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地理自然地理第2单元第5讲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地球上的气候现象。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和特点;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3. 气压带和风带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复杂影响。

教学准备:1. 地图、气象图和相关图片;2. 多媒体设备;3. 气压计和指南针。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气候的分布规律,激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好奇心。

二、讲解1.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中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以及它们之间的风带分布。

2.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包括降水、气温和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三、实验利用气压计和指南针进行气压和风向的测量,让学生亲自感受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四、探究让学生观察气象图和气候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与地球气候的关系,探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五、总结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和影响,强调其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六、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气压带和风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农业、交通和旅游等方面。

七、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调查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初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以及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同时,学生也应能够培养出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概念和特点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纬度地区受到太阳辐射的不同,形成的一系列气压分布带。

气压带的特点是:•气压带的分布与地球的纬度有关,随着纬度的增加,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季节有关,随着季节的变化,气压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气压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气压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风带的概念和特点风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带的存在,形成的一系列风向和风速分布带。

风带的特点是:•风带的分布与气压带的分布有关,随着气压带的位置变化,风带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风带的分布与地球自转有关,地球自转会使得风带呈现出东西向的分布特点;•风带的分布与地形有关,高山地区的风带会受到地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是:•赤道附近是低气压带,也是地球上最热的地区,因为太阳辐射最直接;•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北贸易风和西南季风;•赤道以北和以南的地区是高气压带,因为这些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高气压带会形成一系列的风带,其中最著名的是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赤道附近的低气压带和风带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副热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会形成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就是由于赤道附近的气压带和风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然后通过演示的方式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赤道附近是最热的地区?•为什么有些地区常年下雨,有些地区则非常干燥?•为什么有些地区经常刮风,有些地区则很少刮风?2. 讲授环节讲授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看一幅气压图,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气压?2. 在气压图中,压力高的区域是什么颜色?3. 在气压图中,压力低的区域是什么颜色?二、讲授(25分钟)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请教师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带、温带和热带。

北极带的两侧有极地高压区,形成了北极的寒冷气候;温带的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压,形成了温带的温凉气候;热带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形成了热带的炎热气候。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北极带:冷空气下沉,因而形成极地高压,并有极地东风。

温带:副极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形成了两个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热带:地球赤道附近的晴朗,大量太阳能吸收形成一个地区,这就是副热带高压,两边是两个风带:东北风带和东南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北极带:非常寒冷,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人类也无法生活,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

温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有广阔的农田和自然资源,处于地球环流中心,冷暖空气相遇,天气多变。

热带: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处于地球环流边缘,易受到台风、风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三、讨论(10分钟)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地球气压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 为什么北极带气温非常低,而热带气温非常高?3. 人类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存?四、总结(5分钟)请师生一同总结今天所学和讨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案:气压带和风带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 熟悉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3. 能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概念及形成原因;2. 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2.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气压带的形成原因;2. 不同气压带对风带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1. 气压带概念及形成原因(45分钟)在讲授之前,先给学生分发相关材料,让他们进行阅读。

1. 气压带的概念带指的是一定的区域、范围,气压带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中,一定区域气压的平均状态。

在地球上,由于阳光辐射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作用下,不同纬度的气压会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北极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低压带和南极高压带。

2. 形成原因气压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综合影响:(1)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是一个大的球体,由于地球自转的作用,一定范围内的气体会产生环流。

此外,太阳对地球的辐射也是影响气压带形成的重要因素。

(2)地形的影响地球的地形也会影响气压带的形成,比如高山上空气温度低,压力大,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就会生成高压带。

(3)海洋的影响海洋中的水体比陆地温度稳定,海洋表面所受的日照辐射也大,这些因素都会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

2. 全球气候带及其特征(45分钟)1. 赤道气候带特征:年平均气温高达27℃,日照时间长,降水充沛,高温多雨,日夜温差小,季节性小。

地区:赤道附近地区,包括南美洲、中非、东南亚、北部澳洲等地。

2. 热带气候带特征:年平均气温高达18℃~27℃,温暖干燥,降水少,季节性强,日夜温差小大。

地区:北回归线到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包括北美洲中南部、南美洲南部、非洲南部等地。

