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社会学理论.ppt
青少年犯罪ppt课件
![青少年犯罪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73e646ca8114431b90dd8ac.png)
16
五、司法执行原因
这里主要谈的是刑事法律制度的缺陷及执行方面存在的 问题,以及对犯罪人的改造措施所致犯罪的因素。
1、刑事诉讼制度及其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预防
(一)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气氛。 (二)社会是保障,政府应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
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 据调查,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都是待业的,整日无所
事事,生活无来源,势必去偷、抢等。因而在扩大就业机 会的同时,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 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 源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务工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
17
2、监狱的“交叉感染”。
关于“监狱”的致罪性问题,经过犯罪学家的长期研 究和讨论,其结论应该是肯定的。正如法国当代犯罪学家 所指出的:“可以肯定的是,在包括法国和美国在内的一 些国家执行监禁刑的可悲现状,验证了监狱具有致罪性的 论断。”日本犯罪学家研究后指出:“我国现在的监狱劳 动,是用极少量的奖金来约束服刑人的身体……其实际用 意不过是避免和防止犯人逃跑而已。在这种情况下,要想 使犯罪人得以改善和更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现在,已 坐过监狱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成为再犯者,重新 回到监狱。”监狱对青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 突出,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则更强。对此,应 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进入监狱受到更多犯罪人的影响,18
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 犯罪所下的定义。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 危害性的行为。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PPT课件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7b140f814791711cd791797.png)
(1)、家庭破裂
2021/7/23
21
(二)行为不端的父母成为子女犯罪的榜样
• 家庭中的社会化很多都是在无形中进行的,有着 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 另外,未成年人好奇心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 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
2021/7/23
22
(三)家庭气氛不和睦
• 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 系。
• (2)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起着群体化的作用。 • (3)犯罪亚文化的转型又决定着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点。 • (4)犯罪亚文化的传播,也常常使犯罪青少年在犯罪心
理上被激活、被强化。
2021/7/23
33
• 综上所述,我们把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 素,从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角度一是犯罪 心理学的分析。角度度二是时空、家庭、 学校、社会文化等因素分析。
• 不和睦的家庭气氛容易使孩子形成感情冷漠、烦 躁、孤僻、内向的性格,不和睦家庭相较于和睦 家庭,其子女违法行为者明显增多。
2021/7/23
23
• (四)贫困家庭
• 贫困是人们走向犯罪的影响因素,经济状 况恶劣的贫困家庭,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 和文化教育,容易促进少年的犯罪倾向。
2021/7/23
9
角度一:从犯罪心理学分析成因
• (一)、犯罪精神分析
• 1、古典弗洛伊德学派
• 人们潜意识中的原始本能、欲望、冲动与现实社会道德、 法律、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产生各种精神症状、神经 症状和心理过失的根源。
• 人格:本我,自我,超我
• 若力量不平衡,导致心理异常
2021/7/23
10
潜意识:未知远远大于有知
2021/7/23
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PPT课件
![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8cb04cb4daa58da1114a16.png)
青少年犯罪分析
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 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 “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
