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doc(精品文档)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代码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就业面向一、职业领域(1)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康复部(科/站)。
(2)民政、残联、工伤等各类社会康复机构,各类老年、儿童康复与福利机构。
(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队。
二、工作岗位1初始岗位(1)综合型康复治疗工作岗位。
(2)专科康复治疗工作岗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治疗等。
2发展岗位(1)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一年及以上时间的工作与康复治疗知识与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士资格。
(2)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三年及以上时间的工作与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师资格。
(3)在此基础上,在康复机构经过规定时间的临床工作训练和继续医学教育(一般五年),通过规定的考核或评审,可获得相应的中级、高级康复治疗师技术职务。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培养,能胜任基层医疗与康复机构的康复治疗或相关岗位,具备康复治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利用社会康复资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
二、人才规格1.基本素质(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具有良好的法纪意识和自律意识,遵纪守法,遵守医疗法律法规、诊疗常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4)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能力,体魄健康。
2.知识要求(1)具有适应职业素质要求和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标准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心理学 》实践教学标准
《康复心理学》实践教学标准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类别:能力拓展
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
总学时: 36 其中实践学时:10
实践项目: 5 个
一、实践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康复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进一步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所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今后从事康复训练,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二、实践的目标
(一)技能目标
(1)熟悉残疾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残疾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对康复心理学有关理论的理解
(2)熟悉实训项目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的具体程序;
(3)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规范的实验报告;
(三)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患者有同情心和耐心,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难,设法帮助改善;
(2)尊重患者,鼓励其充分发挥潜能,促进患者心理康复。
(3)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同学互助合作,在心理康复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教学资料
五、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
考核依据::撰写《康复心理学实践报告》
考核办法:学生提交 5 份《康复心理学》实验报告,按实验报告质量逐份评分作为平时成绩进入课程总成绩。
评分标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的明确性;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的规范性;结果讨论的科学性。
制订人:
审核人:
审定人:。
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培训内容和要求
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培训内容和要求(一)基础培训。
1.基本理论知识培训(1)法律法规: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2)规范标准:掌握《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等康复治疗规范要求。
(3)规章制度:掌握康复治疗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康复治疗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如多学科诊疗制度、康复医学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康复治疗工作流程等。
(4)康复治疗概述:掌握康复、康复医学、康复治疗等概念,掌握解剖学、运动学等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掌握康复治疗原则、康复治疗方案与实施等内容,了解康复医疗工作现状及进展。
(5)康复治疗风险管理:掌握患者易发风险(如电击伤或电流伤、灼伤、过敏反应、跌倒、骨折、肺栓塞、体位性低血压等)的识别、评估、防范措施、应急预案,掌握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等。
(6)康复治疗文书:掌握康复治疗记录、康复治疗方案、康复评定量表等康复治疗文书的书写规范。
(7)健康教育:掌握患者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疾病功能障碍的居家康复方案及其注意事项等。
(8)心理指导:了解伤病残后不同心理反应阶段的特点、不同疾病功能障碍患者的心理特点、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措施。
(9)沟通技巧:了解康复治疗中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基本原则、方式和技巧。
(IO)职业素养:熟悉医学伦理、医学人文、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礼仪等。
2.常用康复评定方法培训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康复评定方法(具体名称见附件2)。
3.常用康复治疗技术培训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康复治疗技术(具体名称见附件3)。
(二)专业培训。
掌握并熟练运用常见疾病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
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
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是指通过中医康复技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达到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为了规范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课程标准。
一、课程设置1.康复基础知识:包括康复学、康复医学、康复心理学等基础知识。
2.中医康复理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康复理论、中医康复技术等。
3.康复评估技术:包括功能评估、疼痛评估、生活质量评估等。
4.康复治疗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康复技术,以及物理治疗、运动治疗等。
5.康复实践技能:包括康复计划制定、康复方案实施、康复效果评估等。
二、课程要求1.教学内容要贴近实际,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操作。
3.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教学质量要得到保障,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
