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经典故事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a284523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1.png)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1古时候,矛和盾都是作战用的武器。
矛用来刺杀敌人,盾则用来保护身体,以免被对方的矛刺中。
传说很久以前,楚国有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卖矛和盾。
为了让人家愿意买他的货,他先举起盾向人们夸口道:“你们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坚固的盾,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接着又举起他的矛,向人吹嘘说:“你们再看看我的矛,它锋利无比,无坚不摧,无论多么坚硬的盾,都挡不住它,一刺就穿!”围观的人听了他的话都觉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问道:“依你的说法,你的矛无论怎样坚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无论多么锋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
那就拿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吧,看看结果怎么样?”卖兵器的人听了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好拿着矛和盾走了。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2【典故】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韩非子·难势》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
“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
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3[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释义]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8b2a94c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2.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老的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被用来揭示人们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
这些故事通过夸张、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一些荒诞不经的现象,让人们在笑声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狐狸和葡萄》。
狐狸看到树上的葡萄又大又甜,便跳起来想摘下来吃。
可是,无论怎么跳,都够不着。
最后,狐狸灰心丧气地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也不想吃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东西面前,会用自相矛盾的借口来安慰自己,其实只是因为他们得不到而心生嫉妒和不满。
2.《乌鸦和狐狸》。
乌鸦在嘴里叼着一块奶酪,狐狸看到了,便走到乌鸦面前说,“你的歌声一定很美妙,我很想听听。
”乌鸦听了很高兴,便张开嘴唱起来,结果奶酪掉了下来。
狐狸把奶酪抢走,说,“你这么笨,还想唱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会用虚伪的奉承来迷惑他人,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3.《乌龟和兔子》。
兔子自认为自己速度快,便嘲笑乌龟慢吞吞的步伐。
乌龟听了并不生气,只是默默地接受了挑战。
结果,兔子在比赛中骄傲自大,最终输给了乌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自视甚高,却因为自己的骄傲和懈怠而失败,这种自相矛盾的行为最终只会让自己蒙羞。
4.《狼来了》。
小孩在田野上放羊,他看到了狼来了,便大声呼救。
村民听到后跑来救他,却发现小孩是在开玩笑。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小孩再次呼救,可是这次村民却不相信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开玩笑的人,最终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失去别人的信任,这种自相矛盾的结果实在令人深思。
这些寓言故事虽然都是简单的情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自相矛盾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矛盾心理和荒谬行为而陷入困境,甚至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避免自相矛盾的行为,才能走上一条明智的道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86feb7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7.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1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
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
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
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
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
