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2.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有反思

合集下载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反思 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
文明的高峰
《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教后 反思
什么时间? 2) 古代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
一在何时? 3) 此后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展有何特点?
生:回答问题答案。
师: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 展的过程:小国的产生—实现 初步统一—几度统一,屡遭外 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本目内容,结合“人物扫 描”,找出: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人物?该政权的 性质是什么样的?统治情况 如何?
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
1)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怎 探究,互相交流学习。
样的历史地位?
2) 《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 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内容有哪些?反映了怎样 论问题的答案,根据自己理
的历史情况?
解,畅所欲言,交流合作成果。
3) 《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
有哪些?
师: 概括问题答案,帮助学
生理解疑难问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 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的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学 过程与 (2)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
目 方法
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情感态 度与价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 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案(有部分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案(有部分答案)

【探求一】1、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为什么会被称为〝楔形文字〞?由于这些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探求二】2、观察以下图汉谟拉比法典图册〔1〕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该法典公布的目的是什么?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统治〕〔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拉比法典»严厉维护奴隶主的利益;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珍贵文明遗产,说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Ⅴ.训练检测〔约10分钟〕1.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以下图中的〔〕A.①处 B.②处C.③处 D.④处2. 公元前18世纪某国王就宣布〝从今往后,任何一个受益者都可以走到我所立的这座‘公正之主’石碑前,亲身读碑上内容,或许听他人念其中的条款,让我的石碑使他看清他所面临的纠纷。

认清他所当失掉的权益,从而取得抚慰。

〞此国王是〔〕A. 胡夫B. 伯里克利C. 汉谟拉比D. 穆罕默德3. 2021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5000年〞的纪念活动,为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之一而深感自豪。

其祖先发明的文字是〔〕A. 象形文字B. 印章文字C. 甲骨文D. 楔形文字4. 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发明出许多优秀的文明效果。

以下关于古巴比伦文明效果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保管最完备的成文法典B. 他们发明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C. 他们建造的〝空中花园〞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D. 摩享佐•达罗遗址反映了两河流域早期的文明成就〔四〕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教学内容:古代两河流域二、知识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基本情况。

2.了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和文化成就。

3.能理解、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宗教信仰和其他文化现象等。

三、能力目标:1.能够使用地图、图片等工具分析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对其文化发展的影响。

2.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能够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例如:文献研究、现场考察、考古发掘等。

四、情感目标:1.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所带来的人类文化的魅力。

2.能够感受到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所涉及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的深刻性。

五、教学重点:1.考生通过了解两河流域江河的情况和地理分布,掌握其文化历史背景的基本特点。

2.熟悉古代两河流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

3.深刻体验古代两河流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所涉及的人类文化的深刻性。

六、教学难点:1.不同世纪两河流域的文化变迁和发展历程。

2.灌溉农业和农耕生产方式。

七、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来分析和讨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2.示范教学法:通过示范教学来体验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现象和生产方式。

3.理论课体验法:通过模拟古代两河流域的生产、社会和文化场景,写出相关的感言和反思。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用一些站位、边走、猫步等方式进行热身,让学生放松身体,进入课堂状态。

二、导入新课(10分钟)导入本次新课内容。

以图片、地图等方式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区域的基本情况。

让学生了解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的位置、河流年逐步进入沙漠等基本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黄河流域和伊拉克河流域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聚集地?有哪些原因导致了古代两河流域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的发展?三、讲解新课(15分钟)在两河流域区域的基础上,讲解文明史和埃及史,介绍更多文明史特点,对不同时期的主要变化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着重说明两河流域文化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学习目标】1.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3.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虽然《汉漠拉比法典》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它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法典》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历史地位和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学史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播放周杰伦歌曲《爱在西元前》,这首歌中提到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底格里斯河、楔形文字、美索不达米亚都在哪里呢?他们与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1.古两河流域位于哪里?2.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古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3.古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4.汉谟拉比是如何实现古巴比伦王国强盛的?5.《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一阶层的利益?我们应如何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探究新知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图片:结合教材说一说两河流域的含义。

