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成唯识论白话文

成唯识论白话文佛教唯识学派是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代表人物就是道宣大师。
唯识学派强调人的心识具有广阔无边的特性,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为心识的作用而产生的。
一、心识的特性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不仅能够感知外界的事物,而且还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心识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同时感知到多个不同的对象。
同时,心识还具有变异的能力,可以随着人的修行而逐渐提高。
二、唯识的意义成唯识论认为,人的心识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因素,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
唯识学派通过探究心识的本质和作用,试图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超越表面现象的迷惑,达到真理的境界。
三、唯识学派的主要观点1. 缘起性:唯识学派主张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所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三性:唯识学派将一切现象分为三性:依他性、依自性和中道性。
依他性是指事物依赖其他因素而存在,依自性是指事物具有自己的特性和本质,中道性是指事物既不绝对存在,也不绝对不存在,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
3. 六识:唯识学派认为,人的心识可以分为六个方面,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每个识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4. 出世间法:唯识学派强调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出世间法包括离欲、离见、离修和离生的修行方法。
四、成唯识论在今日的启示成唯识论提出的许多观点在今日仍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成唯识论强调人的心识具有无边无际的特性,这对于人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其次,成唯识论提出的缘起性观点,告诉我们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在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相互利益的关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这种关系,以和谐共处的态度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再次,成唯识论主张通过修行可以超越世俗的迷惑,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着追求功名利禄、追求物质财富的心态。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意思

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1. 介绍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包含了佛教对于现象和唯心的见解,同时也揭示了唯识的理论。
2. 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即一切现象、事物,在佛教中都是由心所显现的。
这里的“心”指的是无明、贪、瞋、痴等心识,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体验。
一切法的存在和显现都是由心所决定的,而非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
3. 唯识所变唯识,是佛教中关于心识的理论,它强调了心识的作用和变化。
唯识认为,一切法的变现取决于心识的运作,心识决定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正因如此,唯识所变的理论再次强调了一切现象的相对性和依存性。
4. 意义和启示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和相对性。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心所显现的,因此不应轻信和盲从。
唯识所变的理论也提醒我们要控制好自己的心识,从而减少对于世界的执著和贪念。
5. 总结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指出了一切法的依存性和相对性,提醒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要有一定的警惕性和相对性。
这一思想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修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如何理解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唯心所现这一概念,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我们的心所显现出来的。
这里的“心”包括了我们的感知、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它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和体验的基础。
一切法的存在和显现都是由心所决定的。
这一概念的提出,首先是为了让人们认识到世界的相对性和依存性。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并非绝对存在,而是受到我们心识的影响而显现出来的。
不能轻信和盲从,需要通过修行和思考来认知世界的真实面貌。
那么,如何理解一切法唯心所现呢?我们要明白一切法并非自有之法,而是依赖于心识的显现。
没有心识的参与和感知,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正是因为心识的介入,我们才能感知和认知到世界上的一切。
一切法的显现具有相对性和依存性。
成唯识论直解1

成唯识论直解1成唯识论源于佛教,是一种关于心识境界的学说。
这个学说的主要思想是关于先验认识存在的观点,即我们可以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来获得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这篇文章将对成唯识论的主要思想进行简要介绍。
灵觉经验成唯识论中最核心的观点是,人类有一种基础的认识能力,被称为“灵觉经验”。
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可以意识到我们的意识状态,并且能够注意到这种状态的变化。
它是所有知觉和认识的基础。
四真理成唯识论的知识体系基于四个真理,这些真理描述了我们所能知道的东西以及我们可以对它们做出的描述。
1.世间事物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2.一切事物都有因果关系,不是随意的。
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其过去和未来的因果关系决定的。
3.事物的虚妄性指的是我们对现实存在的认知,并非意味着现实不存在。
虚妄性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与实质有别,称为五蕴.4.解脱成佛是可能的,但它需要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精神上的修行,以及对自我的超越。
8识成唯识论还提出了一种关于心识的分类体系,称为8识。
它将心识分为下列八个部分:1.眼识:视觉意识。
2.耳识:听觉意识。
3.鼻识:嗅觉意识。
4.舌识:味觉意识。
5.身识:身体感觉意识。
6.意识:思考和理解意识。
7.思识:用于构建想象和宏观概念的意识。
8.识识:直接觉知自身的存在。
这些识别标志着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从基础的感觉到复杂的思考和自我意识。
8识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灵觉经验的工具。
自性成唯识论还讨论了“自性”这个概念。
这指的是一些事物或现象的固有本质。
按照正理(常理)因果关系,一切事物均没有自性,但是识别器识别东西时,会因缘生起或缘分直接相应,而形成“境”与“识”的互相依赖相应的现象,即执“自性”之见,这是烦恼之首。
综上所述,成唯识论是关于如何识别世界的一种理论,它认为通过对心识境界的深入理解,可以获得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
通过对8识的理解和对自性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并达到解脱和悟道的目的。
解读宗教之一心识即客观规律

