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子思子

合集下载

济宁五大圣人

济宁五大圣人

五大圣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渡压迫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弄杀。

他的学说成为我国二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他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学生达三千人,贤良72人。

他主张“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要“温故而知新”,把学和思结合起来。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都曾是孔子讲学的材料。

他使得这些濒临灭绝的官学通过私家讲学流传发扬光大,从而哺育战国百家诸子,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开端,这是孔子重大的历史功绩。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汉族,名轲,字子舆。

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

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

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颜子简介:颜子(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名回,字子渊,亦颜洲,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言文曾参教子翻译

文言文曾参教子翻译

曾子者,孔子之门人也。

其为人也,温良恭俭,敬事而信。

生子三,长曰元,次日思,次日向。

元、思皆贤,向则顽钝。

曾子深以为忧,恐其不成器也。

一日,曾子闲步于庭院,见向子于树下嬉戏,戏谑之间,忽闻其言不逊,遂怒而斥之。

向子大惧,跪于曾子面前,泣涕求哀。

曾子乃召其长子元,曰:“吾儿,汝知何为孝乎?”元对曰:“孝者,父母之命,必敬必从,不得违逆。

”曾子曰:“善哉!”复召次子思,问之。

思亦对曰:“孝者,父母之志,必敬必从,不得违逆。

”曾子喜曰:“善哉!吾儿皆知孝也。

”遂命二子入室,曰:“吾欲以汝二子之言行,教吾子向。

”元、思欣然从命。

曾子遂命向子入室,曰:“向,吾欲以汝二子之言行,教汝。

”向子跪于曾子面前,唯唯诺诺。

曾子乃令元、思出室,独留向子,曰:“向,汝知何为孝乎?”向子对曰:“孝者,父母之命,必敬必从,不得违逆。

”曾子曰:“善哉!然汝之言行,何以违逆于吾二子?”向子曰:“儿不知也。

”曾子曰:“吾闻之,孝子之孝,不在言而在行。

汝二子言行一致,故能成器。

汝若欲学孝,须效法吾二子,言行一致,方能成器。

”向子闻言,汗流浃背,羞愧满面。

遂拜谢曾子,曰:“儿受教矣。

”自是,向子谨言慎行,不敢违逆父母之命。

曾子见其改过自新,心甚欣慰。

又一日,曾子与三子同游于山野之间,见一老农耕于田中,辛勤劳作。

曾子遂命三子观之,曰:“向,汝观老农耕作,有何感悟?”向子对曰:“儿观老农耕作,知勤能补拙,劳能立业。

”曾子曰:“善哉!然汝能效法老农之勤勉乎?”向子对曰:“儿愿效法。

”曾子闻言,喜曰:“善哉!吾儿知勤勉矣。

”遂命三子归家,曰:“向,汝能效法老农之勤勉,吾无忧矣。

”自是,向子勤于学业,不敢懈怠。

岁月如梭,曾子三子皆长大成人。

元、思俱成为贤良之士,向子亦成为才德兼备之人。

曾子见其子有成,心中大慰,曰:“吾教子有方,吾无忧矣。

”曾子教子之事,传为美谈。

世人皆言,曾子教子有方,能使顽钝之子成为贤良之士,实乃教子之典范也。

子思学派试探

子思学派试探

子思学派试探杨儒宾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一批帛书,其中有篇久佚之书《五行篇》,此篇内容明显与孟子相关,学者更进一步认为此书当是子思或是子思学派的作品。

学界争议已久的思孟学派之具体内容为何,至此露出曙光。

1993年荆州郭店楚墓复出土一批竹简,其中有与马王堆出土相似之《五行篇》材料,以及疑似散佚已久的《子思子》之部分文献。

思孟学派的问题再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想要探讨的也是这个问题,但重点将集中在子思的思想上面,子思与孟子思想的关系留待他日讨论。

