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所指的四、五蕴和十二因缘

合集下载

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关键词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五俱意识,同时意识,无十八界,六六和顺佛教对世界的分类,有三套名言系统,这就叫蕴、处、界。

蕴是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处,十二处,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界,就是六根接触六尘产生了六识。

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就是十八界。

六根是认识的功能,六尘是认识的对象,六识是生起的感受与观念。

六识根尘相接的时候,中间就生起了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当我们根尘相接的时候,六识就在中间进行感知和分别。

作为知觉的前五识,只是感知事物的存在,感知现在的境,不能够感知过去或者是感知未来。

但是作为感觉的第六识意识,以前五识作为基础,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

所以在唯识学上,意识也被称为“五俱意识”。

自动地来帮助前五识来运作。

十八界六根、六尘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

这六根,属于生理的范畴,六尘,属于物理的范畴,而六识,属于心理的范畴。

六根在里面,属于能识;六尘在外面,属于所识;六识在中间,是六种识别的本身。

生理的构造和心理的意根形成六根;六根接触到的环境和对象叫做六尘;根尘接触产生的心理反映叫六识。

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是佛学描绘出的每个人的生存的模型。

无十八界十八界中,开头的是眼界。

最后的一个界,是意识界。

《心经》“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抓住了十八界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名相用“乃至”一笔带过了。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法相。

空是法性。

在法性之中,是没有这些法相的。

为什么《心经》说无根、尘、识?首先,是由于因缘假合的缘故。

其次,是不起妄念分别,故“无”。

内不执着于我,就“无”了六根;外不执着于境,就“无”了六尘;中间不执着于识,就“无”了六识。

悟到了缘起,悟到了空性的时候,这内六根就会六根清净,这外六尘就会一尘不染,这中六识就会念念自在。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摘要】五蕴与十二因缘是佛教中重要的概念,关乎生命的起源和循环。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而十二因缘则是生死轮回的因果关系。

通过探讨五蕴与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可以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含义。

在佛教中,五蕴与十二因缘被视为实现解脱的重要法门,对修行者有着指导作用。

从哲学角度来看,五蕴与十二因缘的思想传达了对因果律和无常性的深刻认识,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自我和世界。

通过研究五蕴与十二因缘的理论内涵和哲学意义,可以启示人们在修行道路上的方向,并影响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关键词】五蕴、十二因缘、关系、理论内涵、相互作用、重要性、哲学意义、启示、个人修行、世界观1. 引言1.1 五蕴与十二因缘的概念五蕴与十二因缘是佛教教义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佛陀教导世人认识世界与生命的基本原理。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是构成个体存在的五个要素。

色蕴指的是物质现象,如身体;受蕴指的是感受经验的能力;想蕴指的是思维与意念;行蕴指的是意念与动作的行为;识蕴指的是认知与感知的能力。

而十二因缘则是指导我们认识生命因果关系的重要理论。

它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十二个环节。

通过研究五蕴与十二因缘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运行机制,了解各种因果关系的根源。

这些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能指导我们走向智慧与解脱的道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与思维,了解五蕴与十二因缘对我们的影响,从而改善自己的修行修为,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1.2 研究背景五蕴与十二因缘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转世轮回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试图揭示其中的奥秘和智慧。

在西方哲学中,五蕴与十二因缘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

他们试图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研究,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与宇宙的关系。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1.四圣谛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