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08b60c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18.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指说话或行为中存在矛盾、不一致的情况。
在成语中,自相矛盾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通过矛盾的形象来揭示人们言行不一的现象。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成语故事来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成语故事一,自相矛盾。
从前,有一位农夫,在田地里发现了一条蛇。
这条蛇在阳光下晒得很舒服,农夫觉得它很美丽,于是把它带回了家。
不久,这条蛇就变得非常凶猛,时不时地咬人。
农夫感到非常疑惑,他觉得自己对待蛇非常好,蛇为什么还会咬人呢?后来,他向一个智者求教,智者告诉他,“蛇本来就是凶猛的动物,你对它再好也改变不了它的本性。
”农夫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的矛盾之处。
成语故事二,自相矛盾。
有一位商人,他常常对别人说,“我最看重诚信,绝不说谎话。
”然而,他却常常在交易中说谎,让别人吃亏。
有一次,他与一个朋友合作,结果因为他的谎言导致双方产生了不愉快。
朋友对他说,“你说你最看重诚信,却经常说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商人听后感到非常愧疚,决定改正自己的行为。
成语故事三,自相矛盾。
有一位官员,他常常对人说,“我最讨厌贪污腐败,绝不会接受贿赂。
”然而,他却经常收受别人的贿赂,为他们办事。
有一次,他因为收受贿赂而被人揭发,引起了公众的愤怒。
他感到非常委屈,却无法自辩。
他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四,自相矛盾。
有一位学生,他常常对自己说,“我最热爱学习,绝不会偷懒。
”然而,他却经常在课堂上睡觉,不认真听讲。
最终,他的成绩一落千丈,让他非常懊悔。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改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成语故事五,自相矛盾。
有一位老师,他常常对学生说,“我最看重品德修养,绝不会偏袒任何人。
”然而,他却常常偏袒一些学生,让其他学生感到不公平。
最终,他失去了学生们的信任,感到非常痛心。
他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决定从此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上这些成语故事,都揭示了自相矛盾的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警惕自己的言行是否存在矛盾,要时刻保持一颗真诚、正直的心,不要让自己成为自相矛盾的人。
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
![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ad9d5c0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9.png)
自相矛盾的故事和寓意
一、【反讽故事】
1、一位农民自豪地夸耀自己家里有一株稻谷可以收获1000粒。
他对
邻居洋洋自得高唱:“凡事顺遂,可收获1000粒,幸运若非我,只有500粒。
”邻居听后纳闷道:“那个时候你家的稻谷可以播种2000粒,
现在只剩1000粒,难道你还有什么好感受?”农民想了一会儿,明白
过来,破口大骂:“妈妈呀!害我自豪坏了!”
2、有两只猴子,一只正走在回家路上,另一只是在他身后追赶着。
他
向追着他的猴子大声呼叫:“为什么要追我呐?”那只猴子不耐烦地说:“哥们,同心协力,你给我一半,我给你一半,怎么样?什么都没有拿,也没有任何输赢,总比每次都追你吧?”
二、【寓意】
1、故事的寓意在于,当自豪有成功的时候,要更多地珍惜手中的财富,而不只是谈论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功。
即使在能取得更多而原有的财富
也有所损失时,也依然要记住自己作为成功者的感受和财富。
2、故事的寓意在于,要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行动,不应
一味地追求胜利或者赚取利润。
要懂得如何合作与共享,采取好的方式,一起维护自己的利益,从而达到最好的结果。
自相矛盾的故事(5篇)
![自相矛盾的故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90ba3f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d.png)
自相矛盾的故事(5篇)自相冲突的故事(5篇)自相冲突的故事范文第1篇一、“穿针引线”的个人冲突信陵君的个人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他与侯嬴的冲突,这个冲突体现在他的识人与用人上。
文中说他“公子为人仁而下士”,结果“致食客三千人”。
详细写了他与侯嬴的交往,可由于对侯嬴“往请,欲厚遗之”“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来宾”等的“另眼相待”,使得“来宾皆惊”。
这些突出表现了信陵君“下士”的性格,也说明信陵君擅长识人。
就这样“侯生遂为上客”。
按常理,仆人一旦发生了事情,就应首先重用上客。
可紧接着发生的“秦围邯郸”之事并非如此,正是这种识人与用人冲突的体现。
这样的冲突,为故事情节的进展埋下了强有力的伏笔,让读者感到这样冲突一旦爆发了将不堪设想。
随后,公子赴赵,辞别侯嬴,又折回问因,侯嬴向公子献计等。
这样,公子与侯嬴间的冲突就发挥了作用,从而推动了故事向前进展。
同时,这也表现了信陵君信用士人、听取士人看法的性格。
二是他与魏王的冲突,作为宗室贵近,位居公子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或养士以延誉国中,或广蓄羽翼以备缓急。
可是他的这一举措对心胸狭隘、猜疑心重的魏王来说是威逼,从而形成了他与魏王的冲突,使得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这为后文他俩之间发生权力授收反复变化的故事做了引子。
二、“政治需要”的家族冲突信陵君的家族冲突在“窃符救赵”的故事中得以体现。
