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红色旅游论文及问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题目: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考察研究院系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实践时间:=
团队调研报告
时间:
团队成员:
今天,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风景秀丽的西泠桥边,那儿矗立着巾帼英雄秋瑾汉白玉的雕像。
那飒爽的英姿,凛然的浩气,让人难以忘怀。
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
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她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站在秋瑾墓前,人们会想起一个世纪来我们国家的风雨与灾难,我国人民的自强与奋斗;想起1907年7月15日凌晨,那“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日子,绍兴轩亭口悲壮的一幕;想起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位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女英雄,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
秋瑾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悲剧的,首先是秋瑾的婚姻。
1896年,在随父宦居湖南湘潭期间,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嫁与富绅子弟王廷钧(子芳)。
王家虽然经济上富有,足以与官宦之秋家门当户对,但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礼教极严,尤其夫婿王廷钧更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纨绔子弟。
据秋瑾的女儿日后回忆说:“王家原是一个旧式的大家庭,充满了浓厚的封建思想,尤以婆母屈氏,性情暴躁,御下极严,晨昏定省,不能有一点儿失礼。
偶有过失,动遭面斥。
”“王廷钧原是一个年少风流的公子哥儿,到了北京以后,被一班朋友们带着,成天价在外面酒肉征逐,后来又结交上了几个贝子贝勒,常常是花天酒地的混在一起,有时竞彻夜不归,甚至卧倒在酒瓮的旁边,沉醉不醒。
”秋瑾婚后的痛苦可想而知。
有《秋日感别》诗云:“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
独上曝衣楼上望,一回屈指一潸然。
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秋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
”终日以泪洗面的秋瑾,对婚姻是无限失望的。
“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
”可见,这种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与秋瑾的个性格格不入。
其次,在日本留学时,秋瑾希望能够联合志同道合的人士一起改革起义。
但在1905年未,日本政府发布了“取缔清朝留日学生规则”。
按照这个规则,留日学生不得参加任何政治活动,违反的人要由日本政府交给清朝驻日公使,送回国内处理。
这使秋瑾十分气愤,她组织了东京留日学生罢课,向日本政府抗议,但日本政府还是一意孤行,在报纸上发布信息,攻击中国学生的行动是“放纵卑劣”。
日本政府的无理野蛮行为,使秋瑾从世界局势认清了中国所处的地位,深感有奋起救国的必要,希望人们行动起来,共同挽救祖国的危亡,于是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
此时的秋瑾真正成为了一名革命战士,她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去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从此开始了她一生中最光辉的反清革命斗争时期。
1907年,秋瑾在浙江大通学堂主持教务,并编制光复军制,暗中策划武装起义,不幸事泄被捕,于农历六月初六就义于轩亭口。
人虽已去,但是清政府还是不让她安息,就义后,她的墓地还经历了十迁的辗转最终才落户杭州西湖。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1907年10月,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
二迁:1908年2月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四迁:1909年秋,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迁:1912年夏,迁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六迁: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七迁:1964年,迁葬杭州西湖鸡笼山。
八迁: 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九迁: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十迁: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
墓顶设汉白玉雕像。
(即今墓)
虽然秋瑾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她的思想与精神却一直扎根在我们的心中。
她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枷锁,用天赋人权理论倡导男女平权,期望着女子能进学校读书、进工厂做工,取得经济上的独立。
无疑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促进男女平等迈出了一大步。
