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

浅析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事象的影响作者:赵亮宋勤成李伟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7期摘要: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众多民俗事象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

分析和研究自然地理环境与民俗社会文化的相关关系,无论对于民俗学还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民族事象;影响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民俗的内容称之民俗事象。

一般学术界公认的民俗事象的构成因素是:物质民俗,包括生产、商贸、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医药保健;社会民俗,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制度、岁时节日、民间娱乐;精神民俗,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哲学伦理概念、民间巫术、民间艺术;语言民俗,包括民俗语言和民俗文化。

而这些民俗事象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表现,这是民俗所特有的“地域性差异”。

针对研究的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民俗,故某一特定地方的民俗应是这一地区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

在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种:物质生产、自身生产、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与群体认同。

我们只研究其中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其他因素这里暂不作讨论。

地理环境因素对民俗的影响既表现出综合性的特征,也具有主导性的特点。

综合性是指各种生态因素在影响民俗形成、发展过程中绝不是单独地、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全面地、综合地发生作用;同时,一个区域内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也绝不是表现为对某一个地理因素的专一适应,而是表现为对影响该地区的地理环境在整体上的综合适应。

主导性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对民俗事象的影响程度不具有等值性,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等因素都有可能在特定区域内成为影响民俗事象的主导因素,对区域民俗的基本特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二、南北建筑之别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

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

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艺术和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涉及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形态。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表现形式、题材内容以及艺术创作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一、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表现形式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对艺术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以中国为例,北方地区的严寒冬季和广袤的草原给予了蒙古族民间艺术和文学以雄浑豪放、淳朴自然的特点。

南方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乡资源,则为江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这种地域差异导致了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题材以及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体现出地域独特性。

二、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题材内容的影响地域差异也会影响到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的题材内容。

艺术和文学作品往往以人为中心,反映社会、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因素都会对题材内容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农耕社会和渔耕社会的区别导致了北方地区文学作品更多地偏向于风景描写和农民生活,而南方地区则更注重水乡风光和江南女子的描写。

三、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风格和风格的影响地域差异还会对艺术和文学的风格和创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艺术风格等因素都会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

例如,日本的浮世绘以其饱满的色彩和夸张的构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同样,在文学方面,诸如俄国文学的忧郁和法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等,也与其地域背景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艺术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风格不仅仅受制于地域差异,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地域的形象。

例如,印象派艺术家通过对法国乡村自然景色的描绘,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也使法国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阵地之一。

总结起来,地域差异对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有着明显的影响。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涵盖范围广泛,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中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区域分布特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一方面,不同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风土人情。

京剧、昆曲等戏曲艺术在北方地区流传广泛,而粤剧、川剧等在南方地区备受青睐。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差异,使得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乡之间的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方面,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农耕社会,具有深厚的乡村传统。

民间工艺品、传统节庆等大多源自农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城市中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不同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藏族的唐卡绘画、蒙古族的马头琴乐器、傣族的傣族舞蹈等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历史遗留因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受到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历史遗留因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深刻的影响。

2.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传承的重要条件。

中国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服饰差异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服饰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

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

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造就了民族服饰。

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面料的型制选择,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透过这些多姿多彩、个性鲜明的服饰特征,我们不仅可以对其所属民族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能够程度不同地感受到北方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品格,以及某种神秘奇特而又难于言表的内容。

如蒙古族的粗犷豪放;哈萨克族的勇敢强壮;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的纯朴敦厚;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朝鲜族姑娘的谦恭温顺等。

中国的自然条件南北迥异: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生活在其间的北方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生;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盆岭相间,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生活在高原草场并从事畜牧业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土等少数民族,穿着多取之于牲畜皮毛,用羊皮缝制的衣裳、裤、大氅多为光板,有的在衣领、袖口、衣裳襟、下摆镶以色布或细毛皮。

