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点例题解析及标准答案
七年级--线段的动点问题(难点强化)含答案
七年级—线段的动点问题(含答案)一.解答题(共40小题)1.已知数轴上有A,B,C,D,E,F六个点,点C在原点位置,点B表示的数为﹣4,下表中A﹣B,B﹣C,D﹣C,E﹣D,F﹣E的含义为前一个点所表示的数与后一个点所表示的数的差,比如B﹣C为﹣4﹣0=﹣4.A﹣B B﹣C D﹣C E﹣D F﹣E10﹣4﹣1x2(1)在数轴上表示出A,D两点;(2)当点A与点F的距离为3时,求x的值;(3)当点M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左运动时,同时点N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运动,到达点C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反方向运动,那么出发秒钟时,点D 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直接写出答案).2.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点B在点A的右侧,且到点A的距离是18;点C在点A与点B 之间,且到点B的距离是到点A距离的2倍.(1)点B表示的数是;点C表示的数是;(2)若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6?(3)在(2)的条件下,若点P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PC,点Q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QB,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C+QB=4?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定义:若线段上的一个点把这条线段分成1:2的两条线段,则称这个点是这条线段的三等分点.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1:2,则点C是线段AB的一个三等分点,显然,一条线段的三等分点有两个.(1)已知:如图2,DE=15cm,点P是DE的三等分点,求DP的长.(2)已知,线段AB=15cm,如图3,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在射线AB上向点B方向运动;点Q从点B出发,先向点A方向运动,当与点P重合后立马改变方向与点P同向而行且速度始终为每秒2cm,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若点P点Q同时出发,且当点P与点Q重合时,求t的值.②若点P点Q同时出发,且当点P是线段AQ的三等分点时,求t的值.4.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度;(2)根据第(1)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求MN的长度;(3)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 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5.【新知理解】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线段的中点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2)若AB=12cm,点C是线段AB的巧点,则AC=cm;【解决问题】(3)如图②,已知AB=12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s).当t为何值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巧点?说明理由6.【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综合运用】(1)填空:①A、B两点间的距离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②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点Q表示的数为.(2)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3)求当t为何值时,PQ=AB;(4)若点M为P 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7.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若AC=9cm,CB=6cm,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直接写出你的答案.(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 cm,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8.如图,B是线段AD上一动点,沿A→D→A以2cm/s的速度往返运动1次,C是线段BD的中点,AD=10cm,设点B运动时间为t秒(0≤t≤10).(1)当t=2时,①AB=cm.②求线段CD的长度.(2)①点B沿点A→D运动时,AB=cm;②点B沿点D→A运动时,AB=cm.(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AB的长)(3)在运动过程中,若AB中点为E,则EC的长是否变化,若不变,求出EC的长;若发生变化,请说明理由.9.如图,点C在线段AB上,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若AC=9cm,CB=6cm,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描述你发现的结论吗?(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cm,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10.已知线段AB=a,MN=b(a,b为常数,且a>2b),线段MN在直线AB上运动(点B、M在点A的右侧.点N在点M的右侧).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Q是线段MN的中点.(1)如图1,当点N与点B重合时,求线段PQ的长度(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2)如图2,当线段MN运动到点B、M重合时,求线段AN、PQ之间的数量关系式;(3)当线段MN运动至点Q在点B的右侧时,请你画图探究线段AN、BM、PQ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式.11.如图,数轴上点A,B表示的有理数分别为﹣6,3,点P是射线AB上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M 是线段AP靠近点A的三等分点,N是线段BP靠近点B的三等分点.(1)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0,那么MN的长为;若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那么MN的长为.(2)点P在射线AB上运动(不与点A,B重合)的过程中,MN的长是否发生改变?若不改变,请写出求MN的长的过程;若改变,请说明理由.12.已知点C在线段AB上,且AC=6,BC=4,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度;(2)如果AC=a,BC=b,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的长度吗?(3)如果我们这样叙述它:“已知点C与线段AB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C=6,BC=4,M,N分别是AC,BC的中点,求MN的长度.”结果会有变化吗?如果有,求出结果.13.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AB=20cm,BC=8cm,点P从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左运动,终点为A.已知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功.设点P运动时间为xs.(1)AC=cm;(2)当x=s时,P、Q重合;(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C、P、Q这三个点中,有一个点恰为另外两点所连线段的中点?若存在,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x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有一科技小组进行了机器人行走性能试验,在试验场地有A、B、C三点顺次在同一笔直的赛道上,A、B两点之间的距离是90米.甲、乙两机器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同向出发到终点C,乙机器人始终以50米/分的速度行走,乙行走9分钟到达C点.设两机器人出发时间为t(分钟),当t=3分钟时,甲追上乙.前4分钟甲机器人的速度保持不变,在4≤t≤6分钟时,甲的速度变为另一数值,且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请解答下面问题:(1)B、C两点之间的距离是米.在4≤t≤6分钟时,甲机器人的速度为米/分.(2)求甲机器人前3分钟的速度为多少米/分?(3)求两机器人前6分钟内出发多长时间相距28米?(4)若6分钟后,甲机器人的速度又恢复为原来出发时的速度,直接写出当t>6时,甲、乙两机器人之间的距离S.(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15.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8cm,CB=6cm,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C+CB=a cm,其它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C﹣BC=b cm,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 的长度吗?并说明理由;16.(1)观察思考:如图,线段AB上有两个点C、D,请分别写出以点A、B、C、D为端点的线段,并计算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模型构建:如果线段上有m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则该线段上共有多少条线段?请说明你结论的正确性;(3)拓展应用:某班45名同学在毕业后的一次聚会中,若每两人握1次手问好,那么共握多少次手?请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上述模型,并直接应用上述模型的结论解决问题.17.如图,点B、C是线段AD上的两点,点M和点N分别在线段AB和线段CD上.(1)当AD=8,MN=6,AM=BM,CN=DN时,BC=;(2)若AD=a,MN=b①当AM=2BM,DN=2CN时,求BC的长度(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②当AM=nBM,DN=nCN(n是正整数)时,直接写出BC=.(用含a、b、n的代数式表示)18.如图所示.(1)若线段AB=4cm,点C在线段AB上(如图①),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求线段MN长.(2)若线段AB=acm,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如图②),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出MN的长度吗?请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19.如图所示,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到终点表示的数是﹣2,已知点A,B是数轴上的点,请参照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点A表示数﹣3,将点A向右移动7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A、B两点间的距离是.(2)如果点A表示数3,将A点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A、B两点间的距离为.(3)一般地,如果A点表示的数为a,将A点向右移动x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y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请你求出终点B表示什么数?A、B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20.已知多项式﹣2x2y﹣a+3xy2﹣4y+5次数是4,项数是b,数轴上A、B两点所对应的数分别是a和b.(1)填空:a=,b=,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的位置.(2)数轴上是否存在点C,C点在A点的右侧,且点C到A点的距离是点C到B点的距离的2倍?若存在,请求出点C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点D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从A点出发向左运动,同时点E以3个单位每秒的速度从B点出发向右运动,点F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从O点出发向左运动.若P为DE的中点,DE=16,求PF的长.21.如图,M是定长线段AB上一个定点,点C在线段AM上,点D在线段BM上.点C、点D分别从点M、点B出发,分别以1cm/s、2cm/s的速度沿直线BA左运动,运动方向如箭头所示.(1)若AB=20cm,当点C、D运动了2s时,求AC+MD的长度;(2)若点C、D运动时,总有MD=2AC,若AM=ncm,求AB的长;(3)在(2)的条件下,N是直线AB上一点,且MN+BN=AN,求的值.22.如图,C是线段AB上一点,AB=16cm,BC=6cm.(1)AC=cm;(2)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 的速度沿BA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23.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分别为﹣10和20,点P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点Q同时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分别求当t=2及t=12时,对应的线段PQ的长度;(2)当PQ=5时,求所有符合条件的t的值,并求出此时点Q所对应的数;(3)若点P一直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点Q运动到点B时,立即改变运动方向,沿数轴的负方向运动,到达点A时,随即停止运动,在点Q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合适的t值,使得PQ=8?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4.已知数轴上有A、B、C三个点,分别表示有理数﹣24,﹣10,8,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设移动时间为t秒.(1)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P到点A和点C的距离:P A=,PC=;(2)当点P运动到B点时,点Q从A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C点运动,Q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运动到终点A.在点Q开始运动后,P、Q两点之间的距离能否为2个单位?如果能,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25.如图所示,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可以看到终点表示的数是﹣2,已知点A,B是数轴上的点,请参照下图并思考,完成下列各题.(1)如果点A表示数3,将A点向左移动7个单位长度,再向右移动5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表示的数是,A,B两点间的距离为(2)如果点A表示数﹣4,将A点向右移动6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156个单位长度,那么终点B 表示的数是,A,B两点间的距离是.(3)一般地,如果A点表示数为m,将A点向右移动n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P个单位长度,那么,请你猜想终点B表示什么数?A,B两点间的距离为多少?26.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8,B是数轴上位于点A左侧一点,且AB=22,动点P从A点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是;点P表示的数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若M为AP的中点,N为BP的中点,在点P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27.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2,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①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②写出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前进,若点P,Q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Q?(3)在(2)的情况下,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28.如图,点A、B和线段CD都在数轴上,点A、C、D、B起始位置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0、3、12;线段CD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1)当t=0秒时,AC的长为,当t=2秒时,AC的长为.(2)用含有t的代数式表示AC的长为.(3)当t=秒时AC﹣BD=5,当t=秒时AC+BD=15.(4)若点A与线段CD同时出发沿数轴的正方向移动,点A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在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AC=2BD,若存在,请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9.如图,数轴上的点O和A分别表示0和10,点P是线段OA上一动点,沿O→A→O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往返运动1次,B是线段OA的中点,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0≤t≤10).(1)线段BA的长度为;(2)当t=3时,点P所表示的数是;(3)求动点P所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在运动过程中,若OP中点为Q,则QB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求出它的值;若变化,请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QB的长度.30.(1)观察思考如图,线段AB上有两个点C、D,请分别写出以点A、B、C、D为端点的线段,并计算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2)模型构建如果线段上有m个点(包括线段的两个端点),则该线段上共有多少条线段?请说明你结论的正确性;(3)拓展应用8位同学参加班上组织的象棋比赛,比赛采用单循环制(即每两位同学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那么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请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上述模型,并直接应用上述模型的结论解决问题.31.在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15cm,AB=30cm,BC=10cm,点P从点O出发,沿OM 方向以1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O匀速向点O运动(点Q运动到点O时停止运动).如果两点同时出发,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点P和点Q重合时P A=AB,求OP的长度;(2)在(1)题的条件下,求点Q的运动速度.32.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8.(1)求线段AB的长;(2)已知点P为数轴上点A左侧的一点,且M为P 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请你画出图形,观察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33.如图,已知数轴上的点A对应的数为6,B是数轴上的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1)数轴上点B对应的数是,点P对应的数是(用t的式子表示);(2)动点Q从点B与点P同时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着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试问:运动多少时间点P可以追上点Q?(3)M是AP的中点,N是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有变化,说明理由;若没有变化,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MN的长.34.如图,射线OM上有三点A、B、C,满足OA=20 cm,AB=60 cm,BC=10 cm,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1 cm/秒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点Q运动到点O 时停止运动),两点同时出发.(1)当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和AB的中点E、F,=.(2)若点Q运动速度为3 cm/秒,经过秒P、Q两点相距70 cm.35.如图,先在数轴上画出表示点A的相反数的点B,再把点A向右移动10个单位,得到点C.(1)点B表示的数为;点C表示的数为;B、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个单位长度;(2)动点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若点P、Q相遇在点D,求点D对应的数.(3)动点P从点B出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动点Q从C点出发,以3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若点Q在点E处追上点P,则求点E对应的数.36.阅读下列材料:点A、点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两个有理数,A、B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1)当点A在原点时,若点B表示的数为5时,则AB=|5﹣0|=5;若点B表示的数为﹣5时,则AB =|﹣5﹣0|=|﹣5|=5;若点B表示的数为a时,则AB=|a﹣0|=|a|,当a>0,AB=a,当a=0,AB=0,当a<0,AB=﹣a(2)当A、B都不在原点时,A表示的数为a,B表示的数为b,则AB=|a﹣b|,当a﹣b>0时,AB=|a ﹣b|=a﹣b;当a﹣b=0时,AB=|a﹣b|=0;当a﹣b<0时,AB=|a﹣b|=﹣(a﹣b).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1)化简|a|=|c|=|a+b|=|a﹣b|=(2)若点C表示的数为x,当|x+1|+|x﹣2|取得的值最小时,x的取值范围?37.大家知道|5|=|5﹣0|,它在数轴上的意义是表示5的点与原点(即表示0的点)之间的距离.又如式子|6﹣3|,它在数轴上的意义是表示6的点与表示3的点之间的距离.即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a、b,则A、B两点的距离可表示为:|AB|=|a﹣b|.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数轴上表示﹣3和1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点A、B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数x和﹣1.①用代数式表示A、B两点之间的距离;②如果|AB|=2,求x值.38.如图,有两段线段AB=2(单位长度),CD=1(单位长度)在数轴上运动.点A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2,点D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15(1)点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线段BC=(2)若线段AB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若BC=6(单位长度),求t的值(3)若线段AB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同时线段CD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0<t<24时,设M为AC中点,N为BD中点,则线段MN的长为.39.如图,点C在线段AB上,AC=12厘米,CB=8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2)若C为线段AB上任一点,满足AB=a厘米,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用一句简洁的语言表述你发现的规律;(3)若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满足AB=b厘米,M、N分别为AC、BC的中点,你能猜想MN的长度吗?请画出图形,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40.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10,OB=4OA,点M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开始向左运动,点N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开始向左运动(点M和点N同时出发)(1)数轴上点B对应的数是线段AB的中点C对应的数是(2)经过几秒,点M,点N到原点的距离相等(3)当M运动到什么位置时,点M与点N相距20个单位长度?七年级—线段的动点问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解答题(共40小题)1.已知数轴上有A,B,C,D,E,F六个点,点C在原点位置,点B表示的数为﹣4,下表中A﹣B,B﹣C,D﹣C,E﹣D,F﹣E的含义为前一个点所表示的数与后一个点所表示的数的差,比如B﹣C为﹣4﹣0=﹣4.A﹣B B﹣C D﹣C E﹣D F﹣E10﹣4﹣1x2(1)在数轴上表示出A,D两点;(2)当点A与点F的距离为3时,求x的值;(3)当点M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B出发向左运动时,同时点N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C运动,到达点C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反方向运动,那么出发1或4秒钟时,点D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直接写出答案).【解】(1)如图所示,∵点B表示的数为﹣4,点C在原点位置∴A:6,D:﹣1;(2)①当点F在点A左侧时,则点F表示的数为6﹣3=3,点E表示的数为3﹣2=1,∴x=1﹣(﹣1)=2;②当点F在点A右侧时,则点F表示的数为6+3=9,点E表示的数为9﹣2=7,∴x=7﹣(﹣1)=8;(3)设出发x秒后,点D到点M,点N的距离相等,由题意得:﹣1﹣(﹣4﹣x)=6﹣3x﹣(﹣1)或﹣1﹣(﹣4﹣x)=3x﹣6﹣(﹣1)解得:x=1或x=4故答案为:1或4.2.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3,点B在点A的右侧,且到点A的距离是18;点C在点A与点B 之间,且到点B的距离是到点A距离的2倍.(1)点B表示的数是15;点C表示的数是3;(2)若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在运动过程中,当t为何值时,点P与点Q之间的距离为6?(3)在(2)的条件下,若点P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PC,点Q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QB,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得PC+QB=4?若存在,请求出此时点P表示的数;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点B表示的数是﹣3+18=15;点C表示的数是﹣3+18×=3.故答案为:15,3;(2)点P与点Q相遇前,4t+2t=18﹣6,解得t=2;点P与点Q相遇后,4t+2t=18+6,解得t=4;(3)假设存在,当点P在点C左侧时,PC=6﹣4t,QB=2t,∵PC+QB=4,∴6﹣4t+2t=4,解得t=1.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1;当点P在点C右侧时,PC=4t﹣6,QB=2t,∵PC+QB=4,∴4t﹣6+2t=4,解得t=.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综上所述,在运动过程中存在PC+QB=4,此时点P表示的数为1或.3.定义:若线段上的一个点把这条线段分成1:2的两条线段,则称这个点是这条线段的三等分点.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且AC:CB=1:2,则点C是线段AB的一个三等分点,显然,一条线段的三等分点有两个.(1)已知:如图2,DE=15cm,点P是DE的三等分点,求DP的长.(2)已知,线段AB=15cm,如图3,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在射线AB上向点B方向运动;点Q从点B出发,先向点A方向运动,当与点P重合后立马改变方向与点P同向而行且速度始终为每秒2cm,设运动时间为t秒.①若点P点Q同时出发,且当点P与点Q重合时,求t的值.②若点P点Q同时出发,且当点P是线段AQ的三等分点时,求t的值.【解】(1)当DP=2PE时,DP=DE=10cm;当2DP=PE时,DP=DE=5cm.综上所述:DP的长为5cm或10cm.(2)①根据题意得:(1+2)t=15,解得:t=5.答:当t=5秒时,点P与点Q重合.②(I)点P、Q重合前:当2AP=PQ时,有t+2t+2t=15,解得:t=3;当AP=2PQ时,有t+t+2t=15,解得:t=;(II)点P、Q重合后,当AP=2PQ时,有t=2(t﹣5),解得:t=10;当2AP=PQ时,有2t=(t﹣5),解得:t=﹣5(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t=3秒、秒或10秒时,点P是线段AQ的三等分点.4.如图1,已知点C在线段AB上,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1)求线段MN的长度;(2)根据第(1)题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BC=a,其他条件不变,求MN的长度;(3)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沿AB向右运动,终点为B,点Q以1cm/s 的速度沿AB向左运动,终点为A,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Q三点有一点恰好是以另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解】(1)∵线段AC=10厘米,BC=6厘米,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CM=AC=5厘米,CN=BC=3厘米,∴MN=CM+CN=8厘米;(2)∵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CM=AC,CN=BC,∴MN=CM+CN=AC+BC=a;(3)①当0<t≤5时,C是线段PQ的中点,得10﹣2t=6﹣t,解得t=4;②当5<t≤时,P为线段CQ的中点,2t﹣10=16﹣3t,解得t=;③当<t≤6时,Q为线段PC的中点,6﹣t=3t﹣16,解得t=;④当6<t≤8时,C为线段PQ的中点,2t﹣10=t﹣6,解得t=4(舍),综上所述:t=4或或.5.【新知理解】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2)若AB=12cm,点C是线段AB的巧点,则AC=4或6或8cm;【解决问题】(3)如图②,已知AB=12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移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移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s).当t为何值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巧点?说明理由【解】(1)如图,当C是线段AB的中点,则AB=2AC,∴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巧点”.故答案为:是;(2)∵AB=12cm,点C是线段AB的巧点,∴AC=12×=4cm或AC=12×=6cm或AC=12×=8cm;故答案为:4或6或8;(3)t秒后,AP=2t,AQ=12﹣t(0≤t≤6①由题意可知A不可能为P、Q两点的巧点,此情况排除.②当P为A、Q的巧点时,Ⅰ.AP=AQ,即,解得s;Ⅱ.AP=AQ,即,解得s;Ⅲ.AP=AQ,即,解得t=3s;③当Q为A、P的巧点时,Ⅰ.AQ=AP,即,解得s(舍去);Ⅱ.AQ=AP,即,解得t=6s;Ⅲ.AQ=AP,即,解得s.6.【背景知识】数轴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利用数轴可以将数与形完美地结合.研究数轴我们发现了许多重要的规律: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问题情境】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综合运用】(1)填空:①A、B两点间的距离AB=10,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3;②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秒后,点P表示的数为﹣2+3t;点Q表示的数为8﹣2t.(2)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3)求当t为何值时,PQ=AB;。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第3章 代数动点问题总结(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代数动点题目总结一、解答题1.某超市在春节期间对顾客实行优惠,规定如下:(2)若顾客在该超市一次性购物x元,当x小于500元但不小于200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当x大于或等于500元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如果王老师两次购物货款合计820元,第一次购物的货款为a元(200<a<300),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多少元?2.某商场销售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200元,领带每条定价40元.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开展促销活动.活动期间向客户提供两种优惠方案:方案一:买一套西装送一条领带;方案二:西装和领带都按定价的90%付款。
