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

合集下载

王金华论文定稿

王金华论文定稿

巴金《家》与老舍《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分析王金华【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塑造的长子形象中觉新和瑞宣是两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一个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一个牺牲了自己的理想,为的就是担负起作为长房长孙对于家庭的责任。

高觉新的“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使他失去了两个最爱的女人,奠定了其一生的悲剧命运。

祁瑞宣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毅然放弃了自己出走抗日的理想。

他对日本人在北平的恶行无能为力,但在最后日本将要投降之际,他却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他们二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一批负有家庭责任的青年的悲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觉新瑞宣长子形象责任意识个人理想五四运动后中国大多数青年知识分子都在不停地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但他们并不能都触摸到自己的理想,在社会大潮流的冲击下,他们遭遇到了不同的命运。

这其中就有一部分特殊的人群,即在“五四”运动之后,在家庭里扮演了长子形象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

巴金《家》中的觉新和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瑞宣,可谓是这一类人中的特殊典型,他们作为家中长子,一方面要尽可能的维护封建礼制,顺从家长的意志;另一方面却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与希望,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与封建礼制之间的矛盾,他们只能采取中庸之道,徘徊于二者之间。

内心时刻痛苦挣扎,我们要从不同角度来审视觉新和瑞宣他们在以上这种矛盾中的各种表现,以及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典型性。

一、社会背景和家庭环境两个都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可是家庭环境和他们的最年长者却截然不同,而这一切对于两个青年人来说都是束缚他们自由和理想的囚笼。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觉新的家庭可谓是大得令普通人向往的,他们家是北门的首富,被外面的人称之为高公馆。

在高公馆里住着一位享有绝对权威的高老太爷,他是一切的主宰者,他代表了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他活着或是死去,都曾给觉新带来了苦难。

“你不晓得我心里很难受。

我不是青年,我没有青春。

我没有幸福,而且也永远不会有幸福。

《家》和《四世同堂》中部分人物的对比

《家》和《四世同堂》中部分人物的对比

《四世同堂》和《家》中人物的对比祁瑞宣和高觉新:作为家中的大哥,他们同样背负这巨大的压力和使命。

他们的内心都很纠结,在家庭和梦想之间抉择不定。

他们都关心这自己的弟弟们,有时却会被误解。

而瑞宣的结局是为了革命而奋斗,成为了英雄。

觉新却永远的被束缚在了破败的家中。

他们都曾奋斗过,都曾抵抗过。

瑞宣最后听了弟弟的话,在日本人统治下的学校里作为一名老师来捍卫中国人的尊严,而觉新害怕爷爷的威压而成为了大家庭中的牺牲者。

两个人相似的地方有很多,却也有很多不同。

觉新曾经有过理想,追求过自己真正的爱情,也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自己的前途以及个人幸福。

他虽看不惯长辈们对弟弟的要求,却又帮助长辈们劝弟弟反抗,这样一个矛盾的人。

虽有着渴望自由的思想,行为上却只能作为一个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孝子贤孙。

瑞宣的思想中既有封建礼教思想,却又有新的思想,他恨日本人,恨汉奸,却又不愿意背离家庭而去参加革命工作。

他虽爱国,却将希望寄托在了国民党身上,知道那么多人都成为了汉奸,自己才帮助瑞全参加革命工作。

祁瑞全和高觉慧:他们两个同样是爱国青年,都愿意为了祖国而投入自己无穷的经历。

瑞全当了兵,而觉慧通过写文章来救国。

他们都不愿意受传统家庭礼教的束缚。

觉慧一直在忍,而在最后,他离开了代表封建的家庭,他去寻求新的思想,新的发展。

家庭在破败,他只能背离曾经的家庭,追求事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

瑞全在一开始就下定了决心离开家庭,为了国家去奋斗,抵抗。

体现出了他坚强的意志以及做事的果断。

在最终胜利后回到了家庭,回到了他出生、长大的家庭。

而此刻,家庭已不再封建,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祁老人和高老人:他们两个心中想的都只有家,而祁老人却更加纯粹,他想的没有高老人那么复杂。

只想守住这个家庭,守住他的四世同堂。

高老人心中所想的还有在家中的权利以及家中子孙对自己的尊敬。

正因为他的多虑,才使得家中子弟对他敬而远之,并且不真正的尊敬他。

在他即将去世之时,真正悲痛的却是平常他不喜爱的孙子们。

论巴金《家》中的长子形象

论巴金《家》中的长子形象

论巴金《家》中的长子形象论巴金《家》中的长子形象尹晓蕾摘要:巴金在作品《家》中刻画了觉新这一中国现代小说长廊中典型的长子形象。

本文试从觉新的性格弱点、家庭排行对个人的影响、封建礼教与家族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家》中长子的悲剧形象,并探究长子形象在启迪当代青年人唤醒自我意识、平衡个体与家庭关系中的重大意义。

關键词:《家》;长子;家庭关系;命运悲剧个体组成家庭,家庭构成国家,中国现代文学中以家族叙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其中长子形象备受瞩目。

巴金作为大家族悲剧的亲历者,怀着满腔热血于二十七岁时完成的经典作品《家》,对于今天处理家庭与个体的关系仍然具有鲜明的启示作用。

对于《家》中的长子觉新,恨之者众爱之者寡,然而只有深入了解觉新的处境,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行动。

一、命中注定的长子:觉新的悲剧高觉新崇尚“作揖主义”与“无抵抗主义”,潜意识中想要离经叛道,表现上却是个忠诚的“卫道士”,如大多数长子一样,觉醒也具有复杂的双重人格及强烈的悲剧色彩。

