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的一类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为了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这些灾害,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一系列新的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高时效性和多光谱等特点,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同波段的卫星影像,能够对大面积的地表进行观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光学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山体的裂缝、变形等迹象;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则能够通过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监测滑坡等灾害的缓慢移动过程。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分析地形、地质、植被等多种因素,对不同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无人机技术的兴起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如高清相机、激光雷达等,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和地形数据。

在灾害发生后,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现场,对受灾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查,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与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相比,无人机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

它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环境中作业,不受交通和地形的限制。

同时,通过多架无人机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对较大区域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灾害的变化情况。

三、传感器网络的构建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地下水监测传感器等,可以被安装在灾害隐患点,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灾害体的动态监测。

传感器网络不仅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监测数据,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预警。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

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及人类活动的不断拓展,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频发,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稳定。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出现,成为预防与减轻地质灾害损失的关键手段。

一、引言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是其最大特点,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难以全面覆盖所有潜在风险区域。

因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预警与应急响应,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系统构建原理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布设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类传感器(如雨量计、位移计、渗压计、倾角传感器等),实时采集地质环境数据。

这些数据经过传输网络汇聚至云平台,利用云平台分析数据进行智能处理,识别地质灾害前兆信息,最终通过预警平台向相关部门及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地质灾害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准备。

三、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上传,保障数据准确传输。

数据分析与挖掘: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挖掘地质灾害发生规律。

云存储:能够长时间存储监测数据,使得用户能够方便地查看、分析和处理监测数据。

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保证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通过多种方式传达给目标人群。

四、系统架构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与分析层、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四个部分:数据采集层:部署各类传感器,收集地质环境数据。

数据传输层: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云平台。

数据处理与分析层: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层:根据分析结果,通过预警平台发布预警信息,并启动应急预案。

五、实际应用效果地质灾害安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方面,它能够提前发现地质灾害隐患,为相关部门提供宝贵的时间窗口进行预防和处置;另一方面,通过广泛覆盖的监测网络和快速响应机制,有效降低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实施技术方案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8月1.项目名称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2.项目背景及项目目标2.1 项目背景自然灾害(英语:natural hazard、natural disaster),又称为自然灾难、天然灾难、天然灾害、天灾、天祸、天患、灾荒,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会给周围的生物和人类社会造成灾害。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所有的天灾有百分之九十跟天气、水和气候事件有关[1]。

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的弹性受其的影响或其恢复的能力有关[2]。

在我国,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主要存在形式。

地质灾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水和森林火灾等。

我国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等特点,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对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灾害发生时,地质灾害本身带来的破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地质灾害往往会对灾害地区的供电以及通信网络造成破坏,常常会导致受灾地区与外界的公众通信中断,使得外界难以获取解灾区的具体受灾情况,延误灾后救援的最佳时机,给灾区人民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

因而对灾害频发区域的实施监测与灾害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现有的多数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首先,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大部分都是局部小范围的,大量的还是人工监测手段;其次,监测系统采用的通信技术多不能实现无线覆盖,而且可靠性与安全性也难于得到保障;再者,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突发性的,且多在地势险要的山区,系统的电力和通信常常难于得到保障。

由于这些地区的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依靠人的力量进行信息交互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极端条件下使得信息中断,使得灾区成为一片孤岛,无法为决策部门和相关专家实时查看地质灾害现场的状况和作出救灾部署提供第一手信息,从而延误灾后救援。

简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智能化监测设备运用

简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智能化监测设备运用

简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及智能化监测设备运用摘要: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我们能够高效地获取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从而为未来的防灾工作提供至关重要的依据。

通过巧妙地运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需求,从而达到更加精准的预警效果。

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展开分析与研究。

在借鉴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创新之处进行了概括,并详细阐述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效果。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应用引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过程异常复杂,它融合了轻量化模型技术、Spark空间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等前沿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现空间分析的目标,同时也能够精准地定位灾害的存在位置。

在进行地质结构探测时,需要对不同区域内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从而保证其安全运行。

因此,地质灾害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检测人员掌握预警技术的应用方法,以实现有针对性的应对。

1.地质灾害预警系统1.1预警系统的构成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架构主要由数据采集中心、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以及预警分析等多个组成部分构成。

应用机器视觉与大数据分析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可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灾害发生时产生的各种图像信息进行处理和识别,从而达到提前发现灾害的目的。