一、《子思子》的初步考订探讨子思学派的思想前,我们首先面临的就是材料的问题。

思孟并称,但《孟子》一书结构完整,散佚不多。

此书虽有孟子自作、学生门人作或师生合作的争辩,但此书可以代表孟子的思想,这点很少被怀疑,《孟子》大概是先秦典籍中最没有所谓的“真伪”争议的著作。

子思的情况不同,《汉书·艺文志》记载“《子思》二十三篇”,《隋书·经籍志》则录有《子思子》七卷,二十三篇本与七卷本的关系如何?不得而知。

但即使七卷本的《子思子》也没有流传下来,大概两宋之交,它就散佚了。

虽然完整的七卷本《子思子》已不可复见,但此书的断简残编仍保存了下来,其中最重要的当是《礼记》所收的《中庸》。

《中庸》为子思所作,此为汉人旧说,先儒殊少异论。

疑古学风兴起,晚近学者疑者渐多,但大体而论,此篇除一两段文字或有可疑之外①,论者的大部分质疑都没有什么杀伤力。

依据先秦古籍流传的一般情况判断,我们看不出《中庸》不是子思著作、至少不是《子思子》篇章的任何理由。

《中庸》是我们了解子思思想最重要的一条支柱。

另外一条重要的支柱当是晚近出土的《五行篇》。

《五行篇》一出土,荀子那段有名的千古之谜“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不但被解开了,《孟子》书中的一些疑难杂症如金声玉振、养气理论等等,似乎也找到了解答的线索。

马王堆的帛书《五行篇》有经有说,郭店的《五行篇》只有经文,没有“说”的部分。

曾子曰

曾子曰

396、曾子曰:“临事而栗者,鲜不济矣。

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使而勿貌也,导之以道而勿强也。

宫中雍雍,外焉肃肃,兄弟僖僖,朋友切切,远者以貌,近者以情。

”(《曾子·子思子》)【译文】曾子说:“遇事而心怀畏惧的人,很少有不成功的。

君子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疼爱但不要流露在脸上,使唤时不要在容貌上心疼,用大道引导儿子而不能强迫。

在家和谐,在外恭敬,兄弟和乐,朋友之间互相劝勉,用恭敬的礼貌对待远方的人,用忠诚之情对待近处的人。

”∙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

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有所未善则改之,无歉于心则加勉,乃自修其德也。

∙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曾子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

”∙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

403、仲尼曰:“以富贵下人,何人不尊?以富贵而爱人,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

言而众向之,可谓知时矣。

”(《曾子·子思子》)【译文】仲尼说:“以富贵的身份礼贤下士,谁不尊重你?以富贵的身份仁爱他人,谁不亲近你?不对抗大众的言论,可以说是知言了。

说话而大众响应,可以说是知道把握时机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曰:有修养有道德的人不可以不弘扬学习圣贤的为人处世之道,需要坚定地信念和毅力,此任务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而要实现社会大同的道路却是遥远。

就说仁,仁慈博爱自己要完全做到,需要克服自己的种种私心杂念不也一样困难重重吗?效仿圣贤要用一生的努力,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真正成就自己的意境,不也一样遥远吗?。

曾子的十个故事

曾子的十个故事

曾子的十个故事曾子,名子渊,字子舆,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曾子的思想和行为一直受到后世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下面就给大家讲述曾子的十个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曾子的敬老之道曾子年幼时,丧父丧母,他的祖母独自抚养他长大。

曾子非常孝顺,对祖母十分敬重,经常帮助祖母做家务。

祖母因此对曾子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并且教育他要尊敬长辈,孝顺父母。

曾子从小就树立了敬老的观念,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敬老之道一直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为人处世的楷模。

故事二:曾子的宽容之心曾子年轻时,曾在一所学校教书,有一个学生非常调皮捣蛋,经常捉弄曾子。

一次,这个学生偷偷把曾子的典籍藏起来,曾子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但他并没有责怪学生,而是笑着说:“这是我的错,没有好好教育你。

”曾子的宽容之心让学生感到内疚,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了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故事三:曾子的勤奋之心曾子年轻时,一直以勤奋著称。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

他曾经说过:“不学无术,无术无行,无行无名,无名无利。

”曾子的勤奋之心让他成为了一个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

故事四:曾子的节俭之道曾子一直以节俭著称,他不喜欢奢华的生活,宁愿过简朴的日子。

有一次,曾子的朋友请他吃饭,他拒绝了朋友的邀请,并且告诉他:“吾未尝饱食也。

”曾子的节俭之道让人们深受启发,他们开始重视节俭,珍惜资源。

故事五:曾子的谦虚之心曾子一生谦虚谨慎,他总是把自己放在低调的位置上。

有一次,曾子去拜访一位名士,名士对曾子的学问十分赞赏,称他为“天下第一”,曾子却谦虚地回答:“我如同一粒沙子,怎么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呢?”曾子的谦虚之心让人们深受感动,他们开始学习谦虚和谨慎。