现某客户要到该商场购买西装20套,领带x条(x>20).(1)若该客户按方案一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若该客户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2)若x=30,通过计算说明此时按哪种方案购买较为合算?(3)当x=30时,你能给出一种更为省钱的购买方案吗?试写出你的购买方法和所需费用.3.如图,四边形ABCD和ECGF都是正方形.(1)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要求化简)(2)当a=4时,求阴影部分的面积.4.为发展校园足球运动,某县城区四校决定联合购买一批足球运动装备,市场调查发现,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种品牌的足球队服和足球,已知每套队服比每个足球多50元,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经洽谈,甲商场优惠方案是:每购买十套队服,送一个足球,乙商场优惠方案是:若购买队服超过80套,则购买足球打八折.(1)求每套队服和每个足球的价格是多少?(2)若城区四校联合购买100套队服和a(a>10)个足球,请用含a的式子分别表示出到甲商场和乙商场购买装备所花的费用;(3)在(2)的条件下,若a=60,假如你是本次购买任务的负责人,你认为到甲、乙哪家商场购买比较合算?5.点A、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b,c,且a,b,c满足(b+2)2+(c-24)2=0,多项式x|a+3|y2-ax3y+xy2-1是五次四项式.(1)a的值为______,b的值为______,c的值为______;(2)若数轴上有三个动点M、N、P,分别从点A、B、C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7个单位长度3个单位长度.①若点P向左运动,点M向右运动,点N先向左运动,遇到点M后回头再向右运动,遇到点P后又回头再向左运动,……,这样直到点P遇到点M时三点都停止运动,求点N所走的路程;②若点M、N向右运动,点P向左运动,点Q为线段PN中点,在运动过程中,OQ-M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6.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a是多项式﹣2x2﹣4x+1的一次项系数,b是最小的正整数,单项式﹣的次数为c.(1)a=_____,b=_____,c=_____;(2)若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_____ 重合(填“能”或“不能”);(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BC=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AB﹣B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7.某市为了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2元/吨收费;超过10吨的部分按2.5元/吨收费.(1)若黄老师家5月份用水16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2)若黄老师家6月份交水费30元,问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多少吨?(3)若黄老师家7月份用水a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用a的代数式表示)8.为了节约用水,某市决定调整居民用水收费方法,规定如果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水收费2元,如果每户每月用水超过10吨,则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小红看到这种收费方法后,想算算她家每月的水费:(1)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8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20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2)如果字母x表示小红家每月用水的吨数,那么小红家每月的水费该如何用x的代数式表示呢?9.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且a、c满足|a+3|+(c-9)2=0.(1)a=______,c=______;(2)如图所示,在(1)的条件下,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b-c|,点B在点A、C之间,且满足BC=2AB,则b=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当代数式|x-a|+|x-b|+|x-c|取得最小值时,此时x=______,最小值为______;(4)在(1)(2)的条件下,若在点B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C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用t的代数式表示).10.阅读下列两材料,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材料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第1项,记为,依此类推,排在第位的数称为第项,记为.一般地,若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表示,如数列为等比数列,其中,公比.【材料二】为了求的值. 可令则, 因此,所以,即(1)等比数列的公比为_________,第6项是________(2)如果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那么根据定义可得到,,,由此可得(用和的代数式表示)(3)若某等比数列的公比,第2项,则它的第1项,第4项,并求出的值.11.已知是最大的负整数,是多项式的次数,是单项式的系数,且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P,Q可以相遇?(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直接写出所有点M对应的数.(不必说明理由)1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6,BC=4,P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A B C运动,Q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B C D运动,P、Q同时出发,任一点到达终点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用t的代数式直接表示AP的长度;(2)APQ的面积能否为2?能的话求出t的值,不能请说明理由.13.已知: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且a,b满足(a+26)2+|b+c|=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______,b=______,c=______;(2)在数轴上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①记A、B两点间的距离为AB,则AB=______,AC=______;②点P为该数轴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点A与点C之间运动时(包含端点),则AP=______,PC=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当点M运动到B点时,点N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N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设点M移动时间为t秒,当点N开始运动后,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N两点间的距离.14.甲、乙两家批发商出售同样品牌的茶壶和茶杯,定价相同,茶壶每把30元,茶杯每只5元.两家都在进行优惠销售:甲店买一送一大酬宾(买一把茶壶赠送茶杯一只);乙店全场9折优惠(按实际价格的90%收费).某茶具店需茶壶5把,茶杯若干只(不少于5只).(1)若设购买茶杯x只(x>5),则在甲店购买需付_____元,在乙店购买需付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当茶具店需购买10只茶杯时,到哪家商店购买较便宜?试加以说明;(3)试求出当茶具店购买多少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购买所需付的款一样多?15.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16.阅读下面的材料: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b>a),则线段AB 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7cm 到达B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2)若将点A向左移动xcm,则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点M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另一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到达原点O后立即原速度返回向右匀速运动,当MN=1cm时,求t 的值.17.综合与探究:问题情境:已知: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初步探究:(1)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且AC=9,CB=6,求线段MN的长;问题解决:(2)若点C为线段AB上任一点,且AC=a,CB=b,求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类比应用:(3)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AC=a,CB=b,请你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拓展延伸:(4)已知:如图2,C为线段AB的中点,D为线段AC的中点,E为线段BC上任意一点,M为线段EB的中点,DM=m,CE=n,请你直接写出线段AB的长度.(用含有m,n的代数式表示)18.先阅读材料:如图(1),在数轴上A示的数为a,B点表示的数为b,则点A 到点B的距离记为AB,线段AB的长可以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表示,即AB=b-a.图(1)解决问题:如图(2),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2,点C表示的数是6.图(2)(1)若数轴上有一点D,且AD=3,则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__;(2)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BC=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请问:3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19.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多项式的次数,c是单项式的系数,且a、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a、b、c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Q同时从A、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0.5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问这样的点存在吗?如存在,请找出来,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和解析1.【答案】(1)530;(2)0.9x;(0.8x+50;(3)0.9a+0.8(820-a-500)+450=0.1a+706.【解析】解:(1)500×0.9+(600-500)×0.8=530;(2)0.9x;500×0.9+(x-500)×0.8=0.8x+50;(3)0.9a+0.8(820-a-500)+450=0.1a+706.(1)让500元部分按9折付款,剩下的100按8折付款即可;(2)等量关系为:购物款×9折;500×9折+超过500的购物款×8折;(3)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第一次购物款×9折+500×9折+(总购物款-第一次购物款-第二次购物款500)×8折,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求解.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不同购物款所得的实际付款的等量关系,难点是求第二问的第二次购物款应分9折和8折两部分分别计算实际付款.2.【答案】解:(1)方案一购买,需付款:20×200+40(x-20)=40x+3200(元),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0.9(20×200+40x)=3600+36x(元);(2)把x=30分别代入:40x+3200=40×30+3200=4400(元),3600+36×30=4680(元).因为4400<4680,所以按方案一购买更合算;(3)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x-20)条领带,共需费用:20×200+0.9×40(x-20)=36x+3280,当x=30时,36×30+3280=4360(元).【解析】(1)根据题目提供的两种不同的付款方式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x=30分别代入求得的代数式中即可得到方案一和二的费用,然后比较即可得到选择哪种方案更合算;(3)根据题意考虑可以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获赠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10条领带更合算.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的相关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题目并正确的列出代数式.3.【答案】解:(1)观察图形可知S阴影=S ABCD+S CEFG-S ABD-S BGF.∵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a,正方形CEFG的边长是6,∴S ABCD=a2,S CEFG=62,S ABD=a2,S BGF=×(a+6)×6.∴S阴影=a2+62-a2-×(a+6)×6=a2-3a+18.(2)当a=4时,S阴影=×42-3×4+18=14.【解析】(1)依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a=4代入进行计算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列代数式,明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4.【答案】解:(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题意得2(x+50)=3x,解得x=100,x+50=150.答:每套队服150元,每个足球100元;(2)到甲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100(a-)=100a+14000(元),到乙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0.8×100•a=80a+15000(元);(3)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理由如下:将a=60代入,得100a+14000=100×60+14000=20000(元).80a+15000=80×60+15000=19800(元),因为20000>19800,所以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解析】(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甲、乙两商场的优惠方案即可求解;(3)把a=60代入(2)中所列的代数式,分别求得在两个商场购买所需要的费用,然后通过比较得到结论: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5.【答案】-6 -2 24【解析】解:(1)∵(b+2)2+(c-24)2=0,∴b=-2,c=24,∵多项式x|a+3|y2一ax3y+xy2-1是五次四项式,∴|a+3|=5-2,-a≠0,∴a=-6;故答案是:-6,-2,24;(2)①点P,M相遇时间t==7.5,∴N点所走路程:7.5×7=52.5(单位长度);②OQ-MN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MN=(7-1)t+4=6t+4,∵动点M、N、P,分别从点A、B、C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2,24,∴运动t秒时点N、P分别位于数轴上-2+7t、24-3t的位置,∴PN中点Q位于:(-2+7t+24-3t)÷2=11+2t,∴OQ=11+2t,∴OQ-MN=11+2t-(6t+4)=11+2t-2t-=,∴在运动过程中,OQ-MN的值不发生变化.(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b与c的值,根据多项式为五次四项式求出a的值;(2)①由题意求出点P遇到点M的时间,也就是点N的运动时间,首先求出AC的距离,设相遇时间为t,分别表示出两点行驶的距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即可;②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MN=(7-1)t+4=6t+4,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出点N和点P,进而表示出点Q,由于点N运动的快,且点N运动的初始位置离点O近,故点Q一直位于点O右侧,用OQ减去MN,化简即可得结论.本题综合考查了方程、多项式、动点在数轴上的表示的数及线段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6.【答案】解:(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涉及整式的概念,追及问题,列代数式等问题,综合程度较高,属于难题.(1)根据多项式与单项式的概念即可求出答案.(2)只需要判断A、C是否关于B对称即可.(3)根据A、B、C三点运动的方向即可求出答案.(4)将(3)问中的AB与BC的表达式代入即可判断.【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4,b=1,c=6,(2)能重合,由于-4与6的中点为1,故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能重合;(3)由于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后,AB=3t+1-(-4)-2t=t+5由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BC=2t+6-1+t=3t+5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见答案.7.【答案】解:(1)10×2+(16-10)×2.5=35(元),答:应交水费35元;(2)设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x吨,由题意得10×2+2.5×(x-10)=30,解得x=14,答: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14吨;(3)①当0<a≤10时,应交水费为2a(元),②当a>10时,应交水费为:20+2.5(a-10)=2.5a-5(元).【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分清楚如何计算水费.(1)根据题意可得水费应分两部分:不超过10吨的部分的水费+超过10吨部分的水费,把两部分加起来即可;(2)首先根据所交的水费讨论出用水是否超过了10吨,再根据水费计算出用水的吨数;(3)此题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0<a≤10时,②当a>10时,分别进行计算即可.8.【答案】(1)16;45(2)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2.5x-5元;【解析】解:(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8×2=16元,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故答案为:(1)16,45.(2)见答案【分析】(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16元;超过10吨,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于是可得: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2)分类讨论: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元;本题主要考查列代数式和代数求值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列出代数式,此题难度一般.9.【答案】-3 9 1 1 12【解析】解:(1)∵|a+3|+(c-9)2=0,∴a+3=0,c-9=0,解得,a=-3,b=9;(2)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b.∵BC=2AB,∴|c-b|=2|b-a|,即9-b=2[b-(-3)]解得:b=1;(3)当x=b=1时,|x-a|+|x-b|+|x-c|=|x-(-3)|+|x-1|+|x-9|=12为最小值;(4)当t不超过4秒(或表述为0≤t≤4或4秒以前),d=12-t;当t超过4秒(或表述为t>4或4秒以后),d=3t-4.(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3,b=9;(2)分C点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3)当P与点B重合时,|x-a|+|x-b|+|x-c|即当x=b时,取得最小值;(4)分当0<t≤4时,当t>4时,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即可.此题考查是列代数式,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两地之间的距离求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答案】解:(1)2;96;(2);(3)1;125;∵++++=,令①,由①×5得:②,由②-①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数字字母规律和整式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给的知识和解题方法.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解题.【解答】解:(1)∵,,,∴公比q=2,∴a6=a1q5=3×25=96,故答案为2;96;(2)∵ ,,,由此可得:,故答案为;(3)∵ ,,,∴ ,即:,a1=1,∴ ,故答案为1;125;见答案.11.【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AB=6,两点速度和为:1+2=3,∴63=2,答:运动2秒后,点P、Q能相遇;(3)存在点M,使P到A、B、C的距离和等于10,M对应的数是2或者.【解析】本题考查数轴有关计算以及单项式和多项式问题,注意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解题关键;(1)根据题意写出a、b、c即可;(2)计算PQ两点距离后除以总速度即可得出答案;(3)假设坐标是x=m,用数轴上两点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解:(1);(2)①当时,,t=或t=-(舍去),②当时,PQ=t-(2t-6)=6-t,,t=(舍去),③当时,,t=5或t=8(舍去),综上所述,t=或5时,APQ的面积能否为2.【解析】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熟练运用动点问题是解答的关键,(1)由题意可得AP的不等式;(2)根据t的取值情况分3种情况讨论.13.【答案】解:(1)-26,-10,10;(2)①16,36 ;②x+26,10-x;(3)点N运动的总时间为:2(36÷3)=12×2=24,24+16=40,设t秒时,M、N第一次相遇,3(t-16)=t,t=24,分五种情况:①当0≤t≤16时,如图2,点M在运动,点N在A处,此时MN=t,②当16<t≤24时,如图3,M在N的右侧,此时MN=t-3(t-16)=-2t+48,③M、N第二次相遇(点N从C点返回时):t+3(t-16)=36×2,t=30,当24<t≤30时,如图4,点M在N的左侧,此时MN=36×2-t-3(t-16)=-4t+120,④当30<t≤36时,如图5,点M在N的右侧,此时MN=3(t-16)-36-(36-t)=4t-120,⑤当36<t≤40时,如图6,点M在点C处,此时MN=3(t-16)-36=3t-84,【解析】解:(1)∵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a,b满足(a+26)2+|b+c|=0,∴c=10,a+26=0,b+c=0,∴a=-26,b=-10,c=10,故答案为:-26,-10,10;(2)①∵数轴上a、b、c三个数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A表示的数是-26,点B表示的数是-10,点C表示的数是10,所画的数轴如图1所示;∴AB=-10+26=16,AC=10-(-26)=36;故答案为:16,36;②∵点P为点A和C之间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AP=x+26,PC=10-x;故答案为:x+26,10-x;(3)见答案.【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求得a、b、c的值,从而可以解答本题;(2)①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AB=x B-x A,可得AB和AC的长;②同理可以表示AP和PC的长;(3)先计算t的取值,因为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且AC=36,所以需要36秒完成,又因为当点M运动到B点时,即16秒后,点N从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所以点N还需要运动24秒,所以一共需要40秒,再分别计算M、N两次相遇的时间,分五种情况讨论,根据图形结合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表示MN的长.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的化简,学会用参数表示线段的长,有难度,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4.【答案】解:(1)设购买x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所需付款分别为:甲店:;乙店:.(2)把x=15分别代入(1)中的代数式得:甲店需付款为:125+5×15=200元,乙店需付款为:135+4.5×15=202.5元,答:当需购买15只茶杯时,选择去甲店购买更合算.(3)设购买茶杯x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由题意得:,即,所以x=20.答:购买茶杯20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设购买x只茶杯时,甲商场收费为,在乙商场收费为;(2)把x=15分别代入(1)中的两店表达式,款数较少的甲店为所选;(3)利用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建立方程,计算得结论.15.【答案】解:(1)1;(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则:AC=6x,BC =4x,AB=10,∵AC-BC=AB,∴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如图①),MN=MP+NP=AP+BP=(AP+BP)=AB=5.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如图②),MN=PM-PN=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BC=4x,AB=10,根据A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解答】解:(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AB=10,∵PA=PB,∴点P表示的数是1.故答案为1;(2)见答案;(3)见答案.16.【答案】解:(1)(2);(3)根据题意,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如图:,解得;第二种情况如图:,解得 ;第三种情况如图:,解得;第四种情况如图:,解得.综上可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列代数式,两点间的距离等.(1)根据点的移动方向确定,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点B表示的数是﹣2+7=5,最后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说明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2-x;(3)需要分情况讨论,根据题意要分四种情况分别讨论,直至得出全部结论.【解答】解:(1)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点B表示的数是﹣2+7=5,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说明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2-x;(3)见答案.17.【答案】解:(1)∵AC=9,点M是AC的中点,∴CM=AC=4.5,∵BC=6,点N是BC的中点,∴CN=BC=3,∴MN=CM+CN=7.5,∴线段MN的长度为7.5;(2)MN=,∵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MC=AC=a,CN=CB=b,∴MN=;(3)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时,如图:得:MN=;(4)AB=2m-n.【解析】本题考查了线段两点间的距离及中点的性质.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根据“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先求出MC、CN的长度,再利用MN=CM+CN 即可求出MN的长度;(2)由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可表示线段MC、CN的长度,再利用MN=CM+CN,求得MN=;(3)点C在AB的延长线上时,根据M、N分别为AC、BC的中点,即可求出MN=MC-NC=问题的解;(4)由D为线段AC的中点,M为线段EB的中点,CE=n,得,整理得AC+BE=2m-2n,所以AB=2m-2n+n=2m-n问题得解.18.【答案】(1)-7或-1;(2)-4-t,t+4;(3)解: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理由如下:∵3BC-AB=3(t+4)-(3t+6)=3t+12-3t-6=6.∴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与绝对值,两点间的距离,整式的加减,列代数式的有关知识.(1)设点D表示的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代数式即可;(3)先求出BC=t+4,AB=3t+6,从而得出3BC-AB=6,得出结论.【解答】解:(1)设点D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4)|=3,解得:x=-7或x=-1,故答案为-7或-1;(2)因为A点向左运动,所以A点表示的数是:-4-t,B、C两点向右运动,所以BC=t+4; 故答案为-4-t;t+4;(3)见答案.19.【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设运动x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根据题意,得2x=0.5x+6解得x=4答:运动4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3)存在点M,使P到A、B、C的距离和等于10,设M对应的数为t,当t≤-2时,-2-t-1-t+5-t=10,解得;。
动点问题练习(含标准答案)
