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含答案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含答案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含答案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b )A、发展B、科学发展C、加速崛起D、全⾯转型2、“⼗⼆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 d )A、转型发展B、开放发展C、创新发展D、全⾯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3、“⼗⼆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 a )A、经济繁荣、⼈民富⾜、⽣态良好B、⾛在中部崛起前列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D、全⾯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4、加快新型⼯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 a 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B、加快新型城镇化C、经济增长D、中⼼城市和县域经济5、加快推进⾃主创新,促进增长动⼒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推动发展重⼼从偏重经济增长向 d 转变。

A、⽣态⽂明建设B、环境友好C、全⾯协调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加快建设六⼤基础⼯程,努⼒实现未来五年地区⽣产总值 b ⽬标。

A、翻两番B、翻⼀番C、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融等政策⽀持,强化核⼼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d ⼯程。

A、五个⼀B、861C、5352D、千百⼗8、实施“三⼤千亿”计划,培育⼀批产值超千亿元的 a ,打造⼀批销售收⼊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园区。

A、产业集群B、产业带C、产业基地D、产业链9、按照 a 原则,统筹各种运输⽅式发展,以“完善⽹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B、综合协调C、⽴体⽹络D、以⼈⽂本10、⽀持合肥进⼀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独具魅⼒、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成为在全国有较⼤影响⼒的 c 。

A、滨湖⼤城市B、全国性特⼤城市C、区域性特⼤城市D、现代化⼤都市11、将 a 作为全省次中⼼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摘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注重整合旅游与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通过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供经验借鉴。

一、引言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为核心,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文化,体验文化的一种旅游形式。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位于中国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何整合和开发这些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成为该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特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古代建筑、传统村落、历史遗址等。

2. 独特的地理环境:皖南地区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山脉、江河、湖泊等,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

3. 民俗文化丰富:皖南地区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三、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1. 文化资源整合:通过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旅游体系。

同时,注重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结合,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2. 旅游资源整合: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自然风光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开发旅游线路,将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推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满意度。

3. 宣传推广:在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过程中,宣传推广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立官方网站、推出精美旅游宣传册等方式,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独特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

四、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1. 实施效果:通过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该地区的旅游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旅游收入也不断提高。

