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风草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凤尾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凤尾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凤尾草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作者:高燕萍吴强张亚梅罗晶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7年第29期摘要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凤尾蕨属植物凤尾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凤尾草;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29-0126-05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Pteris multifida GAO Yanping1, WU Qiang2, ZHANG Yamei1, LUO Jing1*(1. Research Center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Ethnic Medicine,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Jiangxi 330000;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Jiangxi 330000)Abstract Through the review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Pteris multifida was reviewed,which provides scientific basis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Key words Pteris multifida;Chemical compositions;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Research progress作者简介高燕萍(1985—),女,江西东乡人,讲师,博士,从事中药活性成分研究。

瑶药五指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瑶药五指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瑶药五指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作者:莫单丹周小雷王硕袁经权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年第02期
瑶药五指风为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Linn,的全株。

别名黄型亮、布荆、重已亮、蚊子柴、黄荆柴、黄荆子。

味微苦、辛,性温。

属风药。

具有清热解毒、祛风解表、行气止血、消肿、镇咳的作用。

用于痧证、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胃脘痛、消化不良、尿路感染、湿疹、皮炎等。

近年来,对五指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对瑶药五指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

斑点大吴风草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斑点大吴风草叶片再生体系的建立
到 10 , 0 最终得到 完整的植株。该再 生体 系可作为基 因转化 的受体 系统。
关键词 : 斑点 大 吴 风 草 ; 片 ; 定 芽 ; 株 再 生 叶 不 植 中 图分 类 号 : 8. 文献 标 识 码 : S68 4 A 文章 编 号 : 0 -00 (00 2 -07 -0 1 1 09 21 )1 17 3 0
系数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试 验 材 料 . 试 验 材 料 为 宁 波 城 市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环 境 学 院 温 室
124 生根培养 ..
不定芽长至 2 m 时 , ~3c 将不定芽 分
割成单个 外植体 , 转人 生根 壮苗培 养基 , 根壮 苗培养 生 基与丛 生芽诱导和增殖培养条件基 本相 同, 只是基本培 养为 12 、 / MS 白糖 1 / 5g L附 加 不 同 浓 度 的 N A 和 A IA, B 转接 1 5d后调查苗 的生根率 ,0d 2 后统计根长及生
斑点大吴风草 ( af gu p nc a.ue Y c F r u im j oi vra s T — a a ol a uaa 是菊科大吴 风草属 多年 生草本 植物 , 称花 叶如 lt) 又 意. 原产 日本口 。根状茎 粗壮 , ] 叶面具有 金黄 色斑点 , 耐 荫、 耐寒 、 少病虫害 , 是优 良的庭 园种植 、 城市绿 化 、 背阴 高架公路耐荫的地 被材料 , 有着广 阔的市场前 景_ 。然 2 ] 而, 目前的种 子繁殖 、 株繁殖 等方 法远不 能满 足市 场 分 的巨大需求 , 采用组织培养方法 是一条有效 的途 径 。周 根余[ 、 3 于爱萍[ ] 等以茎尖 、 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进行其 组培研究 , 但未见实现组 培规模化 生产 。现首次采用地 栽斑点大吴风 草叶 片作外植 体不 经过 愈伤组 织阶段 而

中药大辞典之大飞扬草

中药大辞典之大飞扬草

《中药大辞典》:大飞扬草【出处】 《岭南采药录》【拼音名】 D à F ēi Y án ɡ C ǎo【别名】 大飞羊(《生草药性备要》),飞扬、神仙对坐草、节节花、大号乳仔草、蚝刈草、猫仔癀、大乳草、木本奶草、金花草、蜻蜒草(《福建民间草药》),白乳草、过路蜈蚣、蚂蚁草(《闽南民间草药》),天泡草(《广东中药》),大乳汁草、奶子草、九歪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奶子草、癣药草(《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奶母草(《卫生简报》(3):11,1971)。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飞扬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夏、秋间采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木,被粗毛,含白色乳汁,通常由茎基部分枝。

枝常淡红色或淡紫色,匍匐状或扩展,长15~40厘米。

叶对生;卵形至矩圆形,长1~4厘米,基部略狭而偏斜,边缘有小锯齿,中部通常有紫斑;托叶小,线形。

杯状花序多数密集成腋生头状花序;总苞宽钟形,外被柔毛,顶端4裂;腺体4,漏斗状,有短柄及花瓣状附属物;花单性,无花枝:雌雄花同生于总苞内;雄花多数,雄蕊1;雌花单1,生于花序中央,子房3室,花柱3。

蒴果阔卵形,长约1.5毫米,被毛,三角形。

花期全年。

【生境分布】 生于旷地、路旁、园边。

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产广东,福建等地。

【性状】 干燥带根全草,长15~30厘米。

根细长弯曲;茎圆柱形,粗1~3毫来,稍屈曲,红棕色,有不规则的浅纵皱及小疣点,节明显,被黄绿色粗毛;质坚脆易断,断面木质白色,中空;叶多卷缩,纸质易碎;叶腋有花序,花细小,极多,干缩,或带蒴果。

气弱而特异。

【性味】 辛酸,寒。

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酸,性烈。

"②《岭南采药录》:"味酸苦,性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微辛酸,微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通乳,渗湿,止痒。

治急性肠炎,菌痢,淋病,尿血,肺痈,乳痈,疔疮,肿毒,湿疹,脚癣,皮肤瘙痒。

木鳖子大黄甘草及其复方制剂抗癌研究应用进展

木鳖子大黄甘草及其复方制剂抗癌研究应用进展

木鳖子大黄甘草及其复方制剂抗癌研究应用进展摘要木鳖子、大黄和甘草均含有抗癌活性成分。

综述了木鳖子活性成分木鳖子素、木鳖子皂苷以及大黄和甘草中主要成分的抗癌活性研究,抗癌作用机制及其复方制剂——枫苓合剂的抗癌药效学和临床应用进展。

探讨了复方制剂治疗癌症临床疗效的中西医理论。

关键词木鳖子大黄甘草复方制剂抗癌作用药效学临床应用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疑难疾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杀手。

癌症的治疗方法一般用化疗和放疗,这类疗法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毒性,且易导致放疗化疗患者的体质下降,因而从天然药物中筛选具有抗癌活性成分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

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合了全美1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开展了“癌症发生的天然抑制剂”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成果[1]。

我国天然药物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2004年笔者已作了综述[2]。

目前,抗癌中药及其制剂的开发已成为我国抗癌药物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近代研究表明,中药木鳖子、大黄和甘草均含有不同的抗癌活性成分,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这类中药成分的抗癌作用为抗癌中药制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分离分析技术和天然抗癌药物筛选研究方法的发展,木鳖子等中药成分以及这类中药复方制剂的抗癌活性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更有了新的进展。

1 木鳖子抗癌活性成分研究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Mo-mordica cochinchinesis (Lour)Spreng的干燥成熟种子。

