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实体隐喻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实
体隐喻解读
1 概念隐喻
1.1 什么是概念隐喻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重新界定了“隐喻”是什么,“我们的发现恰恰相反,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遍布语言、思维与行为中,几乎无所不在。

我们用以思维与行为的日常概念系统,其本质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①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而且隐喻还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并且通过语言表达式来建构我们的思维。

Lakoff&Johnson提出的“隐喻”其实是“概念隐喻”。

“‘论辩是战争’是概念譬喻,通过这个案例分析证明一个结论:譬喻不只是语言问题,不仅仅是语辞问题。

反之,我们却要说,人类的思维过程多半属譬喻性,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类概念系统的建构与定义都属譬喻性’之意涵。

譬喻存在于人的概念系统中,也许很可能就是语言表达式。

本书中谈到的‘争论是战争’时,譬喻这个字眼其实是指譬喻概念。

”②通过“论辩是战争”的这个概念譬喻,我们会发现人类最初构建论辩这个概念时,就是运用战争的词汇来形容论辩的场景,因为在逻辑上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譬喻性的。

这里所说的譬喻(metaphor)就是隐喻,也就是概念隐喻,即我们的概念系统都是具有隐喻性的。

1.2 概念隐喻的分类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此书着重从认知科学和体验论哲学出发,来分析空间隐喻、实体与物质隐喻、结构隐喻的语言表达式,并分析这三种概念隐喻存在
的肉体经验与社会文化基础。

将认知角度的譬喻类型分为:方位譬喻,实体譬喻,结构譬喻。

1.3 什么是譬喻映射?
“譬喻映射主要针对的是语言背后的只是概念的对应,譬喻与转喻两者都涉及映射的运作。

食物域认知概念投影在思想域认知之上,将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或者逻辑(如:食物、旅行)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中去(如:思想、人生)。

前者是来源域,后者是目标域。

映射不是任意的,而是以身体与日常经验及认知为基础的。

目标域的概念被来源域的结构理解后而构成譬喻。

”③
爱情是红玫瑰表层句法结构,还有情感是植物、思想是食物、人生是旅行这样的深层概念结构。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相对清晰或更具体的来源域,另一个是相对模糊或相对抽象的目标域。

也就是说,概念隐喻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④如爱情是红玫瑰,红玫瑰是清晰的来源域,而爱情是一种充满多义性理解的情感,具有模糊性和抽象性。

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实体隐喻
2.1 作家作品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1940)是美国20世纪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小说家。

“由于他真实、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社会风貌、生活气息、精神价值观念和文化变革转型的诸多特征,以深刻、凄婉的笔调描绘了战后美国年轻的一代对于‘美国梦想’的幻灭所表现出的失落与悲哀,他被同时代的人以及后人称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以及优秀的‘编年史家’。

”⑤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出版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最能体现出“爵士乐时代”典型特征的小说。

爵士时代,一般指一战后置,经济大萧条以前的这段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8),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

这十一年被称为“爵士时代”(Jazz age)或是Roaring twenties。

《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于1925年,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爵士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与诸多特征。

而实体物质作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既展现了爵士时代的社会文化风貌,同时透过物质实体的隐喻,也传达出了作者对于美国梦、人性以及物与自我的反思。

2.2 浮华时代的物与自我
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在此期间,美国的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资本积累加速,消费文化盛行,人们大力购买消费品和奢侈品。

同时文化和出版业迅速发展,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其中以福特汽车公司为代表。

汽车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频繁地出现,杰伊·盖茨比开的是奶黄色的劳斯莱斯,黛西开的是白色跑车,汤姆·布坎南也有一辆蓝色跑车,布坎南的情妇的丈夫是汽车修配厂的老板,只有一辆破旧蒙尘的福特。

最后也是黛西开着盖茨比的劳斯莱斯把布坎南的情妇撞死了。

“20世纪开始,美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令人注目的事情是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