5.学生要参与到康复治疗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技能水平。
三、课程评价1.对学生的考核要全面,既要考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察实践操作能力。
2.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要进行评价,鼓励优秀教师,对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改进。
3.对康复治疗效果要进行评价,及时调整康复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课程实施1.开设中医康复治疗课程应当有相应的师资力量和设备条件。
2.课程实施应当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康复治疗的优势。
3.课程实施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康复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治疗课程标准对于规范中医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规范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才能提高中医康复治疗的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代码630405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就业面向一、职业领域(1)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康复部(科/站)。
(2)民政、残联、工伤等各类社会康复机构,各类老年、儿童康复与福利机构。
(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队。
二、工作岗位1初始岗位(1)综合型康复治疗工作岗位。
(2)专科康复治疗工作岗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治疗等。
2发展岗位(1)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一年及以上时间的工作与康复治疗知识与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士资格。
(2)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三年及以上时间的工作与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师资格。
(3)在此基础上,在康复机构经过规定时间的临床工作训练和继续医学教育(一般五年),通过规定的考核或评审,可获得相应的中级、高级康复治疗师技术职务。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培养,能胜任基层医疗与康复机构的康复治疗或相关岗位,具备康复治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利用社会康复资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
二、人才规格1.基本素质(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具有良好的法纪意识和自律意识,遵纪守法,遵守医疗法律法规、诊疗常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4)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能力,体魄健康。
2.知识要求(1)具有适应职业素质要求和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doc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代码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就业面向一、职业领域(1)综合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康复部(科/站)。
(2)民政、残联、工伤等各类社会康复机构,各类老年、儿童康复与福利机构。
(3)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运动队。
二、工作岗位1初始岗位(1)综合型康复治疗工作岗位。
(2)专科康复治疗工作岗位: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治疗等。
2发展岗位(1)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一年及以上时间的工作与康复治疗知识与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士资格。
(2)在经过临床康复机构三年及以上时间的工作与临床康复知识和技能训练后,参加全国参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系列资格(职称)考试,合格者可以获得康复医学治疗师资格。
(3)在此基础上,在康复机构经过规定时间的临床工作训练和继续医学教育(一般五年),通过规定的考核或评审,可获得相应的中级、高级康复治疗师技术职务。
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培养,能胜任基层医疗与康复机构的康复治疗或相关岗位,具备康复治疗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能力,以及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和利用社会康复资源能力的高端技能型康复治疗技术专门人才。
二、人才规格1.基本素质(1)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关爱生命、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具有良好的法纪意识和自律意识,遵纪守法,遵守医疗法律法规、诊疗常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4)具有良好的自我发展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运动能力,体魄健康。
2.知识要求(1)具有适应职业素质要求和发展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第三批颁布)
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目录1适用范围 (1)2实训教学场所基本要求 (1)2.1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 (1)2.2采光 (3)2.3照明 (3)2.4通风 (3)2.5防火 (3)2.6安全与卫生 (3)2.7网络环境 (3)3实训教学设备要求 (4)4实训教学管理与实施 (48)5规范性引用文件 (49)6参考文献 (50)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高等职业学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场所及设备的建设,是达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备的基本实训教学条件要求。
高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及有关培训机构可参照执行。
2 实训教学场所基本要求2.1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实训教学场所按照实训教学内容来划分。
实训场所面积是为满足40人/班同时开展实训教学的要求。
表1实训教学场所分类、面积与主要功能标准可参照临床专业教学标准。
2.2采光实训区和实训室的采光应符合GB/T 50033—2013的有关规定。
采光设计应注意光的方向性,应避免对工作产生遮挡和不利的阴影。
对于需要识别颜色的场所,应采用不改变天然光光色的采光材料。
2.3 照明实训场所的照明要求应符合GB 50034—2013的有关规定。
当自然光线不足时,应配置人工照明,人工照明光源应选择接近自然光色温的光源。
实训室的照明应根据教学内容对识别物体颜色的要求和场所特点,选择相应显色指数的光源,一般显色指数不低于Ra80。
言语治疗实训室光线应柔和,照度值约为200Lux。
2.4通风通风应符合GB 50016—2014和工业企业通风的有关要求。
2.5防火防火应符合GB 50016—2014有关厂房、仓库防火的规定。
2.6安全与卫生安全标志应符合GB2893—2008和GB 2894—2008的有关要求。
卫生应符合GBZ 1—2010和GB/T 12801—2008的有关要求。
2.7网络环境应构建带有安全保护的WiFi环境,方便实现网络技术支持下的作业、答疑等教学活动,同时,网络环境应保证实训教学软件及设备的正常运行。