觉新的悲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业悲剧。

少年时代,觉新拥有一切美好,长相清秀,聪明伶俐,沐浴着父母的爱生长,进入私塾后时常得到先生的赞扬,在中学里成绩名列前茅,对未来充满憧憬与热情。

中学毕业后,他却被迫放弃自己喜爱的化学,回到家族中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工作,在新单位,觉新感受到“惶恐而孤独,好像被抛弃在荒岛上面”[1]。

其次,爱情悲剧。

觉新与梅表妹相知相恋却因为两人母亲的矛盾而有情人难成眷属,他的婚姻更是有几分儿戏与荒诞,瑞珏是觉新父亲通过抓阄为他择定的新娘。

最后,命运悲剧。

觉新由一个热血青春积极向上的青年学生沦为家族的傀儡,甚至不敢有反抗的意识。

他陶醉于瑞珏的体贴与温柔,丢弃自我,顺从父亲的意志,屈于家族的淫威。

二、封建家庭的大哥:觉新悲剧产生的原因(一)个人因素觉新的性格缺陷导致其走向悲惨的人生道路。

他性情软弱,不愿得罪他人,缺乏勇气、信心、毅力。

觉慧同他就二妹与冯家结亲一事发生冲突时如是怒骂“你真是个懦夫”[1]270。

论现当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从高觉新、祁瑞宣到孙少安

论现当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从高觉新、祁瑞宣到孙少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现当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从高觉新、祁瑞宣到孙少安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609摘要在现当代文学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长子形象就是其中之一。

在现当代著名作家的笔下,许多作品中都出现了长子,如高觉新(巴金《激流三部曲》)、祁瑞宣(老舍《四世同堂》)、孙少安(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这些生活在不同时期的长子,形成了一个长子系列。

他们都是作家着力刻划的对象,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角色。

他们具有特殊的家庭地位、复杂的性格,是既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又有时代特色的典型形象。

本文以这三个生活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长子为中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长子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宗法家族社会与长子情结。

在本部分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情结的概念,以此为基础,运用集体无意识的理论,分析了长子情结形成的原因。

第二部分,重点探讨长子的性格特征。

长子由于特殊的童年经验和家族观念的无意识传承,宗法伦理逐渐内化为潜在意志,并成为他调节人伦关系和制约个人行为的准则,于是就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

本部分主要归纳了长子的五种性格特征:强烈的责任心、双重性格、自我牺牲精神、卑柔软弱的行为方式和自我压抑感。

第三部分,在仔细阅读文本的情况下,考察长子形象的变迁。

长子虽有许多共同的性格特征,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显现出不同形象特征。

生活在封建大家庭即将崩溃下的高觉新成了“中国式多余人”,瑞宣在面临国家危亡的时刻时刻经受着家与国两难选择的折磨,新时期的孙少安成了农村改革力量的中坚代表。

第四部分努力探求了作家塑造长子形象的文化心态。

作品是作家深层意识的体现,长子成了作家进行文化反思的载体。

觉新身上主要体现了巴金对奴隶哲学的批判,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文化批判与眷恋的文化心态,少安身上体现了路遥对传统道德的守望与赞美。

最后一部分探讨了长子形象的悲剧意义。

本部分在介绍悲剧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长子形象的悲剧命运。

【精品】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受难现象

【精品】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受难现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受难现象(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摘要】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塑造了一个与《家》中觉新不同的长子瑞宣。

在特殊的国难家仇的情况下,瑞宣没有逃脱受难的命运。

但瑞宣的受难与觉新有了新的质的不同,瑞宣更是通过主动的受难来确证自我的存在,来思考自我和家族及国家的命运。

【关键词】长子;瑞宣;受难;四世同堂《四世同堂》中一个主要的叙事线索和潜在的叙事者和內隐的观察者,瑞宣是贯穿这部百万字巨著的主要人物。

对于瑞宣这个人物,老舍笔下初看上去是不带有任何感情的中性评价和塑造,但是笔者认真通读后发现老舍在瑞宣身上寄予了很大的感情期待,在瑞宣的受难历程中寄托了自己对待家族和国家的思索,在瑞宣逐步摆脱受难现状的努力中对传统文化再思考。

《四世同堂》百万字的小说塑造了几十个有名有姓的经典人物,但笔者统计后发现老舍对瑞宣的心理描写为最多,通过瑞宣之口对时事做的评价最多,描写瑞宣的活动行为的文字最多。

四世同堂中直接叙述与瑞宣有关的文字就有四五万字之多。

老舍对大赤包他们这一群民族文化败类描写时的感情态度是讽刺的厌恶的。

而对瑞宣的受难现象的叙述则包孕了巨大的情感能量。

《四世同堂》是一部结构紧凑、文字简洁的作品。

它审视了全民抗日的全过程——从瑞宣协助三弟瑞全离家出走到与钱老先生和瑞全秘密的战斗直到抗日胜利结束,历时性的刻画了瑞宣在国难家仇的大背景下个体在历经苦难的追求真实的自我存在以及个体在受难中面对所产生的积极思考。

小说中通过塑造瑞宣企图来抓住机会拯救自己和家人,但在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瑞宣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只得留在北平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不断的接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受难。