最早见于北宋《开宝本草》(公元973年),消肿散结,祛毒。

治痈肿、疔疮、无名肿毒等。

历代本草、方书多有记载。

中国药典2005年亦有收载[3]。

木鳖子含蛋白质和木鳖子苷等[4,5]。

1.1 核糖体失活蛋白——木鳖子素葫芦科植物的种子如苦瓜子、丝瓜子等中均含有单链核糖体失活蛋白(Single chain ribo—some inactivating protein,RIP-Ⅰ)如苦瓜子中含α-苦瓜蛋白(α-momorcharin,α-MMC)、β-苦瓜蛋白(β-momorcharin,β-MMC)和δ-苦瓜蛋白(δ-momorcharin,δ-MMC)。

浅谈大青叶的研究进展

浅谈大青叶的研究进展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201X年世界粮食日宣传标语201X年世界粮食日宣传标语1、爱惜粮食,节约粮食;2、节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3、崇尚节粮风气,促进可持续发展;4、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5、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6、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世界粮食日宣传标语1、爱惜粮食,节约资源2、增强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意识3、严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4、提高粮食品质,增强法制意识5、放开粮食市场,加强监督管理201X年世界粮食日宣传口号1、放开粮食市场,加强监督管理2、文明就餐,礼貌待人!3、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4、浪费粮食是可耻的。

5、粮食来之不易,大家共同珍惜6、创建节约型社会,从珍惜粮食开始!7、纪念世界粮食日,开展爱粮节粮活动8、爱粮节粮,建设节约型社会9、加强粮食行政执法,提高服务人民质量10、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爱粮节粮人人有责1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2、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

13、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4、推行科学储粮工程,减少农民产后损失。

15、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16、节约粮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17、珍惜粮食,养成节约好习惯。

18、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19、纪念第xx个世界粮食日20、科学用粮,节约用粮,共建节约型社会。

21、桌上一粒饭,农民一滴汗。

22、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3、爱粮节粮,建设节约型社会24、爱惜粮食,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5、粒粒粮食,滴滴汗珠,爱惜粮食,造福人类。

