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生物实验积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至必修五生物实验积累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实验目的: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了解其组织构成。
实验步骤:1. 取一片鲜叶片,放在载玻片上。
2. 在叶片上滴加一滴碘酒溶液。
3. 用取物钳将另一片载玻片放在碘酒溶液上,将溶液蒸发至干燥。
4. 在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
实验结果:可以观察到植物细胞的主要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和细胞核。
实验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目的: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条件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1. 取两个绿色植物苗。
2. 将一个苗放置在室内光照充足的地方,另一个苗放置在黑暗中。
3. 接种一段时间后,观察两个苗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结果: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植物苗能正常生长,而在黑暗中则生长受限。
这说明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实验三:测试酶的活性实验目的: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变化。
实验步骤:1. 准备苹果汁和淀粉溶液。
2. 将一部分苹果汁和一定量的淀粉溶液混合。
3. 将混合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反应一段时间。
4. 加入判断酶活性的试剂,观察颜色变化并记录。
实验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强,但超过一定温度后酶活性会下降。
这说明温度对酶的活性有一定影响。
实验四: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异同实验目的: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异同,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
实验步骤:1. 取一片洋葱鳞叶和一片薄片组织,放在载玻片上。
2. 滴加一滴甲苯溶液,将溶液蒸发至干燥。
3. 在显微镜下观察载玻片。
实验结果:动植物细胞的共同点是都包含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而不同之处在于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实验五:观察细菌培养实验目的:观察细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实验步骤:1. 准备好培养基和细菌液。
2. 将细菌液分别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上。
3. 每天观察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细菌在不同培养基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不同。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菌生长的适宜条件。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之欧阳道创编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低倍镜小短亮小多高倍镜大长暗大少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2、实验过程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高一生物所有实验归纳总结

高一生物所有实验归纳总结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目,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
在我上高一的这一年里,我们学习了许多生物实验,下面我将对这些实验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细胞实验1. 细胞观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特点和结构。
通过实验,我们学会了正确使用显微镜,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组成,进一步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
2. 玫瑰红细胞观察实验这个实验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玫瑰红细胞,让我们了解红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能很好地理解红细胞携氧的原理和重要性。
二、生态实验1. 光合作用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将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放置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观察其气泡产生量来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生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明白了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和能量获取的重要途径。
2. 蚯蚓的光照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蚯蚓在光照下的行为变化,了解了蚯蚓对光照的适应性和光照对蚯蚓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蚯蚓喜欢在较暗的环境下生活,这与其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有关。
三、遗传实验1. 果蝇的杂交实验这个实验是通过对果蝇的遗传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基因的遗传规律。
我们通过观察果蝇群体的基因表现,可以推断出基因的遗传方式,进一步探究遗传规律和基因突变对组合特征的影响。
2. 分离孟德尔遗传实验这个实验通过利用豌豆植物的自花授粉实验,让我们观察和分析孟德尔遗传的规律。
通过自花授粉,我们可以观察到基因型和表型的比例,进一步了解分离定律和基因的传递方式。
四、生物化学实验1. 糊精酶的观察实验这个实验通过在淀粉溶液中加入糊精酶,观察其对淀粉水解的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糊精酶能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从而说明了糊精酶在生物体内起到的重要作用。
2. 酵母发酵实验酵母发酵实验是通过观察酵母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气泡来了解发酵反应。
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呼吸作用中的发酵过程,加深对酵母的认识。
综上所述,高一生物的所有实验都让我们在理论知识之外,加深了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高一必修一生物实验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生物实验知识点实验1:观察和描述细胞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描述细胞的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实验步骤:1. 准备细胞样本:可以使用洋葱鳞片、白菜叶片或自己身体的口腔细胞等。
2. 将样本放在显微镜下:将准备好的细胞样本放在显微镜盖玻片上,加一滴透明的植物组织液,盖上显微镜盖片。
3. 调节显微镜:将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通过调节镜片,找到合适的倍率。
4. 观察和描述细胞:用显微镜来观察细胞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细胞核的位置和特点。
使用素描或文字描述细胞的观察结果。
实验2:观察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特点。
实验步骤:1. 准备试验装置: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含有酵母菌的蔗糖溶液。
2. 封闭试管:一个试管封闭,即在试管口上套上橡皮塞。
3. 通气试管:另一个试管通气,即将试管口用棉花塞住。
4.观察结果:观察封闭试管和通气试管的气泡产生情况,记录并描述实验结果。
实验3:测定植物叶绿素的相对含量实验目的:通过比较植物叶片在不同条件下吸收光的能力,测定叶绿素的相对含量。
实验步骤:1. 准备植物叶片:取同一植物的新鲜叶片。
2. 提取叶绿素:将叶片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酒精,搅拌均匀后过滤,收集取得叶绿素提取液。
3. 准备色谱纸:用玫瑰素水溶液把白色色谱纸浸泡一下。
4. 在色谱纸上滴取叶绿素提取液:在色谱纸的一个边缘滴取适量的叶绿素提取液。
5. 移液:将色谱纸的底端放在含有溶剂的试管中,直至溶剂上升到色谱纸的上端,记录前端和后端颜色的高度。
6. 结果分析:根据颜色高度的比较,判断不同叶绿素的相对含量。
实验4:探究光合作用对水生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水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探究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水生植物:选择适合水中生长的植物(如水葱、水蘑菇等)。
2. 准备培养液:为植物提供养分的培养液。
3. 植物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将水生植物分别置于强光、弱光和遮光条件下进行培养。
高一必修一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一、实验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 实验原理:生物组织中常见的糖类是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蔗糖。
