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资源的稀缺性

浅析资源的稀缺性

浅析资源的稀缺性提要: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稀缺性的学科,因此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产生的重要基础,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入手,探求产生资源稀缺性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是一门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科学,而凡是和节省有关的问题都可以被归纳为是经济问题,因此经济学产生的基础之一就是资源的稀缺性。

之所以会产生资源稀缺性,原因有两个: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生产要素是有限的。

一、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根据物品和人的欲望的对比关系,经济学将物品分为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

自由物品即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可以无限的满足人们的需要,该类型的物品是有限的。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特征:人们使用、占用它,不需要支付价格。

这类物品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譬如空气。

而经济物品,则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需求而言,不能无限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大部分的物品都属于此类型。

它的经济特征则是人们使用、占用它,需要支付价格。

那么该种物品就是稀缺的物品,其经济学的特点就是人们必须先为其支付价格,才能使用占有该种物品。

商品的价格正是该种商品稀缺性的函数,而与其重要性程度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我们要看到,商品的稀缺不是绝对的稀缺,而是相对的稀缺,是需求相对于供给的稀缺,需求量大,而实际供给量少,因此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才称之为是稀缺的。

而经济学主要研究是的经济物品,所以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造成商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生产要素是有限的但是虽然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如果现实的资源能够满足人们无限的欲望,矛盾就可以解决。

但是事实是,很多时候,人们的需要都是不能被满足的。

商品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或者说决定性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资源,或者说是生产要素是有限的。

而目前为止,纳入到整个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资源有四种: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也叫做管理)。

(一)劳动。

经济学里的资源,指的不是人,而是人所能提供的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同样的观点,就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人的劳动,而不是人本身。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与分析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与分析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与分析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所需的资源相对于其无限的欲望和需求来说是有限的。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

经济学通过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与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现象。

首先,经济学认识到资源稀缺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

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它们都是有限的。

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自然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而人力资源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这种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在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做出选择,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欲望。

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分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其次,经济学分析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在不同的需求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

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估不同的决策方案。

例如,当政府面临投资决策时,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评估不同的投资项目,选择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项目。

同样,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学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优的生产和投资决策,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此外,经济学还研究资源稀缺性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而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竞争和价格的形成。

当资源供不应求时,供需之间的差距会导致价格上涨,从而引发竞争。

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价格形成和竞争行为,进而指导市场参与者做出合理的决策。

最后,经济学通过对资源稀缺性的理解与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原理和政策建议。

例如,经济学家提出了效率原则,即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该追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此外,经济学还提出了资源配置的理论和方法,如边际效用理论和成本效益分析,以帮助我们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做出最优的决策。

资源的稀缺性名词解释

资源的稀缺性名词解释

资源的稀缺性名词解释资源的稀缺性是指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的供给量相对有限,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导致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被视作基础概念之一,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稀缺性的根源资源的稀缺性源于两个根本因素: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首先,有限性指的是资源的可获得量有限。

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力资源,都有它们的局限性。

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矿产等,其开采是受到地质条件、可开采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制约的。

而人力资源则是在人口数量、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有限性。

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则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没有边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生存需要,还包括了享受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这种无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二、稀缺性的经济意义资源的稀缺性对经济发展和市场配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稀缺性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

由于资源的供给量有限,市场价格会受到供需关系的影响。

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资源的价格会上升,进而影响市场的供需平衡和资源的配置。

经济主体在选择资源的使用和配置时,需要根据其稀缺性和相对价值进行决策。

只有通过市场的竞争和价格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

其次,资源的稀缺性也促使了经济的创造和创新。

面对资源的有限性和供给不足,人类不断努力寻找新的替代资源或者开发新的技术,以弥补资源的稀缺性。

这种追求创新的动力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三、资源的稀缺性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稀缺性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使得一些资源面临枯竭或者供给不足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资源利用上追求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通过创新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此外,资源的稀缺性也引发了不平等问题。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利用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利用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利用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理解经济活动和资源分配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并重点介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一、资源稀缺性的解释资源稀缺性指的是资源相对于人类需求的有限性。