该系统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逐步构建了一个智能化的神经网络,用于动态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

该系统以地质数据库作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方式,对大量的灾害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

通过运用数据采集系统,将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数据、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等多种信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此过程中,利用数据挖掘算法对相关地质环境特征和灾害类型进行识别与分类,进而实现对于不同种类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控。

1.2预警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在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矢量图形的自由变换也为数据查询能力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嘿,朋友们!今天咱就来聊聊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这玩意儿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超级英雄,时刻守护着我们的安全呢!
你想想啊,地震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随时可能蹦出来捣乱(就像2008 年汶川地震那样突然来袭)。

那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怎么发现这个小
怪兽的踪迹的呢?它呀,有好多厉害的“招数”。

它会在各个地方布置很多监测仪器,就像一个个小侦探(比如说那些测量地壳运动的仪器)。

这些小侦探时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有一点点动静,马上就会向系统报告。

“哎呀,这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了!”
然后呢,系统就会像个聪明的大脑一样分析这些信息(可以想象成我们在快速思考一道难题)。

“嗯,这个数据不太正常呀,是不是有情况要发生了?”
如果它觉得情况很紧急,就会立刻发出警报。

“嘟!嘟!嘟!危险来了,大家快跑呀!”(就好像火灾警报突然响起一样)。

这预警系统可不是随随便便工作的哦!它需要非常精确和可靠。

不然要是误报或者没及时发现问题,那可就糟糕了呀。

就像警察抓坏人,如果判断失误,那可就放走坏人或者冤枉好人啦!
在咱们国家,有很多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都在努力让这个系统变得更加强大。

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就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我们大家。

咱可得好好珍惜他们的成果呀!
总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就是我们的保护神,它默默地工作着,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咱可别小看了它的重要性哦!。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中的应用1. 引言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地震活动并进行灾害预警,高精度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该技术的应用和其在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方面的重要性。

2. 高精度测绘技术的基本原理高精度测绘技术是一种利用先进的测量设备和技术手段,对地表的形状、位置、高程等参数进行准确测量和观测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包括三角测量、测高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获得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质数据,为地震监测和灾害预警提供有力且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地震监测是通过对地震活动进行观测和监测,以了解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能量释放特征等,并及时预警和响应地震灾害。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地震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高精度测绘技术可以精确测定地震震源的位置和规模。

通过利用三角测量和GPS等技术手段,可以准确测量地震震源的坐标,并根据能量释放特征估计地震的规模和破裂带。

这些数据对地震灾害的预警和响应非常重要。

其次,高精度测绘技术可以监测地表的变形情况。

地震活动会引起地壳的变形,通过高精度测绘技术可以观测地表的位移、变形速率等参数,为地震活动的分析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这些变形数据能够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提高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水平。

最后,高精度测绘技术还可以用于建立地震活动数据库。

通过对地震活动进行系统的测量和观测,可以建立全面的地震活动数据库,包括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频率、能量特征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地震风险评估、地震研究和地震预警等方面,对提高地震防灾减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 高精度测绘技术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除了在地震监测中的应用外,高精度测绘技术在灾害预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高精度测绘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地表的变化情况。

例如,通过对地表形状、高程等参数的测量,可以及时检测到地面沉降、地表异动等不正常变化,预警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地质灾害安全监测系统(方-案-由-北-京-华-星-北-斗-智-控-提-供)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就是利用专用的测量仪器(GNSS和TDR设备)和方法对变形体(例如:易滑坡山体)的变形现象进行持续观测、对变形体变形性态进行分析和变形体变形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等的各项工作。

滑坡、崩塌体变形区域在短时间不会出现很大的位移,这种微小的位移是不能被人眼查别到的,但是这种小位移是可以通过北斗系统监测发现,通过在灾害体上安装放置固定的北斗监测设备,就可以实时发现灾害体的变形量,预测变形体长期的变化趋势,一旦灾害体位移超过了我们的预警值,监测系统就会发出预警信息,提示有关管理单位提前做好应急准备,避免灾害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系统组成监测项目滑坡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地下水活动、降雨是较为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以需要对其进行自动监测。

而滑坡发生前,往往可以通过坡体、支护结构的位移迹象提前预警。

监测实景图山体表面位移监测山体表面位移监测是通过在坡顶和坡体建立观测墩,在观测墩上安放仪器设备,仪器设备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位置信息,从而实现对整个易滑坡坡体的位移监测。