故事六:曾子的守信之道曾子一生坚守信义,他认为信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

孔子72贤人名单及简介孔子创办私学,号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这一说法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所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下面列出其中最有成就的弟子名单及其简要事迹。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闵损,字子蹇(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冉耕,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

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

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其父不肖。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冉求,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

孔子耻之。

公西舆如,字子上。

司马耕,名耕,字子牛。

春秋末年宋国人。

生年史料无征。

《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

《孟子》原文2017-08-21 10:21 来源:六道香文化.《孟子》第01章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子思子》内容考释

《子思子》内容考释

《子思子》内容考释《子思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子思的著作,以“子耳”为题论述“子思”的理论。

《子思子》传统解释中,“子耳”指的是听之深入子思的心理,也就是“子思”的智慧。

在《子思子》中,子思主张一种“内心行动”,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依赖内心的力量。

这就是子思认为的“有内心的智慧”。

在《子思子》中,子思明确阐述了一个重要概念:“自恃和自知,两者比一”。

根据这一概念,子思强调,一个人应该细心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习性和能力,并重视自己的内心无私的力量,从而实现自我完善。

自恃和自知是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内心力量的重要因素,营造有效的内部力量。

《子思子》中所倡导的自恃、自知的思想,也印证了子思的重视力量的思想。

他认为,力量在于智慧,智慧在于内心,而力量只有通过内心的力量才能被有效地发挥出来。

所以,子思以“子耳”为核心,推崇以内心力量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外在的力量。

子思通过“子耳”的理论,展示了“有内心的智慧”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是以精英教育为基础,强调重视内心力量,培养内心智慧,从而发挥最强大的内部力量。

子思认为,只有保持内心活力,才可以实现成功。

子思还以“子耳”为核心,强调了至理性的价值观。

子思把统治者的职责归结为“求真”,他把真理看作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把真理放在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上。

子思以“子耳”论述了一系列至理性的价值观,这是儒家理学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也是其智慧的基础。

《子思子》中的“子耳”理论是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政治观念,几乎都与它有关。

它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而且也是一种实践思想,它可以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可以引导人们在处理问题和认识世界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的智慧。

《子思子》中“子耳”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认为智慧来自内心,要发挥内心的力量,通过自恃和自知去实现,因此它更倾向于实践性质的力量。

总之,子思以“子耳”为核心,推崇以内心力量思考和行动,把真理看作是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把自恃和自知看作实现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强调重视内心力量;同时,他也强调了至理性的价值观念,以及将智慧归结为“求真”的观点。

2011第五讲:子思子

2011第五讲:子思子

四、《中庸》
1、《中庸》的时代问题:古史辨学派、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上下册,放到韩非子后。 2、儒家最深刻的一部书:历圣之心法( “中庸何为而作也? 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人有道德性的保障。
3、感通天地的超越性:与天的联系、性与天道的问题。
人性同于天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 ” 诚通天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 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四讲:子思子
一、子思子简介 二、儒家中的心性学派
三、《五行》
四、《中庸》
一、子思子简介
•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 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 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 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後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战国, 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际, 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史记· 儒林列传》
• 绪论
• 绪论
• 绪论
• 绪论
二、儒家中的心性学派
1、墨子时代儒家的困境:以天为不明、不事生产、兼爱对仁 爱的批判。 2、孔门四科中的德行科:德行(颜渊)、政事(冉有、子 路)、言语(子贡)、文学(子夏、子游)。
3、儒家的超越性:与天的联系、性与天道的问题。
三、《五行》
1、仁、义、礼、智、圣:为什么叫五行?两种区分:内于外、 天与人。希古腊四德: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2、道德的内在化:动机的重要性、内在价值的形成。
诚可前知:“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 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 知之。故至诚如神。 ”