1900—1905年间美国有奥兹、卡迪莱克、贝克、福特和匹卡特五大汽车厂。

当时影响最大的是福特汽车公司。

”⑥汽车在爵士时代—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既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同时汽车
也是一种社会地位、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通过每一个人物所拥有的汽车,可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

其次杂志的出现较为频繁,梅朵总是喜欢买《城市杂志》这本杂志,甚至直接喊黛西的名字时,被汤姆打的鼻血直流的时候,还不忘手里拿着一本《城市杂志》在看。

梅朵渴望脱离丈夫和那个脏兮兮的汽车修理铺,她渴望光鲜亮丽的生活,在爱慕虚荣和浮华的物质中迷失了自我。

杂志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文化报刊产业的兴盛,同时杂志也是梅朵欲望投射的对象。

梅朵将杂志上的城市女郎形象作为了理想自我的追求。

杂志隐喻着内在欲望,明明得知自己在物质中迷失了自我,但是仍不能舍弃,最终陷入了欲望的沉沦与迷失中。

电话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在文中经常出现。

电话和无线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在小说中,作者并不是用电话来呈现人们如何更加方便快捷地沟通,而是通过电话将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的距离感呈现出来。

电话虽然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但是电话并没有增加人们之间的信任和情感,反而是制造了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

这些器物在文中的出现不单单指向物质本身。

同时也反映了爵士时代经济发展与社会消费文化的状态,菲茨杰拉德在物质中注入了丰厚的社会与人文意义,将物质(明确的来源域)指向了一个模糊的人之欲望状态(模糊的目标域),或是迷失而沉沦的自我,或是物化自我,或是拉远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通过名车来展现人物的社会地位与财富。

还是时尚杂志成为梅朵不能割舍的欲望投射。

还是透过电话来探索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亲疏。

2.3 绿灯与“美国梦”的幻灭
2.3.1 绿灯
绿灯作为文中重要的隐喻,具有丰富的内涵。

绿灯表面上是盖茨比看到对面心爱的人房子里的绿色灯光,实际上作者也赋予了绿灯与众不同的隐喻。

绿灯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开头:
“他对着黑黝黝的海面,奇怪地伸出双手,而且尽管离他很远,我能看出来他正在发抖。

我不由向海那边望去,但什么也没看到,只见远处有一点微茫的绿光,兴许是谁家码头上的电灯。

当我回头去看盖茨比时,他已经消失了,再次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不平静的黑暗中。

”盖茨比伸手指向的地方,正是对面黛西在的地方,所以这里绿光隐喻着盖茨比对黛西的爱慕,隐喻着盖茨比的爱情,犹如绿光一样,是微茫的且不可见的,就像盖茨比一切的谋划都是为了找回曾经失去的爱情和爱人,这个爱情和爱人犹如可见不可触的绿光一样,在黑夜中发亮,但是微亮渺小。

第二次是在全书最中间部分:
“可惜有雾,不然我们可以看见对岸你家的房子,”盖茨比说,“你家码头末端总是亮着一盏彻夜不灭的绿灯。


“黛熙突然伸手挽住他,但他似乎沉浸在他刚才说的话里。

也许他已经明白,绿灯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从现在起永远地消失了。

在从前,和他与黛熙之间遥远的距离相比,那盏绿灯似乎离她非常近,近得几乎触手可及。

它和黛熙的距离,就像星星和月亮那么近。

现在它原形毕露,无非是码头上的一盏灯而已。

让他心醉神迷的物品从此减少了一件。


盖茨比在获得黛西之后,发现了黛西并非曾经的那个少女,她变得更加的物质和自私。

在此重获爱情的盖茨比,其实只是在努力抓住曾经的那份美好爱情的
幻影,虽然和黛西再次在一起了,但是那份他渴望已久的爱情和爱人却早已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发生了变化。