动点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8cm,BC=21cm,点P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53、如图,在Rt ABC△中,9060ACB B∠=∠=°,°,2BC=.点O是AC的中点,过点O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O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过点C作CE AB∥交直线l于点E,设直线l的旋转角为α.(1)①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等腰梯形,此时AD的长为;②当α=度时,四边形EDBC是直角梯形,此时AD的长为;(2)当90α=°时,判断四边形EDBC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①30,1;②60,1.5;(2)当∠α=900时,四边形EDBC是菱形.∵∠α=∠ACB=900,∴BC//ED. ∵CE//AB, ∴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在Rt△ABC中,∠ACB=900,∠B=600,BC=2, ∴∠A=300.∴AB=4,AC∴AO=12AC.在Rt△AOD中,∠A=300,∴AD=2.∴BD=2. ∴BD=BC. 又∵四边形EDBC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EDBC是菱形4、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D,BE⊥MN于E. (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ADC≌△CEB;②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DE、AD、BE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备用图)CBED图1NMA BCDEMACBEDNM解:(1)①∵∠ACD=∠ACB=90°∴∠CAD+∠ACD=90° ∴∠BCE+∠ACD=90° ∴∠CAD=∠BCE ∵AC=BC ∴△ADC ≌△CEB②∵△ADC ≌△CEB ∴CE=AD ,CD=BE ∴DE=CE+CD=AD+BE (2) ∵∠ADC=∠CEB=∠ACB=90°∴∠ACD=∠CBE 又∵AC=BC ∴△ACD ≌△CBE ∴CE=AD ,CD=BE ∴DE=CE-CD=AD-BE(3) 当MN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DE=BE-AD(或AD=BE-DE ,BE=AD+DE 等) ∵∠ADC=∠CEB=∠ACB=90°∴∠ACD=∠CBE , 又∵AC=BC ,∴△ACD ≌△CBE , ∴AD=CE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90AEF ∠=,且EF 交正方形外角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 =EF .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M ,连接ME ,则AM =EC ,易证AME ECF △≌△,所以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 =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解:(1)正确. 证明:在AB 上取一点M ,使AM EC =,连接ME . BM BE ∴=.45BME ∴∠=°,135AME ∴∠=°.CF 是外角平分线,45DCF ∴∠=°,135ECF ∴∠=°.AME ECF ∴∠=∠. 90AEB BAE ∠+∠=°,90AEB CEF ∠+∠=°, ∴BAE CEF ∠=∠. AME BCF ∴△≌△(ASA ). AE EF ∴=. (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N .使AN CE =,连接NE .BN BE ∴=. 45N PCE ∴∠=∠=°.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 BE ∴∥. DAE BEA ∴∠=∠. NAE CEF ∴∠=∠.ANE ECF ∴△≌△(ASA ). AE EF ∴=. 6、如图, 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M 沿射线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P 的运动时间为t. 求(1)△ 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3) 若AB=5且∠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AD F GB图1A D FC G B 图3ADFGB 图2AD FC GE B MA D FG B N7、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是AB 的中点,过点E 作EF BC ∥交CD 于点F .46AB BC ==,,60B =︒∠.求:(1)求点E 到BC 的距离;(2)点P 为线段EF 上的一个动点,过P 作PM EF ⊥交BC 于点M ,过M 作MN AB ∥交折线ADC 于点N ,连结PN ,设EP x =.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时(如图2),PM N △的形状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PMN △的周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时(如图3),是否存在点P ,使PMN △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所有满足要求的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如图1,过点E 作EG BC ⊥于点G .∵E 为AB 的中点,∴122BE AB ==.在Rt EBG△中,60B =︒∠,∴30BEG =︒∠.∴112BG BE EG ====,即点E 到BC(2)①当点N 在线段AD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不发生改变.∵PM EF EG EF ⊥⊥,,∴PM EG ∥. ∵EF BC ∥,∴EP GM =,PM EG ==同理4MN AB ==. 如图2,过点P 作PH MN ⊥于H ,∵MN AB ∥,∴6030NMC B PMH ==︒=︒∠∠,∠.∴122PH PM ==∴3cos302MH PM =︒=.则35422NH MN MH =-=-=.图1 A D E BF CGA D E BFCPNMG HA D E BF C图4(备用)AD EBF C 图5(备用)A D E BF C图1 图2A D E BF C PNM图3A D EBFCPNM(第25题)在Rt PNH △中,PN === ∴PMN △的周长=4PM PN MN ++=.②当点N 在线段DC 上运动时,PMN △的形状发生改变,但MNC △恒为等边三角形. 当PM PN =时,如图3,作PR MN ⊥于R ,则MR NR =.类似①,32MR =.∴23MN MR ==.∵MNC △是等边三角形,∴3MC MN ==. 此时,6132x EP GM BC BG MC ===--=--=.当MP MN=时,如图4,这时MC MN MP ==此时,615x EP GM ===-=当NP NM =时,如图5,30NPM PMN ==︒∠∠.则120PMN =︒∠,又60MNC =︒∠,∴180PNM MNC +=︒∠∠.因此点P 与F 重合,PMC △为直角三角形. ∴tan301MC PM =︒=.此时,6114x EP GM ===--=. 综上所述,当2x =或4或(5-时,PMN △为等腰三角形.8、如图,已知ABC △中,10AB AC ==厘M ,8BC =厘M ,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3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 解:(1)①∵1t =秒, ∴313BP CQ ==⨯=厘M , ∵10AB =厘M ,点D 为AB 的中点, ∴5BD =厘M .图3A D E BFCPN M图4A D EBF CP MN 图5A DEBF (P ) CM NGGRG又∵8PC BC BP BC =-=,厘M , ∴835PC =-=厘M , ∴PC BD =. 又∵AB AC =, ∴B C ∠=∠, ∴BPD CQP △≌△. ②∵P Qv v ≠, ∴BP CQ ≠, 又∵BPD CQP △≌△,B C ∠=∠,则45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433BP t ==秒, ∴515443Q CQ v t===厘M/秒。
中考动点问题经典题型归类总结附答案
专题十动点型问题考点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图像)例1 (2013•兰州)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解: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1.(2013•白银)如图,⊙O的圆心在定角∠α(0°<α<180°)的角平分线上运动,且⊙O与∠α的两边相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S关于⊙O的半径r(r>0)变化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1.C考点二:动态几何型题目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一)点动问题.例2 (2013•河北)如图,梯形ABCD中,AB∥DC,DE⊥AB,CF⊥AB,且AE=EF=FB=5,DE=1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到点B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y=S△EPF,则y与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A.B.C.D.思路分析:分三段考虑,①点P在AD上运动,②点P在DC上运动,③点P在BC上运动,分别求出y与t 的函数表达式,继而可得出函数图象. 解:在Rt △ADE 中,AD=2213AE DE +=,在Rt △CFB 中,BC=2213BF CF +=,①点P 在AD 上运动:对应训练2.(2013•北京)如图,点P 是以O 为圆心,AB 为直径的半圆上的动点,AB=2.设弦AP 的长为x ,△APO 的面积为y ,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大致是( )A .B .C .D .2.A(二)线动问题例3 (2013•荆门)如右图所示,已知等腰梯形ABCD ,AD ∥BC ,若动直线l 垂直于BC ,且向右平移,设扫过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为S ,BP 为x ,则S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A.B.C.D.解:①当直线l经过BA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②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保持不变;③直线l经过DC段时,阴影部分的面积越来越大,并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小;结合选项可得,A选项的图象符合.故选A.对应训练3.(2013•永州)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垂直于对角线BD的直线l,从点B开始沿着线段BD匀速平移到D.设直线l被矩形所截线段EF的长度为y,运动时间为t,则y关于t的函数的大致图象是()A.B.C.D.3.A(三)面动问题例4 (2013•牡丹江)如图所示:边长分别为1和2的两个正方形,其中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小正方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大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大正方形内去掉小正方形后的面积为s,那么s与t的大致图象应为()A.B.C.D.解:根据题意,设小正方形运动的速度为V,分三个阶段;①小正方形向右未完全穿入大正方形,S=2×2-Vt×1=4-Vt,②小正方形穿入大正方形但未穿出大正方形,S=2×2-1×1=3,③小正方形穿出大正方形,S=Vt×1,分析选项可得,A符合;故选A.对应训练4.(2013•衡阳)如图所示,半径为1的圆和边长为3的正方形在同一水平线上,圆沿该水平线从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时间为t,正方形除去圆部分的面积为S(阴影部分),则S与t的大致图象为()A.B.C.D.4.A究:当t为何值时,△QMN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的值.(4)△QMN 为等腰三角形的情形有两种,需要分类讨论,避免漏解.解:(1)∵C (7,4),AB ∥CD ,∴D (0,4).∵sin ∠DAB=22, ∴∠DAB=45°,∴OA=OD=4,∴A (-4,0).设直线l 的解析式为:y=kx+b ,则有4-40b k b =⎧⎨+=⎩, 解得:k=1,b=4,∴y=x+4.∴点A 坐标为(-4,0),直线l 的解析式为:y=x+4.(2)在点P 、Q 运动的过程中:①当0<t≤1时,如答图1所示:过点C 作CF ⊥x 轴于点F ,则CF=4,BF=3,由勾股定理得BC=5.过点Q 作QE ⊥x 轴于点E ,则BE=BQ•cos ∠CBF=5t•35=3t . ∴PE=PB -BE=(14-2t )-3t=14-5t ,S=12PM•PE=12×2t×(14-5t )=-5t 2+14t ; ②当1<t≤2时,如答图2所示:过点C、Q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F,E,则CQ=5t-5,PE=AF-AP-EF=11-2t-(5t-5)=16-7t,S=12PM•PE=12×2t×(16-7t)=-7t2+16t;③当点M与点Q相遇时,DM+CQ=CD=7,即(2t-4)+(5t-5)=7,解得t=167.当2<t<167时,如答图3所示:MQ=CD-DM-CQ=7-(2t-4)-(5t-5)=16-7t,S=12PM•MQ=12×4×(16-7t)=-14t+32.(3)①当0<t≤1时,S=-5t2+14t=-5(t-75)2+495,∵a=-5<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t=75,∴当0<t≤1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t=1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9;②当1<t≤2时,S=-7t2+16t=-7(t-87)2+647,∵a=-7<0,抛物线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t=87,∴当t=87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647;③当2<t<167时,S=-14t+32∵k=-14<0,∴S随t的增大而减小.又∵当t=2时,S=4;当t=167时,S=0,∴0<S<4.综上所述,当t=87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647.(4)△QMN为等腰三角形,有两种情形:①如答图4所示,点M在线段CD上,MQ=CD-DM-CQ=7-(2t-4)-(5t-5)=16-7t,MN=DM=2t-4,由MN=MQ,得16-7t=2t-4,解得t=209;②如答图5所示,当点M运动到C点,同时当Q刚好运动至终点D,此时△QMN为等腰三角形,t=125.故当t=209或t=125时,△QMN为等腰三角形.对应训练5.(2013•长春)如图①,在▱ABCD中,AB=13,BC=50,BC边上的高为12.点P从点B出发,沿B-A-D-A 运动,沿B-A运动时的速度为每秒13个单位长度,沿A-D-A运动时的速度为每秒8个单位长度.点Q从点B出发沿BC方向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长度.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到达点C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连结PQ.(1)当点P沿A-D-A运动时,求AP的长(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连结AQ,在点P沿B-A-D运动过程中,当点P与点B、点A不重合时,记△A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过点Q作QR∥AB,交AD于点R,连结BR,如图②.在点P沿B-A-D运动过程中,当线段PQ 扫过的图形(阴影部分)被线段BR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时t的值.(4)设点C、D关于直线PQ的对称点分别为C′、D′,直接写出C′D′∥BC时t的值.5.解:(1)当点P沿A-D运动时,AP=8(t-1)=8t-8.当0<t<1时,如图①.作过点Q作QE⊥AB于点E.S△ABQ=12AB•QE=12BQ×12,4当0<t≤1时,如图③.∵S △BPM =S △BQM ,∴PM=QM .∵AB ∥QR ,∴∠PBM=∠QRM ,∠BPM=∠MQR ,在△BPM 和△RQM 中PBM QRMBPM MQR PM QM∠=∠⎧⎪∠=∠⎨⎪=⎩,∴△BPM ≌△RQM .∴BP=RQ ,∵RQ=AB ,∴BP=AB∴13t=13,解得:t=1当1<t≤83时,如图④.∵BR 平分阴影部分面积,∴P 与点R 重合.34∵S△ABR=S△QBR,∴S△ABR<S四边形BQPR.∴BR不能把四边形ABQP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综上所述,当t=1或83时,线段PQ扫过的图形(阴影部分)被线段BR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4)如图⑥,当P在A-D之间或D-A之间时,C′D′在BC上方且C′D′∥BC时,∴∠C′OQ=∠OQC.∵△C′OQ≌△COQ,∴∠C′OQ=∠COQ,∴∠CQO=∠COQ,∴QC=OC,∴50-5t=50-8(t-1)+13,或50-5t=8(t-1)-50+13,解得:t=7或t=95 13.当P在A-D之间或D-A之间,C′D′在BC下方且C′D′∥BC时,如图⑦.同理由菱形的性质可以得出:OD=PD,∴50-5t+13=8(t-1)-50,解得:t=121 13.∴当t=7,t=9513,t=12113时,点C、D关于直线PQ的对称点分别为C′、D′,且C′D′∥BC.中考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2013•新疆)如图,Rt△ABC中,∠ACB=90°,∠ABC=60°,BC=2cm,D为BC的中点,若动点E 以1c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着A→B→A的方向运动,设E点的运动时间为t秒(0≤t<6),连接DE,当△BDE是直角三角形时,t的值为()A.2B.2.5或3.5C.3.5或4.5D.2或3.5或4.51.D2.(2013•安徽)图1所示矩形ABCD中,BC=x,CD=y,y与x满足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如图2所示,等腰直角三角形AEF的斜边EF过C点,M为EF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当x=3时,EC<EMB.当y=9时,EC>EMC.当x增大时,EC•CF的值增大D.当y增大时,BE•DF的值不变2.D3.(2013•盘锦)如图,将边长为4的正方形ABCD的一边BC与直角边分别是2和4的Rt△GEF的一边GF重合.正方形AB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GE向右匀速运动,当点A和点E重合时正方形停止运动.设正方形的运动时间为t秒,正方形ABCD与Rt△GEF重叠部分面积为s,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为()A.B.C.D.3.B4.(2013•龙岩)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0,2),B(0,6),动点C在直线y=x上.若以A、B、C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点C的个数是()A.2B.3C.4D.54.B5.(2013•武汉)如图,E,F是正方形ABCD的边AD上两个动点,满足AE=DF.连接CF交BD于点G,连接BE交AG于点H.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线段DH长度的最小值是.516、如图,在等腰Rt△ABC中,∠C=90°,AC=8,F是AB边上的中点,点D,E分别在AC,BC边上运动,且保持AD=CE.连接DE,DF,EF.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下列结论:①△DF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②四边形CDFE不可能为正方形,③DE长度的最小值为4;④四边形CDFE的面积保持不变;⑤△CDE面积的最大值为8.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②③B、①④⑤(3)若⊙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6.解:(1)∵A(8,0),B(0,6),8.(2013•宜昌)半径为2cm的与⊙O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O与l相切于点F,DC在l上.(1)过点B作的一条切线BE,E为切点.①填空:如图1,当点A在⊙O上时,∠EBA的度数是;②如图2,当E,A,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线段OA的长;(2)以正方形ABCD的边AD与OF重合的位置为初始位置,向左移动正方形(图3),至边BC与OF 重合时结束移动,M,N分别是边BC,AD与⊙O的公共点,求扇形MON的面积的范围.7.解:(1)①∵半径为2cm的与⊙O边长为2cm的正方形ABCD在水平直线l的同侧,当点A在⊙O如图,过O 点作OK ⊥MN 于K ,∴∠MON=2∠NOK ,MN=2NK ,在Rt △ONK 中,sin ∠NOK=2NK NK ON =, ∴∠NOK 随NK 的增大而增大,∴∠MON 随MN 的增大而增大,∴当MN 最大时∠MON 最大,当MN 最小时∠MON 最小,①当N ,M ,A 分别与D ,B ,O 重合时,MN 最大,MN=BD ,∠MON=∠BOD=90°,S 扇形MON 最大=π(cm 2),②当MN=DC=2时,MN 最小,∴ON=MN=OM ,∴∠NOM=60°,S 扇形MON 最小=23π(cm 2), ∴23π≤S 扇形MON ≤π. 故答案为:30°.9.(2013•重庆)已知:如图①,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12,BC=6,AD ⊥BD .以AD 为斜边在平8.解:(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6.在Rt△ADE中,AD=6,∠EAD=30°,∴AE=AD•cos30°=33,DE=AD•sin30°=3,∴△AED的周长为:6+33+3=9+33.(2)在△AED向右平移的过程中:(I)当0≤t≤1.5时,如答图1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D0NK.∵DD0=2t,∴ND0=DD0•sin30°=t,NK=ND0•tan30°=3t,∴S=S△D0NK=12ND0•NK=12t•3t=32t2;(II)当1.5<t≤4.5时,如答图2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四边形D0E0KN.∵AA0=2t,∴A0B=AB-AA0=12-2t,∴A0N=12A0B=6-t,NK=A0N•tan30°=33(6-t).∴S=S四边形D0E0KN=S△ADE-S△A0NK=12×3×33-12×(6-t)×33(6-t)=-36t2+23t-332;(III)当4.5<t≤6时,如答图3所示,此时重叠部分为五边形D0IJKN.∵AA 0=2t,∴A0B=AB-AA0=12-2t=D0C,∴A0N=12A0B=6-t,D0N=6-(6-t)=t,BN=A0B•cos30°=3(6-t);易知CI=BJ=A0B=D0C=12-2t,∴BI=BC-CI=2t-6,S=S梯形BND0I-S△BKJ=12[t+(2t-6)]• 3(6-t)-12•(12-2t)•33(12-2t)=-1336t2+203t-423.综上所述,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S=2223(0 1.5)2333-23-(1.5 4.5)62133-203-423(4.56)6t tS t t tt t t⎧≤≤⎪⎪⎪⎪=+<≤⎨⎪⎪+<≤⎪⎪⎩.(3)存在α,使△BPQ为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经探究,得△BPQ∽△B1QC,故当△BPQ为等腰三角形时,△B1QC也为等腰三角形.(I)当QB=QP时(如答图4),则QB1=QC,∴∠B1CQ=∠B1=30°,即∠BCB1=30°,∴α=30°;(II)当BQ=BP时,则B1Q=B1C,若点Q在线段B1E1的延长线上时(如答图5),∵∠B1=30°,∴∠B1CQ=∠B1QC=75°,即∠BCB1=75°,∴α=75°.10.(2013•吉林)如图,在Rt△ABC中,∠ACB=90°,AC=6cm,BC=8cm.点D、E、F分别是边AB、(2)在点P 从点F 运动到点D 的过程中,某一时刻,点P 落在MQ 上,求此时BQ 的长度;(3)当点P 在线段FD 上运动时,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1.解:(1)当点P 运动到点F 时,∵F 为AC 的中点,AC=6cm ,∴AF=FC=3cm ,∵P 和Q 的运动速度都是1cm/s ,∴BQ=AF=3cm ,∴CQ=8cm -3cm=5cm ,故答案为:5.(2)设在点P 从点F 运动到点D 的过程中,点P 落在MQ 上,如图1,则t+t -3=8,t=112, BQ 的长度为112×1=112(cm );(3)∵D 、E 、F 分别是AB 、BC 、AC 的中点,∴DE=12AC=12×6=3, DF=12BC=12×8=4, ∵MQ ⊥BC ,∴∠BQM=∠C=90°,∵∠QBM=∠CBA ,∴△MBQ ∽△ABC ,∴BQ MQ BC AC=, ∴86x MQ =,MQ=34x,分为三种情况:①当3≤x<4时,重叠部分图形为平行四边形,如图2,y=PN•PD=34x(7-x)即y=-34x2+214x;②当4≤x<112时,重叠部分为矩形,如图3,y=3[(8-X)-(X-3))]即y=-6x+33;③当112≤x≤7时,重叠部分图形为矩形,如图4,y=3[(x-3)-(8-x)]即y=6x-33.213.解:(1)如图,2如图2,由(1)知:抛物线的对称轴l为x=4,因为A、B两点关于l对称,连接CB交l于点P,则AP=BP,所以AP+CP=BC的值最小∵B(6,0),C(0,2)(3)如图3,连接ME ,∵CE 是⊙M 的切线∴ME ⊥CE ,∠CEM=90°由题意,得OC=ME=2,∠ODC=∠MDE ∵在△COD 与△MED 中COA DEMODC MD EOC ME∠=∠⎧⎪∠=∠⎨⎪=⎩,∴△COD ≌△MED (AAS ),∴OD=DE ,DC=DM设OD=x 则CD=DM=OM -OD=4-x 则RT △COD 中,OD 2+OC 2=CD 2, ∴x 2+22=(4-x )2∴x=32,∴D (32,0)设直线CE 的解析式为y=kx+b ∵直线CE 过C (0,2),D (32,0)两点,则3022k b b ⎧+=⎪⎨⎪=⎩,解得:432k b ⎧=-⎪⎨⎪=⎩。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第3章 代数动点问题总结(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代数动点题目总结一、解答题1.某超市在春节期间对顾客实行优惠,规定如下:一次性购物优惠办法少于200元不予优惠低于500元但不低于200元九折优惠500元或超过500元其中500元部分给予九折优惠,超过500元部分给予八折优惠(2)若顾客在该超市一次性购物x元,当x小于500元但不小于200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当x大于或等于500元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如果王老师两次购物货款合计820元,第一次购物的货款为a元(200<a<300),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多少元?2.某商场销售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200元,领带每条定价40元.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开展促销活动.活动期间向客户提供两种优惠方案:方案一:买一套西装送一条领带;方案二:西装和领带都按定价的90%付款。
现某客户要到该商场购买西装20套,领带x条(x>20).(1)若该客户按方案一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若该客户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2)若x=30,通过计算说明此时按哪种方案购买较为合算?(3)当x=30时,你能给出一种更为省钱的购买方案吗?试写出你的购买方法和所需费用.3.如图,四边形ABCD和ECGF都是正方形.(1)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要求化简)(2)当a=4时,求阴影部分的面积.4.为发展校园足球运动,某县城区四校决定联合购买一批足球运动装备,市场调查发现,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种品牌的足球队服和足球,已知每套队服比每个足球多50元,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经洽谈,甲商场优惠方案是:每购买十套队服,送一个足球,乙商场优惠方案是:若购买队服超过80套,则购买足球打八折.(1)求每套队服和每个足球的价格是多少?(2)若城区四校联合购买100套队服和a(a>10)个足球,请用含a的式子分别表示出到甲商场和乙商场购买装备所花的费用;(3)在(2)的条件下,若a=60,假如你是本次购买任务的负责人,你认为到甲、乙哪家商场购买比较合算?5.点A、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b,c,且a,b,c满足(b+2)2+(c-24)2=0,多项式x|a+3|y2-ax3y+xy2-1是五次四项式.(1)a的值为______,b的值为______,c的值为______;(2)若数轴上有三个动点M、N、P,分别从点A、B、C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7个单位长度3个单位长度.①若点P向左运动,点M向右运动,点N先向左运动,遇到点M后回头再向右运动,遇到点P后又回头再向左运动,……,这样直到点P遇到点M时三点都停止运动,求点N所走的路程;②若点M、N向右运动,点P向左运动,点Q为线段PN中点,在运动过程中,OQ-1MN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36.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a是多项式﹣2x2﹣4x+1x2y4的次数为c.的一次项系数,b是最小的正整数,单项式﹣12(1)a=_____,b=_____,c=_____;(2)若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_____ 重合(填“能”或“不能”);(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BC=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AB﹣B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7.某市为了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2元/吨收费;超过10吨的部分按2.5元/吨收费.(1)若黄老师家5月份用水16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2)若黄老师家6月份交水费30元,问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多少吨?(3)若黄老师家7月份用水a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用a的代数式表示)8.为了节约用水,某市决定调整居民用水收费方法,规定如果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水收费2元,如果每户每月用水超过10吨,则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小红看到这种收费方法后,想算算她家每月的水费:(1)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8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20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2)如果字母x表示小红家每月用水的吨数,那么小红家每月的水费该如何用x的代数式表示呢?9.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且a、c满足|a+3|+(c-9)2=0.(1)a=______,c=______;(2)如图所示,在(1)的条件下,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b-c|,点B在点A、C之间,且满足BC=2AB,则b=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当代数式|x-a|+|x-b|+|x-c|取得最小值时,此时x=______,最小值为______;(4)在(1)(2)的条件下,若在点B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C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用t的代数式表示).10.阅读下列两材料,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材料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第1项,记为a1,依此类推,排在第n位的数称为第n项,记为a n.一般地,若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如数列1,3,9,27,⋯为等比数列,其中a1=1,公比q=3.【材料二】为了求1+2+22+23+⋯2100的值. 可令S=1+2+22+23+⋯+ 2100,则2S=2+22+23+24+⋯+2101, 因此2S−S=2101−1,所以S=2101−1,即1+2+22+23+⋯2100=2101−1(1)等比数列3,6,12,24⋯的公比q为_________,第6项是________(2)如果一个数列a1,a2,a3,a4,⋯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那么根据定义可得到a2=a1⋅q,a3=a2⋅q=(a1⋅q)⋅q=a1⋅q2,a4=a3⋅q=(a1⋅q2)⋅q=a1⋅q3,⋯,由此可得a n=________(用a1和q的代数式表示)(3)若某等比数列的公比q=5,第2项a2=5,则它的第1项a1=____,第4项a4=_____,并求出a1+a2+a3+⋯+a100的值.11.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且a,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a,b,c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P,Q可以相遇?(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直接写出所有点M对应的数.(不必说明理由)1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6,BC=4,P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A→B→C运动,Q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B→C→D运动,P、Q同时出发,任一点到达终点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用t的代数式直接表示AP的长度;(2)△APQ的面积能否为2?能的话求出t的值,不能请说明理由.13.已知: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且a,b满足(a+26)2+|b+c|=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______,b=______,c=______;(2)在数轴上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①记A、B两点间的距离为AB,则AB=______,AC=______;②点P为该数轴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点A与点C之间运动时(包含端点),则AP=______,PC=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当点M运动到B点时,点N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N 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设点M移动时间为t秒,当点N开始运动后,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N两点间的距离.14.甲、乙两家批发商出售同样品牌的茶壶和茶杯,定价相同,茶壶每把30元,茶杯每只5元.两家都在进行优惠销售:甲店买一送一大酬宾(买一把茶壶赠送茶杯一只);乙店全场9折优惠(按实际价格的90%收费).某茶具店需茶壶5把,茶杯若干只(不少于5只).(1)若设购买茶杯x只(x>5),则在甲店购买需付_____元,在乙店购买需付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当茶具店需购买10只茶杯时,到哪家商店购买较便宜?试加以说明;(3)试求出当茶具店购买多少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购买所需付的款一样多?15.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16.阅读下面的材料: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b>a),则线段AB 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7cm到达B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2)若将点A向左移动xcm,则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点M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另一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到达原点O后立即原速度返回向右匀速运动,当MN=1cm时,求t的值.17.综合与探究:问题情境:已知: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初步探究:(1)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且AC=9,CB=6,求线段MN的长;问题解决:(2)若点C为线段AB上任一点,且AC=a,CB=b,求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类比应用:(3)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AC=a,CB=b,请你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拓展延伸:(4)已知:如图2,C为线段AB的中点,D为线段AC的中点,E为线段BC 上任意一点,M为线段EB的中点,DM=m,CE=n,请你直接写出线段AB的长度.(用含有m,n的代数式表示)18.先阅读材料:如图(1),在数轴上A示的数为a,B点表示的数为b,则点A 到点B的距离记为AB,线段AB的长可以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表示,即AB=b-a.