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诸侯国
春秋时期诸侯战争各国实力比较研究
春秋时期诸侯战争各国实力比较研究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不断发生战乱,各国实力也有着明显的差距。
本文将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探讨春秋时期各国实力的比较。
一、齐国齐国是春秋时期八大国之一,公元前685年成为霸主国。
齐国的实力表现在军事和经济方面。
在军事上,齐国采用以步兵为主的战术,与楚、鲁等国交战时常获胜。
在经济方面,齐国因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开阔的海岸线,所以海经贸易发达。
在国内政治上,齐缺乏管理实力,加上国君轻佻、继承线路略乱等因素,因而在春秋后期逐渐衰败。
二、楚国楚国是春秋时期势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公元前703年成为霸主国。
楚国的实力表现在军事和文化上。
在军事上,楚国采用重装步兵和骑兵相结合的战术,与晋、齐等国交战时表现亦优。
在文化方面,楚文化被誉为“千古第一楚”,其中荆楚文化以“散文”为主,而楚辞则以情感深厚、富有启迪性的作品著称。
但是,楚国的实力缺点也显而易见,其统治范围过于广泛,又因王权过重而导致官僚腐败,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三、晋国晋国位居中原地区,是春秋时期八大国之一。
晋国的实力表现在军事和文化上。
在军事方面,晋国采用“九锜”阵列和“勾连阵”等战术,与齐、楚等国交战时表现不俗。
在文化方面,晋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著名的晋文公鼎、南阳铸剑等均是文化的瑰宝。
但晋国也有其缺点,政治中央化不强,游牧民族的侵扰也不时使晋国受到威胁。
四、鲁国鲁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其实力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政治方面。
在文化方面,鲁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礼仪和音乐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政治方面,鲁国斗争激烈,但经过多次发展,逐渐发展成阶级共有制国家。
鲁国的实力缺点是,其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不过多是依靠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来确保自身繁荣。
五、魏国魏国是春秋时期强国之一,其实力表现在军事和技术上。
在军事方面,魏国以弓马为战,骑兵发挥突击作用,战术灵活,与晋、齐等国交战时表现优良。
在技术方面,魏国也很有成就,分别有魏石钟乐和魏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数不胜数,今天就让店铺为你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的介绍春秋确实有几百个小国,但具体多少,估计永远是一个谜。
非常遗憾的是,那些国家本来都有各自的历史记载,但是,只有鲁国的记载保存下来了,也就是“春秋”。
如此的结果,估计是鲁国历史是孔子写的,至少他参与写了,而中国的历史基本是儒教写的,所以,孔子这个儒教祖师爷的东西才能保存,并且被扩张,而非儒教的墨家以及其他历史则被忽视,直到彻底消失。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时期之后是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与此相关的有汉语著名成语即“烽火戏诸侯、挟天子令诸侯就出自这个时代”。
公元前9世纪,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发生“国人暴动”,诸侯各国原来一直服从周王,暴动以后代表中央政权的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很弱,实际控制区只剩下几百里。
进入春秋时期后,基本为混战时期,北方有燕、山戎;东边有齐;西方有秦、蜀、巴;南方楚、吴、越;中部从西至东依次为晋、卫、鲁,另外还有郑、陈、蔡、宋。
诸侯列国实力不均,强国齐、晋、秦、楚、吴、越,春秋五霸在这一时期出现。
客观上促进了诸侯各国分裂和统一。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诸侯国纷争不断。
本文将为您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列表,并简要介绍每个诸侯国的历史背景和地位。
以下是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1. 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强国,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齐国在鲁、燕等诸侯国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其国君被赋予“霸主”的称号。
齐桓公是齐国的一个重要君主,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实力大增,成为春秋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2. 晋国:晋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分东晋和西晋两部分。
东晋位于今天的山西、河北等地,而西晋则位于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五个霸主国家之一,后期又分为晋韩、晋赵两个诸侯国。
3. 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但后来因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其国君麾下有一支精锐的军队,被誉为“百万雄师”,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股重要力量。
4. 魏国:魏国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河南省一带。
魏国的国君曾担任过号令天下的霸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魏国后来分为魏、赵、韩等三个诸侯国。
5. 赵国:赵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赵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国君赵武灵王曾在位期间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扩张,使得赵国一度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6. 韩国:韩国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韩国后来分为韩、魏两个诸侯国,韩国还曾与赵国、魏国合作,共同对抗秦国,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7. 魏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
楚国曾经是春秋时期东方化的代表,其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在与秦国的战争中最终失败。