解读佛教中的心识和因果定律心识的别称——客观规律心识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心识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想法。
广义的心识是指唯物哲学中所指的客观规律,在佛教界称之为心识。
我们所理解的心识就是一种狭义的心识,就是唯物哲学中的意识,由物质决定,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佛教里所说的意识(心识)也是指万物存在的客观规律,不仅仅是指人们头脑中的意识。
所谓真心永恒,就是这个意思。
客观规律是不生不灭的。
记得佛家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心动”的故事吗?客观规律决定了幡、风的特性,既可以说是风动,也可以说是幡动,这一切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六祖慧能大师说是心在动。
而我们(包括头脑中的意识)当然也是客观规律的产物。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哲学界争论已久的“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的话题:既不是物质决定意识,也不是意识决定物质,而是客观规律决定一切。
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看到,不论是唯物哲学,还是佛教学说,所解释的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唯物哲学所说的物质决定一切,即指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形成了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形成了对万物的决定作用;佛教所说的唯识论,即指客观规律是一切的主宰!所以释迦牟尼佛和马克思似乎“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观点竟然不谋而合。
禅语中所说的“心由境转是凡夫,境由心转是圣人”。
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一切都应该由心转境,而不能由境转心。
一切事情都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要看到事物的阳光面,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勇敢地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这里的“心”狭义指人们的心态,即一位现代名人说的“态度决定一切”。
竟也和佛教中“唯识论”不谋而合。
可见,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是多么地重要!不能简简单单地将佛教中的“唯识论”看作是迷信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探索和掌握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个人的成长也是逐渐探索和掌握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
佛教的人生智慧

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拥有丰富的人生智慧。
这些智慧不仅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还可以帮助我们在追求内心平静和幸福的道路上找到方向。
以下是关于佛教的人生智慧的详细解析。
1. 因果律:佛教教导我们,一切都有因果关系。
每个行动都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明智地选择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2. 无常:佛教强调一切都是无常的。
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暂时的。
这个教义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不要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是专注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3. 禅定:禅定是佛教修行的核心之一。
通过冥想和专注,我们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集中力。
禅定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烦恼和负面情绪,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喜悦。
4. 慈悲与无我:佛教鼓励我们培养慈悲心和无我心。
慈悲心是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心态。
无我心是超越个人利益和自我中心,关注整个世界的利益。
通过慈悲与无我,我们可以减少自身的贪婪和痛苦,同时也能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安慰。
5. 中道:佛教倡导走中道,避免极端。
过度的欲望和贪婪会带来痛苦,而过度的自我克制和苦行也会导致不平衡。
中道是指在欲望和克制之间找到平衡,以达到内心的和谐和平衡。
6. 缘起:佛教教义中的缘起理论解释了一切现象的起源和相互关系。
它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
这个理论提醒我们要看到一切事物的综合性和复杂性,而不是片面地看待问题。
7. 离欲:佛教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通过减少欲望和执着,我们可以减少痛苦,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离欲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物质享受,而是要学会控制欲望,不被欲望所奴役。
8. 无所执着:佛教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于任何事物。
执着会带来痛苦和不满。
通过放下执着,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
9. 智慧:佛教强调培养智慧。
智慧是超越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通过培养智慧,我们可以摆脱迷惑和困惑,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满足。
成唯识论文档

成唯识论1. 引言成唯识论是佛教众多宗派中的一个重要学说,它由中国唐代高僧成唯识所创立,为解释佛陀的教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成唯识论的核心思想是“唯心唯识”,强调一切现象都是由意识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本文将介绍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并探讨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2. 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成唯识论源于佛教的心识学说,其核心概念包括以下几点:2.1 唯心成唯识论认为,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都是通过心识进行的。
心识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切意识活动的总称。
成唯识论认为,一切外部现象都是由心识产生的影像,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2.2 唯识成唯识论进一步强调,心识是唯一存在的。
一切外部现象都是心识的产物,包括感知、思考、情绪等等。
因此,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依赖于心识的。
唯识的观念挑战了传统的宗教哲学观念,强调了人类意识活动的重要性。
2.3 因果律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因果关系决定的。
成唯识论通过解释因果律,试图揭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果律成为了佛教徒实践解脱的重要方法和道路。
3. 成唯识论的起源和发展成唯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国。
唐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众多僧侣对佛陀的教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成唯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被创建的。
成唯识论在唐代以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佛教和佛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成唯识论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力持续至今,并在其他东亚国家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4. 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成唯识论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哲学观念的思维模式,它对人类思维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成唯识论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几个主要影响:4.1 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成唯识论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
这一观念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对外界事物的執著,从而达到解脱和安宁的境界。
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的六大理由

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六大理由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这种思想在佛学中被广泛讨论和探究,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哲学思考。
下面将分六大理由详细阐述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一,观念决定现实。
在唯心主义的理论中,认为人们的认知、观念和意识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人的主观意识在塑造现实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客观的现实则是在主观观念的基础上产生和呈现的。
对于世界的认知和观念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到现实的表现和发展。
唯心所现,就是通过对观念和意识的转变,改变和塑造现实。
第二,心境决定体验。
在唯心主义的观点中,认为人们的心境和情感状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如果心境纯净、平和,那么所看到的世界也会呈现出美好和和谐的景象;相反,如果心境浊杂、恶劣,那么所感知的世界也会显现出阴暗和混沌的一面。
修炼心境、提升心灵境界是唯心所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万法唯心所现。
在佛学思想中,万法即诸般事物和现象,它们都是由心识而生的,是心灵的映射和表达。
唯心所现,就是认为万法的存在和变化都是由心识而生的,它们只是心灵的表现和投射,而不是独立于心识之外的客观实体。
深入理解万法唯心所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相。
第四,唯识所变。
在佛学思想中,唯识所变是一种反映心识意识的变化和转化的理念。
认为一切现象的变化和发展都是由心识而生的,是心识的塑造和表现。
唯识所变,强调我们应该从心识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通过观照自心,了解心识的起源和本质,从而明了万法的虚妄和永恒。
第五,修行唯心所现。
在佛学修行中,唯心所现的理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深入体悟心灵的微妙和奥秘,理解万法唯心所现的真谛,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唯心所现,是一种深刻的修行方式和方法,它可以引导我们摆脱烦恼,开启心灵的智慧之门,实现心的净化和升华。
第六,认识唯心所现。
在认知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唯心所现的理念对于我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至关重要。
佛家关于心的论述