26、节约需从点滴起27、节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28、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凤尾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凤尾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Vol.29No .2Feb.2013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第29卷第2期(上)2013年2月凤尾草(Pteris multifida Poir)是凤尾蕨科凤尾蕨属中的一个种,别名井栏边草、井口边草、铁脚鸡等;味淡、微苦,性寒;功能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治痢疾,肠炎,肝炎,咽喉炎,泌尿系炎症,扁桃体炎,痈疮疖肿,风湿等.最早被唐朝陈藏品收录于《本草拾遗》,凤尾草分布于我国的贵州、安徽、河北、山东、江西、河南、陕西、广东、四川、广西、台湾、浙江、江苏、福建、湖南、湖北;日本、越南、菲律宾也有分布[1].近年有文献报道山西也有发现[2].凤尾草为多年生草本,一般生长在海拔1Km 以下的石灰岩缝内、墙缝、井边或灌丛.近年来,国内外对凤尾草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凤尾草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凤尾草化学成分国内外学者对凤尾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已经发现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和萜类,其次还有挥发油、甾体类等成分,其中萜类化合物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1黄酮类化合物Xin Ge 等[3]发现木犀草素(1).Murakami T 等[4]发现芹菜素(2),木犀草素-3′-O-β-D-葡萄糖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5).Hu Hao Bin 等[5]发现木香素Ⅲ(6),槲皮素(7),dihydroechioidinin (8),licoa-grochalcone D (9).Pan YX 等[6]发现芹菜素-7-O-β-D-葡萄糖-4′-O-α-L-鼠李糖苷(10),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11).欧阳丹薇等[7]发现芹菜素-7-O-β-D-新橙皮糖苷(12),柚皮素-7-O-β-D-新橙皮糖苷(13).胡浩斌等[8]发现5,5’-dihydroxy-3-methoxy-6,8,3”,3”-tetramethylpyran-(3’,4’)flavone-7-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14),Balza F 等[9]发现柚皮素(15)、Zhang YY 等[10]发现圣草酚(16),其中14是在该植物中发现的新化合物.1.2萜类化合物1.2.1贝壳杉烷类Xin Ge 等[3]发现2β,6β,16α,17-tetrahydrox-y-ent-kaurane (17)、2β,15α,18-trihydroxy-ent-kaur -16-ene(18)、2β,14β,15α,18-tetrahydroxy-ent-kaur-16-ene(19).Murakami T 等[4]发现12β-羟基-15-羰基-16-对映贝壳杉烯-19-甲酸-β-D 葡萄吡喃糖脂(20)、2β,6β,16α-三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1)、2β,15α,16α,17-四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2)、2β,14β,15α,16α,17-五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3)、2β,6β,15α-三羟基-对映-16-贝壳杉烯(24)、2β,15β-二羟基-对映-16-贝壳杉烯(25)、2β,15α-二羟基-对映-16-贝壳杉烯(26).Chen CM 等[11]发现2β,16β-二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7)、Tanaka N 等[12]发现2β,16β,18-三羟基-对映-贝壳杉烷(28).1.2.2倍半萜类化合物Chen Y H 等[13]发现(2R,3R )-Pterosin L 7-O-β-D-glucopyranoside(29)、L.A.Mitscher 等[14]发现ludongnin V(30).其中29是在该植物中发现的凤尾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姜坤,杨胜祥(淮南联合大学,安徽淮南232038)摘要:凤尾草为我国民间药用植物,主要含有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证明其具有抗肿瘤和消炎灭菌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现就国内外近年来对凤尾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关键词:凤尾草;黄酮类;抗肿瘤;消炎灭菌中图分类号:R2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3)02-0192-04基金项目:淮南联合大学项目(LQN1115). All Rights Reserved.新的化合物.1.3甾醇类化合物吴久鸿等[15]发现β-谷甾醇(31).Liva Harinan-tenaina等[16]发现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32) .Murakami T等[4]发现扶桑甾醇(β-rosaterol)(33).1.4苯丙素类化合物Xin Ge等[3]发现(2S,3S)-pterosin C3-O-β-(4′-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34)、(2R,3S) -pterosin C3-O-β-(4′-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35)、(2R)-pterosin B14-O-β-(4′-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36).Murakami T等[4]发现咖啡酸(37)、(2R,3S)蕨素C(38)、(2R,3S) -pterosin Q(39)、(2R)-pterosin B(40)、(2R,3S) -pterosin S(41)、(2S,3S)-pterosin S-14-O-β-glucopyranoside(42)、pterokaurane P3(43)、大叶凤苷A(44).Hu Hao Bin等[5,18,20]发现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5-甲氧基苯酚-l-O-β-匍吡喃糖苷(青蕨素I)(45)、2-(3'-羟基-3'-甲基)丁基-4-羟基-3,6-二甲氧基苯酚-1-O-β-D-匍吡喃糖苷(青蕨素Ⅱ)(46)、5-(3〞-甲基丁基)-8-甲氧基呋喃香豆素(47)、7-甲氧基鬼灯擎素(48)、4-Caffeoyl quinic acid3-O-methyl ether(54),3β-caffeoxyl-1β,8α-dihydroxyeudesm-4(15)-ene(55);优西得灵(56).欧阳丹薇等[7]发现阿魏酸(49).胡浩斌等[8]发现1-acetoxyl-2-piperonyl-6-[6-meth oxyl-p ipemnyl]-3,7-dioxabicy-clo-[3,3, 0]-octane(50)、Saucerneol D(51).Tanaka N等[12]发现(2S,3S)-pterosin C3-O-β-glucopyranoside(52). Hong Lu等[17]发现Asperglaucide(53).Fasihuddin Ba 等[19]发现Dehydrogoniothalamin(57).Fukuoka,M.等[21]发现(2S,3S)蕨素C(58)、(2R)-pterosin B14-O-β-glucopyranoside(59).Kuraishi T等[22]发现Pteroside P(60).M.M.Rahman等[23]发现isoneorautenol(61). Tanaka,N等[24]发现pterokaurane P1(62)、pterokau-rane P12-O-β-glucopyranoside(63).Tatefuji T等[25]发现pteroside A(64).其中45和46是在该植物中发现的新的化合物.1.5挥发油等其他类化合物在凤尾草中还发现了异香草酸(65)、香草醛(66),棕榈酸(67)、山俞酸(68),蜡酸(69)、羟基苯甲酸(70)等其他类化合物.2药理作用2.1抗肿瘤作用韦金育等[33]实验发现凤尾草煎剂1:100对肝癌细胞的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30%.伍朝霞[34]运用化痰消症汤治疗卵巢囊肿72例,有效率达97.2%.赵树廷等[43]用乳康I方配合CMF方案化疗抑制乳癌转移进行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的VEGF 阳性表达率为37.7%、nm23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55.74%.王刚等[32]用全草醇浸出液对小鼠经腹腔注射,发现凤尾草提取物对体内移植的小鼠肉瘤株(S180)和小鼠肝癌细胞株(H22)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增殖活性,同时结果显示凤尾草提取物对小鼠胸腺指数和脾指数有提高作用,在体外实验中对脾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已知多种黄酮类、萜类和甾醇类化合物都能有效的抑制肿瘤,这可能是凤尾草能抗肿瘤的原因.2.2消炎灭菌作用张群肖[35]用和中化湿汤(内含凤尾草)治疗43例小儿慢性泄泻患者,总有效率达86.1%.胡浩斌等[38]临床实践发现复方凤尾草胶囊不仅可以治疗小儿腹泻,而且还可以治疗吸收不良综合征、局限性肠炎、小儿腹泻.其显效率分别为97.3%、97.4%、93.3%.王芬[45]用抗溃结方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有效率为94%.吴小华等[30]研究凤尾草佐治小儿菌痢,对痢疾杆菌效果明显.钟颖等[40]临床观察复方凤芪颗粒(由凤尾草、黄芪、白茅根制成)治疗泌尿系感染90例.总有效率为92.2%.严仲庆等[41]用蟾蛇愈淋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60例,总有效率为78.3%.刘丽芳等[42]临床观察前列腺液(由凤尾草、鱼腥草、三七制成)防治经尿道前列腺腔内气化术并发症30例,总有效率为96.7%.秦江洪[31]临床观察凤尾草根外治急性乳腺炎80例,总有效率为95%.卢枧林[39]在临床实践中用凤尾草鸭蛋汤观察治牙痛42例,每日1剂,3剂可愈,随访3月未复发.彭玲[44]将新鲜凤尾草20g捣烂,用麻油调和,用生理盐水局部清洁后敷于隐翅虫皮炎患处.余有贵等[28]研究表明凤尾草水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青霉、黑曲霉均有很强的抑菌效果;但对黄曲霉未表现出抑制作用.唐铁军等[29]实验发现,凤尾草与珍珠草合用对4种泌尿系统感染常见的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且二者配伍使用具有增效的作用,抑菌环. All Rights Reserved.的直径大小排列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尤为显著.单玉喜等[36]研究单味中药凤尾草颗粒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中也发现,凤尾草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秦江洪研究发现凤尾草对引起乳腺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胡浩斌等[18]从凤尾草根中分离出3β-caffeoxyl-1β,8α-dihydrox-yeudesm-4(15)-ene、ludongnin V、isoneorautenol三种萜类化合物分别对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有效抑制作用.这可能是井栏边草能消炎灭菌的原因之一.2.3治疗黄疸型肝炎罗强[46]用退黄汤(主要成分为凤尾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0例,其中1个疗程治愈30例,2个疗程治愈15例,3个疗程治愈5例,总有效率达100%.徐惠波等[37]通过实验发现用白花蛇舌草、凤尾草、蒲公英等药对TAA、cc引起的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明显降低中毒动物ALT的活性及MDA 含量,升高总蛋白及白蛋白的含量,促进损伤肝脏蛋白质的合成.3结束语凤尾草作为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上较多,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特别是抗肿瘤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凤尾草在我国的分布广泛,资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凤尾草在抗肿瘤新药的研发上将有更广阔的前景.———————————————————参考文献:〔1〕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2〕谢树莲,等.山西蕨类植物新资料[J].西北植物学报,2007,27(4):0827-0830.〔3〕Xin Ge,Guan Ye,Ping Li,Wen-Jie Tang,Jin-Li Gao and Wei-Min Zhao.Cytotoxic Diter⁃penoids and Sesquiterpenoids from Pteris multi⁃fida[J].J.Nat.Prod,2008,71,227-231.〔4〕Murakami T,Maehashi Tanaka N,Satake T, Kuraishi T,Ko-mazawa Y,Saiki Y,Chen C-M.Chemical andchemotaxonomical studies on ?lices.LV.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 of sev⁃eral species of Pteris[J].Yakugaku Zasshi,(1985) 105:640-648.〔5〕Hu Hao Bin,Zheng Xu Dong.Stu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roots of Pteris multifida Poir[J].Natural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5,11(2):169-171.〔6〕Pan YX,Zhou CX,Zhang SL,et al.Constituens from Ranuncu sieboldii Miq.[J].J Chinese Pharm Sci,2004,13(3):92-96.〔7〕欧阳丹薇,杨培明,孔德云.凤尾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39(12):898-900.〔8〕胡浩斌,郑旭东.青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4):781-785.〔9〕Balza F,T0wers GHN.Dihydroflavonols of Artermsia dracuaodus[J].Phytochemistry,1984,23(10):2333-2337.〔10〕Zhang YY,Guo YZ,Onda M,et al.Four fla⁃vanoids from Scatellaria baicalensis[J].Phyto⁃chemistry,1994,35(2):511-514.〔11〕Chen CM,Murakami T.Structures of creti⁃cosides A and B,two new diterpenoid gluco⁃sides from Pteris cretica[J].Chem Pharm Bull, 1971,19(7):1495-1498.〔12〕Tanaka N,Kuda M,Taniguchi T,et al.Chemi⁃cal and chemotaxonomical studies of the fam⁃ily Pteris and related families(Pteridaceae).XVIII.Chemical study of the constituents of Pterls ryukuensis Tagawa and Pteris longipirnna Hayata[J].Chem Pharm Bull, 1978.26(4):1339-1342.〔13〕Chen Y-H,Chang F-R,Lin Y-J,Wang L, Chen J-F,Wu Y-C,WuM-J.(2007)Identi?cation of phenolic antioxidants from sword⁃brake fern(Pteris ensiformis).[J].Food Chem, 105:48-56.〔14〕L.A.Mitscher,S.K.Okwute,S.R.Gollapu⁃di,S.Drake,and E.Avona[J].Phytochemistry, 1988,27:3449.〔15〕吴久鸿,廖时萱,宓鹤鸣,等.毛叶假鹰爪根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7,28(9):515-517.〔16〕Liva Harinantenaina et 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ly active constituents of Pteris multi?da [J].Nat Med,2008,62:452-455.〔17〕Hong Lu,Jun Hu,Lixin Zhang,Ren Xiang Tan.Bio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Pteris multi⁃. All Rights Reserved.fida[J].planta med,65(1999):586-587.〔18〕Hu Hao bin,Zheng Xu-dong,Hu Huai-sheng,and Cao Hong.Chemistry of Natural Comlounds[J].2009,11(45):45-48.〔19〕Fasihuddin Ba,Lall Jb.Isolation and characler⁃ization of dchydrogonlothalamin from Go⁃mothalamus umbrosus[J].Indian,Journal of Chemistry,2002,41B:1540-1541.〔20〕Hu Hao bin,Jian Yufeng,Zheng xudong.A new sesquiterpene glycoside from the roots of the Pteris multifida Poir[J].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seetion B:0rganic Chemistry Includ⁃ing Medieinal Chemistry,2006,45B(5):1274-1277.〔21〕Fukuoka,M,Yoshihira,K.,Natori,S.[J].Chem.Pharm.Bull,1983,31:3113-3128.〔22〕Kuraishi T,Murakami T,Taniguchi T,et al.Chemical and chemotaxonomical studies of ferns.LIV.Pterosin derivatives of the genus Mi⁃crolepia(Pteridaceae)[J].Chem Pharm bull, 1985,33(6):2305-2312.〔23〕M.M.Rahman,A.I.Gray.[J].,Phytochem⁃istry,2002,59:73.〔24〕Tanaka,N.,Murakami,T.,Chen,C.M.[J].Chem.Pharm.Bull1978,26:3260-3264.〔25〕Tatefuji T,Izumi N,Ohta T,Arai S,Ikeda M, Kurimoto M(1996).Isolation and identi?cation of compounds from Brazilian propoliswhich enhance macrophage spreading and mobility[J].Biol PharmBull,19:966-970.〔26〕秦波,鲁润华,汪汉卿,等.地涌金莲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Nat Prod Res Dev),2000,12(2):41-44.〔27〕A1i SM,Saleem M,Akhtar F,et a1.Three P—eymene derivatives from Zataria multifloral [J].Phytochemistry,1999,52(4):685-688.〔28〕余有贵,等.凤尾草功能成分提取与抗菌效果研究[J].中国饲料,2004,23:23-24.〔29〕唐铁军,等.珍珠草与小叶凤尾草对泌尿系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J].中国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3(18):353-354.〔30〕吴小华.凤尾草佐治小儿菌痢60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4):606.〔31〕秦江洪.凤尾草根外治急性乳腺炎8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10.〔32〕王刚.凤尾草提取物的抗肿瘤活性的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25(4):52-54.〔33〕韦金育,等.50种广西常用中草药、壮药抗肿瘤作用的筛选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6(4):3-7.〔34〕伍朝霞.化痰消症汤治卵巢囊肿72例[J].江西中医药,1999,30(5):31.〔35〕张群肖.和中化湿汤治疗小儿慢性泄泻43例[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23(2):35.〔36〕单玉喜单味中药凤尾草颗粒剂治疗慢性前列腺炎(ⅢA型)87例[J].中医杂志,2008(06):61~62.〔37〕徐惠波,李水林,李延忠,等.草仙乙肝胶囊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9,5(5):40-41.〔38〕胡浩斌,黄岩,赵一焕.复方凤尾草胶囊治疗腹泻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11):668-669.〔39〕卢枧林.凤尾草治牙痛42例报告[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3):59.〔40〕钟颖.复方凤芪颗粒治疗泌尿系感染9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2,18(2):21-22.〔41〕严仲庆,谢嘉乐.蟾蛇愈淋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60例[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2,2(15):1261.〔42〕刘丽芳,王岩斌,贺菊乔,等.前列腺液防治经尿道前列腺腔内气化术并发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4):237.〔43〕赵树廷,李湘奇.乳康I方配合CMF方案化疗抑制乳癌转移进行临床观察[J].山东中医杂志, 2004,23(7):418-420.〔44〕彭玲.凤尾草治疗隐翅虫皮炎举隅[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2(5):301.〔45〕王芬.抗溃结方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J].河南中医,2006,26(11):46.〔46〕罗强.退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24.. All Rights Reserved.。

