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比较讲义之--佛教篇

合集下载

佛教知识简介

佛教知识简介

佛教常用称谓、礼仪、佛事活动和节日
佛教常用称谓:主要有和尚、僧人、 法师、住持、居士等。居士,指受过 “三皈依”和“五戒”,是在家佛教徒 佛教常用礼仪:合十,又称合掌, 即左右合掌,表示由衷的敬意,它是佛 教徒最为普通常用的礼节。顶礼,即五 体投地,为佛教徒拜佛最尊敬的礼节。
佛教常见的佛事:水陆法会、众姓 道场、增福延寿道场、焰口施食、忏 法等。水陆法会,亦称水路道场,是 中国佛教最为隆重的佛事活动。 佛教的节日:四月初八,佛诞生日; 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
佛教寺院与佛塔
佛寺最早的形态是石窟寺,简 称石窟,源于印度。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寺逐渐和 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发展成为中 国式的寺庙建筑。就建筑单体而言,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伽蓝七堂”即七种不同用途的 佛教建筑,包括山门、佛殿、法堂、 僧堂、厨库、浴室、西净(厕所)。

2、三方佛又称横三佛,是指按地域 空间分布而同时存在的三尊佛,即中 尊娑婆界的释迦牟尼、左尊东方净琉 璃界的药师佛、右尊西方极乐世界的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为文殊 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三者合称 “释家三尊”。药师佛的左胁侍为日 光菩萨,右胁为月光菩萨,

3、三世佛又称竖三佛,是指依三者合称 “东方三圣”或“药师三尊”。阿弥陀佛 的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 三者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时间轮回流转而相继存在的三尊佛,即中 尊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左尊过去世燃灯佛、 右尊未来世弥勒佛。 佛教认为,世界有周期性的轮回生灭,每 经过128亿年就要毁灭一次。
汉语系佛教传播三阶段
译传阶段(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创立时期(隋唐时期) 佛教理论已摆脱汉文译经的束缚,发展成多种独立 的体系,创建了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 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等八大佛教宗派。 融合阶段(宋元明清时期) 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的趋势,该阶段主要流行 禅宗和净土宗。

宗教知识:佛教派别

宗教知识:佛教派别

佛教派别: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

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

佛陀去世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原始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的理解不同,发生分裂,进入部派佛教时期,主要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南传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诸派,盛行于斯里兰卡,并传遍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

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

主要有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三大派别。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

南北朝时佛教已遍布全国,出家、在家佛教徒数量增加很快,如北方的长安僧尼过万,南方的建业(今南京)有佛寺数百座。

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

云南。

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人口700多万。

中国南传佛教即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截止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约有信徒100多万。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

佛教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 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 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 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 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家家阿弥陀,户 户观世音。’正是忠实的写照;而佛教的哲 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 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 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 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 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 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 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 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佛是人而不是神 佛是真平等者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没有排他性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取律的律法举七五在佛 材与渊由,行叶百阿陀 诸经源优即第岩阿阇入 多为,波是一,罗世灭 相同即离经次以汉王后 同一导诵,结大会绝, 。渊源出由集迦聚对第 源于。阿。叶于保一 ,此阿难这为王护个 故时含诵时首舍下夏 其。经出的,城,季 , ,
返回目录
佛心慧语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 人,弄得痛苦不堪。
返回目录
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 传入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 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 佛教 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 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 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 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 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佛教的基本义理

佛教的基本义理
1、蓝毗尼园(尼泊尔)佛祖释迦牟尼诞生地。
2、菩提伽耶(印度)。佛祖释迦牟尼佛悟道成佛处。
3、鹿野苑(印度)。佛祖释迦牟尼最早传教处。 4、拘尸那迦(印度)。佛祖释加牟尼圆寂地。
佛教教旗
美籍波兰人奥尔高特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的六种光色 设计而得,六种光色为蓝、黄、红、白、橙及前五色的混 合色。其中,横的表示全世界人类的和睦相处,纵的表示 世界的和平。
南传佛教教礼: 一、礼佛:入佛寺、禅修中心、精舍、塔,应至佛殿礼拜, 行合掌礼或三拜礼,平时见到供奉的佛陀塑像,应在适当 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礼。虔诚的佛徒有时遥见寺、 塔即行合掌礼。礼拜时,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不用起身。 礼拜时,可默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三归依、或忆念佛陀的 九个名号,或祝福一切众生皆得离苦得乐。若绕佛,应右 绕而行。
禅思禅悟
人们常因为功利心而疲于奔波,其实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 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 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才能活得更轻松。
佛教四大菩萨
四大菩萨象征四种理想的人格,即:愿、 行、智、悲。 愿:象征愿力的是地藏菩萨
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征实践的是普贤菩萨
智:象征智慧的是文殊菩萨
悲:象征慈悲的是观音菩萨
佛教三宝
佛宝(圆成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宝(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 经、八万四千法门) 僧宝(佛教法如实修行、弘扬佛法、度 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佛教的简介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创始人:悉达多·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 其意是"释迦族的圣人"。 起源:(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即今尼泊尔境内。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第五章第三节佛教。ppt