他和现在的黛西那么近,却和曾经的黛西那么远。

这盏灯无非就是码头上的一盏灯,隐喻着他与黛西之间的距离变小,绿灯虽近,爱情和纯真已经走远。

忽远忽近的绿灯状态隐喻着幻想中美好爱情与现实之间无法弥合的沟壑与距离,那美妙昨昔的历史性记忆与现实处境之间形成了落差感,只可追忆,却永远也无法触及。

第三次是在小说结尾:“我坐在沙滩上遐想古老而未知的世界,忽而想起了盖茨比,他第一次见到黛熙家码头末端的绿灯时,肯定也感到万分惊喜。

他走过漫漫长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港湾,肯定觉得梦想已经离得非常近,几乎伸出手就能够抓得到。

他所不知道的是,梦想已经落在他身后,落在纽约以西那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落在黑暗夜幕下连绵不绝的美国原野上。


第三次出现的绿灯,代表了盖茨比梦想的幻灭,也隐含了美国梦的破碎。

盖茨比倾尽所有追寻的黛西和爱情不过是自己曾经的美好幻想,黛西不再是以前的纯真模样。

他努力通过非法贩卖酒而发迹,渴望收获物质上的成功进而获得那份爱情。

努力与黛西靠近。

但是这份执着最终在物质至上的世界不堪一击。

美国梦(American Dream)自1776年美国成立以来,美国人相信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就能获得更好地生活。

人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不是依赖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财富,创造自己的价值。

盖茨比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变得富有,成为上流社会的耀眼之星。

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当中,他再怎么努力,都始终无法改变固定的社会阶层,他努力融入上流社会,最终不过是徒劳。

他改变了自己出生之后的人生轨迹,却始终无法改变社会对于自己出生的偏见。

财富、阶级地位成了人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
而不是美德、智慧、勇气来看待一个人,盖茨比试图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出身,不过是“不断被推回到过去”,他的美国梦最终陷落在了纽约以西的广袤大地上。

一个试图改变自己出生和阶级地位的年轻人,无论他本人多么富有勇气,具有美好的道德,最终在物欲浮沉的社会里,还是输给了金钱、地位、阶级。

绿灯是一个实体物质,是一个相对明确具体的来源域,而绿灯所要隐含的意义却是抽象、模糊的目标域,这个目标域的不确定和可阐释性带来了无限的意味。

绿灯是美国梦的破碎,绿灯是爱情的幻灭,绿灯是盖茨比虚无缥缈的梦想的追寻,非常近又非常远,似乎碰触到了,其实却抓不住。

绿灯或许犹如古老的灯塔一样,是以尼克、盖茨比为代表的人性道德的指引。

虽然在浮华时代里很珍贵,被漠视,但最终还是能够照亮前行的路,能够通过这盏道德之灯去把握现实,指引前路。

正如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写道“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⑦我们将奋力前行,逆水行舟,最终不断地被推回到过去。

2.3.2 “艾克堡医生的眼睛”广告牌
艾克堡医生的眼睛在文中多次出现。

“在这永远弥漫着阵阵尘雾的垃圾场之上,你会看到艾克堡医生的眼睛。

艾克堡医生的眼睛又蓝又大—光是瞳孔就有一码高……由于年久失修,而且日晒雨淋,那双眼睛已经有点暗淡,但依然忧郁地凝视着这片肃穆的垃圾场。

”但这个广告画的灵感来源,其实是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库加特的一副水粉画《凝空双眸》,这幅画作也是1925年小说初版本的封面。

当年菲氏小说完稿前,菲茨杰拉德已提前预订了库加特设计的纸封,并且从
中得到灵感,描写出广告牌上的埃克堡医生凝视的眼神,而库加特也几度修改,因此最后定稿的封面,实为二人珠联璧合之作。

艾克堡医生的眼睛在小说中类似于是上帝之眼的存在。

这双眼睛的广告牌位于煤矿区的地方,城市的另一端是纸醉金迷,煤矿区肮脏而贫穷,人们在生存线上麻木地挣扎着。

从长岛到纽约,要经过这片工业区,威尔逊靠着修车来维持生活,希望汤姆·布坎南把自己的车卖给他,他就可以获得一笔钱带着梅朵离开这个地方。

但是汤姆完全不在意这是社会底层人的祈求。

汤姆可以任意带走威尔逊的妻子和他所仅拥有的东西。

最后也是这双眼睛见证了悲剧的发生。

唯有这双眼睛看到了事情的真相,即是黛西开车撞死了梅朵。

梅朵成了牺牲品,威尔逊又何尝不是悲剧收尾,盖茨比以死亡悲剧收场,而汤姆和黛西仍然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