无论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还是资本,都是有限的,并且无法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

这种稀缺性产生了一个基本的经济问题,即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资源的无限需求之间的矛盾。

经济学的一个关键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二、资源配置与效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的配置问题。

资源的配置是指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需求方,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经济学通过研究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模型,为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1. 稀缺资源的选择与替代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不得不进行资源的选择和替代。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理论就提供了一种解决资源选择问题的方法。

边际效应理论认为,人们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应该将资源配置到能够带来最大边际效益的地方。

例如,当某种资源的供给增加时,其边际效用往往会递减,而其他资源的边际效用可能更高,因此应进行资源的替代。

2. 市场机制与资源配置市场机制是经济学中常用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通过供需关系的调节和价格的形成,市场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

当资源供给不足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引导供给方增加资源供给;当资源需求不足时,价格会下降,从而鼓励需求方增加资源需求。

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引导资源的流动,使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

三、资源稀缺性的利用尽管资源稀缺性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经济学也提出了许多方法来解决和利用这些问题,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 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和开发新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例如,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转向更加清洁和高效的产业,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中的资源稀缺性在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是一个基本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所面临的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现实。

这个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以及资源配置的原则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资源稀缺性的含义、原因以及对经济学的影响。

一、资源稀缺性的含义资源稀缺性是指人类所拥有的资源无法满足无限的需求。

这些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

无论是土地、矿产还是人力、技术,它们都是有限的。

然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物质和服务。

这种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了资源稀缺性的核心。

资源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经济活动必然面临着选择。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必须在不同的需求之间做出取舍。

这种选择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也导致了竞争的出现,人们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竞争。

二、资源稀缺性的原因资源稀缺性的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资源稀缺性与人口增长有关。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而资源的供给却没有相应增加。

这导致了资源供需的失衡,使资源变得更加稀缺。

其次,资源稀缺性与技术进步有关。

虽然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但它也会带来新的需求。

例如,随着汽车的普及,对石油等燃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技术进步带来的新需求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稀缺性。

此外,资源稀缺性还与资源分配不均有关。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一部分人享受到了更多的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面临资源的匮乏。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三、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学的影响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无限需求。

研究资源稀缺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的本质,为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

其次,资源稀缺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创新。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资源替代品或者开发新的资源。

这种迫切需求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产生。

经济学原则知识:资源稀缺原则——稀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原则知识:资源稀缺原则——稀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原则知识:资源稀缺原则——稀缺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资源稀缺原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意味着我们在使用资源时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有限可再性。

经济学家和环保人士一直在呼吁进行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人类的需求。

这篇文章将探讨资源稀缺原则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为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的世界做出贡献。

第一部分:资源稀缺原则说明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所有的资源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自然界并不以人类为中心。

如果没有有效管理,资源的消耗将会迫使我们面临资源匮乏的局面。

当资源不再可再生时,资源的消耗速度比储量的增长速度更快,这意味着资源的匮乏将会趋于愈加严重。

资源的持续使用对社会和经济来说至关重要。

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确保可持续性发展。

资源的管理问题与社会许多方面都相关。

许多政策已经为了应对资源稀缺问题而制定,例如税收政策、公共政策和环境法规。

这些政策试图在政策执行中平衡利益,鼓励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部分:可持续发展策略资源稀缺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全球各地都在积极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和行动计划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87年,联合国世界委员会上发表了《我们的未来》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核心要素:经济、社会和环境。

报告的出版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广泛讨论和实践。

在过去几十年中,各种可持续发展策略和实践已经被采用。

例如,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设立环境税、反对过度水平消费、实施回收策略等等。

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大众所关注的话题,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重视。

光伏和风能是最常见的可再生能源类型。

这些资源可以减轻对有限的矿物和化石燃料资源的依赖,并缓解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环境税环境税作为一种政策手段,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采取有效的措施。

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与供求关系

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与供求关系

经济学资源的稀缺性与供求关系在经济学领域中,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无论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还是资本,都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制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人们不得不通过供求关系来协调和分配有限的资源。

一、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稀缺性指的是资源的数量有限,而人们的需求则是无限的。