了未 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青少年犯罪分析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含义是指已满14周 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他们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 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易受外界因 素的干扰,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易冲动,好感情 用事,做事不计后果,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 的影响,
《刑法》第十七条规定:
❖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 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 刑事责任。
❖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 或减轻处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未成年人预防犯罪)
我国的法律体系介绍-法律体系
❖ 1 宪法
10、未成年人保护法
❖ 2 行政法
11、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3 民法
❖ 4 商法
❖ 5 经济法
❖ 6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7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8 刑法
❖ 9 诉讼法
违法与犯罪
❖ 违法和犯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 有区别。 违法是指一切违反国家的宪法、法律、法令、行政 法规和行政规章的行为,其外延极为广泛。犯罪则 必须符合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规定,必须具备 以下特征: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行为对 社会的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第二,犯罪 是触犯刑律的行为。也就是说危害社会的行为必须 同时是触犯《刑法》规定的行为,才构成犯罪。第 三,犯罪必须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只有应受刑 罚处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犯罪。这就 说明,行为的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的程度是区分违法 和犯罪的界限。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PPT班会课件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PPT班会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61c1c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9.png)
司法原因
Judicial reasons
已坐过监狱的人中,仍有三分之二的人又 成为再犯者,重新回到监狱。”监狱对青 少年犯罪的“交叉感染”作用更是突出, 因为他们的抵抗力更弱,模仿力则更强。 对此,应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认识与预防青少年犯罪PPT课件
04: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PPT courseware for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juvenile delinquency
—自身原因—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 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 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 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
体系。
学校预防
学校作为家庭的延伸,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和 预防青少年犯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预防
主要是指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 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How to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自 身 预 防 Self prevention
培养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 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和侵害。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How to prevent juvenile delinquency
家庭 预防
提高父母自身素质,优化家庭环境。
自身 原因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a72c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4.png)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犯罪学理论
![犯罪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6781601cfc789eb172dc8a1.png)
