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课堂笔记短文是一种简明的、组织严谨的文章形式,它通常运用小而有力的文字,表达一个主题或理论。
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学生们学习了两篇短文,其中一篇是针对“中考”这一话题的,另一篇则以“旅游”为主题。
以下是具体的课堂笔记。
1. 短文的特点- 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词语表达;- 文章结构组织严谨,通常包含一个引入、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通过文字表达情感,反映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2. 第一篇短文:中考- 文章属于议论文,作者通过列举事实和观点,支持了自己的论点;- 引入部分提出中考的重要性,使读者明确文章主题;- 主体部分指出中考有很多的好处,有利于学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同时强调了中考的考试性质及其难度;- 结尾部分再次阐述了中考是人生重要的一个章节,理清复习备考的思路对学生至关重要。
3. 第二篇短文:旅游- 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作者先通过自己的经历引入文章,为主题铺垫;- 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旅游的好处,如拓展眼界、开拓思路、增加知识等等;- 在文中人们也注意了旅游的一些问题,如旅游成本、旅游安全等等,此部分旨在提醒读者在旅游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在结尾部分,作者再次强调了旅游的重要性,并为提高旅游行程的质量和效果给出了几条建议,如提前做好行程、仔细准备必备装备等等。
4. 短文的阅读方法- 短文要仔细阅读,especially是文中的关键句子;- 找出文章的主题及其论点,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分析文章结构,笔记当中有提到;-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思考或讨论。
总之,短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体,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能够了解到短文的一些基本要素,在考试中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也能够增加我们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深度。
学生们应该多读多写,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学素养,将来快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感受。
除了学习短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我们还需要针对具体文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ppt课件
写作特色 ❷抒情绘景,语言凝练。
11 短文二篇
这篇小品文只用了68个字,就把大自然的山川、 河流、青林、翠竹、晓雾、猿鸣、夕日、沉鳞等景 物描写得淋漓尽致。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 无一句之虚,无一字之冗。
板书设计
11 短文二篇
总领全文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答
谢 中 描绘景色
山高水净 石绚林青
书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 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以此作为对友 人的安慰。本文就是陶弘景隐居句曲山时回复谢中 书的一封信。
知识备查
11 短文二篇 文学常识
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 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 记事陈情。我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始于 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 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 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 作品。
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消散。
坠落。 指水中潜游的鱼。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短文二篇-【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1短文二篇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 ,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
第二个“书”,即书信。
文题意为作者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记承天寺夜游》记,即游记。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游的地点。
“夜”,点明时间。
文题点明了写作的主要内容。
2.作者简介陶弘景(456- 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X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3.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本文就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4.知识链接书“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尺牍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情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另外,书信不一定都用“书”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等。
基础知识1.一词多义夕日欲.颓(副词,快要)欲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有与“欣赏”与“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跟)2.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3.古今异义(1)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第11课《知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一、说教材《记承天寺夜游》是部编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这篇短文反映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期间的闲散生活和旷达淡泊的心绪,属于叙事小品文。
全文只有一段、85个字,但内容丰富,叙事自然流畅,写景特点鲜明,具体可感,议论式抒情画龙点睛,一个“闲”字,道尽了被贬后的微妙复杂的心境。
文章虽短,但内涵丰富,值得回味,包含的知识点较多。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启发和示范作用,是典型的值得短文长教的课文。
该单元的四篇短文和五首唐诗都是以写景为主,展现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风光和魅力,只有此文不用骈句,是最接近现代散文的。
它又让学生见识到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成熟的程度,为以后学习篇幅较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说目标这篇小品文包含了“新课标”对文言文词、句、篇、感、理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也涉及到阅读现代文的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分析理解。
因此我确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1、积累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2、熟记“户、欣然、念、相与、盖、但”的词义,翻译课文;3、熟读并背诵。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2、分析文眼“闲”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中重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通顺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全文;2、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3、分析“闲”的多重含义。
难点:1、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景物,赏析写景佳句的特点;2、分析“闲”的多重含义;3、感受寻常景物的美,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学法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已不陌生,培养了一定的语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些翻译方法,能够大致读懂这篇小品文,对苏轼比较感兴趣、也有粗略的了解,但属于标准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景和情的关系没有具体的感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1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点、图文讲解
11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1.重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第1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资料助读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陶隐居集》等。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文题中的“答”是“回复”的意思。
“谢中书”,即谢征,字玄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三、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1.生字注音。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重点实词(1)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四季)(3)晓雾将歇(消散) (4)夕日欲颓(坠落)(5)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3.一词多义(1)欲⎩⎪⎨⎪⎧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2)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相与步于中庭(一起)(3)自⎩⎪⎨⎪⎧自非亭午夜分(如果)自康乐以来(从)4.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5.古今异义(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四、研读课文1.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说课稿一、课程背景语文学科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它是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
而《短文二篇》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课,主要是通过两篇短文的阅读来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叙事文和议论文,了解短文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掌握短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短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培养学生的胸怀、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短文的阅读及分析,包括叙事文和议论文;2. 短文的写作方法,包括动笔前的准备、选题和构思、写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 发现和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读懂两篇短文,掌握短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2.教学难点:发现和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讲解法、讨论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
