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

合集下载

36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读懂诗意中华

36个古诗词中常见的文化典故,读懂诗意中华

1.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 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 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曹雪芹《红楼梦》2.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3.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 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4.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5.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 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6.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7.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比喻杀敌报国。

汉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8.东山高卧《晋书· 谢安传》载,谢安早年曾辞官隐居会稽之东山,经朝廷屡次征聘,方从东山复出,官至司徒要职,成为东晋重臣,后泛指隐居。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梁园吟》9.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周亚夫纪律严明,军容整齐,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鲍溶《赠李黯将军》10.烂柯出自任昉《述异记》。

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几个童子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发现斧头全烂了,同时代的人已经都不在世了,比喻岁月流逝,人事变迁。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

古诗词中14个常见的典故中国一直讲究含蓄之美,古诗更是多用典故,隐喻,辛弃疾有时候甚至一首诗中多个典故,不清楚这些典故的来历,还真不好把握整首诗的意思。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古诗中常用的典故,提高我们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寒食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

”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采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鸡黍特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论语》中:子路随孔子出游时与孔子走散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

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化碧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诗词典故解析

诗词典故解析

诗词典故解析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智慧。

许多古人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这些作品往往也因为其中的典故而更加引人入胜。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诗词典故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

其中涉及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即“牵牛织女”。

这个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在银河的两岸,有一位牵牛的牛郎和一位织女,他们彼此相爱并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然而,由于织女是天界的仙女,王母娘娘不满他们私奔,于是将其分开,使他们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相聚。

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冷寂和寥落,以及对牵牛织女传说的暗含,表达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

2.《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其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项传奇工程:修建鹳雀楼。

鹳雀楼是栖霞山的一座古建筑,修建在山顶上,高出山腰数十丈。

楼顶上有一座石砌白塔,楼下有一只石雀,据说每年农历十月,这只石雀就会变成一只真实的白鹳,飞向天际。

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壮丽景色和更高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

其中的典故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自然现象:原野的草木蔓延生长,每到秋天就会枯黄凋零,然后在来年春风的吹拂下重新生发。

白居易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更替。

他以枯荣交替的草木为象征,反映出人生充满起伏和变化。

通过对以上诗词典故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蕴和情感,还能够更深入地领会古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古诗词中,常常出现一些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还能够拓宽我们的知识面。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小学生必学的古诗词常见典故。

一、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个学者看到一匹白马,却说它不是马。

他的理由是:白马是有色的,而马是无色的,所以白马不是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和思考来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黄粱一梦黄粱一梦是《列子》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一个人梦见自己成了一个国王,过上了富贵的生活,但当他醒来后才发现这只是一个梦境而已。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虚幻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东西。

三、卧薪尝胆卧薪尝胆是《史记》中的一个典故。

故事中,勾践被吴国囚禁,他卧在薪上,尝过苦胆,发誓要报仇雪恨。

后来,勾践成功解放吴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只有经历了磨难和苦难,才能够取得成功。

四、桃李满天下桃李满天下是《诗经》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形容了学问的广泛传播和人才的辈出。

桃李是植物的名字,用来比喻学问的传播,满天下则表示遍布全国。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学问应该广泛传播,人才应该辈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飞黄腾达飞黄腾达是《左传》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形容一个人一夜之间变得富有和权势,就像坐在飞黄之上一样。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有时候机遇会让一个人一夜之间改变命运,但是成功并不是偶然的,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和努力。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常见典故,中小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和8种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和8种意象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一、梦蝶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二、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

后比喻坚守信约。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三、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四、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唐·许浑《登洛阳故城》五、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六、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七、还珠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

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八、鸿鹄《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

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九、青眼青眼: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常见典故用法归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做题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我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理解不到位,就会造成答题失分,今天高中语文学习助手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意义,帮你提高古诗词答题成绩,赶紧收藏吧!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

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及用法归纳一、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

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

例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例2:“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析】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

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三、正用典故例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析】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

“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

《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

“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

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

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

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唐诗三百首 中的诗词典故解析

唐诗三百首 中的诗词典故解析

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词典故解析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词典故解析唐诗三百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

这些优美而深刻的诗句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享受,还传递了世界观、价值观及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唐诗三百首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进行解析,揭示诗句背后的典故和文化内涵。

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静谧夜晚的景象,表达了思乡之情。

李白此时身处异地,对故乡的思念油然而生。

通过描绘明月的光辉照射在床前,作者将自然景象与人情往事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共鸣力。

2.《春晓》-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春天的清晨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与人的宁静相对比。

诗人借春天的醒来与人们仍在熟睡的对比,表达出自然生命力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巨大落差,意味着人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机遇。

3.《登鹳雀楼》-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河景色,表达了人们要不断奋进,追求更高远目标的意愿。