2.差异交往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大师E.H.萨瑟兰在解释妓女、酗酒吸毒、同性恋等越轨行为时提出来的。其要义主要包括:越轨行为是习得性行为,而非天生的,也非低智商或大脑疾病导致的;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动的过程中学来的;一个人愈有机会和越轨者交往,则他表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学习越轨行为时的内容包括实施越轨的技术、态度、目的以及合法化倾向等。萨瑟兰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青少年犯罪研究,其思想与中国的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契合。
(二)社会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他们指出,一些研究表明,社会阶级与犯罪率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除经济以外的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影响。因此社会过程理论家们把社会心理学、社会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结合起来,发展起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过程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时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人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社会过程产生社会心理互动的结果。
3.庭结构残缺论
该理论是西方学者解释离婚对孩子影响的主要理论,也是被我国教育、司法和学术界广泛采用或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残缺论认为,家庭是为孩子提供养育和社会化服务的极其关键的社会制度,父母是保证孩子良好成长的重要资源,传统的父母双全的家庭一般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由于离婚造成孩子与未获得监护权的父(母)之间的交往数量和质量的减少与下降(Furstenburgetal,1985;White.etal,1985),以及绝大多数拥有监护权的父(母)都在外工作,无法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Brandwein,1974;Astoneetal,1991;Moen,1992),所以,父母离婚的孩子往往缺少必要的来自父母情感上的关爱、生活上的扶助和学习上的辅导,而父母支持的不足又增加孩子学业下降、行为不端和缺少自尊的概率(Rollinsand Thomas,1979)。
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ppt课件
![法律基础知识讲座(青少年犯罪)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cf33f6aaf45b307e87197e3.png)
案例2: (成都)9名少年偷垮高压电塔 一座高压电力输送
塔突然拦腰倒塌,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倒 塌原因竟是电塔底部被人偷走了68块钢条,而下手的竟是 9个未成年的孩子! ❖ 民警们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工作,最终得到一条线索, 就在电塔倒掉的前几天,有人曾看到王平(化名)和几个 男孩出现在塔下。民警们立即找到王平询问。王平终于交 代,倒掉的电塔上的钢条就是他和另外8人一起偷的。每 块钢条可以卖得10元左右。总共偷了68块钢材。少了这样 多的塔材,严重改变了电塔的受力结构,恰好头天晚上, 当地刮起了大风,最终造成高压电力输送塔拦腰折断。他 们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贪图这点钱而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很快,另外8人也落网,他们都将面临法律的制裁,收赃 的老板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15
青少年犯罪分析
以上三个案例,均是青少年犯罪,这 些案子每年都在发生,虽然发生在不同的个 体身上,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 大多是青少年,之所以会走上犯罪道路,就 在于他们不懂法,发生纠纷以后不是通过正 当途径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武力等手段解 决, 或是与不良个体交往,与之一起走向犯 罪的道路。
5
青少年犯罪分析
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 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的人。这个概念包含 “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
了未 成年人和成年人两个年龄区域。
6
青少年犯罪分析
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含义是指已满14周 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
他们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 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易受外界因 素的干扰,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易冲动,好感情 用事,做事不计后果,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 的影响,
法律讲堂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88d2a9d93b3567ec112d8a18.png)
盗窃汽车和交通犯罪增加 帮伙犯罪突出 粗暴性犯罪增加 低龄化倾向
性犯罪增加 吸毒问题严重 无动机犯罪增多 中等以上家庭子 女犯罪者增加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89年纽约《联合国青少年犯罪和处 遇及社区参与国际研讨会报告》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卷入吸毒、偷盗、 破坏财产、卖淫和不计后果的暴力行 为。