2. 存在问题:然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仍面临一些问题。

安徽省皖南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安徽省皖南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2011年7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9)一、规划目的 (9)二、规划范围 (9)三、规划期限 (9)四、规划依据 (9)(一)相关法规 (9)(二)相关规范 (10)(三)相关规划 (10)五、规划原则 (10)(一)前瞻性原则 (10)(二)创新性原则 (11)(三)主题化原则 (11)(四)市场性原则 (11)(五)示范性原则 (11)(六)全景区原则 (12)第二章基础分析 (13)一、旅游资源分析 (13)(一)旅游资源分类 (13)(二)旅游资源分类与丰度 (16)(三)旅游资源评价 (17)二、旅游发展评价 (18)(一)产业发展现状 (18)(二)产业发展评价 (20)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22)一、区内形势研判 (22)(一)产业转型升级 (22)(二)国际资源,国际产品,国际市场 (22)(三)资源整合,竞争加剧 (23)(四)立体交通格局的形成 (23)二、区外形势研判 (24)(一)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24)(二)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25)(三)省内其他旅游板块崛起 (25)(四)区域交通条件快速提升 (25)三、发展战略 (26)(一)国际化战略 (26)(二)一体化战略 (27)(三)遗产保护与创造战略 (27)(四)聚集化战略 (28)四、发展目标 (28)(一)总体目标 (28)第四章示范区建设 (31)一、建立示范区的必要性和意义 (31)(一)战略支柱产业需要示范区 (31)(二)旅游方式转变呼唤示范区 (31)(三)文化的重构需要借助示范区 (31)(四)皖南“走出去”借道示范区 (32)(五)示范区可形成新的发展机制 (32)二、示范的重点 (32)(一)示范文化 (32)(二)示范旅游 (34)(三)示范环境 (35)(四)示范统筹 (35)(五)体制机制的示范 (35)三、示范的方式 (37)(一)主题城市模式 (37)(二)产业集聚区模式 (37)(三)文化输出模式 (38)第五章布局与产品 (39)一、布局原则 (39)(一)综合考虑交通格局 (39)(二)综合考虑资源特色 (39)(三)综合考虑城乡统筹 (39)二、功能分区 (40)(一)两区 (40)(二)徽杭古道休闲旅游带 (45)(三)皖南高速公路旅游环 (45)三、旅游产品体系 (45)(一)重点观光旅游区 (45)(二)重点旅游度假区 (45)(三)特种旅游区 (46)(四)重点主题生态文化园 (46)(五)重点文化旅游聚集区 (46)(六)重点主题文化城市 (46)(七)重点文化主题城镇 (47)(八)重点商贸旅游城市 (47)(九)重点夜景游览区 (47)(十)重点养生产品 (47)(十一)重点休闲运动 (48)(十二)重点特色餐饮 (48)(十三)重点旅游购物 (48)(十四)重点主题酒店 (49)(十五)重点文化娱乐 (49)(十六)重点旅游活动(节庆) (49)(十八)重点合作产品 (50)(十九)重点新文化构建 (51)(二十)重点新遗产创造 (51)四、各市旅游产品整合 (51)(一)黄山市旅游产品整合 (51)(二)池州市旅游产品整合 (53)(三)宣城市旅游产品整合 (54)五、精品线路 (56)(一)大区域线路 (56)(二)区域内线路 (56)(三)各市旅游线路 (57)(四)主题旅游线路 (57)第六章城市与项目 (59)一、黄山市 (59)(一)基本概况 (59)(二)主要资源概况 (59)(三)总体定位 (60)(四)总体布局 (60)(五)片区重点 (60)二、池州市 (69)(一)基本概况 (69)(二)主要资源概况 (69)(三)总体定位 (69)(四)总体布局 (70)(五)片区重点 (70)三、宣城市 (76)(一)基本概况 (76)(二)主要资概况源 (76)(三)总体定位 (77)(四)总体布局 (77)(五)片区重点 (78)四、潜山县 (84)(一)潜山县城旅游功能提升 (84)(二)天柱山旅游度假区 (84)第七章服务体系 (85)一、综合交通服务 (85)(一)现状 (85)(二)规划 (86)二、自驾车服务体系 (88)(一)导引标识体系 (88)(二)汽车驿站体系 (88)(三)自驾游救援体系 (88)(四)汽车俱乐部 (88)(六)汽车公园 (89)(七)自驾游信息系统 (89)三、自行车服务体系 (89)(一)服务中心 (89)(二)自行车驿站 (89)(三)自行车旅行向导 (90)(四)救援服务 (90)四、游船服务体系 (90)(一)秋浦河休闲旅游带 (90)(二)青弋江休闲旅游带 (90)(三)率水—新安江休闲旅游带 (91)(四)水阳江休闲旅游带 (91)五、旅游集散和信息服务体系 (91)(一)旅游集散中心 (91)(二)解说系统 (92)六、旅游住宿 (95)(一)现状 (95)(二)需求预测 (95)(三)发展措施 (96)七、旅游餐饮 (97)(一)现状 (97)(二)发展规划 (97)八、旅游购物 (99)(一)现状 (99)(二)发展规划 (99)九、文化娱乐 (103)(一)现状 (103)(二)发展规划 (103)十、旅行社 (106)(一)现状 (106)(二)需求预测 (106)(三)发展规划 (106)十一、保险及安全救援体系 (107)第八章市场营销 (109)一、市场总体情况 (109)二、旅游市场消费结构 (110)(一)入境旅游市场 (110)(二)国内旅游市场 (110)三、市场分析结论 (112)四、市场定位 (113)(一)入境市场定位 (113)(二)国内市场定位 (113)五、市场开发重点 (113)(一)入境市场开发重点 (113)(二)国内市场开发重点 (115)六、形象与定位 (118)(一)总体口号 (118)(二)各市旅游形象表述 (118)七、数字化营销 (118)(一)数字旅游信息库 (119)(二)基于Web2.0的目的地推介系统 (119)(三)目的地营销系统 (121)(四)移动数字旅游 (122)第九章可持续发展 (123)一、皖南环境现状 (123)(一)水环境 (123)(二)大气环境 (123)(三)声环境 (123)(四)生态环境 (124)二、环境保护 (124)(一)大气环境保护 (124)(二)水环境保护 (125)(三)噪声污染防治 (126)(四)废弃物处理 (126)三、文化遗产保护 (127)(一)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27)(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29)(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09—2025)》 (132)四、建设两型旅游目的地 (134)(一)构建绿色旅游体系 (134)(二)社会环境的创造 (136)五、建立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信息网络 (137)第十章保障体系 (138)一、统筹协调 (138)(一)省部合作,国家支持 (138)(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138)(三)建立专家委员会 (138)(四)建立项目建设领导联系机制 (139)(五)加强规划保障 (139)二、文化创意产业促进 (139)(一)放宽准入 (139)(二)体制改革 (139)(三)税收优惠 (139)(四)产权保护 (140)(五)资金支持 (140)(六)助拓渠道 (141)(七)用地支持 (141)(八)智力保障 (141)(九)组织协调 (142)三、项目土地政策 (142)(一)加强规划管理与调控 (142)(二)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142)(三)让失地农民享受好处 (143)(四)建立土地收储机制 (143)四、资金支持 (143)(一)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143)(二)加大省级财政投入 (144)(三)地方财政支持 (144)(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144)(五)创新投融资体制 (145)(六)积极争取其他资金 (145)五、人才保障 (145)(一)建立皖南旅游人才开发示范试点 (145)(二)建立皖南旅游人才培训基地 (146)(三)旅游人才激励机制 (146)六、标准体系 (146)(一)加强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 (146)(二)推进标准化示范建设活动 (147)(三)加大标准化推广力度 (147)七、服务保障 (147)(一)航空政策 (147)(二)引进国际性企业 (148)(三)加快建立免税商店 (148)(四)现代服务体系 (148)八、数字化建设 (148)第十一章近期行动计划 (149)一、主要任务 (149)二、规划编制 (149)三、重点项目 (150)(一)黄山市 (150)(二)池州市 (151)(三)宣城市 (152)(四)潜山县 (152)四、交通体系 (153)(一)航空 (153)(二)铁路 (153)(三)公路 (153)(四)航运 (153)五、市场营销 (154)(一)近期重点目标市场 (154)(二)近期营销计划 (154)六、保障体系 (154)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目的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借鉴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的先进经验,将旅游与文化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势资源,优化发展格局,提升产业地位,提高综合效益,开创皖南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建设高品质的旅游文化示范区,特制订本规划。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南部地区,是一个以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为特色的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也正在逐渐融合发展。