山体表面位移监测是基于GNSS技术,GNSS技术用于表面位移监测具有全天候作业,几乎不受气候影响,测站间也不需通视,这就克服了传统监测方法对地理环境依赖很大的缺点。

监测系统组成位移监测设备施工安装1、选点或放样在选择连续运行的北斗基准站的位置时,原则如下:基准站距离测区3公里以为宜,尽量靠近数据传输网络;基准站基础应相对稳固,最好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或冻土层以下2米;站点应选易于安置接收设备且视野开阔的位置,视场周围高度在10度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免北斗信号被吸收或遮挡;站点应该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最好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小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北斗信号的干扰;站点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远离震动源(如铁路、公路等)50米以上;安置和保护北斗基准站设备。

北斗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

北斗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

北斗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北斗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太阳同步轨道中心导航卫星系统,不仅在军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在民用领域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是防灾减灾。

北斗导航系统通过卫星信号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为灾害预警、灾后救援和灾情评估等环节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探讨北斗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

首先,北斗导航系统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灾害预警系统需要准确的位置信息来进行灾害事件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北斗导航系统提供了全天候、全球覆盖的定位服务,能够实时获取地面目标的位置信息。

通过与其他传感器的结合,北斗导航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类灾害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如地震、洪水、山体滑坡等。

同时,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提供快速传输紧急消息和指令,帮助灾害管理部门进行紧急疏散和救援。

其次,北斗导航系统在灾后救援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灾害发生后,灾民的生命安全是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定位信息,帮助救援人员快速定位被困群众的位置,实施精确的搜救工作。

在特殊环境下,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提供精准的方位,引导救援人员避开灾害区域进行救援行动。

同时,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与无人机、救援车辆等设备进行无线通信,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协调。

此外,北斗导航系统还在灾情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灾害事件发生后,对灾害区域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对灾后重建非常重要。

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帮助灾后评估人员迅速了解灾害区域的变化情况和损失程度。

同时,北斗导航系统还可以提供高精度地图数据,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北斗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为灾害预警、灾后救援和灾情评估等环节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通过提供准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北斗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未来,随着北斗导航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重要,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或地质结构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地质灾害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其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为了及时获得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监测仪器、监测站点等组成部分。

1.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用于获取地质灾害相关的物理量和数据。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使用地震仪、激光测距仪、地磁仪等设备;在滑坡监测中,使用位移传感器、倾斜仪等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对地壳运动、地表变形等进行连续监测。

2. 监测仪器监测仪器是监测设备的核心,用于记录、分析和传输监测数据。

通过各种仪器的配合使用,可以获得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事件的振动数据,地磁仪用于记录地磁场的变化等。

3. 监测站点监测站点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布设点,用于放置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站点的选择要考虑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和具体的监测需求。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需要在地震频发地区布设地震监测站点。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基于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及相应的预警措施的一种防灾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能够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避灾的时间窗口。

1. 数据分析与预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各种模型和算法进行预测。

例如,在地震预警中,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震级等参数,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2. 预警信号与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范围,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北斗+”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北斗+”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

“北斗+”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北斗导航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定位与导航服务,还可以应用于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为交通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介绍“北斗+”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原理、应用及优势。

一、技术原理“北斗+”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主要依托北斗定位功能和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结合无线通信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公路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

具体技术原理如下:1. 北斗定位功能:利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可以精确获取公路上各个监测点的位置信息,包括经度、纬度等参数。

2. 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将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安装在需要监测的公路路段,监测仪器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相关数据,如地下水位、地表位移、地震等等。

3. 无线通信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者卫星通信技术,实现监测仪器与监测中心的实时数据传输。

监测中心可以远程接收并处理监测仪器传回的数据。

4. 云计算技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传输到云端,利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地质灾害的特征参数,并进行灾情预测和预警模型的建立。

二、应用场景“北斗+”公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公路交通行业中,提供公路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服务,为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以下是部分应用场景:1. 桥梁监测:通过在桥梁等特殊路段设置监测仪器,实时监测桥梁的变形情况,包括桥面下沉、墩身位移等,防止桥梁塌陷或者损坏引发的交通事故。

2. 隧道监测:利用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对隧道内的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隧道的安全风险,避免因地质灾害引发的交通事故。

