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精品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3课时
教学方法
读图法,绘图法,讨论法,共同探究法,演示法
新课教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重点)
导入:和学生回顾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方向受那几种力的影响和高空大气受两种力的影响下风向和等压线平行。
新课讲授:
1、大气环流:由热力环流说到风,然后引出大气环流。说出大气环流的定义和意义。利用身边的生活情境形象解说大气环流的意义。例如:在夏天,屋内开着空调,当你打开门的时候,外面热的空气被风吹进屋内,这样你就会切肤的感觉到了屋内的温度就有了一定的变化。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规律和记忆
读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大概略说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然后在黑板上画
由此略图,中间是赤道低压带,两极是高压带,而高低压带相间分布,风带分布在两气压带中间,同时提醒学生注意风带的方向,主要是首先能记住或者分析气压带的高低,然后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而这个时候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出现偏转就可以知道了。
2、绘图(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图),提出一个假设1:地球不自传,地表均一的情况下,地球的大气环流会呈现什么样子的环流形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表面的气压分布和风带分布。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特征和形成原因。
3.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地球仪、气压图、风向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让学生看一幅气压图,回答以下问题:1. 什么是气压?2. 在气压图中,压力高的区域是什么颜色?3. 在气压图中,压力低的区域是什么颜色?二、讲授(25分钟)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请教师在地球仪上指出北极带、温带和热带。
北极带的两侧有极地高压区,形成了北极的寒冷气候;温带的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和副极低压,形成了温带的温凉气候;热带两侧有副热带高压,形成了热带的炎热气候。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北极带:冷空气下沉,因而形成极地高压,并有极地东风。
温带:副极低压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形成了两个风带:西风带和东风带。
热带:地球赤道附近的晴朗,大量太阳能吸收形成一个地区,这就是副热带高压,两边是两个风带:东北风带和东南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请教师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北极带:非常寒冷,几乎没有植物和动物生存,人类也无法生活,但有丰富的石油、煤炭和金属矿藏。
温带: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有广阔的农田和自然资源,处于地球环流中心,冷暖空气相遇,天气多变。
热带:温度高,湿度大,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但处于地球环流边缘,易受到台风、风暴和旱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三、讨论(10分钟)请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地球气压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分布的?2. 为什么北极带气温非常低,而热带气温非常高?3. 人类如何适应不同气候条件的生存?四、总结(5分钟)请师生一同总结今天所学和讨论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阅读《气压带和风带》相关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1.1 气压带1.1.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日照和地球自转引起的大规模气压分布带。
1.1.2 分类: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低气压带。
1.2 风带1.2.1 定义:地球表面上由于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的分布带。
1.2.2 分类: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第二章: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2.1 赤道低气压带2.1.1 成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地表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
2.1.2 特点:降水丰富,多对流雨,风力较小。
2.2 副热带高气压带2.2.1 成因:副热带地区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2.2.2 特点: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2.3 极地低气压带2.3.1 成因:极地地区地表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低压带。
2.3.2 特点:寒冷干燥,风力较小。
第三章:风带的成因和特点3.1 信风带3.1.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信风带。
3.1.2 特点:信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3.2 西风带3.2.1 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西风带。
3.2.2 特点:西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大。
3.3 东风带3.3.1 成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气压梯度力形成东风带。
3.3.2 特点:东风带的风向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力较小。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对天气的影响4.1.1 低气压带:降水丰富,多对流雨。
4.1.2 高气压带:晴朗干燥,风力较大。
4.2 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2.1 信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4.2.2 西风带:风力较大,降水适中。
4.2.3 东风带:风力较小,降水较少。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变化5.1 季节性变化5.1.1 气压带的移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1.2 风带的移动:信风带和东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西风带四季变化不大。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4.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天气预报中的气压变化,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含义。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讲解高压带、低压带、盛行风带和极地风带等不同类型的气压带和风带。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自转、地球形状、太阳辐射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学习。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了解季节性变化和纬度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能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
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分析春、夏、秋、冬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3.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讲解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地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4. 解析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原因:分析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等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影响。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知识的学习。
《 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
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标考点知识细化素养要求应用实践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影响三圈环流的成因熟练绘制三圈环流简图分析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准确判断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正确分析某地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判断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影响分析季风环流的成因与分布季风气候的成因与分布依据分布判断季风气候类型对应学生用书第47页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移动1.三圈环流的形成与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读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三圈环流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错误!⇒三圈环流错误!2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成因以北半球为例①气压带名称成因A赤道低气压带气流受热膨胀上升热力因素C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动力因素E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相遇,暖气流被迫抬升到冷气流之上动力因素G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受冷收缩下沉热力因素名称成因对应的南半球风带风向B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东南风D盛行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南风西北风F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东北风东南风1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特别提醒]1全球气压带、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气压带也表现为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2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篇: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1.根据动画演示,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以研究大气环流为例,归纳出科学领域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1.1 气压带的定义和分类1.2 风带的定义和分类1.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2.1 赤道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3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2.4 极地高气压带的分布和特征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3.1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变化的原因3.2 赤道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3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4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季节变化3.5 极地高气压带的季节变化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4.