本文将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进行研究,并从多个角度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现状皖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而且自然风光也十分优美。

在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旅游业的投入,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积极开展了文化产业的挖掘和传承工作。

目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已经成为一个集传统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乡村游等多种旅游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游客可以参观古老的古镇古村,感受当地的传统风情;也可以赏析精美的民俗文化表演,品尝地道的当地美食;还可以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中徒步、徜徉,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与此当地也在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举办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之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互为补充的产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旅游业可以通过文化产业为自己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而文化产业也可以通过旅游业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正在逐渐加深。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已经开始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推出了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这些产品不仅包括传统文化表演、手工艺品展销等传统文化项目,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如包括互动体验、文创产品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

通过产品创新,旅游业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关注,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的举办也成为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

安徽省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安徽省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安徽省文化产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

实施精品出版、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地方戏曲振兴、文化名家培树等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建立安徽文艺创作题材库,聚焦中国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重点作品。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建设1个省级技术平台、3家主流新媒体集团、省市县3级传播矩阵。

支持省级媒体跨区域跨行业整合资源,鼓励市级媒体集团化发展,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

深化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供给。

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建设,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可持续发展。

支持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动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

加快档案事业发展,推进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实施档案公共服务惠民行动。

支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

提高公共文化覆盖面。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供给、队伍建设、资金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持续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体功能,扩大“文化进万家”“乡村春晚”覆盖面。

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黄梅戏艺术节、中国李白诗歌节、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影响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建立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推进各级工人文化宫建设。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提升研究水平,发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社会科学奖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位于中国安徽省的皖南地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是中国优秀的旅游胜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正逐渐走向融合发展的道路。

本文将围绕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展开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发展现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地处大别山脉深处,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壮丽的山水、丰富的植被和独特的地质构造,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里也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老的民俗风情和丰富的民间艺术,成为文化爱好者们的朝圣之地。