3. 山体监测:在山区公路路段设置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实时获取山体的地表位移、裂缝变化等数据,预警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4. 高速公路监测:通过在高速公路路段设置监测仪器,实时监测路面平整度、沉降情况等,提早发现和修补路面的安全隐患,保障车辆行驶安全。

基于北斗的地质滑坡灾害预警

基于北斗的地质滑坡灾害预警

DOI:10.19551/ki.issn1672-9129.2021.01.154基于北斗的地质滑坡灾害预警李景景1㊀邓坤鹏2(1.河南理工大学㊀焦作㊀454000;2.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第一高级中学㊀463400)摘要:本文结合地质滑坡自然灾害的形成特征,设计了 基于北斗的地质滑坡灾害预警系统 ,系统可以对发生的地质滑坡灾害进行预警和记录,统计灾害发生的时间以及破坏程度,并将信息发送给管理部门来对灾害的影响进行评估,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手段给予应对,以降低地质滑坡对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为完善我国预防地质自然灾害机制提供参考㊂关键词:灾害预警;地质滑坡;北斗技术中图分类号:P642.2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9129(2021)01-0156-01㊀㊀1㊀引言目前国内外并不具备专业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用来实现对滑坡这类地质灾害进行准确的监测和预警㊂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推出,它能够实现全天时㊁全地域的对我国国土进行监测,通过借助卫星地图㊁红外遥感等技术来帮助地质界解决困扰已久的地质灾害难题㊂本文将北斗导航系统与地质灾害预警相结合,借助白斗卫星导航系统来实现对地质条件进行勘察,对山体易发生滑坡的区域进行界定㊂本系统可实现毫米级别的定位,结合自主研发的算法来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将山体滑坡的预警响应精准到分钟以内,提高对山体滑坡区域的抢救响应时间㊂2㊀整体设计本系统为了实现对山体滑坡行为进行准确的预警,整合了轨迹传感器㊁北斗卫星系统导航系统㊁管理中心等来完成滑坡预警系统的设计,针对潜在发生滑坡的区域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监测,并按照一定的范围来对监测区域进行划分㊂监测点部署了北斗定位终端,可将当前的位置等信息上传到监测点进行处理㊂3㊀硬件设计3.1数据采集模块㊂数据采集模块是用来对山体滑坡行为进行检测,它采用的是轨迹传感器来完山体滑坡情况进行检测,其检测的精度为毫米,通过对易发生滑坡的区域设置若干个监测点,并结合自主算法来实现对监测区域进行全天候的监测,以确保监测预警的准确性㊂3.2数据传输模块㊂数据传输模块采用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远程通信模块来搭建一个数据传输和远程通信的网络,各个监测点之间采用的是无线传感器网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并将所有检测节点的数据汇总到监测中心,采用GPRS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处理㊂3.3数据分析模块㊂中心监测点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接收到各个监测点的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后,通过GPRS上传到云端服务器,由云端服务器根据监测中心发送过来的数据划分到相应的预警等级,并向管理中心的值班人员进行准确的预报㊂4㊀滑坡勘察分析4.1测绘与调查㊂管理中心在监测到检测中心发送过来的预警信息后,可以调用卫星地图来对目标区域的地貌形态与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山体的滑坡位移㊁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及建筑物的变形情况等因素来进一步的分析目标区域是否发生山体滑坡情况,从而提高对现场滑坡的准确判断,以便对山体滑坡进行调查㊂4.2物探勘查㊂在了解山体发生滑坡行为后,专家组可以深入现场对山体的滑动面位置及含水层㊁富水带的分布等情况进行现场勘查,并结合现场的勘测结果,来进一步的评估滑坡灾害的危害程度㊂4.3钻探㊂针对一些滑坡行为主要发生下地表以下结构,表面的变化情况不是很明显,因此可以结合对滑坡体的范围㊁厚度和组成进行分析,采用钻探的方式来对滑坡主轴剖面进行实验分析,探究发生滑坡行为后山体结构的稳定性,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治㊂4.4挖探勘察㊂为了更准确的评估山体滑坡后山体结构的稳定性,需要采用挖探的方式来对地下地质结构进行分析,其可采用井探㊁坑探㊁硐探和槽探4种方式来对地下结构进行分析㊂采用挖探的方式可用于大揭露面的山体滑坡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区分滑动体和基座,以便了解山体滑动带的走势情况,可以准确㊁直观的获取现场的地质信息,并结合勘测结果来对滑动面(带)的现状进行推断㊂4.5水文勘察㊂通过地质勘测情况来看,地下水活动是导致地质滑坡的重要原因,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导致地质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勘测地下水的水位情况㊁分布范围和动态变化对于分析滑坡情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㊂水文勘察主要是勘察地下水的涌水量㊁流速㊁流向以及渗透系数等因素,用来分析地下水对地质结构的影响㊂5㊀核心技术受地球自身运动变化的影响,地质一直在不断的运动,滑坡行为主要发生在地质的第三蠕变阶段,它可通过以下关系式来进行表达,即:Log tr=a-bˑlogζ㊀㊀(式5-1)式中,ζ为应变速度,tr为距最终破坏的时间㊂本式可以反映出地质破坏的时间大小与所受的应变速度之间的关系㊂地质发生滑坡时,其破坏程度与破坏时间的长短具有关联㊂在地质变形曲线上取t1㊁t2㊁t3三个时间,且其间的变形量相等,则所余破坏时间为tr-t为tr-t1=1/2(t2-t1)2/(t2-t1)-(t3-t1)㊀㊀(式5-2)根据这个关系便可用图解法求得tr㊂根据位移 时间曲线图形,以A1的竖线作为基准线,取A3在基准线的投影点与A1之间的中点假定为A1ᶄ,通过A1ᶄ作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将此直线与应变曲线的交点作为A2,A3在此直线上的投影假定为A3ᶄ㊂A1㊁A2㊁A3的时间分别为t1㊁t2㊁t3㊂A1ᶄA2㊁A1ᶄA3的中点分别为M㊁N,在通过A2t2的竖线上取MᶄA2=M A2㊁NᶄA2=N A2㊂通过Mᶄ作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与连接A1ᶄNᶄ的直线相交㊂此交点的时间就是用A3来预知的破坏时间tr㊂参考文献:[1]李小根,王安明.基于GIS的滑坡地质灾害预警预测系统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36(001): 114-118.[2]周平根,过静珺,李昂,等.基于"北斗一号"导航卫星通讯的滑坡实时监测系统研究[J].全球定位系统,2008, 033(005):20-23,31.[3]柳枝,陈炳富,林国利,等.北斗和GPS双系统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4,000(007):138-139.㊃651㊃。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质过程或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造成地表或地下产生变化,危害人类和物质安全的现象。