这真是一款除草剂界的“万金油”

这真是一款除草剂界的“万金油”

这真是一款除草剂界的“万金油”三天不学习,智商比猪低,在任何领域要保持领先的水平,都要不停的补充新知识、新信息。

今天浏览时突然发现一款好用的除草剂,真正的好用,广谱。

结构图它,就是砜吡草唑。

它是化合物,日本组合化学公司发明创制的,无心插柳的结果,本来想着提升其除草品种禾草丹的活性,就像小孩子玩玩具搭积木一样,把禾草丹的结构上一个氨基甲酸酯基团变为杂环基,根据其他公司专利把它导入异噁唑基而实现了异噁化,在这个异噁唑基上又导入一个二甲基的化合物,结果在土壤处理时对稗草和谷子等禾本科杂草有卓越的效果。

后来又经过各种优化,使它的用量只有精异丙甲草胺和乙草胺的十分之一,了不起啊。

就此,砜吡草唑诞生了。

作用机理比较简单,通过抑制超长链脂肪酸延长合成酶(VLCFAE)而发挥药效,至于什么是VLCFAE,自己可以百度,反正是破坏了杂草体内复杂的反应中的某一个环节而使杂草死亡。

这款发明可以说是真正的应用广泛,可以在小麦、玉米、棉花、向日葵、花生、水稻等作物上应用,可以防治的杂草有狗尾草属、马唐属、稗属等禾本科杂草,最最不普通的还可以防治苋属、曼陀罗属、茄属、苘麻属等阔叶杂草,对大巢菜、播娘蒿、麦家公、泽漆的防效达到90%以上,这个把甲草胺、乙草胺这类货甩两条街,用量也只有其十分之一。

怎么用呢?当然是封闭除草,土壤处理,芽前使用,在杂草未出土前,按照推荐用量均有喷雾,当然,用水量不要太少,每亩不少于40升,土地要平整,墒情好时有利于药效发挥,天气干旱时加大用水量。