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直是两大支柱产业,它们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游产业给当地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而文化产业则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保护了传统工艺和乡土风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将两大产业有机地融合发展。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1.资源整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但由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长期以来相对独立发展,资源利用并不充分。

首先需要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更加完善的资源体系,为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2.产品创新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创新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的产品。

可以开发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举办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通过产品创新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

3.人才培养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培养具有旅游背景和文化传承能力的专业人才,打破旅游从业者和文化人才之间的壁垒,进一步推动两大产业的深度融合。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与政府推动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与政府推动

作者: 章尚正 周佳 巩胜霞
作者机构: 安徽大学旅游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39
出版物刊名: 宿州学院学报
页码: 12-17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9期
主题词: 安徽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政府推动型 发展战略 政策
摘要:安徽省人民政府为将皖南地区打造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决定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根据国内外经验,皖南示范区建设将经历启动期、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4个阶段,其主要动力源由启动期的政府号召型、形成期的政府推动型、发展期的混合型(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兼容),再升级到成熟期的市场主导型。

皖南示范区在“十二五”属于形成期,安徽省政府必须充分发挥推动作用,实施政府主导战略、重点突破战略、国际化战略、文化优先战略、企业集团化战略,并在宏观管理层面与产业发展层面推行配套的政策与措施,如创新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

推动旅游一体化进程,制定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政策、项目扶持政策,多方筹措资金,支持基础建设。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前言皖南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区域。

1979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从此黄山作为我国现代旅游业的起源地,成为中国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规划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巩固华东地区重要生态屏障,打造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要求,编制本规划纲要。

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七市,共4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7万平方公里,其中黄山市、池州市,以及宣城市和安庆市的部分县为核心区。

2012年,示范区户籍人口1895.2万人,占全省的27.5%,地区生产总值6688.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315元和8443元,实现旅游总收入1379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超过15574.8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264.8万人次。

规划期为2013至2020年,重大问题展望至2030年。

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互动,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努力建设美丽皖南、幸福皖南、和谐皖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第二节战略定位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

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

安徽省省情知识竞赛题库

安徽省省情知识竞赛题库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情)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A、发展B、科学发展C、加速崛起D、全面转型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A、转型发展B、开放发展C、创新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B、加快新型城镇化C、经济增长D、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转变。

A、生态文明建设B、环境友好C、全面协调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目标。

A、翻两番B、翻一番C、翻三番D、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工程。

A、五个一B、861C、5352D、千百十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B、产业带C、产业基地D、产业链9、按照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B、综合协调C、立体网络D、以人文本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A、滨湖大城市B、全国性特大城市C、区域性特大城市D、现代化大都市11、将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屯溪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2

屯溪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2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直各单位: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我区加快建成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的重大突破口。

为积极把握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皖发…2010‟29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黄字…2011‟20号),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主要抓手,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1.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在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大合力。

2.明确重点,集中突破。

根据国家、省、市政策导向,围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首善之区”目标,结合区“十二五”规划,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上率先取得突破。

3.开放合作,加快发展。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和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

4.项目支撑,集约发展。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抓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围绕引进战略投资、应用高新技术和延伸产业链三个关键环节,推进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三)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培育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事业编考试公基之安徽省省情试题

事业编考试公基之安徽省省情试题

安徽省情知识题库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A、发展B、科学发展C、加速崛起D、全面转型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A、转型发展 B 、开放发展 C 、创新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______________ 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 B 、加快新型城镇化C、经济增长 D 、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___________ 转变。

A、生态文明建设 B 、环境友好C、全面协调 D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_______ 目标。

A、翻两番B、翻一番C、翻三番D、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工程。

A、五个一 B 、861 C 、5352 D 、千百十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___________ ,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 B 、产业带 C 、产业基地 D 、产业链9、按照________ 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 B 、综合协调 C 、立体网络 D 、以人文本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安徽省情试题

安徽省情试题

知识竞赛题库(安徽省省情)一、单项选择题(共50道题)1、“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 b )A、发展B、科学发展C、加速崛起D、全面转型2、“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是( d )A、转型发展B、开放发展C、创新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3、“十二五”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a )A、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B、走在中部崛起前列C、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D、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4、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 a 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A、战略性新兴产业B、加快新型城镇化C、经济增长D、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5、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增长动力从物质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推动发展重心从偏重经济增长向 d 转变。