无论是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水等,还是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这就意味着社会不能同时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问题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市场中资源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供给方希望以最高的价格出售商品或服务,而需求方则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买。

供求关系通过决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资源的配置。

当资源供应过剩时,供给方会降低价格以促进销售,从而平衡市场需求。

相反,当资源供应不足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减少需求,使得供求保持平衡。

供求关系的平衡点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和数量,也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

三、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供给方面,成本和技术是两个重要的决定因素。

成本的增加将导致供给量减少,而技术的进步则可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给量。

在需求方面,收入水平、人口变动、消费习惯等因素都会对需求产生影响。

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的平衡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上升而供应下降时,价格上涨;反之,当供应增加而需求减少时,价格下降。

供求关系的动态调整反映了市场中资源配置的变化。

四、供求关系的应用供求关系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根据供求关系决定生产和销售的策略,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政府也可以通过干预供求关系来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向,通过调节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个人生活中,理解供求关系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习题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绪论一、名词解释1、稀缺性2、选择3、机会成本4、生产可能性边界5、经济学6、经济人7、微观经济学8、宏观经济学9、静态分析10、比较分析11、实证分析12、规范分析13、经济模型14、常量15、内生变量16、外生变量17、流量18、存量19、均衡分析20、边际分析21、比较静态分析22、动态分析23、案例分析二、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资源的稀缺性1.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为( )。

A.机会成本B.稀缺性C.生产什么的问题D.实证经济学2.下面最有可能成为稀缺物品的是( )。

A.阳光B.夏威夷的海水C.运送到郑州的海水D.空气3.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

A.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B.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的有限性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掉4.稀缺性问题( )。

A.只存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中B.只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C.存在于所有经济中D.意味着抢购和黑市交易5.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知识点:“看不见的手”6.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是( )。

A.约翰·梅纳德·凯恩斯B.约翰·理查德·希克斯C.亚当·斯密D.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知识点:经济学的定义,三大基本经济问题7.经济学被定义为( )。

A.研究政府如何对市场机制进行干预的科学B.消费者如何获得收入并进行消费的学说C.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竞争性用途的科学D.生产者怎样取得利润8.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 )。

A.生产什么,生产多少B.怎样生产C.为谁生产D.以上所有的问题知识点: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9.下列属于实证分析表述的是( )。

A.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有利B.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对厂商不利C.只有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才能使利润最大化D.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比市场营销更重要10.下列命题中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的是( )。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
果, 分析 得 出最初 的产 权起源 于公有 产权 , 随后才 出
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 、 怎样发生等基本 问 题[ 1 ] 。制度 的起 源 至少 存 在 三个 层 次 的含 义 : 一 是 制度 在根 本上 的从 无 到 有 ; 二是 在 特 定 制 度 环境 中 新制 度 的创立 ; 三是 从 已有 的 制度 过 渡 到 更 新 的 制 度 。一般 认 为 , 制 度是 沿着 “ 演化 ” 和“ 构建 ” 这 两 条
资源稀缺性与制 度起源 : 一个佛教 的经济学观点
姚 文 捷 ,
( 1 . 浙 江 工 商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1 8  ̄ 2 . 浙 江越 秀外 国语 学 院 国 际 商学 院 , 浙江 绍 兴 3 1 2 0 0 0 )

要: 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 的不断提高 。佛教认为 , 资源稀缺性 的本 质 内涵 是人 的懒惰 习性所 导致 的生
备 真正 意义 上 的有 效性 , 便直 接关 系到 在理 论 上对 制 度起 源做 出合 理解 释 的可能性 。
关于制度起 源的原因, 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
收 稿 日期 : 2 O 1 4 —1 2 —0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生态文明与欠发达地 区工业化战略研 究” ( 1 l B KS 0 4 4 ) 作者简介 : 姚文捷 ( 1 9 8 2 一) , 男, 浙江杭州人 ,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 院博士研究生 ,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 院国际商学院讲 师 ,
研究方向为佛教经济学 。
9 9
西 安 财 经 学 院 学 报
与诺 思对人 口增 长导致 资源 稀缺性不 断 提高 的
《 长阿含 径 ・ 世记经 》 中指 出 , 生 态循 环 失 律产

