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9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年级九年级科目历史授课人时间课题名称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课时 1 一、学情分析二、学习目标及依据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2、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重难点内容突破方法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情景导入法、讲授法、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四、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教学环节共案部分个案部分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新课探究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上历史-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二、内容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产生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

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它也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三、教学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

家国情怀:认识到古代两河流域是古代东方文明之一,初步理解、尊重各个文明之间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回顾上课“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两河流域”中的古巴比伦文明,展开本课内容学习。

(二)讲授新课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活动出示“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关信息。

(2)学生活动●古代两河流域(又称“新月沃地”)●地理位置:西亚●流域: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明代表: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文明(3)教师活动阅读课本,归纳苏美尔文明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学生活动●文字:楔形文字●历法:阴历/太阴历●数学:60进制●技术:最早灌溉技术制陶技术(5)教师活动(6)学生活动公元前539年,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征服。

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新独立。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及古巴比伦王国的兴亡。

2.古巴比伦王国(1)教师活动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

他极力神华自己,自称“众神之王”。

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

(2)学生活动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

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控制地方经济。

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成就,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顺序、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扎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盲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掌握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以及汉摩拉比法典等内容。

2.教学难点: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及其法典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手段,生动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设计好教学方案和问题。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初步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部编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

第二课 古代两河流域1、综述: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

2、地理位置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体上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发明起源与发展两河流域无天然屏障,许多古代民族相继在此登台亮相,演出一部弱肉强食的战争史。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两河湍急的河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代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

)2400年(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阿卡德人萨尔贡武力征服了苏美尔主要城邦,于公元前2334年创造了阿卡德大帝国。

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

)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16世纪(1595年),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公元前539年,来自伊朗高原的波斯征服了巴比伦,波斯文明取代两河文明,两河流域进入了漫长的被殖民时期,一直到近代伊拉克建国才重获独立。

)3、美苏尔文明成就出符号。

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被称为“楔形文字”。

阴历,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

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为29天,全年共354天。

这样每年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少11天多时间,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问的天数差距。

确定了今天星期的名称和7天1周的规定。

位”。

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如1小时等於60分;1分等於60秒;角度制等。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同步教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时空观念】了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以及两河流域文明诞生的具体时期。

【史料实证】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历史解释】君主专制制度,又称君主专制或君主专政,是一种政治体制和政府形式,统治者即君主(称国王或皇帝),拥有统治国家和人民的不受约束的权力,有的宗教权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为。

君主制是一种专制政体,君位采用世袭方式产生。

【家国情怀】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等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公元前1世纪作家昆特斯·库尔提乌斯这样描述这座建筑:“无数高耸入云的树林给城市带来了荫蔽。

这些树有12英尺之粗,高达50英尺。

从远处看去,如茵的灌丛让人以为是生长在高大巍峨、树木繁盛的山上森林。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除了这座奇妙的空中花园之外,还有哪些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共同探索古代两河流域的辉煌文明。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观察教材第6页《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约公元前3500—前539)》,回答古代两河流域的“两河”及“两河流域”分别指什么。

学生回答:“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材料展示:材料一在这里(美索不达米亚)供水不断,阳光持久,丰收年年都有保障。

部编版(人教)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人教)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部编版(人教)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并制定《汉谟拉比法典》的史实,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图文配合,学会研读有关图片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认识人类社会法制传统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留给世界的遗产?【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西亚一个古老王国的一部有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你知道这个法典的法规与我们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关联和区别吗?让我们一起从本课中找到答案吧。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阅读教材P6的第1段和图片,思考:两河指的是什么?两河流域指的是什么?答案提示: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阅读教材P6第2段,思考:两河流域什么时候初步统一?答案提示:大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活动一图片展示:楔形文字,思考:两河流域有哪些文明成就?答案提示: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1.阅读教材P7第1段,思考: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在位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案提示: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阅读教材P7第2段,思考:为了维护统治,汉谟拉比做了什么?答案提示: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 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 ,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 3 月至7 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 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 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 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0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0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明白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刻和概况;明白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大体状况。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明白得《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进程与方式: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式。