图(1)解决问题:如图(2),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2,点C表示的数是6.图(2)(1)若数轴上有一点D,且AD=3,则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__;(2)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BC=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请问:3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19.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且a、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a、b、c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Q同时从A、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0.5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问这样的点存在吗?如存在,请找出来,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和解析1.【答案】(1)530;(2)0.9x ;(0.8x +50;(3)0.9a +0.8(820-a -500)+450=0.1a +706.【解析】解:(1)500×0.9+(600-500)×0.8=530; (2)0.9x ;500×0.9+(x -500)×0.8=0.8x +50; (3)0.9a +0.8(820-a -500)+450=0.1a +706.(1)让500元部分按9折付款,剩下的100按8折付款即可;(2)等量关系为:购物款×9折;500×9折+超过500的购物款×8折; (3)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第一次购物款×9折+500×9折+(总购物款-第一次购物款-第二次购物款500)×8折,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求解.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不同购物款所得的实际付款的等量关系,难点是求第二问的第二次购物款应分9折和8折两部分分别计算实际付款.2.【答案】解:(1)方案一购买,需付款:20×200+40(x -20)=40x +3200(元),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0.9(20×200+40x )=3600+36x (元); (2)把x =30分别代入:40x +3200=40×30+3200=4400(元), 3600+36×30=4680(元).因为4400<4680,所以按方案一购买更合算;(3)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x -20)条领带,共需费用:20×200+0.9×40(x -20)=36x +3280,当x =30时,36×30+3280=4360(元).【解析】(1)根据题目提供的两种不同的付款方式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x =30分别代入求得的代数式中即可得到方案一和二的费用,然后比较即可得到选择哪种方案更合算;(3)根据题意考虑可以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获赠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10条领带更合算.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的相关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题目并正确的列出代数式.3.【答案】解:(1)观察图形可知S 阴影=S ABCD +S CEFG -S △ABD -S △BGF .∵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a ,正方形CEFG 的边长是6,∴S ABCD =a 2,S CEFG =62,S △ABD =12a 2,S △BGF =12×(a +6)×6. ∴S 阴影=a 2+62-12a 2-12×(a +6)×6=12a 2-3a +18. (2)当a =4时,S 阴影=12×42-3×4+18=14.【解析】(1)依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a =4代入进行计算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列代数式,明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4.【答案】解:(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 元,则每套队服是(x +50)元,根据题意得2(x +50)=3x , 解得x =100, x +50=150.答:每套队服150元,每个足球100元;(2)到甲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100(a -10010)=100a +14000(元), 到乙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0.8×100•a =80a +15000(元);(3)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理由如下: 将a =60代入,得 100a +14000=100×60+14000=20000(元). 80a +15000=80×60+15000=19800(元), 因为20000>19800,所以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解析】(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 元,则每套队服是(x +50)元,根据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2)根据甲、乙两商场的优惠方案即可求解;(3)把a =60代入(2)中所列的代数式,分别求得在两个商场购买所需要的费用,然后通过比较得到结论: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 5.【答案】-6 -2 24【解析】解:(1)∵(b +2)2+(c -24)2=0, ∴b =-2,c =24,∵多项式x |a +3|y 2一ax 3y +xy 2-1是五次四项式, ∴|a +3|=5-2,-a ≠0, ∴a =-6;故答案是:-6,-2,24;(2)①点P ,M 相遇时间t =24−(−6)3+1=7.5,∴N 点所走路程:7.5×7=52.5(单位长度); ②OQ -13MN 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则MN =(7-1)t +4=6t +4,∵动点M 、N 、P ,分别从点A 、B 、C 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B 、C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2,24,∴运动t 秒时点N 、P 分别位于数轴上-2+7t 、24-3t 的位置,∴PN 中点Q 位于:(-2+7t +24-3t )÷2=11+2t , ∴OQ =11+2t ,∴OQ -13MN =11+2t -13(6t +4)=11+2t -2t -43=293,∴在运动过程中,OQ-1MN的值不发生变化.3(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b与c的值,根据多项式为五次四项式求出a的值;(2)①由题意求出点P遇到点M的时间,也就是点N的运动时间,首先求出AC的距离,设相遇时间为t,分别表示出两点行驶的距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即可;②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MN=(7-1)t+4=6t+4,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出点N和点P,进而表示出点Q,由于点N运动的快,且点N运动的初始位置离点O近,故点QMN,化简即可得结论.一直位于点O右侧,用OQ减去13本题综合考查了方程、多项式、动点在数轴上的表示的数及线段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6.【答案】解:(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涉及整式的概念,追及问题,列代数式等问题,综合程度较高,属于难题.(1)根据多项式与单项式的概念即可求出答案.(2)只需要判断A、C是否关于B对称即可.(3)根据A、B、C三点运动的方向即可求出答案.(4)将(3)问中的AB与BC的表达式代入即可判断.【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4,b=1,c=6,(2)能重合,由于-4与6的中点为1,故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能重合;(3)由于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后,AB=3t+1-(-4)-2t=t+5由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BC=2t+6-1+t=3t+5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见答案.7.【答案】解:(1)10×2+(16-10)×2.5=35(元),答:应交水费35元;(2)设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x吨,由题意得10×2+2.5×(x-10)=30,解得x=14,答: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14吨;(3)①当0<a≤10时,应交水费为2a(元),②当a>10时,应交水费为:20+2.5(a-10)=2.5a-5(元).【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分清楚如何计算水费.(1)根据题意可得水费应分两部分:不超过10吨的部分的水费+超过10吨部分的水费,把两部分加起来即可;(2)首先根据所交的水费讨论出用水是否超过了10吨,再根据水费计算出用水的吨数;(3)此题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0<a≤10时,②当a>10时,分别进行计算即可.8.【答案】(1)16;45(2)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2.5x-5元;【解析】解:(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8×2=16元,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故答案为:(1)16,45.(2)见答案【分析】(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16元;超过10吨,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于是可得: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2)分类讨论: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元;本题主要考查列代数式和代数求值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列出代数式,此题难度一般.9.【答案】-3 9 1 1 12【解析】解:(1)∵|a+3|+(c-9)2=0,∴a+3=0,c-9=0,解得,a=-3,b=9;(2)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b.∵BC=2AB,∴|c-b|=2|b-a|,即9-b=2[b-(-3)]解得:b=1;(3)当x=b=1时,|x-a|+|x-b|+|x-c|=|x-(-3)|+|x-1|+|x-9|=12为最小值;(4)当t不超过4秒(或表述为0≤t≤4或4秒以前),d=12-t;当t超过4秒(或表述为t>4或4秒以后),d=3t-4.(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3,b=9;(2)分C点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3)当P与点B重合时,|x-a|+|x-b|+|x-c|即当x=b时,取得最小值;(4)分当0<t≤4时,当t>4时,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即可.此题考查是列代数式,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两地之间的距离求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答案】解:(1)2;96;(2)a1q n−1;(3)1;125;∵a1+a2+a3+⋯+a100=1+5+52+53+⋯⋯+599,令S=1+5+52+53+⋯⋯+599⋯①,由①×5得:5S=5+52+53+⋯⋯+5100⋯②,由②-①得:5S−S=5100−1,S=5100−14,∴1+5+52+53+⋯+599=5100−14.【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数字字母规律和整式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给的知识和解题方法.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解题.【解答】解:(1)∵63=2,126=2,2412=2……,∴公比q=2,∴a6=a1q5=3×25=96,故答案为2;96;(2)∵a2=a1⋅q,a3=a2⋅q=(a1⋅q)⋅q=a1⋅q2,a4=a3⋅q=(a1⋅q2)⋅q=a1⋅q3,⋯,由此可得:a n=a1q n−1,故答案为a1q n−1;(3)∵a n=a1q n−1,q=5,a2=5,∴a2=a1q,即:5=5q,a1=1,∴a4=a1q3=1×53=125,故答案为1;125;见答案.11.【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AB=6,两点速度和为:1+2=3,∴6÷3=2,答:运动2秒后,点P、Q能相遇;(3)存在点M,使P到A、B、C的距离和等于10,M对应的数是2或者−223.【解析】本题考查数轴有关计算以及单项式和多项式问题,注意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解题关键; (1)根据题意写出a 、b 、c 即可;(2)计算PQ 两点距离后除以总速度即可得出答案;(3)假设坐标是x =m ,用数轴上两点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解:(1)AP ={2t (0<t ≤3)2√t 2−6t +18(3<t ≤5); (2)①当0<t ≤3时,S △APQ =12×AP ×BQ =12×2t ×t =2,t =√2或t =-√2(舍去),②当3<t ≤4时,PQ =t -(2t -6)=6-t , S △APQ =12×PQ ×6=3(6−t)=2,t =163(舍去), ③当4<t ≤5时,S △APQ =t 2−13t +42=2, t =5或t =8(舍去),综上所述,t =√2或5时,△APQ 的面积能否为2.【解析】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熟练运用动点问题是解答的关键, (1)由题意可得AP 的不等式;(2)根据t 的取值情况分3种情况讨论. 13.【答案】解:(1)-26,-10,10; (2)①16,36 ;②x +26,10-x ;(3) 点N 运动的总时间为:2(36÷3)=12×2=24, 24+16=40,设t 秒时,M 、N 第一次相遇, 3(t -16)=t , t =24,分五种情况:①当0≤t ≤16时,如图2,点M 在运动,点N 在A 处,此时MN =t ,②当16<t ≤24时,如图3,M 在N 的右侧,此时MN =t -3(t -16)=-2t +48,③M 、N 第二次相遇(点N 从C 点返回时):t +3(t -16)=36×2, t =30,当24<t ≤30时,如图4,点M 在N 的左侧,此时MN =36×2-t -3(t -16)=-4t +120,④当30<t ≤36时,如图5,点M 在N 的右侧,此时MN =3(t -16)-36-(36-t )=4t -120,⑤当36<t≤40时,如图6,点M在点C处,此时MN=3(t-16)-36=3t-84,【解析】解:(1)∵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a,b满足(a+26)2+|b+c|=0,∴c=10,a+26=0,b+c=0,∴a=-26,b=-10,c=10,故答案为:-26,-10,10;(2)①∵数轴上a、b、c三个数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A表示的数是-26,点B表示的数是-10,点C表示的数是10,所画的数轴如图1所示;∴AB=-10+26=16,AC=10-(-26)=36;故答案为:16,36;②∵点P为点A和C之间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AP=x+26,PC=10-x;故答案为:x+26,10-x;(3)见答案.【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求得a、b、c的值,从而可以解答本题;(2)①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AB=x B-x A,可得AB和AC的长;②同理可以表示AP和PC的长;(3)先计算t的取值,因为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且AC=36,所以需要36秒完成,又因为当点M运动到B点时,即16秒后,点N 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所以点N还需要运动24秒,所以一共需要40秒,再分别计算M、N两次相遇的时间,分五种情况讨论,根据图形结合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表示MN的长.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的化简,学会用参数表示线段的长,有难度,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4.【答案】解:(1)设购买x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所需付款分别为:甲店:30×5+5×(x−5)=125+5x;乙店:30×0.9×5+5×0.9x=135+4.5x.(2)把x=15分别代入(1)中的代数式得:甲店需付款为:125+5×15=200元,乙店需付款为:135+4.5×15=202.5元, 答:当需购买15只茶杯时,选择去甲店购买更合算. (3)设购买茶杯x 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 由题意得:125+5x =135+4.5x , 即0.5x =10,所以x =20.答:购买茶杯20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设购买x 只茶杯时,甲商场收费为30×5+5×(x −5)=125+5x ,在乙商场收费为30×0.9×5+5×0.9x =135+4.5x ;(2)把x =15分别代入(1)中的两店表达式,款数较少的甲店为所选;(3)利用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建立方程125+5x =135+4.5x ,计算得结论. 15.【答案】解:(1)1;(2)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R , 则:AC =6x ,BC =4x ,AB =10, ∵AC -BC =AB ,∴6x -4x =10,解得x =5,∴点P 运动5秒时,追上点R ;(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A 、B 之间运动时(如图①),MN =MP +NP =12AP +12BP =12(AP +BP )=12AB =5.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左侧时(如图②),MN =PM -PN =12AP -12BP =12(AP -BP )=12AB =5;综上所述,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 (1)由已知条件得到AB =10,由PA =PB ,于是得到结论;(2)设点P 运动x 秒时,在点C 处追上点R ,于是得到AC =6x ,BC =4x ,AB =10,根据AC -BC =AB ,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 在A 、B 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 运动到点B 左侧时,求得线段MN 的长度不发生变化. 【解答】解:(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AB=10,∵PA=PB,∴点P表示的数是1.故答案为1;(2)见答案;(3)见答案.16.【答案】解:(1)(2)−2−x;(3)根据题意,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如图:MN=5−(t+2t)=1,解得t=4;3第二种情况如图:MN=t−(5−2t)=1,解得t=2 ;第三种情况如图:MN=t−(2t−5)=1,解得t=4;第四种情况如图:MN=(2t−5)−t=1,解得t=6.,t=2,t=4,t=6.综上可知t=43【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列代数式,两点间的距离等.(1)根据点的移动方向确定,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点B表示的数是﹣2+7=5,最后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说明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2-x;(3)需要分情况讨论,根据题意要分四种情况分别讨论,直至得出全部结论.【解答】解:(1)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 ,点B 表示的数是﹣2+7=5,在数轴上表示出A ,B 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 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 ,说明移动后点A 表示的数为-2-x ; (3)见答案.17.【答案】解:(1)∵AC =9,点M 是AC 的中点, ∴CM =12AC =4.5,∵BC =6,点N 是BC 的中点, ∴CN =12BC =3,∴MN =CM +CN =7.5,∴线段MN 的长度为7.5; (2)MN =a+b 2,∵点M ,N 分别是线段AC ,BC 的中点. ∴MC =12AC =12a ,CN =12CB =12b , ∴MN =12a +12b =a+b 2;(3)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时,如图:得:MN =a−b 2;(4)AB =2m -n .【解析】本题考查了线段两点间的距离及中点的性质.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根据“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先求出MC 、CN 的长度,再利用MN =CM +CN 即可求出MN 的长度;(2)由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可表示线段MC 、CN 的长度,再利用MN =CM +CN ,求得MN =12a +12b =a+b 2;(3)点C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根据M 、N 分别为AC 、BC 的中点,即可求出MN =MC -NC =12a −12b =a−b 2问题的解;(4)由D为线段AC的中点,M为线段EB的中点,CE=n,得12AC+n+12BE=DM=m,整理得AC+BE=2m-2n,所以AB=2m-2n+n=2m-n问题得解.18.【答案】(1)-7或-1;(2)-4-t,t+4;(3)解: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理由如下:∵3BC-AB=3(t+4)-(3t+6)=3t+12-3t-6=6.∴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与绝对值,两点间的距离,整式的加减,列代数式的有关知识. (1)设点D表示的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代数式即可;(3)先求出BC=t+4,AB=3t+6,从而得出3BC-AB=6,得出结论.【解答】解:(1)设点D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4)|=3,解得:x=-7或x=-1,故答案为-7或-1;(2)因为A点向左运动,所以A点表示的数是:-4-t,B、C两点向右运动,所以BC=t+4;故答案为-4-t;t+4;(3)见答案.19.【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设运动x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根据题意,得2x=0.5x+6解得x=4。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20题及答案数轴上动点问题1.已知: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点B表示的数为2,点C表示的数为﹣8,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向左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M为线段BC中点,点N为线段BP中点.设运动时间为t秒.(1)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点M表示的数为;(2)当t=5时,求线段MN的长度;(3)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线段MN的长度.(用含t的式子表示).2.已知数轴上点A,B,C所表示的数分别是x,﹣6,4.(1)线段BC的长为_________,线段BC的中点D所表示的数是;(2)若AC=8,求x的值;(3)在数轴上有两个动点P,Q,P的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Q的速度为2个单位/秒,点P,Q分别从点B,C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则经过多少时间后P,Q两点相距4个单位?3.动点A、B同时从数轴上的原点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A、B的速度之比是1:4(速度单位:长度单位/秒),3秒后,A、B两点相距15个单位长度.(1)求出两个动点运动的速度,并在数轴上标出A、B两点从原点出发运动3秒时的位置.(2)若A、B两点从(1)中的位置同时向数轴负方向运动,几秒后原点恰好处在两个动点正中间?4.如图A、B两点在数轴上分别表示﹣10和20,动点P从点A出发以10个单位每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出向右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当点P运动到B点时,求出t的值;(2)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求出此时P点对应的数?(3)在此运动过程中,若P、Q相距10个单位,直接写出运动时间t?5.已知a,b满足(a+2)2+|b﹣1|=0,请回答下列问题:(1)a=_______,b=_______;(2)a,b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分别为A,B,在所给的数轴上标出点A,点B;(3)若甲、乙两个动点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已知甲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乙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更多好题请进入:437600809,请问经过多少秒甲追上乙?6.在数轴上有A、B两动点,点A起始位置表示数为﹣3,点B起始位置表示数为12,点A的速度为1单位长度/秒,点B的运动速度是点A速度的二倍.(1)若点A、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多少秒后,点B与点A相距6单位长度?(2)若点A、点B同时沿数轴向左运动,是否有一个时刻,表示数﹣3的点是线段AB 的中点?如果有,求出运动时间;如果没有,说明理由.7.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为8,B是数轴上一点,且AB=1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点P表示的数(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动点H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H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H?8.如图,数轴上的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0,5.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线段AB的长;(2)直接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数轴上的点P,Q对应的数;(3)当PQ=AB时,求t的值.9.如图,已知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B是你数轴上一点,且AB=10,动点P从点O 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写出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______;当t=3时,OP=_______.(2)动点R从点B出发,以每秒8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R运动多少秒时追上点P?10.如图.点A、点C是数轴上的两点,0是原点,0A=6,5AO=3CO.(1)写出数轴上点A、点C表示的数;(2)点P、Q分别从A、C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问运动多少秒后,这两个动点到原点O的距离存在2倍关系?11.已知数轴上两点A,B对应的数分别为﹣1,3,P为数轴上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1)数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P到点A、点B的之和为5?若存在,请求出x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当点P以每分钟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O点向左运动时,点A以每分钟5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点B以每分钟20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问,它们同时出发几分钟时点P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12.A、B两个动点在数轴上做匀速运动,它们的运动时间以及位置记录如下.(1)根据题意,填写下列表格;(2)A、B两点能否相遇?如果相遇,求相遇时的时刻及在数轴上的位置;如果不能相遇,请说明理由;(3)A、B两点能否相距18个单位长度?如果能,求相距18个单位长度的时刻;如不能,请说明理由.13.如图1,点A,B是在数轴上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2和4,动点P和Q分别从A,B 两点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是5个单位/秒,点Q的速度是2个单位/秒,设运动时间为t秒.(1)AB=.(2)当点P在线段BQ上时(如图2):①BP=______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②当P点为BQ中点时,求t的值.。
初二动点问题(含标准答案)
初二动点问题(含答案)作者:日期: 2动态问题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1、如图1,梯形ABCD 中,AD // BC,/ B=90 ° , AB=14cm,AD=18cm,BC=21cm,点P 从A开始沿AD边以1cm/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C开始沿CB向点B以2 cm/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 Q分别从A , C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t秒。
当t= _____ 时,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当t= _____ 时,四边形是等腰梯形• 82、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上,且DM=1 , N为对角线AC上任意一点,则DN+MN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53、如图,在只也ABC中,ACB 90°, B 60°, BC 2•点°是AC的中点,过点°的直线l从与AC重合的位置开始,绕点°作逆时针旋转,交AB边于点D •过点C作2CE // AB 交直线I 于点E ,设直线I 的旋转角为(1)①当度时,四边形EDBC 是等腰梯形,此时AD 的长为②当度时,四边形EDBC 是直角梯形,此时 AD 的长为(2)当 90°时,判断四边形 EDBC 是否为菱形,并说明理由.解:(1 [① 30, 1 :② 60, 1.5;(2)当/% =900时,四边形 EDBC 是菱形•v/a =/ACB=90°,「. BC//ED. T CE//AB,二四边形 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在 Rt △ABC 中,/ ACB=900,/ B=60°,BC=2, /./ A=30°.137AC3••• AB=4,AC=2 '3. ••• A°= 2 = 3 •在 Rt △ AOD 中,/ A=30,二 AD=2.B• BD=2. • BD=BC. 又•••四边形 EDBC 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EDBC 是菱形 4、C ,A(1) 当直线 MN 绕点C 旋转到图1的位置时,求证:①△ ADC ◎△ CEB •,②DE=AD + BE ;⑵当直线 MN 绕点C 旋转到图2的位置时,求证: DE=AD-BE ;⑶当直线MN 绕点C 旋转到图3的位置时,试问 DE 、AD 、BE 具有怎样的等量关系?请写出这个等量 关系,并加以证明•解:(1 [① •••/ ACD= / ACB=90 •••/ CAD+ / ACD=90 /-Z BCE+ / ACD=90•••/ CAD= Z BCE •/ AC=BCADC ◎△ CEB② •/△ ADC ◎△ CEB • CE=AD , CD=BE • DE=CE+CD=AD+BE(2) T Z ADC= Z CEB= Z ACB=90°ACD= Z CBE又 ■: AC=BCACD ◎△ CBE • CE=AD , CD=BE • DE=CE-CD=AD-BE(3) 当 MN 旋转至U 图 3 的位置时,DE=BE-AD(或 AD=BE-DE , BE=AD+DE 等)•/Z ADC= Z CEB= Z ACB=90° /Z ACD= Z CBE , 又 ■: AC=BC ,ACD ◎△ CBE ,• AD=CE , CD=BE ,• DE=CD-CE=BE-AD.5、数学课上,张老师出示了问题: 如图1,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点E 是边BC 的中点. AEF 90°,且EF 交正方形外角 DCG 的平行线CF 于点F ,求证:AE=EF.经过思考,小明展示了一种正确的解题思路:取AB 的中点 M 连接 ME 则 AM =EC,易证△ AME ECF ,所以 AE EF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作了进一步的研究:(1 )小颖提出:如图2,如果把“点E 是边BC 的中点”改为“点 E 是边BC 上(除B, C 外)的任意 一点”,其它条件不变,那么结论“ AE=EF'仍然成立,你认为小颖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 过程;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3) 若AB=5且Z ABM=45 °,其他条件不变,直接写出△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2)小华提出:如图3,点E 是BC 的延长线上(除C 点外)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结论“AE=EF' 仍然成立.你认为小华的观点正确吗?如果正确,写出证明过程; 解:(1)正确. 证明:在 AB 上取一点M ,使AM45°DCFBM BE . BME QCF 是外角平分线,AMEQ AEBBAE(2)正确.证明: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NBN BE . N PCEQ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ADAE BEA . NAE △ ANEECF (ASA ). AE EF .ECF . BAE 90°, CEF . AEB△6、如图,射线MB 上,MB=9,A 是射线 MB 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移动,设 求(PAB 为等腰三角形的t 值;MB 外一点,AB=5且A 到射线 P 的运动时间为t.(2)△ PAB 为直角三角形的t 值; 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MB 的距离为3,动点P 从图沿射线2 >过P 作PG 丄IVIN 于G VMN/7AB^NM=NP过N 作NR 丄MP^R 则有:RM=0.5FM= V宀 忑 J :Rt ANMRM^RM- y MN=」CMV3 再A — {5・X j ■亍:、x=43。