由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的风险。

因此,建设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建设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以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为目标,旨在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系统应该由可靠的监测设备、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和高效的预警机制组成。

首先,可靠的监测设备是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核心。

地质灾害的形成与运动往往伴随着地震、地表沉降、滑坡等现象的发生。

因此,地震仪、测震台、岩体位移仪等设备是不可或缺的。

这些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灵敏度和自动化等特点,能够准确捕捉地质灾害发生的信号。

其次,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同样重要。

监测设备获取到的数据需要经过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数据处理方法应兼顾准确性和实时性。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的方法,对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和评估;在滑坡监测中,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表变化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最后,高效的预警机制是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目标之一。

预警系统应该能够及时、准确地向有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潜在的灾害。

预警信息应具备清晰、简明和易懂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传播,以保证信息能够被及时接收到,并增加预警的有效性。

然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监测设备与预警系统的建设需要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一些地理条件复杂、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区。

此外,设备的部署和维护也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

其次,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预测与预警的准确性受到限制。

预警系统在应对多变、复杂的地质灾害时,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和及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国家对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的支持和引导。

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与救援中的应用

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与救援中的应用

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与救援中的应用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灾害不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还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构成威胁。

为了提前预警和及时救援,科学家们利用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GNSS技术是现代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多颗卫星、接收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信号,GNSS可以精准地确定接收器的位置和速度。

这项技术最早由全球定位系统(GPS)发展而来,如今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导航标准。

在地质灾害预警方面,GNSS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震监测和滑坡预警。

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断裂和滑动的结果,而震中周围的地壳也会产生微小的位移。

通过布设在地震带周围的GNSS接收器,科学家们可以实时监测到地壳的微小位移,并判断地震的活动程度和可能的震级。

这样一来,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预警信号,为居民和相关单位做好防范措施,减轻地震带来的损失。