砜吡草唑发明以来,全球都很关注,好多世界级的企业都开始登记这个证件,像拜耳、FMC、巴斯夫、AMMC、Valent等国际农化巨头企业,有单剂、有复配,复配的搭配品种是丙炔氟草胺,还有和莠去津、嗪草酸甲酯,登记在小麦、玉米、大豆比较多,有的登记了多种作物。

国内目前只有一家,上海群力化工,只登记了98%原药和40%悬浮液单剂。

总结下:这是一款非常有前景真真不懒的产品,土壤封闭类除草剂,以封杀禾本科杂草为主、阔叶杂草为辅,适用范围广,除草广谱,安全性好,对当茬作物安全,对下茬作物安全,持效期可达28天。

天然药物化学(改)-1

天然药物化学(改)-1

溶剂的极性依据介电常数决定。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氯仿>乙 醚>苯>四氯化碳>石油醚>己烷
例题: 硅胶薄层层析,乙醚-乙酸乙酯 (4:1) 展开, 比较大黄中的五种蒽醌苷元的Rf值。
OH O OH
R1 O
R2
大黄酚 大黄素 大黄素甲醚 芦荟大黄素 大黄酸
R1=CH3 R1=CH3 R1=CH3 R1=H R1=H
K:表示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分离。 CU:表示溶质在上相溶剂中的溶度; CL:表示溶质在下相溶剂中的溶度。
2.分离因子β β=KA/KB(注KA>KB)
• β越大越容易分离。
①β≥100,仅作一次简单萃取就可实现基本 分离; ②100>β≥10,则须萃取10-12次; ③β≤2,须萃取100次以上才能完成;
葡萄糖代谢 莽草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三羧酸循环 乙酰辅酶A 丙二酸单酰辅酶A (TCA) 丁酮二酸 α-酮戊二酸 丁二酸 脂肪族氨基酸 赤藻糖4-磷酸 苯丙素类
芳香族氨基酸
嘌呤、嘧啶
δ-氨基乙酰丙 酸
甲戊二羟酸
脂肪酸类
植物一次代谢与生物合成过程
(二) 二次代谢及其代谢产物
1.二次代谢
以一次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为原料(或前体),经不同
R2=H R2=OH R2=OCH3 R2=CH2OH R2=COOH
极性顺序: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 甲醚>大黄酚 Rf值: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 <大黄酚
吸附柱层析的操作 1)装柱 吸附剂用量:试样量的30~60倍 极性小难分离者100 ~200倍 湿法和干法两种

两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开题报告

两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开题报告

两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开题报告题目:两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是中药材中广泛使用的植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活性。

但是,这两种中药材的化学成分研究较为缺乏,对其药理活性的成分基础掌握不充分。

因此,对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其药理活性成分的基础,为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对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其药理活性进行探讨。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植物形态学特征、分布情况及传统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2. 对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HPLC)等分离技术,结合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

3. 探索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药理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方面的活性。

其中,建立相应的体外实验模型,评估其药理活性。

三、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化学成分的鉴定和定量,为进一步的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基础。

2. 探讨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药理活性,为其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3. 加深对中药材中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了解,为其保护、种植和贸易提供参考。

四、研究进度和计划本研究计划于2021年9月开始,历时两年左右。

整个研究分为如下阶段:1. 初期调研和资料整理(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2. 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提取、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2022年2月至2022年9月)3. 药理活性评价(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4. 实验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2023年4月至2023年8月)五、预期研究成果的应用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将有利于矮杨梅根和泰国大风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高中药材的药理活性和经济价值。

半枝莲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半枝莲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半枝莲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进展
张海方;许化溪
【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6(016)001
【摘要】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 D.Don)别名并头草、小韩信草、牙刷草、四方草等,为唇形科黄芪属植物,全草可入药,主产于江苏、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

其性味微苦、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和抗癌等功能,我国常将半枝莲用于治疗各种癌症如直肠癌、肺癌、淋巴癌等。

现将半枝莲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总页数】4页(P74-77)
【作者】张海方;许化溪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1;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江苏,镇江,212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3
【相关文献】
1.巴西樱桃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J], 胡鸥;许传俊;许文江;黄雯;黄珺梅
2.半枝莲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肖海涛;李铣
3.半枝莲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综述) [J], 林靖怡;刘韶松;明艳林
4.蜂胶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J], 胡福良
5.石榴皮中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J], 陈建雯;杨剑兵;吴双凤;郭亚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具肝毒性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及防治策略_卢晓露

具肝毒性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及防治策略_卢晓露

具肝毒性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及防治策略卢晓露,张 焜,赵肃清(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 要:天然药物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防病和治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本文介绍具有肝脏毒性天然药物的种类、化学成分和毒性机理,并提出防治策略,旨在达到更合理用药的目的。

关键词:天然药物;肝毒性;研究进展;策略中图分类号:R 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10(2007)01-0011-04基金项目:2002年广东省基金(20010064).2006年广东省基金(06104656)作者简介:卢晓露(1981-),女,研究生,从事天然产物提取研究。

天然药物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人类防病和治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肝脏作为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容易受到药物的损害,重视和正视天然药物的肝毒性,探讨常见天然药物的肝毒性作用机制,深入开展天然药物肝毒性的研究及防治,对于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和杜绝药源性肝病有重要意义。

1 天然药物肝毒性研究概况目前已知可致肝损害的中草药有100多种,中成药有30多种[1],陈一凡[2]在总结近15年来中药引起肝损害的病例共427例,结果中药引起的肝损害病例占所有药物性肝损害的32.6%,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并总结出在治疗骨关节病、肾脏疾病、皮肤科疾病的中药最易引起肝损害。

杨晓敏[3]在对药源性肝损害的文献回顾分析中,指出中药、中成药致药源性肝损害共22种96例,占43.2%,其中仅治疗骨关节疾病的药物壮骨关节丸就占34.4%。

而邓培媛[4]在报道116例药源性肝损害中,中药所占的比例更是高达74.14%。

并且最近几年相继出现中药注射剂伤肝的报道。

从上面的文献分析中,天然药物所引起的肝损害占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20104%~74.14%不等,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 常见的肝毒性天然药物2.1 单味中药2.1.1 植物药物 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千里光、苍耳子、蓖麻子、望江南子、五倍子、石榴皮、诃子、商陆、三七、艾叶、桑寄生、土茯苓、半夏、蒲黄、泽泻、何首乌、四季青、苏铁、金果榄、毒蕈、野百合、西门肺草[10]、苦楝子、蛇莓、蜂头菜、土荆芥、石菖蒲、桂皮、花椒、八角、紫花茄、青木香、马兜铃、一叶秋、黑面叶、相思子、鱼藤、猪屎豆、番泻叶、钩吻、黄药子、藤黄、常山、喜树、马桑叶、臭草、天芥菜、川楝子、黄芩、棉籽、菊三七[6]、密陀僧、乌头、柴胡、红娘子、七叶一枝花、麦角[7]、朱砂莲、关木通、淮通[9]、天花粉、丁香、大枫子、大白顶草、大尾摇(猫尾草)、广豆根、马桑、山道年蒿、及己、元胡、云香、木薯、五色梅、毛冬青、水田七、甘草、龙葵、石蒜、白及、炒白果、白花丹、白色丹参、冬青叶、地榆、肉豆蔻、丢了棒、合欢皮、红茴香、芫花、苍术、杜鹃花、杜衡(马蹄香)、青黛、苦楝皮、欧亚薄荷、虎杖、油桐子、金不换(华千金藤)[5]、金粟兰、贯众、鸦胆子、麻黄、罂粟、酸枣根皮、缬草、黎芦、麝香草、檫木[8]等113种。

