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1
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对地理现象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但学习方法和技巧方面仍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影响。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并进行讲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分布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撰写观察报告。
2.教学目标:
4.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分析中,深化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及分布特点。
2.学会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气候变化、地理环境差异等。
3.掌握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形成原理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不够深入。
2.实践与应用:
(1)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气压和风现象,如季节性风向变化、气压变化对天气的影响等,撰写观察报告。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系列的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合作和探究的方式深入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同时,我还会提供一些实际观测数据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实际天气现象和案例,学生将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同时,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时,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我问道:“为什么会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试图找到答案。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在课堂结束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一地理必修1第2章中,学生将学习到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这一章节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气象学的基本原理和大气运动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难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首先,我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台风等,让学生感受到气象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动态模拟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课标解析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重点理解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对气压带和分带分布的影响;重点掌握影响气候的五大因素和世界主要气候的特点、分布状况,并能够阅读和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示意图。

学会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概念:成因:意义:假设条件: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再是,最后近地面形成压带和个风带。

动:随南北移动而移动。

北半球夏季移,冬季成因:对气压带的影响表现:季风:的影响因素 、 、 、三、典题解析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

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5)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断出该图表示的是7月份。

再从印度所处的位置可判断其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印度洋海水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向东运动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东亚吹东南季风,附近为日本暖流。

答案:(1)7月 印度低压(或亚洲低压) 热带季风气候 (2)东南 日本暖流(3)西南顺(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5)因东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面对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其热力差异明显,季风环流最典型。

2、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点位于30°N附近B、乙点位于30°NC、①是冷性气流D、②盛行西南风解析:本题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如从甲、乙两处入手,比较困难,只有从60°处入手,仔细观察,该处有①②两支气流相遇,①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由此可见①气流是中纬西风,②气流是极地东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3课时)+教案+

教学设计1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a、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b、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提问: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
通过讲解和演示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3.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请结合P41活动对“季风环流”进行以下内容的探究。

(逐步投
二、课堂总结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带被高、低气压中心切断。

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重要原因之一。

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1)该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气压带、风带南移)。

)上图表示北半球的(夏)季,图中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别为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

A、B两处季风中,主要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是
另一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高温多雨
.终年炎热干燥
C三地中冬季气候最温和的是 A ,年降水量最少的。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人教版)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方法与过程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4.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不同气候类型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气候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3.几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师]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节课主要讲述最具典型意义的环流形式:三圈环流。

[板书] 一、三圈环流[教师]我们前面已经学过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

那从理想状态上来讲,我们地球最冷和最热的地方是在哪呢?[学生回答]赤道极地[教师] 对。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课程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气压带的分布与特点–亚热带高压带–副热带低压带–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2.风带的分布与特点–北极地区风带–副极地区风带–赤道地区风带–季风区风带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影响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播放相关气象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首先,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

其次,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地气候差异带来的生活方式、经济生产上的差异,并探讨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气候条件。

第三步: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案例,例如南亚季风、地中海气候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个气温带和风带的具体气候条件,并分析其对当地农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步: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从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认识、气候条件和影响方面出发,进行交流和探讨,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步:拓展通过邀请地理专业人士或科普人员,进行现场或视频授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应用。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影响,认识到气候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思维。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含解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教学方式】 讲授法、读图法、绘图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马纬度的故事[自主学习一]阅读第一段,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特性及意义[板书]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2)特性:全球性、有规律、长时期的平均状态(3)意义: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是影响各地天气和气候的重要因素。

[板书]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假设一: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提问: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什么?生: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

[自主探究一]提问: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完成P33活动,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的方向结论一:在假设一条件下,全球由于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形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称为单圈环流。

[板书]形成单圈环流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讲解: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着。

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高带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会发生偏转。

[板书]假设二:地表均匀,太阳直射赤道提问: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生: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教师讲解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边画图边讲解)①赤道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师: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之间,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师: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向北向南流动。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设计科目:高中地理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授课类型:新课授课时间:40分钟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一一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

《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优秀教案

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1 知识和技能目标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人教版必修1 地理: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1 地理: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

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

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侯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从容说课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

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标分析知识与技能:说出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是课标的明确要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实际是气压带风带性质对气候的影响,为此我们首先要根据气压带气压高低与气流升降的关系,推出其少雨或易雨性质,再根据其分布纬度推出其气温状况;根据风带风向是是否有利水汽凝结,推出其少雨或易雨性质,再根据其纬度分布情况推出其气温情况。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形成与特征来认识单一气压带、单一风带和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地区气候的形成。

海陆气压中心季节变化是气压带风带的一种特殊表现,其作用下形成的季风气候应当予以补充,这对认识我们的气候现象非常必要。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的影响就是形成气候格局,为此必然引出气候分布模式图,它不仅是有助于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气候规律的工具(用以判断气候分布、说明气候特征和成因、规范气候名称)。