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点问题(含答案)动点问题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判定,难易程度适中.2. 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1)试说明EO=FO;(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等角对等边”证明出结论(1),再利用结论(1)和矩形的判定证明结论(2),再对(3)进行判断.解答时不仅要注意用到前一问题的结论,更要注意前一问题为下一问题提供思路,有相似的思考方法.是矩形的判定和正方形的性质等的综合运用.3.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 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点评:此题繁杂,难度中等,考查平行四边形性质及等腰三角形性质.考查学生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4. 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5. 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在解题(2)时,应注意分情况进行讨论,防止在解题过程中出现漏解现象.○答○案1.分析:(1)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时PD=CQ.(2)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时QC-PD=2CE.(3)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时QC-PD=EC.所有的关系式都可用含有t的方程来表示,即此题只要解三个方程即可.解答:解:(1)∵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PD=CQ∴24-t=3t解得:t=6即当t=6时,四边形PQCD平行为四边形.(2)过D作DE⊥BC于E则四边形ABED为矩形∴BE=AD=24cm∴EC=BC-BE=2cm∵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QC-PD=2CE即3t-(24-t)=4解得:t=7(s)即当t=7(s)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3)由题意知:QC-PD=EC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即3t-(24-t)=2解得:t=6.5(s)即当t=6.5(s)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2.分析:(1)根据CE平分∠ACB,MN∥BC,找到相等的角,即∠OEC=∠ECB,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得OE=OC,同理OC=OF,可得EO=FO.(2)利用矩形的判定解答,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利用已知条件及正方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1)∵CE平分∠ACB,∴∠ACE=∠BCE,∵MN∥BC,∴∠OEC=∠ECB,∴∠OEC=∠OCE,∴OE=OC,同理,OC=OF,∴OE=OF.(2)当点O运动到AC中点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如图AO=CO,EO=FO,∴四边形AECF为平行四边形,∵CE平分∠ACB,∴∠ACE= ∠ACB,同理,∠ACF= ∠ACG,∴∠ECF=∠ACE+∠ACF= (∠ACB+∠ACG)= ×180°=90°,∴四边形AECF是矩形.(3)△ABC是直角三角形∵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AC⊥EN,故∠AOM=90°,∵MN∥BC,∴∠BCA=∠AOM,∴∠BCA=90°,∴△ABC是直角三角形.3.分析:(1)依据题意易知四边形ABNQ是矩形∴NC=BC-BN=BC-AQ=BC-AD+DQ,BC、AD已知,DQ 就是t,即解;∵AB∥QN,∴△CMN∽△CAB,∴CM:CA=CN:CB,(2)CB、CN已知,根据勾股定理可求CA=5,即可表示CM;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就是PC=DQ,列方程4-t=t即解;(3)可先根据QN平分△ABC的周长,得出MN+NC=AM+BN+AB,据此来求出t的值.然后根据得出的t的值,求出△MNC的面积,即可判断出△MNC的面积是否为△ABC面积的一半,由此可得出是否存在符合条件的t值.(4)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不确定,因此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MP=MC时,那么PC=2NC,据此可求出t的值.②当CM=CP时,可根据CM和CP的表达式以及题设的等量关系来求出t的值.③当MP=PC时,在直角三角形MNP中,先用t表示出三边的长,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得出t的值.综上所述可得出符合条件的t的值.解答:解:(1)∵AQ=3-t∴CN=4-(3-t)=1+t在Rt△ABC中,AC2=AB2+BC2=32+42∴AC=5在Rt△MNC中,cos∠NCM= = ,CM= .(2)由于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PC=QD,即4-t=t解得t=2.(3)如果射线QN将△ABC的周长平分,则有:MN+NC=AM+BN+AB即:(1+t)+1+t= (3+4+5)解得:t= (5分)而MN= NC= (1+t)∴S△MNC= (1+t)2= (1+t)2当t= 时,S△MNC=(1+t)2= ≠ ×4×3∴不存在某一时刻t,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4)①当MP=MC时(如图1)则有:NP=NC即PC=2NC∴4-t=2(1+t)解得:t=②当CM=CP时(如图2)则有:(1+t)=4-t解得:t=③当PM=PC时(如图3)则有:在Rt△MNP中,PM2=MN2+PN2而MN= NC= (1+t)PN=NC-PC=(1+t)-(4-t)=2t-3∴[ (1+t)]2+(2t-3)2=(4-t)2解得:t1= ,t2=-1(舍去)∴当t= ,t= ,t= 时,△PMC为等腰三角形4.分析: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的必须条件是点P、N重合且点Q、M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或者点Q、M重合且点P、N不重合,此时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所以可以根据这两种情况来求解x的值.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话,因为由第一问可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AP=MC,BQ=ND;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AN=MC,BQ=PD.所以可以根据这些条件列出方程关系式.如果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等腰梯形,则必须使得AP+ND≠AD即2x+x2≠20cm,BQ+MC≠BC即x+3x≠20cm,AP=ND即2x=x2,BQ=MC即x=3x,x≠0.这些条件不能同时满足,所以不能成为等腰梯形.解答:解:(1)当点P与点N重合或点Q与点M重合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①当点P与点N重合时,由x2+2x=20,得x1= -1,x2=- -1(舍去).因为BQ+CM=x+3x=4(-1)<20,此时点Q与点M不重合.所以x= -1符合题意.②当点Q与点M重合时,由x+3x=20,得x=5.此时DN=x2=25>20,不符合题意.故点Q与点M不能重合.所以所求x的值为-1.(2)由(1)知,点Q只能在点M的左侧,①当点P在点N的左侧时,由20-(x+3x)=20-(2x+x2),解得x1=0(舍去),x2=2.当x=2时四边形PQMN是平行四边形.②当点P在点N的右侧时,由20-(x+3x)=(2x+x2)-20,解得x1=-10(舍去),x2=4.当x=4时四边形NQM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当x=2或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过点Q,M分别作AD的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由于2x>x,所以点E一定在点P的左侧.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等腰梯形,则点F一定在点N的右侧,且PE=NF,即2x-x=x2-3x.解得x1=0(舍去),x2=4.由于当x=4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能为等腰梯形.5.解答:解:(1)∵MD∥NC,当MD=NC,即15-t=2t,t=5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2)作DE⊥BC,垂足为E,则CE=21-15=6,当CN-MD=12时,即2t-(15-t)=12,t=9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6.分析:(1)若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得出PM=DC=12,由QB=16-t,可知:s= PM×QB=96-6t;(2)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①若PQ=BQ,在Rt△PQM中,由PQ2=PM2+MQ2,PQ=QB,将各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②若BP=BQ,在Rt△PMB中,由PB2=BM2+PM2,BP=B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③若PB=PQ,PB2=PM2+BM2,PB=PQ,将数据代入,可将时间t求出.解答:解:(1)过点P作PM⊥BC于M,则四边形PDCM为矩形.∴PM=DC=12,∵QB=16-t,∴s= •QB•PM= (16-t)×12=96-6t(0≤t≤ ).(2)由图可知,CM=PD=2t,CQ=t,若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三种情况:①若PQ=BQ,在Rt△PMQ中,PQ2=t2+122,由PQ2=BQ2得t2+122=(16-t)2,解得;②若BP=BQ,在Rt△PMB中,PB2=(16-2t)2+122,由PB2=BQ2得(16-2t)2+122=(16-t)2,此方程无解,∴BP≠PQ.③若PB=PQ,由PB2=PQ2得t2+122=(16-2t)2+122得,t2=16(不合题意,舍去).综上所述,当或时,以B、P、Q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7.分析:(1)分别令y=0,x=0,即可求出A、B的坐标;(2))因为OA=8,OB=6,利用勾股定理可得AB=10,进而可求出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秒,点P的速度是2,从而可求出,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0≤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作PD⊥OA于点D,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PD=48-6t5,利用S= 12OQ×PD,即可求出答案;(3)令S= 485,求出t的值,进而求出OD、PD,即可求出P的坐标,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简单的计算即可写出M的坐标.解答:解:(1)y=0,x=0,求得A(8,0)B(0,6),(2)∵OA=8,OB=6,∴AB=10.∵点Q由O到A的时间是81=8(秒),∴点P的速度是6+108=2(单位长度/秒).当P在线段OB上运动(或O≤t≤3)时,OQ=t,OP=2t,S=t2.当P在线段BA上运动(或3<t≤8)时,OQ=t,AP=6+10-2t=16-2t,如图,做PD⊥OA于点D,由PDBO=APAB,得PD= 48-6t5.∴S= 12OQ•PD=- 35t2+245t.(3)当S= 485时,∵485>12×3×6∴点P在AB上当S= 485时,- 35t2+245t= 485∴t=4∴PD= 48-6×45= 245,AD=16-2×4=8AD= 82-(245)2= 325∴OD=8- 325= 85∴P(85,245)M1(285,245),M2(- 125,245),M3(125,- 245)。
初一数学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
动点问题答案与解析一、单点移动问题1.【解答】(1)-21(2)14.5秒(3)37-2t(4)BC:2t-29当A在C的左边:AC:52-2t当A在C的右边:AC:2t-522.【解答】解:(1)点P表示的有理数为﹣4+2×2=0;(2)6﹣(﹣4)=10,10÷2=5,5÷2=2.5,(10+5)÷2=7.5.故点P是AB的中点时t=2.5 或7.5;(3)在点P由点A到点B的运动过程中,点P与点A的距离为2t;(4)在点P由点B到点A的返回过程中,点P表示的有理数是6﹣2(t﹣5)=16﹣2t.3.【解答】解:(1)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PB=2,4﹣2=2,∴点P表示的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PB=2,4+2=6,∴点P表示的是6.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2或6;(2)∵4﹣(﹣2)=6,∴线段AB的长度是6.①AP=AB=2时,点P表示的是﹣2+2=0.②BP=AB=2时,点P表示的是4﹣2=2.综上,可得点P表示的是0或2;(3)①点P在点B的左边时,∵AP=6﹣2=4,4÷2=2,∴线段AM的长是2.②点P在点B的右边时,∵AP=6+2=8,8÷2=4,∴线段AM的长是4.综上,可得线段AM的长是2或4.(4)根据图示,可得当点P在A、B两点之间时,PA+PB的值最小,此时,PA+PB=AB=6,所以PA+PB 的最小值是6.二、两点移动问题4.【解答】解:(1)①∵点A表示的数为8,B在A点左边,AB=12,∴点B表示的数是8﹣12=﹣4,∵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点P表示的数是8﹣3×1=5.②设点P运动x秒时,与Q相距3个单位长度,则AP=3x,BQ=2x,∵AP+BQ=AB﹣3,∴3x+2x=9,解得:x=1.8,∵AP+BQ=AB+3,∴3x+2x=15解得:x=3.∴点P运动1.8秒或3秒时与点Q相距3个单位长度.(2)2MN+PQ=12或2MN﹣PQ=12;理由如下:P在Q右侧时有:MN=MQ+NP﹣PQ=AQ+BP﹣PQ=(AQ+BP﹣PQ)﹣PQ= AB﹣PQ=(12﹣PQ),即2MN+PQ=12.同理P在Q左侧时有:2MN﹣PQ=12.5.【解答】解:(1)点B表示的数是﹣4;(2)﹣4+2×2=﹣4+4=0.故2秒后点B表示的数是0,(3)由题意可知:①O为BA的中点,(﹣4+2t)+(2+2t)=0,解得t=;②B为OA的中点,2+2t=2(﹣4+2t),解得t=5.故答案为:﹣4;0.6.【解答】解:(1)设A点运动速度为x单位长度/秒,则B点运动速度为4x单位长度/秒.由题意得:3x+3×4x=15解得:x=1∴A点的运动速度是1单位长度/秒,B点的速度是4单位长度/秒;(2)设y秒后,原点恰好处在A、B的正中间.由题意得:y+3=12﹣4y解得:答:经过秒后,原点恰处在A、B的正中间;(3)设B追上A需时间z秒,则:4×z﹣1×z=2×(+3)解得:,=64.答:C点行驶的路程是64长度单位.7.【解答】解:(1)∵1﹣(﹣1)=2,2的绝对值是2,1﹣3=﹣2,﹣2的绝对值是2,∴点P对应的数是1.(2)当P在AB之间,PA+PB=4(不可能有)当P在A的左侧,PA+PB=﹣1﹣x+3﹣x=6,得x=﹣2当P在B的右侧,PA+PB=x﹣(﹣1)+x﹣3=6,得x=4故点P对应的数为﹣2或4;(3)解:设经过x分钟点A与点B重合,根据题意得:2x=4+x,解得x=4.∴6x=24.答:点P所经过的总路程是24个单位长度.8.【解答】解:(1)∵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6,∴OA=6,则OB=AB﹣OA=4,点B在原点左边,∴数轴上点B所表示的数为﹣4;点P运动t秒的长度为6t,∵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P所表示的数为:6﹣6t;(2)①点P运动t秒时追上点R,根据题意得6t=10+4t,解得t=5,答:当点P运动5秒时,点P与点Q相遇;②设当点P运动a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当P不超过Q,则10+4a﹣6a=8,解得a=1;当P超过Q,则10+4a+8=6a,解得a=9;答:当点P运动1或9秒时,点P与点Q间的距离为8个单位长度.9.【解答】解:(1)①当P在线段AB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40,OP=60,故点P运动时间为6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6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60=(cm/s).②点P在线段AB延长线上时,由PA=2PB及AB=60,可求得PA=120,OP=140,故点P运动时间为140秒.若AQ=时,BQ=40,CQ=50,点Q的运动速度为50÷140=(cm/s);若BQ=时,BQ=20,CQ=30,点Q的运动速度为30÷140=(cm/s).(2)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t+3t=90±70,t=5或40,∵点Q运动到O点时停止运动,∴点Q最多运动30秒,当点Q运动30秒到点O时PQ=OP=30cm,之后点P继续运动40秒,则PQ=OP=70cm,此时t=70秒,故经过5秒或70秒两点相距70cm;(3)如图1,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如图2,设OP=xcm,点P在线段AB上,20≤x≤80,OB﹣AP=80﹣(x﹣20)=100﹣x,EF=OF﹣OE=(OA+AB)﹣OE=(20+30)﹣=50﹣,∴==2.三、多点移动问题10.【解答】解:(1)A表示的数是﹣6,点A先沿着数轴向右移动8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对应的数字是:﹣6+8﹣5=﹣3,故答案为:﹣3;(2)∵A,B对应的数分别为﹣6,2,点C到点A,点B的距离相等,∴AB=8,x的值是﹣2.故答案为:﹣2;(3)根据题意得:|x﹣(﹣6)|+|x﹣2|=10,解得:x=﹣7或3;故答案为:﹣7或3;(4)当点A、B重合时,﹣6+4t=2﹣2t,解得t=;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右侧时,﹣t﹣(﹣6+4t)=(2﹣2t)﹣(﹣t),解得t=1;当点C为A、B中点且点C在点A的左侧时,(﹣6﹣4t)﹣(﹣t)=(﹣t)﹣(2﹣2t)m解得t=1(舍去).综上所述,当t=或1,点C到点A、B 的距离相等.11.【解答】解:(1)设B点的运动速度为x,A、B两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则他们的时间相等,有:=,解得x=1,所以B点的运动速度为1;(2)设经过时间为t.则B在A的前方,B点经过的路程﹣A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6,解得t=6.A在B的前方,A点经过的路程﹣B点经过的路程=6,则2t﹣t=12+6,解得t=18.(3)设点C的速度为y,始终有CB:CA=1:2,即:=,解得y=,当C停留在﹣10处,所用时间为:=秒,B的位置为=﹣.12.【解答】解:(1)∵BC=300,AB=,所以AC=600,C点对应200,∴A点对应的数为:200﹣600=﹣400;(2)设x秒时,Q在R右边时,恰好满足MR=4RN,∴MR=(10+2)×,RN=[600﹣(5+2)x],∴MR=4RN,∴(10+2)×=4×[600﹣(5+2)x],解得:x=60;∴60秒时恰好满足MR=4RN;(3)QC﹣AM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经过的时间为y,则PE=10y,QD=5y,于是PQ点为[0﹣(﹣800)]+10y﹣5y=800+5y,一半则是,所以AM点为:+5y﹣400=y,又QC=200+5y,所以﹣AM=﹣y=300为定值.四、线段移动问题13.【解答】解:(1)由题意得:11﹣(b+3)=b,解得:b=4.答:线段AC=OB,此时b的值是4.(2)由题意得:①11﹣(b+3)﹣b=(11﹣b),解得:b=.②11﹣(b+3)+b=(11﹣b),解得:b=﹣5.答:若AC﹣0B=AB,满足条件的b值是或﹣5.14.【解答】解:(1)∵点A、M、N对应的数字分别为﹣1、0、2,线段MN沿数轴的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移动,移动时间为t秒,∴移动后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AM=t﹣(﹣1)=t+1.故答案为:t+1.(2)由(1)可知:BN=|11﹣(t+2)|=|9﹣t|,∵AM+BN=11,∴t+1+|9﹣t|=11,解得:t=.故答案为:.(3)假设能相等,则点A表示的数为2t﹣1,M表示的数为t,N表示的数为t+2,B表示的数为11﹣t,∴AM=|2t﹣1﹣t|=|t﹣1|,BN=|t+2﹣(11﹣t)|=|2t﹣9|,∵AM=BN,∴|t﹣1|=|2t﹣9|,解得:t1=,t2=8.故在运动的过程中AM和BN能相等,此时运动的时间为秒和8秒.15.【解答】解:(1)由数轴观察知三根木棒长是20﹣5=15,则此木棒长为:15÷3=5,故答案为:5.(2)如图,点A表示美羊羊现在的年龄,点B表示村长爷爷现在的年龄,木棒MN的两端分别落在点A、B.由题意可知,当点N移动到点A时,点M所对应的数为﹣40,当点M移动到点B时,点N所对应的数为116.可求MN=52.所以点A所对应的数为12,点B所对应的数为64.即美羊羊今年12岁,村长爷爷今年64岁.五、图形动点问题16.【解答】【考点】8A: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专题】25 :动点型;2A :规律型.【分析】此题利用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设出正方形的边长,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求得每一次相遇的地点,找出规律即可解答.【解答】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因为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3倍,时间相同,甲乙所行的路程比为1:3,把正方形的每一条边平均分成2份,由题意知:①第一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2a,甲行的路程为2a×=,乙行的路程为2a×=,在AB边相遇;②第二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CB边相遇;③第三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DC边相遇;④第四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B边相遇;⑤第五次相遇甲乙行的路程和为4a,甲行的路程为4a×=a,乙行的路程为4a×=3a,在AD边相遇;…因为2008=502×4,所以它们第2008次相遇在边AB上.故答案为:A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及按比例分配的运用,难度较大,注意先通过计算发现规律然后再解决问题.。
专题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动点运动问题(30题)(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专题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动点运动问题(30题)1.(2023春•虹口区校级期末)如图,AB =8,BC =10,CD 为射线,∠B =∠C ,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向点C 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秒,点Q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运动,速度为x 个单位/秒;若在某时刻,△ABP 能与△CPQ 全等,则x = .【分析】设点P 、Q 的速度为ts ,分两种情形构建方程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设点P 、Q 的速度为ts ,分两种情形讨论:①当AB =PC ,BP =CQ 时,△ABP ≌△PCQ ,即8=10﹣t ,解得:t =2,∴2x =2×1,∴x =1;②当BP =PC ,AB =CQ 时,△ABP ≌△QCP ,即t =12×10=5,∴5x =8,x =85,综上所述,x =1或85,故答案为:1或85.【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2022秋•攸县期末)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DAB =∠ABC ,AB =5cm ,AD =BC =3cm ,点E 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F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当△ADE与以B,E,F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则点F的运动速度为 cm/s.【分析】设点F的运动速度为xcm/s,则AE=tcm,BE=(5﹣t)cm,BF=xtcm,由于∠DAB=∠ABC,则当AD=BE,AE=BF时,根据“SAS”判断△ADE≌△BEF,即5﹣t=3,t=xt;当AD=BF,AE=BE 时,根据“SAS”判断△ADE≌△BFE,即xt=3,t=5﹣t,然后分别解方程求出x即可.【解答】解:设点F的运动速度为xcm/s,则AE=tcm,BE=(5﹣t)cm,BF=xtcm,∵∠DAB=∠ABC,∴当AD=BE,AE=BF时,根据“SAS”判断△ADE≌△BEF,即5﹣t=3,t=xt,解得t=2,x=1;当AD=BF,AE=BE时,根据“SAS”判断△ADE≌△BFE,即xt=3,t=5﹣t,解得t=2.5,x=1.2,综上所述,点F的运动速度为1或1.2cm/s.故答案为:1或1.2.【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3.(2022春•普宁市期末)如图,∠A=∠B=90°,AB=60,E,F分别为线段AB和射线BD上的一点,若点E从点B出发向点A运动,同时点F从点B出发向点D运动,二者速度之比为3:7,运动到某时刻同时停止,在射线AC上取一点G,使△AEG与△BEF全等,则AG的长为 .【分析】设BE=3t,则BF=7t,使△AEG与△BEF全等,由∠A=∠B=90°可知,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列方程解得t,可得AG;情况二:当BE=AE,BF=AG时,列方程解得t,可得AG.【解答】解:设BE=3t,则BF=7t,因为∠A=∠B=90°,使△AEG与△BEF全等,可分两种情况:情况一:当BE=AG,BF=AE时,∵BF=AE,AB=60,∴7t=60﹣3t,解得:t=6,∴AG=BE=3t=3×6=18;情况二:当BE=AE,BF=AG时,∵BE=AE,AB=60,∴3t=60﹣3t,解得:t=10,∴AG=BF=7t=7×10=70,综上所述,AG=18或AG=70.故答案为:18或7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是解答此题的关键.4.如图,△ABC中,AB=AC=24cm,BC=16cm,AD=BD.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由B 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以vcm/s的速度由C点向A点运动,那么当△BPD与△CQP 全等时,v=( )A.3B.4C.2或4D.2或3【分析】表示出BD、BP、PC、CQ,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分①BD、PC是对应边,②BD 与CQ是对应边两种情况讨论即可.【解答】解:∵AB=AC=20cm,BC=16cm,点D为AB的中点,∴BD=12×24=12cm,设点P、Q的运动时间为t,则BP=2t,PC=(16﹣2t)c①当BD=PC时,16﹣2t=12,解得:t=2,则BP=CQ=2t=4,故点Q的运动速度为:4÷2=2(厘米/秒);②当BP=PC时,∵BC=16cm,∴BP=PC=8cm,∴t=8÷2=4(秒),故点Q的运动速度为12÷4=3(厘米/秒);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性质,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根据对应角分情况讨论是本题的难点.5.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中,AD=8cm,AB=6cm,点E为AD的中点.若点P在线段AB上以2cm/s 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C上由点C向点B运动,若△AEP与△BPQ全等,则点Q的运动速度是( )A.2或83B.6或83C.2或6D.1或23【分析】设Q运动的速度为xcm/s,则根据△AEP与△BQP得出AP=BP、AE=BQ或AP=BQ,AE=BP,从而可列出方程组,解出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长方形ABCD,∴∠A=∠B=90°,∵点E为AD的中点,AD=8cm,∴AE=4cm,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cm/s,①经过y秒后,△AEP≌△BQP,则AP=BP,AE=BQ,2y=6−2y4=8−xy,解得,x=83 y=32,即点Q的运动速度83cm/s时能使两三角形全等.②经过y秒后,△AEP≌△BPQ,则AP=BQ,AE=BP,2y=8−xy4=6−2y,解得:x=6 y=1,即点Q的运动速度6cm/s时能使两三角形全等.综上所述,点Q的运动速度83或6cm/s时能使两三角形全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涉及了动点的问题使本题的难度加大了,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将动点的运用时间t和速度的乘积当作线段的长度来看待,这样就能利用几何知识解答代数问题了.6.(2022秋•高邑县期中)如图,在Rt△ABC中,AC=6,BC=8,AB=10.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A﹣C﹣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折线B﹣C﹣A向终点A运动,点P,Q都运动到各自的终点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直线l经过点C,且l∥AB,过点P,Q分别作直线l的垂线段,垂足为E,F.当△CPE与△CQF全等时,t的值不可能是( )A.2B.2.8C.3D.6【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得出关于t的方程,解方程求得t的值.【解答】解:当P在AC上,Q在BC上时,如图,过点P,Q,C分别作PE⊥直线l于点E,QF⊥直线l于点F,CD⊥AB于点D,∵∠ACB=90,∴∠PCE+∠QCF=90°,∵PE⊥l于E,QF⊥l于F.∴∠EPC+∠PCE=90°,∠PEC=∠CFQ=90°,∴∠EPC=∠QCF,∵△PCE≌△CQF,∴PC=CQ,∴6﹣2t=8﹣3t,解得t=2;当P在AC上,Q在AC上时,即P、Q重合时,则CQ=PC,由题意得,6﹣2t=3t﹣8,解得t=2.8;当P在BC上,Q在AC上时,即A、Q重合时,则CQ=AC=6,由题意得,2t﹣6=6,解得t=6.综上,当△CPE与△CQF全等时,t的值为2或2.8或6.∴t的值不可能是3.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作图﹣基本作图、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勾股定理,根据题意得出关于t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7.(2022秋•浠水县校级期中)如图,在△ABC中,AB=AC,∠BAC=90°,BC=6cm,直线CM⊥BC,动点D从点C开始沿射线CB方向以每秒2cm的速度运动,动点E也同时从点C开始在直线CM上以每秒1cm的速度运动,连接AD、AE,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ABD≌△ACE时,t的值为( )A.2B.4C.6D.2或6【分析】当点E在射线CM上时,D在CB上,BD=CE,当点E在CM的反向延长线上时DB=CE,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出其解即可.【解答】解:∵△ABD≌△ACE,∴AD=AE,AB=AC,BD=CE.如图,当点E在射线CM上时,D在CB上,BD=CE,∵CE=t,BD=6﹣2t,∴6﹣2t=t,∴t=2.如图,当点E在CM的反向延长线上时DB=CE,∵CE=t,BD=2t﹣6,∴t=2t﹣6,∴t=6.综上所述,当t=2或6时,△ABD≌△ACE,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运用,解答时分类讨论是重点也是难点.8.(2023春•和平区校级期中)如图,已知Rt△ABC中,∠ACB=90°,满足AC=7,BC=12,点P从A 点出发沿A→C→B路径向终点B运动:点Q从B出发沿B→C→A路径向终点A运动;点P,Q的速度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和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两个点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时才能停止运动,分别过P,Q作PE⊥l于E,QF⊥l于F.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P,E,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Q,F,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t的值为 (不考虑两三角形重合的情况).【分析】三角形PEC和三角形QFC要全等,P的对应顶点是C,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点P在AC上,点P在BC上时;另一种是点Q到达终点,而P在BC上时,先把各线段的长度表示出来,再让对应边相等,即可构造方程解出t.【解答】解:①当点P在线段AC上,点P在线段BC上时;如图:当△PCE≌CQF时,∠QCF=∠EPC,∴PC=CQ.由题意知:AP=t,PC=7﹣t,BQ=3t,CQ=12﹣3t;∴7﹣t=12﹣3t,解得t=2.5.②当P在线段BC上,点Q到达终点时,如图:当△PCE≌CQF时,∠QCF=∠EPC,∴PC=CQ.由题意知:AP=t,PC=t﹣7,CQ=7,∴t﹣7=7,解得t=14.综上所述,t的值为2.5或14.