敦煌莫高窟的唯一绿洲------月牙湖。
关于禅宗
佛教的中国化,其标志是中国式 丛林的出现。
到唐代,中国的佛教教派有十大
宗,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禅宗。
禅宗的创始人是六祖慧能。禅 宗的佛学思想主要有: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所 谓“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
“定无所入”:坐禅不是唯一 的修行方法,只要心不散乱,各种 形式均可。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写什 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 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 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 这歌便名《好了歌》。
普贤菩萨:德性的代表。峨眉山是他的道场。 此为雪后金顶上的华藏寺。
峨眉山的云海
峨眉山金顶
峨眉的云具有独特的魅力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化身。普陀 山是她显灵说法的道场。此为1977年开光 的观音塑像。高33米,面部用金6500克。
中国当代最大的人造佛像在海南三亚
地藏菩萨:是大愿菩萨,即尽孝道、担 苦难、除疾病。在中国下层中信徒最多。 道场在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故 名。位于安徽青阳县。
“无念为宗”:成佛的根本方法 是没有妄念、杂念。 “顿悟”:只要一念与佛法应, 就可成佛。是讲成佛的速度的。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为宗旨。把深奥的佛学 经论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哲学”。
这在中国宗教史上堪称是一场 意义深远的革命。 唐代以后,本土化了的中国佛 教---禅宗开始向外传播。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第五章 中西宗教比较

佛教体系介绍

佛教体系介绍
• 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是中国佛教中的第三位重要菩萨,代表愿行。他通常被描 绘为一位老妇人形象,身着黄色或红色的僧侣服装。地藏菩萨在中国也有着广 泛的道场和寺庙,如安徽的九华山和江苏的无锡灵山大佛。他被认为是愿行的 象征,特别是在拯救受苦的人们免受苦难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罗汉与护法神
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是摩诃迦叶、阿难、舍利弗、 目连、须菩提、富楼那、摩诃迦旃延、阿那律陀、优 波离和罗睺罗。他们都是得道高僧,在佛教中有着重 要的地位和影响。每人在佛教中都有独特的贡献和成 就,如摩诃迦叶擅长禅定、阿难以记诵佛典著名、须 菩提以善说般若波罗蜜闻名等。十大弟子在中国也有 着广泛的道场和寺庙,如浙江的灵隐寺和广东的南海 灵鹫山等。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中国佛教中最为知名的罗汉之一,他们分 别是:宾头卢尊者、迦诺迦跋厘惰尊者、罗怙罗尊者 、优波毱多尊者、阿氏多尊者、大频那夜尊者、宾度 罗跋啰惰尊者、那伽犀那尊者、因陀罗保尊者、蜜多 陀喇尼尊者、阿蜜里多尊者、室利戌驮那尊者、那翅 健陀尊者、
03
中国佛教文化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01
建筑艺术
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对东南亚地区的佛 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柬 埔寨和泰国等地区的佛教文化都 受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影响。
印度地区
中国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印度地区 的佛教文化,例如印度尼西亚等 地区的佛教文化都受到了中国佛 教文化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教为主。
南传佛教的寺庙建筑和佛教文化 保留得比较完整,是中国少有的 保留完整的小乘佛教文化的地区
之一。
南传佛教的修行方式和理论体系 比较简单,包括念咒、诵经、吃 素等方面,但是强调内心修行和

中国四大宗教之佛教

中国四大宗教之佛教

导游基础第五单元中国四大宗教考纲解读1.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2.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3.佛教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中国的主要派系。

4.佛教教义,经典,供奉对象。

5.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主要布局,佛教常用礼仪6.佛教名山。

知识点一:中国宗教的概述及宗教政策。

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大致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信仰藏传佛教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裕固族,藏族。

信仰大乘佛教的数民族有白族、壮族、布依族、侗族、畲族、纳西族、彝族、羌族、满族、朝鲜族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少数民族有傣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等。

信阳东正教的少数民族有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对宗教的国家,宗教信仰具有民族性和实物性的特点。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是外来宗教,一经转入,便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宗教。

它们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一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宗教”一、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二、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是:1、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无神论和有神论的自由。

2、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国家保护一切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正常宗教活动。

3、各宗教一律平等,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4、我国实行政教分离原则。

5、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知识点二:佛教的创立、发展过程。

知识点分析:一、佛教的产生。

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孔子时期)创立地点:古印度创立历史:佛教形成的佛祖四大圣迹:出生地蓝毗尼花园、成道地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伽。

二、佛教的发展。

◆佛教在传承过程中发生分裂,分为改革派大众部佛教、传统派上座部佛教。

(公元前4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一世纪大众部中产生大乘佛教,把上座部佛教称其为小乘佛教。

