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发展是佛教已经中国化,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同化能力佛教在中原国家历史悠久佛教中国话已成必然。此时的佛教是中国的佛教。

佛教中国化有着极其深刻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对中国的哲学、文化、艺术,更对中国封建时期的经济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化

农业作为封建社会的支柱产业,承担着最重要的经济任务。而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稳定。而稳定的基本前提是政局稳定,所以,在前面提到的政局变化后者稳定与否与农业有着直接关系。政局稳定的前提下,社会稳定也是经济生产的必要条件。所以,才会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思想,统治者利用其理念,弱化民众势力,达到统治的目的。而儒家思想并非“民”思想,是统治民、弱化民的思想。对于真正的儒家思想,其进入有一定的门槛,所以在某种角度上并没有很好的民众基础。而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尤以净土宗与禅宗为主,具有深刻的民众基础,所以唐朝统治者竭力扶持佛教和利用佛教,达到其统治的目的。这样,重农轻商的效果就被扩大化,使农民从思想上更容易妥协从事农业,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单一化。

二:佛教事业兴起,占用大量社会资金,阻碍经济发展

根据匡长福《佛教学导论》所述:“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对佛教的扶持不遗余力。他曾三次下诏,在全国113州修建佛塔并广度僧尼,多大50余万。”佛教为宗教,并不以生产利润为目标而从事经济活动。过多的寺院建立,不会直接给地方带来经济利润,甚至会产生负利润,靠国家、资助或施舍来运行。所以,广修寺院导致的是大量资金投入到非盈利建设当中,致使资金不能有效流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大量的僧尼,更是国家的负担。虽然从道德或者主观上,对僧尼的奉养并不排斥甚至情愿,但是从客观上而言,奉养大量不从事经济生产活多的人,的确为经济发展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三:劳动力减少,阻碍经济发展

在北魏末年全国僧尼到达200万以上,造成田地荒芜,遍地哀鸿的局面,严重破坏了国家经济平衡①。僧尼的增加,直接导致有效劳动力的减少,而原本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力现在变成了消耗成产成果的人员,其必然导致经济遭到破坏。

四:削弱了民众的经济生活的追求

中国佛教,尤其是在广大群众中有着较好基础的禅宗和净土宗,其交易简单,讲究任何人都可以成道。这对于广大群众有着极高的吸引力,认为只要一心虔诚,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从侧面激发了人类的惰性,把目光着眼于理想当中,从而是本来就不受到重视的商业更受到排斥。这长久的削弱了人民对商业活动的积极性,它一直持续到近代才被改变。

佛教中国化对当时的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佛教中国化,完善了中国统治体系,提高了经济效率

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的儒家思想进行了融合,例如:天台宗是我国最早诞生的一个佛教宗派,具有我国的民族特征,这个宗派把印度佛教的中观哲学和儒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儒道的心性论,特别是以道德为根本的善恶人性论与佛教的轮回业报思想撮合在一起,重视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方式与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的注释方法等等。禅宗在坚持佛教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竭力将儒家的心性学说和老庄的自然主义融入到禅学体系中去。这样,使中国的统治阶级有了更加多元化的统治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使民众更加顺受。使得任何活动都有了更高的执行力度,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率。

二:佛教中国化促进了其相关文化、经济活动

佛教的中国化,对中国的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等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广元千佛崖造像等等,刺激了旅游业、建筑业,间接的对其他产业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佛教中国化稳定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佛教宣扬: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等戒条,对于教徒有很大的约束力和社会效益2。这种道德观念,使一定程度上社会环境更趋于稳定,从而各种商业活动,生产活动能够顺利的进行。所以简洁的通过是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通过以上简单得分析,可以发现佛教的中国化有利有弊。而我认为,在经济法面其弊大于利。从之前的分析钟可以发现,佛教对经济的贡献,多是间接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的。比如通过人的道德理念、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但是我们在开它的弊端,基本上是直接的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它通过实实在在的事例削弱了当时的经济发展进度。弊从实处入手,利从间接入手,其影响大小,自然可知。估计不论其是直接还是间接,我们再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一下其利弊。虽然其正面的影响是间接式的,但是其对于人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的负面影响确实直接且深远的。以对广大人民产生较大影响的禅宗与净土宗来说,从事经济活动根本就是与教义相冲突的。而佛教的广为传播,再加上与中国的儒道的如何,本就不受重视的商业活动就更不能得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就是在现在,也有许多人对商业有一只莫名的抵触。这些是中国长久的思想理念导致的,而这种思想,必然少不了佛教对其的影响。而与之相反,再当时花费大量物资建立的寺庙、石窟,现在却成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是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

另外佛教的禁欲主义对经济的影响:

禁欲主义的教规公认一个人的消费少于他的同伴是突出的美德。由好几条途径引出

的结论认为,消费少是高尚的生活方式。

首先,有的教规强调学会压抑个人天生欲望的

价值,如食欲、性欲、安逸感及其他满足;它们鼓励各种形式的斋戒和别的苦行作为精

神超度的手段。

禁止吃肉制品,禁止过多的活动。而这直接的影响了畜牧业和餐饮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占占多数的中国,片面发展种植业的经济模式,使农牧民丧失了很多致富的良机

其次,教规认为一个人谋生需要消耗时间,而这些时间原本可以花在修身养性或进行宗教礼拜上。

而每次还俗之后对于生疏了的专业技术,又要重新掌握,这一段磨合期的工作效率自然不会高。而放到实际的行业当中,如果他是农民,他的地荒了需要重新开垦;如果他是商人,没有贸易伙伴会等他还俗后再交易,还俗后要重新寻找。这样一看,这出家的五年造成的损失起码有七年到八年。

第三,放眼天下,多数的宗教在禁欲方面并不对世俗教徒有太多的苛求,唯独只有印度教和佛教统治的地区要求凡人多多少少维护重视禁欲理想,甚至在这些地区这种理想也不见得真正影响凡人的品行。也许在这些国家,有的人原本可能去从事商业,可是却被吸引去过僧侣生活,但到处都发生这种情况。另一可能是这种受吸引过僧侣生活的人在数量上多于别的地区,而且产生“僧侣教士过多”的现象,这只是从有限的经济意义上来解释的,即没有去从事经济事业的人才过多。而缅甸恰恰是这样的典型。过多的僧侣,他们不劳动,而获取劳动成果,似乎很像马克思笔下剥削剩余价值的资本家还有韩非子笔下的“五蠹”。他们消耗了本来可以用于社会积累的产品而并不生产什么,这消极意义同佛教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相比显得过分突出。

第四,佛教祭祀和礼仪消费很多黄金等贵重金属

信众将自己赚的钱去寺庙换金箔,贴在佛像、佛塔或者圣迹上。

而宗教祭祀所消耗的贵金属,如果用来充实中国国库,那中国家的财富会相当可观。用市侩一点的比喻就是,贴在佛像上的金箔吸引来的游客门票不如做成金牙卖给全世界牙医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