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 数学 《谁多谁少》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一、班数学教案的背景和意义在幼儿园阶段,班数学教案实际上是幼儿数学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一些适合一定年龄段幼儿的教学计划及教案,从而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学习过程。
而对于幼儿来说,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例如在购物、量体温、饮食方面等等。
在学校,他们还需要完成各种数学题目,例如加减法、乘法、除法等等。
而对于教师来说,班数学教案的制定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不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更需要注重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谁多谁少》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培养了幼儿们的求知欲、探究欲和观察能力。
二、《谁多谁少》的教学目标及实施方法《谁多谁少》教案的教学目标是使幼儿能够通过游戏的形式,发现和理解数量概念的习得、对大小关系的感知、理解多与少、相等与不等数目的比较,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实施方法:1、采用主题导入法,简要讲解教学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
2、通过形象图解法,让幼儿看懂绘画或照片中的情境,获得教学意义。
3、通过个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加深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可以邀请幼儿参与,或在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实现“手把手”的教学。
4、多种游戏形式,培养幼儿的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反馈、总结和评价,在巩固掌握内容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计划,方便教学工作。
三、《谁多谁少》教案的内容及教学思路1、教育活动的设计构思思路通过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确立教育重点,采用“兴趣、互动、干预、引导、分组”等教学策略,创新激励方式,设计巧妙的教学细节与互动剧情,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予以幼儿趣味视觉及听觉体验2、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结构设定任务、让幼儿在任务中发现,用任务解决问题。
通过画图、制定小游戏/剧情,让幼儿感受乐趣与成就,同时也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3、教育活动的目标特点与应用通过《谁多谁少》教案的实施,不仅能够让幼儿学到更好的数学知识,也能够激发其兴趣与学习欲望,促进孩子们对数学知识的积极学习,同时,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的设计,提供社交交流和协作机会,扩大幼儿的交际圈,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
幼儿园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幼儿园教育。
其中,数学教育在幼儿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班阶段则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幼儿园中班中数学教学中的"谁多谁少"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谁多谁少"的概念。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谁多谁少"是指幼儿学习数学概念中的数量关系与比较。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幼儿可以学会识别和比较不同数量的物体或事物,培养他们的感知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解决中班数学教学中的"谁多谁少"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来引导幼儿学习数量和比较。
比如,可以给每个幼儿一些小糖果,然后让他们自由选择和放置糖果的数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手比较不同糖果的数量,并引导他们用口语表达比较结果。
其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数学活动。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碰到"谁多谁少"的问题,比如分饼干、分玩具等。
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来引导幼儿学习数量和比较。
例如,在分饼干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幼儿一些饼干,并要求他们将饼干分给其他的幼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每个幼儿手上的饼干数量,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谁多谁少”的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绘本、玩具和图形等教具来辅助幼儿学习数量和比较。
比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相关的绘本故事给幼儿阅读,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来引导幼儿学习数量和比较。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数学游戏和玩具,比如积木、卡片等,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和感知数量和比较。
最后,评估幼儿的学习情况也是解决"谁多谁少"问题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来评估他们的数学学习情况。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学习比较大小的方法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学习比较大小的方法学习比较大小的方法在小学数学中,比较大小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它在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我们在买东西时需要比较价格的大小,比较小学生的身高的大小等等。
因此,学习比较大小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本次的班级数学教案主题是“谁多谁少”,针对班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基础,我们设计了详细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帮助他们:一、比较与排序的概念我们首先将会给小学生们介绍比较与排序的概念。
比较大小就是将两个东西进行对比,找出谁更大、谁更小的过程。
而排序则是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通过比较来完成。
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会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游戏,例如根据颜色、形状等不同属性排序,或者是让小学生带着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等物品进行大小比较等等。
