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4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
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我们该怎么去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欢迎大家分享。

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1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

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初中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弯路,是完全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

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

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

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

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

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

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

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

”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

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

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

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

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

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

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

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

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

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

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

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的目的是求异。

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

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

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

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王瑞琦同学,在描写数学郭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

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

眼睛不大,可很有神。

”她在写郭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

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

最有趣的是提问。

郭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

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有的同学答对了,郭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郭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

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

王瑞琦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
课代表,与郭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他的外貌,我发现他的眉毛很有特色。

他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

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

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

”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二、写熟悉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

因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了解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征,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

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

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

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

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

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

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

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

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
自己做。

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

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

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沈静同学的作文《一位让我敬爱的人》,描写的人物是我校的张校长,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张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好品质。

其中的一个事例是这样写的:“星期六上午我们也得上课。

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

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教室里暖气热吗?’那么亲切。

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校长。

她走到暖气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课了,张校长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家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喝两袋板兰根,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

’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到别的班去了。

”这篇作文,注意让人物自我表演,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

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

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

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

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
盾冲突。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

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例如罗飞雪同学的作文《一字之争》,就写得很好。

他在作文中写道:他爸爸让他背诵唐代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

当他背到“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他爸爸严肃地批评他,为什么把“衰”字读成“cuī”了。

罗飞雪听了,很委屈地说:“爸,是您错了,(衰)字在这里就读(cuī)。

”他本以为父子之间又得来一场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

而他爸爸却搬出几本字典、词典,与他一同查找,结果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没有查到。

罗飞雪就不耐烦地说:“爸,算了吧,就听您的念(shuāi)吧。

”他爸爸听后,反而更加严厉地对他说:“什么叫算了,做学问,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错必改!”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查找。

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爸爸忽然捧着《古代汉语》高兴地叫起来,说这里就是读(cuī),“爸爸错怪你了,向你认错!”作文最后写道:“爸爸是个工程师,知识渊博,竟然向我认了错,可在‘认真’二字上,我却输给了爸爸。

”这篇作文写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合情合理,结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题也突出了。

三、片断写作训练
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费时较多。

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

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

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帮助的。

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

因为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

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得,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

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

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初一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从何下笔。

我就出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早晨》、《招待客人》等。

有时,我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自拟题目。

但无论命题,还是自拟题,都必须按照我提的四点要求去写。

经过反复的训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例如李峥同学写的《街头见闻》,全文是这样的:
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她看上去只有六、七岁,红润的脸庞上,有一双明亮的小圆眼睛,翘着小鼻子,穿着一件花毛衣。

她手里拿着一封信,蹦蹦跳跳地跑到邮筒前,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

她踮着脚尖,刚要投入,忽地又把手缩了回来,用小手轻轻地抚摸着信封。

而后,她又踮起脚,当她再一次投放的时候,她又犹豫了。

接着,她又把信很快地抽了回来,在信封上面轻轻地吻了一下,才投进信筒。

之后,才蹦蹦跳跳地跑远了,一个小花点消失在我的视野里。

我猜测着,她的信是寄给谁的呢?但我深信,无论是寄给她远在外地的父母,寄给抚养她长大的奶奶,还是寄给她的伙伴,她的真挚的感情,都会使那个人感动的。

她不是把我这个与她素不相识的姐姐都给感动了吗?
这篇片断把小女孩投信时,那欲投又舍不得投的矛盾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小女孩纯真的感情,着实令人感动。

这个小片断虽不足四百字,却像一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颇有感染力。

这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生活,并按老师要求认真写作的结果。

像这样真实具体、清新简洁的片断还很多。

如梁丽华同学的《等》、王雪莉同学的《钥匙终于找到了》,都通过多侧面的描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自己的急切心情。

郑铁同学的《送别》,描述了爸爸在南昌火车站送他和妈妈回北京时,一家人难舍难分的场面,都很真切感人。

写小片断的效果如何呢?对此,我曾做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认为,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费时不多,自由灵活,能提高观察能力,有话可说,又为写大作文积累了材料,对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四、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

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

”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

然而,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

这样马马虎虎,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

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问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

初一学生写作能力很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难了。

所以,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第一,是朗读。

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

语感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

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

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

1、删。

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

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

”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

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

2、增。

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

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

”拉开什么门呢?不明确。

“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

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

”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

3、调。

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

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

”“很漂亮”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换。

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

如:“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争吵得很激烈。

”对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

5、改。

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方法,所举例句,都是学生自己用我讲的方法修改的。

在修改中,我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

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

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初一学生水平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

记叙文写作指导方法2
1、要素要交代清楚
记叙的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既然是记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有时间、地点、前因后果的,因此,写记叙文总要交代清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做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如果不把这些记叙的要素说清楚,文章就显得内容不完整、脉络不清晰。

也就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心思想。

交代记叙的要素有两点应该注意。

第一因为事情有时是比较复杂的,随着事情的发展,人物活动在增减,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场景在变化,所以写作时要随时把这些变化交代清楚。

