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佛说宇宙有无数类似我们的银河系
佛说宇宙有无数类似我们的银河系关于宇宙观,佛祖在3000年前就说世界有“佛刹微尘数世界”(语出《华严经》),比霍金的狗屁黑洞理论、西方保持千年的地心学说、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要高明无数,只有布鲁诺的宇宙无限理论才接近佛祖的说法。
在《华严经》第一卷之前、华严处会之后,是法界安立图。
这里先讲了小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地球、月亮、太阳,都围绕须弥山转,因此,小世界应该不是太阳系本身,而应该是银河系。
接着提出了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的概念。
也就是说一千个银河系,算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谓之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谓之一个大千世界(十亿个银河系),并且画出了图形。
接下去讲无量数的大千世界构成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无量数的世界种构成华藏庄严世界海。
再接下去,佛陀讲了,若以华藏庄严世界海为中心,在它的八方上下可以标出十个世界海,它们都与华藏世界海相等,并且指出:‘广说者不可穷尽。
’说十方包括上下,早知地球是悬在虚空中,且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悬空的。
而且在《华严经》第八、第九、第十三卷,即华藏世界品更是专门、详尽地给我们讲述了无限宇宙之构成。
回转形世界。
江河形世界。
旋流形世界。
轮辋形世界。
(插图网兄们去百度一下即可)在二十世纪快要结束的今天,天文学界的科学家们使用了那么多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才看到的宇宙空间,而我佛如来在三千前就看到了,而且更广远,并且讲得那样具体,那样清楚。
难道这也是封建迷信吗?这能用一般的‘宗教’二字所能说明的吗?银河系有多大? 许许多多的恒星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有说10万光年的),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对我们常人来说,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是不可度量的。
而对天文学家来说,精确地测绘宇宙天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天文学采用的计量单位是“光年”,即光在一年里所走的距离。
光的前进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是9.7万亿公里。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引言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又称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在印度古代时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该宇宙观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包括其对于世界的起源、构成和运行方式的理解。
世界的起源根据释迦牟尼的教义,世界并非永恒存在,而是有一个起源。
他认为世界以及其中所有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所构成的。
这个因果关系被称为“缘起”(Paticcasamuppada)。
缘起包含了十二个环节,从无明(无知)开始,通过无明产生行为、意识、名字和形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最终导致生老病死等众生苦难。
宇宙的构成根据释迦牟尼的教义,宇宙由三个部分组成: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居住的世界,色界是天界,而无色界则是超越物质存在的境地。
欲界欲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居住的世界。
它包括六个道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天人道。
每个道位都有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苦乐感受。
色界色界是天界,它包括二十六个天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四禅天、十六夜摩天、五无量天、梵天等等。
这些天位都是由修行者通过冥想等方法获得的。
无色界无色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境地。
它包括四个无色定位,分别是无色空定、无色识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这些境地中,修行者完全超越了身心的束缚。
宇宙的运行方式释迦牟尼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
他提出了“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这意味着所有事物都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消亡。
除了无常外,释迦牟尼还强调“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永恒的自我实体。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没有独立存在的本质。
释迦牟尼还提出了“因果报应”(Karma)的概念,即个体的行为将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佛说为什么说宇宙万物都是波动现象?
佛说为什么说宇宙万物都是波动现象?宇宙万物产⽣于⼀念⼼动。
⼼念如⽔,⽆念则⽌,起念则动,亦即波动。
前念刚⽌,后念⼜⽣,念念相继,⽆有断时。
念⽣念灭,快如闪电。
佛说刹那九百⽣灭。
⼀秒钟有四个弹指,⼀弹指有六⼗个刹那,⼀刹那有九百次⽣灭,也即⼀秒钟有两个⼗万⼋千次⽣灭。
这还是佛的⽅便说,是为了⽅便古时⼈们所理解和接受。
如说真实,那是⼀秒钟有亿万次的⽣灭。
现在世界最快的计算机是我国的天河⼆号,已达每秒3.7亿亿次。
可见佛说的没错。
⼼念是阿赖耶识的极微细动相,即三细相,⼋地菩萨才能见到。
我们凡⼈起⼼动念⾃⼰都不知道。
起⼼动念即是⽆明,⽆明就妄动,动就造作即造业,所谓“⽆明不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三细:即⽆明业相、转相、境界相。
六粗:⼀是智相,属俱⽣法执。
即与⽣俱来的分别能⼒。