藏族和柯尔克孜族用珍贵裘皮镶边的长袍和裙子显得雍容厚实。

哈萨克族的“库普”是用驼毛絮里的大衣,十分轻暖。

他们服装的风格是宽袍大袖、厚实庄重。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宜于植麻种棉;自织麻布和土布是衣裙的主要用料。

所用工具多十分简陋,但织物精美,花纹奇丽。

因天气湿热,需要坦胸露腿,衣裙也就多短窄轻薄,其风格多生动活泼,式样繁多,各不雷同。

总之,风格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为了深入了解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次研究性学习以北方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和南方的苗族、傣族为主要代表民族进行深入探究。

维吾尔族总述:维吾尔族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

秦腔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秦腔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秦腔文化与地理的关系秦腔是我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中国陕西省。

它以陕西方言为基础,结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方式和表演艺术。

秦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秦腔文化与地理的关系。

秦腔的发展与陕西地理的特点密不可分。

陕西地处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势复杂多样,山脉、河流、盆地等地理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

这种地理环境为秦腔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秦腔中的许多剧目都以陕西的历史、地理和民俗为背景,通过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来展示陕西的风土人情。

例如,秦腔中的《白蛇传》就是以陕西的秦岭山脉为背景,通过白蛇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秦岭山脉的壮丽景色和陕西人民的热情好客。

地理环境也对秦腔的音乐和舞蹈风格产生了影响。

陕西地区的自然环境多样,不同的地理元素孕育了不同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比如,陕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秦腔中的音乐和舞蹈也就较为悠扬和舒缓。

而陕南地区地势较为崎岖,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秦腔中的音乐和舞蹈则更加奔放和激情。

地理环境对秦腔的音乐和舞蹈风格起到了引导和塑造的作用。

地理环境还影响了秦腔的传承和发展。

陕西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这使得秦腔在传承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

然而,正是由于地理的封闭性,使得秦腔得以在陕西地区独立发展,并保持了较为纯粹的艺术风格。

同时,陕西地区的地理环境也为秦腔的演出提供了独特的场地条件。

秦腔常常在露天的戏台上演出,这使得观众可以在自然环境中欣赏到秦腔的表演,增添了观赏的乐趣。

地理环境还为秦腔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陕西地区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这为秦腔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背景。

秦腔中的剧目大多以历史故事为主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演绎,使观众更好地了解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

同时,陕西地区的地理景观也经常成为秦腔创作的灵感之源,许多脍炙人口的剧目都以陕西的名胜古迹为背景,通过艺术手法将其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湘绣”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湘绣”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湘绣”的发展是否受到了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一、湘绣的起源与环境关系湘绣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湘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92年的春秋时期。

它的发源地位于中国湖南省的洞庭湖周边地区,正是这里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湘绣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富饶的自然资源湖南省的洞庭湖区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

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很好地满足了湘绣所需的原材料条件。

例如,湘绣所使用的绣线多采用当地的土特产——蚕丝,而洞庭湖区域正是中国重要的养蚕基地之一。

拥有如此富饶的自然资源,使得湖南民间手工艺人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到高质量的绣线,为湘绣的制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独特的气候条件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域,四季分明,雨水充沛。

这种湿润的气候条件为湘绣的创作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比于北方干旱的气候特点,湖南的湿润气候使得湘绣作品更容易保存,不易出现开裂或变形等问题。

而且,湿润的气候还有助于绣线的柔软度和延展性,使得湘绣作品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二、湘绣的创作过程与当地环境的关联湘绣的制作过程繁琐而复杂,一针一线承载着工匠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然而,即使是制作湘绣的每一个步骤,都与当地环境息息相关。

1. 设计与自然灵感融合湖南地处山水田园的环境,山清水秀,花香鸟语。

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灵感常常融入到湘绣的设计中。

湘绣作品中常见的花鸟、山水等元素,正是湖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所赋予的灵感。

湘绣工匠们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感悟,将自然之美融入到创作中,赋予了湘绣作品更多的艺术性和生命力。

