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哲学唯物论及认识论原理总结
11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重重点) 重重点)
(1)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 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2)我们必须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 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的物质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的运动 承担者(主体,载体) 承担者(主体,载体)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进取,树立高昂的精神。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进取,树立高昂的精神。
重点
8、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P39T18) 、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
(1) 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 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经过调查研究, 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 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放思想, (2)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 验和发展真理。 验和发展真理。 (3)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结合起来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结合起来 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反对两种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 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 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哲学常识》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原理】物质是别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办法论】要求我们看咨询题办情况要一切从实际动身,反对从主观动身,反对“上帝创世讲”。
2、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以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办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动身。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别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进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进展。
【办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又是能够认识和利用的。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别开辟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办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1、事物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以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妨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整个世界是一具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全然没有别依靠于身边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办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咨询题,对事物的联系举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咨询题。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生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以及相互关系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
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主义反映论一条是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先验论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论与直观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相同点: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区别: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认识的发展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反映。
唯物论认识论总结
辨证的唯物论主要包括: ⑴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 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第一个原理】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 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 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 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 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 谐相处。
【第三个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 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 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 方法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 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要正确对待 错误。
★★
【第二个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 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③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 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 情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 符合客观。
认识论主要包括: ⑴实践的含义、特点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的观点) ⑵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理 ⑶真理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⑷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第二个原理】实践和认识辨证关系原 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我们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 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 科学理论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正确认识、科学理 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
唯物论认识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人都有; 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论、认识论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关键词: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一.自然界客观性原理1、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内容: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物质体系,其构成要素: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2、方法论: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四、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五、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唯物论与认识论原理方法论归纳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 条原理) (共3条原理) 条原理
•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 1、〖原理内容〗 、〖原理内容〗 、〖原理内容 •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 ):实践是认识的唯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 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方法论〗:要用运动 •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 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唯物论与认识论必背知识
一、唯物论的几个重要结论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要求树立正确的意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及要求含义:我们(个人,国家,政府)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从变化的实际出发,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实际出发,从科学预见的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求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要求2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反对夸大意识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对客观对象的认识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获得;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产生新问题新要求需要认识发展,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促进认识发展;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加以对照,可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其目的和归宿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五、真理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只有一个。
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过条件和范围,真理会变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随历史条件变化而丰富,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果一成不变照搬过去认识,真理会变谬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因为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等和客体的复杂性变化性,一个正确认识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一、唯物论基础知识1、物质:客观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客观实在性。
2、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表现为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运动就没有物质。
3、规律: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世界运动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和改变规律。
二、认识论基础知识1、认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不同阶段的认识形式。
认识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2、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是人们实现预期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
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
三、唯物论与认识论的关系唯物论和认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唯物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只有坚持唯物论,认识论才能具有科学性。
同时,认识论也是唯物论的基础,只有坚持认识论,才能真正坚持唯物论。
因此,唯物论和认识论是统一不可分的。
四、唯物论与认识论的应用1、指导实践:唯物论和认识论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使人们更加科学、有效地改造世界。
只有坚持唯物论和认识论,才能使实践达到预期的目的。
2、推动科学发展:唯物论和认识论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只有坚持唯物论和认识论,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提高思维能力:唯物论和认识论可以促进人们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客观世界。
只有坚持唯物论和认识论,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唯物论和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武器。
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方法,把握其内在联系,发挥其重要作用,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
(完整版)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知识点哲学基本知识点(唯物论)物质与意识(1). 物质1.自然界是物质的:上帝造人的荒诞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起源史2.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3.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4. 自然界是物质的方法论: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正确认识改造5.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类社会是劳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6. 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决定性因素)7.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方法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承认社会的物质性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2). 意识1. 意识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2.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3. 意识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意识是劳动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1).主观能动性1. 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 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含义: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东西3. 怎么样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意识即反之4. 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言论指导人重视精神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克服错误的思想5.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依据客观事实,制定方针政策计划方案使主观符合客观6. 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是我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我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有利于主观符合客观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该怎么做: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2). 客观规律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 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3.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4. 静止的含义: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5.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短暂的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6.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7.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客观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并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创造发明消灭规律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只能遵循规律8. 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结合:我们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9. 方法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破旧的条条框框,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变化着的客观实际相适应,使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10.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11. 为什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2. 怎么做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和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两种错误思想(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消极坐等不所做的思想)哲学基本知识点(认识论)认识(包含了真理)1.真理的含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客观性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谬误的含义:主观与客观不相符合(2)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换4.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5.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6.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7.认识的特性:(1)反复性:从主体来看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对象受限制正确的认识要从实践到认识反复多次才能完成(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认识的主体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3)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与归宿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基本知识点(辩证法)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是普遍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各内部同其他事物联系着3.联系的普遍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联系的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联系客观性的分类:自在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6.联系客观性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的联系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8.联系的条件性:每一个具体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9.整体的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10.部分的含义: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1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不同:整体处于主导地位部分处于被支配和服务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部分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整体与条件可以相互转化13.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树立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14.系统的基本特性: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5.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16.优化系统方法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发展1.发展的含义: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又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2.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不具有方向性发展具有方向性3.运动与发展的联系: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不一定是发展4.发展实质的含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新事物判断的标准:符合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程6.方法论要求: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反对禁止的形而上学观点把事物如实的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做新事物的促进派7.新事物前途光明(前进性):是什么: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为什么: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旧事物没有的优越性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所拥护8.新事物前进道路曲折(曲折性):是什么:新事物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旧事物的抵抗新事物的成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需要完善新事物为人民群众所接受需要时间9.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联系:任何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事物发展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新事物的成长事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方法论要求:促进新事物成长,相信新事物前途光明准备走曲折的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11.量变的含义:数量和场所的变化12.量变的表现:渐近的不显著的13.质变的含义: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14.质变的表现:根本的显著的变化15.