谓依于境界相⽽不了⾃⾝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
⼆是相续相,属分别法执。
谓依前智相分别,时时思量,相续不断。
三是执取相,属俱⽣我执。
谓依前相续,周遍计度,计我及我所。
四是计名字相,属分别我执。
谓依前妄执,⽴假名妄想,循着假名⽽执妄相。
五是起业相。
谓依于名字,寻名取相,造种种业。
六是业系苦相。
谓由造业受报⽽为业缠缚受苦(参见《⼤乘起信论》)。
由三细六粗⽽⽣起宇宙世界⼀切精神和物质现象。
这说明,宇宙世界、⼗法界依正庄严都是由⼀念⼼动产⽣出来的,所以说是波动现象。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波动现象,包括⼀切有情众⽣和⽆情众⽣,即所有动物、植物、矿物,都是波动现象。
就有情众⽣⽽⾔,众⽣⾝体组织时刻在动。
⼼在动,脑在动,时时思虑,念念⽣灭。
⾎液循环不断,细胞新陈代谢,消化系统时刻运转。
⽣命就是运动,没有运动,⽣命就停⽌了。
就植物、矿物⽽⾔,植物有⽣住异灭,时时在⽣长变化;矿物有成住坏空,也在时刻演变。
地球内部运动不息,地壳板块在不断飘移,地壳深处岩浆涌动。
⼤地江河川流不息,⼤海波涛汹涌。
天空风云变幻,雷电⾬雪,阴阳不测。
地球⽇夜绕太阳旋转,太阳绕银河系⽽转。
佛家看生命和环境
(佛家看生命和环境)冯学成佛教在其庞大精细理论体系中,对生命和环境的论述也应该引起人们重视。
佛教认为,任何生命——精神体都有其相应的环境——世界。
这个环境世界不是命定的,不是神授的,而是根据自己的“业力”——行为活动而召致的“果报”。
这种“业力”的根源在于精神内部的“识”。
佛教认为,山河大地,“皆唯识所变现”,人类的意识形态.人类的行为活动的最终承受者是人类自己。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用生态环境的因果关系来说,人类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类就将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若无视自然,过多地伤害自然,人类就将处于一个恶劣的生态环境。
一般人都知道佛教爱讲“因果”,其实只说到了一半,佛教不仅讲因果,而且是联系到因、缘、果、报这四大环节一并讲的。
人类及人类生存的环境,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就是人类的果报。
报分两种,一是果报,二是依报。
每一个人的身体、精神和生命状况是一个人具体的果报,或智或愚、或健或病、或男或女、或贵或贱都是果报的不同。
而依报则是指人类共处的这个自然环境,也就是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环境。
佛教认为,果与报是不二的,也就是人类与环境是不二的,它们之间只有融合谐调,才能共存共荣。
所以人类决不能离开地球到外层空间去开辟自己的第二家园,而地球上的森林、草原,各种动物,山川湖海,蓝天白云,也不会在另一个星球上再现。
宇宙有自己的节奏,群星也有自己的轨道,佛教所描绘的“三界六趣”(欲界、色界、无色界、天人、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也各有其世界而不相混淆。
人类就是人类,他的内在结构(人类的业力和果报)决定了它的存在。
所以无论人的理性和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人类仍然是人类而不是神,不能,也不应该侵入其它生命层次的领地。
在这样的意义下,人类就应该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环境。
如果我们的依报——环境遭到了毁灭,实际上也就是毁灭了人类自身。
但现代的科学文明是以人与大自然对立这一状态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它的出发点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很大部分是为了财主们的利益)不断去征服和掠夺自然,这样当然就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间的平衡。
宇宙的缘起
要了解不同星球的存在之前,当然要先了解宇宙是什么开始的。
宇宙存在的时间已经非常、非常的久远,这是一段很漫长的时间,我们几乎无法用人类的时间观念来计算,根本无从算起。
如果以佛经的观点来看,佛经中常写:【无始劫以来】,【无始亦无终】。
也就是说,时间根本很难用人类的度量来计算,因为我们人类对时间的观念是【线性】的,但是宇宙的时间观并不是线性的,应该说是一个整体,从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整体,没有线性的观念。
而这个宇宙是怎么开始的呢?宇宙一开始真的是什么都没有,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没有能量,相对的也没有任何的物质存在,可以说什么都不是。
但是你不能说它是【无】,因为如果说是【无】或是【空】也不对,不能说是【无】但又不能说是【有】,那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来形容呢?任何形容那都是二元对立的状态,说【有】就代表有一个【空】存在,说【无】又代表有一个【有】存在,所以任何的形容都会落入【二元对立】!宇宙一开始的状态,真的不能用任何二元对立的观念来形容。
我觉得中文有个形容词比较接近当时的状态,就是我们讲的【混沌】。
【混沌】这个词其实非常的贴切,足以形容当时宇宙初始的状态,而且提供了某一种基本的观念。
因为【混沌】不能讲是,却也不能讲什么都没有,所以【混沌】不能形容【有】或【没有】,而这种状态是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没有,但也是什么都有、什么都是的状态,宇宙初始的状态用【混沌】这个名词形容再贴切不过了。
宇宙一开始是处于混沌状态,这个状态待久了,一定会产生一种想法,而这个想法就是【我是什么?】当我什么都不是的时候,我如何来证明我是?我们可以想想看,如果我们这个肉体是一种混沌状态,没有肉体,没有物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任何能量,那我也看不到自己,我也不晓得我是什么存在,而我为了要证明我的存在,我相信唯一的方法就是——我必须能够看到别人的存在。
为了让我看到别的东西的存在,我需要创造一个东西可以让我看得到,而这个东西就必须是一个【是】了。
佛家对宇宙真相的认识
佛家对宇宙真相的认识佛家对宇宙真相的认识(大慧根的人才能看懂)1、宇宙的本性是真空,是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空的就连“空无”二字也不能确切地描述它。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不停地变化,而本性却永恒不变。
宇宙及万事万物是相,而本性是体。
体和相是一不是二,相中有体,体既是空,故相也是虚空假相。
体是永恒不变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体是真空,相是妙有。
万事万物从表相上看,它的变化过程似乎有生灭、垢净和增减,但由于本体的如如不动,没有生灭,决定了万事万物这个相也没有生灭。