“且公子可以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一语道破了魏公子对处在强秦虎口下的赵国解救,是在救他自己、救他的家族,这是他家族的冲突。
我们知道,在封建婚姻中,宫廷婚姻大多为政治婚姻;在封建官僚体制中,亲缘关系的远近在身份地位中的重要性。
因此,他与姐姐是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是一个隐形的“家族政治集团”。
这样“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就显得自然,顺理成章了。
信陵君的所作所为,从关心平原君的角度看,体现了公子能急人所难的性格,也说明他“仁”的一面。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9a1bf36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53.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1楚国有个人在市场上既卖盾又卖矛。
为了吸引顾客,使他的商品尽快卖出去,他不惜夸大夸张,大声炒作。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
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寓意:楚人说话绝对,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难免陷入尴尬境地。
要知道,一面密不透风的盾和一根密不透风的矛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共存的。
所以,无论做什么,说什么,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说得太多,走极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篇2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大故事:凡事都有两面性,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做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只有虚心学习,在发现别人优点的同时改进自己的缺点,才能成功。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10a622b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c7.png)
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寓言讽刺黑暗,就是歌颂光明;讽刺邪恶,就是歌颂善良;讽刺虚伪,就是歌颂真诚。
所以,寓言不仅要深恶痛绝地抨击和揭露伪、恶、丑,而且要热情地赞扬和歌颂真、善、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欢迎大家分享。
【自相矛盾】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愚公移山】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达几万尺,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山北有位老人,叫做愚公,年纪快九十了。
他家的住处正对着这两座大山。
他苦于大山阻隔,出入的道路十分迂曲艰难,就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想和你们一起,用尽一切力量去搬掉这险阻,开出一条大路,直通冀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面,你们说行吗?”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只有他的妻子提出一个疑问,说:“就凭你这点力气,就是像魁父这样的小山包,恐怕都搬不掉,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再说,挖出来的那些石头和泥土又往哪里扔呢?”家人七嘴八舌地说:“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于是,愚公就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土块,再用簸箕和筐子把石土运到渤海的后面去。
就这样从冬到夏,他们才能往返一次。
愚公家搬山的事,惊动了邻居。
邻居家的一位寡妇,有个遗腹子,才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跑去帮忙。
黄河边上住着一个老头,人称智叟。
他以嘲笑的语气劝阻愚公说:“你怎么傻到这种地步呀!就凭你这把年纪,这点儿力气,要拔掉山上的一根树都不容易办到,又怎么能搬掉这么多的山石土块呢?”愚公长叹了一口气,说:“我看你太顽固了,简直不明事理,连那寡妇的小孩都不如!虽然我会死的,可是我还有儿子呢!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样子子孙孙都不会断绝的呀!而这两座山再也不会增高了,还怕挖不平吗?”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5931564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3.png)
自相矛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它源自于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熊渠的人,他非常喜欢打猎。
每次出猎,他都会带着一把锐利的矛。
有一天,熊渠出门打猎,看见了一只狐狸,他拿起矛,准备刺向狐狸。
但就在这时,他又犹豫了,他想到狐狸可能是一只聪明的动物,能够逃脱他的矛。
于是他又放下了矛,想要用捕捉狐狸的方法。
结果,狐狸果然逃脱了他的追捕。
熊渠感到非常后悔,他觉得自己的犹豫和矛盾导致了狐狸的逃脱,于是他写下了“自相矛盾”四个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犹豫不决,矛盾自己的想法,最终会导致失败。
而这个成语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警示,提醒我们要果断坚定,不要自相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自相矛盾的情况。
比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某种行为不好,却依然做了,这就是一种自相矛盾。