A、生态文明建设B、环境友好C、全面协调D、经济社会协调发展6、加快建设六大基础工程,努力实现未来五年地区生产总值 b 目标。

A、翻两番B、翻一番C、翻三番D、翻三番7、加强规划引导和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新兴产业d 工程。

A、五个一B、861C、5352D、千百十8、实施“三大千亿”计划,培育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 a ,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

A、产业集群B、产业带C、产业基地D、产业链9、按照 a 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以“完善网络、构建枢纽、发展城市公交”为重点,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A、适度超前B、综合协调C、立体网络D、以人文本10、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 c 。

A、滨湖大城市B、全国性特大城市C、区域性特大城市D、现代化大都市11、将 a 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定位,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一、背景与基础1.宏观背景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明确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并要求池州建成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

池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将旅游业上升到与工业经济并重的全市两大主导产业之一。

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迫切要求我市建设一支在规模、素质、结构、类型等方面能适应全市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新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2.基本现状根据2014年7月对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旅游相关单位3898家,文化旅游人才15360人。

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114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7.5%;旅行社人才179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7%;旅游星级饭店人才2326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5.1%;旅游景区人才1558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0.1%;旅游其他企业,包括旅游车队、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销售、农家乐、旅游星级餐馆、大型餐馆、非星级宾馆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816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53.2%;文教体系统涉旅单位,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遗迹、文艺演出单位、文保单位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191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2%;全市旅游高等院校和中等旅游学校共6所,有专业教师125人,另有旅游专业培训机构4家,专业教师约49人,共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

3.存在的问题(1)文化旅游人才总量不足。

池州旅游业快速增长,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总量大,而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市文化旅游人才直接缺口接近10000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总量明显不足;(2)文化旅游人才总体层次偏低。

池州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

池州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

池州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池州市全域旅游专项规划(2016——2025)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院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2017年08⽉⽬录第⼀篇重点旅游区(带)专项规划 (3)第⼀章⼤九华国际佛教⽂化养⽣旅游度假区 (3)第⼆章唐风宋韵⼭⽔城市 (10)第三章牯⽜降—仙寓⼭⽣态旅游区 (19)第四章升⾦湖⽣态湿地旅游区 (25)第五章峡⾕桃源⽣态旅游区 (30)第六章沿江(长江)⽣态旅游带 (35)第七章秋浦仙境⽂化旅游带 (38)第⼆篇池州市全域旅游⽬的地专项规划 (41)第⼀章旅游市场开发体系专项规划 (41)第⼆章旅游交通体系专项规划 (44)第三章池州市全域旅游服务要素体系规划 (48)第四章池州市全域旅游基础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52)第五章池州市全域旅游⼈才建设体系 (55)第六章池州市全域旅游特⾊产品体系规划 (56)第七章池州市全域旅游城镇乡村体系规划 (59)第⼋章⾃然⽂化遗产与⾃然社会环境综合整治优化 (65)第九章城乡风貌导则 (67)第⼗章池州市全域旅游旅游⽤地导则 (69)第三篇投融资专项规划 (71)第⼀章池州全域旅游项⽬开发结构 (71)第⼆章池州全域旅游PPP投融资模式 (74)第三章池州旅游投融资平台体系 (74)第四章池州旅游投资集团设⽴⽅案 (74)第五章池州市智慧旅游产业⽣态体系 (75)第六章池州市全域旅游基⾦与资本导⼊ (80)第七章池州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基⾦⽅案 (82)第⼀篇重点旅游区(带)专项规划第⼀章⼤九华国际佛教⽂化养⽣旅游度假区第⼀节现状分析以九华⼭风景区为核⼼,北到蓉城镇、南到陵阳、七都镇,东到朱备镇,西到杜村乡,包括九华乡、庙前镇、陵阳镇、朱备镇等乡镇。

京台⾼速G3、国道G318、省道S103、S219以及县道、乡村道路构成的道路⾻架。

九华⼭范围内A级景区众多,质量等级较⾼,分布相对集中;旅游产品以宗教朝拜、⽣态观光为主,宗教⽂化、民俗⽂化资源未得到深层开发。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人才建设的探索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人才建设的探索