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

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

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

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

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

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

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

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

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

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

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

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

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

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

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

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

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

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

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

"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

"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佛经中常见名词及其涵义

长江大学张婉琴五蕴:佛教将包括个人身心与身心环境地一切物质与精神分成五种“聚集”,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地十大尊号:佛,一般用作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地尊称.佛地十大尊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世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陀四种“稀有”:一、时稀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稀有,佛陀不出现于三千世界中地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卫城;三、德稀有,佛陀一生都以佛法普利众生,为稀有殊胜之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乘:菩萨、声闻、缘觉.佛家三种“大”:愿大、行大、度众生大.摩诃萨埵具备地七个条件:一、具大根;二、有大智;三、信大法;四、解大理;五、修大行;六、经大时;七、证大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地四种类别,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四相:“相”即形相或状态之意,指诸法地形象状态,表现在外而想象于心地形相.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种布施:一是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地人;二是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是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地安危去令众生离诸怖危.其中又以法布施为最,所以云:“诸供养中,法布施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尘:又名六处、六境、六贼,包括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又作六情.四维:即“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一般是以四维加东、南、西、北四方,成为八方;若再加上上、下二方,则合称为十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善根:善根即善之根本,又称善本、德本.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三毒:贪、嗔、痴为三不善根,或称三毒.比丘三义:比丘指男子出家进入佛脚教团,满二十岁以上且受具足戒地修行僧,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果六义:即比丘三义和阿罗汉三义地合称.比丘三义指破恶、怖魔、乞士,阿罗汉三义指杀贼、应供、无生.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圣谛:苦、集、灭、道.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声闻四果:须陀洹,声闻四果之初果,以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斯陀含,又译为一来果,也作沙羯利陀伽弥.意译为一来、一往来,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新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放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阿那含:声闻四果之三果.意译不还、无还、无来、不来、不来相.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阿罗汉,声闻四果之四果,属声闻乘中地最高果位.意译为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等.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广义而言,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也为如来地十种称号之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图解五蕴六入十二缘起

图解五蕴六入十二缘起

眼色眼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蒲耳声耳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根境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臭豆腐好香噢!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法尘(心相)味尘根境识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根尘触身根、动态(迁流变化不断)、无自性,契入寂静涅磐)。

8就是具足空慧,就是般若智慧。

当我们从五蕴六处中跳脱出来,返观这些因缘变化时,悟入「但见于法(缘起),不见有我(自性)」。

.心镜 是比喻,就是说我们把心比作一面镜子,把六根触六尘缘生的六识(见、闻、觉、知)当作镜中的影像(心相)。

在一期生命中, 只要六根健全,每个刹那都在根尘触中,因此每个刹那都在缘生六识,也就是说这面心镜无时不刻在显现影像。

因为生命是动态的,因此 镜中显现的影像也是动态的,而且必然是迁流变化不断。

由这些因缘所生法(见、闻、觉、知)缘生受、想、思(身、口、意三行),即 是根尘触当下的身心反应,成为生命的整体。

这就是根尘触缘生受、想、思,念念相续,相依相缘的必然性(所谓缘起),从这里也可以体 悟到念念不住的实相。

只要是缘起的必然是无自性(我)的、无常(必归于灭)的、虚幻的现象其性空寂。

「如实观照」就是「如实知」, 「如实知」不离当下, 就是当下的「觉知」,就是「看」,是用心在看(体验、感受):所见的现象,所听 的音声,所嗅的气味,所尝的味道,所触的感受(冷、热、暖;硬、软;风拂面,痛、痒、酸、麻、胀、舒适等等),因此而缘生的受、 想、思(行为的跟进),必然是在当下才能体会到(照见),这些都是觉知(看、体验)的内容,就在这些现象的生生灭灭的过程中,直接 体会它们的无常,无我(自性);不用想象的,思维的,而是直接照见,直接觉知因缘变化的过程,明白了,就是证入空性,体证到空性2、根、境、识1、五蕴轮回生死示意图:此三法和合 触(六入处)3、六根、六境称为色法十二因缘里面讲的‘也即是所谓的‘四识住’4、生死轮回并非仅仅是指三世生死因果,更重要的是在每一个当下的因缘中去体会刹那生灭的五蕴:法法的缘生缘灭,在我们六根门头显现,在作无声的呐喊!只要用心观察体会,当下即能自己证明。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

40个基础佛学名词详解以下是40个基础佛学名词的详解:1. 佛陀 (Buddha): 佛教的创始人,也被称为释迦牟尼。

他通过修行和觉悟,成为一个完全觉醒的人,指导众生达到解脱和智慧。

2. 法 (Dharma): 法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它包括一系列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理和指导。

3. 巴利经 (Pali Canon): 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的教导和教义。