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应对

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应对

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性的解释与应对在经济学领域,资源稀缺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有限,而需求却是无限的。

因此,经济学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

一、资源稀缺性的解释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由两个主要因素引起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首先,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例如,石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

然而,这些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无法无限地提供给每个人或每个产业使用。

其次,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人们对于物质和服务的需求一直在不断增长,尤其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然而,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

二、资源稀缺性的应对携手应对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1. 有效配置资源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如何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市场经济体系通过价格机制,通过供需关系来决定资源的分配。

通过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市场能够为资源提供合理的使用方向。

2. 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是应对资源稀缺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技术进步、劳动力改善以及资本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需求。

3. 开发可替代资源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寻找可替代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应对策略。

例如,替代能源的研发和利用可以减少对石油等有限能源资源的依赖,从而缓解资源紧张的局面。

4. 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资源的回收与循环利用是资源稀缺性应对的另一种方式。

通过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等措施,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5. 调整消费观念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需要调整来应对资源稀缺性。

倡导节约、环保的消费方式可以减少对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从而保护环境和延长资源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经济学对于资源稀缺性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研究,并提出了多种应对方法。

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替代资源、资源循环利用以及调整消费观念等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度】论资源的稀缺性

【制度】论资源的稀缺性

【关键字】制度论资源的稀缺性、权力寻租与制度创新[内容摘要] 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资源都是稀缺的。

稀缺的经济资源主要有两种配置方式,即市场的方式和政府的方式。

经政府配置的资源都具有某种市场失灵的特征,如交易成本过高、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其配置的手段有管制、配额、许可证等。

政府能够克服部分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功能和效率的不足,但也有因资源的稀缺带来的难以避免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的谋取利益的活动,对于个人来说是有效的,就其实质却是将寻租的负外部性让整个社会来承担。

它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造成了资源和财富的极大浪费,带来了社会整体福利的净损失。

解决权力寻租问题应该依赖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从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资源配置功能。

具体的做法有,加快改革步伐,缩短制度惯性的持续时间减少知府管制,建立更明晰的产权结构在可支配的范围内制定合理、科学、严谨的规则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从而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约束设、寻租个体及集体的违规行为。

星酷网[关键词] 稀缺资源配置寻租经济人相机抉择一引子:关于资源星酷网在氏族形成之前,人类社会还处于混沌状态。

那时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本是各种自然资源:阳光,空气,水,绿树,鲜花、各种飞禽走兽以及人类自身的体力等。

人类与之发生了紧密的联系,包括吃、穿、住、行等。

步入氏族社会,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伴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成熟和发展,“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全面的扩充。

除了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社会地位等社会资。

后者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或层次都比之前要深刻和复杂得多,而自然资源,也因人类的设计和加工,带有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

星酷网星酷网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

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

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理论

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理论

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资源消耗的不断增加,稀缺资源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稀缺资源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的是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之间的关系。

这一理论对经济学研究和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资源有限性、需求的多样性、市场价格形成等方面来探讨稀缺资源理论。

资源有限性的本质稀缺资源理论的核心是资源的有限性。

资源有限性是指社会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不足以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和需求。

这种资源的有限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制度安排的不完善所造成的。

自然条件的限制是指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它们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例如,某些金属或矿产的开采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们存在于较深的地层或海底,开采难度大,成本高。

而且,资源的使用是有损耗的,一旦资源被用尽,就不可能再生产出来。

另外,资源的质量也有限制,例如空气和水资源的质量受到污染的影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威胁。

制度安排的不完善是指现有的经济制度不能很好地管理和调配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例如,某些地区的农产品因为交通运输不便,导致不能及时销售,造成了经济损失;一些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一些人群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需求的多样性稀缺资源的本质要求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必须有所谓舍弃,因为社会资源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同人对资源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人的需求和欲望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进行选择和取舍。

