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生
循环经济下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探究-循环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下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探究-循环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是循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的构建要求充分挖掘区域各产业间副产品和废物资源的共生耦合关系,并通过信息、物流、服务平台等渠道构建起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联合体。
以依托型、平等型和混合型三种产业共生耦合类型为切入点,利用物质流动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构建出跨行业综合利用冶金废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协同处理多种固废的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和资源再生利用、多产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并探索建立起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要素集成系统。
[关键词]循环经济;依托型共生耦合;平等型共生耦合;混合型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
这将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高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是指在各产业系统之间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能量高效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网络,即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平台体系,某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资源能够作为另外一个产业生产所需的能量或原辅材料,使多个产业之间构成集成共生的生态网络[1],它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门。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一批循环型城市、园区、企业,逐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产业链和产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但从产业共生耦合能力的角度上看,还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协同性较低、集成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问题。
加大对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共生耦合的三大类型生态产业链是在满足社会性的长期需要的前提下,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通过对两种以上产业的材料、产品、副产品、废物等基本元素进行优化组合和调整改造,形成既使产业链上各主体获取一定经济利益,又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协调平衡的复杂系统。
业生态与产业共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而现在 ,清洁生产技术 已经成为 旨在倡导环境更加清 洁 、资源更加高效利用 的新工艺 、新产 品、新服务 的 环境管理办法 ,其生产过程依 旧存在 与产 品和服务生 产一样的产品生命周期【 。因此 ,清洁生产可以认为与 产业生态具有相 同的知识领域 ,它反对传统环境污染
单独考 虑 ,而应该使 得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在 自然生态 系统或生 物圈 中 自发 运行 ,从 企业集群 、产业 园区 、 区域上 看待和解决环境问题 ,能够获得更大 的经济利
益和环境效益 。[ 4 ] ( 二)产业生态的研 究策略 :重建产业系统
能减少获得 同等服务投入 的物质和能源总量 ,技术进
核算 、物质流分 析 、生命周 期分析等诸 多分析方 法 ,
在面 向环境 的设计 、生态效率产品和过程设计 中涉及 多种实践技术 ,产业生态 园、供应链创新等产业系统 重组框架 。在过去五年 中,在理解环境影响方面还有
另一种方法一清 洁生产 。杰克森 ( 2 0 0 2 )认为 ,在上 世纪 8 0 年代 ,清洁生产 旨在通过新的重大技术 突破重 新设计 生产工 艺将 污染 和废物消 除在生产过程 当 中 ,
从 系统论 的观点来看 ,产业生态学的主要 目标就
是 重组 产业 系 统 ,以 向着与 生物 圈相 协调 的模 式发
展 ,实现长远可持续பைடு நூலகம்展 目标 。
1 . 资源的优化利用。 资源的优化利用主要是 由私人企业在生产活动 中
产业 系统 中的循环物 质总量 。赫汀( 2 0 0 2 ) 认为 ,在当 今知识经济时代 ,要实现上述两种减量化策略 ,可以 利用信息技术加 以实现 ,但具体的技术应用手段并未 有效付诸实施 ,还需要进一步 的探 索。f 7 l 4 . 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 。 这 是实 现产 业生 态 自循环 系统 的要 求和 长远 路 径 ,也是可持续发展 的根本所在 。虽然化石原料给我 们工业化和产业发展带来 了不小的贡献 ,但也要认识 到它是许多环境 问题产生 的根源 ,要进行产业重组和 生态重建 ,必须改变原有 的能源获取方式 ,使其符合
产业生态学的新思路与新方向
产业生态学的新思路与新方向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的不断恶化,产业生态学成为了解决产业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学科。
产业生态学的核心理念是“循环利用”,即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将废物转化为资源,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产业生态学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将对其进行探讨。
1.生态工业园生态工业园是产业生态学的一种新思路和新方向。
它是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为主导,以产业共享和协同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综合性产业区。
生态工业园是一种模式创新,是一种产业、城市、生态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
通过生态工业园,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的排放,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共同发展。
2.绿色供应链绿色供应链是产业生态学的又一种新思路和新方向。
它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是企业通过整合本身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到废弃物处置等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
绿色供应链的实现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和信息的共享,通过绿色供应链,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3.产业共生产业共生是产业生态学的又一种新思路和新方向。
它是一种通过产业共享和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模式。
产业共生不仅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交流,还可以实现对环境的共同保护和资源的共同利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4.绿色创新绿色创新是产业生态学的又一种新思路和新方向。
它是一种基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创新方式,是以利用和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创新形式。
通过绿色创新,可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总之,产业生态学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思路和方向。
生态工业园、绿色供应链、产业共生和绿色创新是其中重要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将对未来的产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 产业共生理论基础
2.寄生型产业共生