看图说出古两河流域具体地理位置。

2.阅读材料,总结古两河流域文明兴起和衰落的过程。

(1)产生(2)统一(3)强盛(4)衰亡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说一说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1)文字(2)历法(3)数学(4)律法二、古巴比伦王国阅读教材说说汉谟拉比是如何实现古巴比伦王国强盛的?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漠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三、《汉谟拉比法典》1.结合教材说一说《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内容、历史地位。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与反思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图文配合,学会研读有关图片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认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留给世界的遗产?【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找到答案吧。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阅读教材P6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两河指的是什么?两河流域指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阅读教材P6第2段,思考: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初步统一?答案提示: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活动一图片展示:楔形文字,思考: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答案提示: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1.阅读教材P7第1段,思考: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P7第2段,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答案提示: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知识点三《汉谟拉比法典》1.结合教材P7、P8的内容,思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哪些内容?答案提示: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文字材料,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其与古巴比伦文明产生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反映了人类社会古老的法制传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说在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了这座花园。

据记载,空中花园呈方形,每边长120米,是层层加高的阳台式建筑,上面栽满了奇花异草。

花园里,还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宫殿。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这样描述这座建筑:“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

这些树有12英尺之粗,高达50英尺。

从远处看去,如荫的灌丛让人以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除了这座奇妙的空中花园之外,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共同探索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曾经的辉煌。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页《古代两河流域(约公元前3500—前539)》地图,回答古代两河流域的“两河”及“两河流域”分别指什么。

学生回答:“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材料展示:材料一在这里(美索不达米亚)供水不断,阳光持久,丰收年年都有保障。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所讲解的是历史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该课程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商业、手工业、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区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类文明创造的重要成就和贡献,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了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前讲解留下关键词,导入学生的思维,并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什么是两河流域?两河在什么地方?什么是尼罗河文明和黄河文明?两河流域与三江平原、长江流域、黄土高原、亚洲沙漠等其他地区有什么差异?”其次,我采用了资料探究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相关材料。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究、询问、思考和发现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思辨和探究的乐趣。

例如,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发现古代两河流域关于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的发展特点,以及他们在文化、艺术、宗教、制度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少进行讲解,而是更多地是引导、反思和指导。

我在每次资料探究后都会对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听取学生探索的成果和对教材的理解。

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兼顾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感知能力,并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和核心能力。

此外,在本次课程教学中,我采用了图表与地图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将课程中的形象化、直观化和比较性等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结合起来。

例如,我利用多媒体设备解释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绘制了地图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情况。

在总结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古代两河流域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中更多的是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的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以及对于历史文化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同时我自己觉得我在引导、指导和盘古学生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构造一些具备不同思维模式和难度的问题和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创造和探究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课题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1.了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学习2.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目标3.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让学生猜猜该图是数学上常用的什么定律(勾股定理)2、教师: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最早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们还发明了钟表等60 进位的数字、星期制等历法知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文明,引入新课课题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两河”是哪两条河以及它的位置?提醒学生两河流域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2、古代两河流域开始建立小国的时间以及该地区初步统一的时间3、历史小课堂①楔形文字: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

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点拨:让学生区分埃及人用的是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用的是楔形文字,两种不同的文字)②星期制度: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

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看,各抒己利用学生生活中见的知识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学生阅读课。

本,进行概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以今天伊拉增加学生的课外克首都巴格达知识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

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24 小时,每小时分为60 分,每分钟分为60 秒。

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二、古巴比伦王国过渡:虽然两河流域在公元前 2400 年有初步统一,但也有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那么最终是谁真正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1、统一的时间2、国王3、国家性质4、国家的制度师:汉谟拉比国王除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叫做?三、《汉谟拉比法典》1、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高 2.25 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九年级上册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与教学反思

九年级上册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2、阅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分析自然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政权特点;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3、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

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导入新课】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在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两河流域》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发展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多媒体资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过程和特点。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

2.多媒体资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古代两河流域。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等内容。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摩拉比法典、亚述帝国和新兴的文明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并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明成就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2.教学难点: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3.案例分析:讲解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4.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3.图片资料:准备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如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古代两河流域是哪个地区?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东方文明》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

本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特征;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贡献。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兴趣,需要通过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名称、历史事件等内容感到陌生和混淆,需要通过地图、时间线、图表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和记忆要点。

学生可能对于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感到难以理解和评价,需要通过对比、分析、讨论等方式来引导他们发现其内在价值和意义。