这样的比较与排序游戏能够让小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大小比较的基础方法掌握大小比较的基础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会将数字不同读法、计数、数学符号等内容融合在教学当中,帮助小学生们建立比较的思维基础。
具体而言,我们会通过数轴、比较式等多种方式来带领小学生理解比较的基本原则,例如用数轴来表示数字的大小,让小学生们在数轴上画线帮助他们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或者是通过设计比较式来让他们判断大小,强化他们的比较概念。
三、个案分析与小组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根据不同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个案分析,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认知障碍或者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小学生,我们会尝试使用更加具体的例子或者是视觉图像辅助的方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比较大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会鼓励小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解决问题。
让小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互动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幼儿中班数学教案谁多谁少
幼儿中班数学教案谁多谁少一、引言数学是幼儿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并且也是一个需要从小培养的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数学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数量和空间的认知能力。
而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谁多谁少是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教案的编制、教学方法选择和活动设计等方面,探讨中班幼儿数学教案中的谁多谁少的内容。
二、教案的编制1. 目标设定:针对中班幼儿,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案编制的首要步骤。
对于谁多谁少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要能够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2. 教学内容选择: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可以以日常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或者卡片等为例,让幼儿观察并比较谁多谁少。
比如,可以使用不同数量的糖果、果子或者玩具等来进行对比。
3. 教学步骤设计: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案需要详细规划教学步骤。
可以分为引入、探究、巩固和拓展四个阶段。
引入阶段可以通过故事、歌曲或者儿歌等方式,引发幼儿的兴趣。
探究阶段可以让幼儿亲自操作实物,进行观察和比较。
巩固阶段可以通过练习册或者游戏等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
最后,在拓展阶段,可以引导幼儿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帮助家长分辨购物车上谁多谁少。
三、教学方法选择1.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数量的物品,告诉幼儿哪个物品多,哪个物品少。
可以利用大班环境中的学具,例如益智玩具、积木、颜色砖块等,让幼儿进行观察并比较。
2. 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幼儿对“多”和“少”的概念的理解。
例如,“多米诺骨牌游戏”,幼儿需要比较骨牌的数量,并将数量多的放到前面。
3. 操作法: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实物,来进行谁多谁少的比较。
例如,将一堆纸张分成两摞,让幼儿数出谁多谁少。
四、活动设计1. 数数量:使用图片、卡片或者实物等,引导幼儿观察并比较谁多谁少。
例如,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小动物边上有3个,一张是小动物边上有5个,然后问幼儿哪张图片上的小动物多。
2. 砌积木:给幼儿提供不同数量的积木,让他们自由砌堆,然后比较哪个堆高,哪个堆低。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数字的大小关系是数学中非常常见的概念,它是很多数学知识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们应该注重教会孩子们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培养孩子们的数感和观察力。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介绍一下教师们如何教授幼儿数字的大小关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数感。
3.培养幼儿初步比大小能力,并能初步比较数字大小关系。
二、教学重点1.数字的大小关系。
2.通过比较认识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数码卡/小球。
2.大小比较的场景。
3.大小比较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1.认识数字的大小关系(1)在黑板上写出五个随机的数字,让孩子们都看见,然后询问孩子们,这几个数字中,哪个数字最大?哪个数字最小?请孩子畅所欲言,随意回答。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2)对于孩子们不太能比较的数字,可以用数码卡或者小球来让孩子们进行比较,如比较1和10的大小关系,让孩子一个一个地放置1和10,感受数字的大小关系。
比较过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较的结果。
(3)用简单的比较场景来让孩子们培养比较的能力。
比如:让孩子看一下三个巧克力,一个巧克力比另一个巧克力大,也比另一个巧克力小,最后让孩子把巧克力放在大小顺序上。
2.通过比较认识大小关系(1)给孩子们出两组数字(两个数字),让孩子们比较大小,用简单的标志(例如:比、大于、小于等)标明大小关系。
(2)给孩子们出5个数字,让孩子们自己排大小,然后再与其他小组的孩子进行比较,让孩子看看是否排在前三名,还是在后三名。
(3)在课堂上放图片,让孩子们用自己认识到的数字来比较图片的大小关系。
例如:让孩子们把两张不同大小的相片进行比较,他们能否能够识别出长相、大小的差异,从而区分大小分别表示,是大的还是小的。
五、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观察孩子们完成活动的情况,评判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数字的大小关系,还有是否能够正确识别数字大小。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幼儿园数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幼儿园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在具体情境下认识、比较数量的多少,并能用数词表达。
2.培养幼儿对数量的观察与感知能力,训练逻辑思维,拓展感性认识数的范围和数量概念。
3.引导幼儿锻炼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互动意识。
教学内容1.通过积木形象生动展现物品的数量多少,引导幼儿关注数量差异。