佛教讲义

佛教讲义

What is Buddhism?Buddhism is a religion to about 300 milli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e word comes from 'budhi', means to' awaken'. It originated from 2,500 years ago .Siddhartha Gotama, known as the Buddha, was enlightened at the age of 35,he started the Buddhism.Buddhism is a religion but it goes beyond religion and It is more of a philosophy .It is a mor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religion .This is a bit hard for some to grasp. In our culture, "religion" is a belief system, and "faith" means accepting those beliefs. But the Buddha taught us to accept no teaching without testing it. It conveys the attitude and the way to life. It means to the wisdom of the life.Who was the Buddha?Siddhartha Gotama was born into a royal family in Lumbini, now located in Nepal, in 583 BC. He came to be called "the Buddha." At 29 years old, he realised that he did not guarantee happiness with wealth and luxury, so he explored the different teachings, religions and philosophies of the day, to find the key to human happiness. He experienced a profound realization of the nature of life, death and existence.About six years ,he enlightened that the principles of Buddhism and tought it all over the world untill his death at the age of 80.Diverse Schools of BuddhismAbout 2,000 years ago Buddhism divided into two major schools, called Theravada and Mahayana.How much types of the Buddhism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country, because different custom and culture ,so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Buddhism.Tibetan BuddhismEngaged BuddhismShingon BuddhismEsoteric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Japanese BuddhismNepalese BuddhismThai BuddhismWhat did the Buddha Teach?The Buddha taught us many things, but the basic concepts in Buddhism can be summed up by the Four Noble Truths and the Eightfold Path.The first truth is that the truth of suffering (dukkha).It is translated as "Life is suffering."suffering life includes pain, getting old, disease, and death.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life is the nature of self. They cannot be avoided. Buddhism explains the how suffering can be avoided and how we can be truly happy.The second truth is that the truth of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t explain that 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craving or thirst (tanha).In other words, getting what you want does not means to gain the happiness. The Buddha taught that this thirst grows from ignorance of the self.The third truth is that t he truth of the end of suffering .It explains we can overcome suffering and attain more happiness.It means that true happiness without substance are possible when we give up some appetite .The Buddha taught that through diligent practice, we can put an end to craving.The fourth truth is that the truth of the path that frees us from suffering.It makes people believe there is a possible way to relief .So everyone can be "liberated" and can be a true Buddha.This way is the Eightfold Path.The Eightfold Path is the path eight kinds of ways to enlight Buddhism.In summary, The Eightfold Path is:Right ViewRight IntentionRight SpeechRight ActionRight LivelihoodRight EffortRight MindfulnessRight ConcentrationThe Path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sections: wisdom, ethical conduct and mental discipline.Wisdom:Right View and Right Intention are the wisdom path. Right View is not about believing in doctrine, but in perceiving the true nature of ourselves and the world around us. Right Intention refers to the energy and commitment one needs to be fully engaged in Buddhist practice. Ethical Conduct: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and Right Livelihood are the ethical conduct path. This calls us to take care in our speech, our actions, and our daily lives to do no harm to others and to cultivate wholesomeness in ourselves. This part of the path ties into the Precepts. Mental Discipline: Through Right Effort, Right Mindfulness, and Right Concentration we develop the mental discipline to cut through delusion. Many schools of Buddhism encourage seekers to meditate to achieve clarity and focus of mind .Wisdom, Compassion, EthicsIt is said that wisdom and compassion are the two eyes of Buddhism. "Wisdom," particularly in Mahayana Buddhism, refers to realization of anatman or shunyata. There are two words translated as "compassion" -- metta and karuna. Metta(Pali) is a benevolence toward all beings, without discrimination, that is free of selfish attachment. Karuna refers to active sympathy and gentle affection, a willingness to bear the pain of others, and possibly pity. Metta, karuna, mudita(sympathetic joy) and upeksha(limitless equanimity) are considered four divine states or immeasurable virtues that Buddhists are to cultivate in themselves. Those who have perfected these virtues will respond to all circumstances correctly. For the rest of us, there are Precepts.The Buddhist Precepts:The most basic list of Precepts is called five preceptsNot killingNot stealingNot misusing sexNot lyingNot abusing intoxicantsTo fully understand how the Precepts are part of the Buddhist path, begin with the Four Noble Truths. The Fourth Truth is that liberation is possible through the Eightfold Path.The Precepts are connected to the "ethical conduct" part of the Path -- Right Speech, Right Action and Right Livelihood.The Practice of Buddhism:Buddhists often say that they practice Buddhism. What exactly does "practice Buddhism" mean?First, "practice" most often refers to a specific activity include an image of the Buddha, candles, flowers, incense, and a small bowl for a water offering.Second,Buddhist practice also includes practicing the Buddha's teachings, in particular the Eightfold Path. The eight elements of the path are organized into three sections -- wisdom, ethical conduct and mental discipline.Buddhism and KarmaThe law of karma is a law of cause and effect.What You Do Is What Happens to YouNo Judge, No JusticeHow can Buddhism help me?Buddhism explains a purpose to life, it explains apparent injustice and in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and it provides a code of practice or the way of life to gain true happiness.First ,guide people to get noble moral life. Second,to teach us to the proper thought and st to obtain wisdom with more buddhism practice.。

第八讲佛教

第八讲佛教

佛教是宗教中的异类,从事相上讲,它承认神有存在地位,但从理体上讲,它却是一种真正的无神论宗教;它的经典浩如烟海,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是名副其实的繁锁哲学,仅就名相概念而言,多达数千万;它在三大宗教中,信教人数最少,但其生命力可能最强,因为它有无神论性质,因此即使是在科学高度发达的未来,也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爱因斯坦说: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