3. 温带气候带特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8℃~18℃,季节分明,夏季温暖多雨,冬季严寒少雨,日夜温差大。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2. 能力目标:能够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简单分类和绘制流线图;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特点;2.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气压带和风带的简单分类和绘制流线图。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2. 问题解决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组织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气候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10分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15分钟)a.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压和风向,进行分类。

b. 学生讨论和总结,将地球划分为低压带、高压带和赤道风带、副高带、副低带、极地风带。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15分钟)a.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b. 学生讨论和总结,将低压带和赤道风带、副高带和副低带、高压带和极地风带进行对应。

5. 绘制流线图(10分钟)a. 分组进行绘制流线图的实践操作,每个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绘制。

b. 学生交流和分享流线图,进行评价和讨论。

6. 小结与拓展(5分钟)a.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b. 提问学生,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绘制流线图进行了实践操作。

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法、问题解决法和组织合作学习等。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引言: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了解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变化对于预测和理解天气变化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地球大气中的作用。

一、概念解释:1.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地球表面上纬度相近的区域,气压在该区域内大致相同的带状区域。

地球上主要存在着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四个气压带。

2. 风带:风带是指在气压带内,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处受到不同的太阳辐射,形成的环流系统。

根据气压带的分布情况,可分为副热带风带、副极地风带和极地风带三个主要风带。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作用:1. 气压带的形成: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以及大洋、大陆的影响密切相关。

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地区形成,后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依次出现。

2. 风带的形成: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副热带风带主要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赤道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

副极地风带主要是由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产生的气流形成的。

极地风带是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吹拂的气流形成的。

3. 气压带和风带的作用: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球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使得不同纬度区域之间的气压均衡,并形成大尺度的气候现象。

风带在地球上主要负责热量的传递和平衡,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

三、教学活动建议:1. 探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地图,让学生发现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分布状况,引导他们思考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并与太阳辐射、地球自转等现象联系起来。

2. 模拟风带的环流系统:利用各种教具如水盆、电风扇等,让学生模拟风带的产生与变化过程。

通过观察和实践,帮助学生理解风带的形成机制和作用。

3. 气候分析与比较:选择不同的城市,比较它们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气压带和风带的角度解释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图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气压和风的关系。

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讲解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地球形状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4.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移动规律等。

5.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温度、风向等因素的影响。

6.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区的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的影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原因和特点的掌握。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航运等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1.1 气压带1.1.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日照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大规模气压分布带。

1.1.2 分类: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

1.2 风带1.2.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的分布带。

1.2.2 分类: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第二章: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2.1 赤道低气压带2.1.1 成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地表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2.1.2 特点:降水丰富,多对流雨,风力较小。

2.2 副热带高气压带2.2.1 成因:副热带地区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2.2.2 特点: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2.3 极地低气压带2.3.1 成因:极地地区地表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低压带。

2.3.2 特点:寒冷干燥,风力较小。

第三章:风带的成因和特点3.1 信风带3.1.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信风带。

3.1.2 特点:信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3.2 西风带3.2.1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西风带。

3.2.2 特点:西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大。

3.3 东风带3.3.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东风带。

3.3.2 特点:东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对天气的影响4.1.1 低气压带:降水丰富,多对流雨。

4.1.2 高气压带: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4.2 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2.1 信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4.2.2 西风带:风力较大,降水适中。

4.2.3 东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变化5.1 季节性变化5.1.1 气压带的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1.2 风带的移动:信风带和东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西风带四季变化不大。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用大气环流的形成前提(假设条件)的变化贯穿教学过程:1、第一次假设,在3个前提下分析理想地球单圈环流图,为后面三圈环流做好铺垫2、第二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有变化(地球自转带来地向偏向力的影响),绘制三圈环流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第三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又有变化(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解释三圈环流的季节移动规律。

4、第四次假设,强调前提条件还有变化(地表不均匀),预告季风环流的形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大气环流的概念、意义和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4、理解气压带、风带与天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复杂的实际情况。

2、学生动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理清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

3、补充降水条件,学生探究分析气流运动与降水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的关系,为后面学习气候打好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习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

【学习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导学案引导、读图绘图、协作探究。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马纬度”的由来,设问:为什么马纬度是无风带?一、大气环流学生阅读教材33页,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意义放在第二节整体结束后在和同学们共同分析理解,这里不强调。

)二、单圈环流师生共同完成教材33页活动题。

引导学生分析冷热差异、气流运动、气压状况,画出环流模式,强调形成前提。

形成前提:①地球不自转②太阳直射在赤道③地球表面均匀(第一组假设)问题: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引入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图表、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学生活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3. 提高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认识,加深对地球运动引起地理现象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5. 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及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应用实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

