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材料导向型)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的发展历程,包括苏美尔人、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等历史阶段。
2.详细讲解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成就,如农业、手工业、商业、楔形文字、宗教、法律等方面的贡献。
3.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如《汉谟拉比法典》对法律制度的贡献,楔形文字对文字发展的影响等。
4.结合图片、文献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1.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学会分析、比较、归纳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见解。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河流域文明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选择题:设计10道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选择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从以下三个话题中任选一题,进行简答题作答:
a)请简要介绍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b)请列举两河流域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c)请分析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3.论述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河流域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异同”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
4.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选择一个与两河流域文明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及其对文明的影响”、“楔形文字的演变与传播”等。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主板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你知道空中花园指的是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

本节课我们学习古代两河流域。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2.地理位置: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3.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4.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5.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三《汉谟拉比法典》7.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8.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图片,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文字之一。

2、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并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借助了解两大古文明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其的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伟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重要特点、表现。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1. 引言古代两河流域,这可是个让人神往的地方啊!想象一下,在美丽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古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这里是文明的摇篮,闪闪发光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这一课,我们要深度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魅力,看看那些古老的故事和辉煌的成就,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的脉搏。

2. 教学目标2.1 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地方在哪儿。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就像两条巨龙,盘踞在如今的伊拉克,滋养着这片土地。

哦,别小看这两条河,历史上可是给无数文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真是“水至清则无鱼”,但在这里,水可是满满的。

2.2 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与成就接下来,咱们得聊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真是个多才多艺的群体!他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制定了法律,甚至搞出了自己的历法,真是有模有样的!想象一下,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那可是个传说中的地方,鲜花盛开、绿意盎然,听说连神仙都想在这里度假呢。

3. 教学活动设计3.1 互动讨论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小伙伴可能想当一个伟大的法官,制定公正的法律;还有的可能想做一名了不起的农夫,耕耘出丰收的土地。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们不仅能放飞想象,还能深入理解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3.2 手工活动然后,我们可以组织一个小手工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古代的泥板。

其实,古人用泥板记录信息,算是个“高科技”的玩意儿了!学生们可以在泥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画一些古代的图案,想象一下,当这些泥板完成后,真的是小小的历史作品呢。

4. 小结与反思在课程的最后,咱们可以带着学生们一起来反思:“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这可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哦!从法律到农业,这些古老的智慧,今天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闪烁着光芒。

再说了,历史总是教会我们很多,没准儿某个不起眼的小事,就能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教学内容:古代两河流域二、知识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基本情况。

2.了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文化成就。

3.能理解、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其他文化现象等。

三、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图片等工具分析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例如:文献研究、现场考察、考古发掘等。

四、情感目标:1.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所带来的人类文化的魅力。

2.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的深刻性。

五、教学重点:1.考生通过了解两河流域江河的情况和地理分布,掌握其文化历史背景的基本特点。

2.熟悉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3.深刻体验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所涉及的人类文化的深刻性。

六、教学难点:1.不同世纪两河流域的文化变迁和发展历程。

2.灌溉农业和农耕生产方式。

七、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分析和讨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教学来体验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和生产方式。

3.理论课体验法:通过模拟古代两河流域的生产、社会和文化场景,写出相关的感言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用一些站位、边走、猫步等方式进行热身,让学生放松身体,进入课堂状态。

二、导入新课(10分钟)导入本次新课内容。

以图片、地图等方式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区域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了解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的位置、河流年逐步进入沙漠等基本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聚集地?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发展?三、讲解新课(15分钟)在两河流域区域的基础上,讲解文明史和埃及史,介绍更多文明史特点,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说明两河流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学习目标】1.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3.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虽然《汉漠拉比法典》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它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法典》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历史地位和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学史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播放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这首歌中提到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底格里斯河、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都在哪里呢?他们与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1.古两河流域位于哪里?2.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古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3.古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4.汉谟拉比是如何实现古巴比伦王国强盛的?5.《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一阶层的利益?我们应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探究新知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图片:结合教材说一说两河流域的含义。

看图说出古两河流域具体地理位置。

2.阅读材料,总结古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1)产生(2)统一(3)强盛(4)衰亡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说一说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1)文字(2)历法(3)数学(4)律法二、古巴比伦王国阅读教材说说汉谟拉比是如何实现古巴比伦王国强盛的?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三、《汉谟拉比法典》1.结合教材说一说《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内容、历史地位。