而人们肉眼看见的生灭,只是一个蛹动阶段和某一变化过程,如同水面的层层波浪,当波浪起伏时,水生了吗?当波浪平息时,水死了吗?它既没有生,也没有死,因为它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这就是真空和妙有的关系。
2、如果真正明白了宇宙及万事万物的真相,明白了万事万物的本性是空,实不可得,但它又有无穷的妙用。
这种妙用仅仅是各种不同的作用,而非可得的实体。
那么,我们再面对世间的一切事物时,就不会再去为了得到某些物质和利益而动念追求。
心不动念,心静神安,无忧无虑,无求无欲无烦恼,是何等的快乐。
3、但是,佛法并不是消极的,虽不动念追求,但又随缘起用万事万物的作用。
如果执着空,不去起用它们的作用,则自堵其路,受到空的束缚和障碍,而难以生活和生存。
如果执着有,则动念外求,心神不安。
贪无止境的欲望会使你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
生活得又苦又累,如同一生泡在苦海里难以解脱。
4、如能把握好真空妙有的宇宙真相,在遇到任何事物时,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但不再分别和执着事物,不再追求利益和结果。
心里很明白,我只是在用它的作用,而不想得到它。
心里没有分别,没有取舍,没有欲望,没有得失,没有成败,那么,无论得失、成败,对你来说都是通达的,都是清静平等的。
这就是一法不见,一无所求,而又达到一法不舍。
这种生活境界是何等的大超脱,大自在。
不是极乐,又是何处?5、因此,觉者为佛,迷者凡夫。
因心成体—佛学对于宇宙之起源的解释
因心成体—佛学对于宇宙之起源的解释物理学中认为在量子世界里,物质可以从空无中产生。
这里量子是指最小的能量单位。
那么我们的宇宙从何产生的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也是从空无中产生的。
美国的奥敦沃博士说:当物理学家讲到这个「空」字,他们是在搞一个文字谜,因为我们平常观念中以为真空便是「空」,便是什么都没有,而实际上,物理学家很清楚,真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
而宇宙形成以前的这个状态,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连真空都没有。
这个状态,并非我们一般心目当中所思量的空无状态。
奥敦沃博士承认说【我们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来描述这个宇宙前的状态,但是可以推断它是多维次。
产生现在这个大宇宙的空灵状态并不是毫无一物,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懂得的任何一物。
我们用「空无」这个词,是不得已的说法。
这样看来,《牛津大辞典》中讲的「空无」,于今天我们所发现的「空无」是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
佛家讲:宇宙本来的状态,在佛经上用「自性」或「佛性」或「心性」来表达。
它并无形相,但确实存在,不得已才称之为「空」。
打个比方说就容易理解,这个「空」就好比是磁铁的磁性,磁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不能说它没有,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磁性的作用极大,发电机与电动机都因磁力而显功用。
佛家用「八不」来表达这种状态「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
」佛家认为这种空灵能现妙有,能现宇宙万物之相。
佛在三千年前就指出这种空灵是我们的心性。
《首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这里讲的「心」,就是自性,就是本来面目。
最近,日本东京的科学工作者江本胜博士经过八年对水的微观观察,发现水的结晶体的形状能随着人的思想语言而变化。
善心善言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美丽。
恶意恶语对水,水的结晶体形状就很丑陋。
证明佛经上所讲的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现在我们来看看科学家认为的宇宙形成的那一刹那是什么样子的。
科学界目前广泛所接受的是所谓「宇宙大爆炸」的形成理论。
佛经有关于宇宙的真相
佛经有关于宇宙的真相佛经有关于宇宙的真相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关于宇宙的论述。
对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佛在《华严经》中就明确指出,宇宙是由无数的金字塔形的单元所组成,并把它称为“一真法界”。
有一点倒是让科学家们说对了,那就是倒金字塔形的宇宙顶端是无限伸展的,伸展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伸展到了另一个宇宙单元。
时空隧道如斯义。
那么,什么是宇宙的一个单元呢?就像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滴水是大海的一个单元。
这样说并不是在夸大其辞,“一真法界,万亿宇宙,如海世界,渺不可及也。
”在一个宇宙的单元中,我们就已惊叹星系、星团、星云、星河的繁多,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超过了二千亿颗的太阳般的恒星,而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不计其数了。
可谓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有多少人。
而更准确地说,则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则有多少生命。
每一个宇宙单元中存在着数百亿到上千亿的银河系般的星系,每个星系都有上千亿颗恒星,而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就更是无从计算了。
但这只是物质的宇宙和物理的宇宙。
宇宙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宇宙,即科学的宇宙,是我们看得见的,包括采用各种科学仪器,如:射电天文望远镜等所能证实的宇宙;二是哲学的宇宙,即哲学的理性思维及其推理的宇宙,也是无法实证的宇宙;三是精神的宇宙,也即宗教的宇宙,而在某些宗教中却是可以实证的。
但在物质的宇宙之中,我们可见的无数星系、星云与星河,只是宇宙中的显物质,显能量而已。
宇宙中更多的是暗物质与暗能量。
它们占据了宇宙总物质与总能量的95%以上,这就形成了所谓多维时空与虚空。
正如《华严经》中指出,一个宇宙的单元分为二十层,我们的娑婆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都同在第十三层,而每一层都有无尽的虚空所围绕。
所谓“宇宙非宇宙,时空非时空,尽入虚空无尽藏,虚空无尽广大,唯其心性而至焉”。
不仅如此,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已经阐述与预见科学的原理及发展。