需要和欲望;社会没有为少年提供 明确的规范以指导少年的活动。
(一)社会学的研究
2.标签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 违法犯罪不是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
继发的犯罪是社会对初次犯罪行为贴 上坏标签的结果。
(一)社会学的研究
3.犯罪副文化理论 从副文化角度说明犯罪行为的一组理
论的总称。 少年犯罪区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帮
有自然犯罪的倾向,因此,犯罪不需 要解释,而守法或不犯罪才需要解释。 实际上是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一种 理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
5.社会控制论 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
控制的结果,在社会化中建立的与社会的 联系。
依恋 参与 奉献 信仰
(二)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的研究
潜伏性少年犯罪论 母爱剥夺论 父母作用论 家庭紧张论 情绪障碍论 抑制理论
第七章 少年犯罪
一、少年与少年犯罪的概念
少年:在法律上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 年龄的人。各国规定均不相同。
少年犯罪: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 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法律 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大多与未 成年犯罪通用。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60年,在伦敦召开“联合国第二次防止 犯罪与罪犯处遇会议”
三、少年犯的心理因素类型
神经与学习障碍者 社会缺陷与退却性 精神症犯罪少年 未社会化攻击型的犯罪少年 逃走型犯罪少年 犯罪帮派少年
西方犯罪学第六讲 犯罪社会理
![西方犯罪学第六讲 犯罪社会理](https://img.taocdn.com/s3/m/af205effaef8941ea76e0529.png)
三、 20世纪初的犯罪社会学分析
• 迪尔凯姆:犯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社会失范; • 塔尔德 :模仿规律 • 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家兴起:威廉姆· 邦格 • 里昂学派:社会环境的作用
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 学的犯罪研究兴起和发展
• 研究方向:犯罪生物学 犯罪社会学 • 研究中心:从欧洲 美洲 • 美国犯罪学家莫里斯· 帕米 利促使了美国社会学与犯 罪学的联合 •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犯 罪生态学研究 • 约翰· 齐林(John Lewis Gillion)、菲利普· 帕金斯、 萨瑟兰、塞林等不同接触 论、文化冲突论和紧张理 论
亚文化理论
• 少年帮伙亚文化:帮伙中流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 范。成员依此来思考、判断、行为。特点:非功 利性、恶意性、否定性、多样性、即时享乐主义、 群体自由和独立。 • 下层阶级文化:麻烦、强硬、聪明、兴奋、命运、 自主(蔑视权威):美国往事 • 暴力亚文化:南部大城市暴力犯罪率最高,用犯 罪学家的观点来说,南部主要存在暴力亚文化。 就象好莱坞西部电影中所表现的那样,团伙暴力、 个人复仇、夜间飙车、枪战等到处可见。
• • •
不同交往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 一个人的行为主要是由他的社会交往所决定的,一个人犯 罪行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同有犯罪行为的人交往的结果。 • 社会学习理论是对萨瑟兰不同交往理论的修正 • 认为个人的犯罪行为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施或观察犯罪 行为而学习获得的;人们是否犯罪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 境中的有关因素,这一理论尤其适合解释暴力犯罪。 • 在当代社会中,青少年攻击型行为主要是从三个地方学来 的:第一是从家庭成员那里学来的;第二是从周围的社会 环境学来的;第三是从媒体那里学来的,电影和电视上的 暴力行为往往更加生动具体
青少年犯罪讲座课件ppt
![青少年犯罪讲座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bbc22c482fb4daa58d4bf5.png)
三、青少年犯罪原因
(一)、主观因素
• 青少年本身消极的心理特征,就是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异与青少年犯罪直接相关。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 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 的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各种诱惑,以及一些 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 2、智力水平的高低与犯罪的类型、作案手段及侵害对象直接 相关。在心理学研究中,智力的高低通常是用智力测验和智商(IQ) 概念来表示的。从大量的案件看,智力水平的高低并不决定个体是 否犯罪,但是智力的高低却与犯罪的类型、作案方式以及侵害的对 象相关。 3、文化水平的贫乏也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日本学者指 出:怠学是犯罪之母,儿童和学生怠学,不适应学校的日常生活, 是将来发生危险的重大信号。从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来看, 在他们违法犯罪之前,绝大多数对学习抱消极态度,成绩不良。在 校学生的越轨行为往往从迟到、早退、旷课开始,学习成绩从一门 不及格到二、三门不及格到全部不及格。