8. 燕国:燕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一带。
燕国虽然地处边缘地区,但其国君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和战争策略,使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和地位。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
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春秋战国一百个诸侯国的介绍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
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
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
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秦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部分。
直到战国初期,秦还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也许正因为它地处边缘,因此一直没有受到他国的重视。
在春秋时代它是个不显眼的国家。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
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
从此秦国开始强大。
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
前316年秦灭蜀,自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
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
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齐国夏商时期,淄博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王朝的属国爽鸠、季、适伯陵、薄姑等古国。
西周建立后,功臣姜尚被封为齐侯,都营丘,建齐国。
淄博由此成为齐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800余年。
前221年灭于秦国。
晋国晋国,周代诸侯国名,原名唐。
在今山西省南部。
到前403年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晋国被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家。
晋国国都为唐(今山西翼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为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西周初,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西),为当时重要封国之一。
叔虞子改称晋,后曾迁都于曲沃(今山西闻喜)、绛(即翼,今山西翼城)、新田(今山西侯马)等地。
西周末年,晋文侯拥戴平王东迁洛邑,杀死在西周故地自立的携王,为东周的缔造立下大功,受到平王奖赏。
春秋初,晋国内部出现公室与贵族争夺君位的长期斗争。
从晋昭侯元年(前745)封其叔成师于曲沃,到晋缗侯二十八年(前679)曲沃武公正式受命为晋侯,经过六七十年,才以旁枝取代大宗,重新建国。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
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个诸侯国相互争霸,民族融合与文化繁荣并存。
本文将为大家列举春秋战国历代诸侯国的列表。
一、春秋时期1. 鲁国:鲁国位于今山东省东部,首都为齐鲁之地的齐鲁(今济南市)。
鲁国是五霸之一,其君主是孔子的故乡。
2. 晋国:晋国地处今天的山西、河北和陕西交界处,首都为中原地区的晋阳(今太原市)。
晋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诸侯国。
3. 齐国:齐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齐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五霸之一,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4. 楚国:楚国地处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春秋时期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5. 郑国:郑国地处今河南省西部,首都为齐鲁(今济南市)。
郑国在春秋时期曾经是六大诸侯国之一。
6. 越国:越国位于今浙江省一带,首都为越地(今绍兴市)。
越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7. 吴国:吴国地处今江苏省一带,首都为吴地(今苏州市)。
吴国在春秋时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国家。
8. 邹国:邹国位于今山东省中部,首都为鲁邹之地(今济南市)。
邹国是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
二、战国时期1. 秦国:秦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一带,首都为雍地(今陕西西安市)。
秦国是战国时期崛起的国家,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朝。
2. 赵国:赵国地处今天的河北省一带,首都为赵地(今天津市)。
赵国是战国时期较强的诸侯国之一。
3. 韩国:韩国地处今天的河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韩地(今洛阳市)。
韩国是战国时期较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4. 魏国:魏国地处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交界处,首都为魏地(今安阳市)。
魏国在战国时期曾经是七雄之一。
5. 楚国:楚国地区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一带,首都为楚地(今湖北荆州市)。
楚国在战国时期重新崛起,并成为七雄之一。
6. 齐国:齐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域与春秋时期相比有所减少,但依然拥有相当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周朝诸侯国姓氏宋(子姓)虢(姬姓)州(姜姓)虞(姬姓)以上为公爵国鲁(姬姓)申(姜姓)纪(姜姓)卫(姬姓)齐(姜姓)杞(姒姓)陈(妫姓)蔡(姬姓)滕(姬姓)薛(任姓)息(姬姓)邢(姬姓)邢为周公之后。
二十四年《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邓(曼姓)荀(姬姓)随(姬姓)南唐不见于《经》。
以上为侯爵国郑(姬姓)郕(姬姓)芮(姬姓)曹(姬姓)谷,南燕(姞姓)滑(姬姓)秦(嬴姓)梁(嬴姓)北燕(姬姓)以上为伯爵国邾(曹姓)莒(己姓)楚(荆)(芈姓)巴(姬姓)小邾(?)(曹姓)温(苏氏)徐(嬴姓)陆浑(允姓)鄫(姒姓)须句(风姓)夔(芈姓)姜戎姜戎自是姜姓。
白狄狄有白狄、赤狄,杨伯峻以为皆隗姓。
沈麇郯(己姓)莱。
伊雒之戎(雒戎)吴(姬姓)越“姒”姓。
潞蛮戎(戎蛮) 无终无终为狄之一支。
逼阳(妘姓)舒鸠舒之一支(参见“舒”)。