取舍是指人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必须离开某些需求而满足其他的需求。

有选择就必定有成本,因为每个资源只有一种最佳用途,用于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不能用于其他需求。

因此,经济学家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人为了获得某种物品或服务而必须舍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市场价格形成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市场价格起到了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资源稀缺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资源稀缺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资源稀缺和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在当今社会,资源日益稀缺,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健康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资源稀缺和环境保护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资源稀缺的概念。

资源是指我们用来满足需求和创造价值的各种有限来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供给逐渐无法满足需求。

资源的稀缺性意味着我们在使用资源时必须面临选择和取舍。

资源的稀缺性引发了竞争和浪费。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为了争夺资源往往会出现竞争现象。

这种竞争不仅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也会加剧资源紧张和不平等现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如资源配置的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的发展和政府的干预等。

然而,资源稀缺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与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往往与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有关。

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会使环境受到破坏,还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和社会问题。

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了资源稀缺问题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方面。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生态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例如,水源污染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会限制农业生产,空气污染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等等。

保护环境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经济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理论来解决资源稀缺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其中之一是内部化外部性的理论。

外部性是指市场无法充分反映商品或服务对社会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失灵。

经济学家认为,通过内部化外部性,即让市场参与者承担他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对污染排放征收排放费用、提高能源效率等。

此外,经济学还提出了可再生资源的概念。

可再生资源是相对于非可再生资源而言的,指能够自行恢复或者经过合理开发后能够重新利用的资源。

《经济学》第一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学》第一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四、问答题1.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为什么说资源的稀缺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答:人类生活的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人们所需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

我们很难想象存在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被满足的社会,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在经济学中,这种资源的有限性被称为稀缺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的欲望的经济物品和资源又是有限的,这对矛盾是永远无法解决的,这就是经济学中常说的资源的稀缺性。

这种稀缺性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和一切社会之中。

无论是古老的原始社会还是今天的发达社会,无论是贫穷的非洲还是富裕的欧美地区,无论是富可敌国的比尔·盖茨还是一贫如洗的阿富汗难民,都要面对稀缺性,只是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

稀缺性是人类面对的永恒问题,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稀缺性。

(2)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相对于人类的欲望来说,再多的资源也总是不足的。

因此,资源的稀缺性就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的,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物品所需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这就是稀缺性既绝对又相对的理论。

正是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才使经济学的诞生成为必要和可能。

2.什么是经济学所谓的“选择”?它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答: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提高经济效率的必要性,人类社会必须决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这就是经济学所谓的“选择”。

选择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如下:(1)生产什么(What)物品和劳务,生产多少?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类社会不可能完全满足自身的全部需要。

因此,它必须对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及其生产多少做出必要的选择。

(2)如何(How)生产?确定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后,就存在如何生产的问题。

如何生产就是要解决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问题,如用石油发电,还是用煤炭发电,或是用水力发电?而同样的产品生产方式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

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稀缺的问题

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稀缺的问题

经济学如何解释资源稀缺的问题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和利用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经济主体如何决策以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式来解释资源稀缺的问题。

资源稀缺是指社会面临有限的资源而需求无限的情况,这是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基本问题。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资源稀缺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资源稀缺的原因1. 自然限制: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石油、煤炭、水资源等。

由于资源的生成需要时间,而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却通常是无限的,因此资源自然限制是资源稀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资源需求的增加,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加紧张。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对资源稀缺问题的影响更为显著。

3. 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于高质量、高标准的生活追求,使得人们对资源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稀缺性。

二、资源稀缺的影响1. 资源分配不均: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资源分配往往不均衡。

富裕地区或个人可以更好地获取和利用资源,而贫困地区或个人则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困境。

2. 竞争和冲突加剧: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各种竞争和冲突的产生。

不同国家、不同企业、不同个人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相互竞争,这可能导致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紧张局势。

3. 环境破坏:为了满足资源需求,人们可能会过度开采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耗竭。

例如,过度采伐森林、过度放牧等行为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三、解决资源稀缺的方法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是解决资源稀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可以降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