2.利用图片展示不同数量物品的集合,并通过朗读数字数轴的方法巩固数字的认知。
3.通过游戏和竞赛让幼儿自主感知和辨别数字数量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教师应通过实物的形式,帮助幼儿感性认识数的概念。
2.难点:帮助幼儿理解数字的价值概念,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让幼儿自主感知和辨别数字数量的大小关系。
教学方法1.实物演示法2.图片展示法3.游戏竞赛法教学过程第一步:问题导入教师拿出两堆积木,询问幼儿“哪堆积木多?”(语音语调要生动活泼,引起幼儿兴趣)。
第二步:教学内容展示1.教师拿出两张图片,比较两张图片上物品的数量差异并展示数量数字,提问“这两张图片有什么不同?”。
2.通过朗读数字数轴的方式教授一些小于10内的数字,检查和巩固幼儿的数字认知能力。
3.积木计数游戏,游戏规则为将积木集放在桌子上,教师先选出一根积木,幼儿们轮流选积木,相加结果最大者为胜者。
第三步:教学活动延伸在讲解完毕后,教师可以再进行进一步延伸并强化幼儿的数学能力:1.增加题目的难度,让幼儿们辨别更复杂的数值关系。
2.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幼儿间竞赛精神,并加深幼儿对数字多少关系的认知。
教学反思1.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课前引入的活动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本节课所授内容,教学过程中幼儿也较为积极地参与了教学活动。
2.在教学内容上,积木计数游戏成为了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能够帮助幼儿巩固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
3.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注重以互动方式促进幼儿们的参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字中多少的概念,避免机械化的教育方式。
谁多谁少教案重难点
谁多谁少教案重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习态度: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学内容抱有消极的态度,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包括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2.学习意愿: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目标。
他们可能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者缺乏目标,不知道学习这些内容能给他们带来什么。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目标,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提供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3.难以理解的概念:一些学习内容可能抽象难懂,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对于这些难懂的概念,学生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践和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来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问题导向的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学生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如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等。
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纠正这些错误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6.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内容过于依赖教师。
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学习意愿、难以理解的概念、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思维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
针对这些难点,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精编版)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
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会利用多种方法来知道谁多谁少,在活动中发现数量的多与少,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谁多谁少》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发现数量的多与少。
会利用多种方法来知道谁多谁少。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教学准备
玩具、红球、绿球、水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利用班级男孩女孩人数的多少做比较。
1、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啊?
2、我们班男孩有多少?女孩有多少?
3、那男孩和女孩那个人数多?那个人数少?
4、让幼儿明显的知道谁多谁少。
5、我们还可以男孩和女孩各站一排,那排长人数就多。
二、出示红球和绿球。
1、我们看看红球和绿球谁多谁少?
2、说说怎么知道谁多谁少的?
3、教幼儿用新方法知道谁多谁少。
4、接着用玩具比较谁多谁少。
三、《变手指》游戏。
1、大手小手变变变:我的手指变得比谁多。
2、大手小手变变变:我的手指变得比谁少。
3、分组进行《变手指》游戏,比较变出来的手指谁多谁少。
四、练一练。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案,让幼儿比较数量多少?用彩色粉笔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在引导方面,要做到深入了解,在教的过程要详细和恰当的运用,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幼儿练习要把前面基础打好,在幼儿练习时才不会出现错误的发生。
小百科:多少一般指某些东西的数量。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二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二篇)目录: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一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对谁错》含反思二
- 1 -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
一
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会利用多种方法来知道谁多谁少,在活动中发现数量的多与少,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谁多谁少》含反思教案吧。
教学目标
在活动中发现数量的多与少。
会利用多种方法来知道谁多谁少。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教学准备
玩具、红球、绿球、水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利用班级男孩女孩人数的多少做比较。
1、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啊?