胡(归姓)以上为子爵国许(姜姓)宿(风姓)骊戎(姬)向(姜姓)极戴魏(姬姓)黄贰轸郧绞州蓼牟葛(嬴姓)萧(子姓)霍(姬姓)耿阳冀江(嬴姓)刘首封者王季子(刘康公)。
甘惠王子、襄王母弟王子带之后。
苏(温)毛毛为文王之后詹原为文王之后。
罗(妘姓)绞以上为男爵国以上为见经传者,一百二十多个。
不见经传者估计还要有几百个这里的国不一定是周王所封,即有少数民族国(如白狄、赤狄)也有诸侯国所封的。
如曲沃是晋侯封的。
萧是宋公封的。
夔是楚子封的。
很多人认为鲁是公爵,理由是他是周公的封国。
实际上鲁应该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是侯爵。
伯禽的几个弟弟都有封地。
分别是周、凡、蒋、邢、茅、胙、祭。
只有周是公爵,在祁山之阳,周太王的故城,继承了周公。
到战国时只剩下约20多个国家。
但又多了韩国(姬姓),赵国(赢姓),魏国(姬姓)和中山国(姬姓)。
小国多在淮河流域。
国名太多,一些小诸侯及周之卿族可能未列上。
西周是共有71个诸侯国,绝大部分是同姓(姬姓)诸侯国,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
分封列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
春秋战国诸侯国列表
颜 山东省滕州市东 子 楚
滥国
齐国
郯国(即炎国) 己 山东省郯城县西南 子 ? - 前 414 年 楚 国(一说是越国)
鄟国 山东省郯城县东北 ? - 前 11 世 纪 - 前 408 年 齐国(一说是楚国)
宿国 风 山东省东平县西南 男 齐国
祝国 姬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东北祝阿故城 年 齐国
? - 前 768
聂国 姜 山东省茌平县西
纪国 姜 山东省寿光市南 侯 ? - 前 690 年 齐国
鄅国 妘 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沂南县一带 子 鲁国
邾国(又称邹国) 曹 山东省邹城市 子 前 11 世纪 - 前 281 年 楚国
莒国 己 (一说嬴姓) 山东省胶州市、 莒县 子 前 11 世纪 - 前 431 年 楚国 《左传.隐二年》 《楚世家》楚简王元年
詹国 姬 伯
巩国 姬 河南省巩义市孝义镇西康店村 国
? - 前 516 年 晋
毛国 姬 陕西岐山县、扶风县一带
后迁河南省宜阳县
伯 前 11 世纪 - 前 516 年 晋国
毕国 姬 陕西省咸阳市 公 前 11 世纪 - 春秋早期 西戎
应国 姬 河南省平顶山市
公
明国
公
溓国
公
益国
公
穆国
公
井国
公
武国
公
[编辑 ] 位于山东省的诸侯国 国名 姓氏 今地 爵位 起迄年 灭国者 出处
唐国 后改称晋国 姬 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河北省 西部一带 侯 前 11 世纪 - 前 349 年 韩国、赵国、魏国三
家分晋 《晋世家》 《战国史》
楚国 芈 湖北省、 河南省南部、 后扩张至安徽、 江西、湖南、 江苏 子(自称为王) 建于商代 前 11 世纪受封 - 前 223 年 秦国 《楚世家》 《战国史》
春秋诸侯国爵位明细表
春秋诸侯国爵位明细表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分封制度的初期。
在春秋时期,周朝国力逐渐衰落,各地的诸侯国因此逐渐独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异姓诸侯国。
这些诸侯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每个国家都设立了不同的爵位,并附上相应的礼制。
下面是春秋诸侯国爵位明细表:
齐国:
- 公爵: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国君
- 侯爵: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卿
- 子爵: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子爵
鲁国:
- 公爵
- 侯爵
- 子爵
宋国:
- 公爵
- 侯爵
- 子爵
卫国:
- 公爵
- 侯爵
- 子爵
郑国:
- 公爵
- 侯爵
- 子爵
晋国:
- 君主:相当于王,又称晋侯
- 宗伯:相当于公爵
- 子爵
秦国:
- 君主
- 守:相当于国君在一个省份设的高级行政长官- 伯
楚国:
- 君主
- 守
- 伯
吴国:
- 君主
- 守
- 伯
越国:
- 君主
- 守
- 伯
以上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爵位明细表,不同的爵位代表了不同的荣耀和地位,这些爵位也反映出当时的藩国制度和分封制度。
同时也为后来的封建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战国时代的前身。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霸斗争,带来了一系列的利弊。
利:
1.政治分权:诸侯争霸导致了政治分权的格局,各个诸侯国
在实际上拥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权力,有利于地方政权的发
展和地方民众的参与。
2.创新发展:争霸让各国迫切需要提高国力和军事实力,因
此推动了军事、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和发
展。
这也为后来的战国时期的大国崛起提供了契机。
3.地方繁荣:争霸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
不断发展经济和城市,促进了地方的繁荣和发展。
这为商
业、手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弊:
1.战争灾害:诸侯争霸所引发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
苦和灾害。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斗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战火蔓延以及土地破坏。
2.社会动荡:争霸的不断冲突和变动性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
安,人民生活在不断的战乱之中,社会秩序和生活稳定受
到了严重破坏。
3.中央政权衰弱:诸侯争霸导致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分裂。
各
个诸侯国不断扩张和争斗,削弱了周朝中央政权的威望和控制力,导致政治分裂。
4.外族入侵:争霸使得各个诸侯国长期虚弱,失去统一后,
边界安全受到了威胁,使得外族入侵的可能性增大。
总之,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如政治分权、创新发展和地方繁荣,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战争灾害、社会动荡、中央政权衰弱和外族入侵等弊端。
两周春秋时期诸侯国
两周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文狭义上指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中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封地的称呼,也被称为“诸侯列国”、“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诸侯”的封号。
现代多数情况,“诸侯”和“诸侯国”混淆使用。
诸侯国,广义上指封建时代(封建社会)及其以前人类文明时期共主(天子、皇帝)对其家族、功臣给予的封地,中国直至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取消分封制。
