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课题大学之道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大学之道》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先秦诸子经典散文之一。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大致读懂文言短文,但是理解能力还不够,仍停留在文本表面,诸子散文的思想含蓄晦涩,给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礼记》相关的文学常识,梳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思维提升与发展: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重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教学准备教具:一体机、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
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已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
明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春秋曾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战国孟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文言文大学之道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之谓也。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家在治其身者,其家可移也。
家有所偏,则不得其齐;有所溺,则不得其齐;有所忧患,则不得其齐。
身不正,则家不得其齐。
此谓齐家在治其身。
所谓治国在齐其家者,其国可平也。
国有所偏,则不得其平;有所溺,则不得其平;有所忧患,则不得其平。
家不齐,则国不得其平。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天下可运也。
国有所偏,则不得其运;有所溺,则不得其运;有所忧患,则不得其运。
国不正,则天下不得其运。
此谓平天下在治其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则末治者鲜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之道》文言文翻译:《大学之道》所说的大学之道,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所谓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志。
心志如果有所愤怒,就不能保持端正;有所恐惧,就不能保持端正;有所喜好和娱乐,就不能保持端正;有所忧虑和烦恼,就不能保持端正。
心志不集中,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吃而不知其味。
这就是说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志。
所谓齐家,在于管理好自己。
家庭如果有所偏颇,就不能达到和谐;有所沉迷,就不能达到和谐;有所忧虑和烦恼,就不能达到和谐。
自身不端正,家庭就不能达到和谐。
这就是说齐家在于管理好自己。
所谓治国,在于管理好家庭。
国家如果有所偏颇,就不能达到平和;有所沉迷,就不能达到平和;有所忧虑和烦恼,就不能达到平和。
家庭不和谐,国家就不能达到平和。
这就是说治国在于管理好家庭。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管理好国家。
国家如果有所偏颇,就不能使天下运转;有所沉迷,就不能使天下运转;有所忧虑和烦恼,就不能使天下运转。
国家不端正,天下就不能运转。
这就是说平定天下在于管理好国家。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学之道》是部编版⾼中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单元第四课的第⼆篇⽂章。
本篇课⽂节选⾃《礼记·⼤学》,围绕穷理、正⼼、修⾝、治⼈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为本”。
®⽆忧考⽹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课⽂原⽂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2.部编版⾼⼆上册语⽂第四课《⼤学之道》教案 【素养⽬标】 1.了解曾⼦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
3.分析本⽂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意的基础上,探讨课⽂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情景导⼊ ⼩时候我们都听过“曾⼦杀猪教⼦”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母要以⾝作则,⾔⽽有信,真诚待⼈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光来学习曾⼦的另外⼀篇著作《⼤学之道》。
⼆、⽂化常识 1.了解曾⼦ 曾⼦(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名参,字⼦舆,鲁国南武城(今⼭东平⾢,⼀说⼭东嘉祥)⼈。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家,孔⼦晚年弟⼦之⼀,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物,夏禹后代。
(学生版)《大学之道》基础知识
《大学之道》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成书于汉代,为_______礼学家_______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_______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 《礼记》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三礼”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________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4.“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_______、_______两篇,和_______、_______编在一起,合称“四书”。
5.六艺,指______________六种技能,即古代教育的六种科目。
也指儒家六部经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词多义1.道①大学之道.()②会天大雨,道.不通()③道.芷阳间行()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⑤不足为外人道.也()2.得①虑而后能得.()②谁得.而族灭也?()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3.诚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4.修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③乃重修.岳阳楼()5.齐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落霞与孤鹜齐飞(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三、重点实词含义1.大学之道.()2.在明明..德()()3.知止.而后有定()4.定而后能静.()5.安.而后能虑.()()6.虑而后能得.()7.致知在格物..()8.家齐而后国治.()9.物格而后知至..()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四、虚词含义1.之①大学之.道()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大学语文第二单元 大学之道
何为《四书》《五经》?他们的作者是谁?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曾子 子思 孔子 孟子
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 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关于句读的一则笑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得 ?