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指出:“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
”则穷尽宇宙无限之真谛。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宇宙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之一。
释迦牟尼宇宙观涉及到宇宙的起源、组成、轮回、因果等方面,为信仰者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
根据佛教教义,宇宙是无始无限的,它的起源并不是由上帝或某种创造力创造的。
宇宙由许多个世界组成,这些世界相互平行,互不干扰。
同时,宇宙中包括了六趣,即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每个因果报应不同的生灵都会轮回于其中。
在宇宙观中,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其本质是无常、空性和无我,即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是因为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其个体的特性是随时变化的;人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无我的。
佛教教义认为,因果关系决定了人的轮回和生命安定程度。
因此,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将会带来不同的果报,这种果报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无论是下世或是今生。
在佛教教义中,解脱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解脱的途径是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当人们能够遵循这些正道并且免于执著地追求任何物质欲望,他们就可以实现释放自己的内在潜力、沐浴着无比的生命灵气,因此获得解脱。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向人提供了一种远离痛苦、追求真理的指导意义。
它教导人类要尊重万物生灵,要保护环境,给人们带来和平、和谐和智慧。
佛法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佛法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一佛法的宇宙观“宇宙”等于“空间”与“时间”。
但此处所讲“宇宙”不是说“空时”的空架子,而是说在此时空中所有的实际内容。
在佛法称宇宙为“世间”,世间有两种:一是“器世间”,二是“有情世间”。
器世间即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依现在说来,即是地球乃至整个的太阳系,以及无量数的太阳系,因为人既靠它居住,衣食等又靠它供给,所以称它为器世间。
“有情世间”便是器世间上有生命、有心情的生物,如像人与禽兽虫鱼等都是;因为他有心情,能知觉、运动、行为、造作,所以称为有情世间。
这两者便是宇宙的内容。
“观”是人对事理所有的主张见解。
“宇宙观”便是人对宇宙的思想见解,即是对它的认识与态度。
鸟兽虫鱼虽生活在宇宙内,但对宇宙不见得有何认识,亦无一定态度;人类在野蛮时代亦然,所以都无宇宙观。
宇宙观之发生是在文化进步的人类;而且必是具有哲学思想的圣哲,然后才有正确伟大的宇宙观。
佛法,他有最高深的学理,从他丰富的学理中,我们便见得他的宇宙观是超出寻常的。
特分述如下:(一)宇宙的数量在人智未开时,他所知道的宇宙不过是他耳目所能接触的,超出他耳目范围外便不敢谓其有无了。
中国人只知九州,罗马人只知环地中海的许多地方,他们的宇宙便囿于此。
但在同时的佛法他所说的宇宙倒是无量无边的。
他说:一个太阳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千个太阳之所照临名小千世界;于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干世界。
大干世界有好多呢?佛法用恒河沙作单位,他说有恒河沙数恒河沙的大干世界。
他又说此处世界正生正存,彼处世界正坏正灭,譬如天雨,永无停住。
可见他所知道的器世间真是无量无边,这与现代的天文学家在望远镜下所看见的天体若合符节。
又就有情世间言:。
他说有情更是无量无边的,人、禽兽、鳞介在一个世界上已经够多了,在恒河沙数恒河沙的大干世界里,这岂不是更多更多吗?然而还有微生物那更多了!佛说夏天的池中,一钵水里便有八万四千虫,这有情世界的数量还可思议吗?这与现代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所看见的,还是不谋而合。
简述释迦牟尼的宇宙观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在公元前 5 世纪左右出生于印度,并在那里传播佛教思想。
他的宇宙观是基于他对宇宙本质的理解和对人类存在的认识而得出的。
释迦牟尼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是由各种因素和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宇宙的本质是一种叫做“涅槃”的状态,它是超越痛苦和欲望的状态。
然而,人类的存在是处于痛苦和欲望之中的,因此他们需要寻求一种方式来超越这种状态。
释迦牟尼提出了一种叫做“修行”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可以超越自我,达到涅槃的状态。
修行包括一系列严格的修炼和冥想,可以帮助人类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进而达到涅槃的状态。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对于当代人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受到各种压力和困境的影响,释迦牟尼的宇宙观提醒我们,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人类的存在是处于痛苦和欲望之中的。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并通过修行等方法超越自我,达到涅槃的状态。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是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它对当代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科学和佛法中的宇宙世界
科学和佛法中的宇宙世界严循东 2018年9月21日地球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微尘。
佛教相信空间和时间的无限性,相信有许多的世界的存在以及历经无数劫的时间过程,没有丝毫受到当时物质科技条件的限制。
从空间上,佛经中一再地说,虚空无尽,世界无量,国土众生无量,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亦无量。