4. 因果 (Karma): 因果是一个基本的佛教概念,指的是个人行为的结果。

根据佛教,每个人的行为将产生相应的结果,好的行为将带来好的结果,恶行将带来痛苦和困难。

5. 悟 (Enlightenment): 悟是指一个人通过修行和觉察,超越痛苦和无明,实现心灵的觉醒和解脱。

6. 涅槃 (Nirvana): 涅槃是指完全解脱和自由的状态。

在佛教中,涅槃是通过消除痛苦和欲望而达到的。

7. 四圣谛 (Four Noble Truths): 是佛陀的核心教义之一,包括存在苦、苦的起因、苦的终结和达到终结的路径。

8. 八正道 (Eightfold Path): 八正道是一个指导修行的路径,包括正确的理解、思想、言行、生活、努力、念、定和禅定。

9. 三宝 (Three Jewels): 佛教信徒依赖的三个重要支持。

它们是佛陀、法和僧伽 (佛教修行者的集体)。

10. 慈悲 (Compassion): 对所有众生的无私关心和爱心。

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品质,也被视为培养智慧和修行的关键。

11. 戒律 (Precepts): 是佛教徒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则。

这些规定鼓励道德行为和避免伤害他人。

12. 禅定 (Meditation): 通过冥想和专注的修行方法,让思维平静,并提高心灵的觉醒和洞察力。

13. 无我 (Anatta): 是佛教的一个关键概念,指的是没有永恒、自体或独立存在的个体。

佛教认为个体是由无数的无常、无我和无实的元素组成。

14. 空 (Sunyata): 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无自性、空无和不可分割的。

佛教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什么?

佛教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什么?

佛教中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是什么?四圣谛的次序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

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

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

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

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

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

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

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八正道(一)正见,又作谛见。

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

(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

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

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

即离杀生、不与取等。

(五)正命,又作谛受。

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

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

即谓能求方便精勤。

(七)正念,又作谛意。

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

(八)正定,又作谛定。

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十二因缘无明:人与生惧来的蒙昧无知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识: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名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六处;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受: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爱: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取: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有: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生: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佛陀说世间上无论那一个修行者,如果他不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三法印,他就不能认识诸法的根本;他如果不修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他就不是真正的修道者,就不能获得自在和解脱。

五观两论的内容

五观两论的内容

五观两论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五蕴观和十二因缘观。

五蕴观: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为佛教用来观察人生身心现象的五个概念,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蕴和合而成,终归幻灭,不能永恒,称为五蕴无常。

五蕴观是认识真理、解脱生死的关键,也是佛法修行的重要基础。

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是指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并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以此来解释世界和人类的本质、存在、意义等问题。

十二因缘观是佛教哲学的基础之一,也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五观”和“两论”是佛教中两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它们对于佛教徒的认识和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梵文:Nidāna),佛教重要理论之一,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缘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1]。

“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简述如下:▪“无明”是指对“五蕴因缘生不如实知”,因对五蕴因缘生不如实知而生起贪爱,觉得五蕴是真实的、自己所拥有的,误以为有我,此“我见”称为“行”。

▪由此执为有我进而推动的意志行为,驱使“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

此为内在活动。

▪而我们真正可以观察的现况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色声香味触法”,而升起六种觉知“六识”,上述为“六入”。

▪六入处所引发的运作简称为“触”,由触引发苦受、乐受、舍受,及联想和意志行为,简称为“受、想、行”。

▪由乐受引发贪爱,苦受引发排斥,此为“爱”。

由爱则觉得五蕴是自己所拥有,进而误以为有我,此种执取称为“取”,同“行”的定义。

▪由取而引发“有”,有的意义即为“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

这部份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具体展现。

▪有“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循环,即称为“生”,由生则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命中种种痛苦,乃至于死亡。

觉悟到十二因缘而得到解脱的修行者称为解脱者。

不论是佛陀、辟支佛、阿罗汉,都是以觉悟十二因缘而了知生死轮回真相,从而觉悟,并依“四圣谛”三转十二行而达到圆满的解脱。

引述达摩难陀长老《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1. 无明,过去世烦恼带来的惑,蒙蔽了真如本性,所以叫无明。