佛家关于心的论述
1.真心与妄心:在佛教中,“心”被分为“真心”和“妄心”两种。
真心是指人的本性之心,是纯善无恶的;而妄心则是人后天形成的各种思虑、情感等心理活动,是杂染不净的。
2.八识心:佛教中的“心”包括八种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这八种识分别对应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功能,如眼识对应视觉、耳识对应听觉等等。
3.唯心与唯物:佛教中的唯心主义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一切现象都是由“心”所生发出来的;而唯物主义则认为物质才是宇宙万物的本体,精神只是物质的反映。
4.心性与修行:在佛教中,“心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每个人内在的本质和精神状态。
修行则是通过修炼身心来达到超脱生死、超越轮回的目的。
5.慈悲与智慧:佛教中的慈悲和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慈悲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智慧则是指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智慧运用。
这两者都是修行的重要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修行和悟道。
总之,佛家关于心的论述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修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成唯识论直解3

成唯识论直解3成唯识论简介成唯识论是一种佛教思想,它是由唐朝大智禅师陈那所创立的。
《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意为“达成唯识之理”。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指的是“只有识”的意思。
根据成唯识论,心识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源。
因此,了解唯识,就能从根本上了解世间万物的真相,并最终实现菩提。
成唯识论直解识与心的关系在成唯识论中,识和心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识是心的运作:成唯识论认为,心是由八种识运作构成的。
这八种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
这些识产生于人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心可以察觉识的存在:尽管心和识是相互依存的,但心能够感受到识的存在。
心通过察觉识的运作,可以了解识产生的过程,从而认知世间万物的真相。
识的分类八种识是成唯识论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不同的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它们分别是:•眼识:能够产生光明和昏暗的感觉;•耳识:能够感觉声音和静音;•鼻识:能够感觉香味和臭味;•舌识:能够感觉甘味、酸味、苦味、辛味和咸味;•身识:能够感受触觉,包括冷、热、滑、粗糙等;•意识:能够产生认知过程;•末那识:负责感受快乐、痛苦、喜、怒、悲等感觉;•阿赖耶识:是种种识所在的基础,根据成唯识论,所有胜义的经验都来自于阿赖耶识。
具足二十种事成唯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具足二十种事”。
这是指我们人类对世间万物的了解可以分为二十个方面,包括了解“名”、“句”、“为别”、“为独”、“识”等等。
其中,对“名”的认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名称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了解它们的性质。
总结成唯识论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还有很多人信仰和研究。
该理论从最根本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旨在帮助人们实现菩提并解脱苦难。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对如何实践成唯识论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佛教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思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佛教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宗教与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修炼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强调了解自己、超越烦恼与苦难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正念与慈悲来实现内在和谐。
本文将探索佛教思想对于追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启示与指导。
一、了解自己佛教认为,了解自己是达到内心平静与智慧的第一步。
我们往往被自我认知上的执着束缚,难以看清自己的本质和真实需求。
佛教通过观照身心的实际状态,以及深入思考自己的欲望和苦恼的根源,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佛教提倡正念(Mindfulness)的修炼。
正念是一种全然投入当下的心态,能使我们接纳和觉察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为。
通过正念的实践,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减少焦虑、压力和困惑。
二、超越烦恼与苦难佛教认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需要超越烦恼与苦难的束缚。
佛教经典中提到,“生活中必然伴随着痛苦”,而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欲望与执着。
佛教通过解脱欲望与执着,来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的循环。
修行者需要通过内省与冥想,觉察并减少贪欲、愤怒和无明等负面情绪。
通过专注于当下的经验,修行者可以逐渐超越对过去和未来的执着,体验到内在的平静与智慧。
三、正念与慈悲正念和慈悲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们互为辅助,引导修行者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正念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当我们正念地体验当下的一切,我们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念头,从而减少烦恼与焦虑,达到内在平静的境地。
慈悲则是关爱他人、利他行善的心态。
佛教强调,通过慈悲与同情心,我们能够培养宽容与善良的品德,并将这种心态扩展到所有的众生之中。
通过以慈悲心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加平和开放的内心状态。
四、实现内在和谐佛教思想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内在和谐,即通过认识自己、超越烦恼与苦难、培养正念与慈悲,使内心达到平静与智慧的最高境界。
佛教通过提供修行方法,如冥想、般若波罗蜜多等,来帮助修行者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佛教五重唯识心理观的认识论辨析