从时间上,佛经亦冷静地指出:宇宙是从“成、住、坏、空”再到“成、住、坏、空”的不停流转变化过程。
在佛经里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并不是指三千个世界,而是集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
因为其中含有三千个千的倍数,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此的广大寰远!在6世纪的佛教著作《立世阿毗昙论》这部主要论日月运行的书中,就几乎谈到了现代天文学所说的“光年”的概念。
佛经上说到数字时,往往说万,说亿,说恒河沙,无量数,百千万劫,非算数譬喻所能知。
这样广大的单位,或许只有现今的我们凭借天文望远镜,面对虚空无尽的太空时,才能够想见一分。
科学对宇宙的认识在科学对宇宙的认识上,自从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接受以后,大约有几百年之久,人们都认为太阳系是宇宙的中心,后来发现银河系以后,又认为所有的恒星、行星和星云及太阳系中的一切天体都属于独一无二的银河系,除银河系外再没有别的天体了。
直到18世纪,英国有一位天文学家赫歇尔,不仅观测到本银河系的形状,还发现星云的存在,因此他预言在本银河系外可能还有别的银河系。
1900年,英国天文学家伊斯敦指出,银河系是一个洄旋不已的星云系统,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位于其中一隅。
1918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使用精密的望远镜深入研究遥远的天体,证实了赫歇尔所看到的星云的确是遥远的外银河系。
实际上每一个银河外星云,就是一条银河系,目前已证实有近10亿个外银河系存在,这些星云有的像漩涡,有的像棒槌,有的呈现不规则形状,每条银河系都包涵有上亿乃至数亿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1924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尔发现,宇宙在不停地扩展散开,除了我们最邻近的星云漩系外,一切星云漩系都不停地飞离我们,世人此时才开始注意到宇宙的辽阔无边。
宇宙的起源是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
宇宙的起源是极其微细的起心动念现在科学家都常常讲宇宙的起源是大爆炸,这个看法怎么发生的?他们在天文望远镜里面观察到一个现象,在外太空许多的星球都以很高的速度跟我们相反的方向离开,好像我们这里是个爆炸的中心点,统统往四周快速度的移动,这个现象许多天文学家都看到了,所以大家想想应该是大爆炸。
但是,是不是真的是这个现象?没有一个人敢确定,就是暂时以这个为基础。
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是进化而来的,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可是这里头又有问题,那现在为什么还有猿猴?难道这一类进化成人,那一类还是老样子?这些讲不通。
佛法告诉我们,没有进化也没有爆炸,可是爆炸现象怎么解释?所有一切现象,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是波动的现象,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近代的科学家说宇宙之间什么都没有,就是波动,精神现象是波动形成的,物质现象也是波动形成的,形形色色不相同是频率不一样。
这个说法跟佛经上讲的相应。
佛法讲的宇宙起源是个波动现象,非常微细的波动现象。
贤首国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里面,就讲得很清楚,那里头讲的前面三段确实就是这两句话,从一体起二用,二用就是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它生起来。
《妄尽还源观》,是全部《华严经》的精华。
论文不长,全文只有六段,前面三段,那是方东美先生讲的,最高的哲学;后面三段,那是最高的科学。
这是大乘教里头哲学跟科学都讲到登峰造极,究竟圆满,把宇宙的缘起讲清楚,万物的缘起,生命的缘起,我从哪里来的,我们自己的缘起,都说出来了,太难得了。
跟今天全世界顶尖的这些哲学、科学来比,绝不逊色。
我们也用了两百多个小时,这一套光盘可以多听,听不懂,没有关系,一遍一遍的听,听了会开悟。
听了,纵然不开悟,它肯定帮助你放下,这个利益就很大。
我们在大乘教学当中能够找到解释的理论依据,大乘教里面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有道理,《华严经》给我们讲依正庄严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
心就是讲自性、真心,这个不是妄心,真心能现,外面境界千变万化那叫所现,能现、所现。
佛教生命观和宇宙观
《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研究心得(上)◆廖翎而本文榮獲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慧三法師獎學金秋天翩翩來到金山小鎮,季節的變換,使得荷花低垂了頭,紛紛委泥落地,化作一梗梗的蓮子,散播陣陣的清香。
一如往常,我走在田間小路上,欣賞無常的手在大地施展魔術,眼前的一切,田野美景無限,波光瀲灩,好風如水,令人心曠神怡。
隨著一隻白鷺鷥的展翅衝天,青山柔和的稜線展現在前,天地為之一寬,真正是宏智正覺大師在〈默照銘〉中所描述:「鶴夢煙寒,水含秋遠,浩劫空空,相與雷同。
」在無盡期的時間,一切都是空的,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皆不存在,心中無一念,又明鑑無餘,當下即空。
但是古聖大德的意境雖遠,我的心卻是凡夫的心,不能控制地低沈,因為一樁人事問題而於心耿耿,百思不得其解。
是什麼困住了我?「我」不是「無自性」嗎?為什麼還會如此煩惱?如此在意世間事?真的只是作繭自縛,而其實本來無一物?《大乘起信論》如是說:「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
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我所煩惱的事,其實是我的心所造作出來的,我的內心有染污,投射到外界的人事物上,如鏡中像,在我面前演練一遍。
此像本來無自體,是我執在作祟,什麼是我內心的染污?到底要不要在意?要看念頭如是生滅?還是要如聖嚴法師所說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的緣起,觀它的因緣,然後不執取於它。
正如《華嚴經》因陀羅網所顯示:「一即一切。
」層層無盡的法界觀,一顆摩尼寶珠有了染污,所有的摩尼寶珠都會有染污,而且是重重無盡的染污,所以若我的心有染污,那麼眾生也都會受影響,如此我怎可不好好善護一念!內心的染污,深深地一再困擾著我,當然不能置之不管,我必須真正打開心房,凈除它,認知這一切都是分別心的取著,所營造出來的貪瞋癡,只是增長生死業罷了,外面世界的種種不如意,其實只是境界來考驗,它正測探我修行的程度,什麼地方還未破除執著,什麼地方還須加強。