2. 资源的替代和多样化利用:寻找和开发可替代资源,并探索多种资源共同利用的方式,有助于缓解资源稀缺问题。

举例来说,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以及推崇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可以减轻对石油等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

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视角下的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在当今社会,资源短缺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资源短缺的原因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本文将以经济学的视角探讨资源短缺的本质、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一、资源短缺的本质资源短缺是指在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中,所需资源的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

经济学将资源划分为三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

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种资源都面临极限,供给不足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资源短缺的本质在于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

资源有限意味着我们不能无限制地产生和消耗资源,而需求的无限性则表明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这种不平衡态势导致了资源短缺的产生。

二、资源短缺的影响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和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资源短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资源短缺导致资源价格上升,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抑制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此外,资源短缺还可能导致市场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资源短缺对社会服务产生了负面影响。

由于资源短缺,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将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这将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

最后,资源短缺对环境产生了破坏。

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这将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长期负面影响,威胁到我们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为了应对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被提出作为解决方案。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推动资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创新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可以开发出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和能源利用方式。

此外,科技创新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替代资源,减轻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一、问题的提出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

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

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

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

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

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

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

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

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

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

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

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

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

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西方经济学对能源与资源经济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对能源与资源经济的分析

西方经济学对能源与资源经济的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对能源与资源经济的分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能源与资源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对能源与资源经济的分析。

一、资源稀缺性与经济选择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们在资源分配上的选择。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需要根据资源的稀缺性来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资源的稀缺性,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政策。

二、边际效益与资源配置西方经济学强调边际效益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在不同资源之间进行选择。

边际效益是指人们通过增加或减少某种资源的使用量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比较各种资源的边际效益来确定资源的最优分配方式,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价格机制与资源经济价格机制在西方经济学的资源经济分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价格是资源供求关系的反映,能够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价格机制,人们可以根据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需求来进行资源配置。

西方经济学家研究价格机制与资源经济的关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资源市场的运行规律。

四、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西方经济学对资源经济的重要关注点。

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西方经济学家主张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五、技术进步与资源经济西方经济学认为,技术进步在资源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技术进步能够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和利用率,减小资源的浪费,推动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技术进步与资源经济的关系,能够为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好的指导。

六、制度环境与资源经济西方经济学强调制度环境对资源经济的影响。

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提供稳定的市场秩序和公正的产权保护,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

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需求无限,而资源有限的现实问题。

经济学家通过对资源稀缺性的研究和解释,揭示了资源配置、生产、消费以及经济发展的原理和规律。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并分析其对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一、资源稀缺性的概念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源于两个基本前提:人类需求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指的是生产和满足人类需求所必需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等。

而人类需求则包括物质需求和非物质需求,涵盖了食品、衣着、住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

二、资源稀缺性的原因资源稀缺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1. 自然界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矿产、水源等。

这些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限制,且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推进,资源供给往往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2. 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人类的需求是多样化且无限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及对质量和品味的要求不断提高。

这种无限性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资源的稀缺性。

三、经济学家通过对资源稀缺性的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模型,来研究有效利用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方法。

1. 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重要解释之一。

根据供求理论,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供给是指生产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求关系的平衡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价格的形成。

2. 机会成本理论机会成本理论是经济学对资源稀缺性的另一种解释。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选择某种资源的利用方式而放弃的其他可行选择所产生的成本。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需求,因此在做出选择时,必须考虑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 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资源稀缺性的概念模型。

经济学与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与资源稀缺性

经济学与资源稀缺性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以满足无限需求的学科。

而资源稀缺性则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人类面临的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的现实问题。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环境和个人的影响。

一、资源稀缺性的概念资源稀缺性是指世界上能够创造有用商品或服务的资源是有限的。

这些资源可以是自然资源,如土地、水和矿物资源;也可以是人力资源,如劳动力和知识技能;还可以是资本资源,如机器设备和金融资本。

无论是哪种资源,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而需求则是指人类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需求是无限的,因为人类总是追求更多的利益和福利。

资源稀缺性导致了经济学的产生。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资源的有限性,探索如何合理分配这些有限资源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模型,如供需关系、效用理论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等,以解决资源稀缺性所带来的问题。