2024级康复治疗专业《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展调研、分析的根底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实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培育为重点,采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根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化以就业为导向,以效劳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根底,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育目标和培育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化思想和方法的根底上,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化规律,从宏观(培育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展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根底和学习风格,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那么,依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支配教学单元次序。
采纳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探讨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主动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学问、实力、素养的系统化培育。
系统化标准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展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立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的实力,并具备……的实力,促进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驾驭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实力,并具备娴熟应用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实力,促进患者康复。
《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康复)
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背景《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专科必修课程,是一门从整体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涵盖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学科,主要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重点介绍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疾病,通过本课程的教育,使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全面了解临床医学各疾病的概述和诊疗常规中,去发现临床的需求,去思考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其它学科与临床医学的交叉渗透提供结合本专业的各种信息及相关知识,从而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工作奠定基础,拓宽思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
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正常人体学》、《病因病理学》等先修课,学生为高中毕业生。
二、课程性质《临床医学概论》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它综合了诊断学、内科学、神经精神病学、外科学、儿科学等学科,重点讲授康复医学领域已涉及的临床病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常见临床疾病的诊治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康复技术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基本理念1.《临床医学概论》进行课程整合,建立康复专业医学教育平台。
将多门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以综合课程形式开设,整合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标准,缓解了长期困扰、难以协调的课程门数多、课时量大等矛盾。
2.《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临床医学概论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归纳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准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心理学 》课程标准
《康复心理学》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别:能力拓展适用对象: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总学时:36理论学时:26实践学时:10一、课程定位《康复心理学》是康复医学的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为临床康复治疗工作服务。
《康复心理学》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康复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精简、新颖、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康复心理学的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熟悉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常见行为问题的处理、康复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社会因素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掌握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教育的原理与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1)具有观察病残人康复过程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处理常见行为问题的能力。
(2)具有对病残人进行心理康复咨询和宣教能力。
(3)具有在康复治疗中合理运用不同的疗法发挥其心理效应的能力。
3.素质目标(1)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辩证思维的能力。
(2)培养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三、课程教学设计1、课程设置依据:广东茂名健康职业学院“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设计思路:《康复心理学》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
3、课程实训设计: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模拟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基本职业能力。
4、信息化教学手段:课内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建有校级在线资源课程供学生课外线上学习。
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
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引言:康复治疗学是一门专注于帮助患者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学科。
在这个专业领域中,学生将学习关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康复治疗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探讨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学术要求以及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
一、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这门课程是康复治疗学的基础,学生需要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人体运动和协调的机制。
2.病理学: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包括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和循环系统等方面的疾病。
3.康复评估和诊断: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和功能水平,以及如何制定康复计划。
4.康复治疗技术:学生将学习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5.康复管理和研究方法:学生将学习如何管理康复团队和康复资源,以及如何进行康复研究并应用研究成果。