因為煩惱即菩提,這樁煩惱正是我智慧開展的機會,所以我試著從知見上去突破,檢驗我對佛法的生命觀與宇宙觀是否不清楚,造成知見及修行上無法突破!回到房間,打開林崇安教授的《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重新再看一遍,落實在生活上重新思考,為我的心尋求一個出路,走一遍佛法的星光大道。
佛教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化传播
佛教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化传播佛教是一种蕴含了深刻哲学思想的宗教。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流传到整个亚洲,成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和哲学传统。
它的教义和智慧对世界上各种文化和哲学思潮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文化传承。
佛教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究。
它强调人与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宇宙之间的连续性。
佛教强调自我觉醒和独立思考,而这两个思想在哲学上具有非常的意义。
佛教对人性的观察是与现代社会匹配的。
佛教从一个非常理性的角度来看待人性,他们认为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之间应该找到一种平衡。
佛教教导人们不要对幸福寄予太多的期望,并理性看待失去的事物。
佛教思想也非常注重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导人们不要总是寻找个人利益,而要寻求与他人之间的合作。
佛教强调了人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与宇宙之间的连续性。
佛教认为人在生命的进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意识到宇宙万物之间的连续性。
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探寻自己的真实本质,并且通过对自我的观察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应该尝试清除自己的所有恶习和错误的行为,以达到无量的目标。
佛教思想的传播极为广泛,对亚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给亚洲文化带来了非常有益的智慧,令人心生敬仰。
佛教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都有广泛的传播,成为了这些国家的重要文化和哲学传统。
它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多元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佛教的文化传播不仅仅是通过教言和文字,更加多的是通过寺庙文化传承。
在亚洲的寺庙,常常能够看到佛教的经典、雕像、画像和其它艺术品,其文化内涵深刻而美妙,非常具有审美价值。
这种寺庙文化的传承使得人们在聆听、学习和体验佛教精神的同时,也学会了感受和欣赏这种优秀艺术。
总的来说,佛教思想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它的重点在于人生的思考和探究。
佛教强调个体和宇宙之间的连续性,教育人们清理恶习,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无量的目标。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与其他哲学和宗教有哪些相似之处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与其他哲学和宗教有哪些相似之处如来佛祖在佛教中是最高的神明和精神导师,其代表着佛教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而佛教又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除佛教,其他哲学和宗教也有其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宇宙观和价值观分别讨论佛教与其他哲学和宗教间的相似之处。
一、宇宙观方面宇宙观是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和描述,它涉及到宇宙的形成、本质、结构等方面。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宇宙观,是指佛教对宇宙的认识和描述。
在佛教中,如来佛祖主张的是“中道”。
这里的“中道”是指“既非有、亦非无”的境界,也就是“中间道路”。
这种观点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意在为人们指出快乐之道。
这与古希腊的“中庸之道”、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哲学思想很相似。
此外,如来佛祖还主张“缘起性空”,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有为而无不为”。
这与庄子的“自然万物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有所不同。
从这里来看,佛教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价值观方面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人性、社会等各个领域所持的价值、态度和观念。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价值观是佛教对生命、人性、社会等领域所持的态度和观念。
在佛教中,如来佛祖主张“三福”,即自在、富足、安乐。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论”很相似。
西方哲学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幸福,而幸福的实现必须在自由、充足与享乐的基础上。
从这里来看,佛教与西方哲学之间也有所相似之处。
此外,佛教主张的“菩提心”、“利他主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
菩提心是指修行人为了解脱一切众生而具有的思想;利他主义是指对一切众生怀有无私之心,对人性、社会和自然有广泛的爱心。
这些价值理念也与西方哲学中的人文主义、唯心主义等有一定趋同之处。
三、结语总体来看,如来佛祖所代表的佛教宇宙观和价值观就像一座桥梁,把佛教与其他哲学和宗教连接起来。
相似之处源于人类对生命、宇宙和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关注。