3.偏利型产业共生 4.附生型(异生型)产业共生 5.混合型产业共生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1.共栖、互利型产业共生
基本特征
产业间的链接比较稳定;
蒸汽、电
产业地位平等,共同生存,
缺一不可; 系统中没有明显的主动、被 动产业之分; 物质在这种共生关系中进行 近似封闭的循环再利用。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江苏产业集群
江苏省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还停留 在模仿、低价竞争阶段,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 不强。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尽管具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 信息产业集群和初步建立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但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尤 其是在物流服务业方面供需不畅等原因,未能成为创新型产 业集群一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 江苏省未来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促进形成 和扩展专业化的区域市场,集中形成核心产业,众 多企业相互分工合作,组成相互连接的产业链条, 同时催生和吸引流通业和其他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 区内集聚,形成生产、销售、服务相互衔接的专业 化区域市场,从而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 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 共生单元— 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单 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 基础。 位,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 共 生 界 面
共生模式—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
的形式。
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构成共生环境
2)以物流标准化为辅助手段 集装与生产企业最后工序——包装的配合性;集装与装卸机具、装
卸场所、装卸小工具(如吊索、跳板等)的配合性;集装与仓库站台、 货架、搬运机械、保管设施乃至仓库建筑(净高度、门高、门宽、通 路宽度等)的配合性;集装与保管条件、工具、操作方式的配合性; 集装与运输设备、设施,如运输设备的载重、有效空间尺寸等的配合 性;集装与末端物流的配合性:集装与国际物流的配合性等。做好了 以上的配套工作,信息就好传达顺畅,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
合肥市产业共生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创新-内需”视角
1引言据统计,在2021年GDP 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中,合肥10年GDP 累计涨幅213.83%,位居全国第一,成为过去10年来进步最大的城市。
此后,面对疫情等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合肥依旧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2022年GDP 实现12013.1亿元,连续7年超过千亿。
其中,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利润达到438.79亿元,全年服务业增加值7239.4亿元,这既预示着合肥的经济有着蓬勃发展的前景,也表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于GDP 的贡献功不可没。
此外,《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实现新发展格局的宏伟目标,就要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要求。
当前阶段,作为大湖名城的合肥,以创新为驱动、引领,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为合肥市的产业共生发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1]。
因此有必要研究“创新-内需”协同驱动对合肥市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共生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其中的优化路径,进一步推进合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文献综述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 )是基于共生理论,最早应用于生物学,其核心内容是指共生关系内各个部分相互协作,协同发展。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符合产业共生系统。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既为制造业提供大量的供给,又能够根据制造业的反馈和演进进行业务创新。
而制造业的资本、劳动密集型的特点让其需要从生产性服务业中获取优质服务和高端人才,从而提升发展水平。
两产业相辅相成,互惠共生。
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共生的研究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探索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测度和比较[2];二是以共生理论为基础,基于供给侧视角,以产业协同为切入点,探索如何提高我国高端产业供给的有效性,实现我国产业资源有效配置[3];三是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生模式进行实证研究,如构建Logistic 模型,讨论水平竞争、水平协作和垂直协作等情形下的均衡解[4];四是选取具体的省份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促进该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5]。
产业共生系统浅析-韦茜
一,废弃物管理与循环共生
永续发展与循环型社会之内涵
永续发展:系指做到满足当代需求, 永续发展:系指做到满足当代需求,同时不损及后代 满足其需要之发展. 满足其需要之发展. 主要理念: 主要理念: 循环/去物质化— 循环/去物质化—保育地球资源 共生/去毒性化—维护环境安全 共生/去毒性化— 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 减少资源使用 可再生资源:使用速率< 可再生资源:使用速率<再生速率 不可再生资源:使用速率< 不可再生资源:使用速率<可替代品再生速率 降低污染物排放 排放速率< 排放速率<环境涵容能力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蔗糖厂 电力 蔗渣 电力 造纸厂 电力 酒精厂 废气废水 环境综合处理 热电联产系统 原料 蔗髓 电力 电力 废糖蜜 制糖厂
美国:Chattanooga(查 美国:Chattanooga( 塔努加,田纳西州) 塔努加,田纳西州)生态工 业园区曾经是一个以污染严 业园区曾经是一个以污染严 重闻名全美的制造业中心. 重闻名全美的制造业中心. 在该园区, 在该园区,以杜邦公司的尼 龙线头回收为核心推行企业 零排放改革, 零排放改革,不仅减少了污 染,而且还带动了环保产业 的发展, 的发展,在老工业园区发展 了新的产业空间. 了新的产业空间. 其突出特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 其突出特征是通过重新利用老工业企业的工业废弃物,以减少 污染和增进效益.如今, 污染和增进效益.如今,旧钢铁铸造车间已变成一个用太阳 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而旁边是利用循环废水的肥皂厂, 能处理废水的生态车间,而旁边是利用循环废水的肥皂厂, 紧临的是急需肥皂厂副产物做原料的另一家工厂, 紧临的是急需肥皂厂副产物做原料的另一家工厂,这种革新 方式对老工业区改造很有借鉴意义, 方式对老工业区改造很有借鉴意义,并且更能适应老工业企 业密集的城市
产业共生的分析
产业共生的概念
产业共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指产业内作 为独立经济组织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 享或异类资源互补所形成的共生体,该共生 体促进了内部或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 置效率的改进,既带来了企业效益的增加, 又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
产业共生的特征
形成共生的群落性 系统内部的复杂性 资源使用的循环性 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 生产成果的增值性蒸汽、 蒸汽、电炼油 厂
冷却水、废水、 冷却水、废水、 燃气
2.寄生型产业共生 .