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 实验材料:苹果、梨、白萝卜、肉类(猪肝)、蛋类(鸡蛋)、淀粉。
3. 实验步骤:取样-研磨-过滤-取样-水浴加热-观察。
4. 实验结论: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该生物组织中存在还原糖。
二、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1. 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原生质层会逐渐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2. 实验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mL蔗糖溶液、清水。
3. 实验步骤:制作临时装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滴加蔗糖溶液-观察-滴加清水-观察。
4.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发生变化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说明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有关。
三、实验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 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酵母菌在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在无氧气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 实验材料:酵母菌、葡萄糖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气球、锥形瓶。
3. 实验步骤:取适量酵母菌-加入葡萄糖溶液-密封培养-检测二氧化碳和酒精的产生。
4. 实验结论:通过检测二氧化碳和酒精的产生,可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低倍镜小短亮小多高倍镜大长暗大少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Ps: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2、实验过程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生物必修一课本实验汇总大全

必修一实验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原理?(必修1P18)还原糖与斐林试剂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中加热,会生成砖红色沉淀。
2.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原理?(必修1P18)脂肪可以被苏丹III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
3.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原理?(必修1P18)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4.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方法步骤?(必修1P18)①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的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1ml 现配的斐林试剂。
③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5. 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方法步骤?(必修1P18~19)方法一:向待测组织样液中滴加3滴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观察样液被染色的情况。
方法二:①取材:取一粒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去掉种皮。
②切片:用刀片在花生子叶的横断面上平行切下若干薄片,放入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待用。
③制片:从培养皿中选取最薄的切片,用毛笔蘸取放在载玻片中央,在花生子叶薄片上滴2~3滴苏丹III(或苏丹IV)染液,染色3min(苏丹IV染液中染色1min),用吸水纸吸去染液,再滴加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花生子叶周围的酒精,滴一滴蒸馏水,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④观察:在低倍显微镜下找到花生子叶的最薄处,移到视野中央,将影像调节清楚,换成高倍镜观察,视野中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脂肪颗粒清晰可见。
6. 检测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方法步骤?(必修1P19)①向试管内注入2ml 待测的组织样液。
②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A液 1ml,摇匀。
③向试管内注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摇匀。
④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
7.在鉴定苹果组织样液中的还原糖时,将现配的斐林试剂注入样液试管后,样液颜色呈蓝色?经水浴加热处理后,试管中的样液颜色变成砖红色沉淀颜色?8.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组成相似,斐林试剂能否用于蛋白质的鉴定?为什么?这两种试剂的使用有何区别?不能,因为两者浓度不同。
(完整word版)生物必修一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_中央__;(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__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_细_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3、放大倍数越大,__目__镜越短;__物__镜越长,距装片距离越_近____。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__颜色_反应】(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__斐林___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在加热作用后产生_砖红色___色沉淀。
这种试剂要___现配现用______,水浴加热。
2、实验材料:_梨浆,苹果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_橘红色;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__红色2、实验过程:选材(以__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临时装片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_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_低_倍镜,再换_高__倍镜)。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双缩脲__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_色反应)2、实验过程: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_A液__ 加入双缩脲试剂_B液___ 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淀粉遇_碘液___变_蓝色___2、实验过程:选用富含淀粉的植物组织(如马铃薯)将组织样液注入试管滴加_碘液___ 观察颜色反应。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___甲基绿_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_绿___色,_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_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__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剂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___2、实验过程: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8%盐酸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3、实验结果:真核的DNA主要存在于_细胞核_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低倍镜小短亮小多高倍镜大长暗大少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
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2、实验过程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2、实验过程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2、实验过程:选用富含淀粉的植物组织(如马铃薯)将组织样液注入试管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反应。
实验三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1、实验原理: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过程: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盐酸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3、实验结果:真核的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实验四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1、实验原理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叶片中。
