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合集(附高中语文说课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e0f5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6c.png)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8篇)高中语文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
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能力。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而雨霖铃则是婉约词风的杰出代表。
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此基础上,关键是要提高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能力,进而提高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
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具体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
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2 听听那冷雨 教案1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2 听听那冷雨 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cbc4d2cefab069dc502201db.png)
听听那冷雨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二.导语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
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三.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四.基础知识1.字形字音惊蛰 zhé海蜇料峭qiào 淋漓淅沥潇潇雨雪霏霏fēi 裙裾jū孺慕之情皇天后土纭纭黔首仓颉jié滂沱pāng 勒lè索勒lēi紧宛wǎn然展露lù薄bò荷蠕rú动潜qián意识杉柏bǎi 空濛白雪皑皑ái 明眸móu 层层叠叠雾霭ǎi 氤氲yīn yūn 宵寒袭肘岑寂cén 断柯折枝百舸gě蓊郁 wěng 山隐水迢tiáo 王禹偁chēng 铿kēng锵米芾fú潺潺chán 按摩纤xiān手纤qiàn夫晌午shǎng 吟哦é琐屑suǒxiè咀嚼jué湿黏黏nián 苔tái藓舌苔tāi 强劲jìng 惊悸jì舔tiǎn舐shì犊情深擎qíng天若即若离脸颊jiá削xiāo成沉思冥míng想羯鼓jié寒濑lài 嘈嘈切切cáo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zhou jiū)愀(愀然)2.成语⑴春寒料峭:料峭,微寒。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精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全)精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94d64df7ec4afe04a1df57.png)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1a02677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1.png)
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说课稿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再别康桥》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精选7篇)
![高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433b64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a.png)
高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精选7篇)高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教学说课稿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语文教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
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①知识与能力目标:②过程与方法目标: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难点原因:突破途径:二、教材处理1、学生状况及对策:2、内容的组织安排: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四、教学程序设计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环节:(分钟)l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efee9f76eeaeaad1f3305b.png)
赤壁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2、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着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行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吧。
二、学生听音频朗读课文下面同学们边听音频朗读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2、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3、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三、内容赏析1、提问:听完朗诵,你对《赤壁赋》有什么感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这样评价苏轼及其赤壁赋(投影):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明)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八(东坡,世号曰:“坡仙”;此二赋,指前后赤壁赋;“遗世”:脱离人世。
)现当代着名作家巴金曾说《赤壁赋》给人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纯净的美感。
赤壁之景到底怎样,让我们来共同欣赏:⑴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
⑵找出描写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提问: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美在何处?你能不能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明确: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
真是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
3、提问:“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几个动词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赤壁的心情?明确:乐──山水之乐、诗酒之乐。
鲁教版语文高二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模板
![鲁教版语文高二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dd2d1df658f5f61fb73666fc.png)
鲁教版语文高二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模
板
提前做好规划对于做好一件事情可以较高的提高效率,下文为大家带来了鲁教版语文高二下册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我说课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
人教版必修教材共五个模块,本册教材属于第四个模块。
主要含有戏剧单元、宋词单元、社科文单元和古代人物传纪单元,旨在培养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性格和冲突,思想和意境以及知人论世的学习能力,在五个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其中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编者选取他们的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意在让学生领略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把握内容、体味情感、掌握写法、陶冶情操,从而提高文化品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高,首先从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考中诗歌鉴赏和名句默写将直接出。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4287e2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d.png)
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最新7篇)篇一: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囚绿记》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本单元所选三篇课文都是散文中的名篇佳作。
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欣赏精美的写景、品味优美的语言,来赏析文章深刻的意蕴。
《囚绿记》是一篇咏物抒情散文,将自然界的“绿”与作家内心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描绘了绿的状态也写出了作者自身的处境,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要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我们的学生经过前两篇课文的学习与熏陶,可以说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
本文篇幅不长,且文字不深,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对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含蓄而内敛的情感认知,还难以理解。
所以,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文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虽然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他们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还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依据以上的分析以及新课标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1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指导学生筛选出关键语句,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来把握语句的重要信息,体会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点:学会圈点批注,理解语句含义,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含蓄的以一棵常春藤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歌颂中华民族不畏、追求自由光明的忠魂洁魄,寄托了他对祖国自由、光明、复兴的热切期盼。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赤壁赋》说课稿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赤壁赋》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7ab083210a6f524ccbf856e.png)
《赤壁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赤壁赋》是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这是北宋著名大家苏轼因著名的“乌台诗案”被贬后写的一篇游记,有很强的思想性。
另外,这又是一篇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掌握常见文言实、虚词的要求,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传授学生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并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双重任务。