类似地震预警系统,滑坡预警系统也是依靠GNSS技术实现的。

滑坡是地质灾害中常见的一种,它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表的位移和变形。

利用GNSS接收器可以实时监测到地表位移的变化,从而提前预警可能发生的滑坡。

同时,GNSS技术还可以结合其他传感器,如倾斜仪、应变计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滑坡监测系统,对于滑坡的灾害程度和范围也能够提供精确的判断。

除了地质灾害预警,GNSS技术还在地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往往面临着复杂的地形和环境条件。

利用GNSS技术,救援人员可以精确定位受灾区域的坐标和地形信息,快速布置救援点和疏散路线,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搜救时间。

此外,GNSS还可以通过卫星通信功能,将救援信息传输到指挥中心,实现救援行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GNS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和救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能彻底解决地质灾害带来的问题。

地质灾害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完全预测和控制。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研究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研究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的一种现象,如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变得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传统的监测方法,如人工巡查、简易测量等,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监测需求。

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

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可以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地表信息。

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能够分辨出不同地物的特征,从而帮助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例如,在滑坡监测中,可以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山体的形态变化、植被覆盖情况等,及时发现可能发生滑坡的迹象。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则能够精确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对于监测缓慢移动的地质灾害体,如地面沉降,具有很高的精度。

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北斗导航系统也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关键的监测点上安装 GPS 或北斗接收机,可以实时获取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长期观测和分析,能够准确掌握地质灾害体的运动趋势。

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GPS 和北斗导航系统具有高精度、全天候、自动化等优点,大大提高了监测效率和数据的可靠性。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新的突破。

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雨量传感器、地下水水位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体的各种物理参数。

这些传感器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发送到监测中心,实现了远程实时监测。

例如,在泥石流沟中安装雨量传感器和泥位传感器,可以在降雨达到一定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为人员疏散争取宝贵的时间。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为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GIS 可以将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多源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建立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功能有什么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功能有什么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功能有什么
在自然界的力量面前,人类常常显得渺小而无助。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能力通过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来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因其突发性强、破坏力大,一直是威胁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因此,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与完善显得较为重要。

云计算平台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与高效管理。

云计算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从而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于灾害预警。

此外,云计算平台还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使得监测数据能够实时共享给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进一步提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采用PPK载波相位事后差分定位技术,结合了GNSS环境监控云平台,达到毫米级定位精度。

环境监控云平台作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中枢,将各个监测站点的数据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

云平台不仅支持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存储,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

通过这些工具,科研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地质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趋势,进而对潜在的灾害风险进行准确评估。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成功应用,离不开云计算平台、高精度定位技术以及各类监测设备的紧密配合。

这些先进技术的融合,使得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准确预警和有效应对。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将更加智能化,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科技技术有哪些抗击灾害的事例

科技技术有哪些抗击灾害的事例

科技技术有哪些抗击灾害的事例7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遭遇因强降雨引发的洪水等灾害,已致数千万群众受灾。

水利部12日将水旱灾害防御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据统计,7月4日以来,全国212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其中72条河流超保证水位,19条超历史纪录,太湖持续15天超过警戒水位。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水位12日超过1998年洪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受上游来水及鄱阳湖顶托影响,长江汉口站(武汉关)12日水位达到28.71米,创21年新高,甚至出现部分路段江水高过城市主干道的情况。

记者注意到,在应对洪灾的过程中,各种高科技装备大显身手。

刚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这次抗洪中备受关注。

7月6日下午,常德市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区突发山体滑坡,滚滚而下的泥石冲毁5栋民房,但无一人因此伤亡。

这多亏北斗监测系统6月24日至7月6日期间发来的三次预警。

据介绍,雷家山是省级地质灾害隐患区,监测预警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在雷家山地灾隐患点安装了“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通过11个点位对雷家山地质灾害进行监测。

山体发生移动后,监测仪器将产生数据并传送至数据公司。

接到预警后,专家迅速赶往现场进行勘察,工作人员提前对村民进行转移安置,最终避免人员伤亡的发生。

三峡水库是这次长江流域抗洪的核心之一。

7月以来,三峡入库流量一直在高位运行,从1日到12日,多数时间保持在每秒3万立方米的高位。

但为充分发挥三峡等上游水库群对中下游的防洪作用,长江委从9日开始连续下发5道调度令,逐步减小三峡出库流量,从每秒3.5万立方米一直减少到12日的每秒1.9万立方米,将更多的洪水拦在库区。