初步学习依照图例,观看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式。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觉历史信息的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进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需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源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阻碍三、教学方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

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二)、教学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地理位置:亚洲西部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气候特点:干旱少雨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域农业进展有什么特点?农业进展依托人们修建的浇灌系统。

二、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3、国家的成立:公元前3500年显现很多小国。

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连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成立了壮大的奴隶制国家。

定都巴比伦城二、古巴比伦王国:一、时刻:公元前18世纪二、人物:汉谟拉比3、成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是巴比伦第一王朝(又称)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利。

巴比伦是在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裕的农业用地相互之间常常开战。

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

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域树立起巴比伦的。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完整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2.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

【学习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内容及影响【学习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导入新课】空中花园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你知道空中花园在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自主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4.巩固政权:(1)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汉谟拉比法典》①等级划分: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合作探究】观察下图,回答问题:汉谟拉比法典图册(1)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什么?汉谟拉比;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统治)(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汉谟拉比法典》的看法。

①《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②《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③《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达标训练】1.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明发生在()①长江流域②黄河流域③印度河流域④恒河流域⑤两河流域⑥尼罗河流域A.①③ B.④⑥ C.③② D.⑤⑥2、《圣经》里把两河流域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在这里曾经孕育着的文明古国是()A.古代埃及B.古巴比伦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3、[法新社巴格达(2003年)4月12日电]“英美联军占领巴格达后,混乱和抢劫现象越来越严重。

11日下午巴格达考古博物馆遭到浩劫,大量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文物丢失。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能力目标依据《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分析其体现的阶级关系,培养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本质,认识到法典既保护了奴隶主的利益,也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专政的实质,能够正确认识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树立唯物史观的意识。

教学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折射出上古时代古巴比伦王国的阶级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利用网络查阅、了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相关历史知识,楔形文字的发明过程,苏美尔人、阿摩利人、《汉谟拉比法典》等的图片或文字史料,并结合学情设计制作导学案、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根据导学案预习课文,了解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古巴比伦王国的崛起、汉谟拉比法典等子目的基本知识要点。

(2)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楔形文字、苏美尔人与阿摩利人、汉谟拉比及其制定的法典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用PPT展示诺亚方舟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图片反映的是哪一神话传说。

生:诺亚方舟。

师:谁愿意主动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所知道的这个传说?生讲传说。

师总结:起初,神创造了人类,后来因为不满人类的罪恶,神后悔创造出人类,决定让一场大洪水灭绝地上所有的活物。

只有诺亚在神的眼中是个与神同行的义人,所以神让诺亚用歌斐木建造一艘方舟,里外抹上松香,诺亚带上他的家人、食物以及每种动物的一公一母进入了方舟。

七天之后,天降大雨,雨下了四十个昼夜,洪水淹没了大地和山川,把地上的一切活物都淹死了。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文明成就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的起源、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摩拉比法典、亚述帝国和新兴的文明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并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明成就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在本课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认识其文明成就,探讨其与中国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2.教学难点: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古代两河流域与中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其与中国的联系。

3.案例分析:讲解汉摩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其意义。

4.图片展示: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3.图片资料:准备与古代两河流域相关的图片资料。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果,如汉摩拉比法典、巴比伦城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古代两河流域是哪个地区?它的历史发展脉络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课题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点和兴衰,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和统治,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构成、内容、实质和地位,培养“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素养。

2.利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地理范围示范图,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提高“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3.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初步理解文明之间的差异,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和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展示世界古代文明示意图,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文明的大概内容。

2.教师:同在北纬30度的古代两河流域,给世人创造了哪些辉煌的文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引入新课课题。

读图,各抒己见复习已学的知识,巩固知识,抛出问题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两河”是哪两条河以及它的位置以及流向?观察图片,查找地点。

学生阅读课本,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阅读和概括: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两河之间的地方”),大增强学生识图的能力,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

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2.引导学生给“两河流域”进行解释。

3.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公元前3500-前53 8年)图和公元前2371-前2191年)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读出古代两河流域的发展历程:开始建立小国的时间以及该地区初步统一的时间。