• 有道德才能安身立命,成就事业;“有道 德始成国家,有道德始成世界”(孙中山 语)。人类生存的意义何在,人类究竟应 该怎样生存,全部着落在“道”、“德” 二字上。这一文化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解读并背诵全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xin)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 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知止而后有定
礼记·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止 定 静 安 虑 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禅定: •初禅,离生喜乐; •二禅,定生喜乐; •三禅,离喜妙乐; •四禅,舍念清净。
太学
• • • • • • 虞舜,上庠 夏代,东序 商代,右学 周朝,辟雍 汉朝,中央设立太学, 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
• 大学:大人之学,安身立命之学。
• 教育最根本的是要给人一种素养、一种精神和境界。 • 三纲—— 明德、亲民、至善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大学》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教诲。
以下为您节选部分内容,并附上对应的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段《大学》的节选,向我们阐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修身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学之道原文、翻译及赏析大学之道汉朝大学之道,是德,是亲民,是止于至善。
知止于是决定:先冷静再安静;先静,才能安;先安后忧;想好了再拿。
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
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
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心,先让他知道;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
事情是已知的;知其然而后诚;先诚后义;摆正心态再去实践;身体修复后,家庭整洁;家庭和睦,然后国家治理;国家统治,天下太平。
从田字到庶人,一个是基于自我修养。
如果到最后乱了,就治不好了。
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大学之道》译文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学习并运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有了决心,才能从容淡定;只有当你心平气和的时候,你才能安心;只有你心安理得,才能深思熟虑;只有仔细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的开始和结束,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
自始至终知道这个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把心中不好的私欲和物欲制服掉,把自己的德行表现出来,知道自己的真心。
想法可以是真诚的;心诚,心方正;有了正确的头脑,才能培养自己的性格;只有经过品格的培养,才能经营好家庭和家族;只有把家族和宗族治理好了,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得好,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大学之道》文言知识整理
大学之道一、什么是“大学之道”《大学》是《四书》之一,是儒家经典之一。
该书是由学者朱熹整理而成,主要讲述了人的修养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其中,“大学之道”即为书中的核心观点,是指通过自我修养来达到个人的完善,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道路。
二、大学之道的内涵大学之道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下面分别解释:1. 格物“格物”是指用事物的具体事例来发现事物背后的道理和原则。
只有通过观察和实践,才能全面地理解世界、事物的本质。
2. 致知“致知”强调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重要性。
只有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才能增加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
3. 诚意“诚意”是指真诚和诚实的态度。
在看待问题和处理事务时,必须坦诚、真实,不做虚伪和欺骗的行为。
4. 正心“正心”是修正自己的内心,使其接触到善的动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
5. 修身“修身”即修养个人品德,提高自身素质。
它包括修行、修德、修养、修身等方面的内容。
6. 齐家“齐家”即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和谐。
在家庭中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克己奉公,维护家庭的和睦。
7. 治国“治国”是指为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
这需要有高尚的品质、明智的决策和公正的行政能力。
8. 平天下“平天下”是指追求世界的和平与宇宙的共融。
只有摒弃私心、树立大公无私的精神,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大学之道的意义大学之道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完善的人格:大学之道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使人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2.建立和谐社会:大学之道强调治国平天下,倡导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推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3.培养领导才能:大学之道注重培养智慧和创新能力,提倡以德为先的领导方式,使人具备有效管理和领导的能力。
4.传承中华文化:大学之道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大学之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之道》ppt课件31张
知识拓展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
体现 了先 秦儒 家的
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 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 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汇编。《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 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 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 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知识拓展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 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 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 《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 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情境导入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河南大学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A东dd 南you大r titl学e
止于至善
A厦dd y门ou大r titl学e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
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
明德任责
知人论世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经学 “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 君,世称小戴,西汉梁国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 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 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 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 记》。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大学》的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课件
翻译文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重点字词:
➢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
(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
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
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 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
“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
(4)虑:思虑精祥。
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 “ 末 ”指木之梢 。后分别引申为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 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
庸》两篇)思想内容的当代价值。
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南京工业大学校训:明德厚学,沉毅笃行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修”、“诚”、“致”等, 并能够独立翻译文章。