如果问到哪种宗教可以应对现代科学进展的要求,那么这个宗教便是佛教。

即使是官方也承认:佛教有净化人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最新的各国幸福指数调研究显示,尼泊尔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但它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人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是最高的。

第八讲佛教什么是佛教?先可以下一个初步的、望文生义的定义:佛教是教人如何成佛作祖、如何做圣人或如何完满人格的一种世界性宗教。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亦成,是名真现实。

那么,什么是佛呢?一佛、佛法、三宝(一)佛:多种多样的描述,名实问题佛教语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特征或标志(十名号):正遍知,明行足(知行达到完满合一的人),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善逝,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大医王,获得了无漏幸福的人哲蚌寺的兰仁巴大师说:心灵污染未净者为凡夫,心灵清净无污染者为佛,绝对快乐者为佛。

兰仁巴大师原名阿旺彭措,系拉萨哲蚌寺僧人,雪域当代著名的高僧大德。

他因一生学修《菩提道次第广(略)论》而驰名中外,号称“菩提道修行人”-—即“兰仁巴”。

被誉为“雪域圣教的光辉明灯,伟大的菩提道修行者”。

菩提道是成佛的道路或觉悟的方法。

这部《菩提道次第心传录》,是兰仁巴大师的学修心得笔记。

作者在这部笔记中高度概括了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略)论》教义的理论要点,是一部完整的菩提道学修提纲。

该笔记语言通俗、生动,运用大量比喻,行文流畅,线索清晰,阐明了藏传佛教所依据的主要理论问题,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第六章 中国传统宗教(佛教)

第六章 中国传统宗教(佛教)

• 向南传播:
• 先进入斯里兰卡,再传入缅甸、泰国、 柬埔寨、老挝等,经缅甸传入中国云 南南部。 • 经这条路线传播的佛教被称为“南传 佛教”,属小乘佛教,自称“上座部 佛教”。
• 向北传播:
• 一条途径是从印度 西北部传入中亚地 区,经西域传入中 国内地,然后再传 入朝鲜、日本、越 南。由于信奉的经 典翻译属汉文系统, 故称“汉传佛教”。
一、佛教的創立及其傳播
• 1.来自古印度的佛光
•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约公元前 565-前486年,与中国春秋时孔子 同代),为古印度迦毗罗王国 (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
• 太子自幼深切体会生老病死的不幸, 发心为一切众生寻求终极解脱之道, 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夜 睹明星而成佛,时年35岁。 • 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印度各地建立僧 团,教化众生。
• 八宗均属大乘,以天台、华严、禅、 净土四宗最具中国特色。 • 佛教从此在中国扎下了根,并发展成 有中国特点的中国佛教,成为中国文 化的一部分。
• 在佛教传入中国时,是大小乘皆有, 但小乘在中国一开始就不甚发达,大 乘思想始终是中国佛教主流。 • 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大乘气度有直接 关系: •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普度众生
• 正语:正确的语言
• 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说话庄 重、亲切、仁慈。
• 正业:正确的行为
• 不作杀、盗、邪淫等恶业。
• 正命
• 以正当方法谋生, • 维系生命。
• 正精进
• 勤奋修习善法, • 不懈怠又不过分
• 正念
• 时时处处防护自心, 消除妄念,以智慧 观察身体、感官、 心灵等均非我、我 所,故无我可得。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

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一般人都以为佛教只是世界上多种宗教的一种,凡是宗教,都是大同小异。

其实佛教和其它的宗教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里所谓的一般宗教,是指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而言。

这些宗教,在他们的教徒之间,也许认为彼此的教义相差很大,不能相容相通;但如用佛教的教义来和这些宗教的普遍宣传的教义比较,则觉得他们的基本教义,实很少有大不相同之处,因此,为易于说明起见,将佛教以外的宗教,列为一个系统,而拿佛法来和这个宗教系统作比较。

佛法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主要有七大方面。

一、佛法否认某个神(或造物主)创造世界及最初的开始。

除佛教以外,其他任何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的神,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神创造世界,创造人类,神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可是佛法却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神,因为佛法在基本理论上,根本不承认有一个创造世界的最初开始。

佛法的理论认为“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为其本身的假定罢了。

譬如说,今天开演讲会,从早上八点开始,九点结束。

但这个演讲会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

因为显而易见,在演讲开始之前,还有其他许多“因果相续”关系的存在。

八点以前,各位或在家中,或在其他地方,纷纷到这里来。

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前的事。

对这事而论,八点钟的演讲是终了而不是开始。

演讲会之后,各位又纷纷散去,坐车的坐车,走步的走步,这些都是在演讲会以后所发生的事。

对这些事而论,九点钟的散会是开始而不是终了。

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在对某一特指事物而言时,方有其意义,否则就没有意义。

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的。

一般宗教的“宇宙原始”论,即是将漫漫无穷无尽的宇宙“因果大相续流”硬生生地凭着自己的有限性的意思将它截断,硬说有个开始。

因为有这么一个最初开始的假想,所以就必须有一个创造世界的万能的神来对应。

如果创造世界的神是万能而又慈悲,那他为什么不把他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这些苦痛的众生,再用他那万能的力量带回极乐天堂呢。