二、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的学术要求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学术要求较高。
学生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临床推理能力: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进行临床推理,制定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
2.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康复治疗是一个团队工作,学生需要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疗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3.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解决康复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整治疗方案、应对患者反应等。
4.独立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了解最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和研究成果。
5.道德和职业操守: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保护患者的权益,遵守专业规范。
三、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将获得以下几方面的收益:1.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获得丰富的康复治疗学知识和技能,能够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服务。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标准
《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以康复医学为基础,以康复治疗为主导的技能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能力,为今后在康复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包括康复医学、物理疗法、职业疗法、言语疗法等;了解康复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
2. 技能目标:能够熟练运用康复治疗的相关技能,包括物理疗法技术、作业疗法技术、言语疗法技能等;能够独立完成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包括评估、诊断、治疗、效果评估等。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康复医学基础:介绍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康复对象和范围等。
2. 物理疗法技术:包括关节活动技术、肌肉牵伸技术、物理因子疗法、运动疗法等。
3. 作业疗法技术:包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手功能康复、康复工器具使用等。
4. 言语疗法技能:包括言语评估、沟通技巧、矫治器制作等。
5. 康复治疗程序:介绍康复治疗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
6. 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掌握康复治疗的应用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实践教学:通过模拟训练、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实际操作康复治疗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3. 线上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4. 校企合作:与康复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
2. 理论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检验学生对康复治疗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践技能考核:通过实际操作考核,检验学生的康复治疗技能水平。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设置标准
中医康复技术专业设置标准一、课程设置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
2.专业课程:包括中医康复技术、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保健、康复医学概论、康复治疗技术等,以培养学生专业的中医康复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3.拓展课程:包括中医经典著作、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中医康复护理技术、中医康复心理学等,以拓展学生的中医康复知识和技能领域。
二、实践环节中医康复技术专业实践环节应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教学:针对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设置相应的实验教学环节,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2.临床实习:安排学生进入医院、社区等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以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患者沟通能力。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健康讲座、康复治疗志愿服务等,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培养目标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1.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医康复技术专业人才;2.掌握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具有从事中医康复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四、培养要求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培养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1.掌握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掌握中医康复技术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3.掌握中医康复技术的相关设备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能力;4.掌握中医康复技术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5.具有良好的患者意识和患者沟通能力。
五、学制与学分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学制一般为三年,总学分应达到180学分左右。
其中,基础课程约40学分,专业课程约60学分,拓展课程约20学分,实践环节约60学分。
六、师资队伍中医康复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应包括以下内容:1.专任教师: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并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2.临床导师: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并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3.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和实验经验,并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康复治疗专业《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3302230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基础,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具备……的能力,促进企业……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掌握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能力,并具备熟练应用运动、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康复工程技术课程标准