又比如,有些人口头上表示支持环保,却在实际生活中浪费资源,这也是一种自相矛盾。
这些行为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和问题,因此,我们应该警惕自己的自相矛盾行为,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同时,自相矛盾也可以引申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上。
有些人常常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往往会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
而一些人在处理问题时,常常自相矛盾,左右为难,这样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难以解决。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果断坚定的态度,避免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
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也要避免自相矛盾的态度。
只有坚定地去面对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不要在追求的道路上自相矛盾,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总的来说,自相矛盾是一种不良的态度和行为,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和问题。
因此,我们要警惕自己的自相矛盾行为,培养果断坚定的态度,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个成语的故事,避免自相矛盾,做一个果断坚定的人。
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自相矛盾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94bdb3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8.png)
自相矛盾的小故事第1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大家了解吗,它是从哪里来的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拼音】zìxiāngmáodùn【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韩非子·难一》【释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结构】主谓式【近义词】格格不入、杆格不入【反义词】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其它使用】◎一个人的思想有时还可以是混乱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观点总要求是比较清晰、比较一贯的。
◎否则,不但无助于产生正确的理论和决策,相反会产生不协调,不统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后果。
◎因为设想运动、变化,就要承认存在,又要承认非存在,这是自相矛盾的。
◎当然,同样由于受当时科学水平所限,他的公理不但不完备,而且有些公理本身就自相矛盾。
◎假如,我们一方面承认*主义有必然*,另一方面又认为它有可能被偶然因素干扰,因而不能实现,那就是自相矛盾。
第2篇: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一则成语故事。
描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众人嘲笑他。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
![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010945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4.png)
成语"⾃相⽭盾"的意思是⽤⾃⼰的长⽭刺⾃⼰的盾牌。
⽐喻⾃⼰的⾔⾏相互抵触。
⾃相⽭盾的例⼦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精⼼整理的⾃相⽭盾的例⼦及意思和故事,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相⽭盾的例⼦1 ⼀个留下成都某国象⽹站地址的读者,曾到我的博客指责我关于下棋只是游戏的观点。
待我回访该⽹站,发现⼀个叫“陈利伟”的版主,未经我同意公开转贴我的多篇⽂章,还删去我的署名。
这位不懂规矩的版主,不知是不是“专业棋⼿”? 陈利伟还转贴了边城客对我的批评⽂章,并加了⼀个“编者按”。
他是这么写的: “国际象棋仅仅是游戏吗?不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吗? 在某私⼈博客⼈,名为‘拍案惊棋’的朋友抛出了‘国际象棋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仅仅是游戏’的惊世骇俗论调,⼏乎招致众⼝⼀词的批驳!其间有许多过激或⽚⾯的⾔论,唯下⽂还算是客观公正,故转贴此⽂。
” 显然,把国际象棋当游戏,在匿名读者或陈利伟等⼈看来,相当于他⼼⽬中的“芙蓉姐姐”,正应该遭到“众⼝⼀致的批驳”。
我已有许多⽂字在先,就⽆须再去批驳陈利伟先⽣了。
陈版主已经⾃⼰给了⾃⼰⼀巴掌。
请看他给另⼀篇⽂章(李嵩:《列宁弈棋》)写的按语: “导师就是导师,钟情国际象棋,但⼜不沉迷其间。
佩服佩服” 那么陈版主加了三个惊叹号来佩服的导师列宁,是怎么说国际象棋的呢?我们来看看李嵩的原⽂: “……然⽽,列宁始终把象棋当作娱乐和游戏,当作⼀种业余爱好。
有⼀次,弟弟德⽶特⾥向列宁诉苦说:‘中学⾥开设僵死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使⼈窒息得透不过⽓来,还不如⽤象棋代替这些⽼古董,既可以训练和发展的思维能⼒,⼜可以娱乐⾝⼼。
’列宁笑道:‘呶,你这样⼀代替,只会越弄越槽!不要忘记,象棋毕竟是娱乐游戏,⽽不是正业。
’” 期望陈版主对他的导师列宁发动⼀场众⼝⼀词的批驳。