2. 手工艺传承与地域文化湘绣是一门需要世代相传的手工艺,而地域文化与手工艺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地域文化为湘绣手工艺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湘绣工匠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湘绣的技艺与地域文化紧密结合,使湘绣作品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

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摘要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民俗丰富,长时间封闭的经济体系,是我国剧种斑斓多彩的原因。

中国戏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却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陈腐的内容、僵化的程式是造成当今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面对戏曲衰落的现实,我们应该结合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加以研究。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文化艺术也存在地域差异,戏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条件、政治文化因素也参与其中。

因此,中国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不仅要考虑自然地理因素也要考虑人文地理因素。

本论文主要针对中国民族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展开研究,根据中国民族戏曲、音乐概念和主要剧种地域分布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因素等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文因素与戏曲音乐的关系分析详细研究戏曲音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最后总结对戏曲音乐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民族戏曲;音乐;地域差异;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AbstractChina's huge opera system is unique in the word. Vast territory, many nationalities, languages and complex, rich folk custom, closed economy system for a long time, is China's types and colorful colorful. Chinese opera had a glorious history, but in the 1980 s, it presents the trend of declin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opera history enlightens us, content, rigid program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opera, face the reality of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opera, we should combine traditional opera music relation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o study. China's vast complex and varied topography and climate, there exis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ulture and arts, opera music as a kind of culture, not only affected by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ocialeconomic conditio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are also involved. Therefor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opera music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hould not only consider the natural 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factors must also be consider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between China National Opera, music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China National Opera, music and drama concept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form, climate and hydrological, bi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and social economy, because of human political culture factors and drama music detailed analysis of opera music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finally summari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pera music.Keywords: National opera; music; regional difference;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前言我国庞大的戏曲体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非遗

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非遗

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非遗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有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非遗。

这里的“非遗”可不是指那些古老的传统手艺,而是指那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文地理和自然常规息息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它们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调味品,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1.1 传统节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们来说说传统节日。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说,咱们中国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生活在长江边上,他热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此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再比如说,美国的感恩节,是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好收成。

感恩节这天,美国人会围坐在火炉旁,一家人共享美食,表达对生活的感激之情。

二、1.2 传统手工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们来说说传统手工艺。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说,咱们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就是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

在那个时代,人们需要用剪纸来装饰房屋、窗户,以求避邪驱鬼。

后来,剪纸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艺术,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再比如说,印度的手绘陶器,就是源于印度河谷地区的农耕文明。

在那个时代,人们需要用陶器来装载水、食物,以满足生活所需。

后来,陶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艺术品,成为了印度传统文化的瑰宝。

三、2.1 传统饮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传统饮食文化。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饮食文化,这些饮食文化往往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说,咱们中国的四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苏菜,就是因为受到了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

川菜源于四川盆地的湿润气候,所以川菜以麻辣为主;粤菜源于珠江三角洲的亚热带气候,所以粤菜以清淡为主;鲁菜源于山东半岛的温带气候,所以鲁菜以咸鲜为主;苏菜源于长江下游的湿润气候,所以苏菜以甜香为主。

