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视角心理素质教育迫切性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视角浅析心理素质教育的迫切性摘要:21世纪的国家间,民族间,地区间,个体间的激烈竞争都集中表现为人才的素质的竞争。其中最关键,最具有战略意义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人才。而在大学生的诸多基本素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就是心理素质。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的角度着手,浅析了心理素质对大学生自身成才与发展的理论意义以及在我国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的迫切性。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高期望值的社会群体,自我定位高,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的社会生活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学业,就业,情感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的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紧迫课题。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1】从大学生整体素质与其心理素质的关系看,心理素质不仅是其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约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中介变量,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心理素质水平为起点,为契机,同时素质教育又必须以形成和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为归宿。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就是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各种构成要素都得到全面发展,使其形成正常的智能,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一、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1、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心理素质作为一个普遍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就其内涵而言,心理素质所反映的是人在某一时期内的心理倾向和达到的心理发展水平,是人进一步发展和从事活动的心理条件和心理保证。就其外延而言,心理素质在素质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中心地位,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是一种核心素质。心理素质在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第一素质。

2、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里状态;从狭义上讲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级神经活

动功能正常的前提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协调一致、能顺应社会,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病变,而且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都能保持良好的,持续的状态。

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都属于人的心理现象,但二者处在人的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的层面。心理素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一般是内隐性的;心理健康则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里状态,总是外显于人的行为之中。

1、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来看,心理素质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的水平有直接关系。一般情况下,心理素质健全且水平高的人,较少产生心理障碍,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一般也能进行自我调适,其心理经常处于健康状态;相反,心理素质不健全的人,则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或一旦出现了心理问题也难以进行自我调适,其心理可能经常处于不健康状态。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质健全的功能状态和外显标志之一。

2、从心理测量和评定的角度看,心理素质的测量常常包含许多心理健康的测量标准,比如情绪方面的测量和人际关系方面的测量;而心理健康的测量标准也包括许多心理素质的成分,比如健全的认知能力,坚强的意志品质,正常的人格特征等;

3、从心理素质的内容要素与功能作用的统一性意义来看,心理健康只是心理素质的一个表现层面,即功能性层面。考察人的心理

素质不仅要考察心理素质的内源性的基本人格层面,而且要考察心理素质体现在个体与社会交互作用中而达到和谐的行为习惯和心

理状态层面,即心理健康层面。所以我们把心理健康看作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

心理素质是一个包含从稳定的内源性心理基质到外显的适应性行为习惯的多层面的自组织系统,而心理健康作为外显的表现状态时心理素质的一种功能性反映,同时亦可通过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去了解人的心理素质水平。因此,从总体上看,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本”与“标”的关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标本兼治,治本为纲。[2]

三、心理素质对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

1、心理素质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

面对21世纪高科技的发展和国际间经济的激烈竞争,大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1世纪的大学生只有学会生存、学会创新、学会竞争、学会合作,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

2、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要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心理素质是人的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基础。人的一切行为受到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的支配。因此,心理素质决定了人的行为方向及自我素质结构的优化。大学生

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等种种矛盾,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之中,来自于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各种矛盾与自身成长发展中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极易产生心理困惑,一些心理脆弱的人会出现心理障碍。所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3、心理素质又会影响大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心理素质的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一个人心理素质水平高,可以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心理素质水平低则会阻碍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大学生的智力因素中,如果观察力强,记忆力强,注意力集中的人,学习效率高,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其非智力因素中,如果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需求合理,动机正确,兴趣广泛,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那么其社会适应能力就更强。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1、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时期是个体连续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第一,大学生的生理发展基本已经成熟,但其心理发展水平却是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为真正完全成熟,只能算作是“准成人”;第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其内心充满着各种特殊的矛盾现象;第三,社会竞争的加剧,家庭条件的差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等,都可能成为他们主要的压力源,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