同学们,说话⾃相⽭盾的例⼦就是像《⽭与盾》⼀样,要简要,我举个例⼦:电视上脑⽩⾦的⼴告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 ⽽且不要废话连篇哦! 我再举⼀个例⼦: ⼀个年轻⼈对⼤发明家爱迪⽣说:"我有⼀个伟⼤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切物品。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a18fb4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6.png)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在古代寓言故事中,自相矛盾的情节常常出现,这些故事既引人深思,又给人以启示。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1.《鹤与乌鸦》。
从前,有一只鹤和一只乌鸦住在同一森林里。
一天,鹤对乌鸦说,“你的羽毛真漂亮,我真羡慕你。
”乌鸦听了很高兴,但随后鹤又说,“可惜你的声音太难听了。
”乌鸦听后感到很委屈,因为鹤明明也有难听的叫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常常看到别人的优点,却忽略了自己的缺点,这样就是自相矛盾。
2.《狐狸和葡萄》。
有一天,一只狐狸看到一棵结满了葡萄的藤蔓,便想要吃到葡萄。
可是葡萄太高了,狐狸够不着。
于是狐狸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我根本就不想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得不到的时候会说自己不想要,这种做法其实是自相矛盾的表现。
3.《乌龟和兔子》。
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兔子一开始领先,但后来觉得自己跑得太快,于是停下来休息。
乌龟虽然跑得慢,但一直坚持不懈,最终赢得了比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要一致,不要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4.《老鼠和猫》。
一只老鼠和一只猫住在同一座房子里,猫总是对老鼠说,“你太胆小了,连我都不怕。
”可是每次老鼠一露面,猫都会吓得跑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在言语上会表现得很强大,但实际行动却胆小如鼠,这就是自相矛盾。
5.《狼来了》。
有一天,村子里传来狼来了的消息,村民们都跑来帮忙,结果发现是假警报。
第二天,狼真的来了,但村民们却不相信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谎和虚假警报会导致自相矛盾的结果,失去了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不会相信你。
以上这些寓言故事都包含了自相矛盾的情节,让人们在阅读的同时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避免自相矛盾的言行,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自相矛盾小故事
![自相矛盾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a5e14b9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4.png)
自相矛盾小故事
从前有个楚国人,他呀,脑瓜子一转,觉得自己能靠卖兵器发大财。
于是呢,他就跑到集市上去卖他的宝贝。
他先拿起自己的矛,在空中挥舞得虎虎生风,扯着嗓子大喊:“快来看呀,快来看呀,我这矛可厉害啦,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不管啥盾,碰上我的矛,那都像纸糊的一样,一戳就破!”周围的人一听,都“哇”地发出惊叹声,纷纷围了过来。
这时候,他又得意洋洋地拿起自己的盾,像捧着个稀世珍宝似的,拍着胸脯说:“诸位诸位,再看看我这盾,这可是天下最坚固的盾,不管啥矛,刺到我这盾上,那都得折了,就像蚂蚁想撼动大树一样,门儿都没有!”
人群里有个聪明的小娃娃,眨巴着大眼睛,奶声奶气地问他:“叔叔呀,那你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咋样呢?”这楚国人一听,顿时傻了眼,脸涨得通红,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周围的人哄堂大笑,这楚国人呀,只能灰溜溜地收起自己的矛和盾,跑回家去了。
你看,这人说话前后抵触,就像自己打自己的脸一样,多可笑呀。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a2bde7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5.png)
自相矛盾故事的意思自相矛盾故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匪夷所思。
这些故事或许让我们感到困惑,但也让我们不禁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多变。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故事一,不吃鱼的猫。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猫是非常喜欢吃鱼的动物。
然而,有一只猫却不吃鱼,主人每次给它吃鱼,它都会不屑一顾地离开。
主人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决定带它去看兽医。
兽医检查后发现,原来这只猫患有鱼类过敏症,所以才不吃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事物的表象并不一定代表事实,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
故事二,害怕高空的飞鸟。
飞鸟是天空的主人,它们在高空自由翱翔,是人们羡慕的对象。
然而,有一只飞鸟却害怕高空,每次飞到一定高度就会不停地颤抖,无法飞得更高。
人们都觉得很奇怪,直到有一位鸟类专家发现,这只飞鸟小时候曾经遭遇过一次高空坠落的意外,从此就对高空产生了恐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生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我们需要理解和尊重它们的感受。
故事三,不害怕死亡的死神。
传说中,死神是最害怕死亡的存在,它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找能够延长自己寿命的方法。