2.了解“三纲”、“八目”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 系,认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加强自身 修养,培养对祖国得高尚情操。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 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 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 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相传是孔子门生曾参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所作, 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引起 儒者的特别注意和关注。后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便与《论 语》《孟子》《中庸》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居“四书”之 首,地位空前。同时,确立了其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大学之道》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汉.礼记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们的德行变得光明正大,在于使人们亲近并照顾好自己的民众,在于使人们的行为达到最好的善的境界。
只有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人的心才能稳定下来;只有心稳定了,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只有内心平静了,才能安心处事;只有安心了,才能深思熟虑;只有深思熟虑了,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事物都有根本和细枝末节,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
如果你明白事物的轻重缓急,明白了事情的先后顺序,那你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古代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德行光明正大并传播到天下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养身心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思。
想要端正心思的人,首先会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想要意念真诚的人,首先会努力追求知识。
追求知识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
当你探究清楚了事物的原理,你的知识就会达到深刻的地步;当你的知识深刻了,你的意念就会变得真诚;当你的意念真诚了,你的心思就会端正;当你的心思端正了,你的身心就会得到修养;当你的身心修养好了,你的家庭就会和睦;当你的家庭和睦了,你的国家就会治理得井井有条;当你的国家治理好了,整个世界就会和平安宁。
从最高的皇帝到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该以修养自己的身心为根本。
如果根本的部分被忽视,而次要的部分被过分强调,这是不可能有好结果的。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大学》节选,原文及翻译《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为您节选部分内容,并附上通俗的翻译。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国治理之间的紧密联系。
《 大学之道》ppt课件24张
大 学 之 道《礼记》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壹
贰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叁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提 升
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年轻一代的我们一定要让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频共振,当将中国精神一以贯之,立鸿鹄志,求真学问,练大本领,当实干家,谱写青春华章, 奏响时代最强音。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探究思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归于太平
归纳总结
大学语文大学之道教案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语文非中文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积累文学常识,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掌握文中三纲八目的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点面结合的能力,分析文章论证特点,把握文章主旨,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圣贤的智慧,传承修、齐、治、平的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1. 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
2. 体会《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礼记》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中国人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3.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大学之道》。
二、写作背景1. 教师介绍《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以及它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在宋代以前和南宋时期的不同地位。
三、课文解读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三纲八目的主要内容。
2. 讲解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分析文章论证特点,如总分总结构、对比论证等。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理解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2.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三纲八目。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体会《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二、课文解读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2. 讲解文章中体现的修、齐、治、平的精神追求。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2.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2. 布置作业:阅读《礼记》中的其他篇章,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
大学之道教案反思
《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修身为本”。
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旨在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智慧,培养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掌握《大学》的主要内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2.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四、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2. 讲授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把握文章主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通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
2. 知识积累:介绍《大学》的文化背景、作者、版本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诵读感悟:明确字音、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5.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引导学生思考“三纲八目”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大学》的主要内容,对“三纲八目”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效果较好。
2.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流于形式。
3. 教学重难点:在讲解“三纲八目”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其内部关联,避免孤立地看待每个方面。
4.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以下方面:(1)加强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汇编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汇编(超详细)1.《大学之道》中,首句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
3.《大学之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说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4.《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5.《大学之道》中,“在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6.《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是讲自身的修养;“在亲民”就是讲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止于至善善”就是讲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
7.《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
8.《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9. 《大学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10.《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也就是修身和教化。
11.《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终极目标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