非浅。
译文:远古时代,先王教化民众,讲究忠诚、信誉,弘扬和睦。
他们不以封地划分自身及四方各诸侯,而是以己任作为唯一念头,保障人民利益,培育后代子孙。
先王的英明睿智,像是他们的功劳之一。
如今许多国家都和平稳定,国泰民安,各种事业也都是朝气勃勃,蓬勃发展。
但是,官场却肆无忌惮地腐化,颓靡奢华、张扬虚荣气质,愈演愈烈,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历史。
这些官场的败坏不仅是当前政局不佳导致的,而且是无数年来都是如此。
官员从皇上到小小的雇员,无不动口动舌说君王,真实情况是他们唯恐朝廷不调遣他们。
人们日益警惕虚妄杂谈,仿佛战斗堡垒中的严密防线,更胜于洪水猛兽的攻击。
国家依靠世家势力、政治野心、暴力压迫当然是行不通,明智而有德之人才可以被应用。
司马光法度网罗这些言论者,是凭真正的忠诚、语言与行动相辅相承,而非由于小聪明而用私人意志作出判断。
他们不但一心顾及朝堂,还要全心全力保障国家利益,以他们为耻者对社会非常不公。
赏析:《谏逐客书》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德治思想,是一篇具有反腐倡廉意义的文章,对古代及现代都具有启示意义。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释
谏逐客书
作者李斯,《谏逐客书》是古代一篇优秀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简介: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主动上书,写下千古流传的《谏逐客书》。其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1)戎,东得百里奚(2)于宛,迎蹇叔(3)于宋,来邳豹(4)、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5)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7)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8)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9)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10)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12)、蜀,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15)九夷,制鄢(16)、郢,东据成皋(17)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18)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19)得范雎,废穰(20)侯,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22)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23)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摘要:
1.李斯的《谏逐客书》原文及其背景
2.《谏逐客书》的翻译与注释
3.《谏逐客书》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正文:
一、李斯的《谏逐客书》原文及其背景
李斯是秦朝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谏逐客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写于公元前246 年,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大规模驱逐各国的客卿。
李斯在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分析,阐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二、《谏逐客书》的翻译与注释
《谏逐客书》的原文如下:“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客何负于秦哉?自缪公以来,用事者皆客也。
缪公求士,不问东西,况今之世,岂无东方朔、宁戚之徒乎?”
翻译:我听说官员们正在讨论驱逐客卿,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客卿对秦国犯了什么罪呢?自从缪公以来,掌握国家大权的都是客卿。
缪公求才,不分东西,现在的世道,难道就没有像东方朔、宁戚那样的人才吗?
注释:吏议逐客,指秦朝政府大规模驱逐各国客卿的事件。
缪公,指秦穆公,秦国的一位明君。
用事者,指掌握国家大权的人。
客,指客卿。
东方朔、宁戚,都是秦朝时期的著名客卿。
三、《谏逐客书》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谏逐客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成功阻止了秦始皇的错误政策,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上,李斯的这篇文章以其雄浑的气势、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思考,被誉为古代议论文的典范。
政治上,它体现了李斯作为一个忠诚的臣子,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爱。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先秦作者:李斯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谏逐客书》原文及注释
(20)“穰”,音ráng。“穰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21)“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公元前266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18)“六国”,韩、魏、燕、赵、齐、楚。“施”,音yì,蔓延,延续。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死于公元前255年。