佛教

佛教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约在4—5世纪。11世纪中叶,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缅甸最早的统 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为国教。以后历代王朝都保护佛教,建立了大量雄伟华丽的佛塔,如18世纪所建仰 光大金塔等。
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约在12世纪左右。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为国教。
派系
中国藏、蒙等地区佛教都奉行说一切有部律,有些寺庙还订立清规。如格鲁派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 色拉寺),都有自家的清规,它们设有“堪布”(相当于汉地丛林的“住持”)、“翁则”(负责领众念诵修持, 相当于汉地丛林的“维那”)、“格贵”(蒙族佛教叫“格斯贵”,俗称“铁棒喇嘛”,监察僧众勤惰,相当于 汉地丛林的“僧值”)、“涅巴”(管家,职掌库房财务等)、“强佐”(管理扎仓行政事务和财产)等职分司 各事。
主要节日
主要节日有佛诞节(亦称浴佛节)、成道节(亦称佛成道日、腊八节)、涅槃节、观音节(中国汉族地区于 农历二、六、九三个月的十九日为纪念观音菩萨的节日)、世界佛陀节(亦称卫塞节,即南传佛教将释迦的诞生、 成道、涅槃并在一起纪念的节日)、驱鬼节和跳神节(藏族地区佛教节日)、泼水节(傣族佛教节日)、佛牙节 (斯里兰卡的佛教节日)等。其中有些节日已成为民俗。
教义与经典
基本教义
经典
基本教义
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公历纪元前后,大乘佛教兴起,陆续出现一批 阐发大乘思想的经典,在理论上发挥了空、中道、实相、六度的学说,对教义有所发展。其中主要的有无住涅槃、 缘起性空和唯识说。
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上有许多创新。主要的有三谛圆融、一念三千以及顿悟、十玄、六相和三观等。
派系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 多宗派。

第二讲佛教

第二讲佛教

金刚力士:原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 金刚力士:原为勇郡王的法意太子,后归属 托塔天王门下,原为单尊,以后演化为双尊, 托塔天王门下,原为单尊,以后演化为双尊, 左边怒颜张口,右边怒颜闭唇, 左边怒颜张口,右边怒颜闭唇,据说张口发 “阿”声,闭口发“吽(hong)”声,为梵 闭口发“ ) 语首尾两音,代表一切语言声音的根本;后 语首尾两音,代表一切语言声音的根本; 期也有称“哼哈二将” 郑伦、陈奇) 期也有称“哼哈二将”(郑伦、陈奇) 晨钟暮鼓:左钟楼右鼓楼, 晨钟暮鼓:左钟楼右鼓楼,晨时先击钟后击 晚时先击鼓后击钟,称为“晨钟暮鼓” 鼓,晚时先击鼓后击钟,称为“晨钟暮鼓”; 击钟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 击钟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再 重复一遍,共一百零八下, 重复一遍,共一百零八下,代表去除人生一 百零八种烦恼( 一年十二个月, 百零八种烦恼(又: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 节气,七十二候) 节气,七十二候)
2、十二因缘说(三世两重因果) 十二因缘说(三世两重因果)
♦万物乃因缘和合而成。 万物乃因缘和合而成。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无明、行 、识、名色、六处、触 、受 无明、 名色、六处、 爱、取、有
(过去之因)( 过去之因)( 生、老死 (未来之之因)
2、十大弟子 1迦叶:头陀第一,中国禅宗奉为始祖 “拈花微笑” 迦叶: 拈花微笑” 迦叶 头陀第一, 阿难:多闻第一(释迦的堂弟) 2阿难:多闻第一(释迦的堂弟) 舍利弗: 3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腱连: 4目腱连:神足第一 5阿那律:天眼第一 阿那律: 须菩提: 6须菩提:解空第一 富楼那: 7富楼那:说法第一 迦旃延: 8迦旃延:论议第一 优婆离:持律第一(首陀罗种姓) 9优婆离:持律第一(首陀罗种姓) 罗猴罗:禁行第一(释迦之子) 罗猴罗:禁行第一(释迦之子)