二、学情分析经过第一册文言文阅读的学习,学生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不够完善;另外,还缺乏自主鉴赏的意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立足于学生的现状,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的原则,我从三个维度设计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设计依据:为了巩固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深入分析文章内涵,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并作出评价。
设计依据:为了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苏轼面对挫折、困难乐观、豁达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能力。
四、教法、学法:根据新大纲,“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的要求,结合本文骈散结合、声韵优美,节奏富于变化的特点,我拟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主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他们有感情的反复诵读,完成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目标。
然后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课文大意;第二课时重在对文本思想内涵进行研究性的讨论学习,完成鉴赏方面的目标。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精选7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02327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9.png)
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精选7篇)高中语文说课稿课件(篇1)说教材:(一)教材地位《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说学法:学生学法:1讨论交流法2个性展示法3课堂辩论法设计意图:讨论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之后,形成自我观点后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更有助于学生新观点的形成和完善。
个性展示法在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书面的鉴赏分析打好基础。
课堂辩论法的应用使得课堂不同的观点立场相互较量,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
说教法:教师教法:1朗读法2点拨法3归纳法设计意图:诗歌教学永远离不开朗读法,在本次课的设计中,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包括配乐朗诵,学生朗诵喜欢的诗句,背读和教师引读。
让读书声读书声真正的弥漫在诗歌的课堂。
本课以以主问题的设计带起全文的赏析,因此学生的分析鉴赏在课堂的呈现上会显得有些零散,教师借用点拨归纳的方法,结合板书的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条理性,使得学生的发言更清晰。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说课稿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册文言文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a6e9e63783e0912a2162a4b.png)
劝学一:说教材:《劝学》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章,该文章是《荀子》的开篇之作,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艺术。
以这篇文章来开启学生的高中生活,有利于确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同时,这篇文章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对增强高一新生适应课堂教学建立文言文学习模式至关重要,必须认真对待。
二、说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材大纲要求我们: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又是一篇文言文阅读课文,从文体上讲,又是一篇典型的总——分式议论文,所以,这篇文章的教学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的双重任务。
基于此,我确立了本文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实词如:劝、中、就、假、绝等等,虚词如:而、焉、以、其、之。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诵的技巧。
3、德育目标: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三、说课文重点和难点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我确立了本文的重难点: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四、说学情经过过初中学习,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部分文言文词汇,并对文言文学习的模式有了一定认识。
同时对于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还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着力培养他们古文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法:学生通过以前的文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而且,我所教授的班级中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地点拨下较准确地分析文言文的各种特殊现象,比如词类活用、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所以拟定采用以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
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1ef2fb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d7.png)
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高中语文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炮兽》。
一、说教材《炮兽》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属于小说。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晚年炉火纯青之作,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
主要人物有朗德纳克、郭文和西穆尔登。
朗德纳克为解救孩子而自愿落入共和军队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断头台,放走朗特纳克;西穆尔登在痛苦中开枪自杀。
《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的开头。
描写叛军头目朗德纳克侯爵带领舰队从英国偷渡到法国旺岱地区,企图勾结当地反动武装发动某某叛乱。
叛军出师不利,还没到法国登陆就濒临险境,遇到了极大挫折。
然而,他以赏罚分明,指挥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军暂时度过了难关。
小说中那个被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朗德纳克侯爵。
由于肩负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长一人知道。
作者也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秘感。
本文就是为烘托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而设置的。
他将人物置身于一个混乱的危急时刻,考验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现他们的精神和性格。
在《炮兽》一文里,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纳克侯爵的刚毅性格,塑造了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本单元教学目标在于了解和认识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由三大场景组成,场景中又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场景描写与人物性格的关系以及场景描写的作用,这也是小说的教学重点,而体悟作者人道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渗透是本文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方法响应课改号召,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帆船模型,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自主探究学习法,旨在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2 听听那冷雨 教案2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精品教案:2 听听那冷雨 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284354b949649b6649d74735.png)
《听听那冷雨》学习目标:1、合作探究“冷雨”“听雨”中蕴涵的丰富而深沉情感,领悟作者的乡愁情结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预习要求:1、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句。
2、熟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和你有疑惑的地方。
3、思考: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直接出示课题《听听那冷雨》师: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归纳:心喜而雨润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心乐而雨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心苦而雨寒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前三首可能学生会讲到,教师只是强调一下,蒋捷的词是为了和课文的呼应。
)二、解题(再次呈现课题)师:当你面对“听听那冷雨”这个题目时,会获得哪些信息?会产生哪些疑问?(请1—2位学生回答)信息:内心凄凉、乡愁等。
疑问:他是怎么“听雨”的?听到了什么?为什么选择“听雨”,而不是看雨或思雨呢?为什么选择“雨”,而不选择风或雪?为什么“雨”的前面加了“冷”?……过渡: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太多的问题,这是一篇值得大家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的文章。
三、意象探究师:这节课我们不妨来探究一个问题,也许它会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
究竟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情感的寄托,而不选风或雪?从中又寄托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朗读课文1—4节,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鲁教版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鲁教版语文必修二说课稿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c2726d860029bd64783e2cc1.png)
鲁教版必修二《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
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
2018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说课稿(合集)
![2018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说课稿(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724821d5da38376baf1fae47.png)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说课稿2017年赤壁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
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
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
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解读苏轼的儒道兼济思想,进而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苏轼。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1)了解骈散结合“以文为赋”的语言特点(2)鉴赏本文景情理的有机交融(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教学重点:(1)诵读感悟,吟咏品味(2)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