当太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撒下点点金光,秋瑾汉白玉雕像在夕阳下被无限拉长,她的精神也将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参考文献:
[1]秋宗章《六六私乘》,《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42页
[2]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54页
[3]《史记·游侠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一版,第896页
[4]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54页
[5]陶成章《秋瑾传》,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8页
[6]《史记·刺客列传》,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一版,第644页
[7]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27页
[8]徐双韵《记秋瑾》,《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28页
[9]秋宗章《关于秋瑾与六月霜》,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9页
[10]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48页
[11]柳亚子《鉴湖女侠秋君墓碑》,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57页
[12]陈去病《轩亭吊秋侠文》,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61页
观秋瑾墓有感
2012年4月21日,周六的清晨的阳光柔和明媚,我们近代史社会实践六人组一起乘着公车到达西湖,来到孤山的西冷桥边,河边的柳树随风飘扬,春天来了,柳絮在空中随风飘转,放眼望去,秋瑾的雕像映入眼帘,秋瑾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
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
走近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鉴湖女侠秋瑾墓表》。
站在秋瑾墓前,那飒爽的英姿,凛然的浩气,让人难以忘怀,不尽想起一个世纪来我们国家的风雨与灾难,我国人民的自
强与奋斗,想起1907年7月15日凌晨,绍兴轩亭口悲壮的一幕,这位为民族解放英勇奋斗的女英雄,牺牲时,年仅三十。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她不仅仅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还是一名著名的作家。
1907年3月17日,秋瑾和挚友徐自华来杭州,她们瞻仰了民族英雄岳飞的墓。
在西泠桥畔,她对徐自华无限感慨地说:“如果我死后真能埋骨于此,那可是福份太大了。
”秋瑾英勇就义后,1908年,徐自华等人根据秋瑾生前的愿望,将秋瑾的遗骨移葬在西子湖畔的西泠桥西侧。
1913年孙中山先生到杭州时,曾亲自莅临祭奠,并题赠“巾帼英雄”匾额。
据资料记载,秋瑾墓总共有十次,如下:
始葬: 1907年7月15日,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北麓。
首迁: 1907年10月,迁往绍兴常禧门外严家潭。
二迁: 1908年2月迁葬于杭州西泠桥西侧。
三迁: 1908年12月1日,因御史常徵“告发”,被迫迁葬回绍兴城外严家潭。
四迁: 1909年秋,远迁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
五迁: 1912年夏,迁葬湖南长沙岳麓山。
六迁: 1913年秋,还葬杭州西湖西泠桥西侧原葬处。
七迁: 1964年,迁葬杭州西湖鸡笼山。
八迁: 1965年初,由杭州鸡笼山迁回西泠桥原葬处,改为圆丘墓,墓表石刻冯玉祥题联:“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
九迁: 1966年文革动乱发生,墓被拆除,遗骸再葬于杭州鸡笼山。
十迁: 1981年10月,还葬于西湖孤山西北麓,西泠桥南堍。
墓顶设汉白玉雕像。
游历完毕后,我们对西湖边游走,聊天欣赏美景真乐事也。
难怪白居易这样留恋:“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难怪苏轼也这样赞叹:“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美景和秋瑾的正义凛然一样留在我们的心中。
忆秋瑾
西泠桥下,秋瑾墓。
在一片绿荫的掩映中,秋瑾的雕像立着墓碑上方:身着女装,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拄在一把剑上,凝眸远眺。
眺望的大概是劫灰零落的中国万里河山,以及“一睡沉沉数百年”,“不识做奴耻”的中国人,可能也预见了她的未来
——牺牲,我们的现在——美好。
墓碑下方有孙中山先生提的“巾帼英雄”四个字,是对秋瑾的肯定与赞扬。
墓碑周围,游客拍照留念,或聊起秋瑾往事,聊以慰藉。
探访秋瑾墓的这一天,西湖仍是春意浓足,天气极好,我心里一刹那凄然欣然交替。
现在的日子过得真好,生活安逸不费力气。
可这背后的杀戮牺牲,我无法感同身受,甚至无法想象。
我的悲悯心太小,纳不了全天下,我的勇气也太少,不敢拿性命作赌,换取天下太平。
这世界,像我这样的人很多,从来会被历史湮没,像秋瑾这样的人很少,从来会被刻在高高的历史上,供后人比如我,我们,瞻仰。
推进时代进步的,是秋瑾这样唯匡世经纬,胸怀天下的少数人。
如《英雄寞》中所唱,那沸腾的魂魄,如让山水为之褪色,来拯救这天涯萧索。
但不知为何秋瑾的这雕像是选择着女装的她,而不是穿着惊世骇俗也很有代表性的男装的她。
至少,在我看来,这样像是把她的精神缩影穿在了身上,就算是走过路过不经意瞥见它的路人也能被“惊吓“到。
时间回到那个似乎很遥远,算起来距现在约100年的时代,有这样一批人突兀地闯上历史舞台——众所谓弱柳扶风的她们“以夸张的男性化生活姿态“挑战或者说是蔑视传统社会的三纲五常。
其中有秋瑾。
秋瑾是裹过小脚的女人,那又怎样?事实是她用她的“三寸金莲”骑马跑步的样子也堪比男儿。
健步如飞的飒爽英姿在国仇家难间穿梭,她一脚迈进生,一脚踏向死,从容还是依旧。
大义凛然至此,我只剩下惊叹。
如果某个平行时空,她还活着,如果我能寄封信到那个时空的话,多想让她知道:秋瑾女士,吾辈小生感谢您!