宗教第四讲第二节 佛教2018年10月

宗教第四讲第二节 佛教2018年10月
宗教文化概论
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郝玉香
第四讲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佛教的产生及基本概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藏传佛教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二、佛教名山与佛寺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历史 上很难考定。有以下说法:
玄奘口述,辨机执笔。叙述西域、 中亚、南亚一百三十八国情况,也 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珍贵资料。 慧立、彦悰著。叙述玄奘取经译经 事迹。梁启超誉为“古今所有名人 谱传中,价值应推第一”。
4.三武一宗灭佛事件
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到唐末五代止遭遇三武一宗灭佛 事件。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受道士张宾的影响,对佛 产生偏心)唐武宗,五代周世宗,三武都是要从根本上摧毁 佛教,而一宗的措施带有整顿的性质,唐武宗的措施最有力, 拆除寺庙四万余所,没收土地数万公顷。灭佛事件从思想上 说来是儒道佛三家斗争的产物,而从经济原因上说来,则是 由于佛教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严重损害了封建国家的经济 利益。唐武宗灭佛后,佛教各派日趋没落,只有禅宗、净土 宗盛行不衰。 佛教经此厄运后,原来仅能维持的北方佛教更见衰落,南方 地区佛教则较为活跃,受到帝王的崇信,尤其是吴越更是成 为中国佛教的中心。
法显《佛国记》与玄奘《大唐西域记》和 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起,成为 研究中亚古代社会政治概况、中西交通史 及文化交流过程的重要史料。
6.佛经的兴盛还表现在历代帝王基本 上都崇信佛教,佛教地位上升, 佛教文化更加发展。 7.在佛教理论上贡献最大的是
竺道生(?-423年),是惠远的学生。
他在健康大力提倡涅盘学,认为禅提之人(佛教所谓的断了 善根的人)也能成佛,引起佛教徒的反对,被驱逐出建康, 他就在苏州虎丘山上的一快巨石上说法,据说其讲得非常生 动,其周围的石头都纷纷点头,即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他认 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顿悟成佛,对后世影响很大。

第三讲 中国佛教

第三讲 中国佛教


北朝时期佛教重视造像和坐禅,留下了云冈、龙门、麦积 山、天龙山、响堂山等大批石窟文物。由于战乱等原因, 北朝僧尼队伍膨胀,北齐僧尼近300万,为中国历史上僧 尼数的巅峰。民间也非常盛行佛教活动。佛教的过度膨胀 激化了社会矛盾,尤其引起佛道教之争,最终导致北魏太 武帝、北周武帝两次灭佛事件。这一时期印度流行的佛经 基本都被翻译出来,中国僧尼对佛法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 开始形成讲习某类佛典的宗派,为后世佛教宗派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梁 武 帝 萧 衍
隋唐至宋代中期
佛教兴盛和发展时期。此阶段佛教进一步 得到统治者的扶持,发展迅速,中外佛教交 流广泛而频繁。许多高僧对佛教义理多有发 展,先后出现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 宗、净土宗、法相宗、律宗、密宗、三阶教 九大宗派。
隋唐佛教主要宗派

(1)天台宗由陈隋时期高僧智顗发扬光大,以浙江天台山为传 播中心,主要宗奉《法华经》,因此也称为法华宗。该宗以诸 法实相义理为核心。

(2)三论宗,源于南北朝时期三论师法郎,由僧人吉藏创立于 隋朝。该宗以破邪和显正为主旨。该派在天台宗盛行后逐渐衰 绝,但在日本朝鲜较兴盛。 (3)华严宗由法顺创立于唐初,宗奉《华严经》,将该经宗旨 归纳为法界总摄、六相等学说。
(4)禅宗又称佛心宗,创立者达摩,该宗注重参禅,不立文字, 用棒喝、拳打脚踢等方式使人顿悟。 (5)净土宗又称莲宗,源于东晋慧远、法旷等人,认为只要坚 持戒律,常常口念阿弥陀佛号,就可以被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西方极乐净土,永脱轮回。
禅宗初祖
初祖达摩(?~535)又称菩提
达摩,中国禅宗初祖,西天第28祖。 南天竺香至国国王之第三子,从般 若多罗学道,40年之后受衣钵。公 元520年达摩至广州番禺,梁武帝 遣使迎至建业。梁武帝问达摩︰ ‘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 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 ‘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 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 不乐。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 坐禅。收弟子慧可。梁武帝尊称师 为“圣胄大师”;唐代宗赐“圆觉 大师”谥号。

印度教与佛教的宗教对比及其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的宗教对比及其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的宗教对比及其影响印度教和佛教都是源自印度,并深深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的宗教文化。

虽然它们都起源于同一地区,但它们有很多不同之处,包括信仰和实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分析印度教和佛教之间的这些异同,并探讨它们对社会、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信仰系统的比较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其信仰体系非常庞杂。

印度教相信存在着许多神,他们有着不同的形象和性质,并分别代表着宇宙中的不同方面。

印度教的信仰也包括重生和业力的概念,即个人每一世前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下一世。

与印度教不同,佛教是起源于印度的教派,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所有生物都受到苦难的折磨,而解决方法是通过放下欲望来达到涅槃。

佛教没有像印度教那样的神灵崇拜,但它有智者崇拜和遵循五戒、八正道等原则的制度。

宗教实践的比较印度教和佛教在实践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印度教徒拥有一个庞大的宗教体系,包括圣像、圣水等一系列的仪式和神圣之物。

印度教特别重视祭祀,他们相信,只要在适当的时间通过祭祀,神的灵性就会保护他们和他们的家庭。

相比之下,佛教强调修行和冥想。

佛教徒相信内心的净化和平静是达到解脱的关键。

佛教寺庙也与印度教寺庙大不相同,几乎没有装饰物和神圣之物,他们更注重禅修和精神的内省。

影响社会和文化印度教和佛教的不同文化贡献对于亚洲的文化深远的影响,且两者各具所长。

印度教的文化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印度艺术。

印度教的雕塑和绘画是印度艺术的核心,其革命性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周边亚洲国家如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地的艺术文化。