基本特征 存在明显寄主产业和寄生 产业,地位不平等 一般不产生新的价值增值 活动,只能改变已有价值 或进行物质的重新分配; 价值或物质的单向流。 寄主产业较稳定地提供生 产原料,使寄生关系比较 稳定。在资源使用、生产 工艺、流程设计、产品设 计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 优势。
共生 关 系 共生单 元 合成氨 1 磷铵 硫酸 2 磷铵 3 4 5 磷铵 水泥 合成氨 水泥 水泥 硫酸 共生效益 节省了卖给其他企业时的运费等额外费用, 节省了卖给其他企业时的运费等额外费用, 便于和磷铵厂协调生产 节省了购买其他企业产品时的额外费用, 节省了购买其他企业产品时的额外费用,便 于和合成氨厂协调生产 节省了卖给其他企业时的运费等额外费用, 节省了卖给其他企业时的运费等额外费用, 便于和磷铵厂协调生产 节省了购买其他企业产品时的额外费用, 节省了购买其他企业产品时的额外费用,便 于和硫酸厂协调生产 避免了磷石膏的堆放污染224万元 万元/a 避免了磷石膏的堆放污染 万元 节省了购买原料的费用1047万元 万元/a 节省了购买原料的费用 万元 避免了炉渣的堆放污染74万元 避免了炉渣的堆放污染 万元/a 万元 节省了购买原材料的费用21万元 节省了购买原材料的费用 万元/a 万元 避免了直接排放SO 造成的污染2276万元 万元/a 避免了直接排放 2造成的污染 万元 节省了硫磺煅烧制取SO 所需费用467万元 万元/a 节省了硫磺煅烧制取 2所需费用 万元 分配 系 数 + 互利共生 + + 互利共生 + + + + + + + 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 共生类型
浅析“产业共生”
第2卷 第 1 6 期
27 月 O 年1 0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o 总2 N1 o6 . 1 .
19 5 期
浅析 产业共生" “
陈凤先 夏训 峰 ( 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 09 0 2) 0 ( 中国环境科学研 究院,北京 1 02 0 1) 0
[ 要) 将生态学的理论应用于产业发展指导是当今产业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共生理论是 摘 生态系 统组成、发展 、演化的重要理论,将其应用于产业领域,对于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然而 目 前学术界在这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认识。本文在查阅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 产业共生理论做了较为完善的总结。分析了产业共生理论的概念、形成机制进行 了分析,井依据 系统产
共生单元对内生媒介有一定的依赖性,形成了以连续性
交易为特征的共生 。这 种共生 机制消 除了共生 对象 的随
业合作关系的企业按某种模式构成的各种关系的集合【。 8 】 其中参与产业合作关系的企业称为共生单元 ;合作模式
称为共生模式 ; 业合 作所处 的环 境成为共 生环 境。它 企 们三者共 同构成 了产业共生 的三要索 ,其 中 ,共生单元 是基础 ,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 , 共生模式是关键 。
然纵观各类论述[2,5】 1, ,6 ,3 ,,各学者多从 自己所从事的研 4 究的角度对此理论做出了解释,而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和
认识 。鉴于产业共 生理 论对 于产业 发展 的重要性 , 细 仔 研究 其概 念及 内涵 、形 成机制 、发展 模式就成 为 了一个
非常迫切的课题 。
关系, 共生能够产生 “ 剩余” 不产生共生 “ , 剩余”的系
机性, 减少了信息和能量在传导过程中的损失和失真。
产业共生实践案例研究之欧盟滨海产业共生项目
第 l l期
21 0 1年 l 1月
产业共生实践案例研究之欧盟滨海产业共生项 目*
剥、 威 宋 雨 燕 于 洋。 志
( . 开 大 学 环 境 科 学 与 工 程 学 院 , 津 3 0 7 ;. 1南 天 0 0 l 2 天津 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环 境 保 护 局 , 津 3 0 7 ; 天 0 4 5 3 天 津 泰 达 低 碳 经 济 促 进 中心 , . 天津 3 0 7 ) 0 4 5
识 实 现对 资源 的节约 和环境 保 护” 。在 这里 , 这个 词
业发展 署 中 国投 资处 共 同 申请 了欧 盟 S thAS A wi — I c 项 目。S thASA 项 目是 欧盟一 个 具有 高 度竞 争 wi — I c 力 的援 助 资金 项 目, 欧盟 滨 海 产 业共 生 项 目则 是 而 第一个 由中方 机 构作 为 主 申请 单位 的获 批 项 目, 具
主 要 内 容
主要 目标
() 过 开 展 产 业 共 生 、 立 中小 企 业 的 环 境 管 理 体 系 、 立 地方 中小 型 供 应 商 绿 色 产 业 链 , 进 天 津 滨 海 新 区企 业 的 1通 建 建 促 可持续生产 ; 造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 , 进滨海新区、 创 促 天津 及 全 国 的可 持 续 生 产 。( ) 展 工 业 企 业 产 业 共 生 网络 的 2开 实 践 活 动 , 此 基 础 上 , 其 推 广 到 国 内 其 他 区 域 或促 成全 国性 的产 业 共 生 项 目 在 将
产业 共生 项 目成功 经 验 的基础 上 , 如 下 几个 指 标 从
率 略超一 半 , 一方 面 , 能 由于 项 目处 于初 期 , 业 可 企
产业创新与共生系统耦合机理研究
产业之窗2020年7月(上)/ 总第264期61引 言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的初期,区域间产业生态系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以及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方面,由于产业生态系统结构不合理,城市产业历史遗留问题加剧,造成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源加速枯竭,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加速上升,生态环境以及人居环境日益恶劣等城市顽疾。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间产业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一些城市中人才、资金等核心要素外溢严重,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创新细胞”不活跃,从而造成产业创新系统钝化,产业生命力不断被弱化。
正是由于资源枯竭、环境负效应、产能过剩和创新乏力等的多重压力,区域间迫切需要构建合理的产业创新与产业共生系统。
在效益和竞争驱动、市场需求拉动等综合动力的作用下,产业创新系统通过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集群产业链的延伸与重构来实现对产业共生系统的有力推动;产业的共生系统又基于市场的需求从低碳和智能两个发展趋势驱动产业创新。
通过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物质、信息等要素的双向交互流动,产业创新系统与产业共生系统实现耦合。
1 产业创新系统与共生系统的内涵产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区域中相关产业群落内部各子系统间通过区位因素和技术禀赋在经济活动中借助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使科技创新成果产生乘数效应,从而带动整个集群创新系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开放、复杂系统[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创新环境(条件)”、“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功能结构”等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从发生作用范围的角度,这些系统构成要素总体上可以划分为内部生态环境与外部生态环境两类。
不论是产业的内部生态系统还是外部环境,都必须突破各子系统之间的壁垒,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传递与汇集,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并充分释放各子系统中关于资金、技术与人才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系统中的深度协同。