促进发展示范 区旅游教育 的整体水平 , 提高旅游学 科 的地位 。
( ) 三 完善 旅游 教育 培训 体 系
1 建立 旅 游师 资培 训基 地 .
级 证 书后 , 入 另 一地 工 作 , 资 质 将 予 以认 可 ; 进 其 皖 南 地 区导游 在 区域 内变 动工 作 时 , 年 审 及 换发 导 在
中等职业 学校 相继 开设 了旅游 管理 专业 。由于旅 游
专业师资紧缺 , 以很多教师是“ 所 半路 出家” 或者 , 从别 的相近专业 , 如历史学 、 地理学 、 管理学等转行 而来 。在一定 程度 上 , 分 教 师 缺乏 行 业 背 景 或 者 部 没 有经 过专业 的系统培 训 。 2 教 师实 践经 验不 足 .
在眉睫。

流旅游示范区建设 的 目标 , 我们需要加快旅游人 才 资源 的建设 , 定 系统性 人才 培养计 划 , 制 不断 探索

人才 培养 的新 途径 、 方法 , 面提升 示范 区的旅 游 新 全
服务水 平 。 二 、 范 区旅游 人 才建设 的 问题 与 现状 示

示 范 区旅 游 人才 建设 的必 要性 和 紧迫性
区的建设 , 在项 目、 资金 、 财税 、 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
政 策支 持 , 推进 泛 长三 角 区域旅 游一 体化 进程 , 打破 旅 游资 源 条 块 分 割 的 局 面 ¨ 。为 了更 好 地 为 示 范 J 区旅 游 业 的发展 提 供 智 力 支持 , 游 人 才 的建 设 迫 旅
6 5
发展是调整经济结构 、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 培育新的 经济增长点 的需要 , 有利于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分工 合作 , 有利于整体提升皖南地 区开发开放的水平 , 进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作者:马琪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第7期马琪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管理的理论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在现阶段当地的文化旅游的品牌整合度不是很高,文化旅游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本文探讨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尝试着提出了发展当地文化旅游的方法和探索思路。

文化是旅游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的源泉,是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灵魂和支柱。

文化旅游在我们国内的起步发展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初之间,当前,我们国内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非常快,非常具有特点。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成立于2009年7月,经过了近8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突破。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区位条件非常优越,区域内的文化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但是在当前阶段,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中的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和开发,文化旅游的品牌整合度还不够高,重复性的建设和投资比较多,依然存在着旅游形象不是很明确、整合开发缺乏力度等问题,这些现状与当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的需求有很大的脱节。

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和多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运用SWOT矩阵分析理论进行研究,在下面的表1中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的机会和遇到的威胁进行研究,得出了面对几种不同市场情况的条件下相应的应对策略。

为了促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力争得到政策上的支持,使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具有更足的动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应该以国际化为目标和发展方向,争取在国家旅游发展战略上体现更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地对文化旅游进行规划和研究,争取得到国家更大力度上的支持和帮助。

市县政府推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

市县政府推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

市县政府推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含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和安庆市,总面积51932平方公里,总人口1630.70万人。

是省委、省政府从区域发展战略角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加快推进我省旅游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皖南地区旅游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给我省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下简称“示范区”。

一个区域旅游业态的良性发展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即产业结构、产业素质和产业特色。

因此,要实现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业良性发展,必须做到:1)行业构成多元化,行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2)产业素质一流,核心竞争力突出;3)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和品牌效应显著。

皖南各市县政府应围绕着这三个目标,采取措施推动“示范区”建设。

整体思路篇在上面三个目标标准下,“示范区”内各市县政府总的思路、布局、发展对策和实施如下:一、市县政府推动“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战略,高端原创,抢占旅游文化产业的制高点;二是坚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战略,打造一体化的旅游文化产业链;三是坚持融合化发展战略,创造旅游+科技+工业+农业+创意+文化+艺术的商业模式,将旅游与先进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化、城市化融合起来。

四是坚持国际化战略,通过资本运行,实现“示范区”整体资源进军国际主流领域。

五是加强区域互动,增强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对外辐射和影响力。

六是提高“示范区”内文化旅游的参与性。

二、“示范区”建设总体布局一是体现以黄山为中心的思想。

二是体现区域整体思想,对黄山、太平湖、九华山、黟县、天柱山、齐云山、歙县与以芜湖方特为代表的沿江发展轴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建立完整的、合理的旅游区域网络。