上海自助银行凶杀案告破 疑犯系未成年人
• 犯罪嫌疑人胡某年仅15岁,2006年2月来沪 打工,先后搭识了老乡魏某(19岁)、张某 (17岁)、周某(16岁),4人一起找工作不成, 遂预谋抢劫钱财后离沪返乡。 3月22日3时许,4人自康定路尾随被害人沿 江宁路由南向北行至案发自助银行处,魏某 将随身携带的匕首交给胡某,由魏、周2人 在外望风,胡某进入现场对被害人实施伤害, 劫得被害人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0元),张 某随后进入现场抢劫被害人背包未果,后4 人一起逃离现场。由于案发时被害人刚在自 动存款机上完成存款程序,故犯罪嫌疑人并 未从被害人处劫得银行卡内现金。目前,4 人已依法被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查 中。
未成年人犯罪专题ppt课件
![未成年人犯罪专题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0ffcab43169a4517623a345.png)
--
生活中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应如何做? 1、在别人打我时,我该怎么做呢?
如果是同学之间发生轻微的摩擦,要尽量冷静处理, 决不能采取极端的方法去报复,如果双方不能和解,可以 向学校教师反映情况,由校方进行处理。
如果是社会青年无端殴打你,首先要保全自己的生命 安全,及早脱身,然后及时打110报警,不应盲目的抗打 硬拼。
减轻处罚。
•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监
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
• 未成年罪犯可适用的刑种
•
1管制
•
管制,是五个主刑中最轻的刑种,根据管制的特点,对未成年人
适用管制,有利于使未成年人继续正常生活学习,感到社会与家庭的
温暖,从而更利于对其的改造。
•
2拘役
--
5、突然遭遇歹徒行凶时怎么办?
(1)迅速逃跑,不能迎着歹徒的方向逃跑,而要转过身, 朝反方向跑,朝老师或警卫所在的方向逃跑。 (2)逃跑的过程中,歹徒追逐,摆脱不了,可随机捡起身 边的竹竿、棍子、扫把等物用于防身或还击,还可就近抓 些沙子、泥土、石灰等小颗粒物,在必要的时候洒向歹徒 的眼睛,为自己争取逃跑机会。 (3)若不幸被歹徒抓住,切记保持冷静,不要“硬碰硬”, 可以伺机向歹徒要吃要喝,以保存体力。还可以跟歹徒套 近乎、拉家常,拖延时间。
犯罪社会学
![犯罪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31677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f.png)
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在 20世纪 30年代就开办过犯罪社会学课程。社会学家亲自体验铁窗生活,深入犯人之中,搜集犯罪问 题的第一手资料,对犯罪现象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代表作有《北京犯罪之社会分析》(1928)、《中国的犯 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1934)等。8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们努力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调查青少年犯罪与 家庭、学校、环境、交往、待业、文化生活等因素的相关程度,寻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原因和综合治理方案, 并在教育、感化失足青少年方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这对于发展中国的犯罪社会学是个良好的开端。
发展历史
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首先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现象与犯罪者的年龄、性别、 种族、职业,及其所在社会的经济、地理位置和季节、气候等条件的关系,指出犯罪的发生和消灭、增加和减少 以及犯罪的类型均受社会环境影响,提出犯罪的社会原因说。他认为,社会本身孕育着犯罪的胚胎,任何社会都 必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犯罪行为。受这种观点影响,一批持犯罪社会原因说的学者,如德国刑法学家F.von李斯 特、意大利犯罪学家E.费里等,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形成了在刑法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刑事社会学派,创 立和发展了犯罪社会学。1884年费里发表了《犯罪社会学》一书,标志着犯罪社会学的形成。19世纪90年代,刑 事社会学派成立了国际刑法学会。
注意事项
研究重心的转变
一、在研究重心上应注重逐渐从“罪后”研究向“罪前”研究转变
中国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与犯罪对策的一门学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犯罪 学一直主要坚持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对策论三段论体系,其核心是以犯罪原因论为中心的。这是由于 犯罪原因是对犯罪现象的更为深入的认识,同时又是犯罪对策的基础,其核心的作用自然成为犯罪学理论体系的 中心地位,甚至有学者干脆认为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在这种犯罪学理论体系的支配下,中国学者对 于犯罪问题的研究一直奉行一种单线型的研究模式,即在三段论的框架下对于犯罪问题的思考。这种研究模式最 大的不足表现于:一是对于社会现实中的社会问题缺乏敏感性。由于在三段论的体系中,犯罪原因论是核心的地 位,因而,对于犯罪问题的探讨主要力量基本上就是对于犯罪原因的分析,至于犯罪现象的研究只不过是其为犯 罪原因服务的,而犯罪对策的研究也只不过是犯罪原因探讨的简单延伸。由于犯罪原因的研究是对犯罪现象出现 后的一种因果机制的探讨,因此,对于犯罪现象出现前的征兆以及其演变的病理机制却缺乏富有洞察力的和分析。 其结果是使犯罪学成为一种对犯罪现象应对性的事后研究,有时甚至出现这样的情景:在一种新型的犯罪现象大 量涌现后的很常一段时间,犯罪学才作出反应。二是对于社会中的犯罪现象缺乏科学的预测。在三段论的体系中, 犯罪预测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有时甚至处于被忽视的境地。