(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逐客书/李斯备课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资料内容:古文的【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今取人则不然。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1)“由余”,亦作“繇余”,戎王的臣子,是晋人的后裔。
穆公屡次使人设法招致他归秦,以客礼待之。
入秦后,受到秦穆公重用,帮助秦国攻灭西戎众多小国,称霸西戎。
“戎”,古代中原人多称西方少数部族为戎。
此指秦国西北部的西戎,活动范围约在今陕西西南、甘肃东部、宁夏南部一带。
(2)“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
晋灭虞被俘,后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臣妾之一送往秦国。
逃亡到宛,被楚人所执。
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赎出,用上大夫,故称“五羖大夫”。
是辅佐秦穆公称霸的重臣。
“宛”(yuān),楚国邑名,在今河南南阳市。
(3)“蹇(jiǎn)叔”,百里奚的好友,经百里奚推荐,秦穆公把他从宋国请来,委任为上大夫。
百里奚对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
“宋”,国名,或称“商”、“殷”,子姓,始封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西周初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将商旧都周围地区封给微子启,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约有今河南东南部及所邻山东、江苏、安徽接界之地。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大臣剔成肸(即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戴氏代宋。
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4)“邳豹”,晋国大夫邳郑之子,邳郑被晋惠公杀死后,邳豹投奔秦国,秦穆公任为大夫。
“公孙支”,“支”或作“枝”,字子桑,秦人,曾游晋,后返秦任大夫。
“晋”,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成王之弟叔虞,建都于唐(今陕西翼城县西),约有今山西西南部之地。
春秋时,晋献公迁都于绛,亦称“翼”(今山西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晋景公迁都新田(今山西侯马市西),亦称“新绛”,兼并赤狄,疆域扩展到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一角。
春秋后期,公室衰微,六卿强大。
战国初,被执政的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公元前369年,最后一位国君晋桓公被废为庶人,国灭祀绝。
(5)“产”,生,出生。
“并”,吞并。
(6)“并国二十,遂霸西戎”,《秦本纪》云秦缪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这里的“二十”当是约数。
(7)“孝公”,即秦孝公。
“商鞅”,卫国公族,氏公孙,亦称公孙鞅,初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后入秦,受到秦孝公重用,任左庶长、大良造,因功封于商(今山西商县东南)十五邑,号称商君。
于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奠定秦国富强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被车裂身死。
(8)“殷”,多,众多。
“殷盛”,指百姓众多而且富裕。
(9)“魏”,国名,始封君魏文侯,系晋国大夫毕万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韩景侯、赵烈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文侯任用李悝改革内政,成为强国。
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因亦称”梁”。
后国势衰败,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
“获楚、魏之师”,指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
公元前340年,商鞅设计诱杀魏军主将公子昂,大败魏军。
同年又与楚战,战况不详,据此,当也是秦军获胜。
(10)“惠王”,即秦惠王,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
于公元前325年称王。
“张仪”,魏人,秦惠王时数次任秦相,鼓吹“连横”,游说各国诸侯事奉秦国,辅佐秦惠文君称王,封武信君。
秦武王即位,入魏为相。
于公元前310年去世。
此句以下诸事,并非都是张仪之计,因为张仪曾经作为宰相,就把功劳归功到他身上了。
(11)“三川之地”,指黄河、雒水、伊水三川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韩宣王在此设三川郡。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派兵攻取三川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
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取得韩三川全郡,重设三川郡。
(12)“巴”,国名,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为子国,称巴子国,在今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