2、我们班男孩有多少?女孩有多少?
3、那男孩和女孩那个人数多?那个人数少?
4、让幼儿明显的知道谁多谁少。
5、我们还可以男孩和女孩各站一排,那排长人数就多。
二、出示红球和绿球。
1、我们看看红球和绿球谁多谁少?
2、说说怎么知道谁多谁少的?
3、教幼儿用新方法知道谁多谁少。
2 / 2。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谁多谁少》带反
思
中班课程《谁多谁少》包括对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以便孩子们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来了解谁是或多或少,在活动中或多或少地发现,发展视觉和判断力,很快就来看一下幼儿园中班《谁多谁少》,对课程计划的反思。
教学目标
事件中发现该数字或多或少。
有很多方法可以知道谁或多或少。
培养视觉和判断力。
养成幼儿在手术时谈论的习惯。
教学准备
玩具,红球,绿球,水果
教学过程
首先,比较班上男孩和女孩的人数。
1.我们班有几个孩子?
2.我们班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
3.男孩和女孩的数量是多少?哪个数字小?
4,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谁或多或少。
5,我们也可以为男孩和女孩排成排,排长队。
其次,显示红色球和绿色球。
1.让我们看看谁比红球和绿球更多或更少?
2.告诉我如何知道或多或少是谁?
3.用新方法教会幼儿或多或少地了解谁。
4.然后与多多少少的玩具比较。
第三,《变手指》游戏。
1,大手和小手变得越来越多:我的手指比任何人都变得更多。
2,大手变小手:我的手指变得小于谁。
3,分组《变手指》游戏,比较变化不止一个的手指。
第四,实践与实践。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图案来比较孩子的数量?以柔和的颜色表示。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在指导中,我们必须有深刻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应进行详细和适当的运用,游戏应使孩子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孩子的练习应在打下基础之前,何时孩子们练习不会发生任何错误。
小百科全书:多少是指某些事物的数量。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多”“少”词语。
2. 通过察看、比较和交流,发觉物品数量的多少差异。
3. 培育幼儿友好的竞争意识,提倡共享。
二、教学重点1. 教育幼儿意识到物品数量多或少的概念。
2. 让幼儿渐渐理解与使用“多”“少”两个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
2. 活动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热身:老师先拿出两个篮子,一个篮子里有很多小球,另一个篮子里有很少的小球。
老师向幼儿提问:“这两个篮子里分别有多少个小球?”这时幼儿都会问:“哪个篮子里多?”老师激励幼儿表达本身的看法,引导他们去参考察看,本身判定哪个篮子里的小球更多,哪个篮子里更少。
2. 给幼儿示范放置多或少物品的方法。
老师将各种好玩的玩具分成两组,然后向幼儿示范放置物品的方法,不断地让幼儿在接受看图示范中,“多”和“少”的概念萌发。
3. 让孩子玩一个For One, For All的活动。
孩子们被分成几组之后,每一组拥有本身独特的物品体积。
老师会在教室中放置一个大桶,让孩子依照物品数量多少的原则逐个将本身团队里的物品放入桶中。
4. 提倡义务教育。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需要用好本身的优势,推动义务教育,例如提倡共享。
让幼儿在教室中玩耍,严格把控物品数量,引导孩子在共享、交流中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五、教学反思1. 渐渐引导幼儿对多、少、相等的物品有更加深入的认得。
2. 提倡孩子们共同进步,在城市环境中培育组织协作和参加感。
3. 教育幼儿在生活中懂得削减不必要的挥霍和不必要的攀比心态,进展出友好的赏识和三观。
4.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加强评价和反馈的适时性,适时收集幼儿园的将来差异认知,利用教材进行深入教学。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进行多与少的比较2.学习使用简单的数学符号:大于,小于,等于3.增强对数字的感知,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教学内容•比较大小:多少、数学符号•数字感知:1-10的数字教学准备. 一个大布袋 . 多种不同的数字牌 . 一些小玩物,比如贝壳、铅笔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孩子们展示不同的物品,让孩子们进行简单的比较,引导孩子们说出物品“多”,“少” 的特征,巩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将大布袋向学生展示,询问学生们大布袋里会有多少小玩具,让孩子们猜猜。
2.体验老师将大袋小玩具倒出来,一边倒一边让孩子们数数,再让孩子们选出最多和最少的。
给孩子们8个小玩具,然后询问孩子们,他们想要再多两个玩具,老师从桌子上取出两个小玩具,问孩子们“现在是哪个多一些呢?”。
孩子们说出多的数量,并使用大于和小于符号进行比较。
借助自己和孩子的这些小玩具,和多一些或更少的多少个小玩具,来学习数学符号:大于,小于和等于。
3.延伸老师可以提供更多的说和做的机会,让孩子们进一步观察世界并运用学到的知识。
例如,让孩子们寻找周围的物体、比较它们的大小、颜色、形状等。
4.结束老师总结全课内容,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并鼓励孩子们学习新事物的兴趣和要对新事物进行适当的探索。