本文主要通过对瑞宣在家庭模式下的受难现象进行分析,对瑞宣之所成为瑞宣之所受难的原因进行文化学意义上的解读。

一、解读个体受难现象在以往的论述与分析中,长子们大都被看做是零余者更多从性格决定命运角度开展问题分析。

夹缝中的长子——高觉新、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

夹缝中的长子——高觉新、祁瑞宣人物形象分析
[关键词] 高觉新; 祁瑞宣; 负累者; 苦闷者; 被束缚者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2—0064—02
“角色是指个人在 社会关 系中处于 特定 社会地 位、并 符 神圣 ,结婚 自由那 一 套 。可是 他 娶 了 父 亲 给他 定 下 的 “韵 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州IJ 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 梅”o[3133为了使长辈满意 ,作为长 子的他牺 牲 了追 求爱情 的
们免遭伤害和打击。 在和平时期 ,祁瑞 宣对供 养家 庭 ,照顾弱 小没 有深 刻 的
供养家庭 。另外 ,后母周 氏,妻子瑞珏 ,觉 民、觉慧 、淑华等 在
高觉新 、祁瑞 宣所从 事的工作 已经 包含 了相 当多的现代
家 中都处于弱势地位 。高觉新在竭力挣钱 贴补家 用之外 ,还 性成分 ,但 由于被家庭 责任所 累等导致 他们 准备 不足 ,无论
不得不经常照顾他们 ,尤其是在他们 与家 中专 制长辈发生 矛 对 自己所从 事的工作 喜欢 与否 ,其工作 的环 境都充 满压 抑 , 盾和 冲突时 ,经常 以牺牲 自己 的利益 为代价 ,而竭力 保护 他 他们因此而苦闷 。
责任 ,而牺牲了个人理想和幸福 。
盛 ”的家庭理 想 ,他一 次次 忍 耐 了瑞 丰 夫妇 的责 难 和挑 衅。
高觉新 “在中学 里他 是一个成绩优 良的学生……打算毕 对于三弟瑞全的出走 ,他是积极支持的,但为此引来了家人
业以后再 到上海或北京 的有名的大学里 去继续研究 ,他还 想 的责难和不满。为了家庭的和谐 、稳定,他还不得不放弃了 到德国去留学 。”-2 但父亲的 一句话 ,高老太 爷希望早 日抱 去 赴国难 。
重孙的一个念头 ,便 把他美 妙的幻 梦打破 ,把 他如锦 的前 程 断送了。他不得不辍学 ,并 与之前 自己不 认识 的瑞珏 结婚 ,

以觉新为例,简析19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长子形象

以觉新为例,简析19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长子形象

以觉新为例,简析19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长子形象觉新是巴金在《家》中为中国新文学提供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

他是一个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典型。

以觉新为代表的长子形象表现为:
(1)家族中的长子多是新旧参半的人物
他们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也摆脱不掉根深蒂固的旧思想的控制。

觉新性格的核心是妥协、调和、屈从,他一方面维护封建大家庭的延续,另一方面尽力保护弟弟妹妹们的正常生活甚至支持弟弟出走。

他一次次向恶*势力妥协,每一次退让都是以牺牲别人来换取一己的暂时安宁,同时,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家族中的长子并不愚昧麻木
家族中的长子虽然被迫维系着旧制度,但他们并不愚昧麻木。

“五四”新空气使觉新清楚地认识到是旧家庭旧礼教夺取了他的青春以及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无法甩掉这个包袱,他无法想象自己离开了这种家庭的生活方式将会变得怎样。

所以他只能在险象丛生的环境下小心翼翼地生活,为保一己的片刻安宁,只好把同情咽进肚子里。

总之,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悲剧,这一形象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大的概括力。

他是封建制度的继承者,同时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接受了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但也对封建家庭的F败感到不满,其悲剧命运说明在封建制度中,
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艰难选择———《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分析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艰难选择———《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分析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艰难选择———《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分析[摘要] 本文对创作于大革命后的《家》和成书于抗战后期的《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进行比较,分别探讨“启蒙”和“救亡”时代,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长子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背后,作家不同时代主题下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差别变化。

[关键词] 《家》;《四世同堂》;长子形象;传统文化现代小说中书写了一类特殊的青年知识分子。

同样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他们身上没有新青年那样鲜明的时代特征:积极进取的风采、狂飙突进的气质和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这类特殊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留下的剪影只有徘徊、迟疑、挣扎和苦闷。

在现代小说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长子。

长子形象贯穿了整个现代小说的历史。

特别是在大革命后和抗战后期这两个集中出现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顾和思考时期,长子身份的知识分子因与同时代高昂的新青年迥异的气质,格外引人注目。

本文对创作于大革命后的《家》和成书于抗战后期的《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同时代的长子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背后,作家不同时代主题下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差别变化。

一、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同时代的长子形象(一)高觉新:启蒙主题下的长子形象大革命后,作家站在一定的历史距离外回望五四时,不仅发现了代表着时代新鲜血液的新青年,还发现了与青年们对立的社会环境——宗法制下的社会。

于是,反抗宗法制度成了时代启蒙的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族小说有了固定模式——展示觉醒后的新青年在“家”这个具体而微的封建王国的抗争,并以其出走表达对宗法制的否定。

但在逆子们“出走”的时代亮色下,还有选择留在原地的长子们,他们承担了启蒙主题下的灰色形象,《家》中的高觉新便是代表。

作为一个觉醒的“人之子”,长子觉新明白地看到了家的黑暗。

“他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

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

”他明知道旧家庭“吃人”的可憎一面,却屡屡做出与认识龃龉的行为选择,导致瑞珏、梅、惠、枚等人皆葬送在他的手里。

论《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长子形象

论《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长子形象

论《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长子形象论《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长子形象摘要“长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进入现代,那些身上寄托了作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种种情思,却不得不在文化冲突的夹缝中苦苦挣扎的“长子”们,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本文从性格特征、社会角色、文化角色、家庭角色和心灵冲突等五个方面,分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形象特征,并通过将其与高觉新进行简单的比较,得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共性特征。