五、教学准备:1. 准备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资料和案例。

2. 准备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像和资料。

3. 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4. 安排多媒体教室,准备相关软件和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大气运动。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季风气候、台风等。

4. 地球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和看法,进行互动交流。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示意图。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3.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举例说明。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自主发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设想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形象直观地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设计课堂实验、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提高课堂氛围。
3.设想三:注重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我国夏季会有东南风,冬季会有西北风?”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气候现象,从而引出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气压带和风带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这一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气压带或风带进行深入探究。
2.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气压带或风带的成因、分布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3.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4.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3.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形成机制、对气候的影响等。此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4.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气压带或风带进行深入探究,鼓励组内讨论和分享。
-小组间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设想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案及课标解读。

2. 相关地图和图片。

3. 教学道具和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

2. 讲解: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风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风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讲解: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续)4.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解。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4.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 气压带和风带的运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气象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其基本含义。

3. 讲解形成原因: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让学生理解其内在规律。

4. 展示分布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其分布规律。

5. 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掌握不牢固的知识点,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加强。

也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与测试: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1. 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2.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

气压带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概念,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2.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3. 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2. 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各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引导学生注意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讲解】1. 气压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解释气压带的含义:指地球上在特定纬度范围内,气压变化规律相似的区域。

- 示范世界气压分布图,解读各个气压带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2. 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 解释风带的含义:指在特定纬度范围内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空气流动。

- 示范世界风带分布图,解读各个风带的名称和分布范围。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区域的温度和降水变化情况。

- 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季风、降雨等气候现象的影响。

4.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与运动规律- 解释气压带的形成原因:不同纬度上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导致空气的加热和冷却不均匀。

- 解释风带的形成原因: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科氏力导致气流偏转,形成气流的环流。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某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可能的气候变化原因。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资料、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其他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洋流形成、季风气候等。

四、教学评价1. 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程度;2. 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课堂反思通过此教案的讲解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全面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分布特点,了解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掌握形成机制和运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教案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气压带和风带变化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机制。

2. 学生能够分析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着经纬度的变化。

3. 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2.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经纬度的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4. 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和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机制。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着经纬度的变化。

四、教学难点:1. 分析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2. 了解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概念、特征、机制等,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知识。

2. 实验法: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3. 控制变量法: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让学生比较不同经纬度区域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4. 讨论法:通过讨论气压带、风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加深学生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所学的关于气象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 讲授: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特征以及它们的形成机制。

3. 实验: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模拟不同经纬度区域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气候变化。

4. 控制变量:让学生比较不同经纬度区域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通过控制变量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规律。

5. 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气压带、风带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开展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考核方式:笔试、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

2. 考核内容:涵盖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特征、形成机制、随经纬度变化、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识点。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4.能够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一、导入(10分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地理图,与学生互动讨论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气压带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气压带是指大气压力等值线相互连接的连续带状区域,是气压分布的一种表现形式。

2.教师讲解风带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风带是指大气循环中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对太阳辐射的不同程度造成的气体的水平运动形成的带状区域。

三、形成原因及特点(30分钟)1.教师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黑板进行讲解,并补充一些生动的例子或实践经验。

2.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如赤道低压带的热带风、副热带高压带的持续稳定的干燥天气等。

四、实例分析与讨论(30分钟)1.教师给出全球大气循环的图表或地球仪,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气压带和风带使不同地区的天气出现怎样的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使得沙漠地区长期缺水,赤道附近气压低使得热带雨林常年湿润等。

五、巩固与拓展(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分析该地区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天气的影响。

2.让学生使用互联网或图书馆找到更多的实例来进一步丰富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3.组织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交流。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并给予相关的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思考和思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讲气压带和风带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分布规律,会判断风带的风向.2。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特点。

3.结合区域环境特征的分析,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成因。

1。

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错误!⇒三圈环流错误!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是什么?(1)气压带(2)风带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原因及规律是什么?(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特别提醒]二、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环流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使原来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分布特点是什么?(1)1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2)7月份:亚欧大陆上出现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环流的主要表现是什么?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有哪些?2。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的控制1.图1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局部示意图,此时乙气压带分布北界的纬度度数为30°。

图2为甲区域A地某条河流状况示意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图2(1)图中所示半球是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甲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乙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