教学反思1.教材和内容本课教材简单、明确,准确地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根据幼儿的认知、学习方法和语言来设计,让幼儿们能够在简单、自由的环境下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游戏、探究、观察等,使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活泼、有趣并且形式多样,有助于幼儿们更深入地理解本课的内容。
而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并准确地把教学重点(幼儿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纳入教学计划的制定中。
3.反思和改进有趣的教学方法需要老师不断创新,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让他们掌握内容。
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要富有规范和激励性地鼓励孩子们,让他们在安全和宽敞的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潜能。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反思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反思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
数学教学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中班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首先,我发现在中班数学教案中,有时过多强调“谁多谁少”的概念。
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过度强调可能会导致学生过度关注数量而忽略了其他数学概念的学习。
在中班,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对于数量的理解有限。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将“谁多谁少”作为一个引子引导学生,而不是教学的重点。
在设计教案时,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其次,在教案的实施中,我发现有时候教师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的过程,它应该是一个共同合作的过程。
教师应该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授加法时,可以提供实物或者图片,让学生用手指模拟加法的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几何形状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有一块不规则的图形,请你们设计一种方法来测量它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思考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水平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整。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发现数字间的规律发现数字间的规律班级:中班年级:小学数学课题:《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发现数字间的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谁多谁少》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加深他们对数字字符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运算能力。
3.引导学生使用语言记录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1.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多种数字间的规律。
2.如何通过幼儿的实际经验和想象,将数字规律的概念引入到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去。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思维的活动当中,例如:小猫一只,小狗一只,两种动物一共几只呢?2.核心教学a.基本概念启蒙。
教师通过幼儿常见的事物进行比较来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基本概念,如:大小、多少、数量、等值。
例如,在一堆水果中,哪些水果多,哪些水果少,那种水果多出了多少?那种水果少了多少?b.数值分类。
教师将一些数字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将它们按照大小、奇偶、大于、小于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并提取其中的规律。
例如:1,2,3,4,5,6,78,9,10,11。
c.数字运算。
教师将数字分成两组,让学生设法使这两组数字的和相等。
例如:①:2,3,4,5,6②:1,7,8,9,10d.数字拼图。
教师将一些拼图形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使用数字将其合理组合,拼凑出完整的图案。
例如,让学生用1~10的数字,组成一个正方形。