佛教五重唯识心理观的认识论辨析作者:肖建原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1期内容提要唯识学以其对心理活动的细致分析而构建成系统、庞大的独特理论体系。
从代表佛教思想的大乘唯识学理论方面进行剖析,以唯心之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论切入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过程,依此显示唯识世界能成立之心理观。
心与心所相应,依据种子与诸转识流转还灭为缘起法门而摄持诸法,则以诸法缘起抉择为多重法界心理观的基础。
以认识论为基础,佛教唯识学依据诸法缘起逆转清净分的认识作用划分八种识,通过唯识一心观法证解和成立五重层次心理观。
通过对唯识变现之心的心理阐释显示佛教信仰能成立的“正理”,以五重心理观显示大乘唯识世界心理相的特征,引导当代佛教脱离偏失而归于中道,能够在适应时代的意义上趣入大乘的轨范。
关键词唯识五重心理观心心所流转还灭缘起〔中图分类号〕B946.3;B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1-0016-07佛教唯识学以唯心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依据唯心认识显示的性相与诸心所流转变化的认识理论说明心与心所相应的心理活动,这就是唯识世界能成立的心理观。
心与心所依种子及诸转识流转还灭法门而摄持诸法,即,依心与心所的认识作用体现佛教心性本净之体,建立唯识宗依认识之用显心性之体的心理观法门。
心理观法门是心理认识活动的方式,能够从认识的角度显示唯识真如世界之体相,从心理活动方面阐释唯识能成立的大乘佛法正理。
唯识学从诸法缘起的认识作用划分八种识,建立可以摄持一切法的多重层次心理观,这是佛法具有抉择作用的认识论基础,由此显示究竟的唯识世界之本质特征。
一、诸法缘起抉择之心理观《成唯识论》强调以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认识活动的展转变化为因果,并以此说明阿赖耶识所藏的种子能够永恒兴起诸识潜在的认识能力而在现前产生作用,即,依据心与心所相应的认识作用论证唯识而抉择诸法。
《唯识三十论》颂说,异熟、一切种及能藏、所藏、执藏为初能变第八变阿赖耶识之所有自相;《成唯识论》认为,一心可随认识的功能作用称为阿陀那、所知依、种子识、阿赖耶、异熟识、无垢识等种种名,也就是依据心与心所相应的认识功能变*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明末儒家对佛道思想的研究及其理论成果”(Supported by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10SZYB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儒释道三教关系史研究”(11JZD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三教合一’之心—王夫之佛道思想研究”(11FZX014)现种种法。
八识规矩颂白话文

八识规矩颂白话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八识规矩颂的概念与背景
2.八识规矩颂的内容概述
3.八识规矩颂的现代解读与应用
正文
八识规矩颂是佛教哲学中关于心识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师。
这部经典主要阐述了佛教对人类心识的理解,包括八种不同的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
首先,眼识是指人类的视觉感知,包括对形状、颜色和距离等方面的识别。
耳识则是指人类的听觉感知,包括对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等方面的识别。
鼻识、舌识和身识则分别指人类的嗅觉、味觉和触觉感知。
其次,意识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综合认知,包括对各种感官信息的整合和判断。
末那识则是指人类的第七识,主要负责人类的思维和决策。
阿赖耶识则是人类的第八识,是佛教认为承载众生的业力、善恶行为及无始以来的记忆的根本识。
在现代社会中,八识规矩颂的理论依然具有一定的解读和应用价值。
例如,通过对八识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同时,八识规矩颂的理论也对心理学、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然而,八识规矩颂的理论也有其历史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第1页共1页。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和迷惑

释迦牟尼的智慧如何面对内心的恐惧和迷惑恐惧和迷惑是人类内心普遍存在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修行的道路上,人们都会面临这些情绪的困扰。
然而,佛陀释迦牟尼在他的教导中分享了许多智慧,帮助我们面对内心的恐惧和迷惑。
本文将探讨释迦牟尼的智慧在这方面的指导。
一、正确认识内心恐惧和迷惑的根源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正确认识内心恐惧和迷惑的根源。
他指出,恐惧和迷惑源于我们对于世界的错误认知和执着。
我们常常被贪欲、嗔恨、痴迷等负面情绪所驱使,从而陷入恐惧和迷惑的境地。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认知。
二、觉知内心的恐惧和迷惑释迦牟尼强调了觉知的重要性。
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有觉知时,才能意识到恐惧和迷惑的存在。
通过觉知,我们能够看清内心的负面情绪和执着,从而减少它们对我们的影响。
觉知让我们有能力在恐惧和迷惑产生之前就加以化解,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实践无所畏惧释迦牟尼教导我们要实践无所畏惧。
这意味着我们要超越恐惧和迷惑的限制,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他认为,唯有当我们不再受恐惧控制时,才能真正自由地生活。
无所畏惧使我们摆脱束缚,开启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四、辩正念与智慧洞见释迦牟尼教导我们通过辩正念和智慧洞见来对抗内心的恐惧和迷惑。
辩正念是指通过专注和觉知来抵御负面思维和情绪的干扰。
通过培养正念,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
智慧洞见则是指透过深入思考和反观的方式,洞悉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智慧能够解开迷惑,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内心恐惧和迷惑的无常性质。
五、修行慈悲与智慧的平衡释迦牟尼教导我们修行慈悲与智慧的平衡。
在面对恐惧和迷惑时,我们需要保持慈悲心和无私的善意。
慈悲心能够化解恐惧和迷惑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使我们更加宽容和理解他人。
智慧则使我们能够正确地认知和应对内心的困惑。
通过修行慈悲与智慧的平衡,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和迷惑。
六、践行中道之路释迦牟尼所倡导的中道之路也能帮助我们面对内心的恐惧和迷惑。
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