最后,透过“长子形象”这一载体,探究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家族文化;长子形象;祁瑞宣;文化反思Theory of the four generations under the firstborn of QiRuiXuanimageABSTRACT"Eldest s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undertaker extremely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upon entering modern, writers who had hop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but have to all kinds of feeling squeezed in the cultural conflict struggling "eldest son" were in Chinese literature, become a unique scenery. This article from character and social role, cultural character, family roles and mind conflict in five aspects such as the four generations,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QiRuiXuan characteristic, and with the high sleep through simple comparison, new modern literature "and concluded that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firstborn image". Finally, through "the firstborn image" the carrier, explore the author for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gain beneficialenlightenment.Key words:Family culture;Firstborn image;QiRuiXuan;Cultural reflection目录1 引言 (4)2 家族文化与长子形象 (5)3 对祁瑞宣的形象分析 (7)3.1 明显的双重性格 (7)3.2 社会转型的产物 (8)3.3 文化冲突的的复合物 (9)3.4 亦父亦子的家庭角色 (9)3.5 外表顺从却内心痛苦 (10)4 与高觉新的比较 (11)5 长子形象背后的文化反思 (13)参考文献 (12)致谢 (13)1 引言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分析作者:徐晓妍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10期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一类人物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那就是长子。

他们生于封建家庭中,身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悲剧性。

他们身上又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抉择,从而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现代文学 ;长子 ;悲剧性 ;人生抉择 ;特有价值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的转型时期,处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封建家庭自然也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

中国封建家庭的旧思想逐渐开始被传入的新思想所侵入,新思想唤起了沉睡的青年人,他们开始追求新文化、新观念。

无论是对于封建家庭还是对于社会国家,他们开始要求民主,要求自由,不愿再被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思想观念所禁锢。

他们渴望做自己的主人,渴望做社会的主人,渴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封建家族体系开始逐渐瓦解,旧思想开始与新思想进行殊死搏斗。

在中国现代家族文学中,老一辈的人代表的是顽固老化的封建旧思想,而新一代的年轻人却代表着民主自由的新思想。

然而处于新旧文化中间的却是封建家庭中的长子。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高觉新、老舍《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文清等,正是处在新旧文化碰撞的中间地带,他们是逐渐瓦解的封建家庭中的长子,也是新旧文化的承载者。

这一系列的长子身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同时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抉择,从而形成了长子形象的特有价值。

一、共有的悲剧性长子在封建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他们受着所谓整个大家庭的“宠爱”。

这种“宠爱”是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他们甚至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种“宠爱”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必须履行的对于整个封建大家庭的“责任”。

尤其是在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长子更是被推到了封建家族制度瓦解的风口浪尖。

他们一方面接受着传统的封建家庭旧思想,一方面又受到新思想的熏染,他们不完全代表旧文化,也不完全归属于新文化,他们处于新旧文化碰撞的中间地带,而这个中间地带正是现代文学中长子所处的灰色地带,也就是悲剧境地。

最新《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资料

最新《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资料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苏瑾睿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人物画廊中,有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这就是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和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这两个同出于大家笔下的人物,虽都是四世同堂的长孙,其性格特征也有某些相似,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不同时代,因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必然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

在他们身上,虽然共同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但也从他们的身上揭示出鲜明的不同时代特征。

一、《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的性格特征(一)《家》中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巴金在他的《家》里塑造了一个核心人物—高觉新。

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分裂的人物,一个有着进步思想却行为陈腐的人物,一个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

觉新生活的高家,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它的封建纲常礼教秩序十分森严。

作为这个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的立身行事、言谈举止,都是在严格固定的行为准则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

个人的愿望、意志在这套礼教纲常面前显得那么柔弱。

他的全部心思,必须忠实地用于继承封建家庭事业,履行自己对祖辈和后代的义务。

在这种家庭关系、礼治秩序约束中成长起来的高觉新,屈从、顺应、软弱、依附就必然是他的主要人格特点。

作品中的高觉新目睹了民国的成立、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代里出现了“五四”运动。

在这个时代里既有许多像高家还维系着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大家庭存在,也出现了无产阶级、新势力相对峙。

高觉新就在这新旧制度、新旧思想更替的时代徘徊犹豫不前,既向往着新思想,又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文化。

因此也就造就了一个“看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的矛盾个体。

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他有过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此却变成了一个“不大用思想,也不敢用思想的人”。

他知道夺去他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夺去他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也奋斗过、抗争过,但屡屡碰壁、屡屡受挫。

他终于变成了“暮气十足的少爷”。

长子形象

长子形象

花了大功夫把《四世同堂》看完,祁瑞宣的形象在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

在国难家难的重压之下没有被压垮脊梁,还顽强的活了下来。

老舍想表达出的中国人压不垮的“铜豌豆”精神似乎全都融合在了瑞宣的身上。

读的时候就联想到了另一位大家的名著,巴金《家》中的高觉新这个人物形象。

觉得瑞宣和觉新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都是一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外有工作,内有妻儿老小。

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

但无论从作者的写作语调还是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瑞宣显然比觉新的生命力要强的多。