然而,有一位死神却不害怕死亡,每当有人走到它的面前,它都会微笑着迎接。
人们都感到非常惊讶,直到有一位智者指出,这位死神之所以不害怕死亡,是因为它深知生命的可贵,所以更加珍惜每一次与生命相遇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死亡和生命,我们需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关于自相矛盾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探索,就能够找到其中的真相和意义。
希望大家在面对自相矛盾的事物时,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探寻背后的奥秘,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生活。
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
![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6abd62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7e.png)
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长矛刺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
自相矛盾的例子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及意思和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相矛盾的例子1一个留下成都某国象网站地址的读者,曾到我的博客指责我关于下棋只是游戏的观点。
待我回访该网站,发现一个叫“陈利伟”的版主,未经我同意公开转贴我的多篇文章,还删去我的署名。
这位不懂规矩的版主,不知是不是“专业棋手”?陈利伟还转贴了边城客对我的批评文章,并加了一个“编者按”。
他是这么写的:“国际象棋仅仅是游戏吗?不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吗?在某私人博客人,名为‘拍案惊棋’的朋友抛出了‘国际象棋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仅仅是游戏’的惊世骇俗论调,几乎招致众口一词的批驳!其间有许多过激或片面的言论,唯下文还算是客观公正,故转贴此文。
”显然,把国际象棋当游戏,在匿名读者或陈利伟等人看来,相当于他心目中的“芙蓉姐姐”,正应该遭到“众口一致的批驳”。
我已有许多文字在先,就无须再去批驳陈利伟先生了。
陈版主已经自己给了自己一巴掌。
请看他给另一篇文章(李嵩:《列宁弈棋》)写的按语:“导师就是导师,钟情国际象棋,但又不沉迷其间。
佩服佩服”那么陈版主加了三个惊叹号来佩服的导师列宁,是怎么说国际象棋的呢?我们来看看李嵩的原文:“……然而,列宁始终把象棋当作娱乐和游戏,当作一种业余爱好。
有一次,弟弟德米特里向列宁诉苦说:‘中学里开设僵死的拉丁语和希腊语,使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还不如用象棋代替这些老古董,既可以训练和发展的思维能力,又可以娱乐身心。
’列宁笑道:‘呶,你这样一代替,只会越弄越槽!不要忘记,象棋毕竟是娱乐游戏,而不是正业。
’”期望陈版主对他的导师列宁发动一场众口一词的批驳。
同学们,说话自相矛盾的例子就是像《矛与盾》一样,要简要,我举个例子:电视上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且不要废话连篇哦!我再举一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https://img.taocdn.com/s3/m/b888664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9f.png)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这个成语表示一个人说话做事相互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亲爱的小伙伴们,大家可以来看一看自相矛盾成语背后有趣的一则寓言故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在市场上到处叫卖矛和盾。
他逢人就吹嘘,说他的矛和盾,都是用最好的材料作成的。
后来,见还是没有什么人感兴趣,他干脆举起盾,向四周的人们大声说:“快来看我的盾啊!这面盾坚固无比,世界上任何锋利的东西,都不能刺穿它。
” 人们都仔细看他的盾;这时,卖兵器的人又挥舞起他的长矛,接着向人们炫耀(yao):“大家再看看我的矛吧!这支矛锋利无比,无论怎样坚硬的东西,一碰上它,准定被戳(chuo)穿”听到这里,有一个人大声质问道:“照你刚才说的话,要是用你的长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那个卖兵器的人听了,脸涨得通红,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只好收拾起矛和盾,灰溜溜地走了。
自相矛盾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成语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动脑筋。
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自相矛盾成语启示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
分析评论一个人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做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来的。
若是这样做了,那就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不管是物质的客观世界,或是思维的主观世界,都有矛盾问题。
有矛盾不见得是坏事。
有矛盾才有事物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是我们要认识矛盾,分析矛盾,研究矛盾,解决矛盾。
有关自相矛盾的故事
![有关自相矛盾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834ef4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8.png)
有关自相矛盾的故事自相矛盾的故事,指的是一些故事、情节或者言论在不同的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意义都是矛盾的。