【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找到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在△ABC中,BC=8cm,AG∥BC,AG=8cm,点F从点B出发,沿线段BC以4cm/s的速度连续做往返运动,点E从点A出发沿线段AG以2cm/s的速度运动至点G,E、F两点同时出发,当点E到达点G时,E、F两点同时停止运动,EF与直线AC交于点D,设点E的运动时间为t(秒)(1)分别写出当0<t<2和2<t<4时段BF的长度(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BF=AE时,求t的值;(3)当△ADE≌△CDF时,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t值.【分析】(1)根据点F从点B出发、点E从点A出发的速度、结合图形解答;(2)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3)分点E从点A运动至点G、从点G返回两种情况,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列式计算即可.【解答】解:(1)当0<t≤2时,BF=4t,当2<t≤4时,BF=16﹣4t;(2)由题意得,16﹣4t=2t,解得t=8 3;(3)当0<t≤2时,△ADE≌△CDF,则AE=CF,即8﹣4t=2t,解得t=4 3,当2<t≤4时,△ADE≌△CDF,则AE=CF,即4t﹣8=2t,解得t=4,则t=43或4时,△ADE≌△CDF.【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根据题意求出函数关系式、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是解题的关键.10.在Rt△ABC中,∠C=90°,AC=10cm,BC=5cm,P,Q两点分别在AC上和过点A且垂直于AC的射线AM上运动,且PQ=AB,问P点运动到AC上什么位置时△ABC才能和△QPA全等.【分析】本题要分情况讨论:①Rt△APQ≌Rt△CBA,此时AP=BC=5cm,可据此求出P点的位置.②Rt△QAP≌Rt△BCA,此时AP=AC,P、C重合.【解答】解: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可知:①当P运动到AP=BC时,∵∠C=∠QAP=90°,在Rt△ABC与Rt△QPA中,AP=BCPQ=AB∴Rt△ABC≌Rt△QPA(HL),即AP=BC=5cm;②当P运动到与C点重合时,AP=AC,在Rt△ABC与Rt△QPA中,AP=ACPQ=AB,∴Rt△QAP≌Rt△BCA(HL),即AP=AC=10cm,∴当点P与点C重合时,△ABC才能和△APQ全等.综上所述,当P运动到AP=BC、点P与点C重合时,△ABC才能和△APQ全等.【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由于本题没有说明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因此要分类讨论,以免漏解.11.(2023春•吉安县期末)如图,△ABC中,D为AB的中点,AD=5厘米,∠B=∠C,BC=8厘米.(1)若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向终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从点C向终点A运动,若点Q的速度与点P的速度相等,经1秒钟后,请说明△BPD≌△CQP;(2)若点P以3厘米/秒的速度从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以5厘米/秒的速度从点C向点A运动,它们都依次沿△ABC三边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点Q第一次在△ABC的哪条边上追上点P?【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C,再加上BP=CQ=3,PC=BD=5,则可判断△BPD 与△CQP全等;(2)设经过x秒后,点Q第一次追上点P,由题意得5x﹣3x=2×10,解方程得到点P运动的路程为3×10=30,得到此时点P在BC边上,于是得到结果.【解答】解:(1)∵BP=3×1=3,CQ=3×1=3,∴BP=CQ,∵D为AB的中点,∴BD=AD=5,∵CP=BC﹣BP=5,∴BD=CP,在△BPD与△CQP中,BD=CP∠B=∠C,BP=CQ∴△BPD≌△CQP(SAS);(2)设经过x秒后,点Q第一次追上点P,由题意得5x﹣3x=2×10,解得:x=10,∴点P运动的路程为3×10=30,∵30=28+2,∴此时点P在BC边上,∴经过10秒,点Q第一次在BC边上追上点P.【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找准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12.如图,∠BAC=90°,AB=22,AC=28.点P从B点出发沿B→A→C路径向终点C运动;点Q从C 点出发沿C→A→B路径向终点B运动.点P和Q分别以每秒2和3个单位的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只要有一点到达相应的终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分别过P和Q作PF⊥l于F,QG⊥l于G.问:点P运动多少秒时,△PFA与△QAG全等?【分析】分类讨论:当点P在BA上,点Q在AC上,如图1,则PB=2t,CQ=3t,AP=22﹣2t,AQ=28﹣3t,利用三角形全等得PA=AQ,即22﹣2t=28﹣3t;当点P、Q都在AB上,即P点和Q点重合时,△PFA与△QAG全等,此时2t+3t﹣28=22,当点P在AC上,点Q在AB上,如图2,则PA=2t﹣22,AQ=3t﹣28,由PA=AQ,即2t﹣22=3t﹣28;当点Q停在点B处,点P在AC上,由PA=QA得2t﹣22=22,然后分别解方程求出t,再根据题意确定t的值.【解答】解:设P、Q点运动的时间为t,(1)当点P在BA上,点Q在AC上,如图1,则PB=2t,CQ=3t,AP=22﹣2t,AQ=28﹣3t,∵△PFA与△QAG全等,∴PA=AQ,即22﹣2t=28﹣3t,解得t=6,即P运动6秒时,△PFA与△QAG全等;(2)当点P、Q都在AB上,即P点和Q点重合时,△PFA与△QAG全等,此时2t+3t﹣28=22,解得t=10,(3)当点P在AC上,点Q在AB上,如图2,则PA=2t﹣22,AQ=3t﹣28,∵△PFA与△QAG全等,∴PA=AQ,即2t﹣22=3t﹣28,解得t=6(舍去);当点Q停在点B处,点P在AC上,由PA=QA得2t﹣22=22,解得t=22,舍去.综上所述:当t等于6秒或10秒时,△PFA与△QAG全等.【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中,选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若已知两边对应相等,则找它们的夹角或第三边;若已知两角对应相等,则必须再找一组对边对应相等,且要是两角的夹边,若已知一边一角,则找另一组角,或找这个角的另一组对应邻边.对于动点问题常利用代数的方法解决.13.(2022秋•苍溪县期末)如图,AE与BD相交于点C,AC=EC,BC=DC,AB=8cm,点P从点出发,沿A→B→A方向以2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D出发,沿D→E方向以lcm/s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求证:AB∥DE.(2)写出线段AP的长(用含t的式子表示).(3)连接PQ,当线段PQ经过点C时,求t的值.【分析】(1)证明△ABC≌△EDC(SAS),可得∠A=∠E,然后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即可得出结论;(2)分两种情况讨论:当0≤t≤4时,AP=2tcm,当4<t≤8时,BP=(2t﹣8)cm,可得AP=8﹣(2t﹣8)=(16﹣2t)cm,进而可以解决问题;(3)先证△ACP≌△ECQ(ASA),得AP=EQ,再分两种情况列方程求解即可.【解答】(1)证明:在△ABC和△EDC中,AC=EC∠ACB=∠ECD,BC=DC∴△ABC≌△EDC(SAS),∴∠A=∠E,∴AB∥DE;(2)解:当0≤t≤4时,AP=2tcm,当4<t≤8时,BP=(2t﹣8)cm,∴AP=8﹣(2t﹣8)=(16﹣2t)cm,∴线段AP的长为2tcm或(16﹣2t)cm;(3)解:根据题意得DQ =tcm ,则EQ =(8﹣t )cm ,由(1)得:∠A =∠E ,ED =AB =8cm ,在△ACP 和△ECQ 中,∠A =∠E AC =EC ∠ACP =∠ECQ,∴△ACP ≌△ECQ (ASA ),∴AP =EQ ,当0≤t ≤4时,2t =8﹣t ,解得:t =83;当4<t ≤8时,16﹣2t =8﹣t ,解得:t =8;综上所述,当线段PQ 经过点C 时,t 的值为83或8.【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列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ACP ≌△ECQ .14.如图,在等腰△ABC 中,AB =AC =6cm ,BC =10cm ,点P 从点B 出发,以2cm /s 的速度沿BC 向点C 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s .(1)PC = cm .(用t 的代数式表示)(2)当点P 从点B 开始运动,同时,点Q 从点C 出发,以vcm /s 的速度沿CA 向点A 运动,是否存在这样v 的值,使得△ABP 与△PQC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v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P 点的运动速度可得BP 的长,再利用BC ﹣BP 即可得到CP 的长;(2)此题主要分两种情况①当BP =CQ ,AB =PC 时,△ABP ≌△PCQ ;当BA =CQ ,PB =PC 时,△ABP ≌△QCP ,然后分别计算出t 的值,进而得到v 的值.【解答】解:(1)依题意,得PC=(10﹣2t)(cm).故答案为:10﹣2t;(2)①当BP=CQ,AB=PC时,△ABP≌△PCQ,∵AB=6cm,∴PC=6(cm),∴BP=10﹣6=4(cm),2t=4,解得:t=2,CQ=BP=4(cm),v×2=4,解得:v=2;②当BA=CQ,PB=PC时,△ABP≌△QCP,∵PB=PC,∴BP=PC=12BC=5(cm),2t=5,解得:t=2.5,CQ=BP=6(cm),v×2.5=6,解得:v=2.4.综上所述:当v=2.4或2时△ABP与△PQC全等.【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掌握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找准对应边.15.如图,已知△ABC中,AB=AC=6cm,∠B=∠C,BC=4cm,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B向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A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1)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1cm/s的运动速度从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则经过 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上相遇.(在横线上直接写出答案,不必书写解题过程)【分析】(1)①根据时间和速度分别求得两个三角形中BP、CQ和BD、PC边的长,根据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②根据全等三角形应满足的条件探求边之间的关系,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公式,先求得点P运动的时间,再求得点Q的运动速度;(2)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分析发现:由于点Q的速度快,且在点P的前边,所以要想第一次相遇,则应该比点P多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边长.【解答】解:(1)①△BPD≌△CQP,理由如下:∵t=1秒,∴BP=CQ=1×1=1cm,∵AB=6cm,点D为AB的中点,∴BD=3cm.又∵PC=BC﹣BP,BC=4cm,∴PC=4﹣1=3cm,∴PC=BD.又∵AB=AC,∴∠B=∠C,∴△BPD≌△CQP;②假设△BPD≌△CQP,∵v P≠v Q,∴BP≠CQ,又∵△BPD≌△CQP,∠B=∠C,则BP=CP=2,BD=CQ=3,∴点P,点Q运动的时间t=BP1=2秒,∴v Q=CQt=32=1.5cm/s;(2)设经过x秒后点P与点Q第一次相遇,由题意,得 1.5x=x+2×6,解得x=24,∴点P共运动了24s×1cm/s=24cm.∵24×1.5=36,∴点P、点Q在AC边上相遇,∴经过24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边AC上相遇.【点评】此题主要是运用了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能够分析出追及相遇的问题中的路程关系.16.(2022秋•聊城月考)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10厘米,BC=8厘米,CD=12厘米,∠B=∠C,点E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E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2)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E与△CQP全等.【分析】(1)经过1秒后,可得BP=CQ=3厘米,则PC=8﹣3=5厘米,可证明△BPE≌△CQP;(2)由△BPE与△CQP全等可知有△BEP≌△CQP或△BEP≌△CPQ,全等可得BP=CP或BP=CQ,或可求得BP的长,可求得P点运动的时间,由CQ=BE或CQ=BP可求得Q点运动的路程,可求得其速度.【解答】解:(1)△BPE与△CQP全等,理由如下:当运动1秒后,则BP=CQ=3厘米,∴PC=BC﹣BP=8﹣3=5厘米,∵E为AB中点,且AB=10厘米∴BE=5厘米,∴BE=PC,在△BPE和△CQP中BE=PC∠B=∠CBP=CQ∴△BPE≌△CQP(SAS);(2)∵△BPE与△CQP全等,∴△BEP≌△CQP或△BEP≌△CPQ,当△BEP≌△CQP时,则BP=CP,CQ=BE=5厘米,设P点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3t=8﹣3t,解得t=4 3,∴Q点的运动的速度=5÷43=154(厘米/秒),当△BEP≌△CPQ时,由(1)可知t=1(秒),∴BP=CQ=3厘米,∴Q点的运动的速度=3÷1=3(厘米/秒),即当Q点每秒运动154厘米或3厘米时△BEP≌△CQP.【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即SSS、SAS、ASA、AAS和HL17.如图,在Rt△ABC中,∠C=90°,AC=8,BC=6,P,Q是边AC,BC上的两个动点,PD⊥AB于点D,QE⊥AB于点E,设点P,Q运动的时间是t秒(t>0).(1)若点P,Q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沿AC,BC向点C匀速运动,运动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其中一点到达终点C后,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APD和△QBE是否保持全等?判断并说明理由;(2)若点P从点C出发沿CA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匀速运动,到达点A后立刻以原来的速度沿AC返回到点C停止运动;点Q仍从点B出发沿BC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C匀速运动,到达点C后停止运动,当t为何值时,△APD和△QBE全等?【分析】(1)根据∠C=90°,PD⊥AB,QE⊥AB,于是得到∠A+∠APD=∠A+∠B=90°,证得∠APD =∠B,∠ADP=∠QEB=90°,即可得到结论;(2)分两种情况:①0≤t<83时,点P从C到A运动,则AP=AC=CP=8﹣3t,BQ=t,求得t=2,②t≥83时,点P从A到C运动,则AP=3t﹣8,BQ=t,求得t=4.【解答】解:(1)△ADP≌△QBE,理由:∵∠C=90°,PD⊥AB,QE⊥AB,∴∠A+∠APD=∠A+∠B=90°,∴∠APD=∠B,∠ADP=∠QEB=90°,∵AP=BQ=t,在△ADP与△QBE中,∠APD=∠B∠ADP=∠QEB AP=BQ,∴△ADP≌△QBE;(2)①0≤t<83时,点P从C到A运动,则AP=AC=CP=8﹣3t,BQ=t,当△ADP≌△QBE时,则AP=BQ,即8﹣3t=t,解得:t=2,②t≥83时,点P从A到C运动,则AP=3t﹣8,BQ=t,当△ADP≌△QBE时,则AP=BQ,即3t﹣8=t,解得:t=4,综上所述:当t=2s或4s时,△ADP≌△QBE.【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方程,垂直的定义,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D=6cm,AB=4cm,点E为AD的中点.若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注:长方形中,∠A=∠B=∠C=∠D=90°,AB=CD,AD=BC)(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①经过1秒后,△AEP与△BPQ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并判断此时线段PE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②设运动时间为t秒时,△PEQ的面积为Scm2,请用t的代数式表示S.(2)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 cm/s时,能够使△AEP与△BPQ全等.【分析】(1)①当t=1时,AP=BQ,∠A=∠B,AE=PB,从而可证明△EAP≌Rt△PBQ;②当t≤4时,AP=BQ=t,S=S梯形AEQB﹣S AEP﹣S PBQ;当4<t≤6时,点P与点B重合,S=2t;(2)如图3所示:因为△AEP≌△BQP,所以AP=PB=2,AE=BQ=3,从而可求得t=2,点Q运动的速度为=3÷2=1.5cm/秒.【解答】解:(1)①当t=1时,AP=1,BQ=1,∴AP=BQ.∵E是AD的中点,∴AE=12AD=3.∵PB=AB=AP=4﹣1=3,∴AE=PB.在Rt△EAP和Rt△PBQ中,AE=PB ∠A=∠B AP=BQ,∴Rt△EAP≌Rt△PBQ.∴∠APE=∠BQP,∵∠BQP+∠BPQ=90°,∴∠APE+∠BPQ=90°,∴∠EPQ=90°,∴PE⊥PQ;②如图1所示连接QE.图1Ⅰ、当t≤4时,AP=BQ=t,S梯形AEQB =12(AE+BQ)•AB=12×4×(3+t)=2t+6.S△AEP =12AE•PA=12×3t=32t,S△PBQ=12PB•BQ=12×(4﹣t)t=2t−12t2.∴S=2t+6−32t﹣(2t−12t2).整理得:S=12t2−32t+6,如图2所示:Ⅱ、当4<t≤6时,点P与点B重合,S=12QB•AB=12×4×t=2t.∴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2−32t+6(0<t≤4)<t≤6);(2)如图3所示:∵△AEP≌△BQP,PA≠BQ,∴AP=PB=2,AE=BQ=3.∴t=AP=12AB=12×4=2.∴点Q运动的速度为=3÷2=1.5cm/秒时,△AEP≌△BQP.故答案为:1.5.【点评】此题是四边形综合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矩形的性质、函数的解析式、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应用,根据题意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是解题的关键.19.(2023春•碑林区校级期末)如图,△ABC的两条高AD与BE交于点O,AD=BD,AC=6.(1)求BO的长;(2)F是射线BC上一点,且CF=AO,动点P从点O出发,沿线段O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射线AC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AOP与△FCQ全等时,求t的值.【分析】(1)由AAS证明Rt△BDO≌Rt△ADC,根据对应边相等求得BO的长;(2)分情况讨论点F分别在BC延长线上或在BC之间时△AOP≌△FCQ,根据对应边相等求得t值.【解答】解:(1)∵∠BOD=∠AOE,∠CAD+∠ACD=∠CAD+∠AOE=90°,∴∠ACD=∠AOE,∴∠BOD=∠ACD.又∵∠BDO=∠ADC=90,AD=BD,∴Rt△BDO≌Rt△ADC(AAS),∴BO=AC=6.(2)①当点F在BC延长线上时:设t时刻,P、Q分别运动到如图位置,△AOP≌△FCQ.∵CF=AO,∠AOP=∠EOD=180°﹣∠DCE=∠FCQ,∴当△AOP≌△FCQ时,OP=CQ.∵OP=t,CQ=6﹣4t,∴t=6﹣4t,解得t=1.2.②当点F在BC之间时:设t时刻,P、Q分别运动到如图位置,△AOP≌△FCQ.∵CF=AO,∠AOP=∠EOD=180°﹣∠DCE=∠FCQ,∴当△AOP≌△FCQ时,OP=CQ.∵OP=t,CQ=4t﹣6,∴t=4t﹣6,解得t=2.综上,t=1.2或2.【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几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一定要深刻理解,做到活学活用.20.如图1,长方形ABCD中,AB=CD=7cm,AD=BC=5cm,∠A=∠B=∠C=∠D=90°,点E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与此同时点F在线段BC上由点B向点C运动,设运动的时间均为ts.(1)若点F的运动速度与点E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2时:①判断△BEF与△ADE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②求∠EDF的度数.(2)如图2,将图1中的“长方形ABCD”改为“梯形ABCD”,且∠A=∠B=70°,AB=7cm,AD=BC=5cm,其他条件不变.设点F的运动速度为xcm/s.是否存在x的值,使得△BEF与△ADE全等?若存在,直接写出相应的x及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①根据SAS证明:△BEF≌△ADE;②由①:△BEF≌△ADE得DE=EF,∠BEF=∠ADE,证明△DE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结论;(2)分两种情况:①如图2,当△DAE≌△EBF时,②如图3,当△ADE≌△BFE时,分别根据AD=BE,AE=BF,列方程组可得结论.【解答】解:(1)①△BEF≌△ADE,理由如:当t=2时,AE=BF=2,∴BE=AB﹣AD=7﹣2=5,∵AD=5,∴BE=AD,∵∠A=∠B=90°,∴△BEF≌△ADE;②由①得DE=EF,∠BEF=∠ADE,∵∠A=90°,∴∠ADE+∠AED=90°,∴∠BEF+∠AED=90°,∴∠DEF=180°﹣(∠BEF+∠AED)=90°,∵DE=EF∴∠EDF=∠EFD,∵∠EDF+∠EFD=90°,∴∠EDF=45°;(说明:用其他方法的,请参照此评分标准给分)(2)存在,①如图2,当△DAE≌△EBF时,∴AD=BE,AE=BF,则5=7−t t=xt∴x=1,t=2;②如图3,当△ADE≌△BFE时,AE=BE,AD=BF,则t=7−t 5=xt,∴x=107,t=72.(说明:每正确写出一对x、t的值,给1分.)【点评】本题考查四边形综合题、矩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判定及动点运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21.在Rt△ABC中,∠C=90°,AC=8cm,BC=6cm,点D在AC上,且AD=6cm,过点A作射线AE⊥AC(AE与BC在AC同侧),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E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1cm/s,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连接PD、BD.(1)如图①,当PD⊥BD时,求证:△PDA≌△DBC;(2)如图②,当PD⊥AB于点F时,求此时t的值.【分析】(1)由PD⊥BD、∠C=90°可推出∠PDA=∠CBD,即可根据ASA判定△PDA≌△DBC;(2)由PD⊥AB,AE⊥AC可推出∠APF=∠CAB,即可根据AAS判定△APD≌△CAB,再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解.【解答】(1)证明:如图①,∵PD⊥BD,∴∠PDB=90°,∴∠BDC+∠PDA=90°,又∵∠C=90°,∴∠BDC+∠CBD=90°,∴∠PDA=∠CBD,又∵AE⊥AC,∴∠PAD=90°,∴∠PAD=∠C=90°,又∵BC=6cm,AD=6cm,∴AD=BC,在△PAD和△DCB中,∠PAD=∠CAD=CB,∠PDA=∠CBD∴△PDA≌△DBC(ASA);(2)解:如图②,∵PD⊥AB,∴∠AFD=∠AFP=90°,∴∠PAF+∠APF=90°,又∵AE⊥AC,∴∠PAF+∠CAB=90°,∴∠APF=∠CAB,在△APD和△CAB中,∠APD=∠CAB∠PAD=∠C,AD=CB∴△APD≌△CAB(AAS),∴AP=AC,∵AC=8cm,∴AP=8cm,∴t=8.【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根据ASA判定△PDA≌△DBC、根据AAS判定△APD≌△CAB是解题的关键.2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6),B(8,0),AB=10,如图作∠DBO=∠ABO,∠CAy=∠BAO,BD交y轴于点E,直线DO交AC于点C.(1)①求证:△ACO≌△EDO;②求出线段AC、BD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2)动点P从A出发,沿A﹣O﹣B路线运动,速度为1,到B点处停止运动;动点Q从B出发,沿B﹣O﹣A运动,速度为2,到A点处停止运动.二者同时开始运动,都要到达相应的终点才能停止.在某时刻,作PG⊥CD于点G,QF⊥CD于点F.问两动点运动多长时间时△OPG与△OQF全等?【分析】(1)①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证得结论;②利用①中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C∥BD,AC=BD﹣10;(2)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i)当点P、Q分别在y轴、x轴上时(ii)当点P、Q都在y轴上时,(iii)当点P在x轴上,Q在y轴时若二者都没有提前停止,当点Q提前停止时,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①如图,∵∠DBO=∠ABO,OB⊥AE,∴∠BAO=∠BEO,∴AB=BE,∴AO=OE,∵∠CAy=∠BAO,∴∠CAy=∠BEO,∴∠DEO=∠CAO在△ACO与△EDO中,∠CAO=∠DEO OA=OE∠AOC=∠DOE,∴△ACO≌△EDO(ASA);②由①知,△ACO≌△EDO,∴∠C=∠D,AC=DE,∴AC∥BD,AC=BD﹣10;(2)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i)当点P、Q分别在y轴、x轴上时PO=QO得:6﹣t=8﹣2t,解得t=2(秒),(ii)当点P、Q都在y轴上时PO=QO得:6﹣t=2t﹣8,解得t=143(秒),(iii)当点P在x轴上,Q在y轴时若二者都没有提前停止,则PO=QO得:t﹣6=2t﹣8,解得t=2(秒)不合题意;当点Q提前停止时,有t﹣6=6,解得t=12(秒),综上所述:当两动点运动时间为2、143、12秒时,△OPE与△OQF全等【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坐标与图形的性质,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23.(2023春•渭滨区期末)如图①,在Rt△ABC中,∠C=90°,BC=9cm,AC=12cm,AB=15cm,现有一动点P,从点A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AC→CB→BA运动,回到点A停止,速度为3cm/s,设运动时间为ts.(1)如图(1),当t= 时,△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2)如图(2),在△DEF中,∠E=90°,DE=4cm,DF=5cm,∠D=∠A.在△ABC的边上,若另外有一个动点Q,与点P同时从点A出发,沿着边AB→BC→CA运动,回到点A停止.在两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恰好△APQ≌△DEF,求点Q的运动速度.【分析】(1)分两种情况进行解答,①当点P在BC上时,②当点P在BA上时,分别画出图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求出点P移动的距离,从而求出时间即可;(2)由△APQ≌△DEF,可得对应顶点为A与D,P与E,Q与F;于是分两种情况进行解答,①当点P 在AC上,AP=4,AQ=5,②当点P在AB上,AP=4,AQ=5,分别求出P移动的距离和时间,进而求出Q的移动速度.【解答】解:(1)①当点P在BC上时,如图①﹣1,若△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则CP=12BC=92cm,此时,点P移动的距离为AC+CP=12+92=332,移动的时间为:332÷3=112秒,②当点P在BA上时,如图①﹣2若△AP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一半;则PD=12AB,即点P为BA中点,此时,点P移动的距离为AC+CB+BP=12+9+152=572cm,移动的时间为:572÷3=192秒,故答案为:112或192;(2)△APQ≌△DEF,即,对应顶点为A与D,P与E,Q与F;①当点P在AC上,如图②﹣1所示:此时,AP=4,AQ=5,∴点Q移动的速度为5÷(4÷3)=154cm/s,②当点P在AB上,如图②﹣2所示:此时,AP=4,AQ=5,即,点P移动的距离为9+12+15﹣4=32cm,点Q移动的距离为9+12+15﹣5=31cm,∴点Q移动的速度为31÷(32÷3)=9332cm/s,综上所述,两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恰好△APQ≌△DEF,点Q的运动速度为154cm/s或9332cm/s.。
动点专题(含答案)
动点专题一、单选题(共10道,每道10分)1.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90°,AD=12,BC=24,动点P从点A出发沿AD向点D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沿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P,Q同时出发,当点P停止运动时,点Q也随之停止,连接PQ,DQ.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PDQ≌△CQD.A.6B.5C.4D.3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2.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AD=10,点E为边AD上一点,且AE=7.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向点C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连接AP,DP.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 秒.当t为( )秒时,△DCP≌△CDE.A.7B.3C. D.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3.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2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点C向点A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BPD与△CQP可能全等.A. B.C.3D.3或4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4.已知:如图,在矩形ABCD中,AB=4cm,BC=6cm,点E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每秒1cm的速度由点B向点C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点C向点D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若某一时刻△BPE与△CQP全等,则点Q的运动速度是( )A. B.3cm/s或4cm/sC.1cm/sD.4cm/s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5.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DC=4,AD=BC=5.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秒时,△ABP和△DEC全等.A.2B.2或12C.1D.1或6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6.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0cm,BC=4cm,动点P以4cm/s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BA 方向向点A移动,同时动点Q以1cm/s的速度,沿CD方向向点D移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则当t为( )秒时,线段PQ恰好平分长方形ABCD的面积.A.3B.4C.5D.6答案:B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7.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C=4,BC=6,动点M从B点出发沿线段BC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运动;动点N同时从C点出发沿线段CD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运动,当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终点时,另一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 )时,△MNC是以MN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1B.2C.3D.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8.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B=90°,AB=6m,BC=8m,动点P以3m/s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C方向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2m/s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方向向点B移动;当P,Q两点中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则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则当t为( )秒时,△PQC是以PQ为底的等腰三角形.A.2B.5C. D.答案:A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9.已知:如图1,点G是BC的中点,点H在AF上,动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沿图1的边线运动,运动路径为:G—C—D—E—F—H,相应的△ABP的面积y()关于运动时间t (s)的图象如图2.若AB=6cm,则下列四个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有( )①图1中的BC长是4cm;②图2中的M点表示第4秒时y的值为24;③图1中的CD长是4cm;④图2中的N点表示第12秒时y的值为18.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C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10.如图1,在长方形ABCD中,动点P从B点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BC-CD-DA运动到A 点停止,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x(s),△ABP的面积为y(),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 ).A.4B.8C.10D.16答案:D解题思路: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七年级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带图
七年级动点问题经典例题及答案
带图
1. 动点问题是什么?