(2)在甲、乙气压带之间的风带的名称是________,其盛行风向是________。

(3)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填“冬季"或“夏季”),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4)常年受甲气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答案](1)南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2)东南信风带东南风(3)冬季南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或整体南移(4)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2.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此时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最有可能为________季(填“夏”或“冬"),该季节非洲动物大迁徙的线路最有可能是________(填“A”或“B”)。

(2)甲地冬季盛行________季风,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乙地夏季盛行____________季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3)说出甲乙两地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气候条件______________。

(4)与丙地所属的气候类型密切相关的气压带或风带是______________。

(5)丁地所属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冬A(2)西北寒冷干燥或温和少雨西南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或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右偏成西南季风)(3)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4)盛行西风带(5)南北纬20°~30°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错误!(2018·全国卷Ⅱ)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❶。

2018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据此完成(1)~(2)题。

(1)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A.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2)对于极地科学考察而言,恩克斯堡岛所在区域的优势在于()A.生物类型多样B.对全球变暖敏感C.大气质量优良D.人类活动影响少[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❶恩克斯堡岛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

❷图中显示出恩克斯堡岛的经纬度位置,陆缘冰界、海洋永冰界、冰盖雪被的分布状况。

第二步:调用知识极地地区存在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为东北风,南半球为东南风.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信息❷可知,恩克斯堡岛位于南纬70°~80°之间,应为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控制,盛行东南风,由此可判断五星红旗是向西北方向飘扬。

第(2)题,结合信息❶和❷可知,恩克斯堡岛上分布有冰盖雪被,附近靠近陆缘冰界和海洋永冰界,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盖雪被融化,陆缘冰界和海洋永冰界发生变化,在此考察优势明显。

[尝试解答](1)D(2)B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1)看成因理解气压带的形成①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

温度高,则气压低;温度低,则气压高。

a.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b.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②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

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a.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b.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2)看“偏转"突破风带的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如图)。

(3)看“分布"突破位置判断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附近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2.图示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方法技巧]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高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考向一结合图示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位置随季节而变化。

下图为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处的风向分别是()A.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B.东北风、东南风、西南风、西北风C.东风、北风、西北风、西南风D.东北风、东南风、西风、西风2.热带辐合带()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温变化C.影响的地区气候温和D.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多1.D 2.D[第1题,读图可知,①②分别为北半球和南半球的低纬信风,③④分别为其高空风带,根据气压带和地转偏向力判断具体风向。

①位于0°~15°N之间的近地面,处于东北信风带,风向是东北方向;②位于0°~15°S之间的近地面,处于东南信风带,风向是东南方向;③位于15°S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吹西风;④位于15°N高空,最终吹西风。

故选D项.第2题,图示辐合带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的影响,对于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对于南半球而言,夏季偏南,冬季偏北;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影响的地区主要是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受热带辐合带影响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

]考向二分析自然现象,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020·成都外国语学校模拟)“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静寂的恐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

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

”据此完成3~4题.3.文字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A.欧洲西部B.非洲南部C.中国西北D.马来群岛4.“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的原因可能是()A.位于赤道无风带B.雨、烟受重力作用C.地转偏向力为零D.受人为因素干扰3.D4。

A[第3题,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没有季节变化,可能是热带或寒带,欧洲西部、中国西北有明显季节变化,A、C 错;“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说明有降雨,没有风,不可能是寒带,非洲南部冬季受西风带控制,B错;最可能出现在马来群岛,是热带雨林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无风,D对.第4题,“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的原因可能是位于赤道无风带,A对;受重力作用不是烟垂直升起原因,B 错;地转偏向力只影响水平运动物体,C错;雨、烟垂直运动特点,与人为因素干扰无关,D错。

]北半球的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错误!(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❶。

读图,回答(1)~(2)题。

(1)该月最可能是()A.3月B.6月C.8月D.10月(2)此时,澳大利亚()A.①地天高云淡B.②地干热风大C.③地南风暴雨D.④地北风酷热[思维流程]第一步:提取信息❶图示区域为澳大利亚,反映的是某月19日18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❷图中显示出了①、②、③、④地的位置。

第二步:调用知识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澳大利亚西北部夏季盛行西北季风,冬季盛行东南信风;在等压线图中,高压中心,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等压线密集,风速大;等压线稀疏,风速小;在水平方向,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第三步:综合判断第(1)题,由图中的等压线分布状况可知,副热带高压脊线基本沿40°S延伸,20°S附近有两个较明显的强低压,说明此时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应为南半球夏秋季节,因此该月份最有可能为3月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