中华经典藏书

中华经典藏书

中华经典藏书
1.《论语》
2.《孟子》
3.《大学中庸》
4.《诗经》
5.《尚书》
6.《礼记孝经》
7.《周易》
8.《老子》
9.《墨子》
10.《晏子春秋》
11.《曾子子思子》
12.《孔丛子》
13.《庄子》
14.《管子》
15.《荀子》
16.《列子》
17.《韩非子》
18.《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19.《六韬鬼谷子》
20.《商君书》
21.《吕氏春秋》
22.《淮南子》
23.《孔子家语》
24.《颜氏家训》
25.《金刚经心经坛经》
26.《地藏经药师经》
27.《黄帝内经》
28.《搜神记》
29.《人物志》
30.《世说新语》
31.《梦溪笔谈》
32.《左传》
33.《国语》
34.《战国策》
35.《史记》
36.《后汉书》
37.《三国志》
38.《资治通鉴》
39.《水经注》
40.《徐霞客游记》
41.《山海经》
42.《贞观政要》
4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4.《楚辞》
45.《古文观止》
46.《唐诗三百首》
47.《宋词三百首》
48.《元曲三百首》
49.《千家诗》。

浅析孔庙的“四配”

浅析孔庙的“四配”

浅析孔庙的“四配”作者:郭灵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02期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是中国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2000多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主流。

而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也已经成为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孔庙建筑满足了统治者宣传儒家思想的需要,是历代王朝的精神象征。

它不仅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传统理念,其文化内涵还反映了统治者治国安民的政治主张。

庙学体系的确立,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

从各地文庙发展演变的情况看,孔庙充当着传播儒家伦理教育、传播儒家思想的重要学校作用。

这从各地孔庙始建时的情况及其庙学体系建筑结构形式中,可以窥见一斑。

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城去世,享年73岁,弟子把其安葬在鲁城北泗上。

鲁哀公不顾当时所推崇的周礼所规定的不得为平民立庙的限制,为孔子立庙祭祀。

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演变,成为宣扬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追随孔子思想的孔门弟子,经过历代王朝的精挑细选,到清末已经固定为孔庙礼制,按照固定的位次,排列于大成殿与东西庑之中。

包括四配、十二哲及众多先贤先儒。

本文就孔庙配享中的四配的产生及发展进行探析,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四配”产生的历史渊源孔庙祭第一等。

因有4人配享,故称“四配”。

汉高祖刘邦过曲阜,祭祀孔子,首以颜回配享。

唐总章元年命以颜回、曾参配享。

开元八年以十哲祭后,颜回为十哲之首,曾参列十哲之后。

宋元丰七年又以孟子配享孔庙,位居颜回之次。

崇宁三年增王安石配享,居孟子之次。

靖康元年右谏议大夫杨时上言王安石学术荒谬,经朝廷允准削去王安石配享。

南宋咸淳三年度宗命增曾参、孔伋配享,始成四配之名。

当时曲阜在蒙古政权统治下,至元二十四年阙里孔庙才有四配之设。

四配即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二、“四配”的介绍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孔子弟子,终身未仕,一生追随孔子至死。

【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
【原文】
曾子曰:夫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

选:《曾子·子思子》
【注解】
悌(tì):敬重兄长,兄弟笃爱和睦。

【译文】
曾子说:孝,是道德修养的起点;悌,是继孝之后的道德修养次序;信,是体现道德的敦厚;忠,是体现道德的纯正。

【张建云说】
自古妻子先助丈夫尽孝悌之道,再助丈夫成德:
1. 夫治学,当助其勤学好问,志在成圣成贤,立身行道,扬名显亲;
2. 夫从农,当助其勤俭治家,早起晚眠,使五谷收成多,奉养好长辈;
3. 夫在职场,当助其工作精良,忠于老板;
4. 夫从商,当助其货真价实,以义为利;
5. 夫为官,当助其清廉为政,为民做主。