共生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最早是生物学中的概念。
在生物学中,共生是指不同生物种群按某种关联而生存在一起,是不同种生物为获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和利益,在不断进化的长期过程中互相联合、依托,共同适应复杂环境的一种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共生的特征和模式分析
产 业 共 生 的 内涵 及 特征
1 产 业 共 生 的含 义 、
“ 共生 ” 是个 生态学 概念 , 德 国生物学 家德 贝里 ( no 是 A in
dbr) 17 提 出 的 , 指 两 种 或 多种 生 物 之 间 必 然 按 照 ea 于 89年 y 是
的产业群的相互结 合。群落式的共生是相邻的几个不同产业又 能互补的企业 , 它们是建立在企业 间在长期合作 中相互信 任的
的定义 :产业 共生 是指通过不同企业 间的合作 ,通过这 种合 “
作, 共同提高企业 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 , 同时 , 通过这种共识 实现对 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 这里产业共生的核心是相互
利用副产品的产业合作关 系。 产业共 生是一个完整的产业 生态系统 ,各产业的企业 之
间, 因同类 资源共享 或异类资源互补形成 共生体 , 该共生体促 进 了内部或 外部 、 直接 或间接的 资源配置效 率的改进 , 既带 来 了企业效益的增加 , 又推动 了该产业的发展 。 产业 共生属于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经济关系 , 既具 有经 济特
四种 作 用 方 式 。
【 键 词 】产 业共 生 共 生模 式 共 生 关联 关 加 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 “ 十二五 ” 规划的主线。构建产业
共生 的产业生态系统 , 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建设“ 两型社会 ”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 然选择 , 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 重要举措。本文运用产业生态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分析了产
业共生的基本特 征和 形成机制 , 从而为政 府制定有关产业生态
() 1形成共生的群落性 。传统的产业集聚只是在一定区域 内相关企业的简单叠加 , 所产生的是关联效应 。而产业共生具 有类似于生物 群落的群 落特征 , 它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互 相进行 合作 , 别是通过产业系统 内物 质封闭循环 、 特 物质减量
产业共生的原理及应用教案
产业共生的原理及应用教案一、介绍在现代经济中,产业共生是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战略。
本教案将介绍产业共生的原理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分析。
二、产业共生的原理产业共生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通过产业共生,不同产业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提高效率和竞争力。
产业共生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互补性资源: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资源的互补性。
比如,一个产业的废料可能成为另一个产业的原材料,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2.技术创新:不同产业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相互促进。
比如,一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可以为另一个产业提供新的市场机会和应用场景。
3.市场扩大: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合作和协同,可以共同开拓和扩大市场。
比如,一个产业的产品可以作为另一个产业的配套产品,实现市场的共享和扩大。
4.知识共享:不同产业之间可以共享知识和经验,促进创新和学习。
比如,一个产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另一个产业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产业共生的应用教学方法在教授产业共生的原理和应用时,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产业共生在实际中的应用和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产业共生案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产业共生的理解和观点。
可以设立一些问题或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3.视频展示: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产业共生的原理和应用。
可以选择一些优质的视频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观察产业共生的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共生企业或园区,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
四、产业共生的应用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产业共生案例分析:1.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农村风光,这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市场。
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农民可以通过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方式增加收入,游客则可以享受到乡村生活和农产品的美食。
共生理论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生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
共生理论视域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共生机制、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共生理论逐渐成为解释复杂系统中各元素相互依存、共同演化的重要视角。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其共生机制、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面临的主要难题,以及针对性的推进策略。
文章将系统梳理共生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分析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适用性。
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共生机制模型,揭示产业间协同演化、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内在逻辑。
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诊断当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如产业协同度低、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障碍等。