但是课标并不要求全面掌握有关气候特征、成因和分布,所以我们不提出气候模式图,而只要求学生根据某地位置,对照气压带风带或季风区位置,说出其气候主要特点(冷热、干湿及季节配合),并通过比较找出对应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而对气候名称和特点及分布按了解层次要求。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读限于在比较中认识其气温和降水状况,对描述气候特征不作要求,也不引出判断气候类型的主要指标和程序。

本节课过多不涉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不需要对某种气候特殊分布作多要素的综合分析。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充分利用规律认识分析具体气候的成因和主要特点,突出了知识的实用功能。

具体分析过程相对抽象,需要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的许多知识,所以需要利用地理图标叠加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方法。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是表示气候特征的方法,读这种图的方法和步骤也需要学生掌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相关分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地理是探索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从而改变对地理学科的错误认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法。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应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气候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诠释一些常见气候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诠释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地图、教学PPT等。

2. 准备教学材料:相关地理数据、图表、案例等。

3. 准备学生材料:预习作业、相关资料等。

4. 准备教学环境:确保教室设备齐全,环境舒适,适合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压带和风带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然后,让学生简要描述举世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探索新知: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究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和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极地高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赤道低压带的影响是什么?* 信风带和西风带的影响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案例,如地中海气候,让学生分析该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地中海地区的雨季和干季,并诠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理解力。

4.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5. 实践活动:安置一项实践活动,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了解某个具体地区的气候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干系。

地理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风带与气压带》教学设计

地理人教版高中一年级必修1 《风带与气压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与风带》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差别。

二、教材分析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2、三圈环流的形成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4、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三、自主学习,学生自我展示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 (2)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随_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1)北半球:冬季(一切低):亚欧大陆存在(_______)高压,也称 高压; 太平洋存在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存在 低压。

夏季(七切高):亚欧大陆为亚洲低压(也称 低压;太平洋为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上存在 高压。

(2)南半球:________分布。

原因:海洋面积广阔,陆地面积小。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赤道低气压带__________气候____________、刚果盆地、马来群岛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____________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__________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__________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____________2.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____________、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

什么是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

)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

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

)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1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

(活动)P36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

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生:热力环流。

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生:因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大气一有水平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方向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师:很好。

地球是不停转动的,而且地球的表面并不是均匀的,因此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全球大气到底是怎么运动的呢?我们仍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逐步投影)三圈环流图及低纬环流立体图(北半球)师:(讲授,引导学生分析理解)1.低纬环流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②来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气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变成自西向东的方向,在北纬30°附近的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偏转成东北信风。

2.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①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高纬地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偏转成中纬西风。

②北纬90°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地区偏转成极地东风。

③这两支性质不同的气流在北纬60°附近相遇后,暖轻的气流爬升到冷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④北纬60°附近高空形成高气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因此相反。

(投影)“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示意图”师: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共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请大家观察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熟练画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简图,并记住其名称。

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点:(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七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六个风带。

(引导学生思考)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过渡)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师: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有规律的移动呢?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春秋分时,所有风带、气压带的位置关于赤道对称。

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北偏;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各个风带、气压带的位置都比春秋分日向南偏。

从夏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南移动;从冬至日开始,各个风带、气压带向北移动。

师: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什么?生: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投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

(图略)第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知识)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但由于地表是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在冬季或夏季温度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就使气压带和风带局部断裂,分割成一些高低气压中心。

使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

(板书)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师:海陆热力性质有什么差异呢?生: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

师:那么,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生:大陆增温和冷却比海洋快,同纬度的大陆温度夏季比海洋高,冬季比海洋低。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

(投影)教材第39页活动3图示(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师: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

那么,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生:冬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

师:为什么?生: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空气收缩下沉,空气冷而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

师:夏季大陆会形成高气压还是低气压?生:夏季大陆会形成低气压。

师:为什么?生: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暖而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师:图中两个空气柱分别位于哪个气压带上?生:冬季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

师: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出几条闭合的等压线,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生:不会,图中的气压带会被高低压中心切断。

师: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生:这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

地球上的气压带会被切成块状分布于大陆和海洋上。

师:很好。

南半球以海洋为主,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冬夏季分别形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投影)图示和表格夏季冬季气温气压气温气压原因陆地高低低高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低高高低(投影)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分析归纳)A 亚洲大陆太平洋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承转: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

冬季的亚洲高压(也叫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就很大。

阅读41页课探究课题:东亚季风(动画演示)师:季风定义: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海陆热力差异。

季风环流的类型: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投影)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又学习了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知道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第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

了解到大气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今天这节课就来一起研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我们在描述气候特征的时候,要把气候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气温和降水的情况描述清楚。

在某一种气压带或风带的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单一,其气候特征可用“全年怎么样”来描述。

在某两种气压带或风带的交替控制下,其天气状况复杂,其气候特征可用“夏季怎么样、冬季怎么样”来描述。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这么样的特征?生:受太阳辐射强,终年高温。

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生: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的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生:多对流雨。

师:那么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特征怎么描述?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投影)伊基托斯——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直方图师:读出热带雨林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值。

生: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 ℃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 mm以上。

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区呢?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等地。

(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师: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只受单一的环流控制?(教师引导)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

南北纬40°至南北纬60°的大陆西岸终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气流下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