三是“示范区”内各市县应建有自己的主题文化旅游区,形成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化的景点。

四是设计区域旅游精品路线,把“示范区”内的景点与周边其他城市及景点联系起来,起到带动和游客互输作用。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方敦礼;程静静;王式玉【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增强区域旅游发展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的重点区域———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富集,旅游客源充足,具备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基于该区域在旅游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精准定位区域旅游形象、加强网络联合营销力度与完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旅游功能四个方面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路径。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jor factors that help to enhance the momentum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As one of the key areas for National tourist development strategy,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tourism demonstration region of south Anhui (ICTDRSA)is abundant in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urist sources.This region has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In terms of the major problem which this region fa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integration,development paths of regional tourism integration are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deepen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sof regional tourism,precisely positioning regional tourismimage,strengthening the joint marketing on the internet and improvingthe tourism function of tourist distribution center.【总页数】5页(P90-94)【作者】方敦礼;程静静;王式玉【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 245021;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 245021;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 245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0.3【相关文献】1.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场营造模型——面向西方文化背景的徽文化客栈体验 [J], 郭倩倩2.铜陵凤丹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视野 [J], 姚雪梅3.铜陵市铜文化旅游开发研究——基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视野 [J], 姚雪梅;疏仁华4.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现象分析——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J], 丁敏;林源源5.全域旅游视野下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J], 翟常卿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池州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一、背景与基础1.宏观背景国家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发展旅游业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发改委批复《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的三大战略定位,明确要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并要求池州建成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

池州市委市政府已经将旅游业上升到与工业经济并重的全市两大主导产业之一。

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就是要以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迫切要求我市建设一支在规模、素质、结构、类型等方面能适应全市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新需求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2.基本现状根据2014年7月对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调查统计,全市共有旅游相关单位3898家,文化旅游人才15360人。

其中,旅游行政管理人才114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7.5%;旅行社人才179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7%;旅游星级饭店人才2326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5.1%;旅游景区人才1558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0.1%;旅游其他企业,包括旅游车队、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销售、农家乐、旅游星级餐馆、大型餐馆、非星级宾馆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8167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53.2%;文教体系统涉旅单位,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遗迹、文艺演出单位、文保单位等,共有文化旅游人才191人,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2%;全市旅游高等院校和中等旅游学校共6所,有专业教师125人,另有旅游专业培训机构4家,专业教师约49人,共占全部文化旅游人才1.1%。

3.存在的问题(1)文化旅游人才总量不足。

池州旅游业快速增长,对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总量大,而且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市文化旅游人才直接缺口接近10000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总量明显不足;(2)文化旅游人才总体层次偏低。

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明显缺乏,全市文化旅游人才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较少,还不足30%。

管理类、技术类、技能型人才层次不高,全市旅游类高级管理人才稀少,高级技师缺乏,高级导游员空缺,这些都限制了行业总体水平的提升。

(3)文化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结构存在关键、紧缺岗位相对不平衡的现象,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速度和要求。

一是从事新型旅游业态和高层次人才十分缺乏,如电子商务、旅游网络管理、网络营销、旅游工艺品纪念品设计、智慧旅游、旅游资本运营、创意策划、旅游规划、游轮旅游、体育旅游、佛教文化旅游等人才。

二是本土旅游中高端人才匮乏,尤其是具有国际眼光,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

外语导游少,特别是日、韩、法等小语种导游更加缺乏。

(4)文化旅游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旅游行业员工流动性强,企业挖人、员工跳槽等现象十分普遍。

优秀导游人才流失更严重,近年来池州每届评选出“十佳导游员”,现在仍留在池州工作的已经廖廖无几。

(5)文化旅游人才开发投入不够。

旅游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投入明显不够,缺少规范的培训基地和培训机构。

旅游行政管理干部培训学习提升的机会少,挂职、轮岗、交流渠道还不畅通。

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落后于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各类人才学习深造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导致旅游业人才队伍整体能力弱化。