2024年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2024年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2024年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主要的文明成就,如苏美尔文明、阿卡德帝国等。

技能培养: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尊重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两河流域的主要文明及其特点,如苏美尔的文字系统、建筑艺术等。

教学难点如何深入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培养学生将历史事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简短介绍两河流域的历史背景,为学生铺设知识背景。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包括河流、气候、地形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文明的发展。

讲解苏美尔文明、阿卡德帝国等主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突出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探讨一个与两河流域文明相关的主题,如宗教、科技、艺术等。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通过互动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两个与两河流域文明相关的经典案例,如“吉尔伽美什史诗”或“汉谟拉比法典”,让学生分析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两河流域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强调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启示。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地图等,辅助教学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课题:古代两河流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该地区在人类文明发展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时间:预计为2周(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安排)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水利系统。

2. 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包括农业、城市建设、政治和王朝更迭等方面。

3. 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包括文字、法律、宗教和艺术方面。

4. 体会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遗产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位置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地理与水利系统(25分钟)1. 学生观看图片或地图,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 探讨古代两河流域的水利系统,包括人工灌溉和防洪措施。

三、历史发展(45分钟)1. 讲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农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2. 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设和政治制度,让学生了解早期城市的规模和组织结构。

3. 通过讲解古代两河流域的王朝更迭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变革对文明的影响。

四、文明贡献(45分钟)1. 介绍古代两河流域发明的文字系统,并与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文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讨论古代两河流域发展的法律制度和宗教信仰,了解其对社会秩序和个人信仰的影响。

3. 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艺术作品(雕塑、绘画等),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其艺术风格和主题。

五、影响与遗产(3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两河流域的影响,例如对现代农业、城市规划和社会组织的启示。

2. 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关于古代两河流域遗产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思想传承、遗址保护等。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总结整个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评价课程的有效性,并鼓励他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继续深入学习。

作业:1. 学生独立完成对古代两河流域的研究报告,包括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一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2.强调两河流域古文明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异同。
3.引导学生思考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发展规律,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规律性。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了解两河流域古文明,拓展历史知识视野。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学习内容,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绘制一张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发展脉络图,要求涵盖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古国的兴衰过程及主要成就。(占总作业量的40%)
3.结合历史地图、历史年表,梳理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异同。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两河流域古文明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重点: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
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两河流域古文明的发展规律。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地展示两河流域古文明的成就,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两河流域古文明的起源、发展、成就及其影响。
(5)作业:布置与两河流域古文明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4.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以一张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入新课,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条河流是哪两条吗?它们在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通过情景创设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神话中的伊甸园与此时破坏的文明形成对比反思,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保护的意识。

(素养目标:家国情怀)重点:两河流域文明出现的背景,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统治。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影响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出示材料《圣经·创世纪》,用“有河从伊甸流出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

”教师设问:“《圣经》中‘伊甸园’代表乐园,那两河流域是否真实如此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走进这个‘伊甸园’。

”新课讲授一、新月沃土——两河文明的孕育1. 文明诞生之地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认识两河分别所指河流,以及新月沃地,认识“美索布达米亚”含义。

同时展示现在两河流域所在国家伊拉克图片。

2. 文明孕育之源教师展示长江、黄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图片,华夏文明与两河文明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为什么多产生在大河流域?(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水源丰富)。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出此地理环境推动了农耕文明发展。

3. 文明形成之初(1)教师出示两河流域地理图片,让学生圈出两河流域南部形成的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然后出示美苏尔文明文物,解释这些小国创造了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苏美尔文明。

(2)出示刻制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引导学生理解楔形的含义,展示楔形象形文字所对应的汉字表格。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高一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思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历史地位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方面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家庭作业:请学生与家长共同讨论以下问题:“你认为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给我们现代社会带来了哪些启示?”要求:以对话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300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家庭沟通能力。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简史》等相关书籍,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其他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张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个地区在古代有着怎样的文明?”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两河流域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介绍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强调其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导入新课。
高一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重要文明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具体包括: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古代苏美尔文明、阿卡德帝国、巴比伦帝国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史料的研究和解读能力,学会从地图、文献、实物等不同角度获取历史信息,并能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国家产生的时间、政权的更替。