王之涣通过景物描绘,使人感受到壮丽与辽阔,同时展现了壮志未酬的情怀。

4.《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循环。

白居易以青草经历四季的生长与枯落,寄托了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同时也对人生的感慨。

5.《将进酒》- 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以豪情壮志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困境的反抗精神。

李白借用黄河奔流不息的景象和明镜中白发沧桑的形象,表达了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精神。

6.《送元二使安西》- 王之涣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西行的情景,抒发了离别之苦和对友人的思念。

通过描绘渭城朝雨和客舍柳色,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部分 典故

诗歌鉴赏部分 典故

诗歌鉴赏部分——典故1、《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

“雁足传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乡愁。

2、《行路难》(其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乘舟梦日”: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3、《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终将实现远大理想,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玉龙”: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5、《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铜雀”:表达了诗人对周瑜的不屑与嘲讽,以及胸怀大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6、《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青鸟”:表达了相互关切之情。

7、《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含蓄的表达了词人的思想之情。

8、《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然勒石”:表现了词人既渴望杀敌报国又思亲念乡的感情。

9、《江城子▪密州出猎》:亲射虎,看孙郎。

“看孙郎亲射虎”:表现词人打猎时英勇形象和壮志未已的英雄本色。

10、《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遣冯唐”:哲理作者以魏尚自许,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1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描写出战前的给养准备。

1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马作的卢飞快。

“的卢”:抒发了词人决心杀敌卫国的决心。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子规”:传递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被贬而悲伤的情感。

14、《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5、《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宋?张孝祥《念奴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宋?陈亮《梅花》)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

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

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更多的是用冰雪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

如:“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

”(沈佺期《枉系二首》)“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高适《酬马八郊古见赠》)“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段克己《蝶恋花》)“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表明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如: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4、六月飞霜指冤案。

5、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变。

6、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7、雨①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A、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②愁苦、幻灭与绝望(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常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

如: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如: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如:陆游:“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如:文天祥:“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如:宋·汪元量:“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故乡心”。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

中考古诗词常用典故1. 《关雎》中提到的“大夫”指的是周朝的贵族,而“余姚之浦”是指浙江余姚的神仙山。

古代诗词常常提到这些地名或人物,富含文化和历史的背景知识。

2. 孟子哭墓的故事出自《孟子》,传说孟子曾经远行,路过一片墓地,突然听到墓中有声音哭泣,原来是那里的鬼魂在哭泣,孟子于是惆怅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应该尊重祖先,珍视生命。

3. 苏武牧羊的故事出自汉代,传说边塞将军派苏武去往匈奴,苏武忍受风吹雪打的考验,十年后被释放回到汉朝。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忠诚的人如何经受种种困难和苦难,仍然保持了他的坚定信仰和信仰。

4. 《离骚》中提到的“穹庐”是指天庭,神仙之所在的地方。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叙事性的长篇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屈原流亡期间的困境和感情痛苦。

5. 楚辞《离骚》的“断肠人在天涯”是形容离别之苦,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6. “画饼充饥”是形容虚幻和不切实际的愿望和想象,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贪心和自欺欺人。

7. 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巫山之夜的壮观景象,以及他落魄的身世和心情。

8.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是形容千里之堤不容忽视,即使很小的蚂蚁也可能给它带来破坏,而巨大的九层之台也是由一点点沙土垒积而成。

9. 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自己军队节俭有序的管理方法的赞扬,其中的“兵贵胜不贵多”更是关于战争策略的智慧。

10. 《己亥杂诗》中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一句话,形容文章创作需要有宿命论和灵性幻想的辅助,同时表达了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生命困境中的矛盾冲突的感慨。

11.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形容远离故乡的思念,作者刘禹锡在《陌上桑》中表达了内心深处感伤的情感。

12.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出自清代名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青山遮不住,毕竟风雨来”,这表达了对风雨欲来时的警醒和对生命过程中最终必然无法避免的命运的思考与哲学。

13.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了他在乡村垒草为墙、茅草为顶的小屋里的感受,歌中透露出平凡人与自然堪比的奋斗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态度。

古代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古代诗词中的历史典故

古代诗词中的历史典故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还是古代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的诗词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历史典故,这些典故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更是对文人士人的审美品格的考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几个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历史典故。

一、《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名篇,它以咏史和抒怀的方式,表达了人生短暂,珍惜当下的主题。

诗中王之涣自谦为“平生意气”,借历史典故来描绘自己虽然身处豪华的楼阁,却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是《登鹳雀楼》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句,也是历史典故的部分。

黄河是中国五大河流之一,因曲折而著称。

这句表达了时间和河流的流动性,是对历史变迁的隐喻。

同时,这也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短暂的提醒,让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二、《将进酒》《将进酒》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代表作,洋溢着豪情壮志和人生哲理。