无论是宇宙观还是价值观,佛教都为人类发现一个新世界,使人生更加充实和幸福。
佛教无我思想的流变及其意义——从原始时代到大乘时代
佛教无我思想的流变及其意义——从原始时代到大乘时代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它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其中之一即为“无我”。
无我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教义之一,主张人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不可分割的个体,而是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在佛教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许多的流变和演变,我们可以从原始时代到大乘时代来看看无我思想的流变及其意义。
原始佛教时代,无我的概念并非最初就与佛教相关联的。
在几千年前的印度,人们相信个体都是独立的、不存在于宇宙之外或之中。
但是随着佛教的发展,在教育者顿悟之后,首席提倡“无我”,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不可分割的个体,而是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一部分。
这是佛教的核心哲学思想,也是现代世界哲学中的一部分。
但是,在佛教流传的过程中,无我思想出现了很多的变化和演变,我们可以在佛教文献和传记中看到它的变化。
首先,从无我的初期理论来看,它是被看作是一个科学方法,为个体吸氧。
这就是说,为了了解内在的真相,一个人必须通过定智等八种功夫来消除所有独立存在的去思想。
然后,这样一个人就能够看到更多的事实和真相,看到最实质的追溯到他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极其显然的概念。
它意味着人们应该意识到他们的一切,从生命、思想和物质方面都与周围的一天宇宙相连接。
这给了人们一种greater sense of connection和solidarity。
而这种连接和solidarity恰恰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
这就像是对这种新思想的力量的探索,在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佛教先例的情况下,注定是费时间的。
其次,大乘佛教时期则将无我的概念发展为人格之间的关系比较。
据传言,大乘佛教的早期支持者研究了“如来”及“阿罗汉”的概念,并以这两个概念为基础,创立了整个佛教的哲学架构。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将无我的概念用于了人格学习中。
根据这个理论,每个个体都是由于与世界中的其他个体产生互动而存在的,所以每个个体都和其他个体有一个不可分割的关系。
万物如何形成?生命如何诞生?自性是宇宙、生命意识体!
万物如何形成?生命如何诞生?自性是宇宙、生命意识体!佛法的中心理念是“性”,真性、法性、自性、佛性,都是指同一个“性”。
真性是总的说法;法性是指法界一切性,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之本体,也就是世出世间之一切法,无论善法还是恶法,也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因之而成的,如无法性,一切万法都会崩塌消融、消失殆尽。
法性包括了一切相,无情、有情众生、人也在其中;自性,是特指有情众生,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等五个何其,就是在说有情众生的自性。
六祖坛经有:“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佛性是自性中的一部分,是指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这种潜质就是佛性;自性具有三种德能:第一种是智慧,智慧是一切众生自性里本来具足的,是无量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是佛性。
第二种是能力,万德万能、无所不能、无所不会,这也是本能。
第三种是相好,即现代说的美好,经中有“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法性当然以上三种都包括了;佛性只是里面的一部分,主要指般若智慧。
法性涵盖一切法,其范围最大;自性仅限于有情众生;佛性最小,虽有情皆具,但更是指向那些修道学佛,欲成佛果的有情众生。
譬如万物的法性,因为万物都具有法性。
即使如石头、泥土、水、植物……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也就是这些东西,都是具有一定结构的,都是一定的逻辑结构的、都是具有意识的。
万物都是意识的,都是活的,整个宇宙都是活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死的,包括微尘,都是具有意识的。
现代量子物理学“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明,一个粒子如电子、光子都具有意识,由此而构成的万物当然也有意识,亦即“万物有灵”!所以法性就是意识,是宇宙的意识!万物都有意识,万物都具有见闻觉知,它们能见、能听、会看、会听。
《水知道答案》,植物能听懂人的爱恨语言、能感受到人的情绪……万物都能懂人的意思。
所以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若世间之人都心地善良、清净无瑕,那么这个娑婆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人间就是净土,地球就是西方乐园。
佛教中的一点宇宙观
佛教中的一点宇宙观一、佛教向我们提示了至极广大的宇宙观。
1.地球是个扁圆的球体,运行于虚空。
按《阿含经》等,皆言以须弥山为轴,有四大部洲绕日而行。
即有四个绕恒星旋转的星球,上面者有人类居住,有生命存在。
地球在其中,称南瞻部洲,即“阎浮提”,形状如庵摩罗果,略为扁圆。
科学直到最近两百年,才证明地球是个扁圆球体;而佛经中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
2.佛经中指出,地球上有四大海洋,分隔陆地。
地球上的大陆都是北广南狭,故阎浮提人的脸形也与之相仿,是瓜子脸,下巴尖。
见《楼炭经》等。
3.其余三个有生命的星体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东、西两洲人的寿命约为我们地球人寿命的二倍半;北洲人是我们地球人寿命的十倍,并都随着我们寿命的增减而相应变动。
东、西两洲陆地形状是半月形,北洲陆地形状是园形。
将四大部洲圈起来,其中的范围叫做“四天下”,又名“小世界”。
而佛教说的“大千世界”,共有百亿四天下,这是多么广大的宇宙观!而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此理。
但其虽探测至外太空,尚未寻找到其余三个有人类居住的星体,可见佛法的广大。
而修行至初禅,即可在定境中看到须弥山和四大部洲,佛之罗汉弟子,如目连等,一昼夜即可飞行遍四天下,数尽其中的人民、动植物种类。
