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该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课堂上。
1、衣:七年级上册教材在安排“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内容时,改变了以前直接给天气下定义的方式,通过生活提示“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将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来进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变化与“衣”的关系,感觉到必须认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助于自己的生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服饰有很大不同,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衣饰,如藏袍。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右饪大襟,长袖宽领,飘带扎腰,有何好处?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当睡袋。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冷,可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升,右袖脱下,以便劳作;中午气温高,可脱下,围在腰间。为何会有这样的服饰特点?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由此,学生可联系到自己所在地区的着装特点,思考为何“二八月乱穿衣”?并能分析出本地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
此外,新教材对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服饰也阐述了很多,如:中东阿拉伯人传统的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日本的民族
服装是和服,而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则身着毛皮服装等。这样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通过服饰来了解各地的地理环境效果则不言而喻。
2、食:民以食为天。教材在阐述我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时,特别指出了北方人和南方人“南米北面”的饮食特点,接着引出形成这种特点的地理因素:北方绝大部分是半湿润的季风气候,耕地多为旱地,因此就适合种植“喜干耐寒”的粮食作物小麦,北方人因而喜食馒头、面条等面食。而南方绝大部分为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热量和水分充足,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所以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则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此该地居民喜欢喝奶、吃肉。青藏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耐寒的青稞生长,藏族同胞经常食用以青稞面做成的糌粑。
东南亚居民为什么喜食米饭?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很多有关饮食方面的地理知识,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而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世界的聚落一节内容中,教材安排了这样几个活动题:1、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1)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而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2)读东南亚民居图,想一想,东南亚的民居又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3)北非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这是为什么?(4)民居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非常普遍,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处,或者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此外,在世界地理教材中,还出现了许多如“因纽特人的圆顶冰屋”“也门的土楼”“阿拉伯人的帐篷”“亚库特人的木屋”“印尼达雅克人的高脚屋”“日本的抗震建筑”等图片,不仅愉悦了学生的视觉,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
在中国地理教材中,也介绍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如我国南北方住宅具有“南尖北平”“南敞北封”的特点,同时我国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与气候的关系也可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交通运输受地貌因素的限制十分明显,因为不同的地貌条件决定了人们使用什么样的交通运输设施、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因而对交通运输有着深刻的影响。平原地区地形平坦,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网络,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有人力、畜力;现代有公路和铁路等,我国南方主要是水陆运输。山地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地交通民俗,如石阶路、盘山路等,而青藏地区的溜索则成为交通民俗的一大奇观。此外,沙漠之中的骆驼,青藏地区的牦牛,东西伯利亚亚库特人的狗拉雪橇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有,不同地理环境中人们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都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具有无穷的乐趣,有助于地理课堂生活教学法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