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建议,包括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链水平等。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认识,也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构建共生机制、破解现实困境、实施推进策略,有望推动农村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大动力。
二、共生理论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述共生理论,源自生物学领域,描述的是不同生物之间为了共同生存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逐渐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在经济学和生态学中,共生理论被用来解释和分析不同经济主体或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发展。
在共生理论中,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是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础;共生模式即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强度、频率和方式;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共生体的稳定性和共生单元间的共生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则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和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共生、梯度差异与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
湖帝財政经济学院哮彳<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21/3(第37卷总第191期)产业共生、梯度差异与中国向“一带一路2国家产业转移刘友金周健杨淇番(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产业共生是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内在要求,梯度差异是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
利用EORA数据库中的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贸易的视角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制造业的共生情况,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存在较强的共生关系,且大多处于正向的非对称共生状态。
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水平梯度差异和制造能力梯度差异,分析了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产业转移的国别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不同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梯度差异,甄别了中国向“一带一路”国家转移的适配产业。
【关键词】产业共生;梯度差异;一带一路;产业转移【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921(2021)07-0005-09D0I:10.16546/43-1510/32221.03.901―、引言“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一直秉持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目标,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收稿日期:2021-03-2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共生理论视角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产业转移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7ZDA046)作者简介:刘友金(1963-),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一带一路、产业转移与产业集群5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从根本上是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生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而构建“共生型”的国际区域经济伙伴关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题中之义。
构建集群共生网络产业集群发展新思维
构建集群共生网络产业集群发展新思维产业共生是以独立产业或其业务模块为共生单元的经济现象。
本文试图将共生原理引入到产业集群理论中,通过对产业共生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剖析,阐释了产业集群共生的行为模式、系统类型和基本模式。
关键词:集群共生产业集群发展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其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传统的风险研究都是试图从集群本身去寻找化解集群风险的方法。
事实证明,这种研究思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体企业规避风险或将风险程度降低,而不能真正意义上化解风险。
本文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只有构建产业集群的共生网络才是从根本上化解集群风险的有效途径。
共生网络的理论溯源“共生”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 年提出的,指的是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
“产业共生”的思想源头可追溯至“循环经济”的理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指出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遵循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蓝盛芳,1995)。
但“产业共生”却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
1989年Frosch 和Gallopoulos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正式提出工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该文指出工业系统可以仿照生态系统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并由分解者和清除者进行再循环的物质循环过程,在企业之间建立物质和能源循环使用的共生关系,从而将工业系统转变成工业生态系统。
丹麦卡伦堡公司出版的《产业共生》一书中对“产业共生”的定义是:产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构建产业集群共生网络的意义构建集群的共生网络,能有效促进集群内各产业的协同进化。
产业集群共生网络可以使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内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
产业共生案例
产业共生案例
产业共生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产业共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个成功的产业共生案例,以期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该城市以农业为主要产业。