3.教学总结教师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以促进课程的改进。
4.巩固练习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和技能,完成一定的记忆、仿写和习题等练习,以便强化所学内容,并做好下节课的准备。
教学结束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应注意及时检查和统计学生作业情况,并利用校内现有的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素质和能力。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1.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多”、“少”的概念。
2.能够正确识别比较两个物品数量大小的关系。
3.能够通过比较两个物品的数量大小,找出其中数量较多的物品。
4.能够通过比较两个物品的数量大小,找出其中数量较少的物品。
2. 教学准备1.张贴教学课件上的图片和数字。
2.收集一些羊、鸡等玩具动物,以便使用。
3.准备一些口袋、篮子等小工具。
3. 教学内容和步骤3.1. 导入环节1.老师出示教学课件上的图片和数字,引导幼儿复习数字和数量大小的概念。
2.老师出示两张图片,简单介绍“多”、“少”的概念,并让幼儿通过比较两张图片,识别哪一张图片中物品的数量更多或更少。
3.2. 学习环节1.老师出示两张羊的图片,并询问幼儿哪一张图片中的羊比较多或比较少。
2.老师引导幼儿比较两张羊的图片,找出其中数量较多或数量较少的羊,并进行标记。
3.老师出示两个篮子,并询问幼儿哪一个篮子中的羊比较多或比较少。
4.老师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篮子中的羊的数量大小,找出其中数量较多或数量较少的羊,并进行标记。
5.老师再出示一些其他的玩具动物,让幼儿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数量较多或数量较少的动物,并进行标记。
3.3. 实践环节1.老师发给每个幼儿一个口袋和一些玩具动物。
2.老师要求幼儿将口袋打开,将里面的动物取出来并数清数量。
3.老师要求幼儿将其中数量较多或数量较少的动物放回口袋,并用纸片标记出来。
4.老师让幼儿互相交换口袋,并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数量较多或数量较少的动物,并进行标记。
4.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幼儿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进一步理解了“多”、“少”的概念,并且能够通过比较物品的数量大小,找出其中数量较多或数量较少的物品。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与幼儿的互动交流,调整课堂活动形式,以便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中班数学教案谁多谁少三篇
The gentleman looks behind the people, and the villain looks behind the peopl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中班数学教案谁多谁少三篇篇一目标:1教幼儿学习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2要求幼儿听清老师的问题,并在集体面前大声地回答。
准备:教具贴绒蓝色大圆片5个,红色圆片从大到小6个,桔黄色小圆片7个(图一),贴绒数字5、6、7,实物卡(图二~八)。
学具第一、二组:3排点图卡(图九)若干张,数字印章,印泥,幼儿用书画面25;第三组:看标记贴图形纸卡,糨糊,各种图形纸片;第四组:填空格图卡,点子印章;第五组:添、去点作业纸,铅笔;第六组:印比6、6少的点子纸,印章。
过程:1集体活动。
(1)逐一出示图二~八,“请小朋友仔细看,说说卡片上有几个什么?”(2)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
出示图一,“黑板上有什么?”“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多?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看时觉得红圆片最多,橘黄圆片最少?谁能想个办法,换一种排法让们一看就清楚,谁的数目最多,谁的数目最少。
”启发幼儿将每种颜色片片排成一行,“现在看看谁最多、谁最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幼儿将三排圆片一一对应比较)请小朋友说说每一排有几个圆片,谁来给每排圆片送数字朋友。
(3)小结。
”要想知道谁多谁少,不能看物体大、小,也不能看排队长、短。
而是要数一数每排有几个,才能比出谁多谁少。
“2小组活动。
一、二组,给最多的点子印数字。
三组,看标记贴图形。
四组,按序填空格。
五组,添、去点子。
六组,印比6、7少的点子。
教师重点指导第一、二组的[1][2]下一页活动小组。
3活动评价。
表扬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并提醒幼儿将游戏材料整理好。
中班数学教案谁多谁少篇二:中班数学教案(上)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20__年秋季学期)一、学期计划1、学习7以内的数字,知道数字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的形成。
中班数学教案文字版谁多谁少
中班数学教案文字版谁多谁少中班数学教案文字版:谁多谁少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并掌握“多”和“少”的概念。
2. 引导幼儿以直观的方式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小饼干、小石子或其他小物件。