2.理解《汉谟拉比法典》在行使国家职能中的作用及重要的历史价值。

3.理解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重点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实质。

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是早期东方世界代表性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留给世界人民的重要财产。

据说,国王汉谟拉比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太多,难以应付。

他就让臣下把过去的一些法律条文收集起来,再加上社会上已形成的习惯,编成一部法典,并把它刻在一个高2.25米的石柱上,竖立在巴比伦的神殿里。

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历史的殿堂,重温这段历史的岁月。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料1古代两河流域。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古代两河流域》地图,指出“两河”指哪里?学生:“两河”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教师:亚洲西部有一条弧形的狭长地带,有人称它为“新月沃地”。

从地图上看,这条狭长地带犹如一弯新月,土地又很肥沃,因此得名。

古代,在这条地带上先后居住过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

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生活在沃地东部,那里有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并行奔流,称为两河流域。

两条河流的泛滥为这个大干旱地区带来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

史料2“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自然状况。

学生:两河流域定期泛滥,水退后留下肥沃的淤泥,便于农业种植,为当地居民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基本条件。

史料3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

史料4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又位于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形成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特色。

这种更替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但是在客观上刺激了国家职能的健全和发展。

教师:阅读教材P6,分析两河流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学生:(1)国家的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小国之间混战不止。

《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3

《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3

《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课题古代两河流域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九
学习
目标
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产生国家的时间、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

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
难点如何理解《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展示空中花园想象图,讲述空中花园的故事以宏伟的建筑
奇迹引起学生
的好奇心,调动
积极性
讲授新课1、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形地图,介绍在两河流域之外的地方多是沙漠、丘陵,两河流域
在那一片干旱区域中环境最好
2、探究:两河流域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十
字路口”的位置,这样有什么影响?
3、列举古代两河流域王国的更替和主要活
跃的民族。

教师要强调,两河流域的文明不
是由某一个固定的民族延续下去的。

4、展示楔形文字。

5、展示《汉谟拉比法典》的照片,提问:
从照片内容能获得哪些信息?
6、列举《汉谟拉比法典》的一些条文,让
学生来评学生作答
学生讨论后
回答
学生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
看待问题的能
力。

引出两河流
域政权更替频
繁的史实
课堂小结
板书。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明》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

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贡献。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兴趣,需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名称、历史事件等内容感到陌生和混淆,需要通过地图、时间线、图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记忆要点。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感到难以理解和评价,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发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

二.核心素养1.能够通过观察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和证据。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能够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等方式,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从两河流域文明中发现与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联系,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即让学生了解并评价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字、法律、数学、天文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与联系,即让学生探究并发现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与互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一段两河流域的风光视频,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展示一张两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介绍楔形文字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如最早的文字、由楔形符号组成、用于记录信息等。

-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两河流域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它的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古代两河流域》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在两河流域(底格⾥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崛起的完美古国——古巴⽐伦王国。

通过对本课的介绍,是学⽣对两河流域的概况及其古代发展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教学⽬标:【知识与能⼒】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2、知道古巴⽐伦王国的建⽴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3、了解楔形⽂字;4、理解《汉穆拉⽐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过程与⽅法】1、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法;2、阅读有关《汉谟拉⽐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古代东⽅⽂明是在适应与改造⼤河⾃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初步形成⼈与⾃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是⼈类进⼊⽂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字、图⽚资料;3、相关的⾳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导⼊新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进⼊导⼊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的导⼊⽅式巩固学⽣对书本的掌握。

<⼆>讲授新课:⽬标导学⼀:古代两河流域⽂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主学习:指导学⽣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两河流域指底格⾥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伦尼亚、巴⽐伦尼亚⼜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旱地区,⾃然环境并不⼗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泛滥季节外,⾬量⼀般较少,呈⼲旱状态。

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优秀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

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了解《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准备】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示标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

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查学诊断。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入侵者乘势而入,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地图、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巴比伦社会和汉谟拉比法典。

4.图片、地图、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3.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第二章: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2.1 课时安排:2课时2.2 教学内容2.2.1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2.2.2 流域地区的气候、地形特点2.2.3 古代两河流域的经济活动与农业发展2.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解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特点。