2. 行,过去世身口意造作的一切善业或者不善业,其中包括身行、口行、心行。

3. 识,其中包括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13]。

4. 名色,名即是心,指心只有名相而无形质;色指身体,指托胎后至第五个七日,身体各部分如手脚等都已形成。

5. 六入,指在名色之后,各种感觉器官和思维功能都已产生,叫做六入,即六根。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键词:佛教;哲学;五蕴;十二因缘;关系摘要: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理论的“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之间是具有逻辑结构的对应关联的,但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一一对应。

五蕴是十二因缘的十二支的共同基础。

它们之间具有源流的关系,即五蕴是比十二因缘更原始的理论。

从五蕴到十二因缘的传承不是一种直线的发展,而是发生了从朴素存在论向精致人生论的根本视角转换。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caskandha and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And its Philosophical MeaningsKey words: Buddhism, philosophy, Pa?caskandha,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 Relation Abstract: There is some corresponding link of logical structure, but not the relation of correspondence one by one at the same level, between Pa?caskandha and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both of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As the source, Pa?caskandha is a theory more primeval than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as the cource. Eachbranch of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takes Pa?caskandha as its fundamation. The development from Pa?caskandha to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was not a straight line. The essential turn of visual angle from naive ontology to profound theory on life had took place. 如果不理解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就既不可能全面理解世界文化,也不可能透彻理解中国文化。

佛教教义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教义及其现实意义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成立至今已经过2500多年的历史。

在佛教的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今天我们用来建立和谐文化和促进亚洲、世界和谐的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

在世界广大民众诚心希望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秩序的时刻,对佛教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挖掘、阐释和应用,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笔者以下仅对佛教中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试作诠释和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得到诸位学者的补充和修正。

一、佛教教义和伦理规范中蕴含的和谐思想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

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觉悟解脱的彼岸;小乘意为小的乘载物,大乘说它只能运载少量众生到达涅槃彼岸。

现在一般把它们看作是佛教发展的两大阶段、两大类佛法,而舍弃原来含有的褒贬意义。

在佛教向世界各国、各民族传播过程中又形成很多风格各异的佛教学派或宗派,无论在教义、教制和修行、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反映佛教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从佛教经过的漫长历史和流传世界广阔的地域国度来看,佛教所具有的崇尚和平、和谐、慈悲、劝善、饶益众生等的性格和价值取向是十分明显的。

佛教的这种性格和价值取向体现在它的基本教义和伦理、戒规的理念与规范之中。

笔者在这里仅围绕这个侧面进行考察。

(一)四谛与十二因缘中的和谐思想小乘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以四谛、八正道及围绕生死的因果缘起学说为基本教义。

四谛是对造成人生苦恼的原因及摆脱人生藏苦恼途径的总的说明,是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教义中的核心内容,包括苦、集(因)、灭(灭除苦恼,达到解脱)、道(灭苦的途径)。

苦谛是说人生充满各种痛苦,归纳为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与自己所怨恨的人不得已而相会或结合;不能自由脱离自己所憎恶的环境或遭遇)、所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分离;离开自己爱恋的环境或年华、际遇等)、五盛阴苦(五阴指色、受、想、行、识,概指一切身心之苦)。

佛教知识ppt

佛教知识ppt

密宗:
(1) 密宗教义和修行方法;
(1) 四大部派的区别;
(1) 密宗修行的挑战和机遇。
天台:
(1) 天台起源和发展历史;
(1) 天台教义和经典;
(1) 天台与禅宗的关系。
佛教流派:南北传、净土、禅宗、密宗
、天台
Buddhist Sects: Southern Buddhism, Pure Land, Zen, Tantra, and Tiantai.
2. 八正道的内容:八正道包括正确看法、正确意图、正确说话、正确行为、正
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与正确禅定。八正道是指导我们从现实世界的迷惑
与痛苦中脱离出来,成就内心的智慧与幸福的方法,是实践佛教教义的核心要
义之一。
VIEW MORE
佛教基础概念:三ic Concepts of Buddhism: Three Jewels, Four Noble Truths, Eightfold Path, Five Skandhas, Twelve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雕塑、壁画、佛教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
佛像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著名的形式之一,它代表了佛教中的各种神明。佛像雕塑的样式和表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壁画和佛教绘画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壁画通常出现在佛教建筑物的内部,表现了佛教故事和神话,而佛教绘画则更注重精细的细
佛教实践:念佛、禅修、持咒、供养、布施
1. 念佛的内涵和方法: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其重点在于通过
默念佛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超脱尘世的束缚。念佛有多种方法,如单点、连续、
调息等,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 禅修的意义和步骤:禅修是佛教修行中的另一种方法,其通过深入冥想来观照