地理民俗课件ppt

地理民俗课件ppt

不同地理区域的民俗特点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地区的民俗特点主要包括粗犷豪放、朴实敦厚的特点。例如,该地区的民间音乐 通常节奏明快、旋律高亢,舞蹈动作则刚健有力。
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地区的民俗特点则更加细腻婉约。例如,该地区的传统建筑以白墙灰瓦、飞檐翘 角的徽派建筑为主,民间音乐则以丝竹乐和评弹等细腻的表演形式为主。
地理民俗课件
• 地理环境与民俗 • 中国的地理民俗 • 世界各地的地理民俗 • 地理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 案例研究:具体的地理民俗现象
01 地理环境与民俗
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0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民俗的影响表现在衣着、饮食、居住等方面。例如,寒冷地
区的人们通常有厚实的衣物和取暖设备,而热带地区的人们则更注重轻
华北地区的地理民俗以农耕文化为主 ,人们勤劳朴实,注重家庭和亲情, 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
华北地区的重要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人们会进 行各种传统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团圆饭等。
华北地区的民间艺术
华北地区的民间艺术丰富多样,如京 剧、皮影戏、剪纸等,这些艺术形式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新西兰
新西兰的地理民俗文化以毛利族的传 统习俗、地热景观等为代表,如毛利 文化村、温泉浴场等。
04 地理民俗的保护与传承
地理民俗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全球化冲击
全球化进程导致许多传统地理民俗文 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被边缘 化。
年轻一代缺乏兴趣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许多地理民俗文化没有得到有效的保 护和传承,面临消失的风险。
VS
详细描述
非洲地区有着丰富的部族文化和传统,如 非洲土著居民的图腾崇拜、部落舞蹈和狩 猎习俗。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地区的居民则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有着独特的树屋居住 方式和雨林生态保护习俗。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地理条件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从而形成独特的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和信仰、经济发展以及艺术和文学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地理环境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比如,海洋环境鼓励人们的渔业生活,人们选择以捕鱼为主要职业,形成了独特的渔民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捕鱼技艺传承世代相传,成为当地人骄傲的标志。

而且,海洋环境还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更加勇敢、开放和乐观。

其次,地理环境也对宗教和信仰产生重要影响。

在高山环境中,人们可能更容易以自然物象为信仰对象,崇拜雪山、河流等。

这种崇拜往往成为一种信念和习俗,深深植根于当地的社会文化中。

同时,一些地方的特殊地理条件也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如印度恒河是印度教朝圣的圣地,而这种宗教信仰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行为,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核心。

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也起到关键作用。

地理条件决定了某地适宜从事哪些经济活动。

例如,沿海地区的便利港口和海洋资源使得这些地方发展成为贸易和航运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

相反,内陆地区的地理条件限制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而使这些地方更倾向于农业和畜牧业。

这种区别也在社会文化中表现出来,沿海地区文化的开放多元,而内陆地区文化更加保守。

另外,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不同也影响到农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塑造了特定地区的亚文化和民俗。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艺术和文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美丽的自然景观会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天赋,从而使特定地区形成独特的艺术和文学风格。

著名的山水画就源自中国山水之长。

而许多国家的民间艺术也与当地的自然风景紧密相连,展示出其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和信仰、经济发展以及艺术和文学风格。

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类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现象。

初中地理教学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民俗文化的结合一、引言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环境意识、全球观念的重要途径。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初中地理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环境与文化现象的理解,培养其综合素质。

二、地理知识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地理知识涵盖了地球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是民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影响和塑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

其次,民俗文化反过来也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逐渐渗透到地理环境中,改变了自然环境的某些方面。

此外,地理知识和民俗文化也是相互影响的。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将民俗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1.结合地方特色,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讲授气候、地形、水文等地理知识时,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等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将民俗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博物馆、民俗村寨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将民俗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

浅谈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地域辽阔,在地形上,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在气侯上,有四季分明的温带、终年常绿的亚热带,最南部还有热带;经济生产方式有农、林、牧、渔等。

因此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里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

下面我从几个地区谈一下地理环境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响:我国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低平坦荡,面积辽阔广大,是重要的农耕区和人口密集区,经济发达,农业和手工业历史悠久。

在这种地理环境和生活背景下,孕育出了质朴清新、婉转流畅的曲调。

如从事农耕的唱《绣花调》、《灯调》,挖山种地唱山歌,砍柴唱砍柴歌,脚夫唱赶马歌,小孩也会唱放牛歌等。

在戏曲方面京剧可以说兼容并蓄,既没有以秦腔为代表的北方戏曲的火爆、激昂、高亢,又没有以越剧为代表的南方戏曲的婉转细腻而优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兼容并蓄。