选自张建云编著《微国学》之“齐家”篇
演播:胡月柴巍。

曾子子思子全书

曾子子思子全书

曾子子思子全书曾子子思子全书原序三首著书所以明道。

非尚淹该而鬬绮靡也。

天何言哉。

圣人之于言。

盖有不得已焉者耳。

世降叔季。

著述漫羡。

蹈袭一轨。

去道益远矣。

新安康范先生汪公晫嘉遯殁世。

无求于时。

问学操履。

孜孜师古。

非有为人之私也。

见曾子子思言行散于诸书。

于是会萃以成二编。

将以阐斯道。

行万世。

先生与朱子同桑梓。

且并生宋绍兴间。

朱子不及见其书成而先即世。

先生每以为恨焉。

其孙梦斗以书送官。

乃藏秘府。

褒郎秩。

贲泉壤矣。

然不得以传于当时。

迨其五世孙畴。

一日携写本过余。

披诵三复。

采摭据乎经传。

渊源本乎伊洛。

发扬先哲。

嘉惠来学。

视彼窥窃陈编。

衔媒希进者。

相去万万也。

今逢盛时。

曾思二子之学大明于世。

夫列馆阁。

以斯文为任。

尚采遗书。

布诸区宇。

则于治教岂小补哉。

汪泽民序。

孔子之道。

曾子得之而为大学。

曾子之旨。

子思子述之而为中庸。

道统之传。

于焉攸系。

而汉志所载子思二十三篇。

曾子十八篇。

今皆不存。

后世乃间取大小二戴礼文以相傅会。

要非本书也。

然二子之嘉言善行。

杂出于传记诸书寥寥。

千载未有能裒而集之。

表而出之者。

新安康范汪先生与晦庵朱子生同时。

学同道。

肥遯丘园。

笃志师古。

乃始搜罗彚萃。

以成二编。

藏于家塾。

迨其孙梦斗始献诸朝。

而未克颁行于天下。

今其五世孙畴。

盖将锓梓广传。

以昭先世之潜德。

使后学得以稽夫道统之传而不惑于世儒之陋。

其用心公且溥矣。

方今朝廷表章圣学。

二子光被纶綍。

载建上公。

加谥宗述。

是编之行。

将与大学中庸相为表里。

其于治道岂小补云。

俞希鲁序。

章章乎圣人之言。

如日月之在天上。

洋洋乎圣人之道。

如江河之行地中。

垂万年而不翅。

亘万世以无穷。

天下之人明其道者。

成其德。

遵其言者。

成其行。

况当时亲炙之者乎。

曾子嫡圣人之传。

述圣言以作大学。

子思绍曾子之学。

阐圣道而作中庸。

此曾思言行之成书者也。

千载而下。

程子为之发挥。

朱子为之集注。

曾思之学于是乎天下大行。

然曾思之言行又有见于他经者。

学者漫漶而失稽。

新安康范汪先生辑成二帙。

而为之说。

曾思之言之行于是散而得合。

(子思子)

(子思子)
Pre-Chin Confucianism II Mencius and Mencius孟子 • II. Xunzi荀子
I. Mencius (371-289? B.C.)
• Believed to be the disciple of Confucius‟ grandson, Zisizi (子思子). • Born in Warring Period戰國時代, • Like Confucius, he traveled around various states to offer advice for rulers for reform. He once served as an official for a few years. • He was disappointed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professional teacher. • Had debates with his contemporaries like Mozi墨 子, Yangzhu楊朱, Kaozi告子.
I.2 The Teachings of Mencius
• Since man is originally good, it follows: • 1. that he possesses the innate knowledge of the good and “innate ability” to do good. • 2. that if one “develops his mind to the utmost,” he can “serve Tian”天 and “fulfill his destiny.” • 3. that evil is not inborn but due to man‟s own failures and his inability to avoid evil external influences. • 4. that serious efforts must be made to recovered our original nature/ original heart-andmind本心. • 5. that xue is none other than to “seek for the lost mind.”

子思子——精选推荐

子思子——精选推荐

子思子述圣子思 《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

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孔子世家》又说,子思曾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汉书·艺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本注云;“名伋。

孔子孙,为鲁穆公师”。

子思二十三篇久佚。

《中庸》为《礼记》所收,流传于世。

《孔丛子》记有子思固于宋的细节及子思与鲁穆公的问答,都不一定可信。

《中庸》,司马迁称其为子思作,但不一定是子思一人之作。

《子思子》 子思子全书(宋·汪晫编) (断句依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目录 提要 内篇天命第一 内篇鸢鱼第二 内篇诚明第三 外篇无忧第四 外篇胡母豹第五 外篇丧服第六 外篇鲁缪公第七 外篇任贤第八 外篇过齐第九内篇天命第一 凡九章 子思曰。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脩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