大吴风草

大吴风草

大吴风草八角乌别名活血莲【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

为菊科大吴风草属植物大吴风草。

以全草入药。

活血止血,散结消肿。

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疖肿毒【湖北、湖南】、金杯盂、独脚莲【福建】、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蹄当归、一叶莲【来源】为菊科大吴风草属植物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cum (L)Kitam. 【Liguaria Kaempferi Kino】.以全草入药。

野生于深山、溪谷、石崖下等处。

我国东南部各省有分布。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源形态】常绿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根状茎短细,且生条状枝根。

基生叶有长柄,丛生,叶片肾形,长4~15厘米,宽6~30厘米,厚而有光泽,边缘波状,具凸头状细齿。

花葶直立,高30~75厘米,幼时具密毛,渐脱落,有疏生苞叶,苞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无柄,基部多抱茎。

10~12月开花,头状花序成疏生的伞房状,直径4~6厘米,有梗,长1.5~7厘米。

总苞筒形,苞片长椭圆形,先端尖锐,稍有细毛;缘花舌状,长3~4厘米,宽5~6毫米,中央花管状,黄色。

瘦果圆筒形,长5~6.5毫米,具有纹和短毛,冠毛长8~11毫米,棕褐色。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活血止血,散结消肿。

用于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腺炎,痈疖肿毒。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科目】:铁冬苋, 独脚莲, 马碲莲.菊科【植物形态】:常绿多年生草本.根茎短, 粗壮.根生叶丛生, 质厚.有长柄, 圆状肾形, 长4~15cm(厘米), 宽6~30cm(厘米)或更大.表面深绿色, 有光泽, 基部心脏形.边缘波状, 具疏生细齿.花黄色, 伞房状头状花序, 花茎长约60cm(厘米), 总苞一列, 淡绿色, 头状花序周围为舌状花, 中央为管状花.瘦果褐色, 被冠毛.【生态分布】:产我国各地;【药用部分】:全草或根入药, 全年可采.【作用功效】:性味苦、寒, 无毒.行气活血, 破瘀消肿, 清热解毒, 化腐生肌.【用量用法】:2钱~5钱..【应用】:适宜大面积种植作林下地被或立交桥下地被,也可做室内盆栽观叶,观花效果不错;药用价值高。

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苦马豆素研究进展

苦马豆素研究进展吴 达1,2,师彦平1*,梁 冰1,王建华2(1.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摘 要:苦马豆素是疯草的主要毒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

主要对苦马豆素的研究简史、生化特性、来源、毒性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

关键词:苦马豆素;疯草;抗肿瘤中图分类号:R2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3)04附503Advances in studies on swainsonineWU Da1,2,SHI Yan-ping1,LIANG Bing1,WANG Jian-hua2(1.L anzhou Instit ut e of Chemical Physics,CA S,Lanzhou730000,China; 2.Co lleg e of A nimal Science and Vet erinar yM edicine,N or thw est Sci-T ech U niv ersity o f A gr icultur e and F or est ry,Y angling712100,China) Key words:swainsonine;locow eed;anti-tumor 苦马豆素(sw ainsonine)因最初分离于灰苦马豆S w ain-sonia canes cens而得名[1],其发现历经一个世纪。

自从M ar sh (1905-1907)证实疯草病与采食某些棘豆属和黄芪属植物有关以后,许多学者进行了毒素的分离研究。

Cauch(1929)从兰伯氏棘豆中分离出一种疯草毒素,可引起猫的疯草病,他描述这种毒素是一种稳定的带有多羟基的含氮化合物,易溶于水,不溶于氯仿、乙醚和烃类溶剂,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未能进行结构鉴定。

由于灰苦马豆中毒与人类和动物的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甘露糖过多症(manno sidosis)的病理学及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相似,而甘露糖过多症是由于缺乏 -甘露糖苷酶( -manno sidase,A M A)引起的。

大吴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_朱忠华_肖梦媛_王波_罗超

大吴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别研究_朱忠华_肖梦媛_王波_罗超

1. 非腺毛 2. 表皮 3. 皮层 4. 木质部 5. 韧皮部 图2 叶柄的横切面详图
1. 油滴 2. 气孔 图3 叶柄表面图
1 上表皮 2. 栅栏组织 3. 维管束 4. 海绵组织 5. 下表皮 6. 毛茸 图 4 叶横切面详图
2. 2. 3
表皮 基生叶下表面撕裂法的显微图 表皮细胞为长方形, , 。 5 。 上覆盖有大量的非腺毛 表皮上气孔为不等式 见图
2.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
摘要: 目的 对大吴风草( Farfugium japonicum ( L. f. ) Kitam. ) 进行生药学研究, 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 方法 利用植物形态、 性状、 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 大吴风草茎、 叶表皮细胞均有大量非腺毛且呈弯曲折皱状 , 叶下表面有大 量的不定式气孔, 叶栅栏组织排列成二层 , 叶柄表皮细胞内布满油滴且散有气孔 ; 根状茎中根迹维管束排列成一环 ; 花粉 粒为椭圆形,具三孔沟, 表面布满刺状纹饰; 只有梯纹导管, 根茎处的绒毛呈笔直状 。这些特征可作为鉴定大吴风草的依 据。结论 为大吴风草的鉴别、 质量标准的制订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 关键词: 大吴风草;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0805. 2016. 11. 037 DOI 标识: doi: 10. 3969 / j. issn. 1008: R282. 5 0805 ( 2016 ) 11266003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大吴风草 Farfugium japonicum ( L. f. ) Kitam. 是原产中国东 部一些省份及日本, 属于菊科( Compositae ) 大吴风草属 ( Farfugi[1 ] um Lindl. ) 的植物, 溪沟 又名橐吾 。 喜在林下或林边阴湿地 , 边, 石崖处生长, 也是民间人们栽培在庭院观赏植物 。 喜半阴和 湿润环境; 怕阳光直射; 对土壤适应度较好, 以肥沃疏松、 排水好 的壤土为宜。福建、 浙江一带人们常用大吴风草的全草及根可入 药, 有清热, 解毒, 活血。 治风热感冒, 咽喉肿痛, 痈肿, 疔疮, 瘰 [2 ] 疬, 跌打损伤。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张勇等 对大吴风草 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得到其主要成分是挥发油 、 萜类 ( 倍半萜、 、 ) 、 、 、 二萜 三萜 酚类 生物碱类 甾体类以及脂肪酸类等; 并具有广 泛的药理作用, 包括抗肿瘤、 抗炎、 对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作用以及 0106 ; 修订日期: 20160420 收稿日期: 2016杀螨除虫作用。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大吴风草的文献资料进行检 — —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 基金项目: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 《福建 索, 但未见大吴风草的性状鉴定和显微鉴别研究报道 。 在 中心研究成果 民间草药》 和《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都有大吴风草收录, 且在浙 ) 男( 汉族) , 作者简介: 朱忠华( 1973长江职业学院副教授, 江西余干人, 江、 福建两省的民间大吴风草使用量大 , 其分布也广泛。 因此本