1. 讲授讲解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短文的写作方式和技巧,掌握短文的写作方法。
2. 讨论探究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短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情境模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六、课型设计第一部分: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介绍本课内容,向学生普及什么是短文,以及短文的分类、特点、优点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目的和地位。
2. 让学生阅读一个简短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中体会问题在人们生活中的频繁出现,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认为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课文重要知识讲解《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二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短文二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参考答案:二、《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
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yín)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所以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参考答案:1.共:共同。
“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
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
交:交相。
岩壁五彩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
俱:都。
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字,则现终年常绿之色。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
3. 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写出优秀的短文。
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2. 短文的写作技巧。
3. 优秀短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方法。
2. 掌握短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3. 学习如何写出优秀的短文。
教学步骤:I. 导入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帮助学生了解短文的定义,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
并对学生比较熟悉的短文种类展开阐述,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II. 讲解1. 短文的定义短文是指篇幅在500字以内的文学作品。
简明、精炼、层次分明是短文的最大特点。
2. 短文的基本结构短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入、主体、结尾三个部分:(1) 引入:引出短文的主题及引起读者兴趣的重要信息。
(2) 主体:阐述短文的主要内容。
(3) 结尾:总结短文的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 短文的写作技巧(1) 简洁明了:短文篇幅较短,需要简明扼要的表达意思。
(2) 主题突出:短文主题在篇幅容许的情况下需要表达的清晰、突出,便于读者理解。
(3) 符合语境: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炼,并符合语境,以便顺畅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4) 语言生动:语言生动有力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的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主旨。
III. 操作练习1. 让学生根据自己经历、身边的事物,分别写一篇记叙文和一篇议论文,并围绕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技巧展开讲解和分享。
2. 让同桌互相交换文章,进行批改和修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IV. 总结1. 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根据自己的经历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写作,并在写作时注意结构,把握主题,生动言献。
2. 引导学生练习短文的写作,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V. 作业1. 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写一篇短文,并把作文交到班级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2. 让学生选择一些看上去不错的短文,阅读并分析,找出其中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最新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29张PPT)
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答谢中书书》全文。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 漾之,水木明瑟,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 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④笋必道此。轻舠⑤飞出,牙人⑥择顶大笋一株掷水 面,呼园人曰:“捞笋!”鼓枻⑦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 ,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选自张岱《天镜园》,有删改) 【注释】①浴凫堂:天镜园中的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 名。④破塘:绍兴地名。⑤轻舠:小船。⑥牙人:商人。⑦枻(yì) :船桨。
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 “五色”与“青林翠竹”;③晨昏变换之美,如“晓雾”与“夕 日”;④动静相衬之美,“青林”“翠竹”为静,“猿鸟”“沉鳞” 为动。 2.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 的余晖中,鱼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气息。
②答谢中书书 书信
(2)欲 ①夕日欲颓 快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望
3.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形容词用作名词,奇丽的景色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五色交辉 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四时: 四季 俱: 全,都 (3)沉鳞竞跃 沉鳞: 水中潜游的鱼 竞跃: 争相跳跃 (4)山川之美 之: 助词,的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其: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一、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重点词语1、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将要。
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欲界之仙都。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
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5、自康乐以来。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6、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7、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四、课文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出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5、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昔日欲颓,沉鳞竞跃。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课文内容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的?美。
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讲义--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讲义部编版(2016)八年级上册教材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白话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下衣服准备入睡,(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行。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玩作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便)共同在庭园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就像积满的清水那般澄澈透明。
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院中竹子与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一个夜晚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文讲记:苏轼曾在《自评文》(又名“文说”)中这样评论自己的文章——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六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9页)这段话亦可与他在《南行前集叙》中所言相互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在苏轼看来,文学作品是作者在客观外物的感召之下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产物。
心中“充满勃郁”而不得不向外抒发,胸有“万斛泉源”,不吐不快、不抒不畅,文章于是“不择地而出”。
《记承天寺夜游》正是苏轼心中自然流露出的一篇文章,这则即兴偶感只有短短84个字,行文平实,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华丽的辞藻。
它“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展露了苏轼一次见月起行、随兴而至的所见所感。
《记承天寺夜游》单段成篇,在简单段落的背后,作者的文思有如“与山石曲折”,笔墨在文段中自然流行而又留下分明的层次感。
文章开头部分便是叙事,简单地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呈现出作者见月起行之雅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五、课文主题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二、故事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
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三、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问题解疑
1.赏析“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2.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
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
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
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5.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含蓄深沉。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