在三峡水库高位运行的情况下持续减少出库流量,必须精确掌握长江全流域的水位、流量等水文数据,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中长江防洪预报调度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该系统汇集流域3万多个报汛站点信息,协同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各类气象信息和降水模式预报,以及31个干支流预报调度体系849个预报节点、近百个调度对象,结合多年来不断加强和应用先进的水文、气象预报技术,借助智能的防洪预报调度系统,三至五分钟就可以生成一套调度方案。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卓越成就地质灾害是指在地表、地下或地球物质迁移过程中,由于自然力量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因素所造成的、对人类安全和财产造成危害的现象。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卓越成就,不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水平,保障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取得成就。

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地处地质灾害多发区,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我们加大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力度。

通过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不仅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还能够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提醒人们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智能化,使得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

这些举措为我国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加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

针对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我们加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工作。

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进行综合评估,科学确定了灾害易发区域和易发特征,为相关地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地质灾害的风险,制定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升了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在农村地区,我们加大了对易发地区的监测和规划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这些举措为我国地质灾害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推进了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工程。

我国通过多种途径,推进了地质灾害治理和修复工程,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

一方面,我们加大了对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治理工作,通过梳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等手段,减少了地质灾害的隐患。

我们还进行了地质灾害的修复工程,通过人工植被、生态修复等手段,恢复了地质灾害带来的环境破坏,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这些工程为我国地质灾害的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1.系统概述 (3)2.建设内容 (3)3.无线传感设备及视频监控系统(硬件) (4)3.1.系统功能特点 (4)3.2.设备技术指标 (5)4.地质灾害监测预测系统(软件) (6)4.1.系统结构框架 (6)4.2.系统功能特点 (7)4.3.主要功能模块介绍 (7)4.3.1.三维地理信息模块 (7)4.3.2.灾害数据管理模块 (8)4.3.3.信息浏览查询模块 (8)4.3.4.预警管理模块 (8)4.3.5.报表图表模块 (8)4.3.6.资料管理模块 (8)4.3.7.公文管理模块 (8)4.3.8.网上信息发布模块 (9)4.3.9.用户管理模块 (9)4.3.10.基础信息管理 (9)4.3.11.系统管理模块 (9)4.3.12.日志管理模块 (9)1.系统概述地质灾害来源于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对地质环境的灾难性破坏,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关于滑坡、泥石流类灾害的研究是行业研究的重点。

地质灾害的防治常常因为工作的分散,造成标准化程度较差,资源共享较难的问题。

本系统基于遥感技术RS(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及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以一定范围(区域)的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等地质灾变体为监测对象,对其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和灾变诱发因素信息实施动态监测(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

通过对变形因素、相关因素及诱因因素信息的相关分析处理,对灾变体的稳定状态和变化趋势做出判断。

同时,揭示滑坡、泥石流、崩塌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未来可能发生灾害的地段(点)做出预测。

2.建设内容系统利用位移传感器、雨量计、视频网络监测等相应的专业设备,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配合、补充专业的地质灾害中与预警、决策系统来构建地质灾害防测体系的新方法,对地质灾害实施连续、实事、动态的监测,及时获取全面准确的数据,满足自动化的要求,从而协助相关管理部门的地质灾害业务工作能够高效协调进行,从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

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

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协会科学技术奖申报一、背景介绍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挑战。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协会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二、申报内容2.1 研究成果概述本次申报旨在介绍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

我们通过多年来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以下突出成果: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开发了高精度、高时效性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分析地下水位、岩土应力等数据,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2.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治理技术,包括土石流防治、滑坡治理、地面塌陷补偿等。

这些技术经过实际应用验证,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并在多个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3.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探索了一种综合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等自然因素的生态修复方法,通过植被恢复和土壤改良等措施,有效提高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2.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将卫星遥感数据、地面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结果进行融合分析,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多学科交叉研究:结合地质学、工程力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对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问题的综合解决。

3.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通过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推动了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2.3 成果应用与推广1.成果应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多个地区得到了实际应用,包括山区土石流治理工程、滑坡防治工程、地面塌陷补偿工程等。

这些工程在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成果推广:通过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培训班以及发布科普文章等形式,我们积极推广我们的研究成果。

同时,与相关部门合作,加强政策宣传和技术指导,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北斗卫星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运用