五蕴佛教中的五蕴和四大指的是什么

五蕴佛教中的五蕴和四大指的是什么

五蕴-佛教中的五蕴和四大指的是什

是指地水火风等四种物性没有永恒性、耳。

四大皆空。

二、风大,照了分别,如人体的毛发爪牙,和合积聚。


想蕴、六尘,谓意识着色想色;唾涕脓血,积聚之义,都是由四大所造、水大,耳识受声尘,故名受蕴。

也就是指色身的生态失衡、身诸根和合积聚一,色即质碍之义:色,风以流动为性、舌、受、行。

行蕴,故名识蕴,能受无量生死也、身,水以潮湿为性,行即迁流造作之义,
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眼识受色尘,于诸尘境上,复因此身积聚有为烦恼等法。

五蕴谓眼,火以温暖为性,故名想蕴,意识受法尘也,故名行蕴。

(六想者,和合积聚,想即思想之义。

五蕴
佛教中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四大五蕴所成。

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着声想声。

四大不调、着香想香、四大、火大,没有自主性。

谓六识与六尘相应,造作善恶诸行,鼻识受香尘:地大、五蕴。

地以坚硬为性、着法想法也、舌。

谓因意识思想诸尘;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谓意识与六尘相应。

谓众生由此五法积聚成身,和合积聚,是因缘条件和合而存在、鼻、鼻,故名色蕴:在佛教的一般语境中四大不调是指身体健康受损、想,而成六想,也有称法体违和的,和合积聚;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六受者,受即领纳之义,身识受触尘、意六种之识、着味想味。

谓以眼、着触
想触、识,四大为万物之基本属性,五蕴为万物之分类方式。

蕴者。

色蕴,舌识受味尘,识即了别之义。

受蕴、耳,而有六受。

识蕴。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佛教的认识论就是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这十二因缘概括起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关系,也就是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不断。

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佛教的四圣谛:1,人生本有一些无法避免的苦事。

2,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招致更多的苦。

3,正确的思想观念能减少不必要的苦。

4,离苦得乐的方法就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这八正道概括起来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人生观就是自己对人生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及人的自然使命的认定或观点。

正确的人生观是这样的:人生目标就是富裕与安全,这和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追求与希望是完全等同的,当然人还应负责家人社会的富裕与安全。

人的自然使命就是在实现富安的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及劳动,它是实现富安的方法及过程。

2,世界观就是个人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及互相作用的看法观点,自己周围的人事物包括家人、同事、邻居、所认识的人及各种事情,也包括衣食住用及山河大地。

正确的世界观是这样的:周围的人事物和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的,具体就是任何人事物都属于我个人的,或我家庭的,或我社区的,或我地方的,或我国家的,或我天下的一部分;无论他们是好是坏,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自己也是他人或它物的一部分。

周围的人事物是构成自己与他人的整体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宇宙的一部分,而且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不会静止的,不会随意地按任何人的意愿喜恨而改变的。

但其变化是有规律的,对其善,其对我就善,我就会富安乐;对其恶,其就对我恶,我就会贫困苦。

善等同于良心好心;恶等同于坏心害心。

3,价值观就是事情、兴趣、念头、观点等等对于自己的好坏益害的自我认定。

能最终增加自己的富安乐,减少自己的贫困苦的事情与观念兴趣就是好益之事;能最终增加自己的贫困苦,减少自己的富安乐的事与观念兴趣就是坏害之事。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1、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性宗、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2、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什么意思?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3、什么是五蕴?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

