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

合集下载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含解析)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新课标)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限时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纲要求]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考纲要求] 本讲主要讲述中外历史上典型的六大改革。

从时间上可分为:古代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和近代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从性质上可分为: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

[要点突破]1.改革的类型(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在不触动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统治政策的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等。

(2)从改革的内容看,多数改革都涉及政治、经济内容,甚至还包含了军事、文化、生活习俗等内容。

学习中要多作横向归纳和比较,如涉及土地问题的改革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还可以就这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的、措施、影响进行分析和比较。

(3)从改革的性质看,改革可划分为①封建制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

2.改革成败的影响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

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实行。

3.在工业文明冲击下向近代化转型时期中外改革特点(1)经济上:市场化、工业化①俄国改革:颁布废奴法令,农民赎买份地,使近代工业发展获得了充足的自由劳动力、资金和较大的国内市场;颁布政策扶植工业发展。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解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三)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导与练》一轮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Word版含解析

选考内容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社会转型)(1)经济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推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政治: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的改革和变法。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理论依据。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于中原各国,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3)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3.商鞅变法的历史任务:富国强兵,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发展封建经济。

4.变法针对措施5.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巩固改革。

(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核心是“农战”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6.历史影响(1)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①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④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

7.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附答案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版含解析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

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

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

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

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

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

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

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

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

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

(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

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

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人教版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五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选择题1.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这表明商鞅变法( )A.没得到作者认可B.未建立正常秩序C.提升了秦国国力D.引发了诸侯争霸,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得到作者认可,故A项错误;未建立正常秩序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倾邻国而雄诸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国力,故C项正确;诸侯争霸是商鞅变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故D项错误。

2.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回击对新法的质疑:“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下列属于他针对时弊并采取的相应“理财”措施是( )A.私田出现——均田制B.商贾囤积——市易法C.边防危机——将兵法D.土地兼并——免役法,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市易法,调节物价,防止商人囤积居奇,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B项正确;将兵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与“理财”无关,故C项错误;实行免役法主要是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不是因为土地兼并,故D项错误。

3.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 )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可得出这种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是有帮助的,故A项正确;“现世禁欲精神”对发展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不能由此得出只有信仰才能发展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摆脱宗教的束缚,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仅限于欧洲天主教地区,其他地方的发展与宗教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不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意思,而是宗教改革后承认了这种观点的合理性,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4)王安石变法(含解析)

(4)王安石变法1、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 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

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项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

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传统的观点认为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在失去皇帝的支持后,新法被保守派废除。

事实果真如此吗?材料一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

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

……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负难以充分施展。

至元丰年间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家专利, 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近二十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述评》材料三王安石变法的蜕变与北宋中期地主阶级的固有发展趋势有密切联系。

北宋是地主私有经济确立、官僚政治制度空前发展的朝代,地主阶级内部的竞争趋势和腐化趋势都十分突出。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教案.docx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   教案.docx

高考研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常考题型及答题规律总结[全国卷5年考情分析][例1](2016·全国丙卷)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

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例2](2016·全国乙卷)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及答案(重点资料).doc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日本的明治维新及答案(重点资料).doc

(8)日本的明治维新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

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

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

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

2、材料一日本人地理观、世界观的转变求模仿荷兰制度实行社会改革,使得日本能够冷静的按照当时的国际秩序和惯例处理外事问题。

吉田松阴等“志士们”,具有近代西方强国的视野和使日本成为世界强国的抱负,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了以近代西方先进武器和体制建立起来的武装力量。

再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明治维新的成功被誉为“世界奇迹”。

材料二倘若我们把“明治”理解为“明智”,便会发现,明治天皇和他的臣僚们在当时复杂的内外形势下,是多么“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1)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从哪些方面“明智”的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说明这条道路如何“既给日本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也给邻邦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

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部分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部分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通关模拟演练(含解析)
-—摘编自刘成《英国废除<谷物法〉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
解析:(1)根据“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并结合所学知识逐条概括.(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阶级变化、贸易发展、矛盾缓和、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分析影响。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3条,规定皇帝有至高无上的大权。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制,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改革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清末实行新政改革的原因。
答案:(1)内容:修订刑律,制定新律;创建新都;损益旧制,创立新制;采取“输籍定样”措施.
(2)意义:稳定新王朝的政治经济秩序,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建立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巩固了统一局面;为唐代的繁荣奠定基础.
2.(2019·石家庄模拟)
材料 传统视域里民族政策只是反映政府对民族地区由上而下的管理,较少关注民族需求及上下交互式的政策演变。宋朝政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羁縻政策发生了变化,主要缘于溪峒与政府之间物质价值认同的迁移。《宋史》记载:“蛮无他求,唯欲盐尔”。食盐作为溪峒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曾一度成为溪峒与政府之间价值认同的媒介,一方面,缘于溪峒民族对食盐的需求程度高涨;另一方面,宋朝政府抓住食盐的货币职能谋求区域社会的稳定。宋真宗中后期,对能够在率领溪峒蛮人归投的土酋,“署其首领之名,月给食盐”,这种维系人心的措施与授其土官等羁縻政策相辅相成。宋孝宗下诏:“平溪峒互市盐米价,体听民便,毋相抑配。"从北宋前期“以盐易米”到南宋中后期的“以盐转易多物",食盐交换成为宋朝政府在西南民族地区羁縻政策的重要手段。这种与宋代茶盐专卖制度背道而驰的食盐交换手段,不仅实现了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控制,也反映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或推行必须先期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双向需求。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课标Ⅲ)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1)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2)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
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3.改革的原因( 背景) 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
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 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问题造成很大社 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 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 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 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 实现富国强兵;旧的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民族 危机严重。
湖南保卫局的创建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 中
隋代法律制度改革