并且用年代尺标识出过程。

4.出示:底格里斯河或者幼发拉底河风光图,让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想一想:两河流域诞生文明的资源条件有哪些?从中有何感悟?5.利用相关史实归纳两河流域的文明(1)楔形文字: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了解两河流域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汉谟拉比法典》的知识。

2.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认识它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工具。

3.通过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汉谟拉比法典》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时政导入):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丝绸之路跨越的“两河流域”产生了怎样的早期文明?导入新课。

导入2(名言导入):“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出自某法典前言内容。

出自古代哪部法典?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它代表了哪一地区的文明?导入新课。

课堂探究板块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在《圣经》里被描绘成“人类幸福的伊甸园”。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奴隶制社会状况,请简要介绍。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2)出现:约公元前3500年起,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3)统一: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是在怎样统治之下达到鼎盛的呢?板块二古巴比伦王国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之一。

四大文明古国的意义并不在于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起源地。

试对古巴比伦王国作一简要概述。

答案:(1)位置: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2)发展:汉谟拉比在位时,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事业。

(3)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过渡语: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 教学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

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

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教材以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通过对古代两河流域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古代两河流域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线索,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认识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的尊重和认识,理解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朝、巴比伦王朝等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

2.辅助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艺术成就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和文化。

4.互动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历史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二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印度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本课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苏美尔文明、阿卡德王国的建立、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社会、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以及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

2.突破难点:通过图片、地图、资料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获取相关信息。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巴比伦社会和汉谟拉比法典。

4.图片、地图、资料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文明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相关资料。

2.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

3.图片、地图、资料等教学辅助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河流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巴比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古巴比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

《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地位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情景导入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你知道空中花园指的是哪里吗?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

本节课我们学习古代两河流域。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知识点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__幼发拉底河__和__底格里斯河__。

2.地理位置: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3.建国:约从公元前__3500__年起。

4.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__2400__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知识点二古巴比伦王国5.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__汉谟拉比__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6.制度:实行__君主专制__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知识点三《汉谟拉比法典》7.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8.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__自由民__、无公民权的__自由民__和__奴隶__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两河流域南部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

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两河流域的统一。

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为什么会被称为“楔形文字”?因为这些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课,主题是古代两河流域。

教材主要介绍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巴比伦王国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认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2.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生动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宗教信仰、社会生活以及楔形文字等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述教材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活动:(学生小品表演)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城邦的第六任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为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两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3.教师提问:(1)小品中的国王是古巴比伦的哪一位国王?(2)国王的判决有法律依据吗?依据是什么?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法律规定?举例说明之。(3)这样的判决有何原则?你如何看待这样的处罚原则?
4.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1)时,指出国王汉谟拉比是一位勇猛过人精通谋略的国王,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法典。
学生回答问题(2)时,指导学生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组成部分和内容。并检查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情况。
学生回答问题(3)时,补充说明古巴比伦有三种人,有权自由民、无权自由民和奴隶。如果将小品中的自由民A换成是奴隶,那国王对自由民B的判决就不同了,只是赔偿该奴隶的主人购买这位奴隶的价格一半的钱就可以了。
5.教师小结:《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姓名
学案编号
课题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师复备栏
教学目标
1.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2.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6.问题思考:讨论并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提示: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三、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在西亚地区奔腾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养育了人类,在适合人类农业耕作的自然环境中催生了灿烂的文明。苏美尔人创立了楔形文字,并用文字保留了文学作品《吉尔伽美什》。古巴比伦国王还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成文法典。
2.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ຫໍສະໝຸດ 域文明(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3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
2.文明历程:
3.古巴比伦王国:君主专制制度
4.《汉谟拉比法典》:严格的社会等级
教学反思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自由民A:“我尊敬的国王,他两天前把我的一只眼睛打伤了,疼死我了。我要找他算账。”
自由民B:“是他先侮辱我是奴隶,我才打他的。”
国王:“好了,好了,我来给你们判决,你(自由民B)打伤了他(自由民A)一只眼睛,你就让他把你的一只眼睛也打伤吧! (说完A做着向B的眼睛打去的样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