梅花草属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梅花草属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梅花草属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作者:刘庆李化强吴菲菲王美英彭洁胡平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01期梅花草属植物多为草本植物,具有清热润肺、补虚益气等作用,传统中医多用其治疗咽喉肿痛、肺结核等,临床多用于治疗一些肿瘤疾病。

本文综述了梅花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以期为梅花草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一、化学成分1.萜类化合物。

梅花草属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倍半萜类化合物,具体结构见图1。

2012年,胡维岗从鸡眼梅花草中分离纯化得到3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3)。

2013年,Tang 以化合物4为起始原料,经酰化、氧化、还原、酯化、胺化等反应合成了5个新的衍生物(化合物5-9)。

2014年,Wang从鸡眼梅花草中分离纯化得到了7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0-16),其中化合物10-14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Lv等从鸡眼梅花草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3种已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7-19)和5种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0-24)。

2015年,Gao从鸡眼梅花草中分离纯化得到10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0-12,17-20,25-27),化合物25-27为新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6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生物碱。

2019年,辛颖使用不同溶剂萃取梅花草提取物,经过分离纯化得到4种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8-31)。

目前主要研究的是梅花草屬植物中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对于萜类成分含量方面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从梅花草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萜类化合物有30种,具有二氢-β-沉香呋喃骨架的就有27种,二氢-β-沉香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具有HIV抑制活性、抗肿瘤活性和杀虫活性等,这说明梅花草属植物具有开发成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和杀虫剂的潜力。

2.黄酮类化合物。

梅花草属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且成分较为复杂,早期研究发现其组成包括黄酮醇3-O-单糖苷和3-O-二糖苷,还含有大量的黄酮醇3,7-二糖苷和3,7-三糖苷。

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

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

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化学成分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化学成分研究1. 研究背景: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分别为藤本植物科、马钱科、虎耳草科的植物,它们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本研究旨在对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为其药用价值的进一步挖掘提供依据。

2. 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调查,了解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研究进展,找出已报道的化学成分。

(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建立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测定。

(3)采用质谱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并利用生物活性实验验证其药用价值。

3. 研究意义:(1)通过对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这些植物进一步挖掘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2)建立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和进行结构鉴定,为其产品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3)通过生物活性实验验证其药用价值,可以为现代医学开发新的药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

4. 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研究进展和报道的化学成分。

(2)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

(3)质谱技术:利用质谱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

(4)生物活性实验:利用生物活性实验验证化学成分的药用价值。

5. 研究进度:目前已进行文献调查,了解了五枫藤、小驳骨和川西茶藨的研究进展和报道的化学成分。

下一步将着手建立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纯化,并利用质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

同时,准备开展生物活性实验,验证其药用价值。

6. 参考文献:(1)Chen X, Yang X, Shen Y,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stems of Markhamia stipulata[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20, 92:104069.(2)Tang Q Q, Shang S S, Zhang X, 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Gelsemium elegans[J]. 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2018, 35(7):605-608.(3)Ouyang Y, Liu J, Zhao H, 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fruits of Ligustrum sinense[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2021, 97:104198.。

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研究的进展(续)

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研究的进展(续)

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研究的进展(续)
吴焕
【期刊名称】《中草药》
【年(卷),期】1979(0)10
【摘要】活血化瘀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瘀证'的一种独特的治法,历代医家对此都非常重视,解放以来更得到飞跃的发展。

本文综合分析了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

分生物碱、黄酮、香豆精、醌类、酚类、挥发油、单萜甙、多肽、昆虫变态激素及含硅化合物等10类作了介绍。

并叙述了活血化瘀药对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物质代谢、免疫功能、平滑肌、抗炎抗感染、抗肿瘤、镇痛镇静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对活血化瘀药活性成分的综合分析,还是一次新的尝试。