2. 比较物品的容器(如两个小篮子或两个小盆)。
3. 相关的图片资料或卡片(可以是动物、水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幼儿互动,询问他们最喜欢的动物或水果是什么。
2. 以小图片资料或卡片的形式展示几种不同的动物或水果,然后请他们说明哪一样他们最喜欢。
3. 结合展示的图片或卡片,引导幼儿思考“最喜欢的”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多”和“少”(15分钟)1. 准备两个容器,分别放入一些小石子或小饼干。
2. 引导幼儿观察两个容器中物品的数量,并请他们说出哪个容器里的物品更多,哪个容器里的物品更少。
3. 通过观察和比较两个容器中物品的数量,教授幼儿“多”和“少”的概念。
三、游戏一:“多多少少”(20分钟)1. 让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队长。
2. 给每个小组一些小石子或小饼干,让他们自行分成两组,使得两组的数量不一样,并告诉队长只能知道总数,不能知道具体数量。
3. 每个队长观察两组物品的数量,然后回答哪一组物品更多,哪一组物品更少,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4. 鼓励其他队员就结果进行讨论,并帮助队长加深对“多”和“少”的理解。
四、游戏二:“摸摸谁多”(20分钟)1.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坐成一圈,一人拿着一些小物件,如小石子。
2. 老师在某一个小组的手掌心放入比较多的小石子,其他小组的成员通过触摸队长的手掌来猜测哪一组的小石子更多。
3. 每个小组轮流摸摸队长的手掌,猜测哪一组的小石子更多,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五、小结(10分钟)1. 引导幼儿回顾当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多”和“少”的概念。
2. 与幼儿一起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比较多和少的概念”,并给予正面的评价和鼓励。
中班教案谁多谁少
中班教案谁多谁少教案标题:中班教案谁多谁少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词汇“多”和“少”。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概念,如数量的概念和比较大小的概念。
教学重点:1.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较词汇“多”和“少”。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上面有不同数量的物品(如水果、动物等)。
2. 一个大型容器和一些小型容器。
3. 学生个人活动本和彩色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入比较词汇“多”和“少”: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或卡片,上面有两种不同的物品,其中一种数量多,另一种数量少。
教师问学生:“你们觉得哪种物品多一些?哪种物品少一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继续出示其他图片或卡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哪种物品多一些,哪种物品少一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如“看看这些物品的数量”、“数一数这些物品”等。
实践活动: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一张图片或卡片,上面有不同数量的物品。
学生观察图片或卡片上的物品数量,然后讨论并回答哪种物品多一些,哪种物品少一些。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观察结果。
2. 实物比较:教师准备一个大型容器和一些小型容器,每个容器里放一些物品。
教师让学生观察每个容器里的物品数量,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回答哪个容器里的物品多一些,哪个容器里的物品少一些。
巩固活动:1. 个人活动:学生打开个人活动本,上面有一些图片或卡片,上面的物品数量不同。
学生观察图片或卡片上的物品数量,然后用彩色笔画出哪种物品多一些,哪种物品少一些。
总结活动: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比较词汇“多”和“少”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和个人活动中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如家中的水果、玩具等。
2. 学生可以尝试用比较词汇“多”和“少”来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物品数量,如“我有多少个玩具?”、“这个篮子里有多少个苹果?”等。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幼儿园数学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谁多谁少》含反思-幼儿园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让幼儿能够:1.掌握“多”和“少”的数学概念;2.能够使用数学术语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3.能够比较两组物品中数量的多少,并使用相应的词汇表达出他们的观察结果。
1.2 能力目标1.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多”和“少”的概念及使用;2.比较两组物品中数量的多少;3.使用数学术语及相应的词汇表达出观察结果。