诗中融入了历史典故,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歌颂,也有对人生的反思。

“银盘脍鲤,燕山雪花”。

这两句描绘了盛宴上的美食和自然景观。

其中,“银盘脍鲤”中的“银盘”暗指银盘上的美食,而“脍鲤”则是古代的肴肉之一。

这里借用了历史典故,描绘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而“燕山雪花”则是指燕山上的雪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代言了诗人豪情壮志。

三、《早发白帝城》《早发白帝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名篇,以描写巫山云雨和离别之情为主题。

诗中融入了历史典故,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也有对离别之痛的表达。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两句描述了诗人在白帝城告别亲朋好友的场景。

白帝城是中国巫山的一部分,它是古代巫妖传说的发源地,历史悠久。

这里既有对诗人离别的真实情景的描绘,也有对历史典故的借用,以增强对离别之痛的表达。

四、《江雪》《江雪》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佳作,描绘了寒冷冬天的江边景色。

诗中使用了历史典故来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

唐诗中的历史典故解析

唐诗中的历史典故解析

唐诗中的历史典故解析引言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在唐代的诗歌作品中,经常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不仅体现了当时文人士子对历史的重视和热爱,也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首经典唐诗中蕴含的历史典故,来揭示其美妙之处。

1. 杜甫《旧游》中的三国典故杜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之一,他在《旧游》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三国时期的典故。

其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开头就是借用曹操和孔明之间问答时所使用的语句。

这里杜甫通过引用三国历史事件来描绘自身境况,表达出对逆境下坚持追求真理与正义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汉朝典故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将读者带入了汉朝历史时期。

诗中第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并借用了《楚辞·九章·哀郢》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表达方式。

通过运用这个典故,白居易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3.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北国兰陵八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声势浩大的北国河山景色,其中提到了“烟锁池塘柳”、“藕花红似火”等具体景物。

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对兰陵八景进行引用。

兰陵八景是指唐代时期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南密顶山麓临青阳湖畔南方、友阿山斜阳峰下北方茂林庙县境内、高寺桥下东方等地形成的八个风景名胜区。

王之涣通过引用兰陵八景,使诗歌展现出北国的壮丽景色。

4. 孟浩然《登鹳雀楼》中的历史人物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在捧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写了一首同样题为《登鹳雀楼》的赋体诗。

其中以“百年当见成都”来意指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感》中的“万事可悲辞已尽,七标圈内拜新年”之句,并以借题发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中国历史人物的敬意和崇德向善之心。

结论以上所分析的几首唐诗中都体现了文人士子们对历史典故的渊博知识和深刻理解。

唐诗典故应用

唐诗典故应用

唐诗典故应用
唐诗典故源于唐代诗人的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智慧。

这些典故经常被引用,不仅可以赏析诗词的美感,还可以用于表达人生哲理、描绘景物、阐述情感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唐诗典故及其应用:
1. 《静夜思》- 李白:常用于表达思乡、寂寞、怀旧之情。

- 应用:夜晚独自凝望明月,唤起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将进酒》- 李白:代表豪放、豁达、豪情壮志。

- 应用:用来表达振奋壮志,豪迈奋发的情感。

3. 《登鹳雀楼》- 王之涣:描述远眺山水,表达远大抱负。

- 应用:比喻志向远大,视野开阔,有远大的抱负和目标。

4. 《送别》- 王维:表达离别之情、对友人的思念。

- 应用:表达对离别的惋惜、对友人的祝愿与思念之情。

这些唐诗典故不仅具有美感,还蕴含丰富的情感和哲理,适合用来丰富表达,传达出各种人生态度、情感、景象和抱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中的常见典故何谓典故?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

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基本解释】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

分类成语典故,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按图索骥等历史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等文化典故,如牛郎织女等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1、【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2、【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3、【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6、【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7、【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8、【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9、【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10、【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11、【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12、【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13、【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14、【连理枝、比翼鸟】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15、【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31、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16、【问鼎】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17、【见背】背,离开。

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18、【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19、【三尺】是法律的代名词。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

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三尺法”20、【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

少康,杜康也。

”后即以杜康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1、【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2、【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23、【彭祖】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24、【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2)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之事。

《宋书•谢灵运传》载:灵运于会稽山“修营别业,傍山带江,尽幽居之美”。

后用此事指居家的幽美。

25、【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6、【婵娟】婵娟,姿态美好,多用于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婵娟。

27、【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也说“芹献”。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28、【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

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太仓,人名)29、【作壁上观】壁:营垒、壁垒。

观:观望。

在壁垒上观望。

比喻观别人成败,不卷入其中。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30、【虞美人】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

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

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

只今草木忆英雄。

”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占诗曰:“君王意气过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

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31、【红豆】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

《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

”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在唐时甚红。

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32、【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33、【精卫】古代神话。

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

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34、【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楫,船桨。

出自《晋书•祖逖传》:“(逖)仍将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