《康复工程》课程标准课程类型: 理论+实践课程性质: 职业技术课适用专业: 康复治疗技术学时: 40学分: 2课程标准编制负责人: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二)《康复工程》是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主干课程, 是其他康复专业课程基础, 。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是康复治疗专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基本课程, 对应康复治疗岗位能力需求、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标准, 培养学生在临床康复、社区康复等康复治疗岗位必需的康复治疗能力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三年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学生起点应为普通高考学生或同等学历者。
(三)课程作用(四)本课程是国家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考试的重要课程。
要求对应康复治疗岗位能力需求、康复治疗师执业标准,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学会应用康复工程技术对病人实施整体康复治疗。
(五)前导、后续课程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医学基础课程, 康复医学概论, 运动治疗技术、临床医学概论、物理疗法技术、作业疗法技术、中国传统康复等。
同步课程则包含言语康复、康复综合实训等课程。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就业岗位前必须掌握的临床康复技能学科。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结合康复工程研究进展和教学实际,突出“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原则, 每章结构按基本构造、内容和临床运用三部分讲授。
突出康复工程技术临床实用性,注重康复工程技术临床应用和技能操作。
以理论和实训并重为原则, 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 突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特点, 强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科学性和独立性。
确立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 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建议课时40学时, 理论20学时, 实训20学时。
采用教学方法:理论与临床实例结合, 通过实际病例,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独立思考的能力。
角色扮演法:还原实际临床操作过程, 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更能提高其应对突发情况, 提高其医患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基本标准(上报稿)Basic Standards for the Education of Specialty of RehabilitationTherap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1. 专业介绍1.1. 专业名称康复治疗技术1.2. 专业代码6304051.3. 职业岗位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主要对应于基层康复机构的物理治疗技术岗位、作业治疗技术岗位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岗位。
基于我国康复医学事业起步较晚,社会需求巨大,以及人力和经费所限,目前在大多数基层康复机构尚未对职业岗位作严格的技术分工,因此,要求培养的康复治疗师既能胜任物理治疗工作,又具有兼做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等的潜能。
1.4.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以下机构就业:1.4.1. 各级基层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中心)、工伤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机构康复部(社区康复站)和疗养院等。
1.4.2.民政康复中心、残联康复中心、假肢矫形康复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养老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用品服务站等。
2..其他: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服务与教育)、体育运动队、民办儿童脑瘫康复中心和自闭症康复中心等。
1.5.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基础上,较系统掌握现代康复和中国传统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具有独立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高素质基层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
1.6. 培养规格1.4.2. 知识要求(1)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如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病理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等)。
(2)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特别是神经、骨科等方面的临床医学知识。
(3)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康复治疗技术(如中医推拿、太极拳等)的基本理论知识。
(4)具有现代康复医学及康复治疗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较系统和深入地掌握物理治疗学和作业治疗学的基本知识。
(5)具有一定的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和假肢矫形器应用等的基本知识。
(6)具有一定的残疾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基本知识。
(7)具有一定的康复功能评定基本知识。
(8)具有一门外语知识及医用统计学、计算机应用等基本知识。
(9)具有相关临床医疗政策法规与行业规范的知识,熟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等法规或行业指导。
3. 能力要求(1)物理治疗技术能力1)能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训练计划。
2)能对患者进行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
3)能对患者进行维持或增大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
4)能对患者进行软组织牵张训练。
5)能对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如徒手、利用假肢、矫形器、辅助器具等。
6)能对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踏车、活动平板训练。
7)能对患者进行牵引治疗。
8)能运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各种医疗体操。
9)能正确运用良肢位摆放与体位转移技术。
10)能对患者进行平衡与协调训练。
11)能指导患者进行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和手法治疗,如推拿按摩、太极拳、八段锦等。
12)能运用现代物理因子治疗,如电疗、声疗、热疗、冷疗、光疗、水疗、磁疗等以及中医某些传统的外治理疗法,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能对患者进行有关保持和发展身体运动功能的宣传教育。
(2)作业治疗技术能力1)能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和训练,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能进行感知觉功能评估和训练。
3)能进行手功能评估和训练,改善手的精细的、协调的、灵巧的功能性活动能力。
4)能指导患者使用生活辅助器具、轮椅、假手、矫形支具及其他辅助性用品用具等,补偿或扩展活动功能。
5)能进行简单的认知功能评估和训练。
6)能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治疗、文体治疗、职业性的活动练习、家居环境改造。
能对患者进行有关改善日常生活作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宣传教育。
(3)其他康复治疗技术能力1)能对患者进行简单的言语治疗。
2)能配合假肢和矫形器专业人员,指导患者使用假肢和矫形器并进行相应的训练。
3)具有一定的指导社区康复工作的能力。