中国自汉朝开始直至清朝,均不同程度实行分封制,其中汉朝郡县制和封国制两种行政制度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和郡行政地位相同,期间伴随中央政府的强弱,权利发生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作为行政区划,少数时期成为与中原朝廷对抗的割据势力,如五代时期的“十国”。
诸侯源自分封制,最迟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当时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贵族,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拱卫王室。
封国的面积大小不一,封国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
诸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保卫王室。
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诸侯国林立之时,《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周代比较大的诸侯国有:鲁——姬姓,侯爵。
系周文王第四子周(姬)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大勋劳于天下。
后成王命为大宰,食邑扶风雍县东北之周城,号宰周公,留相天子,主自陕以东之诸侯。
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宝玉、大弓,而俾侯于鲁,以辅周室。
齐——姜姓,侯爵。
系炎帝裔孙伯益为四岳,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氏,谓之吕侯。
其国在南阳宛县之西南。
自太公吕望起自渭水,为周文、武师,号为师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营丘,为齐侯,列于五侯九伯之上。
即今山东青州府是也。
燕——姬姓,伯爵。
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为周太保,食邑于召,谓之召康。
春秋时期诸侯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
齐国、晋国、燕国、楚国、宋国、郑国、卫国、鲁国、吴国、越国、秦国;
鄫国、吕国、虞国、州国(姜姓)、州国(偃姓)、州来国、莱国、萧国、舒国、谭国、郧国、芮国、沈国、庸国、权国、谢国;巴国、蜀国、息国、郤国、祝国、鄣国、聂国、巩国、叶国、项国、江国、葛国、戴国、宿国;
炎国、鄅国、毕国、申国、邓国、唐国、刘国、黄国、厉国(后改为随国)、淳于国、钟离国、钟吾国;
鄀国、肥国、鼓国、鄟国、蓐国、耿国、苏国、冀国、诸国、共国、井国、缙国、杨国、毛国;
邘国、皖国、邿国、郜国、弦国、郕国、梁国、向国、凡国、谷国、赖国、牟国、柏国、焦国;
罗国、蓼国、绞国、茅国、巢国、雍国、顿国、黎国、费国、郇国、胙国、夔国、郐国、应国;
鄾国、任国、邳国、胡国、代国、彭国、苴国、鱼国、轸国、扈国、荀国、桐国、极国、贾国;
祭国、道国、微国、丰国、六国、瑕国、观国、岐国、箕国、莘国、鄚国、逼阳国、小邾国、祝其国;
倪国、滥国、遂国、卢国、须句国、颛臾国、大庭国、根牟国、甲父国、翨阳国、有穷国。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山东篇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山东篇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因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的诸侯国各自为政,战乱不断,形成了事实上的大分裂局面。
春秋时期诸侯国地图据统计在整个东周时期,共有大小诸侯国一百四十多个,也有学者估计有二百个左右,今天就为读者盘点一下在今山东境内的主要诸侯国。
1、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齐国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后改称临淄),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故又称为姜姓齐国。
齐国建国后通过煮盐垦田而富甲一方,逐渐变得强大起来,至齐桓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岛上而自立为国君,称田氏齐国。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齐国姜子牙雕像2、鲁国(前1043年—前256年)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周成王东征灭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周公留镐京辅佐成王,其子伯禽代为赴任,建立鲁国,国都曲阜。
鲁国国力最强时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今山东郓城、定陶一带,是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
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历时790年。
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鲁国是姬姓“宗邦”,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
以孔子为代表的鲁国是典型周礼的保存和践行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鲁国孔子像3、莱国莱国最初建国的年代已经无法考证。
最早的记载表明,西周初年莱国便已经存在,《禹贡》中称其为“莱夷”。
研究认为莱国九夷所建,商周时期也称东夷古国,商代始封,西周时期成为诸侯大国,爵位为侯爵,后改为公爵。
春秋初,疆域西起今临朐,东至胶东半岛,北至渤海,南至今诸城、胶州。
莱国畜牧业发达,擅长养蚕和织造丝绸,由于临海,百姓多开发鱼盐和制作海产品,是东夷地区有记录的最早的渔盐之邦,畜牧之国。
公元前567年莱国被齐国所灭,此后逐渐融入齐文化,国人以莱为氏,后去“草”为来,形成来姓,成为来姓的一支。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与政治形势
06
总结与展望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地位奠源自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奴隶社会的结束和封建社会的开始 。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各地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秦国
位于今陕西省西部,是战国时期的后起之秀。秦孝公时期 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 定了基础。
诸侯国内部结构
政治制度
各诸侯国普遍实行君主制,国君 拥有最高权力。同时设立卿、大 夫等官职辅助国君治理国家。
经济制度
各诸侯国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实 行井田制。同时发展手工业和商 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楚国
位于南方,地域广阔,兵力雄厚,与秦国长期争 霸。
齐国
东方大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曾与秦国并称 东西二帝。
战国七雄格局形成
赵国