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4.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4.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4.4 气压带和风带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实际应用5.1 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5.2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空事业中的应用5.3 气压带和风带在航海事业中的应用5.4 气压带和风带在农业布局中的应用第六章: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6.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6.2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出行的影响6.4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户外活动的影响第七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与预测7.1 气压带和风带的监测方法7.2 气压带和风带的预测方法7.3 气象卫星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7.4 气象雷达在气压带和风带监测中的作用第八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与研究8.1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意义8.2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学方法8.3 气压带和风带的学术研究动态8.4 气压带和风带的研究前景第九章:气压带和风带的环境影响9.1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环境的影响9.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9.3 气压带和风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9.4 气压带和风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第十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对策略10.1 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社会的挑战10.2 气压带和风带灾害的应对措施10.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适应策略10.4 气压带和风带研究的政策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补充说明: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定义和分类对于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具有重要意义。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1.2.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1.2.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2.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气压带2.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全球气压带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气压带的气候特点。
2.2 教学内容2.2.1 全球气压带的分布2.2.2 热带低压带2.2.3 副热带高压带2.2.4 温带低压带和高压带2.2.5 高纬度低压带和高压带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风带3.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全球风带的基本特征,掌握不同风带的气候特点。
3.2 教学内容3.2.1 全球风带的分布3.2.2 信风带3.2.3 西风带3.2.4 极地东风带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4.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4.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4.2.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4.2.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结合图表、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应用5.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2. 利用地球仪进行实地操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步骤:1. 引入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通过多媒体演示,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3. 利用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掌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让学生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地域性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利用地球仪,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3. 利用地球仪,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地域性变化。
4. 引导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理解。
2.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解释实际现象的能力。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现象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图中所示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天气现象。
第二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气候变化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一年四季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气压带和风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变化规律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规律。
2.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气候变化。
第三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天气预报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温的影响。
2. 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3. 气压带和风带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出示不同地区的气象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及影响。
2.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3. 进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分布图,引发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兴趣。
2. 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成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运动等因素如何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产生。
3. 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讲解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压带的分布规律,以及主要风带的分布特点。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天气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以特定地区为例,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标注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2. 选择一个地区,分析其气候受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分析,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的影响。
2.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3.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压带和风带,以及这种影响对环境的意义。
八、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分布图和风带分布图。
2. 相关气象数据和案例研究材料。
3. 多媒体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九、教学安全1. 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遵守纪律,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伤害。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2. 讲解: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并能够描述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练习题的布置,可以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特点的理解。
第二章: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教学目标】1. 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掌握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3. 能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难点】1.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
2. 讲解:讲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解释其特点。
3. 互动:引导学生通过地球仪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特点。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描述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章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形成原因,掌握其特点,并能够描述其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赤道低气压带和热带风带的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3.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4.能够通过图表和实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一、导入(10分钟)在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幅全球地理图,与学生互动讨论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二、概念讲解(20分钟)1.教师讲解气压带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气压带是指大气压力等值线相互连接的连续带状区域,是气压分布的一种表现形式。
2.教师讲解风带的概念:教师向学生解释风带是指大气循环中由于地球自转和不同纬度对太阳辐射的不同程度造成的气体的水平运动形成的带状区域。
三、形成原因及特点(30分钟)1.教师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黑板进行讲解,并补充一些生动的例子或实践经验。
2.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如赤道低压带的热带风、副热带高压带的持续稳定的干燥天气等。