战国中期建都于巴(今四川重庆节)。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攻灭巴国,在其地设置巴郡。
“蜀”,国名,周武王时曾参加灭商的盟会,有今四川中部偏西地区。
战国中期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市)。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等领兵灭蜀,在其地设置蜀郡。
(13)“上郡”,郡名,本来是楚地,在现在的陕西的榆林。
魏文侯时置,辖境有今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县、延安市一带。
公元前328年魏割上郡十五县给秦,前312年又将整个上郡献秦。
秦国于公元前304年于此设置上郡。
(14)“汉中”,郡名,在现在的陕西汉中。
楚怀王时置,辖境有陕西东南和湖北西北的汉水流域。
公元前312年,被秦将魏章领兵攻取,秦于此重置汉中郡。
(15)“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
“九夷”,此指楚国境内西北部的少数部族,在今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区。
(16)“鄢”,音yān,楚国别都,在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春秋时楚惠王曾都于此。
“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市西北纪南城。
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取鄢,翌年又攻取郢。
(17)“成皋”,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地势险要,是著名的军事重地。
春秋时属郑国称虎牢,公元前375年韩国灭郑属韩,公元前249年被秦军攻取。
(18)“六国”,韩、魏、燕、赵、齐、楚。
“施”,音yì,蔓延,延续。
(19)“昭王”,即秦昭王,名稷,一作侧或则,秦惠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前251年在位。
“范雎jū”,一作“范且”,亦称范叔,魏人,入秦后改名张禄,受到秦昭王信任,为秦相,对内力主废除外戚专权,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封于应(今河南宝丰县西南),亦称应侯,死于公元前255年。
(20)“穰”,音ráng。
“穰侯”,即魏冉,楚人后裔,秦昭王母宣太后之异父弟,秦武王去世,拥立秦昭王,任将军,多次为相,受封于穰(今河南邓县),故称穰侯,后又加封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因秦昭王听用范雎之言,被免去相职,终老于陶。
(21)“华阳”,即华阳君芈戎,楚昭王母宣太后之同父弟,曾任将军等职,与魏冉同掌国政,先受封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县北),故称华阳君,后封于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故又称新城君。
公元前266年,与魏冉同被免职遣归封地。
(22)“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渐吞食侵占。
(23)“向使”,假使,倘若。
“内”,同“纳”,接纳。
(24)“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致”,求得,收罗。
“昆山”,即昆仑山。
(25)“随、和之宝”,即所谓“随侯珠”和“和氏璧”,传说中春秋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26)“明月”,宝珠名。
(27)“太阿(ē)”,亦称“泰阿”,宝剑名,相传为春秋著名工匠欧冶子、干将所铸。
(28)“纤离”,骏马名。
(29)“翠凤之旗”,用翠凤羽毛作为装饰的旗帜。
(30)“鼍”(tuó)亦称扬子鳄,俗称猪婆龙,皮可蒙鼓。
(31)“说”,通“悦”,喜悦,喜爱。
(32)“犀象之器”,指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33)“郑”,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宣王弟友,公元前806年分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春秋时建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有今河南中部之地,公元的375年被韩国所灭。
“卫”,国名,姬姓,始封君为周武王弟康叔,初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后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县),有今河南北部、山东西部之地。
公元前254年被魏国所灭。
“郑、卫之女”,此时郑、卫已亡,当指郑、卫故地的女子。
“后宫”,嫔妃所居的宫室,也可用作嫔妃的代称。
(34)“駃騠”,音jué tí,骏马名。
“外厩(jiù)”,宫外的马圈。
(35)“江南”,长江以南地区。
此指长江以南的楚地,素以出产金、锡著名。
(36)“丹”,丹砂,可以制成红色颜料。
“青”,青,可以制成青黑色颜料。
“西蜀丹青”,蜀地素以出产丹青矿石出名。
“采”,彩色,彩绘。
(37)“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充下陈”,此泛指将财物、美女充买府库后宫。
(38)宛:缠绕。
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
或以“宛”为地名,指用宛(今河南南阳市)地出产的珍珠所作装饰的发簪。
(39)“傅”,附着,镶嵌。
“玑”,不圆的珠子。
此泛指珠子。
“珥”,音er,耳饰。
(40)“阿”,细缯,一种轻细的丝织物。
或以“阿”为地名,指齐国东阿(今山东东阿县)。
(41)“缟”,音gǎo,未经染色的绢。
(42)“随俗雅化”,随合时俗而雅致不凡。
“佳”,美好,美丽。
“冶”,妖冶,艳丽。
“窈窕”,音yǎo tiǎo,美好的样子。
“赵”,国名,始封君赵烈侯,系晋国大夫赵衰后裔,于公元前403年与魏文侯、韩景侯联合瓜分晋国,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