量变与之质变的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事物变化发展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产生量变引起质变从数量看可增可减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结果,发展或后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通过质变实现量变到一定程度时事物才会发生质变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物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16.方法论要求: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做好量的准备,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的原则重视量的积累矛盾1.矛盾的定义: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特性:斗争性,同一性,,普遍性(共性),特殊性(个性)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发展的源泉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5.统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区别: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联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统一性所制约6.矛盾同一性的含义: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的含义: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8.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9.相互转化:转化是需要条件的转化是必然的转化是指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而非消灭对方10.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11.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用矛盾及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否认矛盾回避矛盾的片面观点12.矛盾的特殊性的定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13.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14.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5.矛盾特殊性方法论的关系:区别:哲学原理依据不同含义不同角度不同作用不同:解决矛盾的关键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基础强调主观符合客观1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不同的范围内)1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方法18.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怎么办:坚持矛盾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20.主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1.次要矛盾的定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2.主次矛盾的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3.主次矛盾的方法论: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24.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25.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25.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6.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相互排斥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也有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7.主次矛盾于矛盾的主次方面的比较:含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论不同28.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论:善于分清主流与次流全面的看问题29.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论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抓住主流与支流30.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方法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辩证法的方法论)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双方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发展的环节:新事物增添了旧事物没有的内容是联系的环节:吸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2.辩证的否定的实质:扬弃: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3.辩证否定的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考察事物时,采取科学的方法,同时看到肯定与否定的双方全面的看待事物4.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强调外力的作用(否定是外物作用的结果)事物发展的中断否定是简单的否定一个事物,消灭一个事物是绝对的肯定与否定5.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和创新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他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他的暂时性方面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联系:创新是对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7.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怎么办):关注密切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陈规旧说敢于破除落后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8.生产力: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劳动工具9.科学的本质:创新10.创新: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1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以劳动成果如何分配人与人的关系13.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14.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哲学基本知识点(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2.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3.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意识的定义: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5.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性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重视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意识具有不完全统一性社会存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6.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生产活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更替7.贯穿人类始终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既反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8.经济基础的定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理解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0.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但过程是曲折的11.解决途径:在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内部改革解决12.人们群众的定义: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13.人们群众的定义(特指中国):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15.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6.方法论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时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7.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意义: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18.价值的定义: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所需的属性和功能19.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20.评价人的价值:看他的贡献21.价值观的定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2.价值观的作用: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23.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两种标准:是否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标准)是否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只针对中国,最高标准)24.价值判断的定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25.价值选择的定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26.方法论:树立正确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7.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历史性:价值判断与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28.价值判断与选择的主体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具有阶级性价值判断与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29.如何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级,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30.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价值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1.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2.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唯物论和认识论核心考点梳理
• (2009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 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 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 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 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 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 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 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 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 (1)结合材料分析安徽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现 实经济意义。(8分) •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 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2012山东文综,3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 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 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 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 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 志愿者精神。 •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 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 解析 本题设问是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 明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限定了原理依据。回答时 要先答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再结合 材料说明在学雷锋活动中怎样做。 •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 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 •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第五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高考考点】 (一)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的起源 2.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三)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高中政治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知识点
●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矛盾)辩证否定观: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征:1)是发展的环节2)是联系的环节实质:“扬弃”革命批判精神:辩证法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方法论:密切关注变化了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1)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及人生道路的选择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作用,误导人生。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原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何实现人生价值: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价值③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要求: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2、提高自身素质。
3、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4、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
唯物论和认识论归纳-精品PPT课件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要求我们要 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的作用,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①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 论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②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 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 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一、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要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要重视意 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规律, 不能违背规律。
4、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 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 求我们要坚持真理,正确认识错误,做到主 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 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哲学常识高考考点1:主观能动性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规律。
②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③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决心、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是随心所欲的,要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人们已经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等主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并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包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处理好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要按规律办事,首先要了解规律、懂得规律,还必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具体地把握规律,这都要求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要按规律办事,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主观能动性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对规律的掌握程度。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正确的发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的客观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而且规律是客观的,即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原因及其表现)即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即社会存在的性质、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重大的阻碍作用。
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在: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2)这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主要应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青年学生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是由青年学生的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二、唯物辩证法部分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
只能是学问)
.含义(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
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人都有; c、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
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
般)。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两大派别 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
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
1.物质的含义: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不能等同
1.物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
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3.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都是物质的)------方法论:要求我们主观符合
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宇宙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
2.运动 2.特点: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1.含义: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包括两层内容:①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或时间内,其根本性质
未发生变化;②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
3.静止 2.特点: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待事物时既要看到运动绝对性的存在,也要肯定相对静止的
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变论(既只看到运动,否认静止的存在)
1.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 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
3.世界观: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普遍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1)必须遵守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界,造福人类
1.本质: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或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注意:正确的、错误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原因:(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上看);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生理基础看);
5.意识(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动物没有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并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观:(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内容。
(2)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我们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遵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
都是物质的;(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1.意识
2.特点:客观实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唯一途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实践与认识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辩证关系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重视实践的作用,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检验认识、发展认识。
②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动实践发展
1.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有条件性、具体历史性
3.真理 3.追求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螺旋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地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