这种故事往往包含一些悬念和反转,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故事的内涵和逻辑。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著名的自相矛盾的故事。
1. 欺诈的医生有一位医生,声称自己能够治愈任何一种疾病。
他的确曾经治愈过一些病患,因此,很多人都信任他。
有一天,一个人跑来问他:“你是否能治愈你自己的疾病?”这时,医生却告诉他:“我治不好自己的病。
”这个故事的矛盾之处在于,这位医生既声称自己能够治愈任何一种疾病,又说治不好自己的病。
这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显然,这是一位欺诈的医生。
2. 可疑的证人在一场谋杀案件中,一个证人出现了。
他指认了凶手并给出了一些证据。
但是,事后经过调查,这些证据都是毫无根据的。
于是,检察官问他:“你为什么要陷害那个人?”证人回答:“因为他杀了我的朋友。
”这个故事的矛盾之处在于,这个证人既指认了一个毫无证据的凶手,又没有任何实际的证据来证明他的说法。
这证明他是一个可疑的证人,而不是一个可靠的证人。
3. 骗子的行为一个人自称是一个流浪汉,向路人伸手乞讨。
但当人们看到他的现金和信用卡时,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富人。
他解释说他是一个骗子,但他还是向人们伸手要钱。
这个故事的矛盾之处在于,这个人既声称自己是一个流浪汉,又拥有现金和信用卡。
而且,他没有停止骗取他人的行为。
这表明他是一个不诚实的人,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流浪汉。
4. 翻译的错误有一天,一个人请了一名翻译为他翻译一段话。
翻译听了一遍后,说:“我无法翻译这段话。
”人问原因,翻译回答:“这里面太多的自相矛盾。
”这个故事的矛盾之处在于,这个翻译既不会翻译这段话,又没有给出任何具体的原因。
这表明,他不仅不懂这段话的意思,而且也有可能是一个骗子。
自相矛盾的故事,往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们的逻辑清楚,矛盾之处常常难以察觉,因此,它们有时会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
克服这种影响并理解这些故事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自相矛盾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21179e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ff.png)
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自相矛盾的小故事如下:
从前,楚国有一个人,他在街上卖矛和盾,他夸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盾牌它刺不破。
”大家半信半疑,没有人理他。
他见没有反应,就把矛收起来,拿出一块盾牌来,又说大话:“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武器能刺破它。
”这时候,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无坚不摧的矛,来刺你坚不可摧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个人听了这番话,觉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满脸尴尬地走开了。
无坚不摧的矛,与坚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个世上存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抵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相矛盾的经典故事
楚国有个在集市上卖盾,同时又卖矛的人,为了招徕顾客,能把自己的商品尽快卖完,就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手中的盾牌,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各位看客,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是用上好材料煅造而成的好盾牌,质地特别坚固,任凭你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观看。
自相矛盾的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靠在墙根的长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长矛,矛头的尖端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牌来抵挡,也会被我的长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个汉子,指着那位商人问道:“听你刚才所说,你的盾牌极之坚固,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长矛又是锋利无比,无论什么盾牌都不可抵挡。那么用你的长矛来戳你的盾牌,请问结果又将如何?”这个卖矛又卖盾的商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正在此时,围观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这个商人羞得无地自容就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矛” 是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 是保护自己的盾牌。所以刺不破的盾牌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前后互相抵触,那就会矛盾百出。
人对某种事物在同一判断中,对同一问题,是不能作出正面和反面的同一判断,
自相矛盾的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揭示的道理: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商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