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隠。

莫显乎微。

故君子愼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仲尼曰。

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

君子而时中。

小人之中庸也。

小人而无忌惮也。

仲尼曰。

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仲尼曰。

道之不行也。

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

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

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

仲尼曰。

道其不行矣夫。

仲尼曰。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

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为舜乎。

仲尼曰。

人皆曰予知驱。

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

隋书经籍志(子)

隋书经籍志(子)

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志第⼆⼗九经籍三⼦ 《晏⼦春秋》七卷齐⼤夫晏婴撰。

《曾⼦》⼆卷⽬⼀卷。

鲁国曾参撰。

《⼦思⼦》七卷鲁穆公师孔亻及撰。

《公孙尼⼦》⼀卷尼,似孔⼦弟⼦。

《孟⼦》⼗四卷齐卿孟轲撰,赵岐注。

《孟⼦》七卷郑⽞注。

《孟⼦》七卷刘熙注。

梁有《孟⼦》九卷,綦⽏邃撰,亡。

《孙卿⼦》⼗⼆卷楚兰陵令荀况撰。

梁有王孙⼦⼀卷,亡。

《董⼦》⼀卷战国时董⽆⼼撰。

《鲁连⼦》五卷、录⼀卷鲁连,齐⼈,不仕,称为先⽣。

《新语》⼆卷陆贾撰。

《贾⼦》⼗卷录⼀卷。

汉梁太傅贾谊撰。

《盐铁论》⼗卷汉庐江府丞桓宽撰。

《新序》三⼗卷录⼀卷。

刘向撰。

《说苑》⼆⼗卷刘向撰。

《扬⼦法⾔》⼗五卷、解⼀卷扬雄撰,李轨注。

梁有《扬⼦法⾔》六卷,侯苞注。

亡。

《扬⼦法⾔》⼗三卷宋衷注。

《扬⼦太⽞经》九卷宋衷注。

梁有《扬⼦太⽞经》九卷,扬雄⾃作章句,亡。

《扬⼦太⽞经》⼗卷陆绩、宋衷注。

《扬⼦太⽞经》⼗卷蔡⽂邵注。

梁有《扬⼦太⽞经》⼗四卷,虞翻注;《扬⼦太⽞经》⼗三卷, 陆凯注;《扬⼦太⽞经》七卷,王肃注。

亡。

《桓⼦新论》⼗七卷后汉六安丞桓谭撰。

《潜夫论》⼗卷后汉处⼠王符撰。

梁有王逸《正部论》⼋卷,后汉侍中王逸撰;《后序》⼗⼆卷, 后汉司⾪校尉应奉撰,《周⽣⼦要论》⼀卷,录⼀卷,魏侍中周⽣烈撰。

亡。

《申鉴》五卷荀悦撰。

《魏⼦》三卷后汉会稽⼈魏朗撰。

梁有《⽂检》六卷,似后汉末⼈作,亡。

《牟⼦》⼆卷后汉太尉牟融撰。

《典论》五卷魏⽂帝撰。

《徐⽒中论》六卷魏太⼦⽂学徐⼲撰,梁⽬⼀卷。

《王⼦正论》⼗卷王肃撰。

梁有《去伐论集》三卷,王粲撰。

亡。

《杜⽒体论》四卷魏幽州刺史杜恕撰。

梁有《新书》五卷,王基撰;《周⼦》九卷,吴中书郎周 昭撰。

亡。

《顾⼦新语》⼗⼆卷吴太常顾谭撰。

《通语》⼗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典语》⼗卷、《典语 别》⼆卷,并吴中夏督陆景撰。

亡。

《谯⼦法训》⼋卷谯周撰。

梁有《谯⼦五教志》五卷,亡。

孔门有十哲,《论语》中除孔子外,为何只有曾子、有子称为“子”?

孔门有十哲,《论语》中除孔子外,为何只有曾子、有子称为“子”?