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
"唯识"(又称唯識)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有着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两种解释方式。
1. 古义唯识(传统唯识):
- 古义唯识是佛教中的一种哲学体系,最早由印度大乘佛教中的唯识学派(如阿难提等人)所发展和阐述。
古义唯识强调唯有心识(vijñāna)存在,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表现,外部世界的存在是依赖心识的,而非独立实在的存在。
它探讨了心识如何分析和创造世界,以及如何追求解脱和觉悟。
古义唯识也包括诸多繁复的哲学论述和争议,涉及到心识的分类、五阴(五蕴)等概念。
2. 新义唯识(近代唯识):
- 新义唯识是在佛教传统的基础上,由20世纪初开始,尤其是在亚洲佛教哲学家如清涼山慧琳(鉴真)和钱穆等人的影响下,重新阐释和发展的唯识哲学。
新义唯识强调现象世界的依赖性、相对性和心识的重要性,但更加注重哲学的实践应用,包括社会伦理、心灵修持和与现代科学的对话。
新义唯识试图将佛教哲学与当代社会和文化联系起来,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虽然古义唯识和新义唯识都基于唯识思想,但它们在理论和应用上有所不同。
古义唯识更注重哲学上的探讨和内省,而新义唯识更注重将佛教哲学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以提供实际的指导和智慧。
不同佛教传统和学派也可能在唯识哲学的理解上有所不同,因此具体的解释和理解可能会因时间、地点和哲学家的观点而异。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类能够如实认识生命轮回,揭破生死之迷的关键,就在于如实去认识自心。
所以,自身的这个“心”最为重要,正所谓“笑是它,哭是它;成是它,败是它;上天堂是它,下地狱也是它”!(一)生死唯心所造众生为什么会落入既定的生命形类?为什么各自有不同的形貌、寿命、习性、际遇?佛教十分明确地回答:这一切都既非上帝天神所造,亦非天地、山川、社会等外缘所定,更非偶然,而却是由众生的自心所造作形成的。
究竟这个心是怎样去造三界六道、种种世间呢?佛说:由心起业,由业感果,落入了业力因果律所编定的自然程序,由此而有五蕴、业果、三界六道。
我们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识),虽为造业之本,但其本身并无善恶属性,非直接造业,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心所具有的东西。
(二)业从“惑”起心如何发挥其功能,去造出能招致生死苦果的有漏善恶之业?答:由惑起业,由业生苦,“惑、业、苦”这三者循环不休。
惑就是迷惑,能迷惑人使人不识真实的事理。
惑又为烦恼的总称,以贪、瞋、痴这三种根本烦恼为造杀、盗、淫等恶业,而引起生死流转的主要原因,被称之为“三毒”。
这贪、瞋、痴中的贪、瞋往往紧密相连的,有如阴阳,瞋恨终因贪爱而起,因为贪爱某种东西,才会去恨取得所爱的障碍。
如因贪爱某个异性,就必会妒恨情敌;若贪爱权位,就必会妒恨政敌等。
“痴”就是愚痴无智,不识宇宙人生的真实本面,它与“无明”为同义语。
它又与“执”紧密联系,即执着,紧紧找住某种东西而不放,认假为真。
由于贪爱而伴随它的便是瞋、痴、慢、疑、见,合称为“六贼”(痴为恶父,爱为恶母),造就恶业这六大烦恼就是由“痴”为根本而生起。
(三)生命的种子储藏室:阿赖耶识人体中除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外,还有第七识叫“末那识”,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又叫藏识,即收藏之意)。
前六识的功能是吸入外境的作用,而末那识就是在前六识与第八识之间起着不间断的联络作用(好象仓库管理员一样,不管善恶好坏,都一律储存于仓库之中)。
佛教心理学