”有些小男人如果不骂秋瑾是‘疯子‘、’变态‘的话,真是连上吊都解不开裤腰带的。
“这是我在网上查找秋瑾资料的时候看到的一句话。
话有些偏激,但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东西。
秋瑾的男女平等思想在她的时代还太先进,所以难被接受。
而且秋瑾的存在,是让很多”小男人“都汗颜的事实。
这,我不知道该喜该悲。
若是从长远来看,因为我们追求男女平等,解放女性,也很有可能解放男性。
女性的权力太少,成了束缚,男性权力太多,随之肩上所负责任也重,这也是束缚。
在那个时候,或许社会是容忍并宽容”小男人“的。
而秋瑾这样的”大女人“将得到社会的善待,不以性别论才能。
浅尝谨诗,品味精神
摘要:秋瑾,近代女英雄,一生留下许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诗,38首词。
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文词朗俪高亢,音节嘹亮。
为了普及革命,她还写过白话文,谱歌曲,甚至编弹词,来向广大群众传播革命的道理。
这些皆收于《秋瑾集》中。
她的诗洋溢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激情,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凌厉的气势,独具一种巾帼英雄的雄豪气概。
关键词:诗词;思想;精神;事迹
正文:
在记忆中的童年,就在书本上听到过秋瑾的英雄事迹,她擅长诗词、强调男女平等、参加革命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来挽救封建落后的中国等等。
因此,从童年起我就有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够前往她的墓地去瞻仰一下心目中的巾帼英雄,在大学的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微风夹杂着太阳的温暖,轻轻地掠过柳树梢间,柔柔地拂过我的面颊,在平静的湖面泛起点点涟漪。
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一行人沿着西子湖畔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秋瑾墓。
人还未踏入秋瑾墓,远远的就已经望见了那高高的汉白玉雕像,雕像中的她高昂着头,双目紧紧地望向远方,似乎在愤诉晚清政府的腐朽,似乎又在期盼着新中国的改革起义,又或者在感慨当今社会女子的地位。
不禁让人想起她的诗句:“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
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
”那种充斥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满腔热情的报国壮志。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这句诗词正是秋瑾一生的真实写照。
踏着长满青苔的台阶,我们到了墓址,迎面而来的就是一种肃穆的气氛,在那儿的每一个人都面带着严肃的神情,就连平时喜欢嘻嘻哈哈的小朋友们此时此刻也都安静地跟在父母的身旁,乖乖地感受着那种飘荡在空气中的精神。
拱形的墓静静地躺在墓址的中央,犹如一艘来自天外的飞船,里面躺着的人曾带给我们一种精神与信仰,一种流传至今的精神与信仰。
此刻谁也不敢大声喧哗,尤怕打扰到墓中英雄的的休息,我想她生前已经很累了现在就让她好好的休息吧。
墓址的边上有一块墓碑,上面介绍了秋瑾墓的历史,从那我们了解到原来秋瑾就义在绍兴轩亭口,她的墓地经历了十次辗转迁移最终在落户杭州西湖畔。
我不禁发出了感慨:为什么生前让她饱受磨难,死后仍不让她好好安息?
从秋瑾墓出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气息,那是绿色的海洋,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环绕在墓的周围,是什么滋养了树木的茁壮成长?是什么浇灌了花儿的鲜艳欲滴?是秋瑾的思想,是她的思想在陪伴着花草树木,与它们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当夕阳的余晖撒下点点金光,西边露出了一抹红艳艳的晚霞,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西泠畔秋瑾墓。
秋瑾,一位晚清的巾帼英雄,一块历史长河中的瑰宝,虽然她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相信她仍会在西泠畔继续她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54页
[2]秋宗章《六六私乘》《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48页
[3]徐自华《鉴湖女侠秋君墓表》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54页
[4]吴芝瑛《记秋瑾女侠遗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第15页
[5]陈象恭《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中华书局1983年7月第一版,第27页
秋瑾之思
服装设计与工程(1)班江爽 2011328420107
秋瑾之思,一则为缅怀思念,二则为思考追问。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是秋瑾的无奈,亦是她的可贵之处,虽为女儿身,却又忧国心,报国志,外表柔弱,胸怀天下。
带着无限崇敬与缅怀之情,我们来到了杭州西泠秋瑾之墓。
秋瑾墓基座由花岗石砌筑而成,上有汉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镶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
人间百色,也许惟有这纯洁无瑕、缟素如雪的汉白玉才能配得上她。
当日柳絮纷飞,湖山之畔,只见秋瑾长裙曳地,持剑沉吟,鉴湖女侠之形象映入眼帘,一位英姿飒爽的女杰报国杀敌的豪气直干云霄。
仰望着秋瑾先生的雕塑,我想象着她的一言一行,一刀一剑,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主持学堂,任督办,联络会党成员,组织光复军,往来杭沪间,活动军学界,运动会党。
曾经罗衫裙琚,曾经男装骑服,曾经拈花微笑,曾经弹铗当歌……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热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
西湖之畔,行人无数,然而能真正驻足下来瞻仰英雄伟人雕塑的行人又有几个?大多数行人或匆匆而过,或迷恋于湖光山色,或谈笑风生,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那位屹立于天空之下,手持长剑的女侠是谁?为何她会在在这里?更悲哀的是不少游人争相和秋瑾女侠雕塑合影,却不知秋瑾为何许人物,抑或不知眼前正是秋瑾女侠。
英雄不应忘却,不是吗?百年前,秋瑾先生曾感叹:“俗子胸襟谁识我?”在那个时代,社会封建,思想封闭,男尊女卑,秋瑾先生不被大多世人所理解还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在当今这个思想开放的时代,能真正深谙秋瑾先生的无奈与可贵的人又有几个?在这个信息丰富的时代,能真正静下心来,聆听古圣贤之音或感受先人精神的人又有几个?