这双眼睛犹如上帝之眼冷静而客观地进行着道德的审判,冷峻地看着情欲挣扎、富贵贫穷、生存与挥霍、肆意贪婪以及走投无路的无奈。

一双眼睛这个实体,背后的隐喻含义却是无穷和具有深意的。

3 实体与物质隐喻的价值
3.1 隐喻含义的多重复杂性
通过物质实体的描写,呈现了一幅幅爵士时代浮华图像。

这些实体隐喻,外在上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如绿灯、眼睛、飞蛾。

作者通过笔墨的渲染,不断为这些物质实体注入了丰富的社会和人性内涵。

从而造成了隐喻含义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要探寻这些丰富的物质实体隐喻背后的真正秘密,我们不得不去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语境。

而探寻真正的含义却又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实体背后的隐喻意义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3.2 陌生化的美学效果
作者描写的爵士时代的物质,比如汽车、杂志、报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状况。

同时作者也通过陌生化、隐喻的手法,将眼睛、绿灯这些单纯的物质实体,注入了丰富的意义,使得读者在把握之时感受到了困难,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受,造成了意义理解上的困难。

实体隐喻传达出了爵士时代的物质金钱至上,道德沦丧,欲望涌动的现实处境。

这些物质实体背后也隐喻着菲茨杰拉德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物质与欲望至上的繁荣社会之下,美好的道德和品性却成了稀有品。

在物质的欲望海洋里,看似浮华的背后流露出一种迷失感。

3.3 社会文化意义
“菲茨杰拉德把大量制造的、市场的、广告的和消费的事物引入他自己的文本之中。

它们是一种新的、扩张性经济的标志。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也是转喻的,让我们联想到一种新的精神景观。

”⑧这些物质实体既展现了爵士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透过物质背后我们也看到了爵士时代人们的精神处境。

比如汽车、杂志、服饰、电话、广告牌等等,通过绚丽的物质横流的状态,探讨了商品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商品与社会文化道德之关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并不仅仅用电话来呈现人们如何更加方便快捷地沟通,反而是通过电话将人物之间的亲疏远近的距离感展现出来。

电话虽然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但是电话并没有增加人们之间的信任和情感,反而是制造了矛盾与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菲茨杰拉德试图探讨物与人之关系的思考。

物质的充溢,并不能带来人们梦想上的充盈,反而是更多的是一个个梦想迷失的灵魂,一个个沉沦于物欲的“美国人”。

当把这些
物质实体与美国梦结合之时,实体隐喻背后隐射的爵士时代的深刻文化意义就呈现出来了。

3.4 文学的独特价值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隐喻既具有浮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流露出作家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诗人般的浪漫气质。

菲氏小说创造了经典隐喻和独特意象。

无论是埃克尔堡医生凝视着“灰谷”的上帝之眼,成了一个经典的带有着上帝审判之意味的隐喻,还是经久不衰广为人们所熟知的绿灯意象,都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隐喻。

4 结语
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实体隐喻的分类,运用譬喻映射的分析路径,探寻了隐藏在实体隐喻背后的深层意义,进一步明确实体隐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文学创作和艺术表达上的价值。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呈现了各种物质实体,既展现了爵士时代的社会图景和精神景观,同时作者在这些物质实体之中注入了自己对爵士时代的思考,那些物质实体背后丰富的隐喻意义,关于物质与自我,物质与美国梦,关于爵士时代“迷惘的一代”精神幻灭等,隐喻的来源域是明确的,而目标域是模糊的,因此实体隐喻所隐含的意义,是无限而不断被衍生的,是不断被重新阐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