宗教是治心的,尤其是佛学本来就是“心智科学”,佛学中的心理学内容需要从佛法基本的起缘知识、五蕴知识开始了解,而后需要去理解唯识学方面的很多理论。
在唯识理论中和佛法的五蕴概念中,对心、思维的种种功能、过程,都有非常具体细致的说明。
分析心的自身各部分为分“识”,而分析心的活动的各种要素称为“心所法”。
在八十九心中最简单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只是一种纯粹的感觉,于对象上并无任何复杂的反应。
如果我们详细地审察,则它们最少还包括有七种心所法在内:一、触(近人译为感觉,即器官和对象的感触);二、受(由对象所激起的感情);三、想(构成意象作用,即于对象而造成概念);四、思(意旨,即欲取或避于对象);五、心一境性(近人译为精神集中);六、命(心理的寿命或内存的生力);七、作意(注意于所缘的对象)。
各派论师不但重视心法,而且都同样地很重视心所法的分析。
“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即是心的附属物。
佛经把身心所存在的现象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
在阿毗达摩中通常用色法、心法及心所法三种来包括它们。
色法属于色蕴,心法属于识蕴,心所法则包括受、想、行三蕴。
根据上座部,行蕴有五十法,再加受想二法,共有五十二个心所法。
这里面有二十五个是善心所,十四个不善心所,十三个是通一切善恶心的心所。
它们的善恶或不善不恶是根据它们所相应的心来说的,即与善心相应的为善心所,与不善心相应的为不善心所,与无记心相应的无记心所。
八识和五十一心所,是佛法对于心理现象的说明,而且尚是提纲挈领的大要,假使仔细分析更是无量无尽。
专研究这方面的叫法相宗,也叫唯识宗,对人的认知原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人有两套心理认知系统,一是内外相关的觉知系统;二是内在自缘觉知系统。
唯识学把重心放在内在觉知系统上,它立“唯识无境”义,以区分两套认知系统,彰明自宗旨意。
唯识学认为,凡夫的认知定式泥于遍计所执之思维方法,并且分不清识与根的认知差别。
在凡夫心态上认知活动无法达到主体自身认知能力的转化,因而也就无法最终觉知意识的深层结构、功能原理。
佛法观心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一、引言佛法,即佛教教义,是一种古老的智慧,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哲理,影响着无数人的心灵。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通过学习佛法,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下面我将从观心的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二、观心的意义观心,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谓观心,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思想、情感、欲望等。
通过观心,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烦恼、痛苦、无明等,从而找到解脱之道。
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扰,观心成为了缓解心灵压力、提升心灵品质的有效途径。
三、观心的实践1. 静坐静坐是观心的基础。
通过静坐,我们可以使内心平静,专注于观察自己的思绪。
在静坐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从而排除杂念,让心灵回归平静。
以下是我静坐的几个步骤:(1)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坐下,调整呼吸。
(2)观察自己的思绪,如行云流水般,不评判、不抗拒。
(3)当思绪纷飞时,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呼吸上。
(4)静坐一段时间后,缓缓睁开眼睛,感受内心的平静。
2. 反省反省是观心的关键。
通过反省,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缺点,从而进行改正。
以下是我反省的几个方面:(1)回顾一天的生活,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计划,努力改正。
(3)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正念。
念佛是观心的辅助手段。
通过念佛,我们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从而达到静心的目的。
以下是我念佛的几个要点:(1)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调整呼吸。
(2)口念佛号,如“南无阿弥陀佛”。
(3)心中默念佛号,感受佛号的加持。
四、观心的感悟1. 痛苦源于内心通过观心,我认识到,痛苦源于内心的烦恼、欲望和无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物质和名利,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
当我们学会观心,放下烦恼、欲望和无明,痛苦自然会减轻。
2. 感恩他人观心让我明白,人生离不开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他人,珍惜与他人的缘分。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二)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二)资料来源:莲海书斋作者:星云大师二、心的方寸及心的虚空我们的心在哪里?有人说:心不是在方寸之间吗?但是,这个“方寸之间”,并不是囿限在身体里面。
有人以为过去做宰相的人,心量很大,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却不知修道者成道后的量更大,有多大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成道者的心,可以把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放在心里。
《西游记》里,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斤斗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还是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孙悟空就是形容人的心,而如来佛代表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
不管虚妄的俗心怎样翻跳,当然跳不出真心之外。
我们的生命,今生张三,来生李四,甚至沦为地狱的恶鬼畜生,无论怎样轮回转世,变来变去,不变的就是一个真心——就像用黄金做项链、戒指、手环……,不管造型如何改变,黄金的本性是不会变化的。
佛经里有句形容心的话:“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就是说悟道的心,经过古今多少年代多少岁月,都不会改变,经历万劫千生也不会变。
这样,方寸之心不是就住在虚空之中吗?元朝有个读书人,名叫许恒,因为生逢乱世,不得不跟着群众逃避战祸,在逃难途中,好几天没有饭吃了,忽然看到一个水果园,园中的果树上,累累的结着水果,群众们饥渴交迫,纷纷跑进果园,摘果子充饥,许恒却端坐在树下瞑目休息,动都不动。
吃了水果的人劝他:“为什么你不去摘果子吃呢?”许恒睁开疲倦的眼睛说:“不行啊!果园是别人种的,主人不在,怎么可以偷摘呢?”听的人笑他傻:“唉呀!这种乱世,果园主人早就逃难去了,这些水果哪有主人?”许恒脸色一正:“果园没有主人,难道我们自己的心就没有主人吗?”我们方寸之间的心,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识,这样才不会乱来,才能远离鄙恶。
今天社会风气败坏,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没有自己的方寸。
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如虚空的真心呢?佛经上有句话:“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就是说:假如你能以慧解开悟,修持禅行,你就能见到佛境了;你把心像虚空一样放大,生死便能自如。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一)