佛教的最大贡献是它在传播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佛教源自印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亚洲各地的人们心中牢固树立了一个共同的信仰。

除了它对艺术和文化的影响外,佛教的反暴力、客观、和平和协调的教义也实践应用在亚洲社会中。

结论综上所述,印度教和佛教都是很重要的宗教。

它们之间存在很多的差异,包括信仰、实践和文化贡献。

印度教更强调仪式宗教和神圣之物,佛教则更注重内省和修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观法无我。谓人乃五蕴和合而成,实无有我。五蕴也叫五阴。蕴者蕴藏,阴者障蔽。
色蕴-即有形之物质──身体
受蕴-即感受苦乐等之心的作用
想蕴-即思想辨道明是非者
行蕴-即有意志而发于行为者
识蕴-即指第六意识-心
这五蕴因缘和合而成人,不过是无常变化。
须弥山说
释迦继承婆罗门教的信仰,认为宇宙间有一座须弥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围绕,由风轮、火轮和金轮托住。须弥山住有四大天主,越过须弥山到空中,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后到达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二十八天,又称“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千个须弥山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佛教教义的背景
释迦牟尼那次“觉悟”的经验之后,释迦吸取婆罗门教一些教义,创立了佛教,设立了僧侣制度。
此后45年中,他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道,在最后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两千人。佛陀80岁高龄去世时,已有成千上万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论。
释迦病逝于公元前486年。遗体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地区、国家分别建塔纪念。火化后骨头的剩余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头”),中译为“舍利子”。
人死后并非完全了结,乃是有三世因果相续,三世即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前后相续,不断流转。欲明佛教人生看法,必须知三世十二因缘:
无明(过去世无治之烦恼迷惑)
行(因烦恼而作之善恶行业). 过去世
识(就是去投胎的灵魂)
名色(在胎中身心渐渐生长)
六入(六根俱全将近出胎之时)
释迦牟尼之后的弟子把佛教继续发扬光大。现在佛教的教义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类。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系指释迦牟尼本人所讲的根本教训,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为止。按龚天民牧师所著《佛教纲要》,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几方面。
四圣缔。
田圣缔即“四个真理”之意。四圣缔为苦缔、集缔、道缔和灭缔。
4.2. 观受是苦。受即是人身心所感受的。人身心所感受者有五个:苦、乐、喜、忧、舍。舍就是不苦不乐,不忧不喜。身心所受,虽有喜乐,乃暂时喜乐,非真喜乐。太虚法师说:「譬若人有疥癞,以手搔之,暂止痛痒,谓之为乐,一停手间,加以红肿,其苦更甚。」所以说人生所受只是苦。
4.3. 观心无常。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心为无常。
长大后,释迦牟尼感到印度社会上阶级的不平等,又感到人类的生、老、病、死4大痛苦。据说,有一天,当释迦骑马经过王宫边缘的园地时,他看到了一个被疾病折磨的人、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乐的面容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他开始思索人生中是否还有比宫中的奢华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对沉睡的娇妻和孩子投下最后一瞥,便永远离开了他的王宫,时年29岁。
1 比丘应持二百五十条戒。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2 比丘尼应持三百四十八条戒。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
3 式叉摩那,欲为比丘尼,须再学道二年,方可受具戒。
4 沙弥应持十戒。
5 沙弥尼应持十戒。
6 优婆塞应持五戒。
7 优婆夷应持五戒。
五戒是:一杀,二盗,三淫,四妄,五酒。
十戒是加上:六不着花鬘及不香好涂身,七不歌舞倡伎并不往观听,八不坐卧高大床,九不非时食,十不触钱金银宝物。
宗教比较讲义之--佛教篇
2011年05月03日 星期二 下午 06:01
第一章 佛教
起源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原来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的生死,传说不一,大抵说他生于主前557年,死于主前477年者。更有人说他是在生死于主前563-483年之间。他的父亲净饭王是尼泊尔和印度边境上释迦族一个贵族(相等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约二百公里处)地方的一个部落首领,属刹帝利种姓。
五蕴说
“蕴”(Shandhas)是“集合”之意,认为人由物质(色蕴)和精神部分(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组成。
释迦佛在入灭前,告诉弟子人生的究竟,勉励他们精勤修道,以求解脱,所谓「四念住」:
4.1. 观身不净。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谓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丝毫净处,看人的身体有「臭皮囊」之称。太虚法师在广州讲经时,解释观身不净的意义如下:「身之始,厥为住胎,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殆无净美可言;及至出世,粪秽时遗,涕泪交流,亦无可净;继而长大,体态端好,容好焕发,似可美矣;然而详审谛观,外而汗液垢腻,沐浴不去,坐令百万微生虫昼夜啮肤,内而五辛杂投,荤浊备畜,自内而外,无可净美。其似可美者,仅此泡影色尘,自诒眼识,而况恼人暮景,转瞬即至,则并此似美之泡影,亦不能久持,血气内衰,精神损耗,发苍齿落,肌瘦肤黄,百病丛生,而四大将散之兆现矣。及至寿终识尽,颜色先变,肌肤次之,脓血杂流,化为蛆类,筋骨最后卒变劫灰。而人之宝爱色身,不惜自起烦恼,造作恶业,诚无谓矣。」因此佛教徒甚至于割肉、断指、烧疤,毫无顾惜。