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经典问题,它关注的是运动中的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特征。
这种问题可以引导我们深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等物理规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动点问题。
2. 例题及解析
题目:一只乌龟从a点出发,沿着一条2公里的直路到达b 点,然后又在b点开始沿着长2.5公里的大圆路到达c点。
乌龟从a点出发时的速度是2千米/小时,走到b点时,它停了下来休息了2分钟,然后以每小时1千米的速度继续向c点走去。
请问:乌龟到达c点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pic.leetcode-cn/-djbjoh-%e5%9b%be%e7%89%871.png"
alt="turtle">
解析:首先,我们需要将题目中所给出的影响因素提取出来。
由于乌龟在a点时的速度为2千米/小时,因此在第一段路段中走了2公里,需要用1个小时。
在b点停留了2分钟,相当于耽误了2/60=1/30个小时,因此从b点到c点需要用
2.5/1+1/30=2.54个小时。
累计起来,乌龟从a点到c点共用了1+2.54=
3.54个小时,即3小时32分钟。
3. 动点问题的应用
动点问题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
物理、计算机科学、交通运输等许多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动点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比如计算从家到公司的需时。
此外,动点问题还常常与逆向思维有关,比如确定交通规划中的最短路径、找到行进途中的最佳休息点等等。
动点问题(含答案)
动点问题一、选择题:1. 如图,在矩形ABCD 中,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CD 、DA 运动至点A 停止,设点P 运动的路程为x ,△ABP 的面积为y ,如果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ABC 的面积是( )A94xyOPDA 、10B 、16C 、18D 、20二、填空题:1. 如上右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AD=BE ;②PQ ∥AE ;③AP=BQ ;④DE=DP ;⑤∠AOB=60°.恒成立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三、解答题:1.(2008年大连)如图12,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 = 90°,CD = 3,AD = 4,tan B = 2,过点C 作CH ⊥AB ,垂足为H .点P 为线段AD 上一动点,直线PM ∥AB ,交BC 、C H 于点M 、Q .以PM 为斜边向右作等腰Rt △PMN ,直线MN 交直线AB 于点E ,直线PN 交直线A B 于点F .设PD 的长为x ,EF 的长为y . ⑴求PM 的长(用x 表示);⑵求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图13为备用图); ⑶当点E 在线段AH 上时,求x 的取值范围(图14为备用图).Q POBED CA图 13图 14图 12AHBCDA HBCDHM QP DCBA2.(2008年福建宁德)如图1,在Rt △ABC 中,∠C =90°,BC =8厘米,点D 在AC 上,CD =3厘米.点P 、Q 分别由A 、C 两点同时出发,点P 沿AC 方向向点C 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k 厘米,行完AC 全程用时8秒;点Q 沿CB 方向向点B 匀速移动,速度为每秒1厘米.设运动的时间为x 秒()80<x<,△DCQ 的面积为y 1平方厘米,△PCQ 的面积为y 2平方厘米. ⑴求y 1与x 的函数关系,并在图2中画出y 1的图象;⑵如图2,y 2的图象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其顶点坐标是(4,12),求点P 的速度及AC 的长;⑶在图2中,点G 是x 轴正半轴上一点(0<OG <6=,过G 作EF 垂直于x 轴,分别交y 1、y 2于点E 、F .①说出线段EF 的长在图1中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②当0<x <6时,求线段EF 长的最大值.3.(2008年白银)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矩形,点B 的坐标为(4,3).平行于对角线AC 的直线m 从原点O 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直线m 与矩形OABC 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 、N ,直线m 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 点A 的坐标是__________,点C 的坐标是__________; (2) 当t= 秒或 秒时,MN=21AC ; (3) 设△OMN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4) 探求(3)中得到的函数S 有没有最大值?若有,求出最大值;若没有,要说明理由.图2G 2 4 6 8 10 1210 86 4 2 yOx图1C Q → BD↓参考答案一、选择 A二、填空:(1)(2)(3)(5) 三、解答:2、解:⑴∵CD CQ S DCQ ⋅⋅=∆21,CD =3,CQ =x , ∴x y 231=. 图象如图所示.⑵方法一:CP CQ S PCQ ⋅⋅=∆21,CP =8k -xk ,CQ =x , ∴()kx kx x kx k y 42182122+-=⋅-⨯=.∵抛物线顶点坐标是(4,12),∴12444212=⋅+⋅-k k . 解得23=k .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方法二:观察图象知,当x=4时,△PCQ 面积为12. 此时PC =AC -AP =8k -4k =4k ,CQ =4.∴由CP CQ S PCQ ⋅⋅=∆21,得 12244=⨯k .解得23=k .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方法三:设y 2的图象所在抛物线的解析式是c bx ax y ++=2. ∵图象过(0,0),(4,12),(8,0),∴⎪⎩⎪⎨⎧=++=++=.0864124160c b a c b a c ,, 解得 ⎪⎪⎩⎪⎪⎨⎧==-=.0643c b a ,, ∴x x y 64322+-=. ①∵CP CQ S PCQ ⋅⋅=∆21,CP =8k -xk ,CQ =x ,∴kx kx y 42122+-=. ②比较①②得23=k .则点P 的速度每秒23厘米,AC =12厘米.⑶①观察图象,知线段的长EF =y 2-y 1,表示△PCQ 与△DCQ 的面积差(或△PDQ 面积). ②由⑵得 x x y 64322+-=.(方法二,x x x x y 643232382122+-=⋅⎪⎭⎫ ⎝⎛-⨯⨯=)∵EF =y 2-y 1, ∴EF =x x x x x 29432364322+-=-+-,∵二次项系数小于0,∴在60<x<范围,当3=x 时,427=EF 最大. 3、解:(1)(4,0),(0,3); ······························································ 2分 (2) 2,6; ···························································································· 4分 (3) 当0<t ≤4时,OM =t . 由△OMN ∽△OAC ,得OCONOA OM =, ∴ ON =t 43,S=283t . ································ 6分 当4<t <8时,如图,∵ OD =t ,∴ AD = t-4. 方法一:由△DAM ∽△AOC ,可得AM =)4(43-t ,∴ BM =6-t 43. ························· 7分 由△BMN ∽△BAC ,可得BN =BM 34=8-t ,∴ CN =t-4. ······························· 8分S=矩形OABC 的面积-Rt △OAM 的面积- Rt △MBN 的面积- Rt △NCO 的面积=12-)4(23-t -21(8-t )(6-t 43)-)4(23-t =t t 3832+-. ················································································· 10分方法二:易知四边形ADNC 是平行四边形,∴ CN =AD =t-4,BN =8-t . ······························ 7分 由△BMN ∽△BAC ,可得BM =BN 43=6-t 43,∴ AM =)4(43-t . ··············· 8分 以下同方法一. (4) 有最大值.方法一: 当0<t ≤4时,∵ 抛物线S=283t 的开口向上,在对称轴t=0的右边, S 随t 的增大而增大, ∴ 当t=4时,S 可取到最大值2483⨯=6; ··········································· 11分当4<t <8时, ∵ 抛物线S=t t 3832+-的开口向下,它的顶点是(4,6),∴ S <6. 综上,当t=4时,S 有最大值6. ····························································· 12分 方法二:∵ S=22304833488t t t t t ⎧<⎪⎪⎨⎪-+<<⎪⎩,≤,∴ 当0<t <8时,画出S 与t 的函数关系图像,如图所示. ·························· 11分 显然,当t=4时,S 有最大值6. ·························································· 12分说明:只有当第(3)问解答正确时,第(4)问只回答“有最大值”无其它步骤,可给1分;否则,不给分.。
中考数学动点问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动点专题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例1(2000年·上海)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 A,垂足为H,△OPH 的重心为G .(1)当点P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 H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 H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例2(2006年·山东)如图2,在△ABC 中,AB=AC =1,点D,E在直线B C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 AC=30°,∠DA 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 AC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AEDCB 图2H M NG PO A B 图1 x yC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例4(2004年·上海)如图,在△A BC中,∠BAC =90°,AB=AC =22,⊙A 的半径为1.若点O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相切时, △AO C的面积.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1.(09年徐汇区)如图,ABC ∆中,10==AC AB ,12=BC ,点D 在边BC 上,且4=BD ,以点D 为顶点作B EDF ∠=∠,分别交边AB 于点E ,交射线CA 于点F . (1)当6=AE 时,求AF 的长;(2)当以点C 为圆心CF 长为半径的⊙C 和以点A 为圆心AE 长为半径的⊙A 相切时,求BE 的长; (3)当以边AC 为直径的⊙O 与线段DE 相切时,求BE的长.AB C O 图8HAB CDEOlA ′(二)线动问题2,在矩形A BCD 中,AB =3,点O 在对角线A C上,直线l过点O ,且与AC 垂直交AD于点E .(1)若直线l 过点B,把△ABE 沿直线l 翻折,点A 与矩形A BCD的对称中心A '重合,求BC 的长; (2)若直线l 与AB 相交于点F,且AO=41AC,设AD 的长为x ,五边形BCDEF 的面积为S.①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x 的取值范围;②探索:是否存在这样的x ,以A 为圆心,以-x 43长为半径的圆与直线l 相切,若存在,请求出x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三)面动问题3.如图,在ABC ∆中,6,5===BC AC AB ,D 、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两个动点(D 不与A 、B 重合),且保持BC DE ∥,以DE 为边,在点A 的异侧作正方形DEFG .(1)试求ABC ∆的面积;(2)当边FG 与BC 重合时,求正方形DEFG 的边长; (3)设x AD =,ABC ∆与正方形DEFG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y ,试求y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定义域;(4)当BDG ∆是等腰三角形时,请直接写出AD 的长.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C一、 特殊探路,一般推证例2:(2004年广州市中考题第11题)如图,⊙O 1和⊙O2内切于A,⊙O1的半径为3,⊙O2的半径为2,点P为⊙O1上的任一点(与点A 不重合),直线PA 交⊙O2于点C,PB 切⊙O2于点B ,则PCBP的值为(A)2 (B)3 (C)23(D)26二、 动手实践,操作确认例4(2003年广州市中考试题)在⊙O中,C 为弧AB 的中点,D 为弧A C上任一点(与A 、C 不重合),则(A)A C+CB=AD+DB (B) A C+C B<AD+DB(C) AC+CB >A D+D B (D) AC+C B与AD+DB 的大小关系不确定例5:如图,过两同心圆的小圆上任一点C 分别作小圆的直径CA 和非直径的弦CD ,延长CA 和C D与大圆分别交于点B 、E,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AB DE = (B )AB DE >(C)AB DE <(D )AB DE ,的大小不确定三、 建立联系,计算说明例6: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M在边DC 上,且DM=1,N为对角线A C上任意一点,则DN +MN 的最小值为 .BMND CBA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中,AC=5,BC=12,∠ACB=90°,P是AB边上的动点(与点A、B不重例1.在Rt ABC合),Q是BC边上的动点(与点B、C不重合),当PQ与AC不平行时,△CPQ可能为直角三角形吗?若有可能,请求出线段CQ的长的取值范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涉及到点的运动与位置的变化。
通过解决动点问题,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动点问题,并附带一些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1. 直线运动问题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动点问题之一。
在直线运动中,点从一个位置沿直线运动到另一个位置。
我们通常需要确定点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等,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小明从家里骑自行车出发,经过15分钟骑行到达学校,全程约5公里。
求小明的平均速度。
解:根据题意,小明骑行的时间为15分钟,即0.25小时。
位移为5公里。
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所以小明的平均速度为5公里/0.25小时=20公里/小时。
2. 圆周运动问题圆周运动是另一类常见的动点问题。
在圆周运动中,点围绕某一中心点做圆周运动。
我们通常需要确定点的角度、半径和时间等,以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一个车轮的半径为30厘米,转动一周需要走过的距离是多少?解:根据题意,车轮转动的一周是一个半径为30厘米的圆的周长。
周长等于2πr,其中π取3.14,r是半径。
所以车轮转动一周需要走过的距离为2×3.14×30=188.4厘米。
练习题:1. 小明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从A地出发,向B地行驶,2小时后小刚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从B地出发,向A地行驶。
求他们相遇时的距离。
2. 一个半径为15厘米的车轮转了5分钟,这段时间内车轮走过的距离是多少?参考答案:1. 解:小明行驶的距离为60公里/小时×2小时=120公里。
小刚行驶的距离为80公里/小时×2小时=160公里。
所以他们相遇时的距离为120公里+160公里=280公里。
2. 解:根据题意,车轮转了5分钟,即1/12小时。
车轮的周长为2×3.14×15=94.2厘米。
所以车轮走过的距离为94.2厘米/小时×(1/12)小时=7.85厘米。
动点在定直线上解析
动点在定直线上解析一、解答题【点睛】方法点睛: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1)设直线方程,设交点坐标为(2)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3)列出韦达定理;(4)将所求问题或题中的关系转化为(5)代入韦达定理求解.2.已知椭圆C:22221(x y aa b+=为椭圆C的左、右顶点. (1)求椭圆C的方程;【点睛】方法点睛:利用韦达定理法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1)设直线方程,设交点坐标为(x (2)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3)列出韦达定理;(4)将所求问题或题中的关系转化为(5)代入韦达定理求解.3.已知椭圆2222:1(0)x y C a b a b +=>>(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过点()1,1Q 的直线l 交椭圆C 于A 111,,PA PQ PB成等差数列,求点P 【答案】(1)22142x y +=(2)240y x +-=4.已知椭圆C :(22221x y a a b +=为椭圆C 的左、右顶点.(1)求椭圆C 的方程;(2)过点()1,0D 作斜率不为0的直线BQ 交于点M ,记AP 的斜率为①12k k 为定值;②点M 在定直线上.【答案】(1)2214x y +=(2)①证明见解析,1231k k =;②证明见解析,点【分析】(1)根据椭圆的几何性质列出方程组求出(2)①设()11,P x y ,(22,Q x y 1212,y y y y +,带入12k k 的表达式,即可得出②根据①中的结论,设1k m =点M 的坐标,从而可知其在定直线上.【详解】(1)依题可得c e a c ⎧=⎪⎨⎪=⎩即椭圆C 的方程为2214x y +=.(2)①设()11,P x y ,(22,Q x y 程为1x ty =+,代入椭圆方程()2241240t t ∆=++>,所以【点睛】利用过x 轴上定点0(,0)x 斜率不为方程与椭圆方程的联立运算,为后面的求解奠定了运算基础,程的形式.。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 第3章 代数动点问题总结(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代数动点题目总结一、解答题1.某超市在春节期间对顾客实行优惠,规定如下:(2)若顾客在该超市一次性购物x元,当x小于500元但不小于200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当x大于或等于500元时,他实际付款_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如果王老师两次购物货款合计820元,第一次购物的货款为a元(200<a<300),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多少元?2.某商场销售一种西装和领带,西装每套定价200元,领带每条定价40元.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开展促销活动.活动期间向客户提供两种优惠方案:方案一:买一套西装送一条领带;方案二:西装和领带都按定价的90%付款。
现某客户要到该商场购买西装20套,领带x条(x>20).(1)若该客户按方案一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若该客户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多少元(用含x的式子表示)(2)若x=30,通过计算说明此时按哪种方案购买较为合算?(3)当x=30时,你能给出一种更为省钱的购买方案吗?试写出你的购买方法和所需费用.3.如图,四边形ABCD和ECGF都是正方形.(1)用代数式表示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要求化简)(2)当a=4时,求阴影部分的面积.4.为发展校园足球运动,某县城区四校决定联合购买一批足球运动装备,市场调查发现,甲、乙两商场以同样的价格出售同种品牌的足球队服和足球,已知每套队服比每个足球多50元,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经洽谈,甲商场优惠方案是:每购买十套队服,送一个足球,乙商场优惠方案是:若购买队服超过80套,则购买足球打八折.(1)求每套队服和每个足球的价格是多少?(2)若城区四校联合购买100套队服和a(a>10)个足球,请用含a的式子分别表示出到甲商场和乙商场购买装备所花的费用;(3)在(2)的条件下,若a=60,假如你是本次购买任务的负责人,你认为到甲、乙哪家商场购买比较合算?5.点A、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a,b,c,且a,b,c满足(b+2)2+(c-24)2=0,多项式x|a+3|y2-ax3y+xy2-1是五次四项式.(1)a的值为______,b的值为______,c的值为______;(2)若数轴上有三个动点M、N、P,分别从点A、B、C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速度分别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7个单位长度3个单位长度.①若点P向左运动,点M向右运动,点N先向左运动,遇到点M后回头再向右运动,遇到点P后又回头再向左运动,……,这样直到点P遇到点M时三点都停止运动,求点N所走的路程;②若点M、N向右运动,点P向左运动,点Q为线段PN中点,在运动过程中,OQ-MN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求其值;若变化,说明理由.6.如图:在数轴上点A表示数a,点B表示数b,点C表示数c,a是多项式﹣2x2﹣4x+1的一次项系数,b是最小的正整数,单项式﹣的次数为c.(1)a=_____,b=_____,c=_____;(2)若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_____ 重合(填“能”或“不能”);(3)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AB=_____,BC=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4)请问:3AB﹣BC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7.某市为了节约用水,对自来水的收费标准作如下规定:每月每户用水不超过10吨的部分,按2元/吨收费;超过10吨的部分按2.5元/吨收费.(1)若黄老师家5月份用水16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2)若黄老师家6月份交水费30元,问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多少吨?(3)若黄老师家7月份用水a吨,问应交水费多少元?(用a的代数式表示)8.为了节约用水,某市决定调整居民用水收费方法,规定如果每户每月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水收费2元,如果每户每月用水超过10吨,则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小红看到这种收费方法后,想算算她家每月的水费:(1)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8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如果小红家每月用水20吨,则水费是______ 元.(2)如果字母x表示小红家每月用水的吨数,那么小红家每月的水费该如何用x的代数式表示呢?9.如图,在数轴上A点表示数a,B点表示数b,C点表示数c,且a、c满足|a+3|+(c-9)2=0.(1)a=______,c=______;(2)如图所示,在(1)的条件下,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a-b|,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b-c|,点B在点A、C之间,且满足BC=2AB,则b=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P为数轴上一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当代数式|x-a|+|x-b|+|x-c|取得最小值时,此时x=______,最小值为______;(4)在(1)(2)的条件下,若在点B处放一挡板,一小球甲从点A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C处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也向左运动,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请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用t的代数式表示).10.阅读下列两材料,并解决相关的问题.【材料一】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第1项,记为,依此类推,排在第位的数称为第项,记为.一般地,若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表示,如数列为等比数列,其中,公比.【材料二】为了求的值. 可令则, 因此,所以,即(1)等比数列的公比为_________,第6项是________(2)如果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且公比为,那么根据定义可得到,,,由此可得(用和的代数式表示)(3)若某等比数列的公比,第2项,则它的第1项,第4项,并求出的值.11.已知是最大的负整数,是多项式的次数,是单项式的系数,且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P,Q可以相遇?(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直接写出所有点M对应的数.(不必说明理由)12.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6,BC=4,P以2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A B C运动,Q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沿着B C D运动,P、Q同时出发,任一点到达终点时两个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1)用t的代数式直接表示AP的长度;(2)APQ的面积能否为2?能的话求出t的值,不能请说明理由.13.已知: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且a,b满足(a+26)2+|b+c|=0,请回答问题:(1)请直接写出a,b,c的值:a=______,b=______,c=______;(2)在数轴上a、b、c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①记A、B两点间的距离为AB,则AB=______,AC=______;②点P为该数轴的动点,其对应的数为x,点P在点A与点C之间运动时(包含端点),则AP=______,PC=______;(3)在(1)(2)的条件下,若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移动,当点M运动到B点时,点N从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N点到达C点后,再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返回点A,设点M移动时间为t秒,当点N开始运动后,请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M,N两点间的距离.14.甲、乙两家批发商出售同样品牌的茶壶和茶杯,定价相同,茶壶每把30元,茶杯每只5元.两家都在进行优惠销售:甲店买一送一大酬宾(买一把茶壶赠送茶杯一只);乙店全场9折优惠(按实际价格的90%收费).某茶具店需茶壶5把,茶杯若干只(不少于5只).(1)若设购买茶杯x只(x>5),则在甲店购买需付_____元,在乙店购买需付_____元;(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2)当茶具店需购买10只茶杯时,到哪家商店购买较便宜?试加以说明;(3)试求出当茶具店购买多少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购买所需付的款一样多?15.已知数轴上三点A,O,B表示的数分别为6,0,-4,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6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1)当点P到点A的距离与点P到点B的距离相等时,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______;(2)另一动点R从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R 同时出发,问点P运动多少时间追上点R?(3)若M为AP的中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请你说明理由;若不变,请你画出图形,并求出线段MN的长度.16.阅读下面的材料:如图①,若线段AB在数轴上,A,B两点表示的数分别为a,b(b>a),则线段AB 的长(点A到点B的距离)可表示为AB=b-a请用上面材料中的知识解答下面的问题:如图②,一个点从数轴上的原点开始,先向左移动2cm到达A点,再向右移动7cm 到达B点,用1个单位长度表示1cm(1)请你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2)若将点A向左移动xcm,则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3)若点M从原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同时,另一动点N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到达原点O后立即原速度返回向右匀速运动,当MN=1cm时,求t 的值.17.综合与探究:问题情境:已知: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初步探究:(1)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且AC=9,CB=6,求线段MN的长;问题解决:(2)若点C为线段AB上任一点,且AC=a,CB=b,求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类比应用:(3)若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且AC=a,CB=b,请你画出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MN的长度.(用含有a,b的代数式表示)拓展延伸:(4)已知:如图2,C为线段AB的中点,D为线段AC的中点,E为线段BC上任意一点,M为线段EB的中点,DM=m,CE=n,请你直接写出线段AB的长度.(用含有m,n的代数式表示)18.先阅读材料:如图(1),在数轴上A示的数为a,B点表示的数为b,则点A 到点B的距离记为AB,线段AB的长可以用右边的数减去左边的数表示,即AB=b-a.图(1)解决问题:如图(2),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4,点B表示的数是2,点C表示的数是6.图(2)(1)若数轴上有一点D,且AD=3,则点D表示的数为________;(2)点A、B、C开始在数轴上运动,若点A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点B和点C分别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和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假设t秒钟过后,若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C,点B与点C之间的距离表示为BC.则点A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BC=________(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3)请问:3BC-AB的值是否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其值.19.已知a是最大的负整数,b是多项式的次数,c是单项式的系数,且a、b、c分别是点A、B、C在数轴上对应的数(1)求a、b、c的值,并在数轴上标出点A、B、C(2)若动点P、Q同时从A、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0.5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求运动几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3)在数轴上找一点M,使点M到A、B、C三点的距离之和等于10,请问这样的点存在吗?如存在,请找出来,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和解析1.【答案】(1)530;(2)0.9x;(0.8x+50;(3)0.9a+0.8(820-a-500)+450=0.1a+706.【解析】解:(1)500×0.9+(600-500)×0.8=530;(2)0.9x;500×0.9+(x-500)×0.8=0.8x+50;(3)0.9a+0.8(820-a-500)+450=0.1a+706.(1)让500元部分按9折付款,剩下的100按8折付款即可;(2)等量关系为:购物款×9折;500×9折+超过500的购物款×8折;(3)两次购物王老师实际付款=第一次购物款×9折+500×9折+(总购物款-第一次购物款-第二次购物款500)×8折,把相关数值代入即可求解.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不同购物款所得的实际付款的等量关系,难点是求第二问的第二次购物款应分9折和8折两部分分别计算实际付款.2.【答案】解:(1)方案一购买,需付款:20×200+40(x-20)=40x+3200(元),按方案二购买,需付款:0.9(20×200+40x)=3600+36x(元);(2)把x=30分别代入:40x+3200=40×30+3200=4400(元),3600+36×30=4680(元).