在过去,这里的农民们只能依靠种植粮食和蔬菜来维持生计,收入并不高。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当地政府和企业开始着手发展农业产业。
他们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他们还鼓励农民们种植一些高附加值的作物,比如有机蔬菜和水果。
与此同时,城市周边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也加入了这个产业共生的大计划。
他们与当地农民合作,购买农产品并进行加工,生产出各种农副产品加工食品。
这些食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销往其他城市,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产业共生的成功案例不仅仅是农业领域,还涉及到了其他产业。
比如,当地的旅游业也因此蓬勃发展。
农业观光、农家乐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经济带来了不小的收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产业共生不仅仅是单一产业的事情,而是多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它不仅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产业共生,不断探索各种产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寻找共生的契机。
只有通过产业共生,我们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产业共生的目标。
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的主体与驱动
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的主体与驱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和产业互相交融,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推动经济繁荣。
本文将从主体和驱动两个方面探讨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的主体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需要多个主体共同努力。
首先是政府。
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教融合,引导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
其次是职业教育机构。
职业教育机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产业需求所需的技能和素质。
再次是企业。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
企业应加大合作力度,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最后是学生。
学生需要主动适应产业需求,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机会,并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的驱动因素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共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驱动因素。
首先是市场需求的驱动。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产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市场对于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需求迫切,职业教育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其次是产业创新的推动。
产业不断创新,需要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应与产业深度融合,密切关注产业创新动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再次是科技进步的促进。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和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需要关注技术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培养具备科技应用能力的人才。
最后是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于职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提供实践教学和实习机会,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产业共生的原理及应用心得
产业共生的原理及应用心得产业共生的概述产业共生是指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合作、协同和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通常情况下,产业共生可以提高各个产业的竞争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为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带来创新和增长。
产业共生的基本原理1. 互补性不同产业在实现共生关系时,应具备互补的特性。
互补性意味着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相互配合的关系,各自的优势可以互相弥补,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2. 依赖性产业共生的实现还需要各个产业之间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这种依赖关系可以是物质上的资源共享,也可以是信息上的互通互联。
依赖性使得各个产业在共生关系中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市场的挑战。
3. 协同效应产业共生的结果往往是产生协同效应。
多个产业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可以促使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效果大于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实现1 + 1 > 2的效果。
产业共生的应用案例1. 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的共生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的共生是当前比较典型的案例之一。
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制造业可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物流优化和客户服务的提升。
而互联网产业则可以通过与制造业合作,获得更多的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机会。
具体的应用案例包括智能制造系统的建设、物联网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等。
2. 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农业与旅游业的共生也是一种常见的模式。
传统农业生产往往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充分和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而通过与旅游业的合作,农农场可以将农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农业旅游项目,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和销售渠道的拓宽。