佛教对心识的看法(一)资料来源:莲海书斋作者:星云大师我们平时重视身体,却不重视这个心。
为了身体需要营养,我们要吃得饱,要穿得暖,知道调理饮食,知道避开寒暑的侵袭,甚至知道化妆、健美,却很少知道要美化心灵。
除了爱惜身体以外,其次爱惜的就是金钱,早晚想尽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想如何发财,而很少想到如何发掘心里的财富。
我们又喜爱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有时间,便与他嘘寒问暖,亲密交往,却也很少想到跟自己的心建立关系,诚信相待。
我们为什么知道爱惜身体、金钱和亲友,却不知道亲近自己的心呢?要知道:人生百年以后,身体不是我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
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我们自己的宝。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譬喻:有一天,自己的心教训了身体一顿,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上起,我这颗心就帮你穿衣服,帮你洗脸、刷牙,教你吃饭、走路,你的进退坐卧,哪一样不是我在帮忙?现在,你这个身体要修行求道,你一会儿到这个寺庙朝拜,一会儿又到那个寺庙顶礼,每天拖着个躯壳东奔西跑,四处问道,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这颗心问道呢?”心又说:“你这个身体,难道没有听说四句偈吗?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身外觅佛。
身体,你也太糊涂了!”这个譬喻,指出了人们舍近求远的个性。
我们平常没有注意这个心,呼吸而不知,日用而不觉,实际上,心是最重要的,心是诸法的根本。
《五苦章句经》上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就是指出:三涂六道,都在一念取舍上。
最近流行一句广告词:“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真的找到什么吗?在这个世界上,你找到什么都是假的,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永恒的心灵,那才算是真正找到了。
佛经中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明修行贵在修心:有一位国王信仰三宝,发心行大布施,就把宫里所有的黄金打碎,然后宣布:凡是修道的人到他这个国家来,个个都可以拿一把黄金!消息传出之后,远近交誉,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一方面欢喜国王有这样大的发心,行大布施,一方面又惋惜国王只知形相上的金钱布施,而不知根本解决自性真如,所以就化身为一个修道者,也来化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云大师《佛教对心识的看法》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0-6-17 0:28:36繁體版各位法师、各位信徒: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我们平时重视身体,却不重视这个心。
为了身体需要营养,我们要吃得饱,要穿得暖,知道调理饮食,知道避开寒暑的侵袭,甚至知道化妆、健美,却很少知道要美化心灵。
除了爱惜身体以外,其次爱惜的就是金钱,早晚想尽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想如何发财,而很少想到如何发掘心里的财富。
我们又喜爱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有时间,便与他嘘寒问暖,亲密交往,却也很少想到跟自己的心建立关系,诚信相待。
我们为什么知道爱惜身体、金钱和亲友,却不知道亲近自己的心呢?要知道:人生百年以后,身体不是我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
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我们自己的宝。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譬喻:有一天,自己的心教训了身体一顿,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上起,我这颗心就帮你穿衣服,帮你洗脸、刷牙,教你吃饭、走路,你的进退坐卧,哪一样不是我在帮忙?现在,你这个身体要修行求道,你一会儿到这个寺庙朝拜,一会儿又到那个寺庙顶礼,每天拖着个躯壳东奔西跑,四处问道,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这颗心问道呢?”心又说:“你这个身体,难道没有听说四句偈吗?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身外觅佛。
身体,你也太糊涂了!”这个譬喻,指出了人们舍近求远的个性。
我们平常没有注意这个心,呼吸而不知,日用而不觉,实际上,心是最重要的,心是诸法的根本。
《五苦章句经》上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就是指出:三涂六道,都在一念取舍上。
最近流行一句广告词:“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真的找到什么吗?在这个世界上,你找到什么都是假的,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永恒的心灵,那才算是真正找到了。
佛经中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明修行贵在修心:有一位国王信仰三宝,发心行大布施,就把宫里所有的黄金打碎,然后宣布:凡是修道的人到他这个国家来,个个都可以拿一把黄金!消息传出之后,远近交誉,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一方面欢喜国王有这样大的发心,行大布施,一方面又惋惜国王只知形相上的金钱布施,而不知根本解决自性真如,所以就化身为一个修道者,也来化缘。
当他从国王面前取了一把黄金后,过了一会儿又放回去,说:“我不要了!”说完就走。
国王觉得奇怪:一把黄金为数不少,为什么不要呢?就叫住这位修道者,询问原因。
修道者合十说:“我原是云水僧,一向逍遥自在的生活,不为物役,也不受形累。
现在拿了一把黄金,盖房子嫌不够,藏在身上又不安心,我想想,这把黄金没有用,还是还给你。
”国王一听,觉得修道者的话也有道理,就问:“你盖一栋房子住,要多少黄金才够?”修道者一笑:“三把黄金。
”国王想:看在远道而来的份上,好吧,就赏他三把黄金。
修道者得了国王首肯,便拿了三把黄金,作势离去,然后走着走着又回来了,把黄金一放,叹气说:“还是还给你吧,我不要了!”国王很讶异:“为什么又不要了呢?”修道者摇摇头说:“我想,三把黄金是可以盖房子啦,可是,房子盖好了,只有我一个人住,如果遇到病痛,就没有人看护我、照顾我,修道有了疑难,也没有人同修共参,这就没意思了。
我想:既然要盖房子,就应该多给几个人住,要盖宽敞一点的,这三把黄金恐怕是不够的,所以,我不要了!”国王起先觉得这个人有点贪心,后来想想,这人不做自了汉,不自私,能推己及人,倒也还颇可称道,就问他:“那么,你到底要多少黄金啊?”修道者举起一只手掌,回答:“五把黄金应该够了!”国王点头:“我成全你,你就领五把黄金好了!”这个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也不客气,伸手取了五把黄金,转身向国王告辞。
可是走了不远,又慢慢踱了回来,把黄金一倒,说:“我想想不对,五把黄金还是不拿的好,我不要了!”国王惊愕得站起来,问:“什么!五把黄金还不够吗?”修道者屈指数说:“国王啊,这五把黄金能盖大房子,又能安顿很多人,是不错啦。
不过,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天天要吃饭、穿衣,要付医药费、保养费,还要准备意外开销,这五把黄金只能坐吃山空,实在是不够的啊!”这个时候,国王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按捺着怒气问:“你究竟要多少才会满足?”修道者合十回答:“七把!七把黄金。