孔门有十哲,《论语》中除孔子外,为何只有曾子、有子称为“子”?《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再传弟子)编撰记录的孔子生前与弟子的对话、与当时其他人的对话、弟子们之间谈话等内容。

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中最为优秀的是孔门十哲:孔子门下的十位学生,其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不仅以“子曰”形式记载孔子的言语,而且记载了许多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其中涉及弟子有名姓者30人。

子,是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因此在《论语》中“子曰”中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记载孔子的学生言论时,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的相关言语全部称“子”,即有子、曾子。

其中有子的言论有四处,三处称子(有子),一处称名有若(本章是记录有若和鲁哀公问答,故称名为特例)。

曾参的记录有十七处,皆为曾子。

而最为出名的孔门十哲中仅有冉有、闵子骞偶为一次称子(冉子、闵子),其余多均为名字形式出现。

这种现象,背后为何种缘由?据考证,《论语》成书时间为公元前428年曾子去世至公元前400年间的二十几年之中,由曾子的弟子子思(孔子的孙子)牵头主持、有子弟子参与编纂,其中材料来源于孔子众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

因此,《论语》中除孔子称为子之外,只有曾参、有若全部称为子就不难理解了。

附录: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可失其亲,亦可宗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文言文翻译曾子

文言文翻译曾子

曾子性忠厚,言行一致,以孝悌为本,尊师重道。

孔子既没,曾子嗣其教,使儒学得以发扬光大。

曾子有言:“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此言简明扼要,教人知孝悌之道,重师友之情。

曾子之学,以孝悌为先,以忠信为本。

曰:“父母之命,婚姻之礼,不敢辞也。

”又曰:“为人臣,忠心事上,不敢辞也。

”此乃曾子之忠诚,亦为后世君子之楷模。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此言君子交友之道,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使仁德得以传承。

曾子又曰:“君子之道,费而能合。

”此言君子之道,广博而能合于人心。

曾子教人,注重实践,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言学习之道,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曾子又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言修身之道,每日反省,以求精进。

曾子言孝,尤为后世所推崇。

曰:“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又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此言孝子之心,尊敬父母,关爱亲人,常怀喜悦与忧虑。

曾子治家,严谨有法。

曰:“养子有方,教子有法。

”此言教育之道,养子与教子,各有其道。

曾子又曰:“夫妇有别,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此言家庭伦理,各守其道,和顺相处。

曾子之学,以仁为本,以礼为用。

曰:“仁者,爱人也。

”又曰:“礼者,敬人也。

”此言仁与礼,相辅相成,为人之道。

曾子又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此言君子之心,存仁存礼,以仁礼立身。

曾子之教,影响深远。

其言曰:“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仁也;养民予之,仁也。

”此言君子之学,以仁为本,关爱他人,使仁德流传。

曾子虽生于乱世,然其学行,足以光照千古。

后世之人,皆以曾子为楷模,学习其孝悌、忠诚、仁爱、礼敬之道。

曾子之学,乃中华民族之瑰宝,永垂不朽。

今译如下:曾子,名参,字子舆,是鲁国南武城人。

他是孔子的弟子,学识和品行都为人称道,被后世所敬仰。

曾子生于春秋时期,少年时期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志向远大。

孔子评价他说:“参啊,我对你寄予厚望。

【儒】论语·颜渊篇(10)对人爱得要生恨得要死是最大疑惑

【儒】论语·颜渊篇(10)对人爱得要生恨得要死是最大疑惑

【儒】论语·颜渊篇(10)对人爱得要生恨得要死是最大疑惑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注释(1)崇,《尔雅·释诂》:“崇,高也。

”即高,高大。

《说文》:“崇,嵬高也。

”即山岭巍峨高耸。

形声。

从山,宗声。

本义是山大而高。

本章指推崇。

(2)德,《说文》:“德,升也。

”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

形声。

从彳(chì),惪(dé)声。

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

本义是登高,攀登。

本章指道德,德行。

(3)辨,《说文》:“辨,判也。

”形声。

从刀,辡(biǎn)声。

本义是判别,区分,辨别。

(4)惑,《说文》:“惑,乱也。

”即内心迷乱。

形声。

从心,惑声。

本义是疑惑,分辨不清。

本章指迷惑,迷乱。

(5)主,《说文》:“主,镫中火主也。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点燃的火把。

下面是木材。

“主”是“炷”的本字。

小篆字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火焰、油盏、灯台、灯座。

本义是灯心。

本章指君主。

(6)徙,《说文》:“徙,迻也。

”形声。

从辵(chuò),止声。

本义是迁移。

(7)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

”即仪容,状貌。

会意。

从我,从羊。

“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

本义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译文子张问:“如何推崇道德?辨别何为迷惑?”孔子说:“国君把“忠”作为显示德行的纯正,把“信”作为表示德行的巩固,然后用合宜的方法将忠信推行出去,就是推崇道德。