瑞宣所居住的小羊圈胡同的居民的组成几乎就是老北京城的缩影。

最底层的剃头挑子孙七、收破烂的小贩长顺,舞狮子的手艺人刘七爷,级别稍高一点的京戏票友小文夫妇、靠剥削为生的冠家,文化层次高出好几个头的钱诗人一家,以及祁家这样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卢沟桥事变改变了小羊圈胡同的居民的生活,瑞宣随着冠氏夫妇的叛变以及钱诗人的爱国劝导,在惶惑与不安之后很快找到了自己该走的路。

上有老下有小,瑞宣自己拖不开身,便鼓动老三瑞全逃走去参加抗日,宁愿自己背负着祁老人的不满。

饥荒至极时,瑞宣宁愿挨饿也不愿为日本人做事,与投靠了日本人的老二瑞丰决裂。

与此同时,瑞宣还努力的和妻子韵梅去极力帮着祁老太爷坚守着他脑中“四世同堂”的旧式圆满家庭,享受别人所羡慕的天伦之乐。

祁家虽然名义上的家长是祁老太爷,但瑞宣在实际上已经挑起了家族文化的大梁。

虽然在瑞宣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到社会心态的劣根性的存在,但无疑瑞宣的思想对于抗战时期的中国人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进步。

老舍对于瑞宣的周围生活的描写及尽眷恋之态,带有儿化音的语调进行写作,读起来十分的舒服。

相比之下,觉新在《家》中活的就累的多。

高家已经不止“四世同堂”的家庭了,身为长房的觉新的精力似乎充当了“救火队长”的角色,哪一方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起了纠葛,差不多都是由觉新来“扑火”。

长期的“息事宁人”的思想断送了自己的妻子瑞珏和儿子海臣的性命,觉新却仍然不识时务的在旧式大家庭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试论《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的文化摄入

试论《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的文化摄入

试论《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的文化摄入摘要:长子形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我国传统宗法制度中“嫡长子继承制”不断深化的产物。

在宗法制度趋于崩溃的二十世纪上半叶,封建大家庭里的长子们就成了家族极力维护宗法等级观念下的“牺牲品”。

与此同时,反映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及人物生活现状。

本文就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金的《家》和老舍的《四世同堂》的创作为例来浅要分析这一文化现象。

关键词:觉新;瑞宣;长子形象;身份悲剧;文化传统家族制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上升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

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传统家族宗法制度的核心,因此作为家族长子身份的特殊群体必然要比非长子受到更多的封建大家庭礼制方面的束缚。

这就决定了作为封建大家庭中的长子必然要承载更多的家族意志,使他们的命运不能为自己所主宰,从而形成复杂的矛盾性格,随之而来的则是悲剧命运的降临。

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的长期渗入,封建大家庭中的长子长孙通常会表现出以下矛盾的文化性格:一、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由于长子的特殊地位,加之家庭教育在礼制观念方面的灌输,导致长子往往形成一种长子必须承担家庭意志的观念,因此长子也往往表现出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的性格特征,但这种文化性格不是主动的或者说是消极的,是被扭曲了的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

二、人格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不自觉地充当维护旧家庭旧礼制的工具,因此他的思想必然呈现出落后、陈旧甚至腐朽的一面。

而另一方面,他又受到新的外界思想的冲击,因此也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理想。

“这就使得他们这个特殊群体往往具有双重人格”三、精神孱弱、依赖性强、委曲求全、缺乏自我意识作为长子,一方面要尽可能地维护封建礼制,顺从家长的意志。

另一方面又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与封建礼制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这种困境中,长子们只好委曲求全,尽可能地采取“中庸”之道,徘徊于二者之间。

久而久之就变得懦弱苟且,缺乏自我意识。

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意义--以《四世同堂》长子形象为中心

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意义--以《四世同堂》长子形象为中心

论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意义--以《四世同堂》长子形象为中

宋辰博
【期刊名称】《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长子长孙是现代文学作家着重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性,这造成了长子们的悲剧命运。

从长子们的悲剧命运中可以探寻出长子身上所承载的特殊意义:从社会心态的角度说,长子形象体现了特殊时期特殊的矛盾心态;从人的精神角度来说,长子形象承载着人的某些精神内核,包括家的归宿、“和”的观念、精神追求;从作家的角度来说,长子形象身上承载着他们的两难抉择,寄托着他们的追求和希冀。

《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是现代文学中长子形象的代表。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宋辰博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5
【相关文献】
1.从模糊无名到系列典型--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长子形象 [J], 史新玉;王勇
2.现代文学中的长子形象 [J], 张莹;肖渝
3.试论《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的文化摄入 [J], 张龙军
4.长子情怀的诗性赞歌:辽宁工业题材诗歌中的长子形象 [J], 徐迎新;张婉婉
5.长子形象与作家的文化选择──论党新、瑞宣和少安为代表的长子形象 [J], 曲云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苏瑾睿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人物画廊中,有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这就是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和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这两个同出于大家笔下的人物,虽都是四世同堂的长孙,其性格特征也有某些相似,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不同时代,因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必然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

在他们身上,虽然共同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但也从他们的身上揭示出鲜明的不同时代特征。

一、《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的性格特征(一)《家》中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巴金在他的《家》里塑造了一个核心人物—高觉新。

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分裂的人物,一个有着进步思想却行为陈腐的人物,一个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

觉新生活的高家,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它的封建纲常礼教秩序十分森严。

作为这个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的立身行事、言谈举止,都是在严格固定的行为准则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