4. 素质要求(1)具有正确的专业思想,对本专业的性质、作用和价值有较明确和深刻的认识,愿意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人民服务,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2)具有人文关怀精神,遵守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医患关系。
(3)具有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对工作负责,有计划有条理,精益求精,对人对事正直、诚实。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患者有同情心和耐心,充分理解患者的痛苦和困难,设法帮助改善;尊重患者,鼓励其充分发挥潜能,促进康复,为解决康复治疗技术中的难题不断钻研,进行技术革新;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同事互助合作,在康复治疗技术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5)具有较强的法纪意识,遵纪守法,能遵守有关医疗工作及康复治疗技术有关制度和法规。
5. 其他要求(1)有较好的言语沟通技巧。
能倾听别人意见,并有效地表达个人意见,进行交流讨论、启发教育或征询意见。
(2)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
1)能关心患者的全面康复,结合岗位任务,发挥相当于一个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2)能关心患者的社区康复和家庭康复,注意收集有关的社会信息,指导患者康复。
3)对社会上各类康复资源中心有所了解,能及时介绍患者取得资源中心的帮助。
(3)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工作有计划、有条理,懂得有序地安排患者的康复治疗技术,组织患者小组的康复治疗技术活动,并在其他相关的管理工作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
(4)有一定的教学辅导和参与科研的能力。
懂得如何示范治疗操作和进行讲解;懂得康复治疗技术临床实用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能在指导下协助收集资料,进行试验性治疗等。
1.7. 主要课程1.7.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治疗学1.8. 课程模块及所占比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占总课时24.68%)、专业基础课程(占总课时30.21%)、专业课程(占总课时32.58%)和选修课程(占总课时12.54%)。
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是本专业主干课程、核心课程(详见表1)。
1.9. .主要课程:(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医学伦理学、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和体育等。
原则上应按照国家和各省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要求进行设置。
建议①总课时控制在500学时以内,将更多的学时用于专业课程学习;②将医学伦理学融入本模块,以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③各院校可根据行业或本院校专业办学特色需要适当增减公共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人体形态学》(即以《人体解剖学》内容为主,适当增加《组织学》内容)、《人体机能学》(即以《生理学》内容为主,适当增加《生物化学》等内容)、《病理学》、《人体发育学》、《人体运动学》、《诊断学基础》、《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概论》(涵盖《诊断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课程内容)、《神经病学》和《骨科学》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以及临床康复实践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因此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课程包括:《康复医学概论》、《康复评定技术》、《运动疗法技术》、《物理因子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言语治疗技术》、《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康复工程技术》(或《假肢和矫形器学》)和《临床常见疾病康复》等。
上述(2)、(3)模块课程为本专业建议必须开设的课程,课程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整合或拆分,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名称,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为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4)专业选修课程建议开设《卫生政策与法规》、《医学统计学》、《人际沟通》、《医用物理学》、《康复护理》、《康复心理学》、《药理学》、《引导式教育》、《医用英语》等课程。
各院校可根据行业或专业办学特色需要适当增减选修课程。
1.7.4. 主要课程简介:以下课程为本专业必修课程。
(1)《人体形态学》:建议开设128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正常人体基本组织、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毗邻关系、功能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形态变化等。
本课程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够辨认正常及疾病状态下人体的标本、模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人体骨性标志、肌肉的走行、起止点、功能以及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人体机能学》:建议开设64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人体正常及疾病状态下的机能变化及代谢变化,教学应突出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如视觉、听觉、触觉和皮肤的基本功能、心肺的功能、物质与能量代谢、体温、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等。
(3)《病理学》:建议开设32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和细胞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的病因、类型、病理变化、后果与结局;及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等。
重点学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肌肉系统(或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病理改变。
(4)《人体发育学》:建议开设32学时。
本课程主要介绍人体发育概念、发育规律、发育分析和发育评定,以及人体各时期(含胚胎阶段)的运动功能、智能、心理和社会功能、人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
(5)《人体运动学》:建议开设64学时。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运动学总论、骨运动学、肌运动学、关节运动学、心肺运动学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人体生物力学、正常人体运动学、运动障碍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化学、运动心理等知识。
(6)《诊断学基础》:建议开设48学时。
本课程主要包括体格检查、实验诊断和其他检查等内容。
教学过程应突出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诊断方法,构建诊断思维模式,为后续临床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7)《医学影像学》:建议开设32学时。
本课程主要包括放射诊断学、核医学、超声成像等内容。
本专业重点学习X 线和核磁成像原理以及普通X片、CT与MRI片阅读方法,以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骨关节肌肉的正常及异常影像学改变,为日后临床康复病例阅片分析和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3)、(6)、(7)课程内容如在《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中已全面涉及,可不单独开设这这些课程。
(8)《临床医学概论》:建议开设128学时。
本课程是一门涵盖了《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和《传染病学》等内容的整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