对待同一个人,偏爱他的时候想着让他长生,厌恶他的时候恨不得他死去,既想让他长生,又想让他死去,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疑惑。

《诗》中的‘诚不以富,亦祇以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子张问:崇德?辨惑?对于“崇德”和“辨惑”的理解,一般的直译是:提高道德水平和辨别各种迷惑。

南怀瑾先生认为,崇德是个人的修养,现在新的名词是“心理卫生”,就是薰陶、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德性、慢慢崇高伟大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子子思子
内容简介:
记录曾子和子思言行的著作
曾参是孔门七十子中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学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曾参一系是孔子身后影响较大的儒家派别,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学说,继孔子之后提出了反身内省的品德修养思路。

子思,即孔子之孙孔伋,战国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时期,子思与孟子合称思孟,其论述五行的作品受重视;宋代,其论述儒家心性道德培养的《中庸》备受重视。

在中国历史上,曾参的思想价值有两次被发现:第一次是在汉代,《孝经》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同,汉家将这一思想运用到治国之中,汉代皇帝谥号前都要加一“孝”字,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

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门七十子中独推曾参,认为曾参继承了孔子的道统,他们将《礼记》中的《大学》断为曾参的作品,并认为子思述曾参之旨而作《中庸》,由此开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体系,以《论语》(孔子)、《大学》(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为“四书”。

近现代以来的新儒家接着宋明理学讲,曾参学说继续得到足够的重视。

曾参在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孔门礼学散文的艺术源头是《尚书》、《国语》中的历史记言文,这些文章大都采用历史记言散文常用的对话问答体形式。

曾参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经》、《曾子问》、《主言》、《曾子天圆》、《曾子疾病》等也是对话体文章。

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礼记·大学》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为这些文章不再用对话体,而是以一个“曾子日”领起,全文都是论述文字。

这是中国最早的没有叙事框架的纯粹说理散文。

我们可以说,中国典型的专题说理散文,是在曾参时代出现的。

曾子是孔门七十子后学中留下文章较多的作家,他的门人后学将其著作编为《曾子》一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曾子》十八篇。

这十八篇《曾子》佚于何时,已不可知。

《隋书·经籍志》著录《曾子》二卷,目一卷。

《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著录《曾子》二卷。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曾子》二卷十篇,称即唐志所载。

据高似孙《子略》称,《郡斋读书志》著录的《曾子》与大小戴《礼记》收录的曾参文章已经没有差别。

这说明唐代的《曾子》已经不是《汉书·艺文志》的《曾子》原本。

今天我们见到的《曾子全书》是宋人汪啤所编。

汪日卓是安徽绩溪人,一辈子没有做官,他的一生学术业绩就是编了《曾子全书》和《子思子全书》。

汪氏编辑《曾子全书》的方法,是将《孝经》、《礼记》、《大戴礼记》、《论语》、《孟子》、《荀子》、《孔子家语》、《孔丛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先秦两汉古籍中有关曾子的文献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题,划分章节,重新编定各章次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汪晫
所编《曾子全书》有“自我作古”之讥,但又称“过而存之,犹愈于过而废之”,就是说汪氏所编《曾子全书》仍有保留价值。

《曾子全书》共十二章,分为内篇和外篇,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经亡佚,今存十章。

孔伋,字子思,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在年辈上属于孔子的再传弟子。

孔鲤死在孔子之前,一生在政治和学术上都没有什么建树,而子思则是战国前期儒家一大重镇,也是孔子后人中一大思想家。

子思大约生于公元前483年,死于公元前402年。

郑玄根据《礼记·檀弓上》子思哭嫂为位的记载,而推测子思并非孔鲤嫡子。

这位不知名的子思兄长大约去世较早,子思因此成为孔子唯一的孙子。

《史记·孔子世家》对子思的生平有简短的记载:“伯鱼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或为“八十二”之误——作者注)。

尝困于宋。

子思作《中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