个人的愿望、意志在这套礼教纲常面前显得那么柔弱。

他的全部心思,必须忠实地用于继承封建家庭事业,履行自己对祖辈和后代的义务。

在这种家庭关系、礼治秩序约束中成长起来的高觉新,屈从、顺应、软弱、依附就必然是他的主要人格特点。

作品中的高觉新目睹了民国的成立、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代里出现了“五四”运动。

在这个时代里既有许多像高家还维系着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大家庭存在,也出现了无产阶级、新势力相对峙。

高觉新就在这新旧制度、新旧思想更替的时代徘徊犹豫不前,既向往着新思想,又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文化。

因此也就造就了一个“看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的矛盾个体。

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他有过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此却变成了一个“不大用思想,也不敢用思想的人”。

他知道夺去他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夺去他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也奋斗过、抗争过,但屡屡碰壁、屡屡受挫。

他终于变成了“暮气十足的少爷”。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瑞宣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瑞宣形象

浅析《四世同堂》中的长子瑞宣形象摘要:《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祁家的长子,是处于中国新旧文化转型时期的封建家庭中的长子。

既有强烈的“奉亲持家”的责任感,又有坚定的奔赴国难的责任感。

在北平沦陷之初,他在两者只能选其一的痛苦中煎熬,最后终于找到了二者兼顾的平衡点,完成了人生的升华。

关键词:《四世同堂》;祁瑞宣;长子“长子”在封建家庭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在封建大家族中,长子寄托了祖辈、父辈延续家族辉煌或复兴家族光荣的重任,从小就被祖父辈当做文化楷模、道德楷模和未来的“家长”来培养和塑造,会得到比弟妹们更多的训导和严格要求,同时长子在家庭中有着和弟妹完全不同的身份和责任。

长子在封建家庭中除了要遵守基本的孝道遵循祖父辈之命以外,还要担当家族重任,承担整个家庭的生活与文化传承。

由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家长制的需要,历史上的长子一般都具有如下文化特点:温文尔雅,谦和敦厚,聪明智慧,吃苦耐劳,忍让宽容,卑柔善良。

长子比非长子更有责任感、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也更能承受挫折和痛苦,因而,性格也更坚强,但同时也使长子在生活中更多的遭受不幸与打击。

在20世纪上半叶新旧文化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长子”更是被推到了封建家族制度瓦解的风口浪尖,就像《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他是祁家的长子,是处于中国新旧文化转型时期的封建家庭中的长子。

一方面他接受着传统的封建家庭旧思想,长子文化教养迫使他自觉地履行“长子”的家庭责任——挑起家庭的生活重担,挑起一家之主的责任;一方面他又受到新思想的熏染,渴望做自己的主人,渴望做社会的主人,渴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祁瑞宣有着强烈的“奉亲持家”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他有点女性,在行动上喜欢全盘的体谅。

”他体谅他的祖父,体谅他的父母,体谅他的弟弟,就连他自己的婚姻,他也选择体谅、选择妥协。

他并不是不明白恋爱神圣、婚姻自由那一套,他也知道不应该一辈子都拴在一个他所不爱的女子身上,但是他替父母着想,替他的未婚妻着想,娶了父亲为他定下的“韵梅”。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老大”形象比较——结合原型形象比较作品人物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老大”形象比较——结合原型形象比较作品人物

作者: 严杰
作者机构: 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内江641112
出版物刊名: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6-68页
主题词: 觉新;祁瑞宣;形象比较;原型
摘要:《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

《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艰难选择———《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分析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艰难选择———《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分析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艰难选择———《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形象分析[摘要] 本文对创作于大革命后的《家》和成书于抗战后期的《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进行比较,分别探讨“启蒙”和“救亡”时代,传统文化影响下的长子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背后,作家不同时代主题下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差别变化。

[关键词] 《家》;《四世同堂》;长子形象;传统文化现代小说中书写了一类特殊的青年知识分子。

同样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他们身上没有新青年那样鲜明的时代特征:积极进取的风采、狂飙突进的气质和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

这类特殊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留下的剪影只有徘徊、迟疑、挣扎和苦闷。

在现代小说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长子。

长子形象贯穿了整个现代小说的历史。

特别是在大革命后和抗战后期这两个集中出现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反顾和思考时期,长子身份的知识分子因与同时代高昂的新青年迥异的气质,格外引人注目。

本文对创作于大革命后的《家》和成书于抗战后期的《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进行比较,探讨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同时代的长子形象以及这些形象背后,作家不同时代主题下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差别变化。

一、传统文化影响下不同时代的长子形象(一)高觉新:启蒙主题下的长子形象大革命后,作家站在一定的历史距离外回望五四时,不仅发现了代表着时代新鲜血液的新青年,还发现了与青年们对立的社会环境——宗法制下的社会。

于是,反抗宗法制度成了时代启蒙的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族小说有了固定模式——展示觉醒后的新青年在“家”这个具体而微的封建王国的抗争,并以其出走表达对宗法制的否定。

但在逆子们“出走”的时代亮色下,还有选择留在原地的长子们,他们承担了启蒙主题下的灰色形象,《家》中的高觉新便是代表。

作为一个觉醒的“人之子”,长子觉新明白地看到了家的黑暗。

“他看见了这个绅士家庭的另一个面目。

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

”他明知道旧家庭“吃人”的可憎一面,却屡屡做出与认识龃龉的行为选择,导致瑞珏、梅、惠、枚等人皆葬送在他的手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与《四世同堂》中的长子形象浅析鄂托克旗棋盘井第三小学苏瑾睿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众多人物画廊中,有两个颇为相似的人物,这就是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和老舍笔下的祁瑞宣。