社会学: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社会学: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a6bd2d1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b4.png)
社会学: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青少年犯罪的人数逐年递增,涉及的犯罪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这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那么,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哪些呢?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对青少年犯罪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背景和社会原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犯罪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些家庭由于家庭纠纷或者父母离婚等原因,导致家庭关系破裂,父母不关心子女,孩子得不到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是家庭造成的缺乏安全感和关爱感而引发的一些问题。
同时,一些家长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困扰。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扭曲,从而对社会产生危害。
二、教育因素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境。
完善的教育环境是培养良好公民素质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系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存在一些学校基础差、设施老化、师资力量不足等方面问题,且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遍布各层次的学校,所以相对的许多学生压力过大,产生挫败、厌学等不良情绪,这些因素也会导致青少年犯罪。
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道德的缺失、言论自由、思想不稳定、暴力电影电视等作品的大量传播,青少年的心灵承受力相对不足,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平等、不公正的现象也会引发社会不满与对抗心态,青少年犯罪也是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四、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行为。
一些因害怕、落后、封闭、虚荣或变态等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长时间影响下,青少年产生了不正常的心理反应,容易发生犯罪行为。
尤其是一些遭遇不良经历的青少年,可能会对社会抱有愤慨和逆反情绪,由此也会产生犯罪倾向。
总的来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原理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ppt
![马克思原理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ppt](https://img.taocdn.com/s3/m/f2a761d3b9f3f90f76c61ba8.png)
2012-6-30
小组讨论:
青少年要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 物的本质
正确对待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2012-6-30
自取界观世先要系他能知值该 强、观是界我树密的力识观树 不乐。迄观们立不世。的,立作 息观而今。要正可界大同在正为 的向且为马树确分观学时学确青 人上要止克立的的人生不习的年 生、树最思马价,生的断好人人 态厚立科主克值所观价提科生, 度德积学义思观以相值高学观我 。载极的世主就我互观自文,们 物进世界义首们联与身化价应 、
网 络 对 青 少 年 的 影 响
2012-6-30
2000年2月29日,美国密歇根州布艾尔小学一名7岁的 小男孩当着他老师和22位同学的面开枪打死了6岁的同座 女生.案犯年龄之小、杀人手段之残忍和娴熟令人震惊.而 人们在震惊之余不禁开始反思,为什么在文明的校园里会 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其实,深入 思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校园血案的发生有其深刻的 媒体文化背景.根据美国犯罪部门的抽样调查,65%的青少 年暴力犯罪行为直接受到传媒不良信息特别是暴力信息 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传媒暴力虽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 近几年来却作为一种"时尚"流行蔓延开来,并愈演愈烈,各 个国家的传媒似乎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了这种"流行病".传 媒暴力本身同青少年犯罪一样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性 社会问题.……
2012-6-30
2012-6-30