可见圣境诚非凡夫所能想象分别。
4.每一大千世界,称为一佛土,有佛住世,教化众生。
有的大千世界有千亿四天下,有的有万亿四天下,大小不一。
《华严》上说,有正世界,有侧世界,有覆世界,有仰世界,差别万端;人民的身体、相貌也千差万别,有的头大身小,有的多手多足,并有不同的寿命、名字、礼仪、住处......每一世界悬浮于空中,下有风轮执持。
所谓风轮,即是无形的强大引力。
这是现代科学所证明的。
5.世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从地狱直到他化自在天,色界从梵天直到色究竟天,四空天为无色界。
其中人民相貌、身量、衣着、寿命、受用等,难以尽述,诸君可细研《三藏法数》,其中广引经论,有详尽记载。
二、佛教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解释:从缘起生。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
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作者堪布慈诚罗珠虽然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不是一个具体的修法,而只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但这个知识却与修行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十分重要;另外,除了少数一心念佛的老人之外,很多佛教徒也极其关注这个问题。
鉴于这两个原因,所以有必要讲一讲。
一、轮回的起源(一)、总说首先提出问题,佛教对于生命的开始、物种的起源究竟是如何解释的呢?换言之,众生、轮回或者所有的生命究竟是怎样诞生的呢?基督教以及现代科学等宗教与学科,都对宇宙的产生表明过自己或清晰、或模糊的观点,所以很多人也想瞭解佛教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另外,如果能将这个问题瞭解得比较透彻,就能成为修行的动力,无论对修习密法,还是显宗的空性和如来藏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今天就以生命的开始或者诞生,即佛教的「物种起源说」为话题来进行讲述。
对于这个问题,显宗并没有确切的答案。
他们认为︰轮回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
如同十二缘起中所讲的一样,在十二缘起的最后是老死,老死结束之后,又是无明,就这样周而复始、轮转不息。
对于这个问题,密宗却有着非常具体而确切的解答,但今天我们不讲密宗的实际观点,而只向大家介绍一些不显不密、亦显亦密的中立观点,以便使大家能对此有一些浅显的瞭解。
在将加行修得比较好了以后,就要进入正行的修法,在进入正行修法之前,如果能掌握这些理论,修行就会更有把握,并会成为激励下一步修行的动力。
基督教等外道认为︰世界是由上帝等造物主创造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认为︰雨水的聚集汇成了海洋,在海洋当中形成了有机物,有机物又形成低等生物,就这样逐渐地从海洋动物、两栖动物演变成爬行动物,从而进入陆地,最后慢慢进化成人类。
关于这些观点,大家应该比我更精通,所以这里也不必广讲。
(二)、建立佛教的观点佛教认为︰轮回的起源用一句话就可以准确地加以概括,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为什么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轮回中经历过无数次生死,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统计出我们转生轮回的次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圣严法师《佛教对宇宙生命的来源及看法》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圣严法师发布时间:2010-6-14 22:20:45繁體版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
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熏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
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业,有个人单独造作的,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
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有“共业”及“不共业”两大类。
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果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量无数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
所以,火星上如果真的有人,火星人的形体,未必也和地球人的形体一样。
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
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的事物,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教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的最初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
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从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纪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
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
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差万别。
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乃由共业所感。
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差万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也自各有各自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
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生命的来源及其存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