四、实例分析与讨论(30分钟)1.教师给出全球大气循环的图表或地球仪,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各个气压带和风带使不同地区的天气出现怎样的变化。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使得沙漠地区长期缺水,赤道附近气压低使得热带雨林常年湿润等。
五、巩固与拓展(3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地区,分析该地区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天气的影响。
2.让学生使用互联网或图书馆找到更多的实例来进一步丰富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3.组织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交流。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要点和难点,并给予相关的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思考和思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分类。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推理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分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分类、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沙漠气候等。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应用,如天气预报、航空事业等。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成因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地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动画演示。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意见、情况、思路、方法、条件、前提、空间、模式、传统、认识、问题、难点、要点、有效、深入、继续、充分、现代、平衡、和谐、快速、合作、统一、加深、发现、掌握、了解、规律、特点、位置、关键、意识、理想、要素、基础、需要、氛围、重点、能力、纽带、方式、作用、标准、规模、水平、关系、分析、逐步、形成、制约、纠正、引导、鼓励、服务、强化、帮助、方向、加强、提高、实施、结合点、中心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全球性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比较抽象,且形成过程难以理解,还需要学生加上立体空间思维。
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影像资料:《郭川航海30天:无风带的挣扎》(播放至1分30秒)提问:郭川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无风带”指哪里?什么原因造成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一课时学生复习旧知:热力环流。
(对照学案上给出的图形,学生画出热力环流图并描述形成过程。
根据a、b两地冷热状况,画出热力环流师: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纠正。
[讲授新课]如果将热力环流原理应用到全球范围,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
一、单圈环流学生提前制模型,完成导学案,课堂上上台展示。
学生分析、讲解(内容包括开成单圈环流的前提、影响因素及形成过程)学生讲解之后,教师要及时评价并鼓励表扬学生。
并补充如下内容。
师:大家回答都很勇跃积极,内容表述准确,说明大家做了充分的准备。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高空和近地面,我在地球表面的南北极点、赤道附近画了一个人,头顶示意是高空,脚底示意近地面。
此时,由于赤道附近的近地面受热,赤道附近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在高空形成高压;南北极附近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这样,在高空空气就由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空气就由两级流向赤道。
左右的同学互相检查一下,看看对方是不是画对了,如果都知道怎么画了,你们给书上33页的图2、9标一标箭头的方向。
生:--------师;把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如果单就北半球来说,这里只存在一个圈,所以我们把这种大气环流也称作“单圈环流”。
请同学们把“单圈环流”这四个字标注在图2、9的旁边。
[板书]:单圈环流(理想模型)生:-------师:标注好后,再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这样的单圈环流会不会一直存在?生:---------师:有的同学说会一直存在,有的同学说不会一直存在,到底会不会呢?请看33页活动的第一自然段,一起来大声朗读-----生:-------师:那这样的单圈环流到底会不会一直存在呢?生:不会。
师:这次大家的意见都很统一了,是的,这样的单圈环流是不会一直存在的。
请同学们将刚刚朗读的勾画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要形成单圈环流的话,有三个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在这里,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下这个思维方法:要认识一个复杂的事物,我们首先是把它理想化,因为理想化的事物比较简单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然后再逐渐的给其施加真实的外界因素影响,使其逐渐的还原成为一个复杂的现实的事物。
接下来,我们将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逐步的还原,首先给其增加地球自转这个现实因素。
[板书]二、三圈环流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地球自转了会对这个理想的单圈环流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生:-------师: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一下前面我们是学过的三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在高空,由于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平行;在近地面,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会偏转成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
第二个知识: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第三个知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右偏在南半球左偏,简称为“南左北右”。
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比如说,北半球近地面的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东北风;北半球近地面的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逐渐的偏转成为西南风;南半球反之。
生:-------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课件上这幅图,先来理解低纬环流圈的形成。
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图:教师对照图片解释。
(这部分内容抽象,不容易理解,不能让学生自己分析,需要教师讲解)现在假设地表均一和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在南北纬5度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注意这是一个气压带,是有一定范围的。
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南风)。
受自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南风。
)在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请同学们边分析边画西风)。
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请同学们以30°为中心标注副热带高气压带)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形成北风,(请同学们标注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之为东北信风。
(请同学们画东北风,标注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在赤道地区辅合上升,这样便在赤道与北纬30°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请同学们标注低纬度环流圈)教师边演示边讲解,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图,加强理解记忆。
明白了低纬环流圈的内容之后,我们来学习中纬和高纬环流圈的内容。
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讨论并展示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学生展示之后教师补充讲解。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出的气流,是北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请同学们画北风、东北风,标注极地东风)较冷的极地东风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称之为极锋。
(请同学们观察图2、10极锋的画法、副极地上升气流,在这里不展开讲解)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请同学们画气流向南向北)从而形成了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
(请同学们标注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流到高空即向南向北流走,致使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请同学们画并标注副极地低气压带)师:都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看黑板,就半球而言,存在“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一共有三个圈,我们称之为“三圈环流”。
请同学们标注好“三圈环流”。
再看到我们本节课标题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所以三圈环流的过程我们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我们要求掌握的是三圈环流形成的结果,即所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
大家数一下,在北半球一共有多少个气压带和风带?生:四带三风。
师:在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是使地球向左偏转,所形成风带的方向与北半球相反,但气压带却与北半球相似。
请同学们快速的将南半球的“四带三风”画出来----生:------师: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大风带:南北半球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中纬的西风带,南北半球极地东风带。
我们将其简称为“七风六带”。
[板书]: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七风六带为了更好的帮助同学们记忆这“七风六带”,我们一起来找一下它们分布的规律。
如果以赤道为中心的话,将南北半球对折的话,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是可以重合的。
师:就得出了第一个规律——南北对称。
板书:南北对称得到这个规律,我们只要记住了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按照对称性原则就可以记住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从赤道向北,气压带分别出现了“低气压带”“高气压带”“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可以看出气压带出现的高低高低相见分布的;并且除了赤道与极地是“正”的意外,北纬30°附近与北纬60°附近都是“副”的,区别在于北纬30°附近是“副热带”,注意不是“副赤道”,北纬60°附近是“副极地”。
总之可以归纳为: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板书]: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赤道向北,依次出现“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气压带”,可以归纳出第三个规律——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
板书: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师:补充:如果不好记忆风带的风向的话,可以先把高低气压带先记住,然后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然后“南左北右”,最后也可以判断出风带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