因为4400<4680,所以按方案一购买更合算;(3)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x-20)条领带,共需费用:20×200+0.9×40(x-20)=36x+3280,当x=30时,36×30+3280=4360(元).【解析】(1)根据题目提供的两种不同的付款方式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x=30分别代入求得的代数式中即可得到方案一和二的费用,然后比较即可得到选择哪种方案更合算;(3)根据题意考虑可以先按方案一购买20套西装获赠送20条领带,再按方案二购买10条领带更合算.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的相关的题目,解题的关键是认真分析题目并正确的列出代数式.3.【答案】解:(1)观察图形可知S阴影=S ABCD+S CEFG-S ABD-S BGF.∵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a,正方形CEFG的边长是6,∴S ABCD=a2,S CEFG=62,S ABD=a2,S BGF=×(a+6)×6.∴S阴影=a2+62-a2-×(a+6)×6=a2-3a+18.(2)当a=4时,S阴影=×42-3×4+18=14.【解析】(1)依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列出代数式即可;(2)将a=4代入进行计算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列代数式,明确阴影部分的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解题的关键.4.【答案】解:(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题意得2(x+50)=3x,解得x=100,x+50=150.答:每套队服150元,每个足球100元;(2)到甲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100(a-)=100a+14000(元),到乙商场购买所花的费用为:150×100+0.8×100•a=80a+15000(元);(3)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理由如下:将a=60代入,得100a+14000=100×60+14000=20000(元).80a+15000=80×60+15000=19800(元),因为20000>19800,所以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解析】(1)设每个足球的定价是x元,则每套队服是(x+50)元,根据两套队服与三个足球的费用相等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2)根据甲、乙两商场的优惠方案即可求解;(3)把a=60代入(2)中所列的代数式,分别求得在两个商场购买所需要的费用,然后通过比较得到结论:在乙商场购买比较合算.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5.【答案】-6 -2 24【解析】解:(1)∵(b+2)2+(c-24)2=0,∴b=-2,c=24,∵多项式x|a+3|y2一ax3y+xy2-1是五次四项式,∴|a+3|=5-2,-a≠0,∴a=-6;故答案是:-6,-2,24;(2)①点P,M相遇时间t==7.5,∴N点所走路程:7.5×7=52.5(单位长度);②OQ-MN的值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MN=(7-1)t+4=6t+4,∵动点M、N、P,分别从点A、B、C开始同时出发在数轴上运动,B、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2,24,∴运动t秒时点N、P分别位于数轴上-2+7t、24-3t的位置,∴PN中点Q位于:(-2+7t+24-3t)÷2=11+2t,∴OQ=11+2t,∴OQ-MN=11+2t-(6t+4)=11+2t-2t-=,∴在运动过程中,OQ-MN的值不发生变化.(1)利用非负数的性质求出b与c的值,根据多项式为五次四项式求出a的值;(2)①由题意求出点P遇到点M的时间,也就是点N的运动时间,首先求出AC的距离,设相遇时间为t,分别表示出两点行驶的距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即可;②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MN=(7-1)t+4=6t+4,用含t的式子分别表示出点N和点P,进而表示出点Q,由于点N运动的快,且点N运动的初始位置离点O近,故点Q一直位于点O右侧,用OQ减去MN,化简即可得结论.本题综合考查了方程、多项式、动点在数轴上的表示的数及线段长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6.【答案】解:(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3AB-BC=3(t+5)-3t-5=3t+15-3t-5=10∴3AB-BC的值不会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实数与数轴,涉及整式的概念,追及问题,列代数式等问题,综合程度较高,属于难题.(1)根据多项式与单项式的概念即可求出答案.(2)只需要判断A、C是否关于B对称即可.(3)根据A、B、C三点运动的方向即可求出答案.(4)将(3)问中的AB与BC的表达式代入即可判断.【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a=-4,b=1,c=6,(2)能重合,由于-4与6的中点为1,故将数轴在点B处折叠,则点A与点C能重合;(3)由于点A和点B分别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和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运动,∴t秒钟后,AB=3t+1-(-4)-2t=t+5由于点C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t秒钟后,BC=2t+6-1+t=3t+5故答案为(1)-4,1,6;(2)能;(3)t+5,3t+5;(4)见答案.7.【答案】解:(1)10×2+(16-10)×2.5=35(元),答:应交水费35元;(2)设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x吨,由题意得10×2+2.5×(x-10)=30,解得x=14,答:黄老师家6月份用水14吨;(3)①当0<a≤10时,应交水费为2a(元),②当a>10时,应交水费为:20+2.5(a-10)=2.5a-5(元).【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列代数式,代数式的值,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分类讨论思想,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分清楚如何计算水费.(1)根据题意可得水费应分两部分:不超过10吨的部分的水费+超过10吨部分的水费,把两部分加起来即可;(2)首先根据所交的水费讨论出用水是否超过了10吨,再根据水费计算出用水的吨数;(3)此题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①当0<a≤10时,②当a>10时,分别进行计算即可.8.【答案】(1)16;45(2)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2.5x-5元;【解析】解:(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8×2=16元,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故答案为:(1)16,45.(2)见答案【分析】(1)每月用水8吨时,水费为:16元;超过10吨,超过部分每吨水收费2.5元,于是可得:每月用水20吨时,水费为:2.5(20-10)+20=45元,(2)分类讨论:①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x)元,②如果每月用水x>10吨,水费为:2.5(x-10)+20元;本题主要考查列代数式和代数求值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列出代数式,此题难度一般.9.【答案】-3 9 1 1 12【解析】解:(1)∵|a+3|+(c-9)2=0,∴a+3=0,c-9=0,解得,a=-3,b=9;(2)数轴上点B表示的数为b.∵BC=2AB,∴|c-b|=2|b-a|,即9-b=2[b-(-3)]解得:b=1;(3)当x=b=1时,|x-a|+|x-b|+|x-c|=|x-(-3)|+|x-1|+|x-9|=12为最小值;(4)当t不超过4秒(或表述为0≤t≤4或4秒以前),d=12-t;当t超过4秒(或表述为t>4或4秒以后),d=3t-4.(1)根据非负数的性质求得a=-3,b=9;(2)分C点在线段AB上和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讨论即可求解;(3)当P与点B重合时,|x-a|+|x-b|+|x-c|即当x=b时,取得最小值;(4)分当0<t≤4时,当t>4时,表示出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d即可.此题考查是列代数式,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掌握两地之间的距离求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答案】解:(1)2;96;(2);(3)1;125;∵++++=,令①,由①×5得:②,由②-①得:,,∴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数字字母规律和整式的知识.解决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给的知识和解题方法.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解题.【解答】解:(1)∵,,,∴公比q=2,∴a6=a1q5=3×25=96,故答案为2;96;(2)∵ ,,,由此可得:,故答案为;(3)∵ ,,,∴ ,即:,a1=1,∴ ,故答案为1;125;见答案.11.【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动点P从点A出发沿数轴正方向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沿数轴负方向运动,点P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AB=6,两点速度和为:1+2=3,∴63=2,答:运动2秒后,点P、Q能相遇;(3)存在点M,使P到A、B、C的距离和等于10,M对应的数是2或者.【解析】本题考查数轴有关计算以及单项式和多项式问题,注意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解题关键;(1)根据题意写出a、b、c即可;(2)计算PQ两点距离后除以总速度即可得出答案;(3)假设坐标是x=m,用数轴上两点距离公式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解:(1);(2)①当时,,t=或t=-(舍去),②当时,PQ=t-(2t-6)=6-t,,t=(舍去),③当时,,t=5或t=8(舍去),综上所述,t=或5时,APQ的面积能否为2.【解析】本题考查动点问题,熟练运用动点问题是解答的关键,(1)由题意可得AP的不等式;(2)根据t的取值情况分3种情况讨论.13.【答案】解:(1)-26,-10,10;(2)①16,36 ;②x+26,10-x;(3)点N运动的总时间为:2(36÷3)=12×2=24,24+16=40,设t秒时,M、N第一次相遇,3(t-16)=t,t=24,分五种情况:①当0≤t≤16时,如图2,点M在运动,点N在A处,此时MN=t,②当16<t≤24时,如图3,M在N的右侧,此时MN=t-3(t-16)=-2t+48,③M、N第二次相遇(点N从C点返回时):t+3(t-16)=36×2,t=30,当24<t≤30时,如图4,点M在N的左侧,此时MN=36×2-t-3(t-16)=-4t+120,④当30<t≤36时,如图5,点M在N的右侧,此时MN=3(t-16)-36-(36-t)=4t-120,⑤当36<t≤40时,如图6,点M在点C处,此时MN=3(t-16)-36=3t-84,【解析】解:(1)∵c是最小的两位正整数,a,b满足(a+26)2+|b+c|=0,∴c=10,a+26=0,b+c=0,∴a=-26,b=-10,c=10,故答案为:-26,-10,10;(2)①∵数轴上a、b、c三个数所对应的点分别为A、B、C,∴点A表示的数是-26,点B表示的数是-10,点C表示的数是10,所画的数轴如图1所示;∴AB=-10+26=16,AC=10-(-26)=36;故答案为:16,36;②∵点P为点A和C之间一点,其对应的数为x,∴AP=x+26,PC=10-x;故答案为:x+26,10-x;(3)见答案.【分析】(1)根据题意可以求得a、b、c的值,从而可以解答本题;(2)①根据数轴上两点的距离公式:AB=x B-x A,可得AB和AC的长;②同理可以表示AP和PC的长;(3)先计算t的取值,因为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移动,且AC=36,所以需要36秒完成,又因为当点M运动到B点时,即16秒后,点N从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C点运动,所以点N还需要运动24秒,所以一共需要40秒,再分别计算M、N两次相遇的时间,分五种情况讨论,根据图形结合数轴上两点的距离表示MN的长.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数轴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非负数的性质,绝对值的化简,学会用参数表示线段的长,有难度,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4.【答案】解:(1)设购买x只茶杯时,在两家商店所需付款分别为:甲店:;乙店:.(2)把x=15分别代入(1)中的代数式得:甲店需付款为:125+5×15=200元,乙店需付款为:135+4.5×15=202.5元,答:当需购买15只茶杯时,选择去甲店购买更合算.(3)设购买茶杯x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由题意得:,即,所以x=20.答:购买茶杯20只时,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解析】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设购买x只茶杯时,甲商场收费为,在乙商场收费为;(2)把x=15分别代入(1)中的两店表达式,款数较少的甲店为所选;(3)利用两种优惠办法付款一样建立方程,计算得结论.15.【答案】解:(1)1;(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则:AC=6x,BC =4x,AB=10,∵AC-BC=AB,∴6x-4x=10,解得x=5,∴点P运动5秒时,追上点R;(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如图①),MN=MP+NP=AP+BP=(AP+BP)=AB=5.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如图②),MN=PM-PN=AP-BP=(AP-BP)=AB=5;综上所述,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其长度为5.【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以及线段的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要考虑全面各种情况,不要漏解.(1)由已知条件得到AB=10,由PA=PB,于是得到结论;(2)设点P运动x秒时,在点C处追上点R,于是得到AC=6x,BC=4x,AB=10,根据AC-BC=AB,列方程即可得到结论;(3)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理由如下分两种情况:①当点P在A、B之间运动时;②当点P运动到点B左侧时,求得线段MN的长度不发生变化.【解答】解:(1)∵A,B表示的数分别为6,-4,∴AB=10,∵PA=PB,∴点P表示的数是1.故答案为1;(2)见答案;(3)见答案.16.【答案】解:(1)(2);(3)根据题意,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如图:,解得;第二种情况如图:,解得 ;第三种情况如图:,解得;第四种情况如图:,解得.综上可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列代数式,两点间的距离等.(1)根据点的移动方向确定,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点B表示的数是﹣2+7=5,最后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说明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2-x;(3)需要分情况讨论,根据题意要分四种情况分别讨论,直至得出全部结论.【解答】解:(1)一个点向左移动2厘米,说明A点在数轴上的位置为-2,再向右移动7cm,点B表示的数是﹣2+7=5,在数轴上表示出A,B两点的位置即可;(2)点A表示的点为-2,再向左移动xcm,说明移动后点A表示的数为-2-x;(3)见答案.17.【答案】解:(1)∵AC=9,点M是AC的中点,∴CM=AC=4.5,∵BC=6,点N是BC的中点,∴CN=BC=3,∴MN=CM+CN=7.5,∴线段MN的长度为7.5;(2)MN=,∵点M,N分别是线段AC,BC的中点.∴MC=AC=a,CN=CB=b,∴MN=;(3)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时,如图:得:MN=;(4)AB=2m-n.【解析】本题考查了线段两点间的距离及中点的性质.利用中点性质转化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选用它的不同表示方法,有利于解题的简洁性.同时,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点.(1)根据“点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先求出MC、CN的长度,再利用MN=CM+CN 即可求出MN的长度;(2)由M,N分别是AC,BC的中点,可表示线段MC、CN的长度,再利用MN=CM+CN,求得MN=;(3)点C在AB的延长线上时,根据M、N分别为AC、BC的中点,即可求出MN=MC-NC=问题的解;(4)由D为线段AC的中点,M为线段EB的中点,CE=n,得,整理得AC+BE=2m-2n,所以AB=2m-2n+n=2m-n问题得解.18.【答案】(1)-7或-1;(2)-4-t,t+4;(3)解: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理由如下:∵3BC-AB=3(t+4)-(3t+6)=3t+12-3t-6=6.∴3BC-AB的值不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改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数轴与绝对值,两点间的距离,整式的加减,列代数式的有关知识.(1)设点D表示的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2)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列出代数式即可;(3)先求出BC=t+4,AB=3t+6,从而得出3BC-AB=6,得出结论.【解答】解:(1)设点D表示的数为x,由题意得:|x-(-4)|=3,解得:x=-7或x=-1,故答案为-7或-1;(2)因为A点向左运动,所以A点表示的数是:-4-t,B、C两点向右运动,所以BC=t+4; 故答案为-4-t;t+4;(3)见答案.19.【答案】解:(1)∵a是最大的负整数,∴a=-1,∵b是多项式2m2n-m3n2-m-2的次数,∴b=3+2=5,∵c是单项式-2xy2的系数,∴c=-2,如图所示:(2)设运动x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根据题意,得2x=0.5x+6解得x=4答:运动4秒后,点Q可以追上点P.(3)存在点M,使P到A、B、C的距离和等于10,设M对应的数为t,当t≤-2时,-2-t-1-t+5-t=10,解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点例题解析及答案————————————————————————————————作者:————————————————————————————————日期:初中数学动点问题及练习题附参考答案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二、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三、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动态几何型压轴题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下面就此问题的常见题型作简单介绍,解题方法、关键给以点拨。
一、以动态几何为主线的压轴题。
(一)点动问题。
(二)线动问题。
(三)面动问题。
二、解决动态几何问题的常见方法有:1、特殊探路,一般推证。
2、动手实践,操作确认。
3、建立联系,计算说明。
三、专题二总结,本大类习题的共性: 1.代数、几何的高度综合(数形结合);着力于数学本质及核心内容的考查;四大数学思想:数学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2.以形为载体,研究数量关系;通过设、表、列获得函数关系式;研究特殊情况下的函数值。
专题三:双动点问题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 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以灵活多变而著称的双动点问题更成为今年中考试题的热点,现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欣赏. 1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图象问题。
2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结论开放性问题。
3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存在性问题。
4 以双动点为载体,探求函数最值问题。
双动点问题的动态问题是近几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这类试题信息量大,对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需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挖掘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关注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
专题四: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专题五:以圆为载体的动点问题动点问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难点,中考经常考察,有一类动点问题,题中未说到圆,却与圆有关,只要巧妙地构造圆,以圆为载体,利用圆的有关性质,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此类问题方法巧妙,耐人寻味。
例1.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 中,AD =8,CD =4,点E 从点D 出发,沿线段DA 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A 方向移动,同时点F 从点C 出发,沿射线CD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移动,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E 移动的时间为t (秒). (1)求当t 为何值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2)设四边形BCFE 的面积为S ,求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 (3)求当t 为何值时,以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4)求当t 为何值时,∠BEC =∠BFC .ABCD E FO例2. 正方形ABCD 边长为4,M 、N 分别是BC 、CD 上的两个动点, 当M 点在BC 上运动时,保持AM 和MN 垂直, (1)证明:Rt Rt ABM MCN △∽△;(2)设BM x =,梯形ABCN 的面积为y ,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四边形ABCN 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3)当M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Rt Rt ABM AMN △∽△,求此时x 的值.例3.如图,在梯形ABCD 中,354245AD BC AD DC AB B ====︒∥,,,,∠.动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09年济南中考) (1)求BC 的长。
(2)当MN AB ∥时,求t 的值.(3)试探究:t 为何值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如图,在Rt △AOB 中,∠AOB =90°,OA =3cm ,OB =4cm ,以点O 为坐标原点建立坐标系,设P 、Q 分别为AB 、OB 边上的动点它们同时分别从点A 、O 向B 点匀速运动,速度均为1cm /秒,设P 、Q 移动时间为t (0≤t ≤4)(1)求AB 的长,过点P 做PM ⊥OA 于M ,求出P 点的坐标(用t 表示)(2)求△OPQ 面积S (cm 2),与运动时间t (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t 为何值时,S 有最大值?最大是多少?(3)当t 为何值时,△OPQ 为直角三角形?(4)若点P 运动速度不变,改变Q 的运动速度,使△OPQ 为正三角形,求Q 点运动的速度和此时t 的值.例5:如图1,在半径为6,圆心角为90°的扇形OAB 的弧AB 上,有一个动点P,PH ⊥OA,垂足yAO MQP B xAD CBMNDM A B CN为H,△OPH 的重心为G.(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线段GO 、GP 、GH 中,有无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如果有,请指出这样的线段,并求出相应的长度.(2)设PH x =,GP y =,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即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3)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试求出线段PH 的长.解:(1)当点P 在弧AB 上运动时,OP 保持不变,于是线段GO 、GP 、GH 中,有长度保持不变的线段,这条线段是GH=32NH=2132⋅OP=2. (2)在Rt △POH 中, 22236x PH OP OH -=-=, ∴2362121x OH MH -==. 在Rt △MPH 中,.∴y =GP=32MP=233631x + (0<x <6). (3)△PGH 是等腰三角形有三种可能情况: ①GP=PH 时,x x =+233631,解得6=x . 经检验, 6=x 是原方程的根,且符合题意.②GP=GH 时,2336312=+x ,解得0=x . 经检验, 0=x 是原方程的根,但不符合题意.③PH=GH 时,2=x .综上所述,如果△PGH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线段PH 的长为6或2.例6.如图2,在△ABC 中,AB=AC=1,点D,E 在直线BC 上运动.设BD=,x CE=y . (1)如果∠BAC=30°,∠DAE=105°,试确定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如果∠BAC 的度数为α,∠DAE 的度数为β,当α,β满足怎样的关系式时,(1)中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还成立?试说明理由.解:(1)在△ABC 中,∵AB=AC,∠BAC=30°,∴∠ABC=∠ACB=75°, ∴∠ABD=∠ACE=105°.∵∠BAC=30°,∠DAE=105°, ∴∠DAB+∠CAE=75°, 又∠DAB+∠ADB=∠ABC=75°, ∴∠CAE=∠ADB,∴△ADB ∽△EAC, ∴AC BD CE AB =,∴11x y =, ∴xy 1=. 2222233621419x x x MH PH MP +=-+=+=H M N G PO AB图x y AEDC B 图(2)由于∠DAB+∠CAE=αβ-,又∠DAB+∠ADB=∠ABC=290α-︒,且函数关系式成立, ∴290α-︒=αβ-, 整理得=-2αβ︒90.当=-2αβ︒90时,函数解析式xy 1=成立. 例7.如图,在△ABC 中,∠BAC=90°,AB=AC=22,⊙A 的半径为1.若点O 在BC 边上运动(与点B 、C 不重合),设BO=x ,△AOC 的面积为y .(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2)以点O 为圆心,BO 长为半径作圆O,求当⊙O 与⊙A 相切时, △AOC 的面积.解:(1)过点A 作AH ⊥BC,垂足为H.∵∠BAC=90°,AB=AC=22, ∴BC=4,AH=21BC=2. ∴OC=4-x . ∵AH OC S AOC⋅=∆21, ∴4+-=x y (40<<x ). (2)①当⊙O 与⊙A 外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x -2, ∴222)2(2)1(x x -+=+. 解得6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617674=-. ②当⊙O 与⊙A 内切时,在Rt △AOH 中,OA=1-x ,OH=2-x , ∴222)2(2)1(-+=-x x . 解得27=x . 此时,△AOC 的面积y =21274=-. 综上所述,当⊙O 与⊙A 相切时,△AOC 的面积为617或21.动点练习题答案AB CO 图H例1. 解:(1)当B ,E ,F 三点共线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如图2所示.………(1分)由题意可知:ED =t ,BC =8,FD = 2t -4,FC = 2t .∵ED ∥BC ,∴△FED ∽△FBC .∴FD EDFC BC=. ∴2428t tt -=.解得t =4. ∴当t =4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3分)(2)∵ED=t ,CF=2t , ∴S =S △BCE + S △BCF =12×8×4+12×2t ×t =16+ t 2. 即S =16+ t 2.(0 ≤t ≤4);………………………………………………………(6分)(3)①若EF=EC 时,则点F 只能在CD 的延长线上,∵EF 2=222(24)51616t t t t -+=-+,EC 2=222416t t +=+,∴251616t t -+=216t +.∴t =4或t=0(舍去); ②若EC=FC 时,∵EC 2=222416t t +=+,FC 2=4t 2,∴216t +=4t 2.∴433t =; ③若EF=FC 时,∵EF 2=222(24)51616t t t t -+=-+,FC 2=4t 2,∴251616t t -+=4t 2.∴t 1=1683+(舍去),t 2=1683-.∴当t 的值为4,433,1683-时,以E ,F ,C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9分)(4)在Rt △BCF 和Rt △CED 中,∵∠BCD =∠CDE =90°,2BC CFCD ED==, ∴Rt △BCF ∽Rt △CED .∴∠BFC =∠CED .………………………………………(10分) ∵AD ∥BC ,∴∠BCE =∠CED .若∠BEC =∠BFC ,则∠BEC =∠BCE .即BE =BC . ∵BE 2=21680t t -+,∴21680t t -+=64. ∴t 1=1683+(舍去),t 2=1683-.∴当t =1683-时,∠BEC =∠BFC .……………………………………………(12分)例2. 解:(1)在正方形ABCD 中,490AB BC CD B C ===∠=∠=,°, AM MN Q ⊥, 90AMN ∴∠=°,图2ABCDEFD A90CMN AMB ∴∠+∠=°,在Rt ABM △中,90MAB AMB ∠+∠=°, CMN MAB ∴∠=∠,Rt Rt ABM MCN ∴△∽△,(2)Rt Rt ABM MCN Q △∽△, 44AB BM xMC CN x CN∴=∴=-,, 244x x CN -+∴=,()222141144282102422ABCNx x y S x x x ⎛⎫-+∴==+=-++=--+ ⎪⎝⎭梯形·, 当2x =时,y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10. (3)90B AMN ∠=∠=Q °,∴要使ABM AMN △∽△,必须有AM ABMN BM=, 由(1)知AM ABMN MC=, BM MC ∴=,∴当点M 运动到BC 的中点时,ABM AMN △∽△,此时2x =.例3.解:(1)如图①,过A 、D 分别作AK BC ⊥于K ,DH BC ⊥于H ,则四边形ADHK 是矩形∴3KH AD ==.在Rt ABK △中,2sin 454242AK AB =︒==g. 2cos 454242BK AB =︒==g g在Rt CDH △中,由勾股定理得,22543HC =-= ∴43310BC BK KH HC =++=++=(图①)ADC BKH(图②)AD CBGMN(2)如图②,过D 作DG AB ∥交BC 于G 点,则四边形ADGB 是平行四边形 ∵MN AB ∥ ∴MN DG ∥ ∴3BG AD == ∴1037GC =-=由题意知,当M 、N 运动到t 秒时,102CN t CM t ==-,. ∵DG MN ∥∴NMC DGC =∠∠ 又C C =∠∠∴MNC GDC △∽△∴CN CMCD CG =即10257t t -= 解得,5017t =(3)分三种情况讨论:①当NC MC =时,如图③,即102t t =- ∴103t =②当MN NC =时,如图④,过N 作NE MC ⊥于E∵90C C DHC NEC =∠=∠=︒∠∠,∴NEC DHC △∽△∴NC ECDC HC =即553t t -= ∴258t =③当MN MC =时,如图⑤,过M 作MF CN ⊥于F 点.1122FC NC t ==∵90C C MFC DHC =∠=∠=︒∠∠, ∴MFC DHC △∽△ ∴FC MCHC DC= AD C BMN (图③) (图④) AD C BM N HE A DN F11 即1102235t t -= ∴6017t = 综上所述,当103t =、258t =或6017t =时,MNC △为等腰三角形例4.(1)由题意知:BD=5,BQ=t ,QC=4-t ,DP=t ,BP=5-t∵PQ ⊥BC ∴△BPQ ∽△BDC ∴BC BQ BD BP =即455t t =- ∴920=t 当920=t 时,PQ ⊥BC ……………………………………………………………………3分 (2)过点P 作PM ⊥BC ,垂足为M∴△BPM ∽△BDC ∴355PM t =- ∴)5(53t PM -=……………………4分 ∴⨯=t S 21)5(53t -=815)25(103+--t …………………………………………5分 ∴当52t =时,S 有最大值158.……………………………………………………6分 (3)①当BP=BQ 时,t t =-5, ∴25=t ……………………………………7分 ②当BQ=PQ 时,作QE ⊥BD ,垂足为E ,此时,BE=2521t BP -= ∴△BQE ∽△BDC ∴BD BQ BC BE = 即5425t t=- ∴1325=t ……………………9分 ③当BP=PQ 时,作PF ⊥BC ,垂足为F, 此时,BF=221t BQ = ∴△BPF ∽△BDC ∴BD BP BC BF = 即5542t t-= ∴1340=t ……………………11分 ∴14013t =, 252t =,32513t =,均使△PBQ 为等腰三角形. …………………………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