北斗卫星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运用

北斗卫星技术地质灾害监测方面运用摘要:我国各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为避免地质灾害损害人们财产安全,文章根据系统灾害监测、技术应用、数据分析等系统需求,设计系统架构,通过基准站将监测数据校正、解算后,高程精度是±(5mm+1*10-6D)mm,平面位置精度是±(2.5mm+1*10-6D)mm,提高监测准确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北斗卫星技术;监测应用前言:我国作为多发地质灾害构架,地质灾害具有危害大、分布广、种类多的特点,对于人们生存环境、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也威胁了国家工程建设,阻碍国民经济发展。

而随着我国北斗卫星技术的发展,可将其用于地质灾害监测中,构建完善地质灾害预警、监测系统,能够提前预测发生地质灾害位置、程度等,从而减少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

1系统需求我国地质类型丰富、幅员辽阔,境内涵盖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区,每年由于地质灾害导导致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较多,利用北斗卫星技术,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各地区提供定位、导航服务,将北斗系统精确值1~10m,可有效满足位置服务与高精度导航需求,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监测、预警。

系统需求如下:1.1建立北斗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利用被动技术、网络技术,选择典型灾害类型,构建监测网,获取监测网准确数据信息,结合系统基准站,动态实时的监测地质情况。

1.2根据北斗地质灾害系统的监测实施情况,针对基站设置、数据传输、电力供应、系统运行安全等技术进行研究,保证获得适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的系统应用方法。

1.3根据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分析各地区地质稳定性,构建地质滑坡、泥石流、沉降等监测预警系统,实现检测信息预警、采集、传输、分析、管理及决策一体化。

2系统架构2.1总体架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需立足于地质灾害监测规范及生产实际习惯,结合载波相位测量、卫星伪距测量的高精度测量位置与绘图数据、观测网络、变形监测等技术,以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传感技术为依托,通过实时监测野外监控站地质要素,利用北斗卫星,将泥石流、地面崩塌、滑坡、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位置、隐患数据实时传输至预测平台,构建数据处理、实时监测、预警预报、辅助决策的监测系统,为智能化、网络化地质灾害监测提供支持(见图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成果——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技术开发单位湖北三江航天险峰电子信息有限公司
技术概述
高精度北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由北斗、GPS多模卫星定位前端、基于4G公网、NB-IOT和行云卫星通信的组合式数据传输单元和高精度实时GNSS自动化变形监测预警云平台等三部分组成,本系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北斗导航系统等卫星应用产品”的军转民产业化项目,同时也服务于“应急救援及公共安全”领域,能及时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进行检测和预警。

本系统将多模GNSS 高精度(毫米级)位移传感器与雨量计、斜测仪等多种传感器有机结合,通过数据采集器对山坡、桥梁、大坝等被监测对象的位移量、变形量、斜率变化量和实时降雨量等信息进行采集,将采集到的多源监测数据通过4G公网、NB-IOT或行云卫星通信系统传送至云平台,云平台将数据分流到各处理模块,进行北斗+GPS、北斗+GPS+伪卫星高精度解算和其他传感器数据分析,系统采用伪距差分算法来修正测量误差,精度可达毫米级。

经数据分析后将所有分析成果返回云平台,云平台通过网页、短消息、VR/AR等形式进行监测信息的预警与展示,必要时可以对公众发布自然灾害或事故灾难预警信息。

主要技术指标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多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实现几何+物理监测信息的同步采集;
2、采用“天地一体化”多种通信技术融合的监测信息传输方法,
研究实现多应用场景下的传输装备,确保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通信的实时性、稳定性及大容量数据传输,为监测信息的可靠传输提供保障;
3、采用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高精度“GNSS+伪卫星”联合解算方法,进一步提高高程方向的定位精度,取消实体基准站,摆脱了现有技术对基准站精确度的要求和限制,解决卫星定位技术在垂直方向上精度较差的问题,更真实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量。

4、实现云服务器平台+虚拟/增强现实的监测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和预警。

先进程度国内领先
技术状态小批量生产、工程应用阶段
适用范围可用于山坡、深基坑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也可用于水库大坝、桥梁、尾矿库、矿山安全、铁路、高层建筑、电力塔柱等的变形测量。

专利状态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合作方式合作开发
预期效益目前已经有100余套产品的客户试用,客户反映良好,预计每年将有5000余套的订单,每年将为公司带来近30000万元利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