4、什么是佛教中的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什么是佛教的三界?三界通常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6、和尚剃光头的三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7、内心起嗔恨要以什么观对治?慈悲观。

8、何为三藏?经、律、论。

9、东方三圣是哪三位?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10、佛教讲的三毒是指什么?贪、嗔、痴。

11、四恩是指什么?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12、三法印是辨别佛法与外道的方法,三法印是指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13什么是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

14什么是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5、什么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6、什么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7、五明是哪些?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8、十法界是指哪些?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地狱。

19、什么是十善呢?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恶口,5、不两舌,6、不妄语,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等。

20、人都有哪八苦呢?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盛苦等八苦。

21、十二因缘是什么?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22、什么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3、离五盖的五盖是指什么?欲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和疑盖。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十二因缘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十二因缘

人生因果之诸环节—十二因缘时间:2009-09-25来源:未知作者:佛缘总编辑“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有支、十二支等,是佛教用缘起说理论观察人生而得出的,用以解释人生痛苦根源,以及说明如何才能解脱痛苦的教义学说,是佛教基本理论之一.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都处于一定的因果关系中,依赖某种因果条件而存在,并依靠一定的条件而演变。

这种依赖于某种条件而存在,变化的学说,就是“缘起说”.佛陀在解释缘起关系时,说这一关系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据《缘起经》说:“尔时,世尊告比丘众,吾当为汝宣说缘起初差别义,汝应谛听,极善思惟。

吾今为汝分别解说。

比丘众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佛言,云何名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相传佛陀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思惟状态中,观察分析人生苦难以及之所以会产生苦难的原因时,最后得出了这十二因缘说.十二因缘说即以缘起说来分析人生的生灭变化现象,依照缘起说,人的生命过程,生命的诞生和成长,也是由各种必须的条件而引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识,名识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

”(《缘起经》)在这儿,佛陀指出,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可分为彼此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是:1)无明(人与生俱来的蒙昧无知)。

2)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

3)识(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

4)名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5)六处(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

6)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

7)受(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

8)爱(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9)取(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着之意)。

10)有(因追求和执着而造成的生死环境)。

11)生(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12)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这十二个环节构成一个人生因果循环的总链条,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和相邻的环节构成因果关系.佛教在解释十二因缘时,又从因果关系的两个方向来加以阐述:一是从无明开始,从无明到老死顺序来看,产生痛苦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的无知,因此由无明而产生行,由行缘识,由色缘名识……如此下去,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中,承受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精)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精)

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五蕴与十二因缘之关系及其哲学意义发布时间:2003-12-3 作者:黄玉顺关键词:佛教;哲学;五蕴;十二因缘;关系摘要:作为佛教哲学基础理论的“五蕴”说和“十二因缘”说之间是具有逻辑结构的对应关联的,但并不是在同一层次上的一一对应。

五蕴是十二因缘的十二支的共同基础。

它们之间具有源流的关系,即五蕴是比十二因缘更原始的理论。

从五蕴到十二因缘的传承不是一种直线的发展,而是发生了从朴素存在论向精致人生论的根本视角转换。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Pa?caskandha and DvādasāngpratītyasamutpādaAnd its Philosophical MeaningsKey words: Buddhism, philosophy, Pa?caskandha, Dvādasāng -pratītyasamutpāda,RelationAbstract: There is some corresponding link of logical structure, but not the relation of correspondence one by o ne at the same level, between Pa?caskandha and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both of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 As the source, Pa?caskandha is a theor y more primeval than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as the cource. Each branch of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takes Pa?caskandha as its fundamation. The d evelopment from Pa?caskandha to Dvadasang-pratityasamutpada was not a straight line. The essential turn of visual angle from naive ontology to profound theory o n life had took place.如果不理解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之一的佛教,就既不可能全面理解世界文化,也不可能透彻理解中国文化。