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湖泊密布,河渠密如蛛网,水田连片,植物茂盛,山青水碧,风光秀丽,素有“水乡”之称,因而在这种地理环境中产生了清澈透明、小巧玲珑、优雅别致、起伏不大、节奏严谨、悦耳动听的民歌曲调,如《撒网小调》、《采茶曲》、《栽秧歌》等。

尤其是在“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来的戏曲,越剧《天仙配》、《西厢记》等唱腔委婉优雅,纤巧细腻,缠绵悱恻,娓娓动听。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且气温较低,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西藏拉萨素有“日光城”之称,所以青藏高原上的民间音乐,就具有了清悦嘹亮、热烈奔放的特征。

青藏高原在历史上交通长期处在“云梯溜索独木桥,羊肠小道猴子路”的状况,牦牛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人们一旦相聚,便围着牛粪火,喝着酥油茶,跳起欢快的“锅庄”,长空舞袖,步伐矫健,歌声响亮,以热情奔放的歌舞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如《骏马》、《我是日喀则人》等民歌。

我们熟悉的西藏波密民歌《毛主席的光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青藏高原是民歌的宝库、歌舞的海洋。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摘要】河南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点,从定义和特点、历史发展、风格特征、与地域文化关系以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研究。

在将分别介绍河南民间美术的定义和特点、历史沿革、独特的风格特征以及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结合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探讨河南民间美术在地域性特征上的表现和影响。

对河南民间美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河南地区的艺术文化底蕴,促进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河南民间美术、地域性特征、研究、定义、特点、历史发展、风格特征、地域文化、传承、发展、总结、未来发展展望、局限性、关键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南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河南民间美术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通过对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河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现形式,有助于推动河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并为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做出贡献。

在当前文化多样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研究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挖掘和总结河南民间美术作品的地域风格和表现特点,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河南的文化精神,提升河南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影响力和传播度。

通过比较不同地域民间美术的异同之处,可以促进各地民间美术之间的艺术交流和互动,丰富中国民间艺术的多元发展。

开展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将通过对河南民间美术的定义和特点、历史发展、风格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深入挖掘河南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为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1.2 研究意义河南民间美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

解析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与发展背景陕西民间音乐是指在陕西地区流传的一种以声乐为主的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情。

它是陕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人民独特的音乐艺术表达方式。

陕西民间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陕西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性和发展背景。

陕西民间音乐的地域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风格独特。

陕西民间音乐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包括古琴、笛子、胡琴、鼓乐等,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音乐风格。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陕北民间音乐,它具有豪放开朗的节奏和激昂热烈的旋律,表达了陕北人民朴实而热情的生活态度。

而陕南民间音乐则更为细腻和柔情,表达了陕南人民淳朴而含蓄的情感。

二、歌曲内容丰富多样。

陕西民间音乐的歌曲内容通常以生活为主题,反映了陕西人民的农耕文化、爱情婚姻、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陕北民谣》就以表达陕北农村人民对农耕生活的喜爱和激情为主题,歌词真实而质朴,蕴含着对土地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演奏形式多样化。

陕西民间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既有大型乐队合奏,也有小型民间乐队合奏。

而陕北民间音乐中的鼓乐是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它采用三大鼓乐器:大鼓、中鼓、小鼓,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鼓点,营造出热烈而激昂的氛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欣赏。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陕西地处中原腹地,西临秦岭,北倚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独特。

这种地理环境的特点影响了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陕北地区由于气候干燥,人们要通过音乐来宣泄情感和寻找精神慰藉,因此陕北民间音乐的节奏激昂,富有激情,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二、历史文化的沉淀。

陕西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文化的沉淀为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文化积淀。

陕西民间音乐中的古琴演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箜篌演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高雅的文化内涵。

这种历史文化的沉淀为陕西民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中国民间艺术的地域风格与文化身份