自“文革”以来,青少年犯罪一直是我国一个突出 的社会问题。据有关统计表明,“文革”时期青少年犯 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的比例为60%。80年代,青少年犯 罪严重化程度日趋明显。1981年,全国青少年犯罪人数 占整个刑事犯罪人数的64%。到1988年,青少年犯罪人 数占整个刑事犯罪人数的75.6%,比1987年增加38%, 89年比88年增加41.6%。进人90年代,我国的各项改 革措施不断深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是我 国社会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也产生了一系列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進一步解釋生態學研究中犯罪地帶產生
較多少年犯,乃因那些少年生活過程中
與較多的犯罪者接觸
蔡P88
學習理論
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1947年修正 犯罪行為是與其他人溝通過程中,發生
交互作用學習而來的 主要是與親密團體互動生活過程中學習 學習內容包括犯罪技巧與犯罪動機 會考慮犯罪對個人是否有利 個人認為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主要是長
少年犯罪 社會學理論
社會結構理論
低社經地位 犯罪鄰里 社區獨特的文化、價值體系 風俗規範等 影響,甚至造成偏差與犯罪行為
蔡71
文化偏差理論
派克 & 波格斯(Park & Burgess) 同心圓地帶理論
✓ 中心商業區
✓ 過渡區
✓ 工人住宅區
✓ 中上階級住宅區
✓ 通勤區
蔡P72
文化偏差理論
久與犯罪團體接觸學習的結果 接觸頻度、時間長短、強度均影響學習
學習理論
Sykes & Matza中立化理論 Neutralization Theory探討少年犯對其偏 差行為的合理化技巧及自以為是的態度
責任之否認:自認是犧牲者 損害之否認:不認為造成他人之損害 被害人之否認:行為是正確的報復 對非難者之非難:責備懲罰他的人 高度效忠其團體
接受
Retreatism 拒絕
拒絕
Rebellion 接受、拒絕 接受、拒絕
緊張理論
Cohen「次級文化理論」 ▪ 犯罪次級文化的發展過程主要是
對一種特殊行為規範加以建立、 維持及再強化 ▪ 此特殊行為規範與一般的主流價 值體系有衝突或矛盾之現象
蔡P82
下層社會青少年渴望達到中上層社會之目標 ↓
標籤理論
❖ 源自Colley鏡中之我 ﹝Looking-glass Self﹞及
G.H.Mead鏡中我概念
❖ 偏差行為是社會定義的產物
❖ 偏差行為者是經他人的刺激、 建議、強調及召喚的結果
❖ 自我實現的預言
蔡P105
偏差行為產生之過程
❖ 初級偏差行為
❖ 受社會之責難
❖ 較嚴重之偏差行為
❖ 社會給予嚴厲之否定及處罰
芝加哥學派指出必須發展區域性
的少年犯罪防治計劃
蔡P75
緊張理論
涂爾幹:迷亂﹝Anomie,無規範﹞ 指社會體系因急速之變遷、分化, 未能提供清楚的規範引導人們的行 動,致人們無所適從,形成偏差行 為。
Merton據以提出「無規範理論」
蔡P79
緊張社會各階層人們在渴望目標與 實現目標的方法之間如產生矛盾, 將會造成社會行為規範與制度薄弱 之現象,人們因而拒絕規範之權威 並產生各種偏差行為。
Shaw & Mckay少年犯罪地帶理論
✓ 環境惡劣
✓ 缺乏機構促進福利及預防失調的 地區
✓ 鄰里關係頹廢不能發揮控制功能
✓ 人口雜處無法凝聚一致性倫理道
德行為
蔡P74
文化偏差理論
Thrasher─幫派,少年犯罪地帶理論
✓ 犯罪存在於一切城中心等富麗堂 皇繁榮地帶的後面
✓ 存在於人際隱匿性高與異質性大 的社區
❖ 更嚴重的偏差行為
❖ 套上前科之烙印
❖ 因被逮補及前科陷入更嚴重偏差
❖ 被歸屬為犯罪人,以犯罪為適應
社會之手段
蔡P108
標籤理論
❖ 偏差行為是自我概念的反射:有些人 能免於負性標籤的危機,故關鍵為自 我標籤
❖ 組織或機構的標籤
❖ 社會反應的觀點
Becker:犯罪並不是個人違法的行為,
而是一連串他人運用規則、制裁「違
蔡P79
緊張理論
Merton「無規範理論」 ▪ 文化結構﹝社會目的﹞即目的、
意圖、利益等值得追求的事務 ▪ 社會結構﹝社會所認可的手段﹞
能達到目的且為社會接受的手段 ▪ 兩者若衝突則產生偏差行為
蔡P80
適應模式 目的 方法
Conformity 接受
接受
Innovation 接受
拒絕
Ritualism 拒絕
蔡P94
社會控制理論
Durkheim提出Anomie迷亂﹝無規範﹞概念
工業革命後社會急劇變遷,導致職業 的極端分工。當分工過分複雜,社會 的團結開始轉弱,社會均衡發生動搖, 社會解組引起各項危機與階級鬥爭, 使個人家庭及社會之道德趨向腐化。
傳統社會規範喪失其控制與支配力量,
加上功利主義與個人主義作祟,極易
法者」的結果,偏差行為是標籤成功
附上的成效,偏差行為乃人們標籤的
行為。
蔡P110
衝突理論
❖ 早期的衝突理論來自馬克思Marx及恩格斯 Engels的理論
❖ 資本主義社會工業化之結果產生道德腐化, 進而引發社會之混亂及暴力
❖ 政府、家庭、宗教、法律都是社會經濟之產 物
❖ 因此資本主義愈擴張,刑法愈分化發展,將 使更多下階層之行為予以犯罪化
附著:附著於父母、學校、同儕團體
奉獻
參與
信念
蔡P102
社會反應與衝突理論
❖ 社會反應與衝突理論著重於探討 社會機構在製造偏差與犯罪行為 中所扮演的角色
❖ 理論的核心是認為社會之強權,
有財勢者控制了經濟及社會居於
劣勢的人們,尤其是他們對少年
行為的看法與反應,決定了其成
為合法或偏差行為
P105
大多數人因受法律道德約束,雖未能
達成目標但不會犯罪。犯罪少年則忽
略社會規範或與社會之連結降低,而
不受道德規範之約束
蔡P86
學習理論
Sutherland差別結合理論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1939
犯罪主要緣於文化的衝突
社會解組
接觸的頻度
持續的時間
各方面條件之限制無法與中上層青少年競爭 ↓
在學校或社會上之競爭經常失敗 ↓
造成心理上之挫折感與適應困難問題 ↓
改變其自我觀念及價值結構以克服所遭遇之困擾 ↓
形成次級文化並歸屬於問題青少年之同輩團體
蔡P82
社會過程理論
少年犯罪之發生乃不良社會化學習之 結果;同時個人未能與社會其他重要 機構如家庭、學校、司法體系維持適 當關係
❖ 只有改變現存之經濟體系,下階層才能處於 沒有階級,不被剝削社會中
導致個人偏差行為發生
蔡P96
促使社會控制轉弱之社會因素
經濟秩序的缺陷如貧窮或失業
都市化的高度人口流動及社會控制薄弱
性觀念改變所造成之困擾衝突
家庭解組
社區解組
刑事司法體系之腐化
不正確的教育活動
不正當的休閒娛樂
蔡P100
社會控制理論
Hirschi認為當人們與社會維繫(bond)薄 弱或破裂之時,則可能產生偏差行為。 個人順從社會規範的四個社會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