这种共生关系能够使农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3. 教育与科技产业的共生教育与科技产业的共生也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
教育产业可以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与此同时,科技企业也可以通过与教育产业合作,获取更多的用户和数据,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这种共生关系可以促进教育产业的改进和提升,同时也为科技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
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关注。
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的出现,可以促进区域内各产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在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中,不同的产业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市场互补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首先,资源共享是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的基础。
不同产业之间可以共享人力资源、物资资源、金融资源等,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可以为工业产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而工业产业则可以为农业产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
通过资源共享,各产业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
技术合作也是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产业之间可以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创新等合作,共同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例如,一个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可以与当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同时,制造业产业可以向其他产业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通过技术合作,各产业可以共同提高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市场互补也是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
不同产业之间可以通过市场需求的互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例如,一个地区的旅游产业可以为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带来需求,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
同时,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旅游产业的繁荣。
通过市场互补,各产业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区域产业共生发展模式的实施,可以带来多方面的效益。
首先,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再次,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最后,可以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生产业和寄主产业相互适应,不利影响 日趋减弱,互利共生与日俱增。作为寄主 的大企业,对寄生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会 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寄生企业系统可以 带动很多相关寄生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 会不断改善寄主产业的生存发展环境。
水泥厂 粉煤灰
石膏板制造厂 石膏
火电厂
余热 余热
养鱼场
温棚
寄生型产业共生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①与共栖-互利产业共生相比,寄生型产业共生中存 在明显的寄主产业和寄生产业,一个寄主产业可以 带动多个寄生产业,从而导致寄生型产业共生中各 类产业地位的不平等。 ②寄生共生体可以改变寄主产业的已有价值或进行 物质的重新分配,价值或物质从寄主产业单向流于 寄生产业。 ③寄生系统中由于寄主产业能较稳定地提供生产原 料,从而使产业之间的寄生关系比较稳定。 ④寄主产业在资源使用、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产 品设计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3.偏利型产业共生 偏利型产业共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共生关 系,是从寄主型共生向互利共生转换的中 间类型。偏利型产业共生是指共生体系中 一方有利,而另一方既没有因此受害也没 有直接获利或获利很少。
例如发电厂产生大量余热,当发电厂的余 热用于居民供暖时,发电厂与居民区之间 就形成了偏利共生关系,即居民获得了取 暖的热能之利,而发电厂本身没有损失。
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固有的这些特征,造成 了系统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共生单元的经营方向和生产规模变化引发 的系统不稳定性: 产业共生体系内部的共生单元在生产规模 和经营方向上具有相当明确的规定,即在 一个产业共生体系内部,不能任意改变共 生单元的经营方向和生产规模。这主要受 制于共生体系内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数量 和种类。
(4)资源使用的循环性 产业共生系统具有资源循环的特征。把 传统由“资源-产品-废物”构成的物质单向 流动的生产过程,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和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经济 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自然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5)生产成果的增值性 产业共生体的目标是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从发达国家一 些成熟的生态产业共生系统的发育过程来看,其 大多数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在市场不断发展的条 件下逐渐形成的,系统内所有企业都在互利共生 中得到好处,取得增值效应。产业共生体真正是 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其得 到推崇的真正原因。
(2)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存在的缺点: 虽然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可以利用内部组织 代替市场制度,克服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 时较高的交易成本,但是它又会产生较高 的组织成本,如代理成本等。 假定共生体内部两个共生单元的组织成本 为零,则复合体共生更容易达到理想状态。
偏利型产业共生的主要特点有: ①偏利共生产生新的价值,但这种新价值一 般只向共生关系中的某一企业专业,或者说 某一产业获得全部价值。 ②偏利共生企业之间存在双向的物质流、信 息流和价值活动。
4.混合型产业共生 上述几种产业共生模式较为典型。实际上, 现实中的经济系统是人-自然-社会-人工经 济技术系统复合的高级生态系统,比自然 生态系统更加复杂。产业共生的种类有时 很难明确划分。