中国民间艺术的地域风格与文化身份

中国民间艺术的地域风格与文化身份中国民间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地域风格和文化身份。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多样文化传统的国家,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呈现出各具特色的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们的文化身份。

中国的地域风格在民间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不同地区的独特文化风貌。

例如,北方的民间艺术注重形式的简洁和实用性,如陶瓷、刺绣等艺术形式,以及京剧、评书等表演艺术形式。

而南方的民间艺术则更加注重细腻和精致,如剪纸、蜡染等艺术形式,以及粤剧、婺剧等表演艺术形式。

这些不同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与地域风格相伴随的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身份。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身份认同。

民间艺术是这种文化身份的重要表达方式。

例如,在西南地区的彝族、藏族等少数民族中,他们的传统服饰、织锦、木雕等艺术形式都体现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而在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他们的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则更多地展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些不同的文化身份构成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国民间艺术的地域风格和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消失或者发生了改变。

然而,这并没有削弱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反而使得它更加多样和丰富。

现代的中国民间艺术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

例如,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一些年轻人开始将传统的民间艺术与当代的音乐、舞蹈等形式结合起来,创作出了独具个性的作品,这既展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表达了他们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中国民间艺术的地域风格和文化身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民间艺术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中国民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7、 高山雪原上的民歌 高山雪原因高山环绕,地形封闭,偏
处边陲,高原内部除平原外还有许多山峰, 高度悬殊。高原上还有很多冰川、高山湖 泊和高山沼泽,这里高寒缺氧、严峻恶劣 的生态环境下,居住在高原人们的肺活量 大,因而音区很高,歌词里赞颂的是雪山、 雄鹰、太阳和雪莲。表达出藏人倔强豪放 性格及对生活的虔诚。加上这里宗教文化 的宏观背景,这里的民歌似乎也变得更加 至上飘渺,这正是它的引人之处。
中国民歌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
1、中国的地形对民歌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貌造就 出不同体裁的民歌, 并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在 西部高山、高原地区, 地势高低起伏,山峦遍野, 连绵起伏的山脉阻挡了人们的视野,心情就会不舒 畅。在这里居住的居民创造的民歌就会高亢激昂, 节奏明显,粗犷奔放,节奏鲜明,韵脚多变。人们 用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节奏鲜明,跌宕起伏 的民歌来表达这里的地广人稀、空旷孤寂和开门见 山的环境。 我国东部平原地区, 地势平坦,人们的视野开阔、 心情舒畅, 与西部山歌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曲调悠扬 高亢,韵脚和谐清新流畅、细腻委婉、节奏平稳, 脉脉温情。人们一般习惯用小调来轻唱低吟,表达 平原地区一望无垠、风景秀丽的特色。他们所歌唱 的民歌就像河渠中的静静流水,情意绵绵。
西北地区高原纵横,山石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 土地,气候寒冷恶劣,日温差变化大,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 大自然做斗争,形成了顽强勇敢、积极奋进的性格。人们所 传唱的民歌音调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3、 中国的交通与民歌 受我国地形的限制,各地的交通也是复杂多样。
从南北交通来看,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 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 言差异不大。这样的地理环境为北方民歌的形成及内部一致性 提供了重要条件。与南方相比,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 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 的民歌。因而南方各民歌彼此的内部差异远大于北方。

民间艺术地域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东北地区和山东地区为例

民间艺术地域特征的区别与联系——以东北地区和山东地区为例

117在两千多年前,《考工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成为当时评判一件器物是否精美的标准。

所谓地气,在传统造物观念中多是指材料的地域性特征,即受到各地不同地理条件的影响,所产出的自然资源各有特色。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各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又由于人口迁徙等原因造成了文化的传播,使得地方的文化特色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人文环境和历史传承等因素影响的结果。

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是民族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体现。