”国王马上答应了:“好吧!你再拿七把,不要再贪心不足了!”修道者兜了七把黄金,稍一犹豫,又立刻通通放下来,摇头说:“不!不!我还是不要了!”国王终于发怒了,霍的一声站起身来,气冲冲的指责:“岂有此理!难道你要我把所有的黄金都给你吗?哼!”修道者脸色一整,端庄的答道:“国王呵,不要生气,你即使将所有的黄金悉数给我,我也不要!”国王听了,勃然大怒:“那你要什么?说!”修道者面含微笑,缓缓吐露:“把所有的黄金都给我,让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能供养道友,有什么用?我心里的食衣住行还是无法解决,我心里的道友还是养不活呀!”国王一听,什么?心理上也有衣食住行?心里也有道侣?不觉奇怪的问:“那你告诉我:你心里要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静静开示说:“身体穿上衣服,才显得庄严,心要由道德、慈悲的衣服来庄严;身体靠吃饭食菜来维持,而这个心要以真理、佛法、禅悦为食;身体要住房子,心也要住房子,要住在永恒的真理里面,住在不生不死的地方。
”修道者看国王听得出神了,才继续说完:“身体需要同参的照顾,心也需要共修的道友:无颠倒,无痴妄,无系缚,无一切执染,自然近道。
”国王听后,深深感觉到:的确不错,一个人的钱再多,也不过养了个早晚腐烂的臭皮囊罢了,对自己本有的永恒的道心是照顾不到的。
人,不仅要修身,更要修心。
我现在把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分成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一、心的一刻与心的永恒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快?当然大家知道“光”最快,“光”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但是在佛教里,最快的不是光,而是人的心念,心的速度是一秒的几百分之一,而且不受时空的局限,你一瞬间可以想到唐朝的李白,一刹那可以念及美国洛杉矶的风光,一念升沉,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心的速度最快速。
世间万法,离不开心,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和识,就是因缘果报的起源。
所谓“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一切诸法,都从尘心与妄想生来。
六祖惠能大师得道以后,在猎人群中隐居了十几年,等到机缘成熟了,才开始行脚弘化。
有一次来到广州,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盖指指点点,争论不休。
一个说是风吹动了旗幡,幡未曾动,是风吹动;一个说哪里是风动,是幡动!“没有风,幡怎么动呢?是风动!”“不不,风的本身就是动,风吹吹扬扬,其实未动;如同流水的本质就是流,它是流而不流的,又像你坐在车中看窗外风景飞逝,只是车动,风景其实未动。
眼前当为幡动,不是风动!”六祖见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笑着走上前排解:“两位仁者呵,何必执着呢?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啊!”风动也好,幡动也好,都是外境的虚幻表象,原不必执象以求,使心为物役。
心为物役,就是心动;心一动,时间刹那刹那生灭,这就是心的一刻。
如果风动由它动,幡动由它动;风不动,幡不动,在心上没有东西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完全安住在平等自性上,不起差别妄想,不堕无明烦恼,这种如如不动,就是心的永恒。
唐朝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在北方研究《金刚经》,下了很深的功夫,注解出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很不以为然,就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破除六祖顿悟的禅法。
德山一路晓行夜宿,辛苦跋涉,一日在路上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个卖饼的小店,他腹中饥饿,想买几块饼充饥。
店里的老婆婆看见德山进来,就笑着迎接:“禅师你肩上挑的是什么呀?”“这个,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哦,你背它去哪?”“去南方呵!”“去做什么?”“想破解南方顿悟的禅法呵!”老婆婆点点头,想了一想,说:“我读《金刚经》,正有一句不懂,想请师父为我解答,师父如答得上来,我就烙饼供养您!”德山大笑:“请说来听听!”老婆婆就问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您现在要吃点心,您点的是哪种心啊?”“这个……”德山愕然,不知如何回答。
虽然是通达《金刚经》的德山禅师,却也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难倒了,茫然不知所措。
因为这一句《金刚经》是讲心的生灭不定,我们这个身体,自幼至老,都在新陈代谢,它时时变迁,刻刻不停,完全虚假,根本没有可以把握的真实自我;而我们的心呢?又念念迁流,在刹那刹那中生灭不已,过去的念已逝,在一刻生灭中消失了;现在的心念不停的生出,又不停的灭去;未来的心还没有到;那么,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生灭不停,究竟可以把握哪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心念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刹那的界限,也没有亿万长的久远,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所以在禅宗里,心的一刻就是永恒,永恒也只在一念之间。
大家偶尔也会注意自己:我心里很苦,心里很挂念,心里现在想着发财,心里希望那个讨厌的事赶快解决……,这些都是生灭心,不是永恒的心,我们要找的是一颗永恒心。
禅宗的大梅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徒弟,凡是有人问马祖“如何是佛”,他总是回答“即心即佛”,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如何是心”,他就说“即佛即心”,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都是很肯定的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大梅法常在马祖座下得道,后来到另外的地方去弘法,一本老师的宗旨,凡是有人问道,他也都说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度化了很多人。
消息传到马祖那里,马祖想试探这个徒弟是真的悟道呢,还是依样画葫芦,就派了一个弟子去考验他。
这个弟子到了大梅法常的地方,问大梅说:“您在马祖门下,学到了什么?”大梅便答:“师父开示我:即心即佛!”这个弟子又问:“什么是心?”大梅还是说:“即佛即心!”这个弟子就说了:“咦,不对啊!马祖现在不是这样讲,他现在都说“非心非佛,非佛非心”了!”大梅法常听了这话,不但不惊奇,反而笑了起来:“呵,这样啊!师父就是喜欢捉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这个弟子把这番对话带回去,告诉了马祖,马祖听了以后,很高兴的说:“好,梅子成熟了!”这句话一语双关,意思是说:大梅能够不被表语系缚,不改变悟道的宗旨,是真的悟道了。
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不离一心,只要道心坚定,就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够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又不惑于环境变迁,这颗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觉悟的禅师,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坏、善恶得失,一切在自己。
他们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会随着你东风吹东风倒,西风吹西风倒,他们对自己有无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顶天立地,这就是一颗永恒的心!有的人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