第二,在一篇具体的记叙文中,这些要素如何交代,不是死板的,也不需要平均用力,某些要素,例如时间和地点,如果读者已经熟悉,或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有时也可以不写或略写,有的事,应当写明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甚至某分);有的事,只说“十几年前”或“我小时候”就可以了,一切要根据表达需要而定,切不可机械照搬某种模式。

2、立意要深刻新颖
从“深”处立意。

“深”是指深刻。

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从中找出我们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

某些生活细节、平凡小事,在不经意间,会触动我们的心弦。

在感动之余,我们何不揭开事件表面的面纱,去体会、咀嚼一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呢?
从“新”处立意。

“新”是指具有时代精神。

每个人的思想经验,都是时代的产物。

如果你能时时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时代的主旋律,那么,你一定能从一些常见的事中翻出一些新的感受来。

从“小”处立意。

“小”是指平凡的小事。

你要善于借日常生活中细小的材料来反映生活中的典型意义。

吃饭、走路是小事,但唐人李绅能在吃饭时慨叹“粒粒皆辛苦”,鲁迅能在回“故乡”时思考走什么样的人生、社会之路。

其实,你也可以从读书交友、梳洗穿衣等琐屑小事中找出生活表层之下的典型意义,从而提炼出恰当的主题。

3、中心要明确集中
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是对所有文体的基本要求,所选的材料都是要紧紧围绕着中心思想的,让读者在看完文章之后对文章所写内容有一个清晰透彻的理解和认识。

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所写内容散乱,读者便不知作者所云,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内容了。

在一篇文章中,最好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即使写几件事,也应从头至尾一线贯串,不能搞多个中心,喧宾夺主。

4、内容要具体生动
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了,还应让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具体生动。

我们在写作时、往往容易犯内容抽象笼统、材料剪裁不当、材料不够典型的毛病,这些都会影响文章中心的表现。

为了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我们可以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所选材料要“真”“精”“新”。

所谓“真”,就是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自己最熟悉的现实生活;所谓“精”,是指选材不在于多,而应根据主题需要,选取典型材料,以少胜多;所谓“新”,是指选材要新颖,即使是平凡小事,也要有时代气息。

5、表达要灵活多变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并不是孤立地运用在一篇文章中,而是综合运用的。

我们在写记叙文时不一定每一种表达方式都用,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或两三种综合运用即可。

一般来说,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中常用的两种表达方式,抒情和议论也经常运用,主要是用来抒发情感。

但不管选用哪种表达方式,还是要以记叙为主,从记叙中自然引发出来,而不是脱离记叙内容,凭空添加进去。

6、结构布局要严谨
记叙文是很讲究布局谋篇的,一件普通的小事,如果我们善于安排文章结构,也能体现出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要注意安排好文章的开头、过渡和结尾。

从行文次序来看,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介绍人物、事物为主的记叙文,结构上通常按照“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这三种方式来安排,其中“总一分一总”运用最普遍。

所谓“总”,即是概述;“分”就是对,‘总”的展开,展开的内容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以叙述事件过程为主的记叙文,通常按照时间、地点的转换,或者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

其中,以事件发展变化为线索的做法较为常用,即按照”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来安排结构。

以叙述感想、看法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结构安排一般遵从感想、认识的发展变化,例如不喜欢某人—因某个契机而对此人产生兴趣—通过交往真正了解此人—赞扬此人的品质
回忆性的记叙文通常以倒叙手法开头,结尾再“回到现在”,使全文的结构形成环状。

行文中如果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件或人物,可采用插叙的手法,但文字不要过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连接起来。

7、顺序要恰当合理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

顺叙是按人物的经历或事件的发展先后次序叙述。

这种叙述力一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习惯。

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发展中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叙述。

它能造成悬念,渲染气氛,使文章波澜起
伏。

插叙分为追叙和补叙,是根据补充说明或交代衬托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叙述线索而插人相关的另一人或事的叙述,它能使内容更充实,情节更曲折。

平叙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情的叙述,也叫分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

不论采用哪种叙述方法,都要按照叙述的基本规则办事,努力做到完整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8、人称要通篇一致
在记叙文中,一般有两三种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前者用“我”“我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后者用“他”“他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

第二人称使用一般较少,但在记叙文中抒情时可用到它。

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显得真切,而且便于表达细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可直接倾诉感情,与未出场的“你”直接对话,自然亲切;用第三人称则便于超越时空限制,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说,不管选用哪一种人称,都应把那一种人称使用到底。

也就是说,不应在行文中间变换人称,如果变换了人称,文章的线索就会中断,叙述就会混乱,从而显得不近情理。

9、记叙详略要得当
如果是记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交代清楚。

虽然不是每一个事件都有剧烈的冲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

一般来说,高潮部分是记叙的重点,要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只要交代明白即可。

写人的文章,重点在于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详尽的描绘,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内心世界。

如果要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则要抓住一件事和一个侧面作为重点,其他的可以相应简略。

这样的安排可以避免因内容过于琐碎而使中心不鲜明。

写景状物的文章先要确定记叙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突出最能体现景物特征的部分。

比如写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从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叶、茎、根等其他部分则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