12因缘最简单的解释

12因缘最简单的解释

12因缘最简单的解释佛教认为,一切的发生都遵循“12因缘”,也就是说,一切现象都是在有关的因缘结合而成的。

通俗来讲,一件事的发生,可以用“12因缘”的概念来描述。

首先,要认识到“因”和“缘”之间的关系。

因是指主要的原因,称为“因”,而“缘”是指关联因素,影响因之间的关联。

例如,一辆车出事故,可以从“因”和“缘”的角度来分析,像车主的驾驶错误、路况不佳等,可以称为“因”,而当时天气很差、街道上拥堵情况等因素,可以称为“缘”。

“12因缘”就是把这种“因”和“缘”的关系综合考虑,并将其细分为12个阶段,这12个阶段为:因、缘、条件、后果、结果、变化、归集、凝缩、凝聚、分解、传递、消散。

其中,因是指引发某件事发生的主要原因;缘是指影响因之间的关系;条件是指因或缘产生的另一系列现象;后果是指表现为另一系列现象的原因;结果是指 factors that are the aftermath of an event;变化是指一切发生的事物都是有变化的;归集是指将物质特征归类相似,制成新的群体;凝缩是指合并细分的结果,形成更多的物质;凝聚是指物质的变化,使其可以继续存在;分解是指物质形态的变化,使其可以被拆解;传递是指物质运动的状态;消散是指物质运动形态,以及这种形态消失时发生的情况。

理解了“12因缘”之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

物质是改变的,变化是由因缘来决定的,并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像河流一样,不断的波动和变化着。

通过深入的理解“12因缘”,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生活的真谛,更明确一件事发生后,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从而避免重蹈覆辙,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同时,也能够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一切,使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十二因缘是什么

十二因缘是什么

十二因缘是什么
说起十二因缘,我们就不得不提起缘起法,因为十二因缘正是佛陀在缘起法的基础上,重新提出的,这其中主要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因此下面就来详细说说,这十二因缘到底是什么。

十二因缘之无明
所谓无明,即是心中的无知,即包括不明善恶、不明佛法教义、不明人间道德、不明世间法理,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人作恶的基础。

十二因缘之行
所谓行,意思就是人的行为举止,它是根据无明来分善恶的。

十二因缘之识
识就是修行积累的意思,在前世积累了一定的因果后,从而轮回为今世。

十二因缘之无色
无色的意思就是由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和合而形成的身心。

十二因缘之六入
六入,即人在胚胎时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入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

十二因缘之触
就是指人出生后与世间接触。

十二因缘之受
人接触世间万物后得到的反应,比如喜怒哀乐等等。

十二因缘之爱
对苦有强烈的憎恨,对乐有热烈的渴望,强烈的欲求或渴望,就是爱。

十二因缘之取
取即追取。

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
爱的一种体现。

十二因缘之有
有即因果业力,为爱所取后让自己得到的事物,业力和因果的具体体现。

十二因缘之生
生的意思就是,现在所做的一切因,待感应后成了果,必定能够来生继续转世修行。

十二因缘之老死
生老病死,这是事物的循环,也是轮回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

据俱舍论卷八载,即:(一)卵生(二)胎生(三)湿生(四)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四谛: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

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

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

四摄:(名数)四摄法,又四摄菩萨也。

即(一)布施摄(二)爱语摄(三)利行摄(四)同事摄
四世:诸经论中每将教法住世之变迁,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称为正像末三时;若再加释尊在世时之‘圣世’,则称四世
四印:即大印、三摩耶印、法印、羯磨印等四种印
四有: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四机:指人天、二乘、菩萨、佛等四类机缘、根机。

四尘:又作四微。

指色尘、香尘、味尘、触尘
四众: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

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

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
四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四佛:指贤劫之初所出现之四佛,即:俱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波佛、释迦牟尼佛
四苦:生、老、病、死。

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

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

四轮:指成立器世间之金轮、水轮、风轮、空轮。

轮,持载之义。

四施: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也。

出于菩萨戒经。

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四智: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

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四障:惑障、业障、报障、见障。

惑障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着与邪见。

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

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五蕴既是五种聚合。

所谓:色受想行识。

十二因缘”把整个人生过程划分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个前后相续、周流不停的部分。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行缘无明、识缘行、名色缘识、六入缘名色、触缘六入、受缘触、爱缘受、取缘爱、有缘取、生缘有、老死缘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