第三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3.1 课时安排:2课时3.2 教学内容3.2.1 苏美尔文明的兴起与发展3.2.2 阿卡德帝国与巴比伦帝国的兴衰3.2.3 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3.3 教学方法通过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遗址图片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生活4.1 课时安排:2课时4.2 教学内容4.2.1 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制度4.2.2 社会阶层与生活方式4.2.3 教育、法律与艺术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生活状况。

第五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与文明成就5.1 课时安排:2课时5.2 教学内容5.2.1 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5.2.2 数学、天文学与医学5.2.3 楔形文字的发明与传播5.3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读、小组探究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与文明成就。

第六章: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与信仰6.1 课时安排:2课时6.2 教学内容6.2.1 古代两河流域的主要神祇与神话故事6.2.2 宗教仪式与节日庆典6.2.3 宗教对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影响6.3 教学方法通过神话故事讲解、宗教仪式模拟、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背景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强调学习古代两河流域的重要性1.2 学习目标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特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1.4 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等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2.1 河流与土地介绍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河流特点讲解河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2.2 气候与农业讲解两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介绍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灌溉系统2.3 资源与商业讲解两河流域的资源分布和商业发展强调贸易对古代文明的重要性第三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制度3.1 政治制度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政治组织和政权形式讲解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和政治制度特点3.2 社会结构讲解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分层和各阶层角色强调奴隶制度的存在和影响3.3 法律制度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献讲解法律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第四章: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与艺术4.1 宗教信仰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体系和神祇崇拜讲解宗教对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作用4.2 文学与诗歌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和诗歌特点讲解文学作品对古代文明的价值和意义4.3 艺术与建筑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艺术形式和建筑风格讲解艺术和建筑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第五章: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5.1 苏美尔文明的兴起与发展介绍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讲解苏美尔文明的重要成就和特点5.2 阿卡德王国与巴比伦帝国介绍阿卡德王国和巴比伦帝国的建立与衰落讲解这两个王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5.3 古代两河流域的衰落与灭亡讲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原因介绍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传承与影响第六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经济生活6.1 农业与农作物探讨两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作物种植分析农业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6.2 手工业与贸易介绍两河流域的手工业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的贡献阐述两河流域的贸易网络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6.3 城市商业与市场经济探讨两河流域城市商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分析市场经济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作用第七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7.1 天文学与数学介绍两河流域的天文学研究及其对历法的影响探讨两河流域数学的发展及其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7.2 医学与生物学分析两河流域的医学知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探讨两河流域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7.3 工程与建筑技术介绍两河流域的工程建筑技术,如水利工程和防洪措施分析这些技术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第八章: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8.1 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探讨两河流域宗教信仰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宗教仪式和节日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8.2 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传说介绍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神话传说及其反映的宗教观念分析神话传说在塑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作用8.3 巴比伦宗教与信仰习俗探讨巴比伦时期宗教信仰的发展与变化介绍巴比伦信仰习俗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第九章: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9.1 诗歌与史诗分析古代两河流域诗歌的形式与主题探讨史诗在反映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与文化中的价值9.2 戏剧与故事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戏剧表演形式及其主题分析故事文学作品在传承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作用9.3 文档与法律文献探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献资料及其反映的社会制度分析法律文献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第十章:古代两河流域的艺术与工艺品10.1 雕塑与绘画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雕塑与绘画艺术特点分析这些艺术形式在反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价值10.2 陶瓷与金属工艺探讨古代两河流域陶瓷与金属工艺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这些工艺品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地位与作用10.3 珠宝与服饰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珠宝制作与佩戴习俗探讨珠宝与服饰在反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意义第十一章: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与文字11.1 教育体系探讨古代两河流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分析教育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11.2 楔形文字的起源与传播介绍楔形文字的发明和演变过程探讨楔形文字的传播和对后世的影响11.3 文学作品与文献记录强调文学作品和文献记录在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重要性第十二章:古代两河流域的科学技术(续)12.1 天文学与数学(续)探讨两河流域的天文学研究及其对历法的影响(续)分析两河流域数学的发展及其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续)12.2 医学与生物学(续)分析两河流域的医学知识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续)探讨两河流域的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续)12.3 工程与建筑技术(续)介绍两河流域的工程建筑技术,如水利工程和防洪措施(续)分析这些技术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贡献(续)第十三章: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续)13.1 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续)探讨两河流域宗教信仰对古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续)分析宗教仪式和节日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续)13.2 苏美尔-阿卡德神话传说(续)介绍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神话传说及其反映的宗教观念(续)分析神话传说在塑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作用(续)13.3 巴比伦宗教与信仰习俗(续)探讨巴比伦时期宗教信仰的发展与变化(续)介绍巴比伦信仰习俗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续)14.1 诗歌与史诗(续)分析古代两河流域诗歌的形式与主题(续)探讨史诗在反映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与文化中的价值(续)14.2 戏剧与故事(续)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戏剧表演形式及其主题(续)分析故事文学作品在传承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的作用(续)14.3 文档与法律文献(续)探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献资料及其反映的社会制度(续)分析法律文献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续)第十五章:古代两河流域的衰落与遗产15.1 文明的衰落探讨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衰落的原因和过程分析文明衰落对当地居民和社会结构的影响15.2 文明的传承与影响介绍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传承方式和途径强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15.3 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探讨古代两河流域遗产的保护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古代两河流域遗产研究的重要性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与艺术、历史发展、经济生活、科学技术、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文学作品、艺术与工艺品、教育与文字。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答案提示: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活动一 图片展示:楔形文字,思考: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
答案提示: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
知识点二 古巴比伦王国
1.阅读教材P7第1段,思考: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P7第2段,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
答案提示: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知识点三 《汉谟拉比法典》
1.结合教材P7、P8的内容,思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哪些内容?
答案提示: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阅读教材P6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两河指的是什么?两河流域指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阅读教材P6第2段,思考: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初步统一?
教师总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
2.《汉谟拉比法典》有什么特殊之处?有什么地位?
答案提示:《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材料导向型)课程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的单元中的第二课,主要讲述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上崛起的完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