(1)自主实体共生模式的优点: ①与完全的市场交易相比,该模式由于存在 共同计划、企业间相互依赖以及多样性契约 安排,使其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 ②与复合体共生相比,由于参与共生组织的 共生单元并未丧失独立性,还有相当大的剩 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使其有较低的内部 组织成本。
(2)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 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往往通过共生单元之间 签订一系列的合同来实现,当共生单元之 间存在利益冲突时,这种合作关系就会受 到影响,甚至瓦解。随着共生单元业务的 扩展,为了满足其发展的要求,他们也可 以寻找更多的伙伴加入到这一共生系统中。 自主实体共生模式中所有的合作都是在共 生单元双方协商的基础上达成的。
食物短缺的人们需要充分利用食物中的能量,有助消化的 肠道细菌对他们大有益处。然而,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肠 道中的细菌和西方国家普遍的肥胖问题是否存在关联。研
究者通过试验发现,在没有肠道细菌的无菌环境中,小白
鼠即使吃了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还是十分瘦弱 。如此看 来,利用人类与肠道细菌之间的共生关系,科学家们也许 真能研制出减肥良药。
二、企业所有权关系确定的产业共生模式 根据共生参与企业的所有权关系划分,产业共生 可分为自主实体共生和复合实体共生。 1.自主实体共生模式 自主实体共生模式是指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企业相互间进行优势互补或资源优化配置,寻求 与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企业之 间的合作关系不是依靠上级公司的行政命令来约 束,完全是受利益机制驱动的。
第七章 产业共生
第一节 产业共生概述
一、概念 在生态学中,共生是指不同物种以不同 的相互获益关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对双方或 者一方有利的生存方式。
小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 手之间,这些鱼可以使 海葵免于被其他鱼类食 用,而海葵有刺细胞的 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 被掠食,而小丑鱼本身 则会分泌一种黏液在身 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 海葵伤害。海葵则吃小 丑鱼消化后的残渣。
暖气 蒸汽
集中供暖
火电厂
制药厂
偏利型产业共生中的企业明显具有利他倾 向,并且这种利他倾向并不影响其自身的 存在与发展。在封闭体系中,共生关系对 非获利方企业的进化既无害也无益,而对 获利方企业的进化则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在开放体系中,如果环境具有一种对非 获利方的补偿机制,如政策优惠、税费减 免等,那么非获利方也会得到发展。
借用生态学关于共生定义 产业共生是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通过 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 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生实现对资源 的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共生着重用来说 明相互利用副产品的产业合作关系。
二、产业共生的特征 (1)产业共生的群落特征 传统的产业集聚通常只是一定区域内相关企业 的简单叠加。而产业共生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 特征,通过多个彼此关联的企业相互进行合作, 特别是通过产业系统内物质闭路循环、物质减量 化和能源脱碳等方法实现产业重组,而使得企业 群落内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2)促进资源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 企业通过共生关系合作,将市场经济运 行规律进行充分发挥,使各类资源在企业 群体内外合理配置和流动。通过企业间共 生战略、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更 大的虚拟组织模式,从而提高企业抗冲击 的能力。
(3)促进竞争形势由“排他性”转为“排劣 性” 产业共生使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 产业共生不排斥竞争,受网络化信息技术 和市场经济法则的共同作用,产业共生的 内外竞争形势将更趋于“排劣性”。
②物流、能流传输的刚性,主要体现在下面 两个方面: a 工业剩余物在共生产业间的流向和流量固 定。 b 物质和能量传输的方式和途径固定。
③共生系统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 方面: a 共生单元对工业剩余物在数量上存在着过 分依赖的关系。 b 如果上游产业的某些剩余物出现变化,则 必然对下游产业的工艺产生影响。互利型产业共生模式的基本特征有: ①产业间的链接比较稳定 ②产业地位平等,共同生存,缺一不可 ③系统中没有明显的主动、被动产业之分 ④物质在这种共生关系中进行近似封闭的循 环再利用
2.寄生型产业共生 在寄生型产业共生中,寄生产业依附于 寄主产业,寄居在寄主产业的系统之内, 与寄主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有序系统。寄 生产业获取寄主产业的副产品并以此作为 自身所需的各种生产原材料,同时也减轻 了寄主盛业的环境影响。
(2)系统内部的复杂性 与传统产业集聚模式相比,产业共生体 内部组织结构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较 多,一方面要寻找自己的废物被利用的可能 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将其他企业的废物作 为本企业原料的可能性。而且仅当这两种可 能性变成现实且持续运行的条件得到满足时, 才能使企业间形成产业共生关系。
(3)上下游产业的关联性 生态产业的主要做法是将上游企业的废物用 作下游企业的原料和能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上游 企业想生产什么废物或生产多少废物都可以。相 反,在形成共生体的“食物链”中首先要减少上 游企业的废物,尤其是有害物质。也就是说,系 统中每一环都要进行资源削减,要考虑整个共生 体对资源的需求程度与废物量的接纳能力。否则, 就可能因为某一环节的失调造成共生体“食物链” 的失控。
2.复合实体共生模式 复合实体共生是指所有参与共生的共生单 元同属于一家大型公司,是该大型公司的 分公司或某一生产部门。复合实体共生系 统内的协同效应是由于总公司以生态保护 为目标,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对企业 自身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系统改造或调整而 产生的。
(1)复合体共生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 三方面: ①具有统一的管理体系 ②产权关系明确 ③具有相对稳定核心共生单元
第二节 产业共生的作用
产业共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促进各产业的协同进化: 随着产业共生的形成和运行,企业间相 互开展生产、经营、资本、技术等多方面 的协作,上下游产品连成一条条产业链, 能够充分协调产业群落各组成部分的行为, 使之更有效、更合理地处理共生单元和系 统的共存关系,实现协同进化。
第三节 产业共生模式
一、企业间利益关系确定的产业共生模式 1.共栖-互利型产业共生 共栖-互利型产业共生是指两个或者两 个以上成员企业之间不直接竞争和相互抑 制,而是通过互利共存、优势互补组成利 益共同体。共生的企业都能够在相互的物 质交换中获利。网络中的企业在生产经营 过程中可以通过物质流、能量流的集成和 梯级利用形成互利的共生关系。
共栖-互利型产业共生可以通过企业间平等 互利的合作方式来进行组建。共栖-互利型 产业共生中的产业多为主动产业(如节能 环保的、具有带动作用的可持续企业), 由主动产业和被动产业(依赖于其他产业 发展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构成的共生关 系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