同样,地方的民间艺术也与地域文化特色有着密切联系。

1.民族因素对地域性产生的影响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讲,文化的发展都与人种及人的生活习惯有关,一个民族艺术的发展往往依靠着该民族的文化,而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在1955年,美国进化派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就已经认识到环境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理论。

纵观历史摘 要本文是基于传统地气理论对民间艺术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对民间艺术活态传承所离不开的地方语境的思考。

传统民艺中所讲的“地气”,出自《周礼・考工记》,是指因地方的地理条件不同导致的自然资源的差异。

而在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人们对于“地气”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讲,艺术品的产生与种族、时代、环境都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除了传统意义之外,还可以用“地可以发现,早期人类文明的发生都伴随在河流两岸,出现了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

这些地方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合渔猎和采集,从而发展出早期的农业和畜牧业。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农业大国,《易经》中有记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这就说明在神农氏时期,或者可以确定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使用木制的农用工具,使得人类社会由采集、狩猎转向农耕社会发展。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远古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

(完整版)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

(完整版)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

西域乐舞是外来乐舞中的一枝奇葩 ,在隋唐时盛极 一时,胡旋舞、胡腾舞为典型代表。
特点: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
铜鼓舞
▪ 流传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苗族、壮族 、瑶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以 敲打铜鼓而舞为共同特征的一种舞蹈。
产生原因之一
▪ 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峻岭连绵、险滩 接踵,交通极为不便,在现代化通讯工具 普及之前,信息传递不灵成为人们生活中 的很大困扰,铜鼓具有独特的共鸣和传声 效果,人们通过鼓点和敲击铜鼓不同部位 ,以鼓声的长短、频率的快慢等不同的组 合来通知和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一定程 度上弥补了信息传递不灵的缺憾 。这样慢 慢演化成了铜鼓舞。
自然地理上的分界线,在舞蹈文化上也是 南方花鼓与北方秧歌的分界线
南方花鼓
▪ “采莲船”、“采茶戏”、“舞花灯”和 “花鼓戏” 同属于花鼓体系
▪ 南方平原地区盛行“采莲船”:河网稠密 、湖泊众多→当地常见劳动场景为摇橹、 撑船、撒网、采莲等→衍生出与当地的生 产活动紧密相关的舞蹈形式“采莲船”
▪ 南方丘陵地区流行采茶戏:丘陵地形、酸 性土壤→盛产茶叶→采茶戏
文化的地理印迹
—之民间舞蹈与地理环境
小组成员:兰长德、李福金、Fra bibliotek剑、李洁珍、李娜
➢ 我国山河壮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境 内民族众多,分布广泛,生活在各自不同 环境区域里的各族人民,由于历史文化、 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 创造了风格特征迥异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 的舞蹈。在这里主要讲述地理环境对民间 舞蹈形成的影响。
原因之二
▪ 在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生产水平 落后,靠天吃饭,人对自然的认识相对浅 薄,于是产生了崇拜外物,以获得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达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这 个时候,铜鼓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中介和 桥梁,满足人们对农业生产丰收,风调雨 顺的愿望。人们通过铜鼓,把人与神之间 的距离拉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间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是作为源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人类文化生活形态,在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聚落是民间艺术有效载体,属于地理环境中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发生影响的有效中介和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什么是民间艺术开始着手讨论地理环境及聚落文化对民间艺术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民间艺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聚落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78-02
民间艺术是相对于所谓的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艺术类别,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条件下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状态,是其他艺术类别的渊源性基础。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间艺术保留了大量的延续一个民族特征的可识别的民族元素,这些民族元素是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宝贵财富。

因此,研究民间艺术与其环境的关系对于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这种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一、什么是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
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按其材质分类,有纸、布、竹、木、石、皮革、金属、面、泥、陶瓷、草柳、棕藤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各类民间手工艺品。