【总页数】8页(P51-57)
【关键词】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疲;活性成分;心肌梗塞;血液流动;改善微循环;血流量;动物实验;急性闭塞性脑血管病;延胡索;结缔组织疾病
【作者】吴焕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中草药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壮药芒果叶活性成分芒果苷药理研究进展与研究策略展望 [J], 卫智权;阎莉
2.瑶药尖尾枫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J], 于玲玲;宁德生;符毓
夏;李连春;李海云;潘争红
3.两种蜡梅属药食兼用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J], 董瑞霞;潘俊杰;金叶;方洁;施林妹;程科军
4.维药毛菊苣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祖越;李国栋;张程亮;张鹏;尹强;刘东
5.活血化瘀药的活性成分和药理研究的进展 [J], 吴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吴风草 Farfugium japonicum (L. f.) Kitam. 为 菊科(Compositae)千里光族款冬亚族大吴风草属 Farfugium Lindl. 多年生草本植物。《名医别录》和 《本草蒙荃》中均有记载,又名莲蓬草(《福建民间 草药》)、野金瓜(《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八角乌、 活血莲(湖南、湖北)、金杯盂、金钵盂、独脚莲(《质 问本草》)、橐吾、铁冬苋、大马蹄、大马蹄香、马 蹄当归、一叶莲、熊掌七(湖北)、台湾山菊(台湾), 产于湖北、湖南、广西、福建、台湾等省[1-4]。该植 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韩国、日本大陆以及琉 球群岛[5],也栽培于国内外的一些植物园和家庭中。 夏、秋季采收,全草入药,味辛、甘、微苦,性凉, 可治疗咳嗽咯血、便血、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乳
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大吴风草;基源;挥发油;萜类;抗肿瘤;抗炎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9 - 09
Advances in studie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Farfugium japonicum
3β-angeloyloxy-6β-hydroxy-8-epi-eremophilenolide ( 13 ) 和 3β-angeloyloxy-8β, 10β-dihydroxyeremophila-7(11)-en-12, 8α-lactone(14)。谢菘斐[24]对台湾 山菊 F. japonicum var. formosanum 的根以及地上部 位分别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根部位分离得到 4 个 furanoeremophilane 型 倍 半萜 类化 合 物: 10βhydroxy-6β-methoxyfuranoeremophilane(15)、furanoeremophilan-6β, 10β-diol ( 16 )、 6β-ethoxy-10β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17)和 farfugin A(8); 以及 5 个雅槛蓝烯内酯型倍半萜:farformolide B (11)、8β, 10β-dihydroxy-6β-methoxyeremophilenolide(18)、6β, 8β, 10β-trihydroxyeremophilenoalide (19)、3β-acetoxyl-8α-hydroxy-6β-methoxyeremophil-
ZHANG Yong1, ZENG Peng1, JIA Qi1, GUO Fu-jiang1, LI Yi-ming1, ZHU Wei-liang2, CHEN Kai-xian1, 2
1. Department of Phytochemistry, School of Pharmac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Tel: (021)51322451 E-mail: zhangyong109@ *通讯作者 李医明 Tel: (021)51322191 E-mail: ymlius@
朱维良 Tel: (021)50806600-1205 E-mail: wlzhu@
有关大吴风草属植物的生物学研究,目前国内 外仅见对其核形态、花粉表面纹饰以及核基因序列 的相关报道。刘建全[13]通过对南川地区大吴风草 F. japonicum 核形态的研究发现,前期染色体为中 间型,间期为复杂型,长度 3.70~2.64 μm,核型 公式 2n=60=14m+26sm+20st(4SAT),为 3A 类型。Okuno 等[5]通过对日本生长的大吴风草染色 体研究发现,其染色体减数分裂形态为 2n=60= 30II。Hajime 等[14]通过对采自日本 68 个地区 31 个县以及中国台湾 2 个地区的 190 株大吴风草样品 (包括野生和人工栽培品种)的染色体研究发现, 所有野生品种 F. japonicum var. japonicum(共计 177 株)的染色体数均为 2n=60。而橐吾属植物的 染色体基数 x=29,核型为 2A[15]。此外,刘建全 等[16]通过对大吴风草花粉形态观察发现,该植物 花粉粒呈椭圆形,具有 3 孔沟,沟短而宽,孔膜不 突出;外壁有刺状纹饰,刺渐尖;刺基部膨大;刺 间外壁光滑,具有网状纹饰。花粉粒的微观结构均 不支持大吴风草属与橐吾属近缘的观点。核基因序 列研究方面,Naofumi 等[17]采用 3 种不同的方法从 大吴风草中分离得到 8 条微卫星基因,并认为其核 基因组(nSSR)序列可用于测定该物种的基因流 及遗传多样性,并阐明大吴风草属内部种群的基因 构成。
腺炎、痈疖肿毒[2]。在日本,大吴风草的嫩叶和茎 常作为蔬菜食用[6]。此外,该植物在韩国被称作 “Yeon-Bong-Cho”,民间广泛用于治疗湿疹、咳嗽、 支气管炎、淋巴腺炎、痢疾等疾病,并具有退热和 解毒功效[7]。长期的民间临床用药显示,大吴风草 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首次对大吴风草的基源、 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其 深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1 基源鉴定 1.1 大吴风草的历史来源
·1010·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5 期 2012 年 5 月
F. grande、F. japonicum 和 F. hiberniflorum 3 个种, 其中 F. hiberniflorum、F. grande 分别为日本地方品 种和栽培种,但刘尚武[9]则建议将 3 个种合并为 F. japonicum 1 个种。国内本草学专著有关大吴风草的 记载较为混乱,这与菊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的复杂 分类系统有关。根据外部形态学的研究,长期以来, 大吴风草属被认为与橐吾属 Ligularia Cass. 近缘, 并比之原始[1,9]。千里光族作为紫菀目菊科最大的 族,包括近 120 个属、3 200 种植物。Nordenstam[10] 认为千里光族由 Blennospermatinae 和 Senecioninae 2 个亚族构成。然而,Jeffrey 等[11]将东亚地区千里 光族分为 3 个亚族:千里光亚族、款冬亚族和狗舌 草亚族。款冬亚族包括了大吴风草属在内的 13 个 属,其中款冬属 Tussilago L. 和蜂斗菜属 Petasites Mill. 早期则形成了独立的进化枝,除此以外的 11 个属被 Liu 等[12]归并为 Ligularia-CremanthodiumParasenecio(L-C-P)系统,并认为大吴风草属的发 源地位于中国中部,向东扩散至日本。 1.2 生物学特性及地域分布研究
摘 要:大吴风草为药食两用植物,长期的民间和地方用药均显示该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大吴风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
挥发油、萜类(倍半萜、二萜、三萜)、酚类、生物碱类、甾体类以及脂肪酸类等;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
抗炎、对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作用以及杀螨除虫作用。对国内外有关大吴风草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着重对其基源、化
Kim 等[7]采用 GC-MS 对韩国济州岛生长的大 吴风草花部位挥发油进行了成分研究,挥发油占 0.138% 。 其 中 挥 发 油 成 分 分 别 为 1- 十 一 碳 烯 (22.43%)、1-壬烯(19.83%)、β-石竹烯(12.26%)、 α-胡椒烯(3.7%)、甲苯(2.96%)、γ-姜黄烯(2.86%)、 吉马烯 D(germacrene D,2.69%)、1-癸烯(2.08%)、 邻 苯 二 甲 酸 二 乙 酯 ( 1.56% )、 雅 槛 蓝 油 烯 (eremophilene,1.21%)、α-石竹烯(α-caryophyllene, 1.20%)、香桧烯(sabinene,1.03%)、石竹烯氧化 物(caryophyllene oxide,0.91%)、α-蒎烯(α-pinene, 0.90%)、β-荜澄茄苦素(β-cubebene,0.90%)、β芹 子 烯 ( β-selinene , 0.62% )、 α- 衣 兰 油 烯 (α-muurolene,0.54%)。以上 17 个化合物的总量占 总挥发油的 78%。 2.2 萜类 2.2.1 倍半萜 大吴风草植株中含有多种类型的倍 半萜类成分。Hajime 等[18-20]从大吴风草中分离得到 7 个新的呋喃骈雅槛蓝烷(furanoeremophilane)型倍 半 萜 , 分 别 为 : 3β-angeloyloxy-9-senecioyloxyfuranoeremophilane(1)、3β-angeloyloxy-9-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 ( 2 )、 3β-angeloyloxy-furanoeremophilane ( 3 )、 6β-senecioyloxy-10β-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 ( 4 )、 6β-senecioyloxy-furanoeremophilane(5 )、3β-angeloyloxy-10β-hydroxy-9βsenecioyloxy furanoeremophilane(6)、3β-angeloyloxy10β-hydroxyfuranoeremophilane(7),以及 2 个新的 benzofuranosesquiterpenes 型倍半萜,大吴风草素 A (farfugin A,8)和大吴风草素 B(farfugin B,9)。《中 华本草》和《中药大辞典》中均记载大吴风草根茎 部位含有大吴风草素 A、B[3-4]。
中草药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 43 卷 第 5 期 2012 年 5 月
·1011·
Ito 等 [21-23] 先 后 从 F. japonicum var. formosanum、大吴风草和 F. japonicum var. luchuense 中分离得到 5 个雅槛蓝烯内酯(eremophilenolide) 型倍半萜,分别为 farformolide A(10)、farformolide B(11)、3β-angeloyloxy-8-epi-eremophilenolide(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