北方强国,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强大,与秦 国多次交战。
韩国
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国力较弱,最终为秦 国所灭。
魏国
中原霸主,最早实行变法改革,后因内乱衰 落。
燕国
东北小国,曾与赵国联合对抗强齐,后被秦 国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 国与政治形势
汇报人:XX 20XX-01-25
目录
•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介绍 • 诸侯国概述 • 政治形势分析 • 重要事件及人物剖析 • 影响与意义探讨 • 总结与展望
01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介绍
时期划分及特点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以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特点为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诸侯国官职
春秋时期诸侯国官职东周时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
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七七零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
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
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发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
前七零四年,楚君熊通字号为武王,有地千里。
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
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以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
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
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
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六七九年,齐国以称霸北方。
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
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
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
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
春秋时期称霸的五个诸侯
春秋期间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使国家的一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初成为霸主。
齐桓公是公元前 685 年即位的。
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齐国地近渤海,有山海渔田之利,齐国很快强盛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议,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即在尊敬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余诸侯,抗击威迫中原的周边少量民族,还出兵阻拦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建立了威望。
此后,齐桓公招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认可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接着称霸的是晋文公。
领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
公元前 633 年,楚成王带领楚、郑、陈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
宋国派人到晋国求救。
晋文公采用了手下的正确建议。
争取了齐国和秦国参战,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尔后,又改良了晋同曹、卫的关系,孤立了楚国。
这时,楚国令尹(官名,相当于宰相)子玉震怒,出兵攻击晋军。
晋文公为了避开楚军的锋芒和报恩在晋国内争流亡在外时楚王的殷勤招待,(在流亡时,晋文公许诺:若能回到晋国为君,一旦晋楚开战,晋军将退避三舍,古代军队行军三十里叫做一舍,九十里就是三舍)命令队伍向后撤离九十里。
晋军“退避三舍”,后撤到卫国的城濮(今山东省憋县)。
城濮离晋国比较近,补给供给很方便,又便于会集齐、秦、宋等盟国军队,集中兵力。
公元前 632 年 4 月,晋楚两军开始决斗。
晋军诱敌深入,楚军堕入重围,所有被歼。
城濮之战创建了在军事上先让步一步,后发制人的有名战例。
此后,晋文公请来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和诸侯会盟。
周天子策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并恩赐他黑红两色弓箭,表示同意他有权自由讨伐。
晋文公成了中原霸主。
秦穆公晋国称霸的时候,西部的秦国也强盛起来。
秦穆公妄图向东争霸中原,但因为向东的通路为晋所阻,便向西兼并十几个小国,在函谷关以西一带称霸,史称“称霸西戎”。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形态与特征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形态与特征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战乱频发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个地区的诸侯国纷纷崛起,他们之间互相攻伐、争夺领土。
那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政治形态和特征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强国争霸的时代背景首先,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政治形态和特征需要从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来看。
在这个时期,周朝由于长时间的内乱和外患,逐渐衰败。
这时,各个地方的诸侯开始自行其是,推行诸侯分封制,各自为政。
由于这些诸侯国可以自主决策,各有优劣之分,于是就出现了强国争霸的时代背景,这也就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政治形态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各个诸侯国自主执政春秋时期,每个诸侯国都是一个独立的政权,它们自主执政。
这就意味着,不同诸侯国之间有着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例如齐国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鲁国以文化名士居多。