二、资源稀缺性对社会的影响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资源稀缺性导致了竞争。

当资源有限时,人们必须展开竞争,争夺有限的资源。

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市场经济中,还存在于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

竞争可以激发创新和进步,但也可能引发冲突和不平等。

其次,资源稀缺性促使人们做出选择。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不得不在各种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和取舍。

他们需要衡量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以便做出最优决策。

这种选择会影响个人与家庭的福利,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此外,资源稀缺性还推动了社会的分工与合作。

由于资源有限,人们需要通过分工与合作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不同的人才和资源被合理地配置和组织起来,形成了社会的分工体系。

分工与合作使得经济活动更加高效,推动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三、资源稀缺性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稀缺性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人类对有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资源过度开发和消耗。

这使得许多自然资源面临枯竭和退化的风险,如森林、水源和矿产等。

同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问题的提出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

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

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

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

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

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

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

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

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

“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

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

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

”“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

”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

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

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

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

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

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二、资源稀缺性:生态循环失律佛教在《长阿含经·世记经》(又称《起世因本经》)中揭示了资源稀缺性的本质内涵,即资源稀缺并非是资源绝对量的不断减少,而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采掘破坏了其可再生能力所造成的生态循环失律状态。

在人类生存早期,自然生态呈现良性循环,资源相对于一定人口的需求而言是高度丰盛的。

“彼等众生余福力故,不须耕种,而有自然粳米出生。

若有欲须,日初分取,于日后分,即复还生;日后分取,日初还生;成熟一种,若不取者,依旧常在。

”由于早期人类适时而取、适度而取,在一定时期内对资源的采掘率远低于资源自身的可再生率,生态良性循环得以持续,因而并未出现资源稀缺的状况。

《长阿含径·世记经》中指出,生态循环失律产生于人不自觉的“懒惰懈怠”,而康芒斯所认为的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人的自私本性,也便由之而生。

“时彼众生,福渐薄故,懒惰懈怠,贪吝心生,作如是念,今此粳米,不曾耕种,何用辛苦,日初日后时别各取,徒自困乏,我今宁可一时顿取,遂即并取。

”由于最初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状况下,资源的生产是自然富足的,以至于人类不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取所需,因而逐渐滋生长养了懒惰的习性,要求一次采掘的资源数量在能够满足一日所需之后,还可以提供数日所需,以避免多次采掘的辛苦困乏。

过多的采掘是为日后的消费需求预备供给,必然要对剩余数量的资源进行贮存,这就又使人滋生长养了贪吝的心性。

在早期人类的群居生活中,个体的懒惰习性会发生传递效应,使他人竞相效仿。

如《世记经》中讲到:“时余众生,唤彼人言:‘食时节至,可共相逐,收取粳米。

’彼人报言:‘我以一时,为日初后,顿取将来,汝欲去者,可自知时。

’彼作是念,此众生等,善作快乐,于日初后,一时顿取,我今应当为两三日,亦可并收。

即便悉取。

尔时更有别众生,唤彼众生言:‘我等可共收取粳米。

’彼即报言:‘我前总已,取三日分,汝自知时。

’彼众生闻,复作是念:此人甚善,我今亦宜一时并取四五日分,为贮积故。

”由此可见,在一定时期内,个体的懒惰习性虽然初始要求一次采掘的资源数量可以满足数日所需,但由于在诸多个体之间的传递效仿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导致受影响者一次采掘所要求的预备供给较之影响者出现成倍递增。

于是,“时彼粳米,即生皮糩,裹米而住。

被刈之者,即更不生;未刈之处,依旧而住。

其此稻谷,即便段别,丛聚而生。

”在一定时期内资源可再生率不变的情况下,群体采掘率成倍累加,均次采掘率急剧下降,使资源可再生能力迅速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生态循环失律,造成资源稀缺的严重后果。

佛教对资源稀缺性本质内涵的揭示,从理论上预示了制度起源的意义和存在的终极价值。

正是因为资源稀缺并非一个绝对概念,制度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才具有恢复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而扭转生态循环失律状态的可能性。