2.2 教学难点1.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多”和“少”的概念;2.帮助幼儿判断两组物品中数量的多少。
3. 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1.班主任:准备教具、布置课堂、了解教学内容等;2.合作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准备助教素材。
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教师拿出两个准备好的小袋子,里面装有多个颜色相同、形状不同的糖果。
找两个小朋友,一人取一个小袋,询问他们手里分别有多少个糖果。
引导幼儿在数出糖果的过程中说出“多”和“少”的概念,并帮助幼儿形成基本认识。
步骤二:加强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贴图画出两个集合(比如:红球和蓝球),并通过意简易懂的语言告诉幼儿:红球多,蓝球少。
帮助幼儿理解“多”和“少”的概念。
有可能要反复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幼儿心中的疑惑。
步骤三:学生互动环节教师展示两幅图,一半有5只兔子,一半有8只兔子,学生分组欣赏并通过观察回答问题:“哪一幅图里面兔子多,哪一幅图里面兔子少?”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他们使用数学术语及相应的词汇表达出观察结果。
步骤四:总结反思1.返回到步骤二,进行一个回顾,让幼儿简单地归纳复习“多”和“少”的概念。
2.召唤两名幼儿并请他们比较两种糖果的数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语言呈现出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
4. 反思1.这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是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基础,因此幼儿们都能够积极参与。
小班数学教案《谁多谁少》
小班数学教案《谁多谁少》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谁多谁少”的概念。
2.能够运用“谁多谁少”的概念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谁多谁少》绘本故事书。
2.数字卡片。
3.练习纸和铅笔。
4.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的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教师出示《谁多谁少》绘本故事书,向学生展示故事封面,并简要介绍故事内容。
2.教师阅读故事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主体活动:1.观察比较:教师将数字卡片中的数字分发给学生,并告诉学生这些数字代表的是一些水果或玩具的数量。
让学生拿出相应数量的玩具或水果,摆在桌上。
教师提问:谁的水果或玩具最多?谁的水果或玩具最少?让学生观察比较,回答问题,并找出正确的答案。
2.练习活动:练习3:教师给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提供的信息判断谁多谁少,并解决问题。
巩固活动:教师将几道练习题投影到黑板上,请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并将答案写在纸上,然后请学生将纸上的答案发给他们的同学核对。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谁多谁少”的概念进行更复杂的数学问题解决,并提醒学生注意问题的描述,注重细节。
课堂小结:1.教师概述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谁多谁少”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教师提醒学生练习多观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谁多谁少”的概念进行更多的数学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客人坐到椅子上,一位客人一把椅子。椅子是2、多还是椅子少?多了几把?(少了几把)
教师扮演主人,请“客人”们吃西瓜。可以准备与客人数量不相同的西瓜,请幼儿判断西瓜的数量哪个多,哪个少。
——请把西瓜和客人的数量比一比,哪个多,哪个少,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主题
《亲亲我的脸》
执教者
颜艳琴
时间
2016、12、6下午
活动目标
能对数量在10以内的两个集合进行多少的比较。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10页,小椅子10把,西瓜(玩具)10块、学习单《吃点心》
活动过程及策略
观察与分析
1、下午活动:
1、跳跳呼啦圈
2、教育活动:《谁多谁少》
二、活动过程:
1、请幼儿玩“请客游戏”。先请6位幼儿抢演客人站到一边,再将椅子一起放到另一边,请幼儿说说客人和椅子哪个多,哪个少,是不是每位客人都有椅子坐。
——每位客人请拿一块西瓜。西瓜够不够呢?多了几块呢?(少了几块)
3、做生意变化客人,椅子和西瓜的数量,再玩几次游戏,让幼儿熟悉10以内的两个集合数量多少的比较。
4、再请幼儿翻到《我的数学》第10页,请幼儿判断牛奶和吸管的数量哪个多,哪个少,并说说自己的判断,再请幼儿用笔连一连,一盒牛奶配一根吸管,最后验证哪个多,哪个少。
5、请幼儿将学习单再回家独立完成。反思与整中班 数学 《谁多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