(6)文化旅游人才地区分布不平衡。

全市文化旅游人才分布总体上呈现两个中心的地域空间分布特征,即贵池区和九华山风景区,贵池文化旅游人才占到总量的28%、九华山占29%,全市文化旅游中高端人才也主要集中分布在这两个中心。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定位,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为指引,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体,市场配置”的文化旅游人才发展机制,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人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把池州建成世界佛教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较大(参见表1)、结构较合理、素质优良能适应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发展需要的池州市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实施“6510”工程,文化旅游人才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机制逐步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旅游行业人才聚集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人才高地。

“6510”工程:主抓6大任务,打造5支队伍,建设10大工程。

即主抓壮大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提升文化旅游人才能力素质、优化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文化旅游人才成长政策体系和构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网络体系等工作任务;着力打造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文化旅游服务技能人才队伍和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队伍;重点推动全市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引进与智库建设,文化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旅游饭店技能人才培养、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培训、导游人才队伍优化、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素质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开发、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设计及经营人才开发、文化旅游策划营销及新业态开发人才培养和本土特色文化人才培育与佛学大师塑造等重点工程建设。

表1: 池州市文化旅游人才发展主要指标三、主要任务(一)快速壮大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以满足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为核心,迅速扩大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壮大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

到2020年,文化旅游人才队伍规模达2.6万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

l 出台文化旅游人才引进政策,面向省内外吸引旅游相关专业各层次人才来池州文化旅游行业创业就业。

l 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做强旅游企业,增加旅游就业岗位,吸纳更多人才向池州旅游行业集聚。

l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市内各有关企业、有关部门的优秀工作人员向旅游行业流动。

l 加强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人才,鼓励全市范围内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旅游行业转移,吸引优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在旅游行业创业就业。

(二)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素质以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队伍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意识、廉政诚信意识、科技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和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增强人才队伍的理论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l 加强旅游相关专业教育,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对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及市内旅游中职学校旅游相关专业加强教学改革,侧重各自优势为池州培养更多的文化旅游发展适用人才。

l 加强旅游行业人才全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全市旅行社、饭店、景区和车船公司等总经理、部门经理及一线文化旅游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从业能力培训工作,整体提升文化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

l 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提高文化旅游人才综合素质。

推进本地高等院校旅游专业师生走进池州旅游实践,让高水平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高层管理人才参与旅游专业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

l 拓宽学习交流渠道,更新文化旅游人才的理念。

通过选派骨干国(境)内外短期学习、开拓视野,更新理念,使全市旅游管理经营人才水平得到提高。

(三)全力优化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结构以培养和引进文化旅游管理、品牌创意、营销策划、项目开发、酒店经营、高级导游、高级管理和新兴业态等方面的紧缺人才为重点,不断优化文化旅游人才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高层次人才占比明显提高,初、中、高级人才梯次和专业、职业结构趋于合理。

l 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加大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九华山、杏花村、牯牛降、平天湖等在重大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工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开发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进驻池州,引进旅游高端人才。

l 加强文化旅游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文化旅游管理、创意策划、宣传营销、项目开发、酒店经营、高级导游、高级管理、智慧旅游和新兴业态等方面人才的紧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

l 提高文化旅游人才学历能力水平。

与省内外旅游高校合作培养文化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学历。

整合市内外教育资源,努力创办皖南旅游学院,培养各类旅游职业技能与服务人才,开展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培训。

l 提高中高级文化旅游人才的比例。

推动完善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制度,拓宽管理、专业技术、技能等序列的职业发展通道。

(四)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能力为突破口,文化旅游行政管理、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文化旅游专业技术、文化旅游服务技能和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等五支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造就一支素质良好、规模适当、结构较为合理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l 以提升文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对旅游业新政策、新趋势的了解及对本地旅游发展的驾驭、决策、危机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加强旅游政策制定、产业研究和行业管理、旅游市场开拓、旅游产品开发和城市形象推广的能力建设,打造一支懂旅游、综合管理协调能力强、素质高的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队伍。

l 以提高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旅游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文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l 以提高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专业技术人才、导游人才及旅游业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满足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和新业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l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技能服务人员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文化旅游服务人才队伍。

l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带头人、乡村旅游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乡村文化旅游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服务乡村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乡村文化旅游实用人才队伍,适应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创新文化旅游人才成长政策体系以有利于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为着力点,在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发现、选拔使用、合理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让市场机制配置人才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依靠制度保证形成一支专业较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梯次衔接、满足池州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l 建立和完善引进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各项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懂经营会管理的高层次文化旅游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