这种政治形态便是春秋时期的大特点之一。
三、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不同的诸侯国之间关系极其复杂。
它们之间不仅有敌对关系,也有盟友关系和所有关系。
特别是在战争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复杂。
例如,晋国和齐国在某些战争中是盟友,在另一些战争中是敌人。
这种复杂的关系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政治形态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重视武功和孝道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除了政治制度不同之外,他们所重视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例如,晋国人尤其重视武功,一直维持在战争状态下,贵族文化的产生导致了世家重要,而也是在这一时代,孝道成为了不可忽视的文化。
而鲁国人则重视孝道和纯朴人性,正是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道德和文化价值。
五、文化交流的兴盛在春秋时期,随着交通路线和市场的扩大,不同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开始兴盛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
例如,在鲁国,百家争鸣的哲学思想兴起,孔庙成立;在晋国,则形成了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家思想学派。
总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的政治形态和特征是非常多样的。
强国争霸的时代背景、各个诸侯国自主执政、复杂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重视武功和孝道以及文化交流的兴盛都是其重要的政治特征。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地方政治发展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与地方政治发展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国和地方政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和地方政治的发展。
一、春秋时期的政治背景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起始可以追溯到周朝,周朝是一个以分封制为基础的王朝,它的领土包括了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朝逐渐弱化,分封制的体系也开始崩溃。
这个时期各个地方开始崛起诸侯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分裂的局面。
这些诸侯国之间相互联络并互相依存,也相互攻伐,形成了一个不断变化的局面。
二、诸侯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些地方政治实体,由一些权力更分散的贵族支配。
一个诸侯国的大小和影响力往往由贵族的实力和财富来决定。
竞争和争夺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日常的事情,它们之间互相依存和互相攻伐。
每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领土和官员,也有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一些诸侯国成为更强大的街坊之一,成为有影响力的王室或份子政治的中心。
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争夺形成了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
三、地方政治除了诸侯国,春秋时期的地方政治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许多地区的人们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下降,他们转而依靠当地的贵族或地方政权。
地方政治的早期形式是邦国制;邦国制是中央政府通过向当地的贵族授予权力来管理地方的一种方式。
然而,这种制度在后来逐渐失效,许多地区的人们开始支持更加去中心化的政治体系。
四、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和地方政治发展的趋势是分裂和去中心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政权和贵族实力逐渐增强,而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影响力则逐渐下降。
这种趋势表明,春秋时期的政治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然而,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争夺仍将是春秋时期的主题。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制度与分封政策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制度与分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诸侯国制度的兴起。
在此之前,商、西周和东周都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但随着东周政权的衰弱,国家的控制力开始减弱,各地诸侯纷纷抬头,形成了一个分封制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封政权体制。
在这个时期,中央政权实力的削弱使得各地的贵族和地方领主能够获得一定的自治权力。
这些地方贵族和领主被封为诸侯,他们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这种诸侯国制度的出现,为中国的政治历史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诸侯国制度打破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使得政权变得分散化。
各地的诸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来制定政策,管理自己的领地。
这种分散的政权结构为后来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自治打下了基础。
其次,诸侯国制度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都依靠本国的资源和地理优势进行经济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区域。
各地的贸易活动也得到了推动,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诸侯国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每个诸侯国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对外政策的制定容易受到个人喜好和私利的影响,导致了一些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在一些地方甚至演变成了战争,给整个春秋时期带来了动荡和战乱。