这两个同出于大家笔下的人物,虽都是四世同堂的长孙,其性格特征也有某些相似,但是,他们毕竟生活在不同时代,因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必然会打上不同时代的烙印。

在他们身上,虽然共同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但也从他们的身上揭示出鲜明的不同时代特征。

一、《家》与《四世同堂》中长子的性格特征(一)《家》中高觉新的性格特征巴金在他的《家》里塑造了一个核心人物—高觉新。

这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分裂的人物,一个有着进步思想却行为陈腐的人物,一个既是封建秩序的“帮凶”又是牺牲品的人物。

觉新生活的高家,是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它的封建纲常礼教秩序十分森严。

作为这个大家庭的长房长孙,觉新的立身行事、言谈举止,都是在严格固定的行为准则的要求下培养出来的。

个人的愿望、意志在这套礼教纲常面前显得那么柔弱。

他的全部心思,必须忠实地用于继承封建家庭事业,履行自己对祖辈和后代的义务。

在这种家庭关系、礼治秩序约束中成长起来的高觉新,屈从、顺应、软弱、依附就必然是他的主要人格特点。

作品中的高觉新目睹了民国的成立、军阀混战的乱世局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年代里出现了“五四”运动。

在这个时代里既有许多像高家还维系着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大家庭存在,也出现了无产阶级、新势力相对峙。

高觉新就在这新旧制度、新旧思想更替的时代徘徊犹豫不前,既向往着新思想,又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文化。

因此也就造就了一个“看新书过旧式生活的人”的矛盾个体。

他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他有过个性解放的要求,从此却变成了一个“不大用思想,也不敢用思想的人”。

他知道夺去他的幸福生活和光明前途,夺去他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也奋斗过、抗争过,但屡屡碰壁、屡屡受挫。

他终于变成了“暮气十足的少爷”。

觉新的道路代表了第三种命运:即应该反抗而没有反抗。

[1]既不甘心维护旧制度,又没有勇气走新道路,由此成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选择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作为行为的理论根据。

他自小深受封建思想的教育熏陶,成人之后又身为长房长孙主理家政,在家里“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

[2]这样特殊的处境,造成了他内心与精神上的矛盾和痛苦。

他从自身的痛苦遭遇中支持兄弟的叛逆行为,但从维护封建家族秩序和他在家中特殊地位的角度出发,他又得屈服于封建势力,并且还不自觉地扮演了维护封建秩序的角色。

在这种两难境地中,一个20刚刚出头的青年就决定永远埋葬自己的理想,做出一辈子的牺牲,他明知自己“一切都完了”,也不敢说,也不愿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实上,他其后的生活就是靠陪伴着上辈人打牌、闲聊、主持红白喜事熬过的。

觉新也有过抗争和反叛,主要表现为忍让、屈从,“不抵抗”和“作揖”。

虽然他也常常自责和忏悔,但在忏悔的同时,又以和侍女姊妹们的打闹嬉戏来自我麻醉,求得一时的“解脱”。

他极尽周旋和敷衍之能事,在屈辱中苟活。

他被长辈们逼得毫无主见,主体意识近乎泯灭。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优秀的年轻人的个性被毁灭的悲剧,批判了觉新的“作揖哲学”、“无抵抗主义”以及妥协、懦弱的性格特征。

牺牲精神是这种性格赖以支撑的基础,或者说是寄希望于未来。

觉新深深感到:“我不反抗,因为我不愿意反抗,我自己愿作一个牺牲者,…”。

[2]他认为:“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品的资格。

”他愿意牺牲自己,以为这是对自己处境与地位最好的诠释,但内心仍不免矛盾和痛苦。

他自己做了牺牲品,却把希望寄托于兄弟和儿子。

他想:“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逆,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他也可以替我出一口气。

” [2]他差不多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甚至对儿子寄予厚望:“我所想做而不能做到的,应当由他来替我完成。

”然而,他想做什么呢?这只是渺茫的希望而已。

最终儿子的死,使他仅存的一丝丝幻想也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二)《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特征如果说《家》中的高觉新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在激烈的社会动荡不安背景下封建大家庭长子的命运的话,那么《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则可以看作是20世纪40年代在严重激烈的民族矛盾冲突下长子的典型,他是典型的北平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个市民知识者。

祁瑞宣的“家”可以说既是有着中国社会所独具的亲情血缘关系组织,同时也是多少带有近代城市家庭意味的社会细胞。

[3]在这里,祁瑞宣受到的主要不是长辈的严格管教和约束,而是经济上的拖累。

他的自我牺牲主要不是来自封建纲常礼教的外在扼杀,而是自己内在“家庭意识”的制约[3]。

他为了“家”而“自觉”熄灭自我追求,是出自对长辈及家庭的内心理解和体谅。

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祁瑞宣思想的深刻而内敛,首先他作为一名中学教师,他靠真平学识吃饭而不攀岩附会任何人;作为一个贤孙、孝子、慈父,他心甘情愿为十口之家的温饱和安定奔波劳碌;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又不得不在40年代激荡的政治风云中仍然按照旧的封建伦理观念办事;他恨极了日本侵略者,深知只有奋起反击才能使民族获得新生,因而渴望站出来,挺起胸膛,加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战中去,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特殊使命,但主客观因素决定了他却只能在五色旗下苟且偷生;他一度将胜利的希望寄托于南京政府,而结果却是加剧了自己的惶恐和苦闷;他严守师德,渴求做好传道授业的本职工作,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学生负责,但他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纯洁的青年变成亡国奴;他并不甘愿吃英国使馆的“洋饭”,但他长子长孙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为了老人、兄弟、妻室、孩子不挨饿受冻,不得不去上班;他为一些被征服者缺乏民族气节而痛心疾首,但自己在北平沦陷后,又得留在老人膝前陪笑度日。