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椭球或球形,它的形态和分布不需要染色就可以用高倍镜观察。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可用高倍镜观察。
2、实验过程(1)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或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低倍显微镜到高倍显微镜),注意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绘图。
(2)观察线粒体: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找到观察的对象后移到视野中央,再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蓝绿色小颗粒即是线粒体,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一)实验目的与原理生物膜(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即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小分子和离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玻璃纸(或鸡肠衣、鸡蛋卵壳膜、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
扩散:某种物质的分子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的过程。
(二)材料用具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铜溶液,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蒸馏水,红墨水;250mL 烧杯,长颈漏斗,铁架台,玻璃纸(或鸡肠衣、鸡蛋东卵壳膜、透析膜),棉线。
(三)方法步骤1、取两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2、在A漏斗中注入硫酸铜溶液;B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3、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两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填入下表。
如果将玻璃纸换成塑料膜,装置A 、B 中的蒸馏水的颜色将都不发生变化。
原因是因为塑料膜不是半透膜。
实验六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实验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常用的化学试剂:0.3g/mL 蔗糖溶液。
(试剂浓度越高,发生现象就越明显。
但如果试剂浓度过高,则细胞会因为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 二、实验过程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滴入蔗糖溶液 显微镜观察(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 滴入清水 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七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一、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络合物。
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是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二、实验过程2 注入蒸馏水1mL3 注入5%氢氧化钠溶液1mL4 注入5%盐酸溶液1mL5 注入新鲜的淀粉酶溶液1mL 1mL 1mL6 保温60℃时间5min 5min 5min7 注入斐林试剂2mL 2mL 2mL8 隔水煮沸1min 1min 1min无无9 实验现象有砖红色沉淀产生三、结论: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实验八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一、实验原理酵母菌属于真核单细胞生物,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可用于探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通过控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产物。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因此可用这两种溶液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CO2产生情况。
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可用来检测乙醇的产生情况。
二、实验过程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目的是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生活。
两份:1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液。
2、检测CO2的产生安装好实验装置:如下图甲乙甲图用于检测有氧条件下CO2的产生;乙图用于检测无氧条件下CO2的产生。
装置甲设置左边第一个锥形瓶的目的是吸收通入空气中的CO2。
装置乙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这样做的目的是是空气中残余的O2消耗尽。
甲、乙装置石灰水都变混浊,装置甲混浊快且程度高。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3、检测酒精的产生A试管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滤液+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混合均匀):颜色不变。
B试管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滤液+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混合均匀):颜色变灰绿色。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不产生酒精,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实验九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实验原理剪碎叶片并加入二氧化硅研磨,目的是破坏叶表皮、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使研磨充分。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绿叶中的各种色素都能溶解于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这样,各种色素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因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开。
二、实验步骤①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研磨绿叶,同时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过滤得到色素滤液);②制备滤纸条;③画滤液细线;④利用层析液分离色素;⑤观察实验结果。
三、实验成功的关键:①叶片要新鲜,颜色要深绿。
②研磨要迅速、充分。
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塞紧,以免滤液挥发。
④滤液细线不仅细、直,而目含有比较多的色素(可以画二三次)。
⑤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浸入层析液,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
四、实验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分别是(由上到下)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统称为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绿素a和叶绿素b通常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说明: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③叶绿素a,色素带最宽的也是③叶绿素a;含量最少(色素带最窄)的是①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快的也是①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慢的是④叶绿素b;相邻两条色素带之间距离最远的是①胡萝卜素和②叶黄素,最近的是③叶绿素a和④叶绿素b。
实验十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一、实验原理在相同时间内,物质扩散进细胞的体积与细胞的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
用含酚酞的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以紫红色出现的深度,模拟物质扩散进细胞的快慢。
二、方法步骤将琼脂块切成三种正方形——用NaOH浸泡10min——观察各块切面上NaOH的深度。
三、实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少;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少。
四、相关知识制约细胞体积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是两者成反比,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的能力越大。
二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个细胞中二者体积之比一般为1/3,细胞核所含遗传信息有一定限度,对细胞活动的控制能力有一定限度。
三是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受细胞体积制约,细胞体积过大,会影响物质流动速度,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就不能灵敏地控制和缓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