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日常生活、民俗活动密切相关。

按照制作技艺的不同,又可以将民间艺术分为绘画类、塑作类、编织类、剪刻类、印染类等等。

民间艺术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以父传子、师带徒的方式世代传承,以满足创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补充家庭收入为目的、甚至以之为生计来源的手工艺术产品。

它包括了侧重欣赏性和精神愉悦的民间美术作品,也包括了侧重实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装饰品。

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充分反映了民间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饱满粗犷,色彩鲜明浓郁,既美观实用,同时具有求吉纳祥、驱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二、地理环境是影响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民间艺术形成的自然基础。

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构成某个区域独特人文景观的重要部分。

人文景观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文景观的物质基础和制约条件,当然,人文景观自身的存
在和发展即是对自然地理环境抑或自然景观的最大改变。

民间艺术作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反作用于自然地理环境。

另外,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还有间接影响,即自然地理环境通过对民间艺术以外的人文景观或者是人文环境发生作用进而影响到民间艺术,并且这种间接影响对某些具体的民间艺术形态来说,所起的作用要大于直接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地理环境与在其影响下的人文环境丰富多样,它们为民间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使民间艺术的丰富性成为可能。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可视为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共生的产物之一。

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民间艺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地理环境而存在,其必然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与相应的地理环境协调共生是民间艺术存在的基本前提。

民间艺术的物质性充分反映了相应的地理环境的特点。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切人类活动的起点和最终归宿,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前提,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的民间艺术也必然得益于这一物质前提。

因此,作为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无论是加工材料和加工工艺,还是形象特征和实用功能,均处处体现着自然地理环境这一物质基础对其的强大影响力。

民间艺术的精神性以民间艺术的物质性为基础,主要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人文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地理环境相对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变化的速度较慢,在几十年、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可以大大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却很小。

所以对于某些具体类型的民间艺术来说,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更大,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研究民间艺术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但民间艺术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影响,所以这并不能够削弱自然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发展繁荣的巨大影响。

三、民间艺术的发展受聚落的影响
聚落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范畴,指人类的聚居场所,通常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类。

聚落是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产生影响的有效中介和重要场所,从某种角度来看,聚落孕育了民间艺术。

聚落是民间艺术的有效载体,由于聚落初步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两大块,民间艺术形式也相应地分为乡村民间艺术和城市民间艺术两部分。

中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乡村,这就造成了乡村民间艺术异常兴旺发达,而城市民间艺术相对萧条的状况。

在中国讲民间艺术,很大程度上可以将其作为农村民间艺术的同义词来对待,随着乡村城市化的改革浪潮高涨,以乡村这种聚落形态为载体的民间文化的覆亡就成为一种必然。

即使是把某种民间艺术保存下来
了,但它却失去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载体,这种民间艺术就只能变成一具失去灵魂的虚弱躯壳,它与原本的民间艺术已经有本质区别,这或许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创新。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民间艺术,往往关注民间艺术的载体——聚落多于关注民间艺术本身,因为无论如何关注民间艺术本身,一旦其所依附的聚落消失,民间艺术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实,无论是乡村聚落的消失,还是城市聚落的大量崛起,其本质都是人类行为所引发的地理环境的改变。

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对民间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原有的民间艺术有的会消亡,有的会蜕变,有的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此同时,新的民间艺术也会产生。

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保护和发展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特色的聚落,而最合适的聚落形式应该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共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环境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主要通过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这两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并对民间艺术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产生相应的影响来实现。

而聚落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其本身孕育着极其丰富的地理环境内涵,是民间艺术的物质和精神载体。

另外,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使人们的审美习惯发生了变化,对我们传承已久的固有民间艺术产生了冲击,一部分
民间艺术处于濒危。

保护民间艺术应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使艺术工作者和更多的人民群众认识到民间艺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尊重传统艺人,培养年轻人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让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使民间艺术与现代文化和平共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梁玖.什么是民间艺术[j].中华手工.
[2]王恩涌.赵荣,张小林.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卢芳.试论民间艺术在当前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j].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