二.核心素养1.能够通过观察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和证据。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能够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等方式,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能够从两河流域文明中发现与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联系,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贡献,即让学生了解并评价两河流域文明在文字、法律、数学、天文等方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与联系,即让学生探究并发现两河流域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异同与互动。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教师播放一段两河流域的风光视频,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地方是哪里?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展示一张两河流域文明的楔形文字图片,并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介绍楔形文字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如最早的文字、由楔形符号组成、用于记录信息等。

- 教师总结:通过这些图片和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两河流域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它的文明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教材以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认识,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辅助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地图、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巴比伦社会和汉谟拉比法典。

4.图片、地图、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3.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发展史。

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地位。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和历史价值;理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要求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一个高峰。

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影响。

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通过我国最近较有意义的两部法律文件引导出本次课题:《汉谟拉比法典》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的颁布是“一国两制”实践中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的重要法律保障,将成为香港由乱到治的重要转折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最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迄今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哪部吗?(《汉谟拉比法典》)知识点1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阅读教材P6、P7页,梳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2.阅读教材,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并和埃及、中国进行比较分析。

知识点2 古巴比伦王国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的。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典)知识点3 《汉谟拉比法典》(1)让学生总结归纳该部法典的内容《汉谟拉比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

法典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为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

《汉莫拉比法典》的内容可大致归结为以下三点:①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

教材主要介绍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2.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教材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2.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有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2.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有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2.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有反思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

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

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
……
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

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

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

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

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大型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是否能够以一人或一家之力完成?这对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提示:不能。

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需对其中道理作以解释。

)
(二)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如买卖的记载、政令的发布等,很早就创造出一种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后因适应书写工具及材料之特质,渐渐变成所谓楔形文字。

笔画变成楔形或尖劈之形,图画的意味亦随着消失或不明显……便都不像原来所画之图了。

——《世界通史》
材料二:两河流域地区不产纸草,所以苏美尔文字最初都刻在石头上,后来又用半湿黏土泥版作为书写材料,用尖头芦苇、木棒和骨棒等作为书写工具。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类泥版烘干后能够长期保存,后世称之为泥版文书。

由于泥版质地松软,书写不便,人们便逐渐用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压出各种符号,因其落笔处较深较宽,提笔处较浅较尖,形似木楔,故得名楔形文字,其出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世界通史》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以上材料对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楔形文字笔画呈楔形,颇像钉头或箭头,所以叫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重要的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

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媒体播放视频——楔形文字)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表演:
《打架》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了四方之王。

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个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个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

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的(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3.问题思考: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王国的哪一位国王?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提示:汉谟拉比。

他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保持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过渡: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指导学生学习《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4.材料展示:
材料一:法典条文刻在一个高达八英尺的石柱上……石柱上端,雕有两个像:一为太阳神的像,坐于右边;一为汉谟拉比的像,立于左边;这图案所表示的为汉谟拉比王接受太阳神的法典之意,也是神统治的一种表现。

——《世界通史》
材料二:法典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全文共282条……被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玄武岩石柱上。

该法典很多条文是用来处理自由民的内部关系的,处理的原则就是“以牙抵牙,以眼还眼”……法典还规定了一些更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的人一律处死;破坏桥梁的人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的人,都要处死……正是依靠这部法典,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社会,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

——《世界文明史》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汉谟拉比法典》”一目,并结合上述材料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地位。

提示: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

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

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作了规定。

总之,《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历史地位: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5.问题思考:小品《打架》中国王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6.教师补充: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

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7.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的制定与实施是古巴比伦文明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体现,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课堂总结
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出现国家的地方。

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有关,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与私有制、阶级的产生相伴随。

苏美尔人最早在此建立国家,此后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等。

王国的更替和战争使得国家政权机构日益趋于完善,由分散走向统一。

古代两河流域的居民创造了以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文化成果。

而这一切的产生,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存在,两河的泛滥没有尼罗河那般的富有规律,但两河毕竟哺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对当时的人们既是挑战又是恩
赐。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课堂的引入较为宽泛,针对性不强。

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参与性不高,个别同学甚至流于形式,教师需加强对学生合作探究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在学生讨论的时候,可以适当参与,进行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