人类所做的恶业,都是由于无明而起的。无明的内容,即「烦恼」。佛经上分析人的「烦恼」很详细。「烦恼」(也可说是基督教「罪」的代名词。佛教祇称为烦恼,不叫它做罪)分两大类,一是根本烦恼,二是随烦恼。根本烦恼是根,随烦恼是枝叶。
简单的说,根本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随烦恼有二十种:忿怒、仇恨、覆藏(隐瞒罪)、恼害、嫉妒、悭吝、虚诳、谄媚、损害、骄傲。无惭、无愧、掉举(心掉不宁)、惛沈(心滞蒙味不清,与掉举相反)、不信、懈怠、放逸(放荡如野马妄为)、失念(失正念有邪念)、散乱(心不专一)、不正知(颠倒是非)。
三恶道有:
地狱道──十八层地狱最苦之处。
饿鬼道──一种鬼魂常受饥饿之苦。
畜牲道──猪狗牛羊及飞鸟。
三善道(人间道)有:
修罗道──乐少于苦,常动干戈。
人道──即世间人类……
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
这六道又名六凡。轮回即流转之义,谓这六道乃是无常流转,生死相续的苦境,死后也许投为牲畜,也许堕入地狱,也许投入饿鬼,也许升天上,都是按照这人的业报。在这六道之中,转来转去,如海中之波,一波过去,一波又来,人在生死海中,流转不息,所谓「苦海无边」。即是说人在六道轮回之中,无常流转,永无止息。
3. 道缔。道是修道,灭苦之法。主要讲人如何才能脱离因缘的束缚而超脱轮回之苦。释迦讲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道:正见(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正思惟(化正见为求道的理想)、正话(不妄言)、正业(不杀、不偷、不奸淫)、正命(过有规律的佛教生活)、正精进(断恶念)、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禅定)。通过修行,可产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见生、死轮回)、天耳通(听远近一切声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宿命通(知过去、未来事)、神足通(自由分身往来于梵天界和世俗之间)和漏尽通(漏尽一切,使心灵解脱)。
真正,释迦死了以后,人们为对他成佛的尊称,称他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当中有个“如来佛”,“如来”和“大雄”都是释迦牟尼的称号。
释迦牟尼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等;但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教义。所谓“轮回”,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象车轮似的一生一生流转不停。他们认为,有生命的东西,有一个前生和一个来生。一个人的前生不一定是人,也许是鬼,畜牲,也许是神。至于你是什么,则决定于前生的“业”。“业”是行为,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他们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人免不了生、老、病、死,总的来说就是苦。如果一个人今生修善,他来生也许是人;若他行恶,来生就会变鬼或禽兽;修得好一点,也许能做皇帝。但他们认为,就算做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充其量免了老,那可能更苦,因为要早死。因而佛教的人生也是悲观的。一切皆苦,一切皆空。苦的根源在于欲望,由欲望而造业,就不免于轮回。
此外还有大乘菩萨戒,根据「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则有十重戒四十八轻戒,是出家僧所应受的。除梵网经之外,尚有其它的(在此不详述)。
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谓「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指为天地间一切物质的因素,天地万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也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虚幻如泡影。
接下来的日子,他剃光头、披黄袍,云游四方,成为一个行乞的修行者。此后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寻求拯救。他极其刻苦,几乎饿死,但并没有获得属灵的光照和内心的平安。追随他的五个子弟也相继离开了他。最后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坐在那里不动,直到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在40昼夜中,他终于获得了一种称之为“开悟”的经验。这种临到他的内觉使他认定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摆脱一切欲念,即可获取内心的平安,去涅盘之路于此开通。这就是修道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成“佛”。 此后,释迦即被称为“佛陀”(Buddha),即“悟者”、“觉者”。
4. 灭缔。灭是寂灭。说人道修成功后,死了便可进入“涅盘”境界。涅盘(梵文为Nirvana,意为“被吹去”)是佛教徒最后的理想去处,是一个没有再生再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称为“大般涅盘”,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则称为“圆寂”、“涅盘”等。
六道轮回说
释迦把婆罗门教的三道轮回扩充,成为六道轮回,人要按其前世的作为,分别在人间道(三善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等道中轮回。
业力说
佛教不讲「罪」,但讲「业」(Karma,意为“行为”)。十恶业就是罪。那十恶业呢?分身,口,意三类。人及牲畜都要根据其生前的业力的善恶好坏,死后轮回,重新投胎。业力说也源于婆罗门教。
身业有三种:即杀、盗、淫,这是身体所犯的罪。
口业有四种: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这是口所犯的罪。
意业有三种:是贪、嗔、痴,这是意念对于外境所引起的罪。
佛教认为将以上恶业、烦恼反过来就是善,就是道德。善与道德就是对己对人都是有益的。十恶反过来变为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