通过对本课的介绍,使学生对两河流域的概况及其古代发展有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学习目标能准确说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图中暗绿色的部分像一弯新月。

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就建造在这片沃土上,它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

那么,新巴比伦王国是如何建立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两河流域》这一课。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特点,关于空中花园的设问,可以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起。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古代两河流域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过渡: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两河流域》。

【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展示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地图,这里为何被称为两河流域?两河分别指的是哪两河?学生回答: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教师总结:“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

这里大体上就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两河流域的早期国家展示材料:和埃及尼罗河一样,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这两条河,不但从南到北数千英里有舟楫之利,而且在其南端每年也有河水泛滥,形成沃土以利农耕。

不过,这两条河的泛滥,不在夏天而在春天。

——(美)杜兰特著:《东方的遗产》教师: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不但带来了灌溉的水源,还冲刷出了肥沃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当地的居民充分利用了两河带来的水源和沃土,发展起了灌溉农业,两河文明就这样诞生了。

教师:那么两河流域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略。

展示图片:教师总结: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两河流域文明成就教师:古代埃及人创造出了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又使用何种文字呢?展示图片:学生回答:楔形文字。

教师总结: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管在泥版上刻字,笔画楔形。

楔形文字是世界上较早文字之一,这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展示图片:教师:除了楔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还有哪些文明成就呢?学生回答:阴历和星期制度。

展示材料: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

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日到星期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

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12小时,每小时分为60分,每分钟分为60秒。

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教师:楔形文字、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和60进位制度,是古代两河流域为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地图和史料,图文并茂的展现两河流域文明的产生以及文明成就,这既可以活跃历史课堂气氛,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过渡:公元前19世纪,两河流域上孕育出了一个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

二、古巴比伦王国1.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展示图片:教师: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对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展示图片:展示材料: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

他在一连串战争中他击败邻国将巴比伦的统治区域扩展至整个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从而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

尽管他的巴比伦王国掌控了整个两河流域,但到公元前1755年左右,汉谟拉比已经年老多病,最终于公元前1750年去世,他死后继承者却无力保持他的伟业帝国最终走向衰亡。

2.汉谟拉比的统治教师: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以及为此服务的庞大而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保障这一切的一支常备军,而这一切的大权都牢牢地掌握在他的手中。

他给予士兵以份地,提高士兵的地位,并将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重视兴修水利,开凿了沟通基什和波斯湾的运河,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