20 世纪 80 年代工资改革

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

唐太宗谱牒改革

清政府军事改革

唐代币制改革

清代养廉银制度

7 题 / 14 卷
7 题 / 14 卷
考频
原始文献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史家著作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257
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 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 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含解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检测1.(2019·咸宁重点高中联考)(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

……直到公元前210年才最终统一了全国货币。

秦兼天下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

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

……它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币制,意义至为重大。

尽管秦行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秦汉币制改革略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意义。

(8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货币的混乱状态,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可得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根据材料“秦灭六国,‘六合为一’”可得出秦朝完成国家统一,根据材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可得出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和巩固政权的需要等。

第(2)问,根据材料“国家统一向各地征收赋税及各地区之间的商品经济交流都造成极大不便,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并联系所学可得出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等作用。

答案:(1)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行币制,货币混乱;秦朝完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巩固政权的需要。

(2)意义:便利了地区之间商品交换,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便利了经济管理和赋税征收;密切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

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检)(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汇总)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全册汇总)

(1)梭伦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材料三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并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材料二的诗句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

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

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

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3)北魏孝文帝改革(含解析)

(3)北魏孝文帝改革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魏书·李冲传》日:“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二北魏统治者热衷于发动战争。

对各族人民的统治,除租税繁多、徭役沉重外,他们还强迫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的骑兵践踏致死。

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

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魏书·高祖纪》材料三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四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字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北魏统一北方以后,哪些问题导致了北魏统治的深刻危机,并分析指出这些危机的实质。

(2)据材料三,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3)请从材料四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评述。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商鞅变法(含解析)

(2)商鞅变法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

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

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

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

(不得照抄材料)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商鞅史称“战国铁相”,他在秦国推行的变法影响深远。

材料一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秦国率先推行县制,按地区划分国民,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国家公共权力直接控制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人。

秦统一后将秦国的制度推向了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具有东方特色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简言之,商鞅变法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对统一国家和中华民族具有长远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商鞅变法让学生接触思辨》材料二从商鞅变法开始,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王德”,凡事只要能获利就算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去做。

所有人都只为利益而奔波,都以奴役他人作为自己的幸福观。

战争又使秦国劳动力丧失,粮价上涨,当时的粮价已经高出魏国几乎六十倍。

————摘编自陈雨露、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从哪一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中“使国家形态走向成熟”的具体措施。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人民版

(新课标)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人民版
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派。
2.变法内容 (1)政治:允许官民参政,打击旧官僚。 (2)经济:采取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军事:增强军事力量。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取士。
3.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 整,是具有改良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失败: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加上用人不当导致人民反对,变 法最终失败。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完全改变。
3.性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革。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民族 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三 王安石变法 1.改革背景 (1)阶级矛盾尖锐: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中小农户的赋 税负担日益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机构重叠,官职混滥,军队数量激增,军费开支高涨,形成了冗官、冗兵、 冗费的 “三冗”问题,导致严重的财政困难,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 北宋初年加强专制集权的负面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在与辽和西夏 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了“积弱”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主干整合
考点一 商鞅变法 1.改革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崩溃,社 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 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 (3)秦国落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2.主要内容 (1)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 军功。 (2)经济: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和轻罪重罚。 (4)思想: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6·全国卷Ⅰ]
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

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

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

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

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

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

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作用: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

解析第(1)问,主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答,归纳时注意改革前后谱牒制度的不同,从不同中概括出改革的内容。

第(2)问,首先要认识到加强皇室地位的作用。

其次要从政权稳定、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简析作用。

2.[2015·全国卷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1)原因: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作用: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入不敷出”“税外之税”“民变”等信息,从官俸、办公经费、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原因。

第(2)问,据材料中的“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等信息,从提高官员收入、抑制腐败、减轻百姓负担等方面分析。

3.[2014·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答案(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看,西汉时期的法令已不适应魏晋时期的需要,因此,魏晋时期对旧法律适当删减,并将以往的行政法规编辑为“令”,改定了新的刑法;同时新法律条文突出了上下尊卑的伦理色彩。

据此可分析回答。

第(2)问,从材料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可知,西汉时期儒家经典影响法律实施;从材料中“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可知,东汉时期儒家学者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结合魏晋时期新法律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可知儒学观念已经逐渐法制化。

据此回答即可。

4.[2013·全国卷Ⅰ][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

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

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

”“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

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

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

答案(1)共同之处: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持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可归纳出“向西方学习”“侧重制度改革”的共同点,结合所学可知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2)问,从主导者、地方支持度、过程、国内外情况等角度考虑“原因”。

认清清末新政的实质是维持专制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