秋瑾就义已经一百多年,世事沧桑,虽然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她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尤其对于当代青年,少年强,则中国强。
其次,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
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
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
因此我们要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
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
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
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
现实社会中,仍存在阳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仍在滋长。
我们就应学习秋瑾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为弘扬社会正义,勇于斗争,敢于献身。
宋庆龄曾为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攻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是的,秋瑾女侠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当我们路过先人墓碑,遗址或雕塑时,让我们驻足,缅怀,沉思……
秋瑾烈士墓碑之行
服装设计与工程1班应时敏2011328420122
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这个庄严而又神圣的墓碑前,看着那傲然挺立的石像,我在想:那是怎样的一个女子?是有多么大的
勇气和责任为国家而奋斗,一个女子,抛夫弃子,只为国家兴亡。
生得女儿身是不能选择的,但信仰志向是可以选择的,她是巾帼英雄,叱咤风云。
她尽一己绵薄之力号召天下人觉醒,无男女之分别。
爱国爱人之心天下人皆应有之!我想起被封建落王
朝逼到无奈行乞的民众在看到秋瑾和众官兵刀剑相见后,竟然可以瞬时恢复平静,惊厄!如此之麻木国民,国怎不弱,战岂不
败!虽说秋瑾是女中豪杰,生不逢时,只能做了没落封建王朝的随葬品,悲痛。
可幸其流血牺牲尚可唤醒些许民众的觉悟!做
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深地为那些贪官污吏,贪生怕死之辈儿感到可耻。
我深深地钦佩秋瑾心系天下。
她深深地知道没国哪来的家。
秋瑾的无奈与痛哭又有几个人能明白的。
她一个人那么累,但是她的丈夫却不了解她,不了
解她的诗,不了解她的心。
如果秋瑾的丈夫也是像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一样的革命志士,她又何需抛家弃子?难道她
不想和她差不多同时代的唐群英、何香凝、宋庆龄以至后来的杨开慧、邓颖超她们一样夫唱妇随吗?然而她是多么坚强,毅然
离开家去日本学习。
国难当头,没有国哪有家,小家服从大家,小爱服从大爱。
那个年代,如果没有千万个那样先国后家的人,
哪有以后的变革和富强。
何况,难道说那么多的革命志士里没有舍小家而就国的男人,恐怕那是大部分的吧。
那个年代能有这么一个奇女子站于大多数男人之前,难道这不是更难能可贵,更值得敬佩和赞叹的么。
为什么西泠的芳草长青?因为泥土浸了碧血。
为什么西泠的琼花不败?因为地下埋着丹心。
为什么西泠的游人不绝?因为桥畔安葬着秋瑾。
为什么桥上的月色长明?因为那是秋瑾的心。
它生前为祖国悬挂,死后也照耀行人。
她是多么的值得我们缅怀,多么值得我们钦佩。
秋瑾纪念碑是一种象征。
是革命洪流中少有的巾帼英雄。
她代表的是江南人民特别是江南妇女柔中带刚的一种气概。
身不
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就是秋瑾的诗从中可以看出秋瑾就是一个有着无比伟大抱负的人。
她虽然不是男儿但比男儿
更有志气,不是男儿却更胜男儿,她比任何人都更有志气,她不会安于现状,会有理想,她不愿看到祖国被别人占领,割地赔让。
她想用自己的那一份虽然微薄的力量,来振兴中华。
她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去奋斗,为了中国的未来尽了最大的一份力。
虽然,失败了,但她的事迹还是震醒国人,告诉了我永远不要小瞧别人。
秋瑾就义时都是昂首挺胸,骨子里那股傲气是谁也磨灭不了的。
她连死都不足畏惧,为了以醒国人,就以死来警示。
她看到国家如此不振,就心情沉重,满怀为国的伟大抱负,宁愿丢下自己的一儿一女,也要出国实现自己的抱负。
谁也没想到,秋瑾一个小小的女流之辈,竟也能跟男子汉大丈夫一般,顶天立地,临危不惧,大义凛然,决心以死报效国家。
她也像一个大男子汉竟轰轰烈烈地举行了起义,失败了她也毫不惧怕,神态自若地面对。
她的这种面对生死从容的态度,为了振奋国家的精神。
小女子可称英雄。
在当代社会,我们更是需要这种精神,应该不断地学习,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自由生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很多历史的英雄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的,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将来可以报效祖国,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