其次,诸侯国制度也限制了中央政权的发展。
由于各地诸侯的独立性,中央政权很难对整个国家实施有效的统一管理,无法有效地推行统一的政策和法律制度。
这种分散化的局面使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受到一定的阻碍。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制度与分封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中央集权的体制,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繁荣,为地方自治打下了基础。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各地诸侯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以及中央政权的无力推行统一管理。
这段历史时期的变革和政治实践给后来的历代政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中国政治体制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是指在这一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的大批分封
诸侯国的政治组织形式。
这一制度是由周朝建立姬姓封建制度扩展而来的,通过封建制度将原本独立的部落联合起来成为一个国家。
下面将从封建制度、封建等级和封地制度等方面详细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中存在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封侯
的封号分为诸侯、公、候、男、鄙、采、观和庶8级。
其中诸侯是最高的
等级,也是国号,对应的封号是公。
公封的贵族享有很高的地位和特权,
可以独立管理其封地,同时也有自己的官吏和军队。
这种封建等级制度对
于维护王权和统一国家产生了积极作用,也为后来的中央集权提供了一定
的基础。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中存在封地制度。
封地在这个制度
中是贵族的基本权益,也是贵族的经济支柱。
封地在不同封号中规模有所
差异,也有不同的交纳贡品和义务。
贵族可以在封地上建立自己的府邸和
宅第,也可以从封地上获取丰厚的经济收益。
封地的大小和收益水平也成
为了衡量贵族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标志。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王为中心,通过封地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来管理和控制贵族。
这种制度在维护王
权和国家统一的同时,也为贵族提供了一定的自治权和特权。
然而,随着
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贵族的私权扩大、内忧和外
患等问题,成为后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春秋时期诸侯国
春秋时期诸侯国春秋时期诸侯国周朝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温国己劉國姬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西南荣国姬甘国姬樊国姬尹国姬周国姬王叔国姬成国姬原国姬召国姬蘇国姬單国姬河南省濟源市東南詹国姬子 -前650年狄国周朝周朝公公仲公公公公公公公伯伯鞏国姬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西康店村 -前516年晉國毛国姬陝西省岐縣、扶風縣一帶叔 -前516年晉國重要诸侯国齐姜(也有說姓国呂) 晋国楚国秦國吳国越國鲁国郑姬山東省東部、河北省南部一帶侯 -前379年田氏齊國韓國、趙國、魏國三家分晉秦國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河北省東部一帶湖北省、湖南省北部、安徽省西部、江西省西部、河南省南部一帶陕西省中部、甘肅省東部一带侯 -前349年芈子、王 -前223年嬴伯 -前206年西楚、汉朝姬江苏省、安徽省東部一带子、王 -前473年越國姒浙江省一带子、王 -前306年楚国姬姬山东省曲阜市河南省新鄭縣侯伯-前256年楚國前806年-前375韓國国年宋国子河南省商丘縣、通許縣一帶公-前286年衞國姬河南省淇縣、濮陽市一帶侯 -前209年许国姜河南省許昌市、安徽省亳县附近男、公 -前375年陳国媯(音:歸) 河南省淮陽市侯 -前478年蔡国姬河南省新蔡縣侯 -前447年燕国姬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一帶侯 -前222年曹国姬山東省定陶縣西南伯 -前478年位于山東省的诸侯国祝国姬山東省長清縣東北祝阿故城 -前768年齐国聶国姜山東省荏平縣西纪国姜山東省壽光縣南侯 -前690年齐国鄅国妘山東省临沂縣、苍山縣、沂南縣一帶鲁国邾国(鄒國) 曹山東省鄒縣子 -前281年楚国莒国己山東省莒縣子 -前481年楚國向国姜山東省莒縣西南子 -前721年莒國極国-前721年魯國邿国妊山東省濟寧縣東南魯國滕国姬山東省滕縣侯 -前297年宋國薛国任山東省滕州市侯 -前322年田氏齊國小邾國(郳國) 顏山東省滕縣東子楚国濫國齐国郯国嬴山東省郯城縣西南子楚國(一說是越國) 炎国越国鄟国山東省郯城縣東北郕国姬山東省汶上縣北伯 -前408年齊國(一說是楚國) 宿国风山東省東平縣西南男項国-前643年魯國譚国山東省章丘縣西子 -前684年齊國遂国伊祁山東省寧陽縣西北 -前681年齐国须句国山東省東平縣西須句城鄫国姒山東省棗莊市舊嶧縣東子 -前567年莒国齊國秦國楚國楚國楚國秦國宋國州国淳于国郜国茅国焦国任国邳国牟国於餘邱国根牟国偪陽國姜山東省安丘縣姜山東省安丘县东北部姬山東省成武縣東南山東省金鄉縣公公侯杞國杞國宋國邾國齐国楚國姬山東省濟寧市山東省萊蕪市山東省臨沭縣姜山東省莒縣妘山東省棗莊市-前600年魯國子 -前563年晉國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鄢国苏国河南鄢陵西北河南省焦作温县一带鄭國密国姬河南省新密市胡国姬河南郾城縣、舞陽縣一帶焦国姬河南省陜縣西十里鋪一帶共国姬河南省輝縣市西北凡国姬河南省輝縣西南鄢国河南省鄢陵縣西北-前763年鄭國西虢國衞國伯 -前716年北方狄戎宋国鄭国葛国嬴河南省修武縣於国姬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15公里东虢国姬河南省滎陽市杞國姒河南省杞縣申国姜河南省南陽市呂国鄶國河南省密縣東北叔-前767年鄭國伯 -前445年楚國侯 -前668年楚国楚国-前769年鄭國戴国姬河南省蘭考縣鄎国姬河南省息縣黄国嬴河南省潢川縣蓼国河南省固始縣公 -前713年郑國侯 -前680年楚国-前648年楚國 -前622年楚國 -前504年吳國吳國楚國潘国己河南省溫縣光国偪陽國妘上鄀国湖北宜城東南子下鄀国允河南省內鄉縣弦国隗子 -前655年楚國阳国原国姬河南省濟源市江国嬴河南省正陽縣邘国應国蔣国邶国河南省泌陽市北西萬鎮邘邰村伯 -前635年晉國-前623年楚國楚國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原蚩陽鎮河南省淮濱縣河南省湯陰縣東南-前617年楚國祭国姬河南省鄭州市東北祭城村沈国姬河南省汝南縣東南麋国過国伯 -前769年鄭國子 -前506年蔡國楚國楚國道国姬河南省確山縣唐國姬河南省方城縣樊国姬胙国雍国河南省延津縣北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朱村鄉府城村侯 -前505年楚国-前664年周朝晉國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公伯-前655年晉國西虢国姬山西省平陸縣北虢国姬南虢国杜国上阳郇國姬 -春秋早、中期晉國晉國晉国晉國晉國晉國晉國虞国姬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公爵或者侯爵 -前655年魏国姬山西省芮城縣贾国姬霍国姬山西省霍縣西南耿国姬韓国姬山西省韓縣楊国侯仇由國倗国侯-前661年 -前678年 -前661年 -前661年位于陝西省的诸侯国梁国嬴伯 -前641年秦國芮国姬陝西省大荔縣伯 -前640年秦國小虢国雍国-前687年秦國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上鄀国楚國楚國楚國湖北省宜城縣東南軫國偃湖北省應城縣西鄂国隨國姬曾國夔国罗国鄘国湖北省宜城縣湖北省竹山縣侯-前634年楚國楚国楚國鄧國曼湖北省襄樊市北侯 -前678年楚国权国子湖北省當陽市東南公鄖国胡國絞国湖北省安陸縣湖北省鄖縣西子楚国楚國子 -前496年楚國楚国賴国姬湖北省隨州市東北子 -前538年楚国頓国析国鄾国廪国子 -前496年楚国楚國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前622年楚國 -前646年楚國六國偃安徽省六安市英国黄国嬴钟离国舒国舒庸國舒鳩國舒蓼國舒龍國舒龔國舒鮑國桐國養国巢国子 -前648年楚國楚國楚国楚國楚國安徽省沂河东岸-前601年楚國楚國楚國楚國楚國安徽省桐城縣-前528年楚國 -前518年楚國徐国嬴宗国侯 -前512年吳國楚國蕭国嬴安徽省蕭縣西北侯 -前579年楚国泉国妢国妣国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肥国-前530年晉國 -前527年晉國鼓国姬北燕国姬邢国伯河北省邢臺市 -前635年晉國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蜀国巴国都国軫国道国房国厲国西黃国柏国谷国四川省中部一帶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爵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期诸侯国
周朝
周畿内诸侯国或者周朝世卿采邑
温国己子-前650年狄国劉國姬河南省偃師縣緱氏鎮西南周朝荣国姬公
甘国姬公
樊国姬仲
尹国姬公
周国姬公
王叔国姬公
成国姬公
原国姬公
召国姬公
蘇国姬公
單国姬河南省濟源市東南伯周朝詹国姬伯
鞏国姬河南省鞏義市孝義鎮西康店村-前516年晉國毛国姬陝西省岐縣、扶風縣一帶叔-前516年晉國重要诸侯国
齐国姜(也有說姓
呂)
山東省東部、河北省南部一帶侯-前379年田氏齊國
晋
国姬山西省、河南省北部、陝西省東部河北省東部一帶侯-前349年
韓國、趙國、魏國三家
分晉
楚
国芈
湖北省、湖南省北部、安徽省西部、江西省西部、河南
省南部一帶
子、王-前223年秦國
秦
國
嬴陕西省中部、甘肅省東部一带伯-前206年西楚、汉朝吳
国
姬江苏省、安徽省東部一带子、王-前473年越國
越
國
姒浙江省一带子、王-前306年楚国
鲁
国
姬山东省曲阜市侯-前256年楚國
郑
国姬河南省新鄭縣伯
前806年-前375
年
韓國
宋
国
子河南省商丘縣、通許縣一帶公-前286年齊國衞
國
姬河南省淇縣、濮陽市一帶侯-前209年秦國许
国
姜河南省許昌市、安徽省亳县附近男、公-前375年楚國陳
国
媯(音:歸)河南省淮陽市侯-前478年楚國蔡
国
姬河南省新蔡縣侯-前447年楚國
燕
姬辽宁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北部一帶侯-前222年秦國国
曹
姬山東省定陶縣西南伯-前478年宋國国
位于山東省的诸侯国
祝国姬山東省長清縣東北祝阿故城-前768年齐国
聶国姜山東省荏平縣西
纪国姜山東省壽光縣南侯-前690年齐国
鄅国妘山東省临沂縣、苍山縣、沂南縣一帶鲁国
邾国(鄒國)曹山東省鄒縣子-前281年楚国
莒国己山東省莒縣子-前481年楚國
向国姜山東省莒縣西南子-前721年莒國
極国-前721年魯國
邿国妊山東省濟寧縣東南魯國
滕国姬山東省滕縣侯-前297年宋國
薛国任山東省滕州市侯-前322年田氏齊國
小邾國(郳國)顏山東省滕縣東子楚国
濫國齐国
郯国嬴山東省郯城縣西南子楚國(一說是越國)
炎国越国
鄟国山東省郯城縣東北
郕国姬山東省汶上縣北伯-前408年齊國(一說是楚國)
宿国风山東省東平縣西南男
項国-前643年魯國
譚国山東省章丘縣西子-前684年齊國遂国伊祁山東省寧陽縣西北-前681年齐国须句国山東省東平縣西須句城
鄫国姒山東省棗莊市舊嶧縣東子-前567年莒国鄣国姜山東省平陰縣公-前664年齐国州国姜山東省安丘縣公杞國淳于国姜山東省安丘县东北部公杞國郜国姬山東省成武縣東南侯宋國茅国山東省金鄉縣邾國焦国姬
任国山東省濟寧市齐国邳国楚國牟国山東省萊蕪市
於餘邱国山東省臨沭縣
根牟国姜山東省莒縣-前600年魯國偪陽國妘山東省棗莊市子-前563年晉國位于河南省的诸侯国
鄢国河南鄢陵西北
苏国河南省焦作温县一带
密国姬河南省新密市鄭國
胡国姬河南郾城縣、舞陽縣一帶-前763年鄭國
焦国姬河南省陜縣西十里鋪一帶西虢國
共国姬河南省輝縣市西北衞國
鄢国河南省鄢陵縣西北
葛国嬴河南省修武縣宋国於国姬今河南省沁陽市西北15公里叔鄭国东虢国姬河南省滎陽市-前767年鄭國杞國姒河南省杞縣伯-前445年楚國申国姜河南省南陽市侯-前668年楚国呂国楚国鄶國河南省密縣東北-前769年鄭國戴国姬河南省蘭考縣公-前713年郑國鄎国姬河南省息縣侯-前680年楚国黄国嬴河南省潢川縣-前648年楚國蓼国河南省固始縣-前622年楚國潘国己河南省溫縣-前504年吳國光国
偪陽國妘子吳國上鄀国湖北宜城東南
下鄀国允河南省內鄉縣楚國弦国隗子-前655年楚國滑国姬河南省偃師縣伯-前627年秦國阳国
原国姬河南省濟源市伯-前635年晉國江国嬴河南省正陽縣-前623年楚國邘国河南省泌陽市北西萬鎮邘邰村
應国河南省平頂山市西郊薛莊鄉原蚩陽鎮楚國
邶国河南省湯陰縣東南
祭国姬河南省鄭州市東北祭城村伯-前769年鄭國沈国姬河南省汝南縣東南子-前506年蔡國麋国楚國過国
道国姬河南省確山縣楚國唐國姬河南省方城縣侯-前505年楚国樊国姬-前664年周朝胙国河南省延津縣北
雍国河南省焦作市西南朱村鄉府城村晉國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
西虢国姬山西省平陸縣公-前655年晉國北虢国姬
南虢国上阳
杜国
郇國姬伯-春秋早、中期晉國虞国姬山西省平陆、夏县一带公爵或者侯爵-前655年晉國魏国姬山西省芮城縣-前661年晉国贾国姬侯-前678年晉國霍国姬山西省霍縣西南-前661年晉國耿国姬-前661年晉國韓国姬山西省韓縣
楊国侯
倗国
位于陝西省的诸侯国
梁国嬴伯-前641年秦國
芮国姬陝西省大荔縣伯-前640年秦國
小虢国-前687年秦國
雍国
位于湖北省的诸侯国
上鄀国湖北省宜城縣東南
軫國偃湖北省應城縣西楚國鄂国楚國隨國姬侯楚國曾國
夔国-前634年楚國罗国湖北省宜城縣楚国鄘国湖北省竹山縣楚國鄧國曼湖北省襄樊市北侯-前678年楚国权国子湖北省當陽市東南公楚国鄖国湖北省安陸縣子楚國胡國子-前496年楚國絞国湖北省鄖縣西楚国賴国姬湖北省隨州市東北子-前538年楚国頓国子-前496年楚国
廪国楚國位于安徽省的诸侯国
六國偃安徽省六安市-前622年楚國英国-前646年楚國黄国嬴子-前648年楚國钟离国安徽省沂河东岸楚國舒国楚国舒庸國楚國舒鳩國楚國舒蓼國-前601年楚國舒龍國楚國舒龔國楚國舒鮑國楚國桐國安徽省桐城縣楚國養国-前528年楚國巢国-前518年楚國徐国嬴侯-前512年吳國宗国楚國蕭国嬴安徽省蕭縣西北侯-前579年楚国皖国楚國貳国楚國泉国
位于河北省的诸侯国
肥国-前530年晉國
鼓国姬-前527年晉國
北燕国姬伯
邢国河北省邢臺市-前635年晉國
位于四川省的诸侯国
蜀国四川省中部一帶没有臣服于中原王朝,所以没有爵位。
后代君主称“帝”。
-前316年秦國巴国四川省東部一帶子-前316年秦國都国楚國軫国楚國道国子楚國房国楚國厲国楚國西黃国楚國柏国楚國谷国楚國位于江苏省的诸侯国
邗国江蘇省揚州市東南
钟吾国江蘇省宿豫縣子-前518年吳國
四裔(戎狄蛮夷)部族或国家
萊国山東省黃縣東南萊子城-前567年齊国
夷国夷山東省青島市
鮮虞国
義渠國秦國
驪戎晉國
燕京戎山西汾水两岸,静乐縣到祁县邬县
綿諸國
山戎
犬戎
西戎
戎蠻
白狄
赤狄
長狄
鄋暪國
翟國
西不羹国楚國
戶戎国楚國
陸渾戎楚國
無終國
令支國燕國
鮮虞國晉國
孤竹國子遼零省朝陽市西南-前660年燕國、齊國战国时期诸侯国
主要诸侯国
其他中原诸侯国
四裔(戎狄蠻夷)部族或國家
注释
魯、晉、越亡國時間從楊寬《戰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