强调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固本厚根”。
鲁教版必修二《警察和赞美诗》说课稿
![鲁教版必修二《警察和赞美诗》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39d96f4dd36a32d737581f2.png)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警察和赞美诗》,这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选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倪文锦先生主编的中等职业学校专用教材语文(基础版)第五单元十七课。
一、说教材本套教材结合职业中专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
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小说的学习,培养和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本课的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实际能力和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主要采用学生品读、讨论,老师引导释疑的方法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本次汇报课讲的是第二课时,过程如下:1导课语: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
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2、故事情节:从第一课时的四个思考题引入本课时,从而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重点是把握苏比为了实现自己的冬居计划而采取的措施及结果。
通过把握情节理解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社会现实。
3、分析人物形象:小说的阅读和欣赏,重点在于通过情节的发展把握人物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苏比的人物形象进行综合把握,可以先从课文情节中归纳,再联系社会现实提升认识。
4、布置作业:突出本单元“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单元目标,不只如下作业。
(1)小说既反映社会现实又超出社会现实,你认为本篇小说的结局合理吗?你有什么看法?请联系实际、运用想象,写一篇短文评价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部分)书籍目录:第一单元山水神韵1 赤壁赋苏轼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利用语境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结合写作意图分析衬托的作用3 再别康桥徐志摩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理解“画面”,把握“诗意”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翻译文言句子要“信”“达”“雅”单元提升训练(一)第二单元探索科学奥秘4 张衡传范晔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揣摩文意断句5 论无性造人托马斯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筛选整合论述类文章信息要找准区域自读文本短文两篇沈致远说数文本素材激活对称趣谈文本素材激活单元提升训练(二)第三单元感受艺术魅力6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把握实、虚景中蕴含的诗人情思7 蒙娜丽莎的魅力傅雷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自读文本贝多芬田园交响乐乔治·桑文本素材激活单元提升训练(三)第四单元人生百相8 套中人契诃夫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把握肖像描写的作用9 鸿门宴司马迁文本素材激活高考考点体验/归纳概括要找准语段,对照原句自读文本项链莫泊桑文本素材激活梦卡夫卡文本素材激活单元提升训练(四)活动性学习专题与经典对话教材习题答案与解析本书习题答案与解析高中语文精品说课模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板块,这一专题……,《》表达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主题。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3、教学重难点: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是……。
二、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养成调动情感、运用想象来填充意象,品悟情感的习惯;另外,爱国已成为他们情感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阅历有限,他们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诗人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用于诗歌)】【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积累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但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高一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了解得较为肤浅,(换成合适的一句话)所以在理解文章主旨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用于文言文)】【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拥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
所以在阅读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
(用于现代文、小说)诗歌不能用这个,因为诗歌不讲求理性认识,除非哲理诗。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设定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
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
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勤动口、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的参与的教学过程中来。
四、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为学生播放歌曲《我的祖国》,“”歌词所体现的情感与本文不谋而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导语是:这样的导语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烛之武退秦师》、《拿来主义》那个单元)第二:介绍作者、背景(如果有背景有文体,就板书“作者、解题”)首先,请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引导学生从作家的地位、称号,代表作品,写作风格和名言警句这四个方面来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其次,为学生介绍**(文体)的基本特点,引导学生积累必要的文学常识,提升语文素养。
最后,利用幻灯片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第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解决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设置这一环节)是想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居高临下,为微观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
首先,请学生通读课文,扫除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也就是文章讲了什么事,传达了什么情)其次,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踊跃发言,老师点评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建议文章分为()部分。
最后,请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主旨,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后,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篇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教给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和套路。
疏通文意(用于文言文)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文言文心生畏惧,设置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为探讨文章内容打基础。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扫除生字词障碍,注意句读。
其次,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第三,老师请同学们分组整理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勾画批注。
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最后,老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学生巩固吸收,注意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在对文本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下一环节:文本探究,突破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或者探讨)……(适当地把难点再说一下,可以是学习写作技巧、论辩技巧、进谏艺术;也可以设置探究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
为此,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象征艺术(为此,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形象;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
)(用于现代文)1.首先请学生重点阅读(朗读)课文的()部分,划出包含作者情感的句子(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交流心得,全班讨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2.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老师点评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请学生分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完整。
老师明确后,学生举例说明。
探究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
为此,我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象征艺术(为此,我将引导学生分析“我”的形象;为此,我将引导学生思考。
)(现代文)第四:鼓励学生总结本课所学,既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检验了老师的教学效果。
第五:根据新课标尊重学生差异性的要求,我将设置两个不同层次的作业:1.背诵课文(精彩段落)2.写一篇文章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3.五、说板书设计我认为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就本文而言,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一文的粗浅认识和教学预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生成,及时做出调整,以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指正,谢谢!1、《赤壁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后接《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
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解决办法: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三、学生分析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
3、第二课时,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美读成诵(一)导入课文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
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