三、制度的约束标的正如前所述,人的懒惰习性是导致生态循环失律、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

因此,制度致力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必然用以约束人的懒惰习性,而这种约束力却是在私有化无序发展的状态下,通过使劳动生产成为必要的谋生手段来实现的。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的懒惰习性促使人类的产权形态发生演变。

《世记经》中展示了人类最初的产权形态,即把有资源附着的土地作为公有产权或共同产权。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朴素天真地把土地看作共同体的财产……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

”在公有产权的形态下,个体对自然资源保持适时、适度的采掘与索取,是生态良性循环得以维护和持续的重要前提。

然而,由于对个体而言,资源的消费是缺乏成本约束的,懒惰习性的长养与贪吝心性的滋生使得“为贮积故,一时竞相并取”,导致生态循环出现失律,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

虽然恩格斯也认为私有产权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了“贮积”(即剩余财富),但在佛教看来,这是一种自然起源,并非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而且,私有产权自然起源的初始形态仅仅是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并不涉及个体对土地的所有权。

随着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人类需要正视生态循环失律下的生存状态,以往非劳动索取的生存方式将逐渐向劳动生产的生存方式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而这恰恰说明了私有产权的出现对人类生产力起步与发展的迫切要求。

私有产权自然起源的条件在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身能够为每一个体支付生存成本。

然而,生态系统在某个特定的阈值内,并不意味着能够为每一个体因懒惰习性而滋生的贪欲膨胀支付相应的成本。

在生态循环失律状态下,每一个体都必须要为私有产权的取得而付出合理的代价,这种代价无非在于通过劳动生产来获得生存所需及其之上的剩余财富。

问题在于,私有产权的自然起源本身是一种无序状态,劳动生产也并非是每一个体的自觉行为。

在私有化无序发展、加剧深化其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又如何才能确立和保障劳动生产成为每一个体必要的谋生手段呢?可以说,制度就是作为协调私有化无序发展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产物而创生的,制度创生的目标在于使劳动生产成为必要的谋生手段。

《世记经》中讲到:“我等今者,宜应分疆结作界畔,并立谪罚。

彼是汝许,此是我分,侵者罚之。

诸比丘,此因缘故,世间便有界畔、谪罚名字出生。

”这其中,所谓“界畔”即是按群体人数划分公有产权———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并对每一个体的财产权利进行初始界定,它使每一个体在各自所限定的土地所有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采掘与消费,形成了一定的成本约束,各自独立承担因懒惰习性而采取“一时并取”和“贮积”等行为的后果。

“界畔”推进并实现了私有化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使私有产权的形态由“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向“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发生变化,通过将资源稀缺的风险进行分割与摊派,有效缓解了因过度采掘而造成整体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恶性状况。

其次,所谓“谪罚”即是针对个体侵犯他人私有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强制约束,它以“界畔”为前提,进一步保障了私有化的有序性,使每一个体不再像先前那样能够随意占用公有产权。

个体在面临各自所限定的土地所有权范围内的生态循环失律状况时,只能通过劳动生产这一途径来解决自身的资源稀缺问题,而原来的非劳动索取行为在公有产权被划分界定之后将视作偷盗。

四、制度的创生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

在协调由懒惰习性所引起的私有化无序发展与资源稀缺性两者之间的矛盾过程中,制度是通过“界畔”和“谪罚”这两种形式将私有产权以“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形态确立下来的。

而在此之前,公有产权虽是无形存在的,但并未被意识到,只有当私有产权以“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形态自然起源,并且其无序发展已威胁到整个群体的存亡时,公有产权的存在才开始被意识到。

这也就是个体理性会引致集体非理性的所谓“囚徒困境”,它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私有化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是一种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化趋势,当“囚徒困境”中群体福利损失表现为生态循环失律时,人类的认知才得以进化,对制度的需求也异常强烈,此时这种演化趋势为私有产权制度的建构设定了标准,使之具有适应性。

从这个意义上看,制度总归是要通过建构创生的,它伴随着经济社会状态的演化和人类认知水平的进化,是历史进程中的驻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