(设计意图)通过对古巴比伦王国统一的历史的讲述,可以让学生明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脉络,对汉谟拉比的介绍来引出汉谟拉比是如何统治古巴比伦王国的,同时引出《汉谟拉比法典》这一本课重点。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演示“【历史地图】古巴比伦王国”动画,直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知识点。

过渡:汉谟拉比统治时期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时期。

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这部法典。

三、《汉谟拉比法典》1.《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展示图片:教师: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上面太阳神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这象征着什么?学生回答:君权神授。

教师:这部法典上会有哪些内容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的石柱上,正文公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1)古巴比伦公民分为三个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

(2)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代表:家庭奴隶制,男性家长对奴隶甚至是妻儿有生杀予夺之权。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谟拉比法典》的一些规定,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能得出哪些信息呢?展示材料:材料一:两个自由民打架,……“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材料二:如果奴隶主弄瞎了奴隶的眼睛,只要付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了事。

材料三: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的许可,……理发师的手就要被砍掉。

材料四:自由民把从宫廷逃出的奴隶藏匿在家,……这家主人应被处死。

教师:从这些条文中我们能看出古巴比伦的什么社会阶级状况?这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这些规定同现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与现代法律相比,它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2.《汉谟拉比法典》的意义教师:《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迄今发现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

它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了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

【课堂活动】教师:同学们对这部法典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活动——模拟法庭。

展示材料奴隶主可以任意买卖、赠送、抵押奴隶,打死奴隶按奴隶的平均价格赔偿,拐走和窝藏奴隶要判死刑。

窃贼被抓获,要处予重刑,甚至死刑,侵犯他人住宅,必须就地处死。

教师:这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依据这些内容,你们会怎么裁决下面的案件呢?案件一:一个有钱人绑着一个穷人来到法庭:大人,我要求处罚这个人,因为他十分可恶,竟到我家偷了我一个面包。

这个穷人苦苦哀求:我实在太饿了,就拿了一个面包,请大人从轻发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穷人偷窃面包被判死刑。

案件二两个人争吵着走进法庭:法官大人,他把我家的奴隶打瞎了一只眼睛,我要他赔。

另一人辩驳:我愿意赔他半个奴隶的钱,他不肯,想敲诈我。

大人,打瞎牛的眼睛也要赔一半的价钱,何况打瞎的是一个人,他应该赔我全部的钱,否则我太吃亏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打瞎奴隶眼睛与打瞎牛眼睛同样处理。

案件三两个人争吵着走进法庭:法官大人,他把我的牙齿打掉了一个,我要他陪。

另一人辩驳:我愿意赔他钱,他不肯,非要也把我的牙齿也敲掉。

大人,他打掉我的牙齿,我再打掉他的,这是很公平的,否则我太吃亏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打瞎奴隶眼睛与打瞎牛眼睛同样处理。

案件三一个奴隶主扭着两个人来到法庭:法官大人,我要告这两个人,他们是兄弟,哥哥到我家做客,拐走了我的一个奴隶,当我派人去向他要人时,弟弟就把奴隶打死了。

不关我的事,奴隶不是我杀的,我没罪。

哥哥辩白。

弟弟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最多赔钱给你。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拐卖奴隶判死刑,打死奴隶赔钱。

教师:《汉谟拉比法典》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

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教师此处可带领学生观看“【知识解析】《汉谟拉比法典》”视频,直观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点。

【知识拓展】教师:在地理上,古代两河流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东地区。

说起中东,同学们会想到哪些呢?展示图片:学生回答:巴以冲突。

教师总结: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支游牧部落即希伯来人(犹太人古称)迁徙到地中海东岸。

公元前11世纪,他们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公元前722年,被外族灭亡。

他们不堪忍受外族人的奴役和残酷统治,于是流散到世界各地,过着漂泊的生活。

中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占据这块地方,建立巴勒斯坦国。

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回归建立了以色列国,把巴勒斯坦的一百多万阿拉伯人赶走,造成巴勒斯坦难民问题。

这就是巴以冲突的历史渊源。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影响以及历史地位。

课堂活动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深入、生动的理解法典的本质;联系时政热点,使课堂脱离了枯燥,更具有时效性和趣味性。

【课堂小结】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

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

11/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