总之,祁瑞宣是一个有文化、有正义、有抱负、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国难当头他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却身不由己。

他身处的地位环境、他的个性,逼着他痛苦地选择了一条苟安偷生的道路。

诚然,祁瑞宣经过惶恐、偷生,最后还是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

但是,这种转变是极其缓慢、微弱的。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八·一三”上海抗战,曾使沦陷的北平为之一振,瑞宣也兴奋起来。

他听到继续抗战的广播,眼睛又亮了,在他心中升起了希望,他确信中国不会亡,并更深地谴责自己的无所作为。

不久,他被捕入狱了,在监狱里受到了更严酷的考验,终于觉悟到,再这样的“偷生”就等于死亡,“把所有的血都流净也比被征服强。

”于是在过了四年隐忍、屈辱的亡国奴生活后,他开始投入抗日斗争;与从事地下抗日工作的钱默吟取得联系,以教书为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当钱默吟先生再次被捕后,他毅然接编了抗日地下刊物,成为一名抗日积极分子。

他经历了被捕、坐牢,父亲的惨死,钱诗人的遭遇,二弟的堕落等一系列变故,终于逐渐抛弃了过去信仰的“崇高”和“人道”,最终有了令人欣喜的微弱的战斗行动。

作为“四世同堂”中坚环节的瑞宣,他的悲剧说明:“没有四世同堂的锁链,他必会将他一点点血洒在最伟大的时代中,够多么体面呢?可是,人事不是想象的产物,骨肉之情是最无情的锁链,把大家紧紧穿在同一命运上。

” [4](三)二者的异同当我们看《四世同堂》时,会惊喜的在祁瑞宣的身上看到高觉新的影子,他们在性格以及行为上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时代病”的患者[5],基本症状都是忧郁和痛苦,在我们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他们是现代化起始阶段中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而又受到西方文化强力冲击的一代人,在根深蒂固的“家”本位文化与闪烁微弱的“人”本位文化激烈交锋的一代人[5]。

在时代的变迁中,道德、伦理、文化等方面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他们内心冲突激荡,从而使他们具有了一种迷惑、犹豫、彷徨等极为矛盾的性格特征。

他们都是“四世同堂”的长孙,温文尔雅,甚至都带有一些女性性格。

他们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自觉地将全家族的平安和温饱的沉重负担,放在自己的肩上;他们的性情都在行动上力求以自我牺牲为宽慰;他们都无法摆脱封建传统陈规滥调,去实现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只能在父慈子孝、庸庸碌碌的生活中倍受煎熬;他们都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弟弟身上,鼓励并帮助他们出走,投入时代的炙热熔炉,而自己却留在家中恪守职责;他们常常感到自己是知书达理的“废物”,是一个“无用的人”,但只有也只能也只好认命;高觉新和祁瑞宣还有一个惊人相似的特殊境遇—早年丧父。

这样一来,“长兄如父”这一伦理信条,对于他们成了具有实际内容的义务。

他们既无“父”的权威,可又必须尽父亲一般的义务。

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注定了他们除了牺牲自我而别无他路的悲剧命运。

家庭的腐朽和崩溃,给他们的弟妹们带来的可能是生命解放、青春勃发的良好机会,而给这些大哥带来的就不仅是机会,而更多的还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债务。

他们依稀看到了希望的光环,而在走向希望的跋涉途中,却有着重重的障碍和荆棘。

从某种意义上说,觉新与瑞宣的自我牺牲,也是传统的中国人向现代人进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些萎而不顿的长子们为了家庭和个人的生存,在人格的天平上为把握平衡而艰难地度量着。

觉新与瑞宣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仔细阅读会发现二者又不尽相同。

他们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觉新生活在中国社会的二十年代初期,当时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是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矛盾。

我们从《家》中,从高家的许多下层人的悲惨命运可以看出,封建势力的统治和压迫是很普遍的。

觉新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终没能走上幸福自由的道路,最后只能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而瑞宣生活在中国社会四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二者所走的道路是不同的。

他们又是不同阶层的“四世同堂”的长孙,祁家与高家的家族类型不同,所以在对长辈的服从上表现为不同的形式,甚至有人将这俩种家族模式形象的称为“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家族模式是“以没有被不合理的等级观念污染过的自然纯真为基础,家长头上没有显贵的桂冠,肩上却挑着为全家人着想的重担,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是关心和爱戴,具有古朴的风貌”,[5]相比较而言,高家的礼教模式让人望而生畏、甚至令人难以喘息。

瑞宣和觉新对长辈安排的婚事都没有进行反抗,但细细读来,瑞宣的选择包含了更多的感情亲情成分在里面,有太多的“不忍”,而觉新则是迫于长辈威不可言的压力。

巴金塑造高觉新时,时代、社会的裂变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的,人物活动的舞台是自身所在的封建大家庭,家庭的内部关系更为紧张些。

而祁瑞宣处于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国家的安危迫在眉睫,没有国哪有家,民族自尊心与强烈的国家责任意识促使他应该奔赴国难,但血肉亲情紧紧地将他捆绑在家庭的责任与重担上,他一直陷在家与国的矛盾中无法自拔,作者把人物放到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舞台中去展现,这种更为紧张的抗战背景下的“四世同堂”